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頡
人物簡介
蒼頡,傳說中造字的先祖,又史皇氏。《
說文解字》記載蒼頡是
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世本·作篇》:“沮誦、倉頡作書”,宋衷註:“倉頡、沮誦,
黃帝史官。
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至於夏商,乃分置左右。”
據《
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蒼頡曾經自立為帝,號蒼帝,是上古時期的一位部落首領。蒼頡在位期間曾經於
洛汭之水拜受
洛書。蒼頡也是
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蒼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智,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出入痕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
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蒼頡”。
按,“蒼頡”又作“
倉頡”。《說文解字·敘》:“黃帝之史
倉頡。”
段玉裁注曰:“倉或作蒼。按《
廣韻》云:‘倉,姓,
倉頡之後。’則作‘蒼’非也。”秦末《
呂氏春秋·君守》中有“蒼頡作書,后稷作稼”。《
漢書》中存在兩種寫法並存的情況。蒼是倉的後起分化字,應以
倉頡為正,但是相沿成俗,約定俗成謂之宜,不從改易也。
造字史官
關於蒼頡造字的傳說,在我國古代
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蒼頡者,是
戰國時期的
荀卿。其後逐漸發展為蒼頡是“
黃帝的
史官”等傳說。
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世之人以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
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
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史籍中的記載有:
《
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
倉頡獨傳者壹也”。
《
韓非子·五蠹》:“昔者
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
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昔者
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緯書《
春秋元命苞》中,進一步記載
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張彥遠的《
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
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
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
聖人之意也。”
宋代羅泌撰的《禪通紀》云:“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
中國人名大辭典》載:“
倉頡,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聖,而四目,觀鳥獸之跡,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
[16] ”
司馬遷著的《
史記》、漢代
許慎的《說文解字》及《國事全書》等均同持這樣的觀點。
宋代羅泌撰的《禪通紀》云:“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
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部落首領
另一些史書上記載倉頡為一部落首領。
《
春秋元命苞》: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剛。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綠字,於是窮天地之變化。仰觀奎星圓趨知勢,俯察龜文鳥語山川,指掌而創
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治百有一十載,都於陽武,終葬衙之利鄉亭。”
蒼頡篇
概述
我國最早的識字課本是西周
宣王時太史籀所編的《
史籀篇》,收錄的文字是當時通用的
大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林立,言語異聲,文字異體。到了戰國末期,籀文
大篆已通行500多年,書寫繁難,多有不便,已經不能適應日益繁複的社會活動了,人們在實際套用中就有求簡取便的自然需求。秦國為周之故土,使用的文字自然是古籀大篆一系的文字,而其他東方六國所使用的文字則與周秦系文字頗有不同,
王國維先生謂之“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到秦統一六國之時,秦人在原有大篆的基礎上,頗有省改,取其便捷易用,這種比大篆簡易省改的秦國文字就是
小篆。大篆、小篆等名稱,都是後世學者所擬定的,當時人並不這樣稱名,小是相對於大而言的。
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採納
李斯的建議,“罷其不與
秦文合者”,在全國推行簡易規整的
小篆字型。為了順應這一“
書同文”的文字改革國策, 丞相
李斯作《蒼頡篇》,共7章,中車府令
趙高作《爰歷篇》,共6章,太史令
胡毋敬作《博學篇》,共7章。三人所作總計3篇20章,世稱“秦三蒼”。這三篇讀物的文字“皆取
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即
小篆字型。可惜秦國亨祚日短,二世而亡,
李斯等人的《
蒼頡篇》在“正文字”和“教國小”諸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漢初,閭里
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 60字為一章,凡 55章,共3300字,並稱《
蒼頡篇》。其後
揚雄採摭眾家之說,輯成《訓纂篇》,順續《蒼頡篇》,凡34章,章60字,共2040字。東漢的
班固在
揚雄續作的基礎上又續作了13章,章60字,則為1380字。東漢和帝時,郎中
賈魴又在
班固續作的基礎上擴充為34章,章60字,則為2040字。這樣,《
蒼頡篇》包括它的續作,就達到了123章7380字,儼然是一部煌煌大典了。
班固《漢志》記載:“蒼頡一篇。”注云:“上七章,秦丞相
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令
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
胡毋敬作。”其“國小家”小序又云:“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
蒼頡篇》。”
班固又說:“武帝時
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
史游作《
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
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國小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
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
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
至東漢和帝永元年間,郎中
賈魴承
班固所續而廣之,擴充為34章,名為《滂喜篇》。《
隋書·經籍志》著錄“《
三蒼》三卷”,注云:“秦丞相
李斯作《
蒼頡篇》,漢
揚雄作《訓纂篇》,後漢郎中
賈魴作《滂喜篇》,故曰《
三蒼》。”唐人
張懷瓘《
書斷》也說:“和帝永元中,
賈魴又撰《異字》,取(班)固所續章而廣之,為三十四章,用《訓纂》末字以為篇目,故曰《滂喜篇》,言滂沱大盛。……《蒼頡訓纂》八十九章,合賈廣班三十四章,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備矣。”《
北史·江式傳》也存類似記載。梁
庾元威《論書表》:“
李斯造《蒼頡》七章,
趙高造《爰歷》六章,
胡毋敬造《博學》七章,後人分為五十五章,為《三蒼》上卷;至哀帝元嘉中,
揚子云作《訓纂》記《滂喜》,為中卷;和帝永元中,賈升卿更續記《彥均》,為下卷,故後人稱為《
三蒼》也。”這就是後世所稱的“漢三蒼”,即原本“秦三蒼”為上卷,
揚雄所續《訓纂篇》為中卷,班、賈所更續者《滂喜篇》為下卷。
就目前材料來看,漢初改編的55章本流傳範圍很廣,影響也最大。
關於《
蒼頡篇》名稱的由來,清人
孫星衍曾說:“名之《蒼頡》者,亦如《急就》以首句題篇”。
王國維運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的“
二重證據法”,推斷《
蒼頡篇》篇名取自首句前二字。他說:“《詩》、《書》及周、秦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書名之通例,字書亦然。《
蒼頡篇》首句雖不可考,然《
流沙墜簡》卷二第十八簡上,有漢人學書字中有“蒼頡作”三字,疑是《
蒼頡篇》首句中語,故學者書之,其全句當作‘蒼頡作書’。《爰歷》、《博學》、《凡將》諸篇,亦有首二字名篇,今《急就》篇尚存,可證也。”其後出土大量簡牘文獻也證實了
王國維的推斷是正確的。
《
蒼頡篇》在流傳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訓詞釋義之作,猶如字典,以備檢索。其中漢代有
揚雄的《蒼頡訓纂》和
杜林的《蒼頡訓纂》《蒼頡故》,魏晉之後,又有
張揖《三蒼訓故》和
郭璞《三蒼解詁》,其中《隋志》中著錄《
三蒼》三卷,並注云“
郭璞注”,可見,唐人所見者,僅
郭璞《三蒼解詁》而已。
《
蒼頡篇》雖然是《
史籀篇》的繼承和發展,收集了當時的簡易便捷之體,但是文字是不斷發展並演進的,到了漢代,尤其是是東漢,《
蒼頡篇》所收之字已大多成了古字、難字和希用字,所以不便實用,其少人問津的歷史命運便在所難免。自史游的《
急就篇》問世,《
蒼頡篇》便少人問津而漸次式微了。到了唐人修《
隋書》,便只著錄《
三蒼》三卷,到了明人修《
宋史》時,便不再提及《
蒼頡篇》了,所以有學者據此推斷《
蒼頡篇》亡佚於宋室靖康傾覆之際。但據常理推測,其失傳的時代或許還要早,大致在唐宋鼎革之際。
(此處概述中所引學術觀點,均應一一出注,待補)
《蒼頡篇》輯本概述
孫星衍輯《蒼頡篇》三卷,
梁章鉅撰《蒼頡篇校證》三卷、《蒼頡篇補遺》一卷,
任大椿輯《蒼頡篇》二卷、《三蒼》二卷,
任兆麟《蒼頡篇補正》二卷、《三蒼補正》二卷、
黃奭《逸書考蒼頡篇一卷,
馬國翰輯《蒼頡篇》一卷、《三蒼》一卷、《訓纂篇》一卷、《蒼頡訓詁》一卷,
陶方琦《蒼頡篇補本》二卷,
陳其榮《增訂蒼頡篇》三卷,
曹元忠《蒼頡篇補本續》一卷,
諸可寶《蒼頡篇續本》一卷,
王仁俊《蒼頡篇輯補校證》三卷,顧振幅《蒼頡篇》一卷,《三蒼》一卷,
龔道耕《蒼頡篇補本續》一卷,
臧禮堂《增訂蒼頡篇》三卷,
程廷獻《蒼頡篇輯本》,陳蕘春《蒼頡篇逸文》,
龍璋《蒼頡篇》二卷,
王國維輯《重輯蒼頡篇》二卷。
現在零星地發現部分漢簡,但數量還是很少,現存字數最多的版本是阜陽漢簡《蒼頡篇》,共存 124枚殘簡,內容包括《蒼頡》、《爰歷》、《博學》三篇。出土時
簡文殘損嚴重,現存541字。無書題。36簡文四字為句,有韻可尋。現存成句或不成句的不足200句,按漢代《蒼頡篇》825句計算,還不到全篇的四分之一。文中避
秦王政諱。估計保存了秦代的原貌。(本段文字是原來初建者所編,待修改)
輯佚成果
(第一章)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超等軼羣,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憙。愨願忠信,微密瘱㥶。儇侫□□。
(第三章)賞祿賢知,賜予分貸。莊犯耆強,朋友過刻。高囂平夷,寬葸善志。桀紂迷惑,宗幽不識。㝡谷肄宜,益就獲得。𡪛勦向尚,馮奕脊背。系孫襃俗,貇朁吉忌。瘛𤵸癰痤,
(第亖章)疢痛遬欬。毒藥醫工,抑按啟久。嬰但捾援,何竭負戴。谿谷阪險,丘陵故舊。長緩肆延,渙奐若思。勇猛剛毅,便疌巧亟。景桓昭穆,豐盈爨熾。嬛䓘焆黑,𡟰娒款餌。
(第五章)戲叢奢掩,顛願重該。悉起臣僕,發傳約載。趣遽觀朢,行步駕服。逋逃隱匿,往來眄睞。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胡無噍類,菹醢離異。戎翟給賨,百越貢織。飭端脩法,
(第六章)變大制裁。男女蕃殖,六畜遂字。顫䚦觭贏,骫奊左右。慠悍驕倨,誅罰貲耐。丹勝誤亂,圄奪侵弒。胡貉離絕,冢槨棺柩。巴蜀筡竹,筐篋籢笥。廚宰犓豢,甘酸羹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