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醫療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文化遺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名優特產,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黃梅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晚期(1-4萬年前)即有人類棲息。
夏、商、西周,根據《禹貢》的說法,當時全國劃分為九州,黃梅地屬揚州。
東周、春秋前期,屬楚。
戰國時分別屬越和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屬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安(今安徽六安),屬西楚九江國。四年(前203年)七月,高祖封英布為淮南王,屬漢淮南國。六年(201年),置郡領縣當時,周圍鄰縣(蘄春、柴桑、松滋)均於是年置,黃梅居其中,既不屬其領轄,史冊又未明載置縣。
漢初名尋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置廬江國,以厲王長子陽周侯為廬江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縣治約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黃梅縣歸屬揚州廬江郡,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建安十四年(209年),呂蒙為尋陽令。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改鄂為武昌郡,領尋陽隸荊州。同年,孫權改武昌郡為江夏郡,黃初三年(222年),黃梅縣屬魏荊州蘄春郡。吳黃武四年(225年),屬吳揚州蘄春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撤蘄春郡,劃尋陽隸荊州武昌郡。太康二年(281年),還隸揚州廬江郡。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黃梅縣境始南北分治。北境劃歸豫州西陽國之蘄春縣,縣治今蘄春縣八里湖土門城。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鶴問寨之尋陽縣,隸江州尋陽郡。
永興元年(304年),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縣。
東晉鹹和初(326年),隸豫州西陽郡。太元三年(378年)為避宣太后鄭春諱,改蘄春為蘄陽,隸豫州南新蔡郡,受江州督。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分豫州之西陽等六郡置郢州,蘄陽隨西陽郡隸郢州。泰始五年(469年),隨西陽郡還隸豫州。
南齊永明四年(486年)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年),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史冊初著此地僑置苞信縣。梁末(556年),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省尋陽、南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復置尋陽縣。
隋開皇初年(581年),隋文帝撤州郡置總管府,改永興縣為新蔡縣,隸蘄州總管府。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屬江州新蔡縣。開皇九年(589年),改府為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隸蘄州。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改蘄州為蘄春郡,領黃梅等五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武德八年(625年),廢州,省四縣復為黃梅縣。
五代十國,黃梅仍隸蘄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改取江北之地,屬後周。
宋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隸淮南路蘄州蘄春郡。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為東西二路,隸淮南西路,所隸州郡仍舊。嘉熙(1237—1240年)兵亂,縣治僑於大江中洲(地屬德化)。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於蘄州置淮西宣撫司,黃梅隸之。元十四年(1277年)改總管府,元十八年(1281年)撤總管府復州,上置蘄黃州宣慰司,黃梅隸之。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宣慰司,屬蘄州隸湖廣行省。皇慶元年(1312年),遷縣治於今黃梅鎮。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隸湖廣行中書省蘄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黃州府蘄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隸河南布政司,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還隸湖廣布政司,上隸州府均不變。
清初(1644年),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黃州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置湖北布政司,黃梅屬黃州府隸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黃州府。直隸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隸鄂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鄂東道為江漢道,隸之。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江漢道,直隸湖北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隸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第三、四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三行政督察區,黃梅隸之。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設中原區,6月,撤中原區設中南區,下置湖北省,黃梅縣屬黃岡地區隸之。
1950年6月5日,經黃岡專署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
1954年撤銷中南區,黃梅隸屬省地未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黃梅縣轄12個鎮、4個鄉,另設1個風景區,黃梅縣人民政府駐黃梅鎮。
行政區劃代碼 | 名稱 |
421127100 | |
421127101 | |
421127102 | |
421127103 | |
421127104 | |
421127105 | |
421127106 | |
421127107 | |
421127108 | |
421127109 | |
421127110 | |
421127111 | |
421127200 | |
421127201 | |
421127202 | |
421127203 | |
421127400 | 五祖寺(挪步園)風景名勝區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梅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
大別山尾南緣,長江中下游結合部北岸,鄂、贛、皖三省交界,東與安徽省
宿松縣接壤,西與湖北省
武穴市毗連,南與江西省
九江市區隔江相望、兩橋相連,北與湖北省
蘄春縣山水相依。地跨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8分,東西最大寬度37千米,南北最大長度61千米。全縣總面積17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黃梅縣地勢北高南低,呈三級階梯狀傾斜,北部山地屬大別山余脈,中部為丘陵及壟崗平原,中南部為湖泊,南部為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沖積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縣總面積78%。
氣候特徵
黃梅縣屬
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氣溫16.8℃。境內氣候有明顯地過渡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乾。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加之年際降水變化大,亦常有旱、澇、風、霜、凍、雹等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黃梅縣水域廣闊,河流、湖泊、水庫眾多,塘堰密布,總計河流34條,大小湖泊29個,大中小型水庫24座,
長江水道59.2千米,全縣可利用水資源裝機2萬千瓦。
礦產資源
黃梅縣境內磷礦探明儲量1300萬噸;鐵礦儲量5800萬噸,品位45%左右;重晶石儲量約50萬噸;矽石儲量約1000萬噸;鉀長石儲量約5000萬噸;石膏儲量約2.6億噸;滑石粉儲量2000萬噸;瓷土、石灰石、花崗岩分布較廣,儲量甚為可觀。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黃梅縣年末總戶數321129戶,年末總人口993668人,其中男性527744人,女性465924人。全年出生人口13321人,人口出生率13.17‰,死亡人口6455人,人口死亡率6.38‰,人口自然增長率6.79‰。
經濟
綜述
2017年,黃梅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06.45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36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83.18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69.91億元,增長8.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6年的26.8:40.2:33調整為25.9:40.3:33.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746元。
2017年,黃梅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40.18億元,比2016年增長14.1%。其中,國有投資48.21億元;集體投資17.26億元;私人投資174.71億元。房地產投資完成34.03億元,增長18.5%。
2017年,黃梅縣完成財政總收入33.50億元,比2016年增長9.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45億元,同口徑增長13.6%。各項稅收總額11.71億元,增長16.8%。
2017年,黃梅縣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7169元,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3496元,增長9.1%。
第一產業
2017年,黃梅縣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0431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80114萬元,林業產值5464萬元,牧業產值269620萬元,漁業產值133019萬元,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16100萬元。
2017年,黃梅縣全年糧食種植面積72.74千公頃,增加0.7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5.93千公頃,增加1.53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2.05千公頃,增加0.43千公頃。
2017年,黃梅縣糧食產量440300噸,比2016年增加13400噸,增產3.1%。其中,夏糧產量40800噸,增產1%;秋糧產量399500噸,增產3.4%;其中,主要糧食品種中,稻穀產量365307噸,增產4%;小麥產量36216噸,增產2.9%。
2017年,黃梅縣棉花產量5430噸,增產10.6%。油料產量67834噸,增產2%。
2017年,黃梅縣肉類總產量65104噸,比2016年增加9.2%。其中,豬肉產量51000噸,增長13.3%;牛肉產量2258噸,增長6%;羊肉產量450噸,增長2%;禽肉產量11396噸,減少5.6%。年末生豬存欄50.43萬頭,增長2.3%;生豬出欄60.2萬頭,增長0.2%。禽蛋產量69877噸,減少6.5%。
2017年,黃梅縣水產品產量87628噸,比2016年減少19.87%。
第二產業
2017年,黃梅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9家。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0.3億元,比2016年增長14.2%。其中:輕工業產值154.3億元,增長14.2%;重工業產值86.0億元,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0億元,增長9.9%;實現利潤總額5.7億元,增長28.7%。
2017年,黃梅縣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18家,完成產值44.03億元,增長1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66.6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40.89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黃梅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48億元,比2016年增長11.3%。分地區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9.95億元,增長11.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9.53億元,增長11.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07.27億元,增長11.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2.21億元,增長11.7%。全年外貿出口總額6503萬美元,比2016年增長18.8%。
2017年末,黃梅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46.4億元,比年初增加37.9億元,增長12.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62.1億元,比年初增加29.2億元,增長12.5%。年末全縣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46.8億元,比年初增加24.9億元,增長20.4%。
2017年,黃梅縣接待旅遊者306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13.5%;旅遊綜合收入15.16億元,增長37.6%。
社會事業
醫療事業
截至2017年末,黃梅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67個,衛生機構床位數4200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3081人,其中執業醫師1736人,註冊護士1691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黃梅縣共有普通中學31所,在校學生43062人,專任教師3324人;國小77所,在校學生62076人,專任教師2841人;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5454人,專任教師26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黃梅縣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4516人,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7429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460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78575人。
交通運輸
滬蓉、京福兩條高等級公路穿黃梅縣境內而過,全長64.6千米,105國道,蘄孔、黃標省道分東西和南北形成網路,黃上、黃塔、城下、獨潘、新蔡、濱汪等縣鄉公路依託國省道,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黃梅縣南部的小池鎮與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截至2013年12月已開通了跨省城市公交路線17路公交,公交分為北線和南線,起點和終點均分別為小池鎮凱旋門和
九江市九江火車站。
截至2017年,黃梅縣公路里程3893千米,其中等級公路2591千米。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達100%。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黃梅境內建縣始於漢,初名尋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廬江國,領縣十二,有尋陽。此為尋陽縣名見於史冊之始。
西晉永興元年(304年),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
北境,東晉太元三年(378年)改蘄春為蘄陽。南齊永明四年(486年)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年),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因縣境北有黃梅山,黃梅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唐武德八年(625年),廢州,省四縣復為黃梅縣。自此至今,縣名未變。
文化遺產
黃梅戲的前身為
採茶調,後稱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
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
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區域。
邢繡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建國後,黃梅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黃梅縣現有黃梅戲專業劇團1個,半職業劇團23個,村級業餘劇團161個,演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梅戲劇團曾數度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毛澤東、
周恩來、
朱德、
葉劍英、
楊尚昆等作專場演出及多次晉京演出,並榮獲領導、文化部的高度讚賞和鼓勵。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
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2006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岳家拳誕生於軍中,專為士兵作戰殺敵而創編,故以實戰著稱。岳家拳的每招每式都講究實用,不追求花架與外形的刻意美觀。流傳下來的
拳術套路主要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門樁、四門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連環、十字樁。十套拳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而且每一套動作都古樸自然,緊湊嚴密,節奏鮮明,簡練易學。其中的任何一招一式,都可以為習練者在實戰中具體套用。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時期的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
十字挑花,是流傳於黃梅縣一帶的民間工藝。黃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家機布,又稱“大布”,藝人依靠一根針、一根線(7種顏色)在上面交替挑繡各種圖案。黃梅挑花是用彩線挑繡,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的格線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黃梅挑花構圖種類多樣,尤其是戲曲人物造型,如“
四郎探母”、“
轅門斬子”、“
穆桂英掛帥”、“梁祝姻緣”、“桃園結義”等。2006年,黃梅挑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黃梅縣名勝古蹟眾多,擁有各類文物點200多處,縣中有省級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黃梅縣擁有“禪宗祖庭”
四祖寺、
五祖寺;有中華長梅壽星——
蔡山晉梅;有新石器時代的
焦墩遺址;有南北朝詩人
鮑照墓,
岳飛之子
岳震、
岳霆墓、宋代亂石塔;有避暑山莊挪步園、
大源湖風景區、柳林鄉漂流旅遊村
。
四祖寺位於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廟創建於唐武德七年(624年),是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
五祖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前稱東山寺,後世改稱五祖寺。禪宗五祖大滿禪師弘忍於唐鹹亨三年(672年)創建,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
慧能大師得衣之地。
挪步園風景區位於黃梅縣城北27公里處的紫雲山上,明末
崇禎皇帝御賜給兵部書
汪可受的風景寶地。挪步園風景區海拔1240米,景區方圓25公里。景區內擁有著名景點有巢雲寺、修書洞、陸羽石、老祖寺、萬家寨、登天柱、擎天松、聽泉洞、火臨洞、朝陽洞、法華洞、洗墨池、出木池、出米池、捉雲台、白雲洞、虎引洞、天燈塔、望郎石等20多處。
著名人物
姓名 | 生辰 | 出生地 | 簡介 |
---|
| 1903- | 黃梅縣大河鎮 | 曾任聯合國著名的外交家、巴勒斯坦問題專家 |
| 1904-1973 | 黃梅縣孔壠鎮梅列村 | 著名的法學家 |
| 1915-1999 | 黃梅縣 | |
| 1749-1818 | 黃梅縣孔壠鎮邢大墩 | 黃梅戲鼻祖,曾四次為乾隆皇帝獻藝,並獲得“黃梅名伶”的御賜墨寶。 |
向焱林 | ?-1926 | 黃梅縣柳林鄉望江村向鋪 | 中共黨員,1926年國民黨在柳林大屠殺中被叛徒出賣,與其他六位將士壯烈犧牲 |
| 1901-1967 | 湖北黃梅 | |
| 不詳 | 湖北黃梅 | 2012年9月,當選為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長。 |
| 1938年11月- | 黃梅縣濯港鎮吳元八村 | 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女性領導人、中國政府在對外貿易領域的談判專家,有“中國 鐵娘子”之稱。 |
| 1960年4月- | 湖北黃梅 | |
| 1965年- | 湖北黃梅 | 海軍大校,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政委。 |
| 1950- | 湖北黃梅 | 黃梅籍國家一級作家 |
瞿金平 | 1957.6.4- | 湖北省黃梅縣 | |
參考資料來源 |
名優特產
糯米堆花酒,該酒採用純糯米,運用傳統制酒工藝製造而成。
“
黃梅青蝦”系指產於湖北省黃梅縣境內源感湖及源感湖周邊地區的青蝦,黃梅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11日,經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8年第一次“千年古縣”專家認定評審會議鑑定,確認黃梅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2019年2月2日,黃梅縣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