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沚區

灣沚區

灣沚區,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0°57′—30°24′、東經118°17′—118°44′之間,東南與宣城市宣州區接壤,西與南陵縣、鏡湖區交界,北與鳩江區、馬鞍山市當塗縣毗連,總面積65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灣沚區轄5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常住人口35.2萬人。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灣沚置縣,已有2100多年歷史。境內現存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東門渡官窯、南宋珩琅塔、西河古鎮等古蹟。灣沚區生態環境優美,區域內“八分陸地二分水,三分崗丘七分圩”,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8.84%。

2022年,灣沚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8.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9.5億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7140元,按年末匯率中間價折算為16919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3:52.3:4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灣沚區
  • 外文名:Wanzhi District
  • 別名鳩茲、新蕪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安徽省蕪湖市
  • 地理位置:蕪湖市東南部
  • 面積:650 km
  • 下轄地區:5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
  • 政府駐地:灣沚鎮蕪湖南路
  • 電話區號:0553
  • 郵政編碼:2411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35.2 萬(2022年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珩琅古塔、貓耳灘、楚王城遺址等
  • 機場蕪湖宣州機場
  • 火車站灣沚南站(皖贛擴能、商合杭客運專線
  • 車牌代碼:皖B
  • 地區生產總值:408.8 億元(2022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植被條件,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上古
灣沚區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居住著皋夷人、山越人。
春秋
作為邑地見於史冊,名為“鳩茲”。
戰國
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滅吳,屬越。
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年),越攻楚,楚戰敗越國,乘勝盡取吳故地,鳩茲屬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楚,置會稽郡,後又析會稽置鄣郡,鳩茲屬鄣郡。
西漢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縣。
新莽
天鳳元年(14年),改丹陽郡為宣亭,轄蕪湖縣。
三國
吳黃武二年(223年),縣治由鳩茲故地(原鹹保鄉內)西遷至雞毛山(今蕪湖市區)。
西晉
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陽郡為二,置宣城郡治宛陵,以蕪湖縣縣東北和當塗縣南地域置於湖縣,同屬丹陽郡。
東晉
安帝義熙九年(413年),廢縣。
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撤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於湖、繁昌等縣入當塗,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屬鎮。
天佑四年(907年),復置蕪湖縣〈一說南唐升元年間(937—942年)復置蕪湖縣〉,後一直相沿不廢。
北宋
開寶八年(975年),平江南,滅南唐。
開寶九年(976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昇平南軍為太平州,屬建康府路。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劃當塗及宣州所轄蕪湖、繁昌二縣屬太平州。
南宋
紹興初(1131—1140年),蕪湖縣屬江南東路。
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設江南布政使司轄府縣如故。
順治十八年(1661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二,蕪湖縣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
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蕪湖縣屬安徽省太平府。
太平天國間(1851—1864年),蕪湖縣屬浙江省兼轄後,復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而存縣、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三年(1914年),復清制設蕪湖道於蕪湖,轄皖南23縣,蕪湖縣為首縣,列甲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再廢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侵占蕪湖,撤銷第二行政督察專區,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區。是年10月,又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專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為第六區駐地,屬安徽省皖南行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同年5月,以蕪湖城區與其近郊成立蕪湖市,屬皖南行署。蕪湖縣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3年2月,改屬蕪湖專區。
1959年1月,蕪湖縣和蕪湖市郊區公社合併,成立蕪湖市郊區人民公社聯社,對外保留蕪湖縣名稱。
1960年1月,撤銷聯社,市郊區劃出,蕪湖縣仍屬蕪湖專區。
1971年1月,原宣城縣8社2鎮劃屬蕪湖縣。同年3月,縣治遷灣沚鎮。
1980年1月,蕪湖縣改轄於蕪湖市至今。
2020年7月,撤銷蕪湖縣,設立蕪湖市灣沚區,以原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灣沚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代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民國初,蕪湖縣編戶30里。行政區劃按5鄉29社建制。
灣沚區
濱水園林生態區
民國
民國八年(1919年)沿清代行政建制,改社為鋪,縣轄5鄉、39鋪。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設4區、14鎮包括方村鎮、31鄉、375保、5515甲。10月開始撤併鄉鎮,設6個聯防區,全縣分11鎮、17鄉、344保、4301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縣城、石硊、方村、萬春4區,11鎮、17鄉、343保、4291甲。
新中國
灣沚區
東湖公園(灣沚鎮)
1949年,沿舊制設6個區,31個鄉鎮,188個行政村。
1952年1月,民主劃鄉建政至7月,建7個區,61個鄉鎮。1955年底進行區劃調整,將61個鄉鎮並置25鄉。
1956年2月1日,撤區行政建置。
1958年9月至10月,並鄉實行人民公社化,置長江瀂港紅旗方村、東風太易、萬春4個公社,改鄉為生產大隊。是年9月,劃縣轄馬塘鄉屬蕪湖市。
灣沚區
灣沚城區
1961年6月,改4大公社為4區片,設18個公社鄉。
1962年4月,增設4個公社。
1963年3月,馬塘公社由蕪湖市再劃屬蕪湖縣。是年,轄23個公社鄉。
1971年1月,劃宣城8社2鎮屬蕪湖縣。是年,設6個區片,33個社鎮,230個生產大隊,3394個生產小隊。
1977年10月,又劃馬塘公社鄉屬蕪湖市。
1980年8月,置火龍崗鎮。是年,轄6個區、6個鎮、31個公社鄉。
1981年10月,劃出花橋、趙橋、黃池3個公社部分大隊置九十殿公社鄉。
1983年3月,行政體制改革,公社改為鄉。萬春鄉併入清水鎮。
1985年1月,圍山鄉併入火龍崗鎮。1986年5月,西河、方村2鄉併入西河、方村2鎮。
1989年,轄6區、6鎮、28鄉、266個村民委員會、19個街道、1個漁業村。

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灣沚區轄5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灣沚區人民政府駐灣沚鎮蕪湖南路9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40221100000
340221101000
340221102000
340221104000
340221105000
340221400000
安徽新蕪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灣沚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南與宣城市宣州區接壤,西與南陵縣蕪湖市鏡湖區交界,北與蕪湖市鳩江區、馬鞍山市當塗縣毗連,地處北緯30°57′—30°24′、東經118°17′—118°44′。區境南北長約45千米、東西寬約40千米,總面積667平方千米。
灣沚區人民政府

地質構造

灣沚區地層自老至新發育為:志留系,含下統高家邊組、中統墳頭組、上統茅山組;泥盆系,含上統五通組;石炭系,含下統高驪山組、中統黃龍組、上統船山組;二疊系,含下統棲霞組和孤峰組、上統龍潭組和大隆組;三疊系,含下統殷坑組和龍山組、中統扁擔山組;侏羅系,含中下統象山群、上統中分村組;白堊系,含上統宣南組;第三系,含下統雙塔群、上統章家渡組;第四系,含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沖積層。地質構造為東部一個隆起帶和一個斷陷盆地。

地形地貌

灣沚區地處長江及其支流青弋江、水陽江交會處,境內水網密布,除與宣城市宣州區接壤的珩琅山屬低山外,余以沖積平原和台地構成地貌主體,丘陵和殘丘散落在平原和台地上。平原分為圩區、水網圩區、注地、河谷和湖成5種類型。台地分為沖積和剝蝕2種類型。丘陵分為高丘、低丘、殘丘和低山4種類型。

氣候特徵

氣溫
灣沚區年平均氣溫15.7℃,一年之中,冬季1月,平均氣溫2.7℃,夏季7月平均氣溫27.9℃。平均年較差25.2℃。春秋兩季的月際氣溫升降變幅大,春季氣溫由3月的9—10℃到5月升至20—21℃,氣溫上升11℃;秋季氣溫由9月的23℃到11月降到11℃,氣溫下降12℃;而冬、夏兩季的月際氣溫變化幅度較小,都在3.5℃以下。氣溫日變化和日較差,出現時間隨季節不同和晝夜長短而有差異。冬季1月日最低氣溫出現於7時前後,日最高氣溫出現於15時前後;夏季7月日最低氣溫出現於5時非夏令時前後,日最高氣溫出現於14時同上前後。春、秋季氣溫日較差比冬、夏季大。
降水
灣沚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304.7毫米,年雨日135.2天。由於每年季風的強弱及進退時間的早晚,降水年際變化甚大。此外降水的季節變化也較明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暖濕多雨,汛期6—9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71%。全年雨量主要集中在三個季度:春雨期:4—5月中旬,歷年平均雨量213.5毫米,占年雨量的16%左右。梅雨期:6月中旬到7月上旬,平均降水量27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7%。秋雨期:8月中旬到9月中旬,受冷空氣及颱風影響,降水強度大,歷年平均195.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
日照
灣沚區歷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113.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982.2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5。各月日照時數以8月最多,達231.4小時;2月最少,115.5小時。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一倍多。日照時數在年際間的變化是1976年2274.7小時,1989年1805.3小時。盛夏7、8月份日照長,太陽輻射量也多,約占全年總量的23%。冬季1、2月份,太陽輻射量少,占全年總量的11%,太陽輻射量與溫度的年變化基本一致。
蒸發
灣沚區年均蒸發量為1637.6毫米。蒸發量以8月最大,達228.2毫米,1月最小,只54.4毫米。年均降水量與年均蒸發量相差332.9毫米,接近每天蒸發多於降水1毫米。
灣沚區歷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歷年最大風速20米/秒。各月都有大風風速大於17米/秒發生,以3—8月最多,7、8月大風次數多,風速也大。風向季節性交換不明顯,全年盛行東北風到偏東風。風向頻率平均在11%以上,一般年份11月到次年3月,北風最多。4—6月吹偏東風。7月多西南風。8—11月以東北偏東風為主。

水系水文

灣沚區境內大小河流共21條,其主要河流8條,河道總長307.6千米,分為青弋江、水陽江、漳河三大水系。
青弋江水系
青弋江:起源於黃山北,從本區西河鎮十甲壩上游1.5千米處入境,經灣沚、方村、清水、由卜家店至蕪湖市入長江,全長291千米。區境內有63千米,是本區水資源儲量最大的河流。河道總體呈南北向,但曲折多變。河面平均寬110米,河水漫灘後平均寬411米。
資福河:青弋江左側支流,西河鎮至團結凌村,區境內長8.7千米,平均河面66米,河水漫灘後231米,屬青弋江與漳河之間的串通河。
上潮河:青弋江左側支流,紅楊鄉團壩村鶴魚口至三埠管,全長37.5千米,屬本區與南陵界河和青弋江漳河之間的串通河。
荊山河:青弋江左側支流,紅楊鄉東定村蝦魚溝至蕪湖市卜家店。南北走向,全長32.9千米。平均河面寬73米,河水漫灘後155米。
胡灣河:青弋江左側支流,十連鄉天井壩至陶辛鄉小河,全長10.3千米。
東莞河:青弋江左側支流,紅楊鄉倉門口至保沙鄉夫子闕,長3千米。
方村河:方村鎮小劉嘴至梅村潘前,長5千米。貫通青弋江與荊山河。
歐陽河:荊山鎮大灣至荊山河,長4千米,以古歐陽湖命名。貫通青弋江與荊山河。
和平河:青弋江右側支流,和平鄉六甲湖至紅楊樹,全長14千米。
湯泊河:和平鄉湯泊至三叉河盛村,全長4.8千米。和平河支流。
崗山河:西河鎮崗山至雙門和平鄉三合村外灘王,全長4.3千米。
楊灘河:鑼鼓山至紅楊樹,全長7.5千米。和平河支流。
趙家河:青弋江右側支流,周皋鄉南陽村至當塗三里埂,全長21千米,河面平均寬75米,河水漫灘寬250米。
安保河:青弋江小支流,趙橋鄉塔子沖至汪溪壩入趙家河,全長6.2千米。
汪溪壩河:趙家河支流。新豐鄉余林橋至汪溪壩入趙家河,全長9.8千米,大部分屬人工河。
扁擔河:清水鎮永定橋經官門至東梁山附近入長江,區境內永安橋至王鄉永鎮,全長8.5千米。現出入口均建閘。屬圩內排水河。
水陽江水系
水陽江:發源於浙江天目山脈的龍王山西麓。經寧國、宣州到當塗入長江,全長254千米。區境內由黃池隆興村至三里埂入青山河,長9千米。河道呈東西向。河面平均寬92米,河漫灘平均寬344米。
裘公河:水陽江支流,花橋鄉東門渡至當塗烏溪,長21.7千米,河面平均寬57米,河水漫灘後平均寬208米,呈北西向展布。
竹塘河:三元鎮立新圩至花橋鎮東門渡入裘公河,長14千米。
楊青河:三里埂至清水鎮,是水陽江和青弋江串通河,全長11.3千米。
青山河:水陽江下游支流,蕪當兩區縣界河,三里埂至大閘鄉小聯辛,長16.3千米。河面平均寬81米。
漳河水系
漳河:位於本區西南部邊界,源出南陵綠嶺鄉荷花塘。從石鄉風福村三埠管入境,經新義鄉到瀂港鎮入長江,全長115千米。區境內長31千米。河面平均寬143米,河漫灘寬298米。
竹港河:漳河水系,桃木渡至善瑞鄉李阜東,長6千米,屬上潮河與荊山河的串通河。

土壤類型

灣沚區境內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土、黃棕壤土、紅色土、黑灰色土、紫色土、鐵鋁質石質土、沼澤土、潮土、水稻土。
水稻土廣泛分布於平原圩區及丘崗沖谷地,是灣沚區最主要的土壤類型。
紅壤土廣泛分布於東南部的丘崗等區域。
黃棕壤土散落分布在紅壤土區域內,與紅壤土呈交錯出現。
紅壤土和黃棕壤土均屬地帶性土壤,組成物質以第四紀紅色黏土為主,局部鑲嵌下蜀黃土,土層較厚。
紅色土、黑灰色土分布於碳酸鹽(石灰)岩類地區,主要在灣沚鎮三元村豹山等地,紅色土和黑灰色土呈復區出現。
紫色土呈零星分散於丘崗地區,以灣沚鎮、紅楊鎮部分地區為主。紅色土、黑灰色土和紫色土均屬非地帶性土壤。
鐵鋁質石質土分布於紅楊、灣沚和花橋等鎮高部位崗地,土壤剝蝕嚴重。
沼澤土主要分布於湖濱低洼區,如花橋、陶辛等鎮的圩內湖灘地。潮土分布於河流兩側的灘地。

植被條件

灣沚區境內植被種類繁多,原生植物為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混合林。受長期人為活動影響,典型原生植被現已絕跡,以次生植被為主。灣沚以北屬沿江圩區植被區,以針葉林和落葉林為主,女貞、桂花、香樟、棕櫚、大葉黃楊等常綠及落葉闊葉林樹種為輔;灣沚以南屬皖南山區丘陵植被區,除圩區植被外,還有櫟、楓等喬木樹種和茶等灌叢,草本植被有白茅、蒲公英、車前、夏枯草、野丹皮、狗牙根、野葡萄、野薔薇、六月雪、枸杞、蒼耳、映山紅等。農業植被有水稻、小麥、豆類、油菜、紅花草、山芋、花生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
灣沚區有青弋江、水陽江兩大水系流經境內匯入長江。以青弋江為主,有大小乾支河流20條,河道總長264.2千米。全區有20畝以上池塘、湖泊613個,1千米以上溝渠375條。地表降水和過境水均以每年的5~7月最多。青弋江是灣沚區過境水量最大的河流,平均年徑流量4.3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2016年,達到7.74億立方米。地表水中的過境水占90%。區境內千畝以上圩口20個,均有溝渠湖港能蓄地表降水。灣沚鎮有東湖和南湖;六郎鎮有政和北港湖;陶辛鎮有陶辛水網;丘崗區有眾多的山塘和小型水庫,均可蓄水。主要湖泊有東湖、南湖、汪溪壩、聯圩湖、政和大港和陶辛水網等處;撇洪溝溝渠8條,總長53.2千米。全區河湖溝渠總水面面積146.61平方千米。區境降水徑流地表水占全區地表水10%。
地下水
灣沚區境內有3個地下水區域段帶。區域西部孤山殘丘隆起帶地下水;東南部九連山北東向隆起帶地下水,分布在腳脈山至長山澇北東向含水帶、惦店至宋家坦北東向富水帶和許村至萬村北東向富水帶。區內有青弋江、水陽江水系共20條河流帶,發育有古河床、古河漫灘及近代河床沖積帶和沖積平原,蘊蓄著豐富的地下水。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灣沚區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22502.74公頃(337541.10畝)
其中,水田20022.81公頃(300342.15畝),占88.98%;水澆地189.29公頃(2839.35畝),占0.84%;旱地2290.64公頃(34359.60畝),占10.18%。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9491.54公頃(292373.10畝),占全區耕地86.62%;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562.67公頃(38440.05畝),占全區耕地11.39%;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437.69公頃(6565.35畝),占全區耕地1.94%;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7.92公頃(118.80畝),占全區耕地0.04%;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2.92公頃(43.80畝),占全區耕地0.01%。
(二)種植園用地1262.82公頃(18942.30畝)
其中,果園413.59公頃(6203.85畝),占32.75%;茶園410.79公頃(6161.85畝),占32.53%;其他園地438.44公頃(6576.60畝),占34.72%。
(三)林地12329.65公頃(184944.75畝)
其中,喬木林地2540.96公頃(38114.40畝),占20.61%;竹林地18.17公頃(272.55畝),占0.15%;灌木林地3.76公頃(56.40畝),占0.03%;其他林地9766.76公頃(146501.40畝),占79.21%。
(四)草地289.10公頃(4336.50畝)
均為其他草地。
(五)濕地488.59公頃(7328.85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包括7個二級地類。其中,內陸灘涂470.88公頃(7063.20畝),占96.38%;沼澤地17.71公頃(265.65畝),占3.62%。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1235.64公頃(168534.60畝)
其中,建制鎮用地4212.88公頃(63193.20畝),占37.50%;村莊用地6948.74公頃(104231.10畝),占61.84%;採礦用地21.40公頃(321.00畝),占0.19%;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52.62公頃(789.30畝),占0.47%。
(七)交通運輸用地1591.04公頃(23865.60畝)
其中,鐵路用地136.61公頃(2049.15畝),占8.59%;公路用地849.22公頃(12738.30畝),占53.37%;農村道路467.40公頃(7011.00畝),占29.38%;機場用地134.61公頃(2019.15畝),占8.46%;港口碼頭用地3.20公頃(48.00畝),占0.20%。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4881.30公頃(223219.50畝)
其中,河流水面2071.75公頃(31076.25畝),占13.92%;湖泊水面759.68公頃(11395.20畝),占5.10%;水庫水面3.77公頃(56.55畝),占0.03%;坑塘水面7130.73公頃(106960.95畝),占47.92%;溝渠3423.70公頃(51355.50畝),占23.01%;水工建築用地1491.67公頃(22375.05畝),占10.02%。

植物資源

陸生植物
馬尾松黑松金錢松、五針松、雪松、杉科:杉木水杉池杉南洋杉側柏龍柏檜柏、翠柏、鳳尾柏、真柏、鑽天楊、毛白楊、義大利楊、河柳龍爪柳垂柳、銀杏、楊梅、桑、柘、枸、蘇鐵、楓楊、化香樹、櫟、板栗、白櫟、小葉櫟、麻礫、白榆、榔榆、櫸、朴、洋玉蘭、玉蘭、樟、肉桂、檫木、山胡椒、海桐、懸鈴木薔薇、月季、玫瑰、山楂、石楠、紅葉櫻梅、槐、刺槐、山合歡、皂莢、紫荊、含羞草、柑桔、香櫞、枳枸桔、柞木、臭椿、香椿、苦楝、油桐、烏桕、冬青、竹葉冬青、枸骨、絲棉木、棗、無患子、梧桐青桐、五角楓、三角楓、女貞女貞金桂銀桂四季桂、泡桐、梓樹、楓香、柿、杜仲、獼猴桃、茶、油茶、檉柳、木槿、胡頹子、紫薇、銀薇、紅花夾竹桃白花夾竹桃毛竹淡竹水竹青竹斑竹紫竹等。
野生中藥材
有卷柏、木賊、鳳尾蕨、海金沙、貫眾、葎草、魚腥草、萱麻根、馬兜鈴、杜衡、細辛、野蕎麥、扁蓄、水蓼、酸模、何首烏扛板歸、土荊芥、地芙、青箱、馬齒莧、瞿麥、毛莨、鐵線蓮石龍芮、打破碗、南天竹、木防已、土三七、佛甲草、垂盆草、瓦松、虎耳草、野花椒、瓜子金、烏斂莓、木瓜、蛇莓、山里紅、委陵茉、桃仁、山楂、金櫻子、地榆、郁李、薺菜、芥菜、松藍、遏藍菜、焊菜、播娘蒿、合歡、決明、皂角、黃芪、扁豆、豬尿豆、酢漿草、老鸛草、鐵莧菜、地綿、蓖麻、茼麻、紫花地丁、明黨參、點地梅、終石、五茄、蛇床、野胡蘿蔔、馬鞭草、藿香、大青、兔絲子,牽牛、薄荷、益母草、夏枯草、紫蘇、丹參、荔枝草、半枝蓮、枸杞、龍葵曼陀羅車前草、虎刺、豬殃殃、地黃、蚊母草、忍冬、桔梗、栝樓、絲瓜、黃花蒿、家艾、茵陳蒿、茅蒼朮、紅花、大薊、刺兒菜、一年蓬、土牛膝、佩蘭、佛耳草、旋覆花、馬蘭、苣買菜、蒲公英、蒼耳、白茅、狗尾草、鴨跖草、莎草、水蜈蚣荸薺、姜、燈心草、百合、吉祥草、拔契、麥冬、金針菜、半夏、天南星、山藥、菖蒲等。
水生植物
浮萍科:浮萍
雨久花科:鳳眼蓮、水葫蘆。
菱科:
睡蓮科:蓮、芡又名“雞頭”。
滿江紅科:滿江紅。
金魚藻科:金魚藻
頻科:亦稱“田字草”。
槐葉頻科:槐葉頻。
水鱉科:舌草亦稱“鞭子草”、“扁擔草”。
禾本科:菰俗稱茭白。

動物資源

環節動物:蚯蚓、水蛭俗稱螞蟥。
軟體動物:蚌、蝸牛、螺獅、田螺、蜆、釘螺、三角蚪。
節肢動物:蜻蜓、螳螂胡蜂、蝗蟲、蜜蜂、知了、紅蜘蛛、螞蟻、虻、菜粉蝶、幼蟲、菜青蟲、花椒、鳳蝶、金龜子、蟋蟀、溪蟹、河蟹、米蝦、沼蝦、蜘蛛、蠍、蜈蚣。
魚類:青魚、草魚、鰱、鱅胖頭魚、鰣魚、鯉魚、鯽魚、鯿魚銀魚烏鱧、烏賊、鱖魚桂魚、鯰魚、白鰷、蝦虎魚、針口魚、紅鯉魚、金魚、螃皺魚、鰶刀魚、黃鱔、泥鰍、翹咀白、俗稱水葫蘆、
鳥類:翠鳥黃鸝、啄木鳥、烏鴉、喜鵲、鳶老鷹、大雁、雉野雞、百靈、蠟嘴、山樹鶯、貓頭鷹、池鷺、白鷺、董雞、白鶺鴒藍翡翠、三寶鳥、白頭鵯、絲光掠鳥、灰喜鵲、黑卷尾、小雲雀、扇尾沙、鴛鴦、家燕、金腰燕、麻鵲、野鴨、張雞、錦雞、野鴿、相思鳥。
哺乳類:野生動物有黃鼠狼、水獺、鼠有褐家鼠黑線姬鼠松鼠三種、蝙蝠、刺蝟、豬獾、狸貓、獐、野兔、狐狸、穿山甲。

礦產資源

非金屬礦產
石灰岩礦:灣沚區石灰岩有兩條分布帶:石—白馬山—火龍崗—荊山北東向石灰岩帶,該帶斷續長約17千米。中厚層屬質地較純的石灰岩,厚約640米,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2.72億噸以上。九連山—蘭山石灰岩帶約4.2千米,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1.52億噸。
白雲岩礦:分布在九連山—蘭山石灰岩礦帶的底部,厚約13米。如以分布長4.2千米,延深100米概算,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1360萬噸。
方解石礦:該礦在區域出露極少,僅分布於火龍崗孤山石灰岩地區構造破碎帶中,作充填物出現,規模小、無工業開發價值。
鋁土質頁岩礦:分布於九連山—蘭山西北麓的煤礦層上部,厚約7米,呈層分布,出露長4.2千米,延深100米,概算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735萬噸。火龍崗煤礦上部亦有分布,未作概算。
白陶土礦:分布面廣,見於白馬鄉下馬湖後山頭、九連山—蘭山西北坡、行廊山邊緣等。遠景儲量較大,預測每類白色和灰色資源儲量都在100萬噸以上。
瓷石礦:見於白馬鄉上陽村。俗稱鋁釩土,出露範圍廣,未作詳勘。
燒白石礦:分布於白馬鄉上陽村東南的後山,經鍛燒後成潔白石粉,為優質的陶瓷資源。概算潛在資源儲量大於100萬噸。
石膏礦:主要分布在和平鄉周家大村和保豐鄉的黃新等地。在地層中呈斑點狀,團塊狀和薄層狀。規模小、不具有工業開採價值,僅為一礦化現象。
磷礦:主要分布於九連山西北緣,上志留統茅山群地層中。為扁豆體狀膠磷,呈多層次產出,規模小,品位低,僅為一礦化現象,無工業開發價值。
黃砂:主要分布於青弋江流域。黃砂純度高,雜質少,顆粒均勻,多為銳角,承受壓力大,是優質建築砂。青弋江河道方村至西河十甲壩,全長約45千米,總藏量約5100萬立方米。
能源礦產
泥炭:主要分布於青弋江西側湖沼地區,在石2鄉八里灣至趙家、善瑞鄉的南塘湖和黑沙湖,埭南鄉的五埂、陶辛鄉的汪村等地均有分布,與南陵、繁昌泥炭層連成一體,構成蕪南繁泥炭礦田。
煤礦:區域煤礦有兩個區段東區段分布於九連山—蘭山隆起帶西北邊緣的三元鄉境內,出露長度約4.2千米,煤系地層總厚85米,地質遠景儲量可達15.7萬噸。西區段分布於火龍崗,含煤地層斷續出露長約2千米,勘探地質儲量為21萬噸。
金屬礦產
鐵錳結核:主要分布於白馬山、行廊山、九連山帶的溝谷之中,鐵錳含量僅占20%左右。
灣沚區
紅楊鎮和平生態園

人口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常住人口35.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萬人。

政治

李國柱:區委副書記、區長
馬榮: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梁燕: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
陶榮: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
劉建軍:區政府副區長
陶慶:區政府副區長
丁剛:區政府副區長
徐瑋:區政府副區長
後向前:區政府副區長

經濟

綜述

2022年,灣沚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8.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13.6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169.5億元,增長4.9%。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7140元,增長4.2%,按年末匯率中間價折算為16919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3:52.3:41.5。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灣沚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8.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5.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5.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4.3%;其中,房地產投資項目下降22.8%,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3.8%,民間投資增長12.0%。2022年,灣沚區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04.8萬平方米,增長0.1%。
財稅收支
2022年,灣沚區實現財政收入59.5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8億元,增長10.1%(同口徑增長)。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增值稅(含改徵增值稅)17.7億元,增長13.2%;契稅1.6億元,增長0.0%;企業所得稅(25%)1.6億元,下降21.5%;城市維護建設稅1.9億元,下降16.7%;土地增值稅0.6億元,下降51.9%。2022年,灣沚區完成一般預算支出58.9億元,增長13.8%。其中,教育支出13.6億元,增長0.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1億元,增長18.5%;農林水事務支出6.9億元,增長14.1%;住房保障支出2.6億元,增長3.4%;衛生健康支出3.6億元,增長61.0%%;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5億元,下降80.5%。
人民生活
2022年,灣沚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3元,增長7.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78元,增長6.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40元,增長7.1%。

第一產業

2022年,灣沚區灣沚鎮、六郎鎮榮獲省級“115”鄉村振興示範鎮,紅楊鎮獲評省級“一村一品”示範鎮,陶辛、紅楊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別入選第四批、第五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個。
農業
2022年,灣沚區糧食種植面積31323.2公頃,比上年增加59.4公頃;糧食產量21.4萬噸,增長4.4%;油料種植面積5450.5公頃,增加246.9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5公頃,增加0.1公頃;棉花產量5.1噸,增長20.0%;油料產量1.6萬噸,增長1.5%;蔬菜產量19.9萬噸,增長4.1%。
畜牧業
2022年,灣沚區肉類產量1.7萬噸,增長0.01%。
漁業
2022年,灣沚區水產品產量3.2萬噸,增長4.7%。
生產條件
2022年,灣沚區農林牧漁業用電量3978萬千瓦時。
灣沚區
灣沚鎮魯村茶園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灣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1%;增加值增長9.9%。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0.8%;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58.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6%。航空臨空產業產值增長43.4%;電子電器及健康生活家居產業產值增長8.9%;汽車零部件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產值下降5.7%。2022年,灣沚區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7.5%。2022年,灣沚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551.9億元,比上年增長3.3%;實現利潤總額42.5億元,增長29.2%。園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7家,規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0%,增加值增長11.7%。實現稅收收入20.6億元,增長7.8%。實際利用外資1085萬美元。
建築業
2022年,灣沚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139家,完成總產值116.0億元,同比增長11.2%;實現利潤5.2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75.6萬平方米,增長14.0%;房屋竣工面積293.8萬平方米,增長11.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灣沚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億元,比上年增長2.5%。分區域看,城鎮市場實現社零總額69.1億元,增長2.4%;農村市場實現社零總額49.3億元,增長2.6%。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社零總額24.6億元,增長3.5%;零售業實現社零總額75.4億元,增長2.0%;住宿業實現社零總額1.4億元,增長2.2%;餐飲業實現社零總額17.0億元,增長3.1%。
對外經濟
2022年,灣沚區實現進出口總額4.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0%。其中,進口總額0.31億美元,下降34.0%;出口總額4.5億美元,下降17.0%。
招商引資
2022年,灣沚區實際利用外資1085萬美元,增長22.73%。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75億元,增長10.0%。
郵電通信
2022年,灣沚區郵政業務總量8804萬元;國內函件總數30.2萬件。
旅遊業
2022年,灣沚區接待國內外各類遊客340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遊客340萬人次。2022年,灣沚區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0億元。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449.3億元,比年初增加81.4億元。城鄉住戶儲蓄存款276.6億元,比年初增加47.0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403.6億元,比年初增加78.7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852.9億元,增長23.1%。存貸比為89.8%。
保險業
2022年,灣沚區實現保費收入7.3億元。其中,人身險4.1億元;財產險3.3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境內公路里程1403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403千米。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49千米,一級公路57.9千米,二級公路81.6千米。2022年,灣沚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6.5億元,比上年增長0.2%。
公路
滬渝高速公路、蕪雁高速公路、銅南宣高速公路穿灣沚區境而過,並在區域設有出入口。
鐵路
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鐵灣沚南站開通運營
水運
灣沚區境內青弋江直通長江黃金水道,疏浚拓寬後的蕪申運河為三級航道,可通1000噸貨輪,至上海航程比從長江上行縮短近100千米。
航空
灣沚區境內有蕪宣機場,距南京祿口機場、合肥新橋機場2小時。

運輸

2022年,灣沚區公路客運量78萬人;公路貨運量971萬噸。水路貨運量14984萬噸。年末民用船舶2085艘。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65744輛,增長0.8%。2022年,灣沚區公交運營線路網長度517.8千米,車輛111輛;擁有計程車431輛。
灣沚區
蕪湖交通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86個。專利授權2423件。3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一、二等獎。華明航電等累計攻克卡脖子技術20項,取得17項國內第一。升級版彩虹-4無人機換裝航瑞重油發動機;勁旋風航空科技獲省重點研發項目立項;聯合飛機參與保障“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兌現各類科技創新獎補資金1.05億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普通中學21所,專任教師1478人,在校學生15631人;國小23所,專任教師1278人,在校學生19632人;幼稚園60所,在園兒童9606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25.9萬冊。區級廣播電台和區級電視台各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99%。2022年,灣沚區舉辦大型文化活動7場次,大型民眾性文化活動44場次;文藝團體演出218場次,其中送文化下鄉212場次。建成5個鎮綜合文化站、66個農家書屋。

體育事業

2022年,灣沚區舉辦區級全民健身活動21次,參加活動人員3萬人次。新建成32個村農民體育健身場地。共銷售體育彩票5692萬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血吸蟲防治所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標準化村衛生室10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873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849張。衛生技術人員數200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82人,註冊護士869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人力資源公司39個。2022年,灣沚區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666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
2022年,灣沚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6.4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8.9萬人。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6個,床位1649張。

環境保護

2022年,灣沚區環境空氣品質達優良的天數為311天,空氣品質優良率為85.2%。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7%。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發現文物遺存71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擁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3項,

風景名勝

截至2022年末,灣沚區共有旅行社1家;2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9處。
灣沚區
敏靈觀
南唐時期,花橋鎮的富戶人家為求神靈保佑,希冀風調雨順,共同捐資建造了道教廟宇——敏靈觀,供奉“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張渤等神像。北宋以後,九十殿已成為南北交通之要衝,九十殿日趨香火鼎盛、人氣興旺。那一時期,紛紛趕來做生意買賣的也越聚越多,這裡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條小街,村落由此漸具規模,人們借廟宇之名給起了個村名叫九十殿村。九十殿為晚清重建,蕪湖縣道教協會就設在這裡。是安徽省道教活動場所之一,又是蘇南、滬、浙北、皖南、贛北等地區僅存的祠山廟宇,在建築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灣沚區
陶辛水韻景區
陶辛水韻景區
蕪湖市十景之一的“陶辛水韻”,位於灣沚區陶辛鎮,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省農家樂示範點。陶辛境內萬畝迷宮般古水系,加上多處神奇、誘人的人文景觀,構成江南特有的水韻風光。主要景區香湖島,建有木屋、長廊、竹亭、曲橋,供遊人休閒、漫步,還有古代農具展示、民間技術表演、垂釣等讓遊人參與的活動項目。
灣沚區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重修於清鹹豐年間。位於灣沚區陶辛鎮胡灣村。祠堂前面闊15米、進深8.8米,廊前的青石柱高3.10米;中有方形天井,兩側各有4間廂房,前後廊為重檐;後進面闊15米、進深8.8米,高8.2米,重檐的檐底伸出2.2米,迴廊鏤空,伴有半浮雕。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這裡培育出大批優秀學生,就讀於國內外名牌大學的學子達100人。其中67人取得副教授以上的職稱,因此,宗祠所在的胡灣村被譽為“蕪湖教授村”。2012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灣沚區
官巷村
六郎鎮官巷村歷史上曾經有13人同朝為官,由此得名的十三官巷遺址尚存。傳說陶氏於明初一連三朝出了十三位官員,同在朝中為官,平時就住在衙門,各司其職,極少見面。只是逢年過節時都要回家省親,這時就遇上尷尬事兒了。按朝中禮數,官階低的應先對階高者施拜禮;若按族中規矩,晚輩該現行跪拜尊長。而問題是,往往是輩分小的官階高,誰先拜還真是個問題,這種禮儀上倫理上規矩都不可逾越也不可或缺。後經議定,各修一條小巷直通大道,以便避讓。小巷因是官員進出走道,便叫官巷,十三位官員就有了十三官巷。
灣沚區
和平生態園
被譽為蕪湖“天然動植物園”的和平生態公園,位於灣沚區南部的紅楊鎮境內,距灣沚城區中心十餘公里,青弋江、灣西公路貫穿全境,東銜敬亭山、西跨青弋江、南界珩琅山、北止九連山。這裡半山半圩,山清水秀,杉木林連著松杉混交林,風景區內有萬餘畝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負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6萬2千多個,有“天然氧吧、綠色空調”之美譽,動植物品種繁多,各類植物460餘種,就各類名稀樹木近百種,和平生態公園現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灣沚區
珩琅山南北走向,海拔301.4米,是灣沚區最高峰,這裡群山擁聚,景色怡人,冬暖夏涼,泉水叮咚悠揚,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廟林立,已開發珩琅“十景”為:珩琅塔影、靈龜探道、華嚴寺、南山絕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龍潭虎穴、走馬回聲、丞相冡、孤鳥望月。每年有數萬計的遊客來此朝拜遊覽。

榮譽稱號

灣沚區是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21年10月,入選“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榜單。
2017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行列。
2018年12月,灣沚區入選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
2018年12月,灣沚區入選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2019年9月21日,入圍製造業發展綜合10強縣(市)榜單。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21。
2020年4月,灣沚區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排名第8位。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城市”稱號。
2020年6月30日,灣沚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7月,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10月,灣沚區入選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0年11月,灣沚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1年4月,灣沚區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1年5月,灣沚區入選安徽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縣。
2021年3月,灣沚區入選2020年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激勵候選縣。
2021年6月,灣沚區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11月,灣沚區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21年12月22日,灣沚區被認定為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22年5月,入選安徽省級農村電商示範縣。
2022年7月訊息,入選首批安徽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23年10月,入選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