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種類介紹,毒蕈的鑑別,民間經驗識別,真菌分類學鑑定,植物檢驗法、動物檢驗法,毒蕈毒素檢測,化學顯色檢測法,高效液相色譜法,中毒類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診斷依據,治療方法,治療原則,藥物治療,預防措施,自我救治,
背景
覃類又稱蘑菇,夏秋季節我國廣大地區氣溫較高,雨量充沛,為蘑菇等大型真菌的繁行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野生蕈菌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味佳肴,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很有幫助,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食用佳品。但有些野生蕈菌被人們食用後造成中毒,嚴重者導致死亡,人們稱這類野生蕈菌為有毒野生蘑菇,即毒蘑菇(也稱毒蕈)。
毒蕈的外觀與可食野生覃菌極其相似,在野外雜生情況極難分辯,易造成人們誤食中毒。近年來,我國毒蘑菇中毒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據報導,因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的中毒死亡事件已居各種中毒致死事件的第2位,而且仍不斷在發生。毒蕈的毒性有強有弱,有的毒蕈毒性雖小,但進食過多仍可發生嚴重中毒;有的毒草毒性非常強,誤食中毒後,一旦出現臨床症狀已屬晚期,目前尚無特效治疔療措施,搶救治療成功率較低,死亡率高。
據Hawksworth(1991年)估計,全世界的真菌大約有150萬種,其中被研究和記載並確認定名的屬有1萬~1.2萬,7萬餘種川。大型有毒真菌亦稱毒蘑菇、毒菌、毒蕈,是相對於食用菌的1個概念,一般是指大型真菌中子實體被食用後對人或畜禽產生中毒反應的物種,它不是生物分類中的1個自然類群,而是有毒蘑菇種類的總稱。我國是世界上毒蕈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包括懷疑有毒在內的毒蕈有400餘種,其大多數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少數屬於子囊菌綱。其中極毒和嚴重中毒的40多種,使人致命的約30種;另有20多種含有微毒,經加工處理方可食用,被稱為“條件食用菌”。
種類介紹
竹玉蕈:多生長於竹林、雜樹林,莖部容易垂直裂開。卵天狗菌:多產於
闊葉樹林下,食用會引起強烈下痢。
毒蔓茸:多產於闊葉林,全株呈白色,有帽檐,根部有大壺和肉刺。
苦栗茸:群生於杉、栗的枯木。有苦味。
霍亂茸:生長於
枯木、木屑。食用會引起劇烈下痢。症狀類似霍亂。
麻木蕈:生長在落葉,莖部受傷呈青色。
天狗蕈:多產於松櫸等樹林。傘表面有白色凸起物。
紅天狗蕈:多生於闊葉林。莖呈白色。紅傘內有白色凸起物。
柿玉蕈:多產於雜樹林,襞部有茶色斑點。
一枝玉蕈:多產於闊葉樹林,莖裂成很細的痕跡。
草里紅茸。多產於雜樹林,傘表面有粘汁,常被誤食中毒。
致命白毒傘:致命白毒傘外形與一些傳統的
食用蘑菇較為相似,極易引起誤食,喜歡在黧蒴樹的樹蔭下群生,一般與樹根相連。黧蒴樹在廣州地區白雲山、天麓湖、華南植物園等山地均有分布。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類和毒肽類,在新鮮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
毒傘菌體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白毒傘毒素對人體肝、腎、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臟器造成的危害極為嚴重,中毒者死亡率高達90%以上,是歷年廣州地區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禍首。
鉛綠褶菇:鉛綠褶菇多於雨後長在草坪、草地及蕉林地上。其毒性比
致命白毒傘弱,主要引起胃腸型症狀,但也可能含少量類似白毒傘的毒素,對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也有可能因誤食而致命。
本菌有較多的相似種,特別是與可食的
高大環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網孢牛肝菌:牛肝菌屬中的某些種類含有神經精神毒素,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引起嘔吐和腹瀉,還可致瞳孔縮小。另外,牛肝菌屬中的某些種類含有致幻素,中毒後表現為幻覺、譫忘,特別是小人國幻覺為其特徵,還可以有精神異常。
大鹿花菌: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
菌蓋直徑8.9-15cm。呈不明顯的馬鞍形,稍平坦,微皺,黃褐色。
菌柄長5-10cm,粗1-2.5 cm,圓柱形,較蓋色淺,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單生或群生。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異,不可食用。
赭紅擬口蘑:又稱赭紅口蘑。子實體中等或較大。菌蓋有短絨毛組成
的鱗片。淺磚紅色或紫紅色,甚至褐紫紅色,往往中部浮色。菌蓋直徑4-15cm。
菌褶帶黃色,彎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長,褶緣鋸齒狀。菌肉白色帶黃,中部厚。
菌柄細長或者粗壯,長6-11cm,粗0.7-3cm,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內部鬆軟後變空心,基部稍膨大。夏秋季生於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群生或成叢生長。誤食此菌後,往往產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症。
白毒鵝膏菌: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
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鬆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毒素為毒肽和
毒傘肽。中毒症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毒鵝膏菌:又稱綠帽菌、
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園形至鐘形,開傘後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菸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生條紋。菌肉白色。
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部鬆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此菌極毒,菌體幼小的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中毒後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中毒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100%。對此
毒菌中毒,必須及時採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
哈蟆菌:子實體較大。
菌蓋寬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並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
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
菌柄較長,直立,純白,長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細小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並有數圈白色絮狀顆粒組成的
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臘質菌環。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鹼、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
豹斑毒傘素等。誤食後約6小時以內發病,產生劇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精神錯亂,出汗、發冷、肌肉抽搐、脈搏減慢、呼吸困難或牙關緊閉,
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狀。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此菌還產生甜菜鹼,
膽鹼和
腐胺等生物鹼。
毒蕈的鑑別
民間經驗識別
從生境和形態上區分,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松樹或櫟樹上,毒蕈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且菌蓋表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蘑菇往往有劇毒,採摘後易變色。毒蕈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蓋表面厚實板硬,菌環菌柄上有菌輪,菌柄多細長或粗長,易折斷,毒蕈往往生有菌托。此外,毒蕈往往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關於毒蕈的鑑別從古至今有著各種各樣的探索,民間鑑別的土辦法就不少於幾十種,但目前還沒有1種簡單、通用而有效的方法鑑別毒覃。毒蕈的鑑別主要仍是依靠形態特徵和生態習性。
真菌分類學鑑定
對生物資源的認識關鍵在於對物種的確定,因此,分類學鑑定法是識別毒蕈最科學、最基本的方法。利用子實體等菌絲組織體的形態結構特徵,如菌蓋的形狀、大小、顏色、質地、菌肉、菌褶、菌蓋附著物、菌蓋邊緣的特徵;榮柄的有無、形狀、長度、表面、內部以及菌環、菌托、還有孢子印、孢子、生境等特徵對標本進行科學地鑑定,當標本的學名確定後,進而通過有關資料來確定其毒性特性”。分類方面的專著主要有《
毒蘑菇識別》、《
中國真菌志》、《
中國大型真菌》、《
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鑑》、《
中國大型真菌的多樣性》等,國外專著有《原色日本菌類圖鑑》等。真菌分類學鑑定法主要作用在於確定物種,僅適於專業人員採用,對毒蕈的識別並不是直接的。
植物檢驗法、動物檢驗法
張志光等根據鵝膏毒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影響細胞mRNA的轉錄和蛋白質合成的原理,建立了1種以植物種子萌發試驗的抑制率來鑑定、檢測野生菌中是否含鵝膏毒肽的方法,稱之為“抑芽法”;這種方法比較簡易、快速而有效,可由於受實驗條件限制,以及在沒有標樣的情況下,初步鑑定鵝膏菌子實體的毒素毒性與含量範圍,對野外採集的標本進行毒性大小的比較和製備純化毒素的活性檢測。此外,藉助於動物毒性試驗,判斷野生菌有無毒性,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陳士瑜等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記載過利用尾草履.蟲鑑別毒蘑菇毒性的試驗,採用此法確定了不少毒蘑菇,為毒蘑菇識別奠定了一定基礎;草履蟲對毒蘑菇的中毒反應與人是否一致,這一結論尚待進一步驗證,可以推測,能使尾草履蟲中毒的蘑菇不一定也使人中毒。也有報導採用活魚試驗是否反應敏感,具體是用一定量的新鮮蘑菇,破碎後放入養魚水池中,半小時後觀察魚的存活狀態。鄭穎等採用小鼠腹腔注射法可快速有效檢測蘑菇是否有毒,及初步判斷主要致死毒素是什麼類型。張志光等同時採用3種方法檢測灰花紋鵝膏菌對小白鼠的毒性,不僅檢測出了該蘑菇具有毒性,而且通過結果對比發現該毒蘑菇既含毒肽又含毒傘肽。目前,常用於檢測蘑菇毒性的供試恆溫動物除了大白鼠、小白鼠外,還有猴、狗、貓等雜食或嚙齒類動物,據資料記載,針對每種實驗動物又有自由進食、灌胃、肌肉注射3種方法。根據試驗後動物的症狀甚至死亡情況即可判斷待測蘑菇是否有毒,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凡能引起某種齧齒動物或雜食動物中毒的野生菌,大多數對人體是有毒的。恆溫動物試驗法不僅能較為推確的鑑定蘑菇的毒性,同時還能為毒素的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據。此方法雖然簡單但費時,而且還受材料及其用量的限制以及不同動物對供測蘑菇敏感性的影響,因此需要專門的機構或設施方能推廣套用
毒蕈毒素檢測
化學顯色檢測法
毒蕈中的毒索和某些特定化學試劑有時會發生變色反應,根據這一原理,可檢驗某一類含特定毒素的毒蕈。這種方法推確性較高,簡單易操作,但1種方法只能檢驗1種毒素或1種毒蕈。對於毒蕈中的其它毒素或其它種毒蕈則不能鑑別。因此不能作為鑑別的主要方法,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以下簡單介紹幾種毒蕒中有毒成分分離與檢測。
毒肽和毒傘肽:
含有鵝膏肽類毒素的蘑菇主要有鵝膏屬
Amanita、盔孢傘屬
Galerina和環柄菇屬
Lepiota中的--些種類,在鵝膏菌屬中,主要有毒鵝膏菌
(Amanitaphalloides)、白毒鵝膏菌(
A.vema)、鱗柄白毒鵝膏菌(
A.virosa)、雙孢鵝膏菌(
A.bisporigera)、赭鵝膏菌(
A.ocreata、A.suballiacea、A.tenuifolia、A.bygroscopia)等;在盔孢傘屬中,主要有秋盔孢傘
(Gulerinaautumnalis)、毒盔孢傘(
G.venenata)、單色盔孢傘
(G.unicolor)、
G.marginata、G.beinthii等;在環柄菇屬中,主要有褐鱗環柄菇(
Lepiotahelveola)、栗色環柄菇
(L.casanea)肉褐鱗環柄菇(
L.bnunneoincamata)、
L.josserandi、L.heleri、Lscobinella等。目前,國內外主要採用V.ETyler方法進行毒肽類檢測,採用甲醇提取分離後,用矽膠G作吸附劑,用氯仿和無水乙醇,展開,用柱皮醛作顯色劑,前者為藍色斑點,後者為紫色斑點。此外,Meixnes介紹了1種簡易檢測毒傘肽的方法,其原理是以毒傘肽同複雜的生物聚合物即木質素酸化反應為基礎,形成1種藍色的產物。具體試驗是將新鮮毒蕈搗爛後汁液滴在1張白報紙上,待乾後,再滴濃鹽酸,陽性為藍色斑點,而毒肽與
木質素不產生此反應,因此無藍色斑點出現。本法適合中毒現場檢測。
生物鹼類:
據報導野生毒蕈中普遍存在生物鹼,其檢出率高達90%。目前國內主要採用雷氏鹽或Stas-otto's方法進行分離,採用紙層析和薄層析進行定性。薄層一般用矽膠G板,用氯仿、環已烷和甲醇展開,噴Drugendoff顯示劑,陽性為桔紅色班點。據Broum報告,膽鹼、乙醯膽鹼和毒草鹼的RF值分別為0.09、0.22和0.28,由於在鹼性條件下乙醯膽鹼水解,故不干擾毒蕈鹼檢測。有條件的話,將生物鹼提取分離後,經純化、重結晶後作生物城的沉澱和顯色反應、熔點或光譜分析,測定其分子量、化學結構和元素組成,進而確定為何種生物鹼。
蟾蜍素:
鵝膏菌屬中的毒蠅鵝膏菌(Amanitamuscaria)、褐雲斑鵝膏菌(A.porphyria)、豹斑毒鵝膏菌(A.pantherina)、橙黃鵝膏茵(A.citrina)以及橘黃裸傘(Gymnopilussepctabilis)等毒蕈含有蟾蜍素。該毒素採用甲醇提取分離後,用矽膠G作吸附劑,用醋酸乙酯、異丙醇和25%氨水。展開,用2,4一二硝基苯肼或對二甲氨基苯醛顯色,分別顯紫紅色或藍色為陽性反應。5-羥色胺及5-羥色氨酸:在緊縮斑褶菌(Panaeolussphinctrinus)中發現此類毒素。檢測採用甲醇提取分離後,用矽膠G作吸附劑,用氯仿和5%甲醇展開,用對二甲氨基苯甲醛顯色,顯2個紫色斑點為陌性。
光蓋傘素及光蓋傘辛:
存在於墨西哥裸蓋傘(Psilocybemexicana)、古巴裸蓋傘(P.cubensis)、日本裸蓋傘、網紋斑褶菇(Panaeolusretirugis)、鐘形斑褶菇(P.campuruilatus)等毒覃中。該毒素採用甲醇提取分離,常用的有3種不同類型的層析板,即矽膠板、纖維素板和氧化鋁板。先點上標樣,再點上蘑菇提取液,用了醇、乙酸和水作分離相,乾燥後置紫外燈下初步觀察。為了顯色清楚還要配製臨時試劑,矽膠板用Ehrlich's試劑(10%的對二甲胺苯醛溶於濃鹽酸中與丙酮按1:4配成溶液).纖維素板和氧化鋁板用20%純無水對甲苯磺酸溶於甲醇溶液。用紙巾包裹層析板,淋上不同試劑,放置通宵後第2天觀察,結果光蓋傘素呈紅褐色至紫褐色,光蓋傘辛呈紫黑色,它們各有不同的RF值。此法簡單易行,可快速定性檢測蘑菇子實體是否含有裸蓋姑素類毒素。
奧來毒素:
含此毒素的毒蕈主要是絲膜菌屬Cortinarius的一些種類。其中細鱗絲膜菌(Cortinariusspeciosissimus)和C.splendens在我國有分布。1983年Schumacher和Hoiland提出1種快速定性檢測蘑菇子實體中是否含有奧來毒素的方法,即取新鮮或於的蘑菇放在5倍體積的水裡研磨,室溫下靜置10min後過濾,然後在濾液中加人等體積的3%的FeClz.6H2O(溶解在0.5moLHCI中),如出現藍黑色即表明該蘑菇中含有奧來毒素。這一方法可用於出現中毒後,直接檢測吃剩的蘑菇或嘔吐物確認是否誤食含奧來毒素蘑菇,以便迅速確定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也適用於野外採集時的初步鑑定。
此外還有報導,用
氫氧化鉀可識別鱗柄白毒鵝膏菌(變金黃色),用硫酸可識別出毒
鵝膏菌(變青紫色)和
豹斑毒鵝膏菌(變橙黃色)。
高效液相色譜法
據部分地區不完全統計,誤食野生蕈菌的中毒事件中,95%以上都是由鵝膏菌所致。
高效液相色譜(HPLC)的發展與套用,使鵝膏菌毒素研究與開發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現在商品化的鵝膏菌毒素都是由HPLC法分離純化的。首先套用HPLC進行毒素研究的是Beutler和Dermarderosian,之後Pastorello等、EnJalbertF.等、HamplJ等都相繼研究了鵝膏菌毒素檢測分離技術,該法分離生物樣品具有速度快、靈敏度高、解析度好、用量少等優點。我國學者張秀堯等在此基礎_上建立了同時快速檢測尿液和血漿中3種鵝膏毒肽、2種鬼筆毒肽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聯用分析方法。柳潔等採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一電噴霧離子化-四級桿飛行時間串聯質譜技術(UPLC-ESI-Q-TOF),建立了野生菌樣品中ax-鵝膏毒肽、β-鵝膏毒肽、二羥鬼筆毒肽、羧基二羥鬼筆毒肽4種毒素特徵信息的高分辨質譜指紋圖譜和分析鑑定方法;該方法快速、淮確、選擇性好、特異性強,為毒素的定性確證提供了1種可靠方法,同時也滿足對樣品中毒素含量的定量測定要求,適用於突發毒蕈中毒事件的毒素確證分析。
中毒類型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約百餘種,在中國已發現的約80餘種。各種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臨床表現也各異。按各種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現,大致分為四型:
胃腸炎型
由誤食毒粉褶菌(Rhedophyllussinatus)、毒紅菇(Russla emetica)、虎斑蘑(Tricholomatigrinum)、紅網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及墨汁鬼傘(Caprinus atramentarius)等毒蕈所引起。潛伏期約1/2~6小時。發病時表現為劇烈腹瀉、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經過適當的對症處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復,死亡率甚低。
神經精神型
由誤食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
豹斑毒傘(Amanita pantherina)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為類似乙醯膽鹼的毒蕈鹼(muscarine)。潛伏期約1~6小時。發病時臨床表現除腸胃炎的症狀外,尚有副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多汗、流涎、流淚、脈搏緩慢、瞳孔縮小等。用阿托品類藥物治療效果甚佳。少數病情嚴重者可有譫妄、幻覺、呼吸抑制等表現。個別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誤食角鱗灰傘菌(Amanita spissacea)及
臭黃菇(Russula foetens)等引起者除腸胃炎症狀外,可有頭暈、精神錯亂、昏睡等症狀。即使不治療,1~2天亦可康復。死亡率甚低。
由誤食牛肝蕈(Bo1ets)引起者,除腸胃炎等症狀外,多有幻覺(矮小幻視)、譫妄等症狀。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類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現。經過適當治療也可康復,死亡率亦低。
溶血型
因誤食鹿花蕈(Gyromitra escalen-ta)等引起。其毒素為鹿花蕈素(gyromitra toxin)。潛伏期6~12小時。發病時除腸胃炎症狀外,並有溶血表現。可引起貧血、肝脾腫大等體徵。此型中毒對中樞神經系統亦常有影響,可有頭痛等症狀。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輸血等治療多可康復,死亡率不高。
中毒性肝炎型
因誤食
毒傘(Amanita phal-loides)、白毒傘(Amanita verna)、鱗柄毒傘(Amanitavirosa)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傘毒素(amatoxin)及鬼筆毒素(phallotoxin)兩大類共11種。鬼筆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於肝臟。毒傘毒素作用較遲緩,但毒性較鬼筆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於細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Polymerase),並能顯著減少
肝糖元而導致肝細胞迅速壞死。此型中毒病情兇險,如無積極治療死亡率甚高。
此型中毒的臨床經過可分為6期:
1.潛伏期 食後15~30小時,一般無任何症狀。
2.腸胃炎期 可有吐瀉,但多不嚴重,常在一天內自愈。
3.假愈期 此時病人多無症狀,或僅感輕微乏力、不思飲食等。實際上肝臟損害已經開始。輕度中毒病人肝損害不嚴重,可由此進入恢復期。
4.內臟損害期 此期內肝、腦、心、腎等器官可有損害,但以肝臟的損害最為嚴重。可有黃疸、轉氨酶升高、肝腫大、出血傾向等表現。死亡病例的肝臟多顯著縮小,切面呈檳榔狀,肝細胞大片壞死,肝細胞索支架塌陷,
肝小葉結構破壞,肝竇擴張,星狀細胞增生或有肝細胞脂肪性變等。少數病例有心律紊亂、少尿、尿閉等表現。
5.精神症狀期 部份病人呈煩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驚厥。可因呼吸、循環中樞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復期 經過積極治療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後進入恢復期,各項症狀體徵漸次消失而痊癒。
此外,有少數病例呈暴髮型經過,潛伏期後1~2日突然死亡。可能為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腦炎等所致。
毒蕈中毒的臨床表現雖各不相同,但起病時多有吐瀉症狀,如不注意詢問食蕈史常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故當遇到此類症狀之病人時、尤在夏秋季節呈一戶或數戶同時發病時,應考慮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如有食用野蕈史、結合臨床症狀,診斷不難確定。如能從現場覓得鮮蕈加以鑑定,或用以飼養動物證實其毒性、則診斷更臻完善。
診斷依據
2.多人同食,同時發病;
3.某些毒蕈中毒,具有特殊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4.剩餘食物或胃內容物檢出毒蕈。
輔助檢查:
1.對早期輕症患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重症患者或者診斷困難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專案“A”、“B”或“C”。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
1.催吐、洗胃、導瀉; 2.靜脈輸液、利尿; 3.解毒治療; 4.對症支持治療。
應及時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
毒物。尤其對誤食
毒傘、白毒傘等毒蕈者,其發病時當已距食蕈6小時以上。但仍宜給予洗胃、導瀉等治療。洗胃、灌腸後導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藥物治療
阿托品適用於含毒蕈鹼的毒蕈中毒,凡出現流涎、噁心、腹瀉、多汗、瞳孔縮小、心動過緩等均應及早套用;
巰基絡合劑適用於白
毒傘,毒傘,竭鱗小傘等肝損害型毒蕈中毒;當出現急性中毒性肝病,中毒性心肌病,急性溶血性貧血時應及早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晚期重症患者應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及控制感染;出血嚴重時應予以輸血。
阿托品:主要用於含毒蕈鹼的毒蕈中毒。可根據病情輕重,採用0.5~1mg皮下注射,每1/2~6小時一次。必要時可加大劑量或改用靜脈注射。阿托品尚可用於緩解腹痛、吐瀉等胃腸道症狀。對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傳導阻滯亦有作用。
巰基解毒藥:毒傘、白毒傘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療常無效。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曾用含巰基的解毒藥治療此類毒蕈中毒,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機理可能是此類藥物與某些毒素如毒傘肽(amanitin)等相結合,阻斷其分子中的硫疏鍵,使其毒力減弱,而保護了體內含巰基酶的活性,甚至恢復部份已與毒素結合的酶的活力。常用的有:二巰丁二鈉(Na-DMS)0.5~1g稀釋後靜脈注射,每6小時一次,首劑加倍,症狀緩解後改為每日注射2次,5~7天為一療程;二巰丙磺鈉5%溶液5ml肌內注射,每6小時一次,症狀緩解後改為每日注射2次,5~7天為一療程。
腎上腺皮質激素:適用於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中毒病例,特別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炎、嚴重的肝損害及有出血傾向的病例皆可套用。
對各型中毒的腸胃炎期,應積極輸液,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對有肝損害者應給予保肝支持治療。對有精神症狀或有驚厥者應予鎮靜或抗驚厥治療。並可試用脫水劑。
預防措施
應通過科學普及教育,使民眾能識別毒蕈而避免採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鮮艷、有疣、斑、溝裂、生泡流漿,有蕈環、蕈托及奇形怪狀的野蕈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份毒蕈包括劇毒的
毒傘、白毒傘等皆與可食蕈極為相似,故如無充分把握,仍以不隨便採食野蕈為宜。
當發生毒蕈中毒病例時,對
同食而未發病者亦應加以觀察,並作相應的排毒、解毒處理,以防其發病或減輕病情。毒蕈中毒的嚴重性取決於毒蕈的種類、毒素的性質及進食量等。兒童及老人對中毒的耐受力較低,後果也較嚴重。一般說來,腸胃炎型、神經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積極治療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死亡率可高達50%~90%。
自我救治
首先應判斷是否為毒蕈中毒,是哪種毒蕈所致,保留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立即叫救護車趕往現場,急救時最重要。中毒者要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把手指伸進咽部催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在等待救護車期間,為防止反覆嘔吐發生的脫水,最好讓患者飲用加入少量食鹽和食用糖的“糖鹽水”,補充體液的丟失,防止休克的發生。在對已發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
窒息。為患者加蓋毛毯保溫。如為速髮型毒蕈,會出現流涎、腹痛及瞳孔縮小等症狀。可皮下注射或肌注阿托口0.5--1mg或靜注654—2 5--10mg。
肝炎型患者在假愈期仍應採取保肝等一系列措施。中草藥可給甘草1至2兩,綠豆1~4兩,水煎;或甘草湯內服;或對
坐草2兩(或帶金銀花藤4兩),煎服;或鮮
金銀花或嫩葉適量,洗淨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