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漢語名詞(對人物稱呼))

聖人(漢語名詞(對人物稱呼))

思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大善之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但後來的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但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聖人是受到後世公認的。在先秦古代聖人一詞非儒家專有。

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

說文解字》曰:“者,通也。《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按: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人
  • 繁體:聖人
  • 注音: ㄕㄥˋ ㄖㄣˊ
  • 拼音:shèng rén
漢語詞語,基本解釋,近義詞,反義詞,英文翻譯,引證詳解,簡介,翻譯,流派代表,武聖,儒家,著名人物,代表人物,先秦人物,基督教,桑特里亞教,伊斯蘭教,方言含義,《管子》篇名,原文,翻譯,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聖人shèngrén
(1) [sage]∶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emperor]∶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聖人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sage
wise man

引證詳解

1、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
《易·乾》:“聖人作而萬物睹。”《孟子·滕文公下》:“ 堯 舜 既沒,聖人之道衰。”
《淮南子·俶真訓》:“下揆三泉,上尋九天,橫廓六合,揲貫萬物,此聖人之游也。”
唐 韓愈 《原道》:“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出,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余始讀《易》,至《繫辭傳》,曰:大哉言乎!天地陰陽造化之賾,盡在是矣,非聖人孰能作之?”
毛澤東《黨內團結的辯證方法》:“有些人似乎以為,一進了共產黨都是聖人,沒有分歧,沒有誤會,不能分析。”
2、專指 孔子
《孟子·公孫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張 ,皆有聖人之一體。”
唐 陸龜蒙 《復友生論文書》:“六籍中獨《詩》、《書》、《易象》與 魯 《春秋》經聖人之手耳。”
明 李東陽 《詩話》:“ 荊楚 之音,聖人不録,實以要荒之故。”
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 中國 古代在聖人那裡讀書的青年們,不但沒有學過革命的理論,而且不實行勞動。”
3、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
《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是以聖人不親細民,明主不躬小事。”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 仇兆鰲 註:“ 唐 人稱天子皆曰聖人。”
宋 歐陽修 《豐樂亭記》:“及 宋 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叵奈 楊國忠 這廝好生無禮,在聖人前奏準,著我做 漁陽 節度使,明陞暗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側聞宮中聖人又復減膳持齋,對天涕泣。”
4、稱皇后、皇太后。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后妃,多因 唐 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
《續資治通鑑·宋光宗紹熙五年》:“﹝ 關禮 ﹞入見太皇太后而泣,問其故, 禮對曰:‘聖人讀書萬卷,亦嘗見有如此時而保無亂者乎?’”
5、泛稱佛、菩薩等得道者。
《涅槃經·聖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融覺寺》:“﹝ 西域 ﹞沙門常東向遙禮之,號 曇謨最 為東方聖人。”
隋 王通 《中說·周公》:“或問佛。子曰:‘聖人也。’”
元 耶律楚材 《序》:“學至於佛,則無可學者,乃知佛即聖人,聖人非佛。”
明 唐寅 《釋迦如來贊》:“西方有大聖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亂,巍巍乎獨出三界之外,名之為佛。”
6、對有異術仙道、方士等的尊稱
《晉書·藝術傳·郭黁》:“百姓聞 黁 起兵,鹹以聖人起事,事無不成,故相率從之如不及。”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顧方笑,而 臻 適入,執其手曰:‘聖人矣。’”
7、清酒的別稱。亦指酒之清者。
《太平御覽》卷八四四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太祖 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
《三國志·魏志·徐邈傳》:“時科禁酒,而 邈 私飲至於沉醉,校事 趙達 問以曹事, 邈 曰:‘中聖人。’ 達 白之 太祖 , 太祖 甚怒。度遼將軍 鮮于輔 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宋 楊萬里 《和蕭伯和春興》:“聖人枉索方兄價,我與賢人也一中。”參見“ 中2聖人 ”。

簡介

《黃帝內經》開篇在《上古天真論》談論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種聖賢。對聖人是這樣描述的。曰:“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翻譯

其次有稱作聖人的,安處於天地間的和氣,順合於八風的變化,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同於世俗,也就不會產生惱恨的情緒,行為並不脫離世俗,但舉動又不受世欲牽制。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所負擔,務求精神安逸愉悅,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也同可活到百歲。
另古人言聖人之心有七竅。古有傳說人心竅越多的,便越是明白四達,對萬事萬物看得透徹。譬如“一竅不通”這一成語本來是相對於像紂王如此昏庸無道而言的。《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註:“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一如後世稱比干之心為七竅玲瓏心。今人說的“心眼多”,也可能源自於此。

流派代表

武聖

三國名將關羽的尊稱
三國時期,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明代開始被稱為“關聖帝君”,從此成為官方認定的“武聖人”,清代延續明代傳統,仍舊尊崇關羽武聖人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姜太公為武聖,唐肅宗時期,初設武廟,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以姜太公為主祀,以亞聖十哲七十二將為配享,宋真宗時,繼續加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仍以姜太公為武聖,主祀武廟。明太祖時期,廢武廟,自此武廟絕祀,但在明神宗時期,追封岳飛為岳聖帝君,又同時追封關羽為關聖帝君,武廟雖廢,但民間卻出現了岳飛關羽兩位武聖人。
清聖祖康熙年間,重設武廟,正式尊關羽為武聖,但不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將為配享,只供奉關羽一人。

儒家

在中國古典中記載的著名的儒家聖人如:堯、舜、孔子。而顏子孟子子思曾子,還有一些先賢大儒,被儒家弟子視為境界接近聖人的人(雖然他們有時也被尊稱為聖人,但並非絕對意義上的聖人。準確的可以稱之為賢人)
孟子
聖人在中國人的眼裡尤其是在儒生的眼裡是至高無上的,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出自《孟子·離婁上》。]。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著名人物

代表人物

先秦人物

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時期,各家代表也被其弟子尊為聖人。
老子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襲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朴散為器,聖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朴。”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民不畏威,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莊子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 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基督教

基督教中的“聖人”和“聖徒”(希伯來文:קדש;希臘文:άγιος;英文:Saint),是指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的人。
聖經》中聖人的原意是包括:所有信耶穌的人 、已死的信徒 、和殉道者 。基督宗教的一些宗派中,聖人是指在被該宗派認可為聖的人物。
《聖經》中的聖人是被神從世界中挑選、不屬世界、不沾染世俗的一班人。所有信耶穌的人都可稱聖,並非一些特別有異能的人。不同宗派對聖人的理解和認可並不一致。現在,基督宗教聖人的設立只出現於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和少數基督新教的宗派中。
封聖與宣聖
歷史封聖習俗可追溯到古代的桑特里亞教崇拜中,而基督教大約在教父時期便開始認可聖人。起初,聖人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殉道者和效法殉道者的好榜樣。早期的基督教中,聖人的敬禮並不是得到一致承認的禮儀,正如天主教百科全書承認:“教父俄利根把這個習俗視為異教拜物的表現。”[來源請求]直到公元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聖像敬禮才得以確立。自十二世紀起,聖人須經教宗列入聖品,才可正式為認可的聖人。在十六世紀的特倫多會議指出,信徒應該求聖人為他們轉求天主,也該敬禮聖人遺物(即聖物)和聖像。
對聖人的敬禮對天主教和東正教來說,奉行恭敬聖人並非拜偶像,而是敬之以禮;是基於《宗徒(使徒)信經》諸聖相通功的道理【----天上勝利的教會(已在天國與天主共融者)與旅途中的教會(地上的教會)在基督奧體中是共融的】,亦是學習聖人聖女之芳表,與他們一起祈禱。另外,教會絕對支持教友向天主聖三禱告。天主教肯定人與天主間只有基督唯一中保,但認為人與基督間卻有多箇中保,而他們就是聖人聖女,向他們祈求非指他們施恩給人,而是轉求,是另一種禱告方式,與代禱無異。
一般基督新教反對任何形式對聖人的敬禮、或向聖人禱告,而不向神禱告,認為聖人崇拜違背了《聖經》中,只敬拜神的原則。
認可天主教和東正教中的所認可的聖人是不同的。認可不同聖人的原因,可能因為教會分裂,或與地方因素有關。在基督教的教父時期,有些人在某地區被奉為聖人,故只有某地區的崇拜者。一般來說,只有在《聖經》的人物(如耶穌的門徒和極少的有名人物)才到處被敬禮。
在基督教大分裂前,大公教會(即現今的天主教)已建立了一套高度組織化的認可系統。而東正教的聖人比較分散,而且不一致,這與東正教中沒有一個中心的機構有關,故此教區的大主教會決定教區內所認可的聖人。雖然東正教和天主教的聖人的來源和儀式極相似,彼此卻不承認對方的聖人名單。
一些被公眾認為是聖人的人,可能從沒有得到任何教會認可。即使在天主教內,不同教區和不同教團對不同聖人的敬禮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教團主要只崇拜所屬教團所認可的聖人;有些聖人則只在所屬的家鄉受到敬禮。在東正教中,在教區內死去的成員死後,一般會被所屬教區的禮儀中被曕仰。
然而,不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派都對聖人的設立和代禱角式有一致看法。宗教改革時期,從天主教分裂出來的一些基督新教教派(如:英國聖公會)繼續承認天主教的聖人。基督新教中的一些宗派,如信義宗和部分聖公宗教派,也有聖人的設立。此類宗派承認聖人的忠貞是可敬和可效法的對象,但不認同聖人的代禱角色。另外,大部分基督新教和基督教系的新興宗教都否定聖人的敬禮和代禱角式。對於否定聖人敬禮的教派來說,“聖徒”只是基督徒的另一稱呼,不會稱呼某指定人物為聖人。
相關習俗聖人敬禮的相關習俗是聖物敬禮。基督教中的聖物,一般指聖人身體上的一部分(例如:骨頭)或遺物。對聖物崇拜,從基督教早期就已經出現,有些當時的基督徒躲在地窖中參與崇拜,與死去信徒的屍體一起。這可能與基督教相信的復活和對神跡的期望而產生的敬禮。
另外,在天主教和東正教中,有些信徒會將聖人的名字作為自己兒女的名字;有些則會在受洗後,領受聖人的名字。此舉期望藉所屬之聖人,能為帶有自己名字的信徒祝福和禱告。有些聖人會有紀念日,紀念日的命名也會冠以聖人的名字。

桑特里亞教

天主教中對聖人的崇拜是古巴桑特里亞教的基礎。在桑特里亞教中,聖人與約魯巴神話中的神是一體,在教堂中他們受到聖人的崇拜。在桑特里亞教的節日上,他們被崇拜為神。

伊斯蘭教

儘管伊斯蘭教的學者不承認聖人,但對他們的墓和神祠的崇拜在伊斯蘭教中是非常普遍的。此崇拜存在於伊斯蘭世界所有地區都有,包括非常教條化的阿拉伯半島。伊斯蘭教相信聖人有直接與真神阿拉溝通的能力,因此聖人可以施行奇蹟和祝福信徒。在大多數穆斯林國家中,都存在與聖人有關的節日。在節日中,信徒會崇拜當地的聖人以獲得聖人的祝福。不過,聖人的祝福與先知的祝福是不同的。
在民間的伊斯蘭教中,聖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伊斯蘭神秘派的蘇菲主義中聖人占重要地位。蘇菲主義中,有不同的專門給追隨聖人的學者的教訓。與基督教的聖人崇拜不同,蘇菲主義中沒有對崇拜聖人的物件和奉獻給聖人的儀式。

方言含義

在部分地區方言中,“聖人”卻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名詞。如果說某個人強詞奪理,不顧實際,讓別人看不慣,就會被稱呼為“聖人”,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這樣的稱呼是有一定的淵源的。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國民主張打倒“孔家店”,反對儒家思想,而那些不會變通的讀書人就被稱為“腐儒”。在如此不嚴肅的背景下,人們失去了對孔子的尊敬,反而認為“聖人”這個稱呼是對儒家思想的諷刺,彼此用來開玩笑,用為反語。

《管子》篇名

“聖人”是《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管子》第五篇。《管子》是一部記錄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的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原文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善分民也。聖人不能分民,則猶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聖!是故,有事則用,無事則歸之於民,唯聖人為善托業於民。民之生也,辟則愚,閉則類。上為一,下為二。

翻譯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善於分利於民。聖人不擅長分利於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樣了。自己總是貪而不足,怎么能算是聖人呢?所以,國家有事就取用於民,無事就藏富於民,只有聖人才善於把產業寄託於人民。人的本性,越是開導就越是通情達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提供一個,下面就會回敬兩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