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捷,著名時尚攝影教育家,新銳人像攝影師。現任北京清澈海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攝影總監。長於文化人像和時裝人像的創作。憑藉其多元化的身份,遵從自我發展的多種可能,遊刃於商業時尚影像和觀念藝術攝影。定向於真實的娛樂、商業和純個人視覺趣味的創作。積極推動商業影像的市場化,關注新銳潮流影像及商業攝影的實踐與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北京
- 出生日期:1970年
- 職業:攝影家
- 畢業院校:美國薩凡納藝術學院
- 信仰:基督教
- 代表作品:《80後女孩》、《90後女孩》
個人簡介,作品展覽,時尚影像教育經歷,藝術感悟,
個人簡介
於捷,1970年生於北京,1993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大學期間受到後來被稱為“魔岩三傑”之一的張楚鼓勵開始實踐攝影,曾以他為原型拍攝了第一張嚴肅意義上的人物肖像。師從著名詩人嚴力,曾參與嚴力創辦的“一行”當代詩歌分會的攝影工作。在嚴力的啟蒙下開始對藝術的探索。1994年開始自由職業攝影,參與電視劇《紅絨花》的劇照拍攝,與此同時參與大量影視宣傳圖片的拍攝。1997年以首席攝影師的身份加盟著名英文刊物《BEIJING SCENE》的視覺創作。1998年經顧長衛推薦,1999年就讀於美國薩凡娜藝術學院SCAD(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攝影專業。
2000年作為編輯部攝影師為美國紐約娛樂雜誌周刊 《Time out New York》工作。2002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回到國內從事自由職業攝影。在電影攝影師楊述的推薦下拍攝電影《陳雲》和《無極》的平面宣傳圖片。2005年在執行製片人ADA SHEN推薦下為電影《華麗的面紗》拍攝全部內景宣傳圖片,同年與校友泰國攝影師Termist聯手掌鏡為時尚雜誌與文化傳媒企業拍攝攝影項目。
2012年4月正式成為美國Getty Image圖片公司的中國簽約合作攝影師。
合作客戶:英特爾,雜誌TIMEOUT,美國國家地理頻道,Getty Image,華納電影公司,保利博納電影發行公司,麥當勞,TCL,全球通VIP專刊以及各大時尚出版集團。
2003-2005年 回到北京,從事自由職業攝影
2003-2010年 國內攝影從業期間,發掘新人模特,戴曉奕,傅正剛,張雪,於笑,馬璟。
2004年 參與創立美空網MOKO的前身FM PLAY網路時尚資源平台。
2006年建立《晴朗天空》視覺網路雜誌
作品展覽
2002年10月 《個展——中國片斷2002》,薩凡納Hamilton Hall畫廊,美國。八幅作品被SCAD院長Paul S.Wallace收藏。
2006年2月 《群展——全民健身》,中國美術館。
2006年2月 系列作品《胡同的旅行》,中國美術館。該作被列為《中華百姓衣錦》攝影大展組委會收藏作品。
2006年9月 策展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系參加平遙國際攝影節。
2007年 作品《80後女孩》系列中的四幅作品由春秋季保利國際策展並拍賣收藏。
2008年11月 美國薩凡娜藝術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展覽並收藏作品《胡同的旅行》之《玩兒麻將》
2008年11月 《夢想女孩》與《80後女孩》展覽於中國美術館。題為《藝術,科學,時尚》。
2010年4月 參加《巴黎——中國青年藝術家攝影展》;作品《80後女孩》在巴黎IN MY ROOM畫廊展出。
2010年5月 《視覺之旅—2000-2010“紐約·北京·薩凡娜”》中央美術學院城市學院個展。
2012年4月6日-16日,與英特爾Intel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合作影像主題展《科技.藝術.能量》。
時尚影像教育經歷
2005年加盟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系,參與建立北京服裝學院時尚影像教學理論和實踐工作。
2006年-2011年任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系主任,並擔任北京教委時尚資源影像圖片庫負責人,綜合利用院校資源與本專業優勢致力於建設與發展以時尚商業影像製作為特色的攝影專業。
2008-至今,客座於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開設《時尚影像潮流與大師流派》課程,並榮獲中央美術學院優秀課程獎。
2009年11月 出版譯著《高級數碼時裝攝影》,作者:布魯斯·史密斯, 譯者:於捷
時尚影像作品發表和出版於《Timeout New York》、《Timeout Beijing》、《Surface》、《Seasons Of Savannah》、《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2005設計年鑑》、《符號》、《中國攝影》、《時尚》等雜誌。
2005年《全球通》專訪——《東西方無限鏡像的溝通》,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Jeff Hutchens(2004年全美新聞攝影師協會競賽靜態影像類圖片項的一等獎、野生與自然環境的二等獎的得主,美國2009PDN評選30位最有潛質攝影師之一)與於捷的影像對話。
與於捷的交往存在一種相互鼓勵與刺激的關係,他的圖片風格化,設計感強,不同於jeff拍攝的隨機性與瞬時的唯美性。在影像的後期圖片處理上,於捷的修片理念也富於啟發。jeff委託於捷在中國監製掃描了一批為國家地理在世界各地拍攝的圖片。在數碼製作中,於捷的調色技巧讓Jeff很驚奇。通常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更忠實於前期拍攝,後期不做什麼改動,但於捷對於圖片的數字調整,使人們意識到這種後期調整不是增加照片的虛偽性,而是強化當時場景的真實性。於捷認為人的肉眼對顏色氣氛的感受遠遠強於膠片,所有在膠片記錄中對細節、顏色與氣氛的損耗,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後期進行最大化的彌補,從而有效還原攝影師的拍攝意圖。在《國家地理》的授權下,於捷將這批底片的數字掃描版本進行了成功的“color correction”(色彩的還原校正)。
Jeff Hutchens:
於捷的作品從不同的政治、文化、歷史題材中汲取了很多東西,但是又把它們重新塑造並融於一種現代的相互關聯的內容中。他給一對手捧現代雜誌、身著軍裝的夫婦拍攝的肖像就精確地反映出這一點。作品在展現出當代文化潮流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中國政治基礎的歷史重要性的認同。他這么做的時候,沒有取笑其中任何一方的意思,但是通過對視覺效果的調和,把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正背道而馳的觀念進行了整合。
於捷的作品從技術上說是精湛完美的,但這種完美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他的圖像試圖傳達出的感情成分中吸引開。他的攝影里沒有現代時尚攝影作品中不自覺透露出的思想貧乏的問題。其作品頗具深度以及出色的感性和理性,這對於通常的攝影者來說並非是可以經常見到的東西。
藝術感悟
看著新春來臨街面上彩色的掛燈和悅目的節日裝飾,就感嘆又一個年頭過去了,看著大家都創造了很多成績,時尚影像的潮流又催生了無數的新人和作品,年輕人創造影像的活力就像我們的房價一樣在暴漲,我相信這個世紀的文化是伴隨著電子產品與網路漫遊的時代,也是視覺消費的年代。對於攝影而言,儘管可能有一天面對90後或00後的孩子,當我講到當年如何奮戰在暗房去計量天平配藥,去等待相紙顯影的驚喜,恐怕他們會是用在上歷史課的態度去虛心聆聽上個世紀發生的攝影趣聞,而不知所云了。
在一個生成影像越來越容易的時代,攝影的意義是什麼,是一門越來越草根的流行手藝,還是精英階層的表現深邃無邊的內心的有效視覺媒介?
很多人以為擁有了好的器材就擁有了好的技術,擁有了奢華的服飾,就擁有了時尚的品味,有了高質的燈光,就得到了攝影的光影,事實上,沒有人一定這么想,可很多人還是忍不住實際這么做。
雜誌中的時尚大片越來越多,可是似曾相識的畫面也越來越多,甚至看到的是同樣的姿勢換成了不同種族的模特,很多人還不明白“抄”與“學”的關係,抄是“死的”英語叫“Copy”,不尊重他人的創造力或者說是不尊重自己的,而“學”在英語中是“inspire”,“尊重他人”的而受用不盡的藝術啟蒙,照著“抄”的,是按著別人的樣子攝影,沒有靈魂與精神,不打動人的原因不說也明白,我們需要的是視覺上的發現與啟蒙,攝影是體驗,不是設備與修片,尊重自己的體驗後,誕生的作品是原創型的,比拼設備的結果,得到的最終只是清晰度。"獨立的態度則決定了作品的力度"。而這種態度是創作者自身的血液的無法更改的動機與審美判斷力。
“獨立的態度則決定了作品的力度”。而這種態度是創作者自身的血液的無法更改的動機與審美判斷力。
總覺得我們一些雜誌的圖頁缺了些什麼,也總有學生問我為什麼自己的圖片色調修不出他想要的效果,而他在試圖追求外國品牌的一些色彩關係與氣氛,諸不知歐美時尚製作產業都有專業預算的美術製作,嚴整的團隊分工,加上比較高的入行門檻,顏色質感都是工作人員前期籌備到位後,在鏡頭前真實存在的,因為這些片子的藝術份量是穩定的預算與團隊人員的技術協作堆積出來的,所以覺得永遠修的沒人家好,是情有可原的。而我們的一些朋友則因為雜誌的預算,省錢偷懶,逼攝影師靠後期修片,使照片看起來新鮮,收益好的雜誌寧願稀釋資金在去開辦新的雜誌,號稱是搶占市場,而不願意堅守在一本雜誌增加預算將其做精,妝容不好,背景不奪目而使勁通過後期強化效果,目的不正確的修片只是減弱我們在視覺上感知事物的能力,即便我們想表現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我們要的也該是能夠首先說服自己然後說服別人的視覺的真實感受所帶來的愉快感和認同感,我們不能是一個生產影像數量多而質量不保的視覺人群,其實簡單的與繁複的,樸素的與迷離的畫面語言都有給人感覺的力量,只要是原創於內心的畫面,直白的呈現與技術控制精準的表現,都會避免平庸而感人,刺激我們尋找畫面語言的繆斯無處不在,自己的視覺敏感力才是創作影像的核心競爭力。
時尚攝影仍然是可以當藝術來搞的,事實上“沒有哪個時尚攝影大師”不是個藝術家,只是他們永遠會拿出一部分時間去做遠離商業的時尚影像,表現自己的藝術靈魂。
攝影發展了一百七十年了,一輪又一輪的叛逆影像成為經典,從敢於把模特帶到街頭拍攝時裝影像的David Bailey和William Klein,到拍攝美國底層流浪漢或工人的Richard Avedon和Robert Frank,從利用黑白影像定義西方白種性感女人的紐頓,到融入邊緣犯罪少年從而獲取最真實的現場影像的Larry Clark,新一代的從攝影的記錄到紀實,再到觀念紀實,肖像攝影,人文攝影,藝術攝影,觀念攝影,時尚攝影,攝影經歷了功能表達與主觀表達的歷程,攝影作為當代多媒體資源的核心媒介,快速構成了從工業化到電子化的進程的重要影像視覺傳達的組成部分。在我們這個新型的電子網路的消費時代,電子影像將會被作為一個巨大的視覺消費資源來享用,我們未來創作影像的過程就像當年的古人把酒吟詩一樣的自然與暢快,隨身的手機,卡片機,專業單眼機,lumo相機,內置硬碟攝像機,隨時記錄我們的生存和消費狀態,80後90後構成了影像自給自足的自拍一族,網路虛擬的展示空間,使我們每個人不單是影像的消費者還是影像的創作者。就連惡搞的Terry Richardson和不要技術只要衝動的Juergen Teller也都是時尚圈的老人了,在中國還有一種歲數一大,再混時尚圈就不好意思了的感覺,而在西方時尚影像界挑大樑的人都還是那些寶刀不老的老人帶著年輕人接著混,多媒體藝術對影像的介入,CG為影像帶來的虛擬環境道具及畫面裝飾中的特效,微博,QQ等對影像的快速傳播,影像的創作與瀏覽越來越像精神的快餐。看來這個世紀將要到來的新的十年,年齡不是問題,技術不是問題,我們自己的時尚話語權在哪裡,我們有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對我們自己的影像文化分類定義,而我們要不要認同我們的聲音,要不要等待西方時尚大牌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什麼該流行,這是我們該著急思考的東西,如果我們不自己定義我們,那就必定要被別人定義。原載:《符號》O-zine新銳視覺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