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節度使

朔方節度使

朔方節度使,又稱靈州節度使、靈武節度使、靈鹽節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區為防禦後突厥汗國設定的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之一。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十月六日置。朔方節度使治所在靈州(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宰相張說,為首任朔方節度使。唐代朝廷派到靈州出任朔方節度使的鎮將,據唐代歷史文獻記載考證,總共約為70位,五代時期朔方節度使約為14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朔方節度使
  • 機構職責:捍禦北狄
  • 成立時間:開元九年(721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地理位置:中國西北地區
  • 總部靈州
簡介,文獻摘要,歷任名錄,唐朝時期,五代時期,

簡介

朔方節度使駐地在靈州(治回樂縣,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朔方節度使創建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十月六日,置朔方節度使。朔方節度使,作為節度使方鎮名,有時簡稱朔方,史書上也稱靈鹽、靈武、靈州節度使。朔方節度使住地靈州古城,也由此被稱為朔方,或靈武(靈武郡)。開元十年(722年)四月已亥,四月二十二日,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宰相張說為首任朔方節度大使。(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6-167頁)寧夏大學教授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一書考證,有唐一代,總共約有113位鎮將鎮守靈州,包括靈州總管、都督、大總管、行軍大總管、大都督、朔方節度使。親王任朔方節度使稱為:朔方節度大使,並不出閣,如李浚即李亨後來的唐肅宗。重臣名將也有稱為朔方節度大使者,如張說、王睃。唐朝朔方節度使約有70位。其中,先後擔任過宰相的朔方節度使就有張說、王睃、蕭嵩、李林甫、牛仙客、郭子儀、杜黃裳、杜鴻漸、李光弼、李懷光、僕固懷恩、渾瑊、崔寧、侯固、唐弘夫、韓遜等十六人之多。(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朔方節度使統7軍府;領6州;三受降城;後又兼領關內支度營天田使、關內鹽池使、檢校渾部落使、押諸藩部落使及閒廄、宮苑、監牧使、關內道採訪處置使、六城水運使等。管兵64700人,馬4300匹,轄境相當今天寧夏全境、內蒙古河套南北地區、陝西北部、甘肅一部。
唐朝北部朔方節度使等八節度使圖唐朝北部朔方節度使等八節度使圖
《舊唐書·地理志》指出:“朔方節度使,捍禦北狄。”說明朔方節度使的設定源於抗擊北方外族入侵,朔方節度使設定以後,歷代鎮將如張說、王睃、王忠嗣等,多次擊退突厥、吐蕃等外族侵擾,保衛北方安全,累立戰功。另方面,朔方節度使在平息內部叛亂,尤其是在安史之亂中爆發以後,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統帥朔方軍,對平叛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朔方節度使中還有一些少數民族鎮將,多立戰功,如契丹族李光弼、胡人安思順、鐵勒族僕固懷恩、鐵勒族渾瑊、薛延陀族李光進、昭武九姓史憲忠等。朔方節度使中還有的殉職於鎮內,如李光進“寢疾於理所。盧潘“薨於靈武“(靈武郡,即靈州,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市境內)”。五代時期,繼續設朔方節度使,到宋元後漸廢。
朔方節度使創建人唐玄宗李隆基朔方節度使創建人唐玄宗李隆基

文獻摘要

1、《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開元……九年(辛酉、公元721年)……置朔方節度使,領單于都護府,夏、鹽等六州,定遠、豐安二軍,三受降城。”
2、《新唐書》卷六十四表第八方鎮表:“(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使,領單于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二軍,三受降城
3、《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開元十年)夏,四月已亥,以張說兼知朔方節度使。”
4、《新唐書》卷五本紀第五玄宗記載:“開元 十年……四月己亥,張說 持節朔方軍節度大使。”
5、《舊唐書》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張說傳》:“開元 九年……其年,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依舊修國史。明年(開元十年),又敕說為朔方軍節度大使,往巡五城,處置兵馬。”
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兵部尚書宰相張說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兵部尚書宰相張說
6、舊唐書卷三十八志十八《地理志》:“朔方節度使,捍禦北狄,統經略、豐安、定遠、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府。朔方節度使,治靈州,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四千三百疋,衣賜二百萬疋段。經略軍,理靈州城內,管兵二萬七百人,馬三千疋。豐安軍,在靈州西黃河外百八十里,管兵八千人,馬千三百疋。安遠城,在靈州東北二百里黃河外,管兵七千人,馬三千疋。西受降城,在豐州北黃河外八十里,管兵七千人,馬千七百疋。安北都護府治,在中受降城黃河北岸,管兵六千人,馬二千疋。東受降城,在勝州東北二百里,管兵七千人,馬千七百疋。振武軍,在單于東都護府城內,管兵九千人,馬千六百疋。”

歷任名錄

唐朝時期

姓名 帝王紀年 公元 官職
1、張 說 開元十年四月—開元十一年四月 722年四月—723年四月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持節朔方節度大使(首任)
2、王 晙 開元十一年五月—十一月 723年五月—十一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節度大使
十四年726年 戶部尚書、朔方節度大使
3、楊執一 開元十二年 724年 檢校右金吾衛大將軍、朔方節度大使兼御史大夫
4、蕭 嵩 開元十四年 726年 朔方節度使
朔方節度大使李浚即後來的唐肅宗朔方節度大使李浚即後來的唐肅宗
5、李 浚 開元十五年 727 朔方節度大使、單于都護府大都護(即唐肅宗李亨)
天寶十五年 756 朔方節度大使(遙領)
6、白知節 開元十六年 728 靈州都督、朔方節度兼渾部落使
7、李 煒 開元十七年 729 朔方節度使
8、田仁琬 開元二十年 732 靈州刺史、朔方軍節度副使
9、李 暹 開元中 靈州刺史
10、牛仙客 開元二十二年 734 朔方節度使
開元二十四年 736 朔方軍行軍大總管
11、韋光乘 開元年間 朔方節度使(開元二十九年即741由王忠嗣接任)
12、王忠嗣 開元二十九年 741 朔方節度使
13、李 琳 開元末 741 靈州都督
14、張齊丘 天寶八載 749 靈州都督、朔方節度使
15、安思順 天寶九載至十載 750—751 知朔方節度之事
天寶十一載 752 朔方節度使
16、李林甫 天寶十載 751 以宰相兼充朔方節度副大使、安西大都護、單于副大都護
17、李 暐 天寶十載 751 知朔方留後事
18、阿布思 天寶十一載 752 朔方節度副使
再造唐朝的中華名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再造唐朝的中華名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19、郭子儀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乾元二年 755年十一月—759 年五月 靈武郡太守(靈州刺史)、靈武郡長史(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副大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其中757年閏八月—759年三月,兼隴右、河西等節度副大使)、六城水運使
唐肅宗元年建卯月—唐代宗寶應元年八月 762年二月—762年八月 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軍兵馬副元帥、本管觀察處置使、關內河東副元帥
廣德二年正月—大曆十四五月 764年正月—779年五月 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大使及關內支度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使及六城水運大使(大曆三年公元768,兼邠寧慶節度使)
20、杜鴻漸 天寶十四載 755 朔方留後
21、郭幼賢 天寶十五載 —上元二年三月 756 —761三月 朔方節度副使(“郭幼賢墓志銘”,郭子儀之弟)
22、李光弼 乾元二—上元二年 759 年七月至761年,太尉兼中書令、朔方節度副大使
23、李國貞 上元二年—寶應元年 761—762 朔方諸鎮行營都統
24、僕固懷恩 寶應元年 762 靈州大都督府長 寶應二年 763 朔方節度使
25、渾釋之 廣德二年前 764 朔方節度留後
26、何遊仙 寶應二年 763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27、路嗣恭 永泰元年—大曆三年 765—768 靈州大都督府長使、朔方節度使
28、杜黃裳 大曆十三年 778 朔方節度、判官主留務
29、常謙光 大曆三年—十四年 768—779 朔方節度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30、韋元甫 大曆年間 朔方節度使
31、郭 晞 廣德二年八月—大曆十二年正月 764八月—777正月 御史中丞、朔方行營兵馬使,以功加御史大夫、朔方行營節度使(郭子儀三子)
32、崔 寧 大曆十四—建中二年 779—781 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
33、杜希全 大曆十四年—建中四年 779—783 靈武留後
34、李懷光 建中二年—四年 781—783 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
35、甯景璿 建中四年—興元元年 783—784 靈武節度使
36、渾 瑊 興元元年 784 朔方節度使
37、李 諒 貞元十年—十一年 794—795 靈州大都督、靈鹽豐夏節度營田等使
38、李 孿 貞元十年—元和二年 794—807 朔方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州節度使
39、楊朝晟 貞元十二年—十七年五月796—801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
40、李朝寀 貞元十七年六月 801 朔方邠寧慶節度使
41、范希潮 元和二年—四年 807—809 靈州長史、朔方靈鹽節度使
42、王 泌 元和四年—八年 809—813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43、李光進 元和八年—十年 813—815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44、杜叔良 元和十年—十五年 815—820 靈武節度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
45、李 聽 元和十五年—長慶二年 820—822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46、李進成 長慶二年—太和二年 822—828 靈武節度使
47、李文悅 太和二年—太和六年 828—832 靈武節度使
48、王宴平 太和六年—開成元年 832—836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
49、李 廓 開成初 836 朔方靈鹽節度使
50、魏仲卿 開成元年 836 朔方靈鹽節度使
51、李 岐 會昌元年 841 靈夏六道元帥
52、李彥佐 會昌三年—五年 843—845 朔方靈鹽節度使
會昌五年—大中七年 845—853 朔方靈鹽節度使
53、何清朝 會昌五年 845 靈武節度使
54、史憲忠 會昌六年—大中元年 846—847 朔方節度使
55、米 曁 大中元年 847 靈武節度使
56、李 欽 大中三年 849 靈武節度使
57、朱叔明 大中三年—約五年 849—約851 靈武節度使
58、田 牟 大中五年—七年 851—853 靈州節度使
59、劉 潼 大中七年—十一年 853—857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武節度使
60、唐 持 大中十一—十三 857—859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
61、李公度 鹹通初 860 靈鹽朔方節度使
62、裴 識 鹹通七年 866 靈武等五軍節度使
63、侯 固 鹹通中 867前後 靈武節度使
64、盧 潘 鹹通十年 869前後 靈武郡度使
65、胡(某) 鹹通中 869前後 靈武節度使
66、唐弘夫 鹹通十二—廣明元年 871—880 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靈鹽節度使
67、李 鈞 乾符元年 874 靈武節度使
68、李玄禮 廣明元年—中和間 約880—883 靈武節度使
69、韓(某) 光啟—大順 885—891 靈武節度使
70、韓 遵 景福—光化 892—901 靈武節度使
71、韓 遜 光化二年—天佑四年 899—907 靈州節度使

五代時期

1、韓 遜 後梁天佑三年三年 907-915 朔方節度使
1、韓 洙 後梁乾化三年 915-928 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
2、韓 璞 後唐天成三年-天成四年 928 -929 朔方軍節度使
3、韓 澄 後唐天成四年 929 朔方軍節度使
4、康 福 後唐天成四年 929-931 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
5、張希崇 後唐長興二年-四年 931-933 朔方軍節度使、靈州節度使·
6、張從賓 長興四年 933 靈武節度使
7、張希崇 後晉天福元年-四年 936-939 朔方軍節度使
8、馮 暉 後晉開運二年 939 朔方軍節度使
9、王令溫 後晉開運二年 945 靈州節度使
10、馮 暉 後晉開運三年 946 靈州節度使
11、馮 暉 後漢乾祐元年二年 947-948 靈州節度使、侍中兼靈州節度使
12、馮 暉 後周廣順元年 951 陳留郡王兼靈州軍節度使
13、馮繼業 後周廣順二年 952 朔方軍兵馬留後
14、馮繼業 後周顯德元年 954 朔方軍節度使(20120630.BS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