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識別技巧和方法,中毒類型,綜述,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臟損害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光過敏性皮炎型,分辨識別,誤食原因,易誤食的種類,野生食用菌,毒蘑菇的識別誤區,中毒處理,毒蘑菇中毒處理方法,不同中毒類型,常見毒蘑菇,毒蠅傘,狗尿苔,致命白毒傘,鉛綠褶菇,網孢牛肝菌,大鹿花菌,赭紅擬口蘑,白毒鵝膏菌,毒鵝膏菌,豹斑毒傘,墨汁鬼傘,塊鱗灰毒鵝膏菌,金黃枝珊瑚菌,白霜杯傘,黃斑蘑菇,
基本信息
民間傳說的分辨部分毒蘑菇的方法如:
菌柄上同時有
菌環和
菌托,菌褶剖面為逆兩側形的蘑菇多數有毒,顏色鮮艷的都是有毒等,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
識別技巧和方法
由於有些毒菌和
食用菌的巨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因而人們誤食毒蘑菇而引發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特定經驗和方法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誤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廣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說是在家鄉多次吃過“同樣”的蘑菇而不會中毒。事實上它們並不一樣,因為許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時連專家也需要藉助
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
我們應對
廣東分布的劇毒種類和經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別提高警惕。因為中毒死亡機率最高的是鵝膏屬的種類,所以必須認識此類蘑菇的主要特點:擔子果傘狀、肉質,菌蓋常被各式菌幕殘餘,有
菌托(有時菌托不明顯,成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沒有菌環,菌褶白色,地生,常與殼斗科的植物共生。環柄菇類的特點是長在有雜草等腐爛有機物的地上,菌褶通常為白色、淺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明顯的菌環,過去都有稱之為
環柄菇屬,鉛綠褶菇就屬於這類真菌。長在牛馬等畜糞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當大,雖然他們分類學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類群,但其毒性都較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經型中毒症狀為主,也能引起胃腸類型中毒。2006年4月份
番禺中毒事件中的
古巴裸蓋菇就屬於這一類。一些受傷變綠色,或菌褶帶綠色色澤的種類也應小心(如鉛青褶傘的菌褶帶點綠色,古巴裸蓋傘受傷時菌體會變綠色)。這些受傷後氧化變青綠色的化學物質,可能是有毒的。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種類也不能採食。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識別毒菌標準,只是
廣東省有較多引起
嚴重事故的毒菌具有這些特徵罷了,但具有這些特徵的菌未必都有毒。許多毒蘑菇都是與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專一性較強的毒蘑菇,可從辨認它的共生植物來進行初步識別。如廣州市近年來引起嚴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鵝膏是黧蒴樹根部的共生菌。至今我們所採集到的致命鵝膏都是在黧蒴樹生長的地方發現的。
中毒類型
綜述
毒蘑菇中毒的類型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這裡可按中毒的症狀分為胃腸類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
肝臟損害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等6個類型。
胃腸炎型
這是最常見的中毒類型。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多在食後10分鐘~6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急性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或伴有頭昏、頭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復較快,預後較好,死亡者很少。但嚴重者會出現吐血、脫水、
電解質紊亂、昏迷,以及急性肝、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神經精神型
引起這類型反應的毒素有多種,有些毒素可引起類似吸毒的致幻作用。從中毒症狀可以分為
神經興奮,神經抑制、精神錯亂,以及各種幻覺反應。此類症狀可在發病過程中交替出現,或僅有部分反應,有的病人還可伴有胃腸炎症狀。如含
毒蠅鹼的蘑菇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在食後10分鐘至6小時內發病(多在30分鐘內發病)。出現
大汗、發熱、
流涎、流淚、發冷、心跳減慢、血壓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縮小,眼花,視力減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氣官痙攣、急性肺水腫。嚴重者譫語、抽搐、昏迷或木僵,因呼吸抑制而死亡。含有毒蠅母和蠟子樹酸的毒蘑菇中毒,
潛伏期甚短,一般在食後30分鐘至2小時左右發病。主要表現有煩躁不安、精神異常、痙攣、視物不清或幻視等。在光蓋傘屬(Psilocybe)和斑褶傘屬(Panaeolus)、球蓋菇屬(Stropharia)的毒蘑菇中含有光蓋傘素或光蓋傘辛,可引起
交感神經興奮、瞳孔散大、心跳加快、
血壓升高,體溫增高、臉面潮紅、
出汗、發冷,產生聽覺、味覺改變,甚至有明顯的幻覺。有的病人失時間和距離的感覺,有的極度愉快,狂歌亂舞、或如同醉者喜怒無常、哭笑皆非,或如痴若呆、似夢非夢的狀態。一般數小時後恢復正常。蟾蜍素則主要引起明顯的色彩幻視。幻覺誘發物中毒一般潛狀期短、發病快,約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發病。主要出現異常神奇的各種幻覺反應。目前記載引起幻覺最著名的毒菌是
墨西哥裸蓋菇(Psilocybemexicana)、
古巴光蓋傘(Psilocybecubensis)、毒裸蓋菇、半裸蓋菇等。過去,美洲墨西哥印第安人將這類引起神迷特幻覺的毒菌稱之“神物”,用於祭典活動,甚至於3000年前他們就知道這些毒菌。在幻視、幻想、幻聽時多伴有興奮愉快、狂笑亂語、手舞足道。有的如同醉漢,步態不穩、神志不清。開始多有眼花眩暈,視物大小、長短多變或東倒西歪之感。有的出現
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瞳孔散大等。一般病程短,易恢復。還有些
牛肝菌類毒菌可引起“小人國幻視症”,其特點是患者可表現為幻視到高不過尺、形象離奇、性格活潑的小人,甚至還有小動物。病人此時會心情緊張、恐慌不安或感到絕望,重者還出現木僵痴呆,一般食後6-24小時發病,食用時同時飲酒症狀,更為明顯,需3-12天才能恢復。
個別病例病程長達1-3月,易被誤診為急性精神分裂證。但一般可在短時間內隨毒性消失而恢復正常。
溶血型
含這類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潛伏期比較長,一般在食後6~12小時發病。除了有噁心嘔吐、腹痛或頭痛、煩躁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兩天內由於毒素大量破壞紅血球而迅速出現溶血症狀。主要表現為急性貧血、
黃疸、
血紅蛋白尿、肝及
脾臟腫大等。有時在溶血後可引起
腎臟損害,出現
蛋白尿、
血尿等,甚至繼發尿毒症等危重症狀。嚴重者脈弱、抽搐、幻覺及嗜睡,可能因肝臟、腎臟嚴重受損及心力衰竭而導致死亡。
肝臟損害型
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白毒傘中毒就屬於這一類型。毒素主要為毒傘肽類和毒肽類。毒傘肽(amatoxins)類包括以下6種物質,即:毒傘肽(α-amanitin)、毒傘肽(β-amanitin)、毒傘肽(γ-amanitin)、毒傘肽(ε-amanitin)、三羥基毒傘肽(amanin)、一羥基毒傘肽醯胺(amanullin);毒肽類(phallotoxins)又包括5種毒素:一羥毒肽(phallisin)、二羥毒肽(phalloidin)、三羥毒肽(phallisin)、羥基毒肽(phallicidin)、苄基毒肽(phallinB)。毒傘肽直接作用於肝臟
細胞核,使細胞迅速壞死,這是導致中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毒肽作用於
肝細胞的內質網使其受損害。另外,毒肽作用速度快,毒傘肽作用速度慢,按毒性來說後者比前者更強。毒傘肽的致死量低於0.1毫克/公斤體重,而毒肽則為2毫克/公斤體重。所以一個約50克的白毒傘菌體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2000年廣州市發生的白毒傘中毒事件中,平均每個患者食用了近250克,已大大超過的一般的致死量)。另外,毒傘肽易溶於水,因此往往喝湯者比不喝湯者中毒嚴重。在新鮮的毒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內肝、腎、血管內壁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組織細胞的損害極為嚴重,最終因造成人體
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90-100%。
肝臟損害型中毒發病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精神症狀期和恢復期等6個時期。
a.潛伏期:一般6小時左右、長者可達15~16小時,甚至一、兩天,所以誤食有關毒蘑菇後,往往因發病晚而不能及早發現。
b.胃腸炎期:發病後出現急性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類似霍亂病狀。一般1-2天后症狀基本消失。有的嚴重胃腸炎會引起極度虛脫而突然死亡,稱“暴髮型”中毒。c.假愈期:
胃腸炎症狀消失後,病人精神狀態較好,無明顯症狀,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並造成損害,大約經過1天左右,病情突然惡化,進入內臟損害期。
d.內臟損害期:可累及肝、
腦、心、腎等臟器均有一定程度的損害,而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出現
中毒性肝炎的表現。病人可有肝大、肝痛,黃疸、肝轉氨酶明顯升高,尿檢查有紅細胞與白細胞,伴有噁心、頭暈、頭痛、
低熱、腹脹、厭食、嗜睡。嚴重者肝腫大後又迅速縮小、黃疸加深、全身廣泛出血、尿閉、心率加快等,嚴重發生
急性肝壞死,出現
肝性昏迷,有的表現煩躁不安等。如果能及時和積極治療可在1-2周內進入恢復期,而後痊癒。
e.精神症狀期:中毒嚴重者往往胃腸炎期限很快出現狂躁、驚厥等精神症狀,而進入昏迷,甚至很快因
呼吸衰竭而休剋死亡。部分病人或經及時搶救可於數天后逐漸解除精神症狀而進入恢復期。
f.恢復期:中毒症狀漸輕,
肝損害逐漸好轉,一般要經過10~15天積極治療,肝功能才能完全恢復正常。
另外,毒絲膜菌類中的奧來毒素(orellanine)也能引起肝臟損害型中毒,其毒性較強,中毒死亡率達10-20%。但毒性通常沒有毒肽和毒傘肽強烈。
呼吸與循環衰竭型
這毒蘑菇中毒主要引起呼吸與循環衰竭病症。以
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為主,瞳孔稍散大,但無昏迷,無副
交感神經興奮樣症狀,也無黃疸、肝大,
肝功能檢查一般正常。有的病人初發時有嘔吐或腹痛,頭暈或全身酸痛、發麻、抽搐等。其毒素不詳,潛伏期20分鐘至1小時,最長達24小時,此型死亡率高,應注意早期治療。
光過敏性皮炎型
其毒素為光過敏感物質卟啉(porphyrins)類。當毒素經過
消化道被吸收,進入體內後可使人體細胞對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現皮炎,如紅腫、火烤樣發燒及針刺般疼痛。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後1-2天發病。另外,有的病人還出現輕度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病症。
分辨識別
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據新聞報導,很多蘑菇中毒事件的當事人就是采有了一些不科學的方法來分辨,結果導致誤食毒蘑菇。
所以,要避免中毒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行採摘野生蘑菇吃。
切記,蘑菇有風險,不要隨便吃!
誤食原因
易誤食的種類
由於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巨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有時連專家也需要藉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會誤食毒蘑菇中毒了。
野生食用菌
在廣東,引起嚴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為野外採集誤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購買的乾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經營餐館就餐後引起不適的例子。引起後兩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
(1)餐館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不純,野生食用菌產品中時混雜了不適宜食用的菌類。作者曾檢驗過一份餐館送來的食用
牛肝菌樣品,竟然混雜了10多個不同的種類,其中最起碼有兩種是有明顯毒性的。
(2)食用者一次食用過多的菌類,腸胃不適應。按中醫的說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個人體質的適應性問題,食用量較大時會產生各種不適的症狀。這種情況出現時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員並無不良的反應。
(3)野生菌沒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種類只有熟透時才可食用;未熟透時它會帶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後即可能產生不適,食用者在用食火鍋時更易出現這種情況。
毒蘑菇的識別誤區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廣東發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於相信了一些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據調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說他們認為“毒蘑菇與
生薑、
大蒜或
大米相遇會變色”,他們所食用的是試過沒有變色的蘑菇,結果還是中毒了。
關於毒蘑菇的N種謠言:
謠言1:鮮艷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
真相: 這是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殺傷力最強的一句,甚至上升到了箴言的高度。為了逐條粉碎這條謠言,我們讓大名鼎鼎的“毀滅天使”白毒傘( Amanita verna )現身說法。
白毒傘隸屬傘菌目、鵝膏科、鵝膏屬,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大型真菌之一,在歐美國家以“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聞名,還有微微的清香,符合傳說中無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誤食。以極高的中毒者死亡率(不同文獻記載高達50-90%)殘酷地嘲諷著這些傳說的信眾,因此還有個別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
經常被用來為“鮮艷的蘑菇有毒”這一印象做註解的,是與白毒傘同屬的毒蠅鵝膏( Amanita muscaria )。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然而,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並重的。例如同樣來自鵝膏屬(這個屬出鏡率真高……)的橙蓋鵝膏( A. caesarea ),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很萌,有“雞蛋菌” 的別稱,是夏天遊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另外如雞油菌( Cantharellus cibarius )、金頂側耳( 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雙色牛肝菌( Boletus bicolor )和正紅菇( Russula vinosa )等等,都是顏色鮮艷的食用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用Google圖片檢索這幾個拉丁名。
謠言2: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真相: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它們都傾向於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俗話說“潮得都要長蘑菇了”,就是這個道理。至於環境的“清潔”和“骯髒”,並沒有具體的劃分標準,更與生長其中的蘑菇的毒性無關。食用菌雞腿菇(毛頭鬼傘, Coprinus comatus )經常在糞便上野生,栽培時也常用牛馬糞便作為培養基;反之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蘑菇生長環境中的高等植物,尤其是與很多種蘑菇共生的松樹和櫟樹(泛指殼斗科植物),也不能作為蘑菇無毒的判斷依據。而其他的毀滅天使們也生長在櫟樹林、松林或由二者構成的混交林中。另有報導稱,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採食時須格外注意。
謠言3: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
真相: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徵術語,是毒蘑菇謠言“與時俱進”的表現,謠言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鑑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徵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 Russula subnigricans ,紅菇科)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有菌環、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有菌托、香菇( Lentinus edodes )有毛和鱗片。
謠言4: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真相: 這個說法的邏輯和對轉基因作物“蟲都不吃,人為什麼能吃”的錯誤判斷如出一轍。人和昆蟲(以及其他被稱為“蟲”的動物)的生理特徵差別很大,同一種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1996年,法國科學家Norman Mier等人報導了用黑腹果蠅在175種野生蘑菇中篩選潛在的生物農藥來源的研究[4],結果表明其中大多數對果蠅致命的蘑菇對人是無毒的。該研究中對果蠅毒性排名第二的是一種人類可食的蘑菇——紅絨蓋牛肝菌( Boletus chrysenteron ,牛肝菌科)。同時,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卻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 Amanita pantherina )經常被蛞蝓取食。“毀滅天使”中的致命白毒傘(A. exitialis)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謠言5: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真相: 這是有關毒蘑菇的傳說中最荒誕不經的部分,始作俑者的想像力令人敬佩。烹調是食物進嘴前經歷的最後一道工序,很多人因為沒有看到那些純屬子虛烏有的“遇毒變色反應”而放下了心中疑慮,心甘情願地將毒蘑菇吃進肚裡。2007年廣州發生的一起誤食致命白毒傘事件中,受害人就曾經用上述方法驗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 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這種憑空捏造的東西駁起來頗有“渾身都是空門,不知何從下手”的無力感,好在一個反例就足以說明問題。我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當然振過就算了。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傘肽(Amatoxins),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胺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乾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除此之外,有些可食蘑菇含有少量加熱後會分解的有毒物質,必須烹煮至熟透,否則食用後可能導致不適,吃火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前文提到的食用菌雞腿菇含有鬼傘素,會阻礙乙醛脫氫酶的運作,導致乙醛在體內聚集,大量食用的同時又大量飲酒的話,容易出現 雙硫侖樣反應 ,需要注意。
中毒處理
毒蘑菇中毒處理方法
當誤食了毒蘑菇後,應及早治療,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治療中毒病人時應首先考慮幫助病人排除體內毒物,防止毒素繼續吸收而加重病情。中毒初期進行排毒對各中毒類型都是必要和有效的。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藥物催吐。如先讓病人服用大量溫鹽水,可用4%溫鹽水200~300ml或1%
硫酸鎂200ml,5~10ml一次,然後可用筷子或指甲不長的手指(最好用布包著指頭)(安全的物件)刺激咽部,促使嘔吐;或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用
硫酸銅,吐根糖漿,注射鹽酸阿朴嗎啡等藥用催吐。注意孕婦慎用催吐。
洗胃:嚴重嘔吐者不必洗胃,如嘔吐次數不多時則不應放棄洗胃。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攝入毒物4~6小時內洗胃效果最好。但即使超過6小時,甚至12~18小時仍可根據毒物的吸收狀況進行洗胃。洗胃一般採用微溫開水和
生理鹽水。也可以用
高錳酸鉀液(1:2000-5000),洗胃後可灌入活性炭為吸附劑,用法是取30~50g放入500ml溫開水中調拌成混懸,分多次口服或
胃管注入胃內,或用蛋清等以吸附毒物。
導瀉:為清除腸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鎂口服,進行導瀉,但有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心臟抑制的患者或腎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鎂。使用硫酸鎂可形成
高鎂血症,引起鎂中毒。通常以硫酸鈉導瀉為好。還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為導瀉劑,特別是灌入活性碳後,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也有人建議口服蓖麻油30~60ml作導瀉劑。
灌腸:對未發生腹瀉的患者可用鹽水或
肥皂水高位灌腸。每次200-300ml,連續2-3次。
輸液和利尿:早期可採用大量輸液,以使毒素從尿中大量排出。輸液可用10%葡萄糖、生理鹽水等,同時套用靜脈注射利尿劑,一般用速尿20~40mg或20%甘露醇250ml靜注,必要時可多次重複注射。但要注意進入液體平衡,還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和對低鉀病人補充氯化鉀。
不同中毒類型
上述是毒蘑菇中毒後的一般處理。在實際處理過程中,還應在上述處理的同時,根據不同中毒類型採取一些不同的處理:胃腸炎型:可按上述一般的處理方法處理,特別是在初期進行催吐、洗胃和導瀉等加速毒物排出。
神經、精神型:含毒蠅鹼的毒蘑菇中毒,出現
毒蕈鹼樣症狀,可使用阿托品;含
異惡唑類衍生物的毒蘑菇中毒,出現
精神錯亂,幻視等症,可用鎮靜劑等;由毒牛肝菌中毒引起小人國幻視症等精神症狀,可按精神異常處理。使用氯硫二苯胺治療。
溶血型:治療這類中毒合用的藥物有強的松、
可的松、碳酸氫鈉等,嚴重貧血者可採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輸血治療。
肝臟損害型:可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及時進行以護肝為主的治療。除採取上述毒蘑菇中毒的一般處理方法外,還可使用如下解毒藥物:(1)巰基解毒藥,如二巰基丙磺鈉,二巰基丁二酸鈉等;(2)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3)
N-乙醯半胱氨酸;(4)硫鋅酸(5)靈芝煎液;(6)水飛薊素;(7)大量維生素C、B族維生素類;(8)同時還應進行護肝措施:給予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物質,高滲葡萄糖液,適當加入普通胰島素和
鉀元素;其它護肝藥物,如肝泰樂,
肝寧,
肌苷與
肌苷酸鈉,能量合劑等。這類型中毒在發病初期的胃腸炎期抓緊進行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搶救治療非常重要,但由於它有潛伏期和假愈期,很容易錯過救治的良機。因這類中毒可同時使患者的腎臟等器官受損,會造成液體及水溶性物質代謝的不平衡,要在補液的同時特別注意使用利尿劑和補充電解質。廣東毒蘑菇中而致毒死亡的事件多由這類中毒造成。有用紫靈芝(紫芝)煎液成功搶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例子,後來《食用菌》雜誌等也有過類似的報導。靈芝能夠起死回生的傳說,也許與它的這種解毒作用有關。國外則有使用硫鋅酸可搶救重度中毒病人的報導。
只能以毒蘑菇中毒的一般處理方法進行處理,不過早期徹底洗胃排毒等措施仍然是有效的。
無論哪一類型的毒蘑菇中毒,都應及早處理,同時儘快與有關醫院與衛生防疫部門(如: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十二人民醫院、事發當地醫院等)有關人員取得聯繫,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採集毒菌的樣本,送有關部門(如: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鑑定,這有助於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上述方法僅供參考。蘑菇中毒的機理十分複雜,對於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體質,
醫生常常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救治措施。隨著科學的發展及
臨床經驗的積累,醫護人員可能有更科學有效的救治方法。患者應耐心聽從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意見積極配合治療,不能大意,特別不要把“假愈期”誤認為痊癒好轉而中斷治療。
常見毒蘑菇
毒蠅傘
毒蠅傘(學名:Amanita muscaria),又稱毒蠅鵝膏菌、蛤蟆菌。子實體較大。菌蓋寬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並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菌柄較長,直立,純白,長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細小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並有數圈白色絮狀顆粒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臘質菌環。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鹼、毒蠅母、
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誤食後約6小時以內發病,產生劇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精神錯亂,出汗、發冷、肌肉抽搐、脈搏減慢、呼吸困難或牙關緊閉,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狀。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此菌還產生甜菜鹼,膽鹼和腐胺等生物鹼。
狗尿苔
學名半卵形斑褶菇,又稱“致幻蘑菇”。
形態特徵:子實體小。菌蓋小,半球形至鐘形。菌蓋直徑3cm左右,菸灰色至褐色,頂部蛋殼色或稍深。有皺紋或裂紋,乾時有光澤,邊緣附有菌幕殘片,後期殘片往往消失。菌肉污白色。菌褶稍密,直生,不等長,灰色,常因孢子不均勻成熟或脫落,出現黑灰相間的花斑。菌柄長可達16cm,粗達0.2-0.6cm,上部有白色粉末,下部淺紫,往往扭曲,內部空心。孢子光滑,黑色,檸檬形,11-17μm×7-12μm。褶緣囊體近圓柱形或棍棒狀。經濟價值:此種中毒後一般無胃腸道反應。發病較快,主要表現為精神異常、跳舞唱歌、狂笑,產生幻視,有的昏睡或講話困難。其毒素為光蓋傘辛(psilocin)等。由於中毒後引起跳舞、大笑,故民眾稱做舞菌或
笑菌。生長在糞上又名糞菌。北方通稱“狗尿苔”。
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外形與一些傳統的食用蘑菇較為相似,極易引起誤食,喜歡在黧蒴樹的樹蔭下群生,一般與樹根相連。黧蒴樹在廣州地區
白雲山、天麓湖、
華南植物園等山地均有分布。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類和毒肽類,在新鮮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毒傘菌體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白
毒傘毒素對人體肝、腎、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臟器造成的危害極為嚴重,中毒者死亡率高達90%以上,是歷年廣州地區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禍首。
鉛綠褶菇
鉛綠褶菇毒性比致命白毒傘弱,主要引起胃腸型症狀,但也可能含少量類似白毒傘的毒素,對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也有可能因誤食而致命。
本菌有較多的相似種,特別是與可食的
高大環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網孢牛肝菌
牛肝菌屬中的某些種類含有神經精神毒素,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引起嘔吐和腹瀉,還可致瞳孔縮小。另外,牛肝菌屬中的某些種類含有致幻素,中毒後表現為幻覺、譫忘,特別是小人國幻覺為其特徵,還可以有精神異常。
大鹿花菌
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8.9-15cm。呈不明顯的馬鞍形,稍平坦,微皺,黃褐色。菌柄長5-10cm,粗1-2.5 cm,圓柱形,較蓋色淺,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
單生或群生。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異,不可食用。
赭紅擬口蘑
又稱赭紅口蘑。子實體中等或較大。菌蓋有短絨毛組成的鱗片。淺磚紅色或紫紅色,甚至褐紫紅色,往往中部浮色。菌蓋直徑4-15cm。菌褶帶黃色,彎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長,褶緣鋸齒狀。菌肉白色帶黃,中部厚。菌柄細長或者粗壯,長6-11cm,粗0.7-3cm,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內部鬆軟後變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於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群生或成叢生長。
此菌有毒,誤食此菌後,往往產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症。
白毒鵝膏菌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鬆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症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毒鵝膏菌
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園形至鐘形,開傘後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菸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生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部鬆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此菌極毒,菌體幼小的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中毒後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中毒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100%。對此毒菌中毒,必須及時採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
豹斑毒傘
中文學名:
豹斑毒鵝膏菌。菌蓋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白色鱗片。子實體中等大。
菌蓋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白色
鱗片。子實體中等大。
菌蓋初期扁半球形,後期漸平展,
直徑7.5-14cm,蓋表面褐色或棕褐色,有時污白色,散布白色至污白色的小斑塊或顆粒狀鱗片,老後部分脫落,蓋緣有明顯的條棱,當濕潤時
表面粘。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5-17cm,粗0.8-2.5cm,表面有小鱗片,內部鬆軟至空心,基部膨大有幾圈環帶狀的
菌托。菌環一般生長在中下部。孢子印白色。含有毒蠅鵝膏菌相似的毒素及豹斑毒傘素等毒素。食後半小時至6小時之間發病。主要表現為副交感神經興奮,嘔吐、
腹瀉、大量出汗、流淚、流涎、
瞳孔縮小、感光消失、脈搏減慢、呼吸障礙、體溫下降,四肢發冷等。中毒嚴重時出現幻視、譫語、
抽搐,
昏迷,甚至有肝損害和出血等。一般很少死亡。及時用阿托品療效較好。
墨汁鬼傘
墨汁鬼傘(學名Coprinopsisatramentaria,前稱Coprinusatramentarius),又名鬼蓋、鬼傘、鬼屋、鬼菌或朝生地蓋子實體小或中等大。
菌蓋初期卵形至鐘形,當開傘時一般開始液化流墨汁狀汁液,未開傘前頂部鈍圓,有灰褐色鱗片,邊沿灰白色具有條溝棱,似
花瓣狀,直徑4cm,或更大些。菌肉初期白色,後變灰白色。
菌褶很密,相互擁擠,離生,不等長,開始灰白色至灰粉色,最後成汁液。菌柄污白,長5-15cm,粗1-2.2cm,向下漸粗,菌環以下又漸變細,表面光滑,內部空心。孢子印黑色。
孢子黑褐色,橢圓形至寬橢圓形,光滑,7-10μm×5-6μm。褶側囊體圓柱形,多而細長。墨汁鬼傘與酒一起食用時是有毒的。症狀包括有面紅、
反胃、嘔吐及心跳
紊亂,於食用後20分鐘至2小時會出現。墨汁鬼傘有著鬼傘素,會阻礙乙醛脫氫酶的運作,使乙醛積聚在體內。
乙醛是
乙醇的代謝物,是造成宿醉大部份症狀的物質。雖然有不適的症狀,但卻從未有致命的情況出現。這些症狀在吃了墨汁鬼傘3天后喝酒亦有可能會出現。
塊鱗灰毒鵝膏菌
鵝膏菌科鵝膏菌屬。分布於河北、安徽、湖南、江蘇、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海南、西藏等。夏秋季在針葉、闊葉林中散生或群生。形態特徵:子實體一般中等大,呈灰色。菌蓋直徑5-14cm,扁半球形,開傘後平展,濕潤時稍粘。蓋棕灰色,具深灰色易脫落的鱗片,蓋邊緣無條棱。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稍密、離生、不等長。菌柄長7-13cm,粗0.7-2.5cm,污白色,菌環以下有環形灰色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徑可達1-3cm。菌托由灰色顆粒環帶組成,易消失。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9-11μm×6-8μm,糊性反應。褶緣囊體泡囊狀,無色。此種有毒甚至記載極毒,但毒素不明。
金黃枝珊瑚菌
子實體中等或較大,形成一叢,有許多分枝由較粗的柄部發出,高可達20cm,寬可達5-12cm,分枝多次分成叉狀,金黃色、卵黃色至赭黃色,柄基部色淺或呈白色。擔子棒狀, 3.8-5.5μm×7.5-10μm,4小梗。孢子帶黃色,表面粗糙有小疣,橢圓至長橢圓形,7.5-15μm×3-6.5μm。可食用。往往野生量大可收集加工。不過也有記載有毒。另外,與雲杉、山毛櫸等樹木形成菌根。據試驗此菌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制率為60%。
白霜杯傘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3-4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或淺黃褐色。初期半球形,後中部稍下凹,有時呈漏斗狀。邊緣內卷或呈波浪狀。菌肉白色具強烈的澱粉味。菌褶延生,稍密,白色或稍帶黃色,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基部稍膨大,長2-3.5cm,粗0.2-0.6cm,纖維質,內部鬆軟。孢子印白色。孢子近橢圓形,光滑而無色,5-6×3.5-4μm。白霜杯傘主要的有毒成分為毒蕈鹼,而毒蕈鹼中毒約15至30分鐘後,大量流涎、出汗和流淚等症狀便會出現。嚴重的話,中毒者會腹痛、劇烈噁心、腹瀉、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中毒症狀一般在兩小時內消退。儘管毒蕈鹼中毒導致的死亡案例很罕見,但曾有導致呼吸衰竭或心衰竭的案例。毒蕈鹼的解毒劑為阿托品。
黃斑蘑菇
形態特徵:子實體較大。白色,受傷處速變金黃色。有膜質菌環且無菌托。菌蓋扁半球形,開傘後平展,直徑6-13cm,白色,光滑,受傷部位變金黃色,邊緣無條棱。菌肉白色,較厚,靠近表皮處及菌柄基部變黃色最明顯。菌褶離生,不等長,初期白色漸變至黑色。菌柄較長,圓柱形,長7-12cm,粗1.5-2.5cm,白色,傷變金黃色,基部稍膨大。菌環膜質生柄之上部。孢子印紫褐黑色。孢子紫褐色,光滑,橢圓形或近球形,5-8μm×3.5-5μm。有褶緣囊體。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或草原上單生或群生。此種有毒,含胃腸道刺激物,食後引起頭痛及腹瀉等病症。形態特徵:與可食的
四孢蘑菇相似,但後者菌柄較短,受傷處不變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