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

武漢1+8城市圈一般指本詞條

武漢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稱武漢“1+8”城市圈,是以中國中部最大城市武漢為中心,由武漢和周邊約10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鹹寧仙桃天門潛江九市構成的城市聯合體,是湖北產業和生產要素最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區,以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二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區生產總值。

武漢城市圈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武漢重返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湖北省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把武漢城市圈打造成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極,推動相鄰城市聯動發展。

2007年12月14日,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5年7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知識產權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印發《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這是國內首個區域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內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2021年12月2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座談會召開,要求強化“九城就是一城”理念,全力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國重要增長極。

基本介紹

成員,正式成員,觀察員,政策歷程,特色定位,戰略背景,總體要求,大事記,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發展描述,基本情況,結構特徵,政策市場,分工機制,經濟融合,城際鐵路,綜改方案,工業發展,產業集群,

成員

正式成員

包括1個副省級城市、5個地級市、3個省直管市、7個地級市代管縣級市和15個縣。
武漢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漢

觀察員

荊州洪湖市
荊門京山市
隨州廣水市
荊州監利
洪湖市、京山市、廣水市、監利市作為觀察員先後加入武漢城市圈,四縣市將比照城市圈成員單位享受相關政策待遇,參加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會議,及武漢城市圈有關協作互動等活動。
武漢城市圈
鳥瞰武漢三鎮

政策歷程

概念由來
2002年6月10日,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加快湖北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鬥——在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布局、城市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武漢作為全國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武漢市要著眼於提高綜合競爭力,構築在國際競爭中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形成武漢經濟圈,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武漢大都市區
  2007年12月份,武漢城市圈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經過10年的發展,武漢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建設武漢大都市區的構想。2018年1月份,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推動武漢產業鏈、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城市延伸,拓展“飛地經濟”,探索武漢大都市區發展。構建大都市區,謀劃區域發展,這是武漢城市地位上升、功能拓展的需要,也是武漢由市域走向區域,實現區域同城化、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武漢在經歷了由沿江向主城、都市發展區逐步拓展後,武鄂黃黃、漢孝臨空地區等基本形成了連綿板塊化布局的空間形態,迫切需要加強近漢地區空間統籌。
  新一輪總規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考慮武漢市域與區域空間格局關係,根據空間臨近、功能互補、交通通勤、生態共保等原則,劃定武漢大都市區範圍為武漢及其周邊共11個縣市。在大都市區範圍內,統籌產業經濟、功能聯動、生態保護、公共運輸、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綜合布局,構建“146”大都市區空間結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146”空間格局即:1核(武漢大都市核心區),4帶(武鄂黃黃、漢孝、武仙、武鹹四條城鎮帶),6副(以黃石、黃岡、鄂州、孝感、鹹寧、仙桃市轄區為主的副中心)。
作為大都市區的“主中心”,長期以來武漢的龍頭帶動和輻射功能不斷凸顯,但發展空間有限,同時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及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亟待拓展空間和進行產業調整轉移。同時,湖北省內一些地區急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投入,這就要求二者通過跨區聯合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武漢大力發展“飛地經濟”,以長江、漢江沿線重要城鎮為節點,展開區域產業合作。武漢出台政策鼓勵建設“飛地”產業園。武漢開發區、武漢東湖高新區、臨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三駕馬車”,先後與洪湖、黃岡、隨州、孝感等地共建“飛地經濟”產業園。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7年12月14日,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的通知》指出,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從各自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投入各個領域的改革。同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頭作用。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示意圖
發展規劃
2014年2月,《武漢城市圈區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獲國家發改委批覆。按照規劃,武漢城市圈將建設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範區、全國自主創新先行區、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按照規劃,武漢城市圈將重點構建“一核一帶三區四軸”區域發展格局和“一環兩翼”區域保護格局。在構建兩型產業體系、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基礎設施支撐、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規劃均提出了明確任務,一大批重點項目將陸續推進,九地居民將陸續收穫一體化紅利。到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分別達到49.0%、20%和3.1%。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區域發展與生態保護布局圖
2015年3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明確要求充分發揮武漢科教優勢和產業優勢,強化輻射引領作用,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提升國際化水平;全面加快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建設,推進武漢與鄂州、孝感、鹹寧、黃岡、黃石等同城化發展,加強與漢江生態經濟帶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聯動發展;積極推進“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率先在最佳化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復函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武漢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連結全球,全面提升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根據指導意見,武漢將著力增強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構築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全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2018年4月8日,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萬勇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
根據《方案》提出的目標,武漢市到2021年,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三化”大武漢,基本建成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到本世紀中葉,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武漢實現全面復興。
會議指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是武漢市委市政府加快高質量發展、全面復興大武漢提出的重大戰略目標,是千萬武漢人民共同的願望和心聲。既是國家使命,也是武漢擔當、武漢機遇。
一小時交通圈
2012年12月31日零點始,武鄂高速公路通車,武漢至鄂州的車程僅需半小時,較原來經武黃高速公路節省一半時間。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環樞紐”示意圖
至此,漢孝、漢洪、漢蔡、武麻、武英、青鄭、和左等7條武漢高速出口路以及互通的城市圈高速公路已全部通車,武漢“1+8”城市圈1小時交通格線局正式形成。
武鄂黃第二高速公路起於武漢左嶺,接和左高速公路左嶺新橋互通,與武漢中北路歡樂大道、三環線、武漢火車站、繞城高速相連,經鄂州葛店經濟開發區華容鎮、臨江鄉、蒲團鄉、杜山鄉、澤林鎮等地,止於鄂州市花湖開發區,終點接大廣高速公路鄂東長江大橋南岸引線花湖樞紐立互動通,全長約54.75公里,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該項目是湖北省首條採取公開招標投資人建設的高速公路,總投資35億元。
據了解,武黃高速日均通車6萬輛左右,壓力較大,武鄂高速通車後預計將分流三分之一的車輛,成為貫通鄂東城市群的一條新的快速通道。
政策解讀
“兩型社會”的改革試驗任務,給政府帶來的更多的是責任,給企業和百姓更多的是期盼和憧憬。武漢城市圈和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同時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的訊息,成為上至政府機關、下至市井百姓熱議的話題。
湖北省市有關部門表示,將發展和改革並重,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增長極,逐步消除城鄉和區域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成為全國“兩型社會”示範區。
此間不少專家認為,兩大城市圈地處長江中游,兩個城市群聯手,有望合力打造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後,中國第四個經濟成長極。
企業界人士表示相信,在金融創新、產業對接、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等方面,國家已為武漢指明了大方向,此中商機眾多。
更多的城市圈內的市民則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8個字可能帶來的變化滿懷渴望。此外,戶口、人才流動、生活環境、交通通訊的便捷......都令百姓充滿期待。

特色定位

戰略背景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區是指中國的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這六省處於中國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國的心臟地區。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的中部地區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的人口,創造全國19.5%的GDP,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在這一背景下,2004年3月“兩會”召開時,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自此,“中部崛起”正式成為國家戰略。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鐵路網
2012年7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會議討論通過《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會議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內的中部地區,在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要繼續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更加注重轉型發展和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激發中部地區內需潛能,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努力實現中部地區全面崛起。
在“中部崛起”這一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下,中部地區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帶、河南中原城市群、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環鄱陽湖城市群應運而生。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中原城市群4箇中部的城市群,“入圍”了中央關於中部崛起的10號檔案,這些“次區域”進入了國家巨觀發展戰略的視野,成為“國”字號,其中武漢城市圈起著領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從地理上講,湖北可謂是中部的中部;其次,從行政級別上講,作為湖北省會的武漢又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是中國中部、長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中國中部第一大城市,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東北、武漢等我國主要的老工業基地以及整箇中部地帶,是未來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地區。這給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漢以及武漢城市圈,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如何利用好這個歷史機遇,需要武漢及武漢城市圈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明確自己在全國區域經濟體系中的正確定位。
———充分發揮“居中”的區位優勢,努力把武漢和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大的滿足內需為主的生產要素和產品服務市場中心。
內需型經濟絕不是封閉型經濟,只是指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導向上,以國內市場需求為主。內需型經濟同樣需要對外開放,需要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同時,也不排除向國外出口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加入WTO,國際國內市場日益一體化之後。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中國光谷
———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步伐,儘快提升武漢和武漢城市圈優勢製造業的能力,使武漢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重要的重工業製造基地。
國家開始重視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對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第一批改造項目100個,投資達610億元;第二批項目也在申請中,不論是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額都將大大超過第一批。武漢市應加緊向國家爭取對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扶持,儘快在鋼鐵、汽車、重型裝備、環保設施等重型製造業領域形成具有更大競爭優勢的產業基地。
———加強分析武漢城市圈建設面臨的問題和障礙,形成更有針對性的對策。例如內陸意識和體制上的束縛還相當嚴重。民間企業家精神有待提高,創業氛圍還待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創業人才和民營企業家還比較缺乏;政府職能轉變尚需加快步伐。幹部的思想解放也很重要,發展城市圈是大戰略,要有大思路、大手筆、大胸懷,勇於屏棄一些落後觀念。
希望能藉助這次武漢城市圈建設,進一步加速武漢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使武漢城市圈真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

總體要求

根據中央要求,在長江流域,武漢要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脊樑,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在中部地區,武漢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國,武漢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武漢自我定位:在全球,要成為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亮點城市。

大事記

2002年

2002年初,《發展“大武漢”集團城市的構想》和《以“本”為本 點軸開發——談“大武漢”集團城市發展方略》兩篇論文發表,被公認為是武漢城市圈理論的奠基之作。
2002年6月10日,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在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武漢市要著眼於提高綜合競爭力,構築在國際競爭中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形成武漢經濟圈,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2003年

湖北省先後組織召開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研討會和專家座談會,形成了《關於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3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石孫出席湖北“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理論研討會”。會後,武漢城市圈正式進入了中央高層的視野。

2004年

4月
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表示要“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黃石、鄂州、黃岡、孝感、鹹寧、仙桃、天門、潛江市構成的武漢城市圈建設步伐”。這標誌著武漢城市圈從研究論證階段進入到全面推進階段。

2005年

湖北省政府明確提出武漢城市圈建設“四個一體化”基本思路。2005年完善為“五個一體化”。
11月25日,武漢城市圈農業經濟協作第一次會議在漢召開。圈內9城市達成共識,將依託武漢,積極參與推進城市圈的農業發展。

2006年

4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武漢城市圈”被列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
6月
6月12日舉行的湖北省政府第七次新聞發布會透露,武漢城市圈建設將重點推進11項工作。這些工作重點的主題詞是:對接、共享、集聚和一體化。
6月30日,武漢城市圈聯席會議在漢召開。會上,各城市還就建立武漢城市圈建委主任聯席會機制和聯絡員制度、建立城市建設、規劃和房地產互訪機制、開通武漢城市圈電子信息平台、建立建築業市場合作、建立建築業科技合作機制和城建人才培訓機制等問題聯合簽署了《武漢城市圈建委主任聯席會合作協定》。
12月
國家發改委把武漢城市圈列為了重點跟蹤考察點。

2007年

1月
由武漢城市圈9市工商局、武煙集團聯合主辦的“武漢城市圈首屆商標品牌戰略促進黃鶴樓論壇”在漢舉行。
武漢圖書館承辦全省市州圖書館長會,武漢城市圈內所有城市圖書館長參加會議,交流討論辦館經驗。
4月
下旬,武漢市科技局、武漢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和孝感市科技局共同舉辦“武漢城市圈技術難題洽談會”。
7月
武漢市邀請國家發改委領導來漢調研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申報工作,在國家發改委的具體指導和幫助下,確立並上報了《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框架方案》。
9月
武漢市政協召開十一屆四次常委會,專題協商討論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苗圩,武漢市政協主席葉金生出席會議並講話。
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經協辦、武漢市科協和華中師範大學聯合承辦的2007中國科協年會系列論壇活動之一“中部地區崛起和城市群發展論壇”在漢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加快中部地區城市群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開展研討和交流。
10月
《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最終稿)在5月份遞交的第5稿基礎上,根據意見進行修改後獲湖北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
11月
在武漢市政府國際諮詢顧問團第五次會議期間舉辦了“武漢城市圈專題互動座談會”,與會國際顧問和友城代表針對武漢城市圈建設中的難題,積極建言獻策。
11月23—24日,由中國體改研究會與武漢市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年會”在漢舉辦,與會代表積極為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出謀劃策。
12月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苗圩率武漢市黨政代表團赴鹹寧市考察,兩市領導共商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加強兩地合作大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開發區與鹹寧經濟開發區簽訂合作框架協定,兩市企業簽訂了9個投資合作項目。
12月12日,湖北省工商局同意《武漢市工商局、鄂州市工商局關於武漢東湖開發區與湖北葛店開發區市場主體準入一體化的意見和建議》。
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經報請國務院同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12月12—16日在漢召開的第十六屆“食博會”設立了武漢城市圈名優工農業產品展示專區,邀請8城市的130家企業參展,宣傳推介了圈內城市的企業和產品。
12月1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國家關於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

2008年

3月
為加強對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湖北省政府決定成立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由李憲生常務副省長任組長。
8月
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正式發文,批准洪湖成為武漢城市圈觀察員。
9月
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正式發文,批准京山成為武漢城市圈觀察員。

2009年

1月
為推進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建設及綜合交通運輸快速發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由段輪一副省長任組長。
2月
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正式發文,批准廣水市為武漢城市圈觀察員。這是繼洪湖、京山之後,武漢城市圈的第三個觀察員。
6月
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武漢市為全國首個綜合交通樞紐研究試點城市。
7月
湖北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促進條例》,自10月1日起施行。

2010年

1月
繼北京中關村之後,國務院批准東湖高新區為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城市圈的科技知識能力得到肯定。
3月
武漢城市圈被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發展區域,武漢被國務院批准成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為中部城市群起到積極的領頭作用。國務院批准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後湖北省的第二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4月
武漢城市圈將著力推動8項重點工作。著力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東西湖區綜合性示範區、青山—陽邏—鄂州大循環示範區、大東湖“兩型”社會示範區、梁子湖生態旅遊示範區等五大國家級或省級示範區;加快推進圈域產業最佳化整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化、城鄉市場繁榮和公共服務均等化5項工作重點。
6月
黃石、鄂州、黃岡、鹹寧鄂東四市統一通信區號工作啟動(已獲國家批准)。
12月
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由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主體構成的“長江中游地區”等被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

2011年

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研究決定,將武漢市等21個城市列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

2012年

9月
在現有廣水、京山、洪湖3個城市圈“觀察員”的基礎上,增加監利為觀察員。
20日至21日,2012年武漢城市圈政協主席論壇在天門市舉行,圍繞“‘三化’並舉,協調發展,打造富強城市圈”的主題建言獻策,省政協副主席塗勇出席論壇並強調,推進武漢城市圈城鄉一體化,是加快構建中部戰略支點和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城市圈各市政協要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紮實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等一體化建設多獻計出力。

2013年

7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漢視察期間,對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給予充分肯定,至少三次提到“復興大武漢”。

2014年

2月
《武漢城市圈區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獲國家發改委批覆,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建設有了行動指南。
9月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要求最佳化提升武漢城市圈輻射帶動功能,開展武漢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

2015年

5月
中央深改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武漢等8個區域被確定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7月
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印發,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內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12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

2016年

5月
李克強總理在武漢考察期間,明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挺起長江經濟帶的脊樑。
9月
由湖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騰訊集團主辦,武漢市旅遊局、武漢旅發投集團等承辦的“武漢城市圈全域旅遊e卡通”正式上線發布。
12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復函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同步公布。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發展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推動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創新基地,打造生態文明和綠色城鎮化樣板。

2017年

4月
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在東湖高新區正式掛牌。

2018年

2月
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批覆,同意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
4月
武漢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
12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發布,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湖北黃黃高鐵開工。建成後,武漢到黃岡僅15分鐘,武漢到杭州3個小時。

2019年

1月
中國(武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東湖綜合保稅區正式啟動。

2020年

12月
12月7日,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項目開工建設,標誌著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正式啟動建設。
武漢城市圈大通道被列入《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和《湖北省綜合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報告》,位於武漢繞城高速公路與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公路之間,途經武漢、孝感、鹹寧、鄂州、黃岡等地區,里程約360公里。

2021年

5月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首次會議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鹹寧、仙桃、天門、潛江等9市共謀同城化發展。在會議上,武漢城市圈秉承“九個城市就是一個城市”的意識,在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五個方面,首次達成同城化發展協定。
9月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簡稱“武圈辦”)在漢揭牌。
12月
12月2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座談會在黃岡召開,省委書記應勇強調,要錨定武漢城市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目標定位,強化“九城就是一城”理念,用系統思維整體推進武漢城市圈跨越式發展,以“九城同心”推動“發展共進”,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競爭力、最具影響力的省域城市圈,全力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國重要增長極。

2022年

12月7日,媒體報導稱,《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這是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都市圈規劃之後國家批覆的第7個都市圈規劃。

發展描述

基本情況

1、規模與發展。武漢城市經濟圈工業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顯示出了作為湖北工業核心增長級的良好發展勢頭。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04年,武漢城市經濟圈完成工業增加值1218.03億元,占全省工業的60.1%,與2000年相比增長52.3%(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935.48億元,比2000年增長55.2%,年均增幅11.6%。武漢城市圈2017年末GDP總量達到21133億元。
2、比重與地位。武漢城市經濟圈以其特有的區位優勢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奠定了在全省工業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集中度高。至2004年底,武漢城市經濟圈工業企業單位數已達17946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6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02家,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數的57.8%。資產4110.07億元,占全省工業的51.5%。其中固定資產2637.72億元,占全省工業的50.4%。二是總量比重大。2004年,武漢城市經濟圈完成工業總產值3196.19億元,占全省工業的60%。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3072.4億元,占全省工業的60%。三是經濟效益貢獻突出。2004年,武漢城市經濟圈工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40.34億元,貢獻了全省工業利潤的50.3%。圈域工業在企業集中度、生產總量、經濟效益等方面均處於顯著地位。

結構特徵

從企業登記註冊類型看,武漢城市圈工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單位數所占比例超過六成,其中私營企業10428家,占58.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605家,占3.4%。公有制企業單位數所占比例不足兩成,其中國有企業460家,占2.6%;集體企業3080家,占17.2%。規範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2317家,占12.9%。其他各類型企業數占5.8%。與單位數構成情況不同,在工業總產出指標中,公有制企業占據份額最大,是圈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
2004年,武漢城市圈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979.8億元,占圈域工業總產值的30.7%,其中中央企業完成總產值835.94億元,占26.2%;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完成總產值549.4億元和460.04億元,占17.2%和14.4%;私營企業完成總產值545.58億元,占1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完成總產值507.68億元,占15.9%。

政策市場

中心城市優先發展戰略促進中心區域集約發展。湖北省各類生產要素資源有限,要促進武漢城市圈乃至湖北經濟的發展,較適合採取不平衡發展戰略。通過配置規模較大、增長迅速,且具有較大地區乘數作用的區域增長極,實行重點集約發展,來帶動整個城市圈和全省工業的發展。
武漢市作為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具有較高的首位度,其支柱行業也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符合中心城市集約發展的良好條件。從歷史條件看,由於歷史發展的結果,武漢市在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有利於增長極的形成。從技術經濟條件看,武漢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更適合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從資源條件看,武漢市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區位優勢明顯,具備作為增長極的支撐環境。

分工機制

首先要確立中心城市的定位。當前的新一輪經濟成長是以住宅、汽車、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拉動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中間行業,然後再拉動電力、煤炭、石油等基礎性行業。這種增長格局正好覆蓋了武漢市的所有主導行業,可以說武漢工業的發展正逢其時。要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圈域經濟成長極的乘數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採取集群方式優先發展以汽車製造為主體的產業鏈長、輻射面寬、帶動作用大的現代製造業和以冶金、石化、建材為主的對城市圈經濟有較大支撐作用的基礎性行業,利用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發展以光纖、光電子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醫藥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行業。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製造業行業群、基礎行業群和高新技術行業群。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
“1+8”產業分工
武漢市:作為城市圈的龍頭,發揮其區位、交通、科教、人才及產業基礎等方面比較優勢,建成為中部崛起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的研究及產業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現代商貿、信息、科教、旅遊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黃石鄂州:依託鄰近武漢、沿長江和高速公路與鐵路的區位及交通優勢,重點建成以冶金(鋼鐵、有色金屬)、能源、建材為主的原材料生產基地,與武漢東湖開發區高新產業對接、互補,積極發展生物醫藥、金屬深加工、汽車零部件、專用機械及港口物流業。
孝感仙桃潛江天門:發揮連線武漢、宜昌襄陽“金三角”的區位交通優勢,重點建成為優勢糧、棉、油、畜牧、水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工業、以鹽化工和石油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汽車零部件、醫藥、專用機械和生活用紙生產基地。
鹹寧: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立綠色農、林、水產品及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輕紡、機電、中醫藥等生產基地,以及面向武漢市及城市圈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基地。

經濟融合

在構建武漢城市圈的戰略視野上應具備開放性和遠瞻性,可從三各層面逐步擴展武漢城市圈工業與域外經濟的融合面。
一是省內融合。建立和形成以武漢為中心,以襄陽宜昌為副中心,以及黃石、十堰、荊州等六個大城市為支撐,以縣域經濟為基礎,競相發展、互相促進的區域經濟格局。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和中國最大磷化工生產基地,使兩市分別成為秦巴經濟走廊和輻射鄂西南、連線渝東地區的中心城市。支持荊州加快發展輕紡和汽車零部件產業,荊門壯大延伸石化產業鏈,十堰建成中國重要的商用車生產基地,隨州加快發展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和高新技術產業。
二是國內融合。首先是與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現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與中部城市群融合發展,形成一個更大的經濟圈,不僅可以拓展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空間,更能提升中部地區的發展水平。其次是參與國內經濟競爭,在構建武漢城市圈的戰略視野上,應該眼睛向東和向南,承接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輻射和產業梯度轉移。
三是國際融合。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時代,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分工協作,是提高武漢城市圈工業品位,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方式。

城際鐵路

隨著水陸空的投入加大,城市圈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在公路方面,將建成以武漢市大外環和環城市圈高速路構成的“兩環”,以及由13條以武漢為中心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構成的公路主骨架網,形成以武漢為中心,通往城市圈8市市區的“1小時交通圈”。並在城市圈形成仙(桃)潛(江)天(門)、黃(石)鄂(州)黃(岡)兩個主要的區際環網,並與武漢外環高速連成一體。武漢“出城難”也將逐步化解,武漢將完善出口通道的建設,加快內環到中環和中環到外環的通道建設,實現武漢區域任一點20分鐘內到達武漢外環。
計畫到2017年,先後建設武漢至黃石、鄂州、黃岡、鹹寧、孝感、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的城際鐵路專用線,形成城市圈軌道交通網。2014年將率先開通武黃城際、武鹹城際、武岡城際、漢孝城際。在民航方面,將加速完成天河機場擴建及配套工程,使之成為華中地區最大國際航空港,而圈內主要城市到天河機場的快速通道的建設,使圈內城市到天河機場都有捷徑;水運網則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組成,打造武漢長江航運中心。

綜改方案

2008年9月2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已獲國務院批覆。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說,這標誌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對湖北的改革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總體方案》確定改革試驗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典型示範區。
到2012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3%,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0%、12%,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9%以上,主要河流、湖泊水庫III類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主要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要求,優良天數達到310天以上。服務業比重增加3個百分點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以上。
國務院在批覆中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積極支持武漢城市圈開展有關專項改革,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相關的改革事項,要優先放在武漢城市圈先行先試。並希望武漢城市圈為全國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經驗和示範。湖北省政府表示,在當前全國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之時,《總體方案》得到批覆恰逢其時。湖北省將以此為抓手,細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專項措施,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試驗,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以實際行動落實科學發展觀。

工業發展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圈建設已經成為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勁動力和有效方式,其發展問題已經引起政府和經濟界的普遍關注。經濟一體化的城市圈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2002年6月,在湖北省八次黨代會上,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了建設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發展戰略,並要求充分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通過城市經濟圈建設拉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在隨後歷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將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建設武漢城市圈,促進城市規模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開啟推動湖北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不僅能使湖北的發展始終走在中西部的前列,而且對於湖北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意義重大。
武漢城市圈,是指武漢及其周邊100公里範圍以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鹹寧、仙桃、潛江、天門8市,又稱“1+8”。該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環境及自然條件優越,是湖北省乃至長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2004年,武漢城市圈貢獻了全省59.4%的GDP,65.3%的財政收入,吸納63.4%的投資,承載62.5%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是湖北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區域。雖然歷經謀劃、聯姻、分工、定型、起步和發展,武漢城市圈經濟迅速成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但與全國其它城市圈相比,武漢城市圈無論在城市群規模、中心城市規模、城鎮體系、城際聯繫、產業發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續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產業集群

優勢產業群代表著區域經濟特色,是區域經濟成長的動力和核心競爭力。最佳化區域工業結構,可以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武漢城市圈優勢產業群必須根據其產業基礎、發展前景以及競爭力水平來確定。武漢城市圈應重點建設六大產業群。
機械製造
以汽車製造為主體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是武漢城市圈工業的主導行業,也是現代機械製造業中加工度高、產業鏈長、帶動作用大的行業。2004年,武漢城市圈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位居第3位,占圈域工業的比重為8%,但行業區位商僅為1,行業優勢並不突出,因此優先建立和發展以汽車製造業為重心的現代機械製造產業群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要利用現有的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來構建現代機械製造產業群,進而提高行業結構層次主要是後加工水平。要抓緊利用新技術,特別是自動控制技術、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和提高產品性能。要緊快提升武漢及武漢城市圈優勢製造業的能力,使武漢成為中國內陸地區最為重要的重工業製造基地,在汽車、重型裝備等重型製造業領域形成更大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基地。
優勢能源
武漢城市圈具有明顯的能源和原材料優勢。2004年,圈域內冶金、電力、石化、建材等行業所占比重達51.6%,是城市圈工業的支柱行業群,在城市圈工業的穩定增長和健康發展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冶金和電力行業分列城市圈工業的頭兩位,行業區位商高,分別達到2.79和1.49,是圈域工業的“龍頭”和優勢行業。要鞏固已經形成的冶金和電力行業優勢,加快鋼鐵工業的產能擴張和技術、產品升級。
高新產業
武漢市大學密集,知識、技術和人才儲備優勢明顯,具有發展高新技術行業的關鍵性和基礎性條件。武漢市高新技術行業起步較早,光纖、光電子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醫藥等製造行業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當前,要充分利用武漢科技人才優勢,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行業。要重點抓好顯示器、光電子材料、新興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產和性能升級。要確立武漢作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的重要地位,並使之成為我國重要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大學與科研院所為後盾的多層次、網路化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網路。
武漢城市圈(武漢1+8城市圈)
武漢大學
農產品加工
上世紀80年代,農產品加工業曾經是湖北省五大支柱行業之一,雖然經歷近二十多年的市場經濟競爭,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已優勢不在,但是其發展條件和基礎依然雄厚。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資源優勢和市場條件的改善,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開始顯現出發展潛力。因此,要緊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契機,以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作為載體,促進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再次復興。
輕紡產業群
與農產品加工業相似,湖北省紡織行業也經歷過發展的低潮期。武漢城市圈紡織業復甦勢頭明顯。2004年,武漢城市圈工業中紡織業所占比重已升至4.9%,居39個大類行業的第5位,已成為圈域工業的主導行業之一。當前,隨著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國內市場擴大,輕紡業已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要充分利用湖北省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嫁接以新技術和新工藝,在新高起點上振興輕紡業。
環保產業群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深入,社會經濟發展必然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和層級。而這一過程給環保產業的發展拓開了廣闊的前景。環保類行業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2004年,武漢城市圈環保類行業完成總產值3.4億元,占圈域工業的0.1%,但在全國的區位商高達4.47,為39個大類行業之首,顯示該行業未來預期發展前景良好。因此,武漢城市圈環保類行業應抓住契機,搶占先機,率先發展。環保類行業涉及面大,其發展應從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兩大市場的需求來規劃考量。一是要根據生產領域對污水處理、空氣淨化等環保設備需求量的增長,大力發展環保專用設備製造業。二是要根據生活領域對人類生存環境改善和提高的迫切要求,積極推進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