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古代的歷史文化名城)

朔方(古代的歷史文化名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朔方的拼音是shuò fāng ,意為北方,英文north。

朔氣是指北方的寒氣,北方很冷,又可稱朔方。

另外有郡名為:朔方,是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建置朔方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朔方
  • 外文名:north
  • 拼音:shuò fāng
  • 意為:北方
  • 含義:指北方的寒氣
釋義,朔方郡,建置沿革,歷任行政長官,唐代方鎮,唐代縣名,

釋義

朔方,拼音shuò fāng ,意為北方,英文north。
并州及朔方地區并州及朔方地區
朔氣是指北方的寒氣,北方很冷,又可稱朔方。
示例
城彼朔方。——《·小雅·出車》
平在朔易。——《書·堯典
朔,北方也。——《爾雅
北方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書·堯典》
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明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 ——魯迅野草·雪》
起源
朔方,北方之意。《尚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蔡沈傳:“朔方,北荒之地。”《詩經》小雅:“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爾雅》云:“朔,北方也。”

朔方郡

建置沿革

先秦
朔方郡所在的內蒙古河套地區,戰國時稱為河南地以及北假,原為趙國領地。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置九原郡,此為河套地區建置之始。其後趙國衰落,河南地被匈奴占據。
秦代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號為“新秦”,即漢代之朔方、五原二郡。秦末戰亂,邊地戍卒被調回中原,河南地又為匈奴所據。秦代後期所置郡名不可考,可能領有渠搜、臨河、昫衍道、朐衍、高望、富平六縣。
西漢
漢武帝時國力轉盛,開始收復秦代邊地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漁陽、上谷,殺千餘人。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主父偃進言朔方土地肥饒,宜屯田駐守,“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武帝從其言,遂“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西漢時,朔方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後套一帶(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時稱“新秦中”,郡治在朔方縣。其東為五原郡,西、北與匈奴為鄰。郡西有雞鹿塞(今巴彥淖爾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太陽廟山哈隆格乃山口),北有高闕塞(今巴彥淖爾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狼山大巴圖溝口),是陰山一帶漢與匈奴來往的重要通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生於此。漢成帝竟寧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雞鹿塞北入匈奴。
漢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上郡、北地諸郡,並穿鑿河渠,屯田戍守,修築長城、要塞元朔二年,遷十萬人於朔方。三年(前126年)秋,蘇建修復秦代蒙恬所築要塞,築朔方城。五年,築臨戎城。元狩二年(前121年),徙數十萬貧民居朔方以南“新秦中”一帶。三年,又築沃野城、三封城。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遊北邊,親至朔方。四年,“遣拔胡將軍郭昌屯朔方”。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導致河套地區的漢民人口迅速增加。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34338戶,136628人。
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朔方郡領十縣: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
築城年代
王莽改名
備註
朔方縣
郡治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
前126年
武符
其南有金連鹽澤、青鹽澤
三封縣
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
前120年
脩都縣
臨河縣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鄉
監河
其北有高闕塞
呼遒縣
窳渾縣
西部都尉
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土城子
極武
其東有屠申澤,西有雞鹿塞
渠搜縣
東部都尉
溝搜
沃野縣
前120年
綏武
置有鹽官
廣牧縣
中部都尉
鹽官
臨戎縣
磴口縣補隆淖爾鎮河拐子村西
前124年
推武
東漢
王莽改朔方為溝搜。東漢建武初年,朔方、五原、雲中等郡為盧芳所據。建武七年(31年),盧芳所置朔方太守田颯、雲中太守喬扈降漢。十一年,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二十六年,南匈奴內附,並、朔邊郡居民遷回本土。自此南匈奴徙居於幽、並諸郡內,右賢王部屯戍朔方。其後,以西河郡大城縣屬朔方郡,又徙郡治於臨戎。明帝永平中,多次徵發囚犯至朔方、五原屯戍。永和五年(140年)之前,朔方郡領六縣:臨戎縣、三封縣、朔方縣、沃野縣、廣牧縣、大城縣。修都、臨河、呼遒、窳渾、渠搜五縣當於東漢初省並。
由於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對朔方等邊郡的威脅大為降低,故“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復”。和帝以後,鮮卑占據漠北,常南下鈔寇,並殺南匈奴漸將王。順帝時應南單于要求,增兵邊郡,修復障塞。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左部句龍吾斯車紐叛亂,殺朔方、代郡長史及上郡都尉,寇略幽、冀、並、涼四州,邊郡殘破。乃以朔方郡僑置於五原郡內。《續漢書》郡國志載朔方郡有1987戶,7843人,未知為何年之數。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擾,曹操“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設立新興郡,以安置四郡人口。四郡各置一縣領其民,原朔方郡民被安置於新興郡廣牧縣。
十六國至隋唐
十六國後趙於漢代朔方縣故地復置朔方郡、朔方縣,前秦以後廢。北魏始光四年(427年)滅夏,以其都城統萬(今陝西榆林靖邊縣白城子)置統萬鎮。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統萬鎮為夏州。後於夏州南部置朔方郡,治魏平縣(在今陝西延安一帶),領魏平、政和、朔方三縣。延昌二年(513年)屬東夏州
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大業三年(607年),改夏州為朔方郡,治岩綠縣,領三縣:
  • 岩綠縣
  • 寧朔縣
  • 長澤縣
大業五年,有11673戶。大業十三年(617年),梁師都據朔方郡反隋,建國號曰。唐貞觀二年(628年)滅梁師都,置夏州,改岩綠縣為朔方縣,為夏州治所。天寶元年(742年)又改夏州為朔方郡,領朔方、德靜、長澤三縣。天寶年閒,有9213戶,53104人。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夏州。

歷任行政長官

  • 劉它人,漢宗室。成帝永始中為朔方太守,永始三年(前14年)遷宗正。
  • □譚,姓失載,平帝元始中為朔方太守,上奏廣牧縣女子死而復生事。
  • 田颯,朔方縣人。東漢初盧芳所置朔方太守,建武七年(31年)降漢。
  • 賈宗,字武孺,南陽冠軍人,賈復之子。章帝建國中為朔方太守,後為長水校尉。
  • 王彪,和帝永元中為朔方太守,十二年(100年)行度遼將軍。
  • 仇□,上郡人。桓帝永壽(156年)二年在任。
  • 董援,單超外孫,桓帝延熹中為朔方太守。

唐代方鎮

方鎮有朔方,開元時置,治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方鎮表: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使,領單于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二軍,三受降城。十年,增領魯、麗、契三州。二十二年,兼關內道採訪處置使,增涇、原、寧、慶、隴、鄜、坊、丹、延、會、宥、麟十二州。以匡、長二州隸慶州,安樂、長樂二州隸原 州。天寶元年,增領邠州。乾元元年,分鎮北大都護府,麟、勝二州,置振武節度使。是年,廢關內節度使,罷領單于大都護,以涇、原、寧、慶、坊、鄜、延隸邠寧節度。邠州本豳州,開元十三年以“豳”字類“幽”,改曰邠。

唐代縣名

唐初改岩綠縣為朔方縣,在今陝西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後為夏州治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