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東漢開國皇帝)

漢光武帝劉秀一般指本詞條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人。東漢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西漢建平元年,生於陳留郡濟陽宮。適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郡,號“舂陵軍”。更始三年(25年),公開決裂更始政權,即位於河北鄗縣千秋亭,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經過長達12年統一戰爭,滅亡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平定動亂之後,勵精圖治。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中元二年(57年),駕崩於洛陽南宮前殿,享年六十二,葬於原陵,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頗有作為的開國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劉秀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使大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秀
  • 字號:字:文叔
  • 所處時代:漢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 
  • 出生時間:公元前5年1月15日
  • 去世時間:57年3月29日
  • 主要成就:翦滅群雄、建立後漢,開創“光武中興”
  • 在位時間:公元25年登基(在位33年)
  •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 廟號:漢世祖
  • 諡號:漢光武帝
  • 陵寢:原陵
  • 朝代:東漢
生平經歷,早年經歷,宛城起兵,昆陽之戰,出撫河北,登基稱帝,統一天下,光武中興,易後改儲,因病去世,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外交,歷史評價,史書評價,歷代評價,軼事典故,起名來源,相貌英俊,安知非仆,娶妻當得陰麗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為人寬厚,臨淄勞耿弇,強項令,家族成員,家世,兄弟姐妹,后妃,子女,後世紀念,陵墓,公園,建築,街道,史書記載,藝術形象,文學作品,影視作品,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漢光武帝劉秀半身像漢光武帝劉秀半身像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後殿第二間屋裡。他出生的當晚沒有燈火,卻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父親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卜的人。充蘭與馬下卒蘇永一起去卜人王長孫的住所。王長孫卜卦後,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
元始三年(3年),父親劉欽在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縣令任上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的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宛城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漢成帝之時,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
新末綠林、赤眉大起義示意圖新末綠林、赤眉大起義示意圖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之侄王莽連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歷經“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的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劉秀經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與李通從弟李軼等人從宛城起兵,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劉秀於是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大哥劉演會眾起兵。劉秀和李通等人起兵來到了柴界,碰到王莽的軍隊,驚慌逃回濟陽縣原來的出生的小屋。漢哀帝初年,就有鳳凰飛到濟陽宮,到劉秀時,濟陽宮還有鳳凰廬。等劉秀回到那裡,看見光芒像火燒得正紅,在原來小屋靠路的南面,光芒閃爍得直上天,可是一會兒就不見了。

昆陽之戰

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起兵,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的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並先後於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並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梁丘疵等人。
劉秀畫像劉秀畫像
更始元年(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昆陽之戰示意圖昆陽之戰示意圖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出撫河北

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則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時一個噩耗傳來,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更始帝所殺。哥哥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益發謙遜,而且悲憤不形於色,正是彰顯出了劉秀的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劉玄謝罪,對大哥劉縯部將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並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畢竟劉秀兩兄弟立有大功,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並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但是,劉秀心裡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後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光武帝畫像光武帝畫像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並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馬朱鮪為代表綠林軍出身的將領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當初劉玄殺劉縯,就是朱鮪和李軼的強烈提議,朱鮪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給劉秀出了一條錦囊妙計,馮異勸劉秀,一定要 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

登基稱帝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後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劉林。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南返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況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的指著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助下,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並安排自己的心腹謝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將吳漢將謝躬擊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劉秀髮幽州十郡突騎與占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統一天下

  • 擊滅赤眉,掃平關東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定都洛陽。此時的長安,極度混亂,赤眉軍擁立傀儡小皇帝劉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權,擁兵三十萬眾,進逼關中,更始遣諸將與赤眉大軍交戰,均大敗而歸,死傷甚重,三輔震動!不久,更始向赤眉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後為赤眉縊殺。劉秀聞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發生了火併,也派鄧禹西入關中,以觀時變。此間,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數十萬大軍擁在長安,不日糧草即告匱乏,只得撤出長安西走隴右以補充糧草,結果為割據隴右的隗囂所敗,恰是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數十萬大軍只得東歸再次折回長安,並擊敗了進駐那裡的鄧禹軍,迫使其退出長安,但此時的赤眉軍也遭受了極大的消耗。見鄧禹的西征軍不利,劉秀遣馮異前往關中,代替鄧禹指揮西征大軍。馮異到後,鄧禹聯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結果再次大敗,馮異只率少數人棄馬步行才得脫身歸營,而鄧禹則敗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不久,馮異軍與赤眉再次大戰於崤底(今澠池西南),雙方均傾眾而出,一直大戰到太陽偏西。在此之前,馮異提前選精壯之士換上與赤眉軍一樣的裝束,伏於道路兩側,此時見雙方皆已力衰,伏兵殺出,赤眉大軍驚潰大敗,被馮異迫降者八萬餘人。崤底之戰,使得赤眉軍再遭重創,加之糧草已盡,不得已再次轉向東南方,力圖補充糧草和人馬,擺脫困境。
東漢大軍平滅赤眉主力示意圖東漢大軍平滅赤眉主力示意圖
早在崤底之戰前,劉秀鑒於關中大飢,人相食而隗囂的重兵又陳於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東或南方向運動,遂遣破奸將軍侯進等屯新安(今澠池東),建威大將軍耿弇屯宜陽(今宜陽西),在東、南兩個方向堵截赤眉東歸或南下之路。不久,劉秀得知馮異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軍主力十多萬眾南下走宜陽,劉秀乃親自引大軍馳援宜陽一線,與耿弇等人會合,共同阻擊赤眉南下。劉秀親率六軍,於宜陽前線將大軍擺開陣勢,大司馬吳漢精兵於最前,中軍在其後,驍騎兵和帶甲武士分陳於左右兩側。赤眉大軍兵士疲敝,糧草缺乏,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自崤底失敗後一路從關中折向南,至宜陽,正迎面撞上劉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糧乏的赤眉軍根本無力再戰,而後面又有馮異的大軍,再回關中已無可能。在已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大軍無奈在宜陽被迫請降,並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傳國玉璽和更始的七尺寶劍。赤眉降後,上繳的兵器和甲冑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陽以東)一樣高。至此,起自新莽天鳳五年,縱橫山東十餘年的赤眉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
在與赤眉軍在關中激戰的同時,劉秀在關東(即函谷關以東)一線亦派遣以虎牙將軍蓋延為首的諸將對梁王劉永進行了東征。劉永,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其家世代為梁王,據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聲望極大。王莽攝政之時,其父梁王劉立因結連平帝外家衛氏,被王莽所殺。更始帝立,劉永復被冊封為梁王,據舊地。後更始政亂,劉永遂據國起兵,以其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招攬沛人周建等豪傑為其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等二十八城,並遣使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後又封海西王)、張歩輔漢大將軍(後又封齊王),與共連兵,遂專據東方。更始敗亡之後,劉永自稱天子,在睢陽登基。對於劉秀來說,近在東方睢陽的劉永是對其威脅最大的軍事集團,劉永所在的睢陽距洛陽近在咫尺,時刻威脅著京師洛陽的安全。
劉秀平隴之戰示意圖劉秀平隴之戰示意圖
自建武二年(26年)始,劉秀先後派虎牙將軍蓋延和建威大將軍耿弇分別平定了割據睢陽的劉永和青州的張歩,特別是耿弇與齊王張歩的戰鬥,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里殭屍相屬”。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董憲,於桃城之戰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30年)初,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
  • 得隴望蜀,一統天下
自建武元年(25年)至建武六年(30年)初,經過近六年的東征西討,劉秀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東方,與西北隴右的隗囂、西南巴蜀的公孫述形成了鼎足之勢。
劉秀平滅關東群雄示意圖劉秀平滅關東群雄示意圖
建武六年(30年)四月,光武帝至長安,告隗囂將派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七將軍從隴西攻蜀。隗囂反對,並派大將王元率兵據隴坻(今陝西隴縣西北),伐市塞道阻止漢軍進攻。四月,漢軍沿渭北平原翻隴山仰攻隴坻,結果大敗。王元跟蹤追擊,幸馬武率精騎斷後,使漢軍得以撤回。劉秀留耿弇守漆縣(今陝西彬縣),馮異守栒邑(今陝西旬邑東北),祭遵守沂縣(今陝西隴縣南),另調吳漢由洛陽西進,在長安集結兵力。隗囂乘勝派行巡攻栒邑,王元取肝縣,均被擊敗。時割據河西的竇融已歸附劉秀,進攻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擊破助隗囂的羌族豪強何封等部,隗囂腹背受敵。隗囂大將馬援也在隗囂反漢時歸附於漢。光武帝給其精騎五千,招降隗囂部屬和羌族豪長,從內部分化瓦解隗囂。隗囂上書劉秀表示親善,企圖以此作為緩兵之計,未遂。即派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七年(31年)春,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出兵援隴。秋,隗親率步騎三萬進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進至陰架(今甘肅涇川東)。另派部隊進攻肝縣,企圖奪取關中,馮異、祭遵分別擊敗。次年春,來歙率軍二千,秘密從番須、回中,襲占略陽,威脅囂所據冀縣。隗囂集中精銳反攻略陽數月未克。閏四月,劉秀利用隗囂頓兵堅城、士卒疲憊之機,進兵高平第一城,竇融也率河西步騎數萬前來會師。漢軍分路挺進隴山,招降瓦亭守將牛邯等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軍隊十餘萬皆降,略陽圍解。隗囂率殘部逃奔西城。漢軍占領天水郡。適值農民軍餘部復起,京師騷動,劉秀趕回洛陽。同年十一月,岑彭水灌西城時,隗囂部將王元、行巡、周宗率蜀援軍五千人趕到,從高地反擊,漢軍措手不及,王元等突入西城,迎隗囂入冀。時漢軍補給困難,糧食已盡,各部被迫出隴西。隗囂收拾殘部,一時又奪占隴西數郡。九年正月,隗囂死。部眾擁立其少子隗純為王。
建武八年(32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來歙、蓋延攻破落門,王元隻身逃奔公孫述,隗純等投降。此戰,歷時4年,隴西始平定。
平隴戰後,劉秀即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益州的公孫述展開攻勢。
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大司馬吳漢率荊州兵六萬,馬五千匹,於荊門與岑彭會合,沿長江西上入蜀;來歙、蓋延率諸軍自隴西南下攻河池入蜀。南線岑彭軍溯江西上,攻克荊門,俘程訊,斬任滿,田戎退守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彭遂由三峽,長驅直入江關。沿途郡縣降附,大軍直迫江州
建武十一年(35年)六月,北路來歙軍大敗王元、環安軍,攻破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河池,挺進蜀中。公孫述派人刺殺來歙,劉秀乃派將軍劉尚繼續率軍南下。江州城固糧多,不易攻破,岑彭遂留兵圍困,自率主力直指墊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四川合川東)。公孫述令其將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率軍拒守廣漢(郡治樟潼,今屬四川)、資中(今四川資陽),另派侯丹率二萬人拒守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橫石灘)。岑彭留臧宮於平曲拒蜀兵主力延岑,而自率軍折回江州,溯江西上,襲破黃石,倍道兼程二千餘里,迂迴岷江中游,占領武陽(今四川彭山東),進擊廣都(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東北岸)。公孫述派人刺殺岑彭。劉秀命吳漢率兵三萬趕到前線,接替岑彭指揮。
東漢大軍伐蜀示意圖東漢大軍伐蜀示意圖
建武十二年(36年)一月,吳漢敗蜀軍於魚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進圍武陽,殲滅蜀援軍五千餘人。西上再破廣都,逼近成都。吳漢求勝心切,率二萬步騎進攻成都,兵敗。吳漢隨即改變戰術,乘夜秘撤到錦江南岸與副將劉尚合兵,並力對敵,轉敗為勝。此後,吳漢根據劉秀敵疲再攻的戰術,與蜀軍戰於成都、廣都之間,殲滅公孫述大量有生力量,兵臨成都城下。十一月,臧宮攻克繁(今四川彭縣西北)、郫(今四川郫縣)與吳漢會師,合圍成都。公孫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揮,準備決戰。延岑在市橋(今四川成都市南郊)大敗吳漢。吳漢隱蔽精銳,示弱誘敵。公孫述貿然出擊,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死。延岑見大勢已去,率成都守軍降。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光武中興

參見:光武中興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清人繪漢光武帝晚年畫像清人繪漢光武帝晚年畫像
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的恢復和發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實行輕徭薄稅,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污吏,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光武帝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併郡縣,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到劉秀統治的末期,人口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易後改儲

當時南陽郡新野縣的陰麗華美貌莊重,劉秀早年就有“娶妻當得陰麗華”的願望。昆陽戰後次年,劉秀乃如願娶陰氏為正室。婚後次年,劉秀為鞏固與真定王劉揚的聯盟,再娶劉揚甥郭聖通並以之為正室,亦寵之。郭氏與陰氏並為劉秀生下五子,及劉秀即位之初,並為貴人。
建武二年(26年)因陰氏族小辭後,郭氏因得立為皇后,其長子疆遂立為皇太子。劉秀因此甚感有愧於陰氏,益加寵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廢郭氏,立陰氏為後。
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又以陰氏長子東海王陽聰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疆又上表辭位。乃廢疆為東海王而以陽為皇太子。陽改名莊,即日後之漢明帝

因病去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劉秀死後不久,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曰光武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 中央官職改革
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劉秀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 精簡地方機構
建武六年(30年),劉秀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劉秀下詔:“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
  • 整頓官場風氣
劉秀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 善待開國功臣
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並且招攬大批文吏入朝。

軍事

  • 統一天下
  • 軍制改革
劉秀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 邊防政策
劉秀以“柔道”治國,致力於穩定統治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的軍制改革,針對周邊少數族的威脅,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劉秀的邊防政策基本上維護了東漢政權邊境安全與社會穩定,成為"光武中興"的重要原因,但其保守性,也對東漢邊防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經濟

  • 與民休息
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劉秀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薄賦斂。建武六年(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劉秀“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不會輕易發動邊功
  • 釋放奴婢、刑徒
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劉秀在重建漢朝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 試行度田制度
劉秀為了清查核實墾田畝數和戶口、年齡,下詔度田,劉秀還嚴厲打擊"度田"不實的官員,平息了由此引起的叛亂,使"度田"取得了成功。與"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執行抑強政策以限制和打擊豪強勢力,其政權並非代表豪強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權"。"度田"事件後,與此相關的戶口調查與上計制度一直得到貫徹執行,因此,東漢時期的戶口統計數據是真實可信的。
  • 抑制豪強
東漢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劉秀於建武十五年(39年)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劉秀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予東漢以極大威脅。面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反抗,光武帝採取鎮壓與安撫並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賊便解散了,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廩”,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繫,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經過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的定製。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文化

  • 崇尚儒術
建國後,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劉秀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定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劉秀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劉秀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 收集圖書
劉秀重用文人賢士,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鑒於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匯京師。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石室”、“蘭台”、“仁壽閣”、“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 祭祀變革
劉秀祭祀天地活動,既依憑"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創設。郊祀制度的構建方面,重在洛陽南郊壇形制。說明東漢的郊祀制度既是漢代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產物,又是向傳統禮經回歸的結果。

民族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蠻(夷)等少數族就對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族,因時因地制宜,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於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劉秀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外交

早在漢朝時期,日本列島已經有國家向中國奉貢朝賀了。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對日本作出具體記載的是《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該傳認為在中國漢朝時,倭國已開始遣使交通,“漢時有朝見者”。劉秀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帝王。建武中元二年(57年),也是劉秀在位的最後一年,劉秀接見倭國使者,使者表示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並向倭人“賜以印綬”之事。使者又求漢皇賜封,劉秀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1784年在日本九州地區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國漢朝時期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便是中國《後漢書》里記載的劉秀所賜印章。
該金印被認為是劉秀授予當時日本倭奴國主作為藩屬國的認證。而劉秀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格相待,說明漢朝對於委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廣言之,也就是對於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歷史評價

史書評價

《後漢書》: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贊曰: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鹹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

歷代評價

馬援:①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燕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②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馮衍:皇帝以聖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眾,將散亂之兵,歃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陳,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捲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期之間,海內大定。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社稷復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
張純:興於匹庶,蕩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
班固:於時之亂,生民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郛罔遺室,原野厭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也。
劉莊: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
劉傑:帝英勇明斷,折棰笞寇之言至是驗矣,豈在窮兵黷武以逞哉?斯民世祀而不忘,固宜。恭惟聖朝海宇寧謐,桴鼓不驚,居者無輸饋之勞,行者無征戰之苦。昔之變亂服色,晝戰夕糒;今其子孫飽食暖衣,耕田鑿井,熙熙皞皞,不知帝力之何有,顧不勝歡。
曹植: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弊於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凶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諸葛亮: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薛瑩:①寬博容納,計慮如神。②十數年間,掃除群凶,清復海內,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③皆有冀於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儔也。
司馬彪:①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②號稱中興,雖初興者,無以加之矣。③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至賤,武功既抗,文德術修。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司馬昱:漢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體,賢達之風。
袁山松: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於周,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乘之上矣。
李世民: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李靖: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遠矣。
司馬光: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何去非:英雄若世祖者,為難及也。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於高帝。
葉適: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難有甚於高祖。
陳亮: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奮寡而擊眾,眾弱而復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郝經:①光武復汛掃偽妄,振踣植僨,以帝王之學潤色皇度,賁若草木,復垂統二百年。②光武之興,條理、文獻遂軼西京。幾於三代,篤實輝光,基命以德,溫純縝密,服天下以柔道。雖則中興,同夫創業。③文德軼於高帝,中興功烈,邃古所無。於乎盛哉!④終我四百,作成政治,保佑民命,風化之美同於先王,則其功又有大於高帝者焉。”
陳櫟:天下已定,用偃武修文,投戈講藝,息馬論道,自隴、蜀平後,非緊急不復言兵。審黃石以存苞桑之誡;閉玉關以息西域之質。數引公卿郎將講論五經,修起太學,務用安靜。廣求民謨,除王莽之繁文,還漢家之輕法,三十年間,四夷賓服,家給人足,政教清明,功業可謂盛矣。
王泰來:光武天錫義勇,神運機智,戡定禍亂,削平天下,海內蒙恩,德至渥也。
胡一桂: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加以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損上林池御這官,廢騁望弋獵之事,勤約之風,行於上下。是以三十年間,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
朱元璋: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①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②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③光武以支庶之餘,起於南陽,與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戰以定天下,其專用南陽人而失天下之賢儁,雖私而抑不忘故舊之道也。”“任為將師而明於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多得之。
趙翼:是光武諸功臣,大半多習儒術,與光武意氣相孚。蓋一時之興,其君與臣皆一氣所鐘,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謂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梁啓超:漢尚氣節,光武、明、章,獎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復甦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毛澤東:①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②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
范文瀾:劉秀本人兼有太學生、貴族、豪強三種身份,他的文武部署也全是這三種人。這個以南陽豪強集團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擄,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個對當時歷史有著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
黃留珠: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皇帝。劉秀的“中興”,是重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只不過這個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漢”的稱謂罷了。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軼事典故

起名來源

據《東觀漢記》記載,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裡),劉秀出生在濟陽縣縣城內(在今天蘭考縣境內)的一座漢朝行宮濟陽宮後殿第二內中。劉秀的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縣令。這座行宮原本是漢武帝劉徹所建立的行宮,又稱“濟陽宮”,自從漢武帝逝世後就封閉著。因為妻子臨產沒有合適的地方,劉欽也就顧不得許多,讓妻子住進了行宮。據說,劉秀降生之時,紅光照徹行宮。而在濟陽縣內,當年又有嘉禾生長,一莖生出九穗。劉欽為此給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個兒子,所以字“文叔”。

相貌英俊

關於劉秀的長相,史書記載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準,確是漢朝龍種,比眾不同。劉秀的身高是七尺三寸,換算一下,也就是現代的一米七十五左右。現如今來看,也許劉秀的身高並不算高,但是在當時人們的眼中劉秀無論身處何處都會有一種鶴立雞群之感。而髯指的是兩頰上的長須,美髯眉是在描述劉秀飄然的氣質。劉秀有著一副高挺的鼻子,飽滿的額頭,白皙的肌膚,有神的眉目,劉秀就是這樣的一副丰神俊朗的模樣,引得無數女子趨之若鶩。

安知非仆

劉秀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讖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當時新朝的國師公劉歆恰巧剛剛改名為劉)。可當時在場的劉秀卻說:“怎么就知道這讖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果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劉秀登基後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仆竟然做到了”,劉秀聽後大笑!
西漢末年,讖書極為流行,王莽代漢就是用讖書中的話語作為其理論依據,實際上讖書乃是統治階級欺騙天下百姓的一個工具而已,其荒誕不經,毫無依據可言。新朝末年,天災不斷,人心思亂。而新朝的國師公、古文經大師劉歆精通讖緯,剛剛改名叫做劉秀,故大家猜測讖書中所說的“劉秀”乃是國師公劉歆。劉歆乃是西漢末年的大儒,才學淵博,德高望重,為王莽代漢立下了大功。

娶妻當得陰麗華

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劉秀曾經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於是做了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梟雄”的共鳴。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
清代吳友如《古今百美圖》所繪之陰麗華清代吳友如《古今百美圖》所繪之陰麗華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劉秀登基為帝後,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後,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為人寬厚

一代帝王劉秀對妻子,他是一個好丈夫:對子女,他是慈愛的父親;對兄長,他是重情重義的弟弟;對外戚,他恩深義重;對故鄉,他 滿懷深情。可以說,劉秀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他以情待周圍的人,同時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

臨淄勞耿弇

強項令

京劇有一出著名的傳統劇自《強項令》,說的是,劉秀之姊陽湖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京城洛陽行政長官董宣不畏權貴,乘公主出行,從車上抓下隨行的案犯,處以死刑。並在朝堂上據理力爭,寧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賠禮道歉。劉秀最終無奈放了董宣,並說董宣是一位強項令(意思為硬脖子縣令)。

家族成員

家世

兄弟姐妹

兄弟
姐妹
  • 大姐湖陽長公主劉黃
  • 二姐新野長公主劉元
  • 妹妹寧平長公主劉伯姬

后妃

  • 光武郭皇后郭聖通,真定王劉揚甥。劉秀為進一步拉攏劉楊,納之,為正室。及即位,立為後,後廢為中山王太后,又改沛王太后。
  • 光烈皇后陰麗華,元配,因郭后故,初為貴人,郭后廢,始立為皇后。漢明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 許美人,生楚厲王劉英

子女

  • 兒子
  1. 東海恭王劉疆,母郭皇后
  2.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后
  3.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后
  4. 阜陵質王劉延,母郭皇后
  5.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后
  6. 楚厲王劉英,母許美人
  7. 漢明帝劉莊,初名劉陽,母光烈皇后
  8.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后
  9.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后
  10.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后
  11. 琅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后
  • 女兒
  1. 劉義王,建武十五年被封為舞陰長公主,嫁陵鄉侯太僕梁松
  2. 劉中禮,建武十五年被封為涅陽公主,嫁大鴻臚竇固漢章帝時尊為長公主
  3. 劉紅夫,建武十五年被封為館陶公主,嫁駙馬都尉韓光
  4. 劉禮劉,建武十七年被封為淯陽公主,嫁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
  5. 劉綬,建武二十一年被封為酈邑公主,嫁新陽侯世子陰豐

後世紀念

陵墓

劉秀死後埋在原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
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公園

劉秀公園在高邑縣城南2華里的花園村村南。設立該公園是為了史紀傳說中的“劉秀登基”。史料記載,公元25年,劉秀於此千秋台登基稱帝,欲開創其千秋霸業,故曰:“千秋台”。

建築

街道

參見:光武路

史書記載

  • 范曄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 范曄《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

清遠道人《東漢演義》。
蔡東藩《後漢演義》。
魏新《東漢那些事兒》、《東漢開國》。
黃留珠《劉秀傳》。

影視作品

  • (一)戲劇
戲劇《東漢演義》:黃香蓮飾演劉秀;
  • (二)評書
田連元,《劉秀傳》。
  • (三)電視劇
2000年電視劇《光武帝劉秀》:張光北飾演劉秀;
2004年電視劇《光武大帝》:寇振海飾演劉秀;
2014年電視劇《長歌行》(改編自《秀麗江山》):張誠航飾演少年劉秀,袁弘飾演青、中年劉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