人物生平
洛陽求學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薰陶,九歲便能文誦賦。班固的父親
班彪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好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或與他探討學問,受父親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班彪晚年潛心續寫《
史記》,受父親影響,班固也開始留意史籍。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
王充到
京城洛陽遊學,拜訪班彪,對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賞備至,認為班固將來必定能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於儒學世家的親職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於十六歲時進入洛陽
太學學習,在這裡,他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不論儒家或其他百家學說,都能深入鑽研,同時注重見識,並不拘守一師之說,不停留在字音字義、枝枝節節的註解上,而是要求貫通經籍的大義。這是他日後能夠成長為一代良史的極重要條件。在這裡,班固結識了
崔駰、
李育、
傅毅等一批同學。由於班固性格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因為自己才能出眾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及士林的交口稱讚。到班彪死時,班固雖然年僅二十三歲,但已具備頗高的文化修養和著述能力。
舉賢求仕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
班彪逝世,由於父親去世後生計困難,班固只好從京城洛陽遷回
扶風安陵老家居住。從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鄉里平民的地位,這對上進心很強的班固是一沉重打擊。但他毫不氣餒,立志繼承父親未盡之業的決心並沒有改變。班固認為,父親已經撰成《史記後傳》的部分,內容還不夠詳備,布局也尚待改進;沒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續寫。於是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後傳》的基礎上,利用家藏的豐富圖書,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同時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
永平元年(公元58年),
漢明帝任命東平王
劉蒼為
驃騎將軍,準許他選用輔助官員四十人,班固認為這是一個出仕的好機會,為了積極舉薦人才,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見識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記
(《奏記東平王蒼》)。班固的自薦沒有獲得成功,但他舉薦人才的建議,卻大部分被劉蒼所採納。
私修國史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
《漢書》的時候,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漢明帝下詔
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國史”罪名很大,同郡人
蘇朗曾被人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後,很快就被處死。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班家上下十分緊張,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
班超擔心班固被郡署考逼,無法表白,便騎上快馬趕赴京城洛陽,打算上書漢明帝,替班固申冤。
班超策馬穿
華陰、過
潼關,趕到京城洛陽上書為班固申冤,引起
漢明帝對這一案件的重視,特旨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超將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漢德”的意向全部告訴了漢明帝,扶風郡守也將查抄的書稿送至京師。明帝讀了書稿,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讚他所寫的書稿確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釋放,並召進京都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
蘭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圖書。
受詔修史
班固被拜為“
蘭台令史”,受任與前睢陽縣令陳宗、長陵縣令
尹敏、司隸從事孟異等人,共同編撰東漢
光武帝的事跡《世祖本紀》。班固與陳宗等同心協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紀》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讚揚。由於班固在編撰《世祖本紀》過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晉升為“郎”官
(校書郎),負責整理校讎皇家圖書。
班固繼續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東漢功臣、平林、新市起義軍和
公孫述的事跡,共成
列傳、
載記二十八篇,這樣,光武帝一朝的記載大體齊備
(即後世《東觀漢記》的光武帝部分。《東觀漢紀》是東漢皇朝的當代史,自明帝以後,章帝、安帝、桓帝、靈帝、獻帝歷朝都有續修,班固則是在它的創始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開了一個好頭。)班固到
京師後,弟班超與母親也隨至洛陽,因家境貧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班固被漢明帝任命為郎官之後,官階雖低,但與明帝見面的機會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顯露,逐漸得到漢明帝的寵愛。後來,明帝問及為救班固冒險上疏的班超,班固據實以告,明帝非常欣賞班超的勇氣和辯才,覺得他未得任用實在可惜,便授班超為“蘭台令史”。這期間,班固的職務雖低,卻使班固得到較為安定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使他有條件接觸並利用皇家豐富的藏書,這就為他日後完成《漢書》提供了重要條件。
班固在撰寫光武一朝君臣事跡期間,顯露出卓越的才華,得到漢明帝的賞識。漢明帝鑒於班固具有獨力修撰漢史的宏願,也希望通過班固進一步宣揚“漢德”,特下詔,讓他繼續完成所著史書。班固從私撰《漢書》到受詔修史,是一個重大轉折,對於《漢書》的完成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從此,班固不僅有了比較穩定的生活,有皇家圖書可資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確認,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由於具備了這些條件,班固開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業之中,撰史進度大大加快。
文史大家
賦頌東都
東漢政權建立後,定都洛陽,至明帝時,疏浚護城河、修繕城牆,以重整皇宮。可是,關中上了年紀的士紳們仍懷戀西漢建都
長安的熱鬧場面,認為東漢建都洛陽是錯誤的,希望朝廷遷回長安。班固認為洛陽更加適宜,不想遷都議論擾亂人心,於是作《
兩都賦》,盛讚東都洛陽規模建制之美,並從禮法的角度,歌頌光武帝遷都洛陽、中興漢室的功績,宣揚洛陽建都的適宜性,以駁斥關中人士不切時宜的議論,澄清人們的模糊認識。
史論秦亡
永平十七年(74年),漢明帝召集班固、
賈逵、
郗萌等人到皇宮雲龍門,討論《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贊語有無不當之處,班固當庭指出一處錯誤,出宮後,班固為進一步說明自己對秦亡的認識,作史論《
秦紀論》,揭示秦朝歷史走向滅亡的必然性。
堅定志向
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其子
劉炟即位,是為
漢章帝。漢章帝對經學文章同樣懷有很大興趣,因此班固更加受到器重,常常被照進皇宮,與皇帝一起讀書。章帝每次外出巡守,總讓班固隨行,獻上詩詞歌賦助興。朝廷有大事,也讓班固列席,參與公卿大臣的討論。
班固雖然以知識淵博得到章帝重視,但念及父子兩代才華橫溢,卻不能名顯於世,自己年屆四十,仍不得升遷,他想起
東方朔、
揚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沒能趕上
蘇秦、
張儀的時代,便提筆寫成《
答賓戲》一文。文章以問答的形式,抒發了自己的苦悶和感慨,又從從正面反駁自己不該有的想法和抑鬱,鼓勵自己堅定志向,按照既定目標奮鬥不息。全文構思巧妙,格調高雅,說理深刻誠懇。
章帝讀到後,更加讚賞班固的才華,也醒悟到班固長久居下位不太合理,便提拔他為
玄武司馬。
班固又在
司馬相如《封禪》、揚雄《美新》的基礎上,作《
典引》,述敘漢德。在文中,班固系統性地評價了“兩司馬”(
司馬相如、
司馬遷),該文主要以四句為主,形成後來四六句的雛形。
白虎通義
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
楊終指出,當時由於經學流派的繁衍,解經歧異很大,影響經學的傳播和發展,建議應該像西漢宣帝召集
石渠閣會議那樣,召集學者來講論五經,裁定經義。
章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下詔諸儒大會
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以促進儒家思想與
讖緯神學緊密結合,會議歷時一個多月才結束。班固以
史官身份出席會議,併兼記錄。會後他按章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
白虎通德論》
(《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終成漢書
漢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初步上完成了《漢書》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開始,總計歷時二十五年,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心愿。全書記述從
漢高祖開始,到孝平
王莽被殺,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間的事跡,包括《
春秋》考紀、表、志、傳共一百篇。《漢書》頒出後,受到當朝重視,學者們爭相誦讀。但漢和帝永元四年(92年)班固去世時,《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於是漢和帝劉肇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八表”,而馬續續寫《天文志》。
北征匈奴
班固修《漢書》,曠日持久,雖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賞識,然而也不過是做了個蘭台令史、
校書郎、玄武司馬之類的小官。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時機,以求建功立業。北單于派遣使者來朝納貢,意欲和親,章帝訊問眾官。班固分析兩漢時局,建議通使匈奴,以宣揚漢德
(即《匈奴和親議》)。
章和二年(88年),章帝卒,
漢和帝即位,年僅十歲,竇太后臨朝,起用
竇憲為
侍中,掌控大權。竇憲專橫跋扈,無視朝廷法律。後因刺殺齊殤王的兒子
劉暢,事發被捕入獄,竇憲請求率軍北征
匈奴以贖死罪。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
南匈奴親漢,
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憲為
車騎將軍,以執金吾
耿秉為副,發
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
羌胡兵出塞。
永元元年(89年),班固年屆五十八歲,因遭母喪,辭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來有與邊疆事務打交道的經驗,於是,班固也想通過邊境立功,獲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竇憲被任命為將軍,率大軍攻伐匈奴的訊息,便決定投附竇憲,隨大軍北攻匈奴,被竇憲任為
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
燕然勒石
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
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
稽落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
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後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
燕然山(今蒙古境內
杭愛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中護軍班固作銘。班固作《
封燕然山銘》,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然後班師。班竇兩家本有世交之誼,班固入竇憲幕府後,主持筆墨之事,與竇憲關係更為親密,便撰寫《
竇將軍北征頌》,對竇憲北征匈奴大加歌頌。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
單于派親王向竇憲通報,請求向漢稱臣,並想入京朝見。竇憲上表請示後,派班固、梁諷帶領數百人出
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迎接。這時,南單于上書漢廷,建議乘機消滅
北單于,然後南北匈奴合併歸漢。漢廷同意,於是,南單于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受重傷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轉頭返回。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微弱,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次年,竇憲率軍精兵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
金微山,大破
北匈奴主力,斬首五千餘級,俘虜北單于太后,北單于遁逃,不知去向。
含冤被害
班固從竇憲北征匈奴以後,進入竇憲
幕府。此時的竇憲,因為平定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眾多,官員進退都由他一人決定,朝臣震懾,望風希旨。
尚書僕射鄭壽、
樂恢由於招致他的不滿,被迫相繼自殺。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密謀叛亂,事發被革職,回到封地後被迫自殺。班固與竇憲關係密切,因而受到
株連,也被免職。洛陽令種兢對班固積有宿怨,竇憲案發後,種兢藉機羅織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獄,同年死於獄中,年六十一歲。
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詔譴責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並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
主要成就
漢書
《漢書》是繼《
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開創了
紀傳體斷代史的新體例,與《史記》、《
後漢書》、《
三國志》並稱為“
前四史”。全書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
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在構書體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規矩法度清晰、體例整齊合理,更易使人效法,開啟了官方修史的端緒。
《漢書》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它是繼《史記》以後出現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範之作,通過敘述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事跡,全面地展現了西漢盛世的繁榮景象和時代精神風貌,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藝術特色上,《漢書》重視規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在平鋪直敘過程中寓含褒貶、預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準確,形成了和《史記》迥然有別的風格。
在正史中專列
《地理志》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開始的,班固的地理觀及其《漢書·地理志》模式被後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國總志、地方志仿效,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班固也完成了首例
沿革地理著作,對後世
沿革地理學的蓬勃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外,《漢書》還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
溝洫志》和《西域列傳》等篇目中,是研究漢代地理的珍貴材料。
《漢書·藝文志》考證了各學術別派的源流,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書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在中國學術史上有極高的價值。它繼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類體系,開創了
史志目錄這一體列,後世修史,必設“藝文”、“經籍”類,對我國古典目錄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文學
賦作
其《竹扇賦》:“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稈紛實翼。杳筱叢生於水澤,疾風時紛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辟暑致清涼。安體定神達訊息,百王傳之賴功力,壽考康寧累萬億。”
此外,班固為竇憲出征匈奴紀功而作的《
封燕然山銘》,典重華美,歷來傳誦,並成為常用的典故。
詩歌
五言詩《詠史》,“質木無文”,卻是現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詩,也是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開啟“詠史”這一詩題。
《竹扇詩》: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
論小說
班固在《
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占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班固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規範和影響著後世對小說的認知和寫作,兩千年來發揮著難以估量的功能價值。
主要作品
班固著作頗豐,除《
漢書》和《
白虎通義》外,還有《
典引》、《
應譏》及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六言等四十多篇,《隋書·經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
張溥輯有《班蘭台集》,今人
丁福保輯有《班孟堅集》。
人物評價
張輔:“世人論司馬遷班固才之優劣,多以固為勝,余以為失,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范曄:①“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鹹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②“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③“二班懷文,裁成帝墳。比良遷、董,兼麗卿、雲。彪識皇命,固迷世紛。”
鐘嶸:“孟堅才流,而老於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劉知幾:“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
黃庭堅:“每相聚輒讀前漢書數頁,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澆灌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羅璧:“班固西漢書,典雅詳整,無愧馬遷,後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王維楨:“古今文章擅奇響者六家,孟堅之文以整而奇。”
程頤:“孟堅之文,情旨盡露於文字蹊徑之中。班氏文章,亦稱博雅,但一覽之餘,情詞俱盡。”
章學誠:①“史之良,首推遷、固”;②“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後世史官所能及。”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蔡東藩:“班固文人,黨附竇氏,始至殺身;獨班超能立功異域,終得封侯。大丈夫原應自奮,安能久事筆硯間?觀於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無志可知,一榮一辱,優劣判焉乃知人生處世,立志為先,慎毋媚世諧俗為也!”
軼聞典故
傅毅與班固都是東漢有名的文史學家,均為
扶風郡人,經歷也極為相似,班固16歲時到京城洛陽太學求學,與傅毅成為同學,一起在太學中嶄露頭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遷為郎,典校秘書,二人又在京城洛陽相遇。
漢明帝時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頌》,班固、傅毅獻賦,均得到了漢明帝的稱讚,平分秋色。在反對遷都長安問題上,班固作《
兩都賦》,傅毅也作了《
洛都賦》《
反都賦》。漢章帝即位後,召傅毅為
蘭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顯宗頌》十篇,顯於朝廷,班固心中頗有不平,在給弟弟
班超的信中譏諷傅毅“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千古話題。
漢和帝時期,竇憲任
車騎將軍,請傅毅為主記室。不久,竇憲升大將軍,又以傅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至此,二人又成為同僚,均作《北征頌》歌頌竇憲北伐的功績。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竇憲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
永元四年,因竇憲謀反案受株連,死在獄中。
傅毅作為東漢的文史學家,為世人交口稱譽,與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當時人們的評價:“是以蘭台之史,班固、賈逵、
楊終、
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國時期,
曹丕在《
典論》中也說:“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藝術形象
動畫《三十六騎》趙毅配音班固
家族成員
輩分 | 姓名 | 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史學家,曾在光武帝時徐縣令,晚年潛心修史,作《史記·後傳》六十餘篇 |
| |
| | 班固之弟,字仲升,官至西域都護、射聲校尉,封定遠侯。 |
|
| 班固之妹,一名姬,字惠班,史學家號 曹大家。繼續修成《 漢書》 |
墓葬
班固墓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太白鄉浪店村,據明清時期的《扶風縣誌》記載,班固墓周圍有圍牆,墓園內有石羊、華表、供案等。直到解放初期,該墓仍保有相當的規模。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因開荒種地和建設需要,墓園圍牆被拆,園內的華表、石羊、供案也消失不見,墓冢縮為一個小小的黃土包。1982年省政府發文重新確定了班固墓的保護範圍,墓冢外延30米。2007年,在班固墓左右發現盜洞並回填。現班固墓的面積只有20平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