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幾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shù jī,釋義是差不多;近似;希望,但願;或許,也許;有幸;賢人。出自《易·繫辭下》:“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基本介紹
基本解釋,引證詳解,
基本解釋
- [almost]∶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幾乎! - [talent]∶指賢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引證詳解
1.差不多;近似。
①《易·繫辭下》:“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高亨 註:“庶幾,近也,古成語,猶今語所謂‘差不多’,讚揚之辭。”
②《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朱熹 集註:“庶幾,近辭也。”
③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二:“﹝歐陽公﹞作奏議,便庶幾陸宣公。”
④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⑤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幾識古今之通方,知國家之大體。”
①《易·繫辭下》:“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高亨 註:“庶幾,近也,古成語,猶今語所謂‘差不多’,讚揚之辭。”
②《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朱熹 集註:“庶幾,近辭也。”
③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二:“﹝歐陽公﹞作奏議,便庶幾陸宣公。”
④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⑤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幾識古今之通方,知國家之大體。”
2.希望;但願。
①《詩·小雅·車舝》:“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 袁梅 註:“庶幾,幸。此表希望之詞。”
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懼而奔鄭,引領南望曰:‘庶幾赦余!’”
③《孟子·公孫丑下》:“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①《詩·小雅·車舝》:“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 袁梅 註:“庶幾,幸。此表希望之詞。”
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懼而奔鄭,引領南望曰:‘庶幾赦余!’”
③《孟子·公孫丑下》:“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3.或許,也許。
①《史記·秦始皇本紀》:“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②《史記·孝武本紀》:“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指欒大)為樂通侯。”
③《宋史·文天祥傳》:“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④ 茅盾 《子夜》十:“他勸竹齋在吳蓀甫頭上加一點壓力,庶幾吳趙的妥協有實現的可能。”
①《史記·秦始皇本紀》:“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②《史記·孝武本紀》:“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指欒大)為樂通侯。”
③《宋史·文天祥傳》:“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④ 茅盾 《子夜》十:“他勸竹齋在吳蓀甫頭上加一點壓力,庶幾吳趙的妥協有實現的可能。”
5.指賢人。
①《易·繫辭下》:“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顏氏之子,指顏回 。後因以“庶幾”借指賢人。
②漢 王充《論衡·別通》:“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
③《三國志·吳志·張承傳》:“凡在庶幾之流,無不造門。”
④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今此州戶萬有餘,豈無庶幾者邪?”
⑤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嗚呼,袁公(袁可立)庶幾不隕其功名矣,夫人子孫皆見志中。”
①《易·繫辭下》:“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顏氏之子,指顏回 。後因以“庶幾”借指賢人。
②漢 王充《論衡·別通》:“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
③《三國志·吳志·張承傳》:“凡在庶幾之流,無不造門。”
④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今此州戶萬有餘,豈無庶幾者邪?”
⑤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嗚呼,袁公(袁可立)庶幾不隕其功名矣,夫人子孫皆見志中。”
6.連詞。
前面先說明某種情況或條件,以庶幾連線下句,說出後果,含“才能,以便”的意思:創口久潰不收,只有割去腐肉,庶幾生新。
前面先說明某種情況或條件,以庶幾連線下句,說出後果,含“才能,以便”的意思:創口久潰不收,只有割去腐肉,庶幾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