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莎草科植物)

水蜈蚣(莎草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蜈蚣是一個多義詞,在植物名稱中同名異物較多。本詞條所屬水蜈蚣,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根狀莖長而匍匐,外被膜質、褐色的鱗片,具多數節間,節間長約1.5厘米,每一節上長一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蜈蚣
  • 拉丁學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 別稱:裂葉秋海棠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單子葉植物綱
  • 亞綱:鴨跖草亞綱
  • :莎草目
  • :莎草科
  • :飄拂草屬
  • :短葉水蜈蚣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鑑別方式,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選方分類,臨床套用,

基本信息

水蜈蚣 (《植物名實圖考》)
【拉丁學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英文名】:green kyllinga
【異名】三莢草(《嶺南採藥錄》),金鈕子(《廣州植物志》),金鈕草(《福建民間草藥》),夜摩草(《廣西藥植圖志》),寒氣草(《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十字草(《江西民間草藥》),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貴州民間藥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藥志》),水香附、燕含珠(《重慶草藥》),發汗草(《中國藥植圖鑑》),山蜈蚣、水烏梅、無頭香附、龍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藥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閩東本草》),球頭草、頂棍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雷公草、地楊梅、三人扛珠(《江西草藥》),寒熱頭草、三角棱草、一粒珠、九頭香、細竹草、楊梅草、苦香子、水竹缽(《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三棱環、一粒子草、黃古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水金釵(《陝西中草藥》),水土香(《福建中草藥》),鋼拳頭(江西《草藥手冊》),庫鞠恣托(藏名)。
水蜈蚣
【別名】:水蜈蚣、蜈蚣草(通稱)、無頭厚香(潮汕)、三莢草、金鈕草、散寒草、無頭厚香(南澳)、三星草、三須蜈蚣(海豐)、三莢草、三棱草、梳子草、耙齒草(惠陽)、三莢草、水蜈蚣、瘧疾草、三星草、頂棍草(湛江)、三星草、三莢草、頂棍草(廣州)、發汗草、散寒草、三角草、三莢草、瘧疾草(萬山島)、三莢草、入地蜈蚣、水蜈蚣、頂棍草(陽春)、三莢球(曲江)、三角草(連山、韶關、仁化)、水蜈蚣(佛岡)、水土香(廈門)、耙齒癀(廈門、漳州、同安)、三角草(同安、永安、長汀、建陽壽寧)、一粒珠(莆田、古田)、金鈕草(龍海、福州、仙遊、霞浦、政和、古田)、金鈕草(廣西梧州)。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形態特徵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叢生。全株光滑無毛,鮮時有如菖蒲的香氣。根狀莖柔弱,匍匐平臥於地下;形似蜈蚣,節多數,節下生鬚根多數,每節上有一小苗。稈成列散生,纖弱,高7~20cm,扁三棱形,平滑。葉窄線形,寬2~4mm,基部鞘狀抱莖,最下2個葉鞘呈乾膜質。夏季從稈頂生一球形、黃綠色的頭狀花序,具極多數密生小穗,下面有向下反折的葉狀苞片3枚,所以又有“三莢草”之稱,鱗片膜質,背面龍骨狀突起無翅。堅果卵形,極小。稈成列地散生,細弱,高7-20厘米,扁三稜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個圓筒狀葉鞘,最下面2個葉鞘常為乾膜質,棕色,鞘口斜截形,頂端漸尖,上面2-3個葉鞘頂端具葉片。葉柔弱,短於或稍長於稈,寬2-4毫米,平張,上部邊緣和背面中肋上具細刺。葉狀苞片3枚,極展開,後期常向下反折;穗狀花序單個,極少2或3個,球形或卵球形,長5-11毫米,寬4.5-10毫米,具極多數密生的小穗。小穗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壓扁,長約3毫米,寬0.8-1毫米,具1朵花;鱗片膜質,長2.8-3毫米,下面鱗片短於上面的鱗片,白色,具銹斑,少為麥稈黃色,背面的龍骨狀突起綠色,具刺,頂端延伸成外彎的短尖,脈5-7條;雄蕊3-1個,花葯線形;花柱細長,柱頭2,長不及花柱的1/2。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扁雙凸狀,長約為鱗片的1/2,表面具密的細點。花果期5-9月。多年生草本,叢生,性溫,味辛,可入藥。
【分布】:生長於水邊、略旁、水田及曠野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東北等省區。
【化學成分】含揮髮油。牡荊素(vitexin)等黃酮類(flavonoids)。

鑑別方式

1.取該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於濾紙片上,晾乾,加2%三氯化鋁乙醇1滴,晾乾後於紫外燈下觀察,顯黃色螢光。
2.取該品70%乙醇提取液1ml於試管中,水浴加熱,加鎂粉少許,滴加鹽酸3-4滴,溶液顯淺紅棕色。
【性味】辛,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辛,平。”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性微溫,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

功用主治

治感冒風寒,寒熱頭痛,筋骨疼痛,咳嗽,瘧疾,黃疸,痢疾,瘡瘍腫毒,跌打刀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殺蟲,敗毒。”
②《廣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治瘧疾。”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散風,除陳寒,止咳嗽。”
⑤《廣西藥植圖志》:“除風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⑥《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
⑦《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熱。”
⑧《廣東中藥》Ⅱ:“鎮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選方分類

①治時疫發熱:水蜈蚣、威靈仙,水煎服。(《嶺南採藥錄》)
②治赤白痢疾:鮮水蜈蚣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酌加開水和冰糖五錢,燉一小時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瘡瘍腫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④治跌打傷痛:水蜈蚣一斤。搗爛,酒四兩沖。濾取酒二兩內服,渣炒熱外敷痛處。(《廣西藥植圖志》)
⑤治一般蛇傷:水蜈蚣二兩。搗爛,酒二兩沖,內服一兩,一兩搽抹傷口四周。(《廣西藥植圖志》)
⑥治皮膚瘙癢:水蜈蚣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⑦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水蜈蚣乾品一兩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瘧疾:水蜈蚣一兩。水煎,於瘧發前8~4小時服。(《江西草藥》)
⑨治小兒口腔炎:水蜈蚣根莖一兩。水煎,沖蜂蜜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風濕骨痛:水蜈蚣一至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⑾治刀傷骨折:鮮水蜈蚣搗絨,包患處,一天換藥兩次。(《貴州草藥》)
⑿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水蜈蚣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⒀治氣滯腹痛:水蜈蚣鮮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

① 治療瘧疾:取水蜈蚣全草連根(曬至半乾)2~3兩,水煎3~4小時。於瘧疾發作前2小時或前1天頓服,連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兩,服藥前血檢找到瘧原蟲,服藥後症狀消失,厚血片未查得瘧原蟲者15例;用3兩的27例,有效24例。認為劑量不宜少於3兩,煎藥時間不少於3小時,服藥不少於3天。但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實驗結果證明:水蜈蚣對鼠瘧原蟲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瘧原蟲無效;同時觀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濃縮煎劑與乙醇回流濃縮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劑量的水蜈蚣進行臨床試驗前,極有必要先做測毒試驗。
② 治療乳糜尿 :取乾水蜈蚣根莖、桂圓各2兩,水煎服,每天1劑,或代茶,連服15天。治療100餘例,均有一定效果。
③ 治療菌痢 :取水蜈蚣、白粉藤(即獨角烏桕)各1兩,水煎分2次服(重症可每日2劑)。治療70例,平均服藥7天左右,痊癒54例,顯效14例,無效2例。退熱時間平均2.3天,大便次數及性狀恢復正常平均日數約5天,大便培養轉陰平均4.08天。其療效與磺胺胍對照組相比,似無遜色。
④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地楊梅(水蜈蚣)1斤,香葉樹(別名山蒼樹)根、葉各半斤,加水1000毫升蒸餾,取中段蒸餾液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92例,控制11例,顯效12例,好轉41例,有效率69.4%。本藥具有一定的鎮咳、平喘、祛痰作用,療效多在服藥後2~4天出現,副作用輕微。但遠期療效欠佳,停藥後易復發。有將劑量增至每次30毫升,以20天為一療程,治療400例,有效率顯著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