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區

黃州區

黃州區,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漢市僅1小時車程。

截至2015年,全區轄3鎮1鄉4個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截至2016年,總人口40萬人,版圖面積353平方公里。黃州區地勢為東北部高,西部南部低,為江河沖積地帶,以平原為主,丘陵崗地兼有,境內多湖泊,黃州區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黃州區擁有蔡家潭、余家潭、白潭湖、遺愛湖、幸福水庫等大小湖泊、水庫20多個。區內有東坡赤壁禹王城安國寺青雲塔等名勝古蹟。黃州區先後被授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基礎教育名城等稱號。

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5.8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州區
  • 外文名稱:Huangzhou district
  • 別名:黃州 齊安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禹王、南湖、東湖、赤壁、路口、陶店、陳策樓、堵城
  • 政府駐地:赤壁街道
  • 電話區號:0713
  • 郵政區碼:438000
  • 地理位置:湖北省東部
  • 面積:353平方公里
  • 人口:40萬(2016年)
  • 方言:江淮官話-黃孝片-黃岡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遺愛湖、東坡赤壁、青雲塔
  • 機場武漢天河機場
  • 火車站黃州站黃岡西站黃岡東站黃岡站
  • 車牌代碼:鄂J
  • 行政代碼:42110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文化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科技事業,交通,歷史文化,主要景點,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虞夏商時期,黃州區在禹貢荊州之域。周為弦國,春秋時併入楚考烈王(公元前262—236年在位)滅邾(遺址在今山東鄒縣,舊志載楚宣王滅邾),遷邾王於此,曰邾城(在今禹王城遺址)。
統一後稱邾邑,屬南郡。後增設衡山郡,為衡山郡郡城。秦亡後,項羽封吳芮衡山王,立衡山國,以邾城為都。不久,項羽兵敗,吳芮轉投劉邦,被封為長沙王,遷都長沙。漢王四年(公元前209年),衡山郡恢復,郡城仍在邾城,屬淮南國。不久,淮南國滅,但衡山郡仍存。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遷皇室劉姓子孫自邾城,恢復衡山國,以邾城為都。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0年),衡山王劉賜陰謀反叛被殺,衡山國廢,仍為衡山郡。次年,廢衡山郡,劃衡山、南郡14縣置江夏郡,設邾縣,以邾城為縣城,屬江夏郡。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邾長甘寧投奔孫權,邾縣及邾城入吳。次年,吳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邾縣屬吳蘄春郡。吳赤烏四年(241年),吳將陸遜奪取邾城,以重兵駐守,邾城長期為吳所有。
晉朝太康元年(280年),邾城歸晉,邾縣先後屬晉之武昌郡、弋陽郡。永興三年(306年),邾縣屬西陽國(王都在今河南光山縣內)。
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東晉在邾城僑置豫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韋孝寬南下淮南,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今武穴),屬蘄州;改南司州為黃州(今黃陂地),置黃陂縣,屬黃州。
隋代開皇三年(583年),廢原置西陽、齊安、梁安等郡,只設黃州,領南安、木蘭兩縣。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黃州移駐舊衡州(今麻城城內)。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推行州縣制,改南安為黃岡,改廉城為麻城;改梁安為木蘭。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朝廷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將黃州改為永安郡,郡治移置舉水之濱的黃岡縣城(南安城今新洲縣境內),永安郡轄黃岡、黃陂、麻城、木蘭4縣。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廢,恢復原黃州建置。次年,設黃州總管府,領黃岡、黃陂、麻城3縣,省木蘭入黃岡。唐·元和三年(808年),撤銷麻城縣,其地併入黃岡縣。唐大中三年(849年),復置麻城縣。黃州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黃州州城(黃岡縣城)東遷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遺址重建新城。
北宋初,黃州州城(黃岡縣城)離開邾城遺址,向東南遷至江濱。黃岡縣為望縣,隸淮南路。宋熙寧五年(1072年)改隸淮南西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立黃州路,領黃岡、麻城、黃陂3縣,定為下路,黃岡縣為中縣。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壽輝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黃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黃州路為黃州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蘄州,隸屬黃州府,自此蘄黃合一,史稱“蘄黃”。黃州府領一州七縣,即蘄州、黃岡、麻城、黃陂、蘄水、羅田、廣濟、黃梅,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道。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詔令,割黃岡(中和鄉)、麻城、黃陂3縣地增置黃安縣,黃州府領一州八縣。
·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黃州府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清·雍正七年(1729年),黃陂縣劃入漢陽府,黃州府領轄八屬,即一州七縣。
1912年2月,撤銷黃州府,保留黃岡縣建置。1919年,民國政府設定黃岡縣黃州區(又稱第一區)。1932年10月,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專署駐黃安)。1936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專署暫駐蘄州,次年1月遷黃州)。1940年,屬湖北省政府鄂東行署,並在縣治之地設定黃州鎮,歸屬第一區管轄。1945年11月,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黃岡縣解放後,縣治駐團風鎮。屬黃岡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後改名為湖北省黃岡專員公署。1951年6月20日,劃出黃岡縣西部徐古、汪集、李集、舊街、新洲、三店、倉埠、陽邏八區置新洲縣。1951年7月設立縣級黃州鎮(現黃州市區前身)屬黃岡專署直轄。1954年大水黃岡縣縣治毀壞,1955年縣治由團風鎮遷往黃州鎮,黃州鎮復歸黃岡縣。1958年10月,撤銷黃州鎮,設立長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隊。同年12月,長江人民公社改稱黃州人民公社。1979年11月16日,鄂城市成立,劃黃岡縣黃州鎮歸鄂城市管轄。1983年8月19日,黃岡縣黃州鎮劃入江南鄂州市。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黃州鎮地域設定鄂州市黃州區。1984年3月,黃州人民公社撤銷,與堵城人民公社合併設立禹王城區。
1987年2月28日,國務院批准鄂州市黃州區撤銷。原黃州鎮地域劃歸黃岡縣,仍為黃岡縣直轄建制鎮。1990年12月26日,黃岡縣改為黃州市。199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建置,設立黃岡市;黃州市一分為二,分設為黃州區團風縣,隸屬黃岡市人民政府。
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黃州區七一路。(2)黃岡市設立黃州區、團風縣。

行政區劃

1996年5月,黃州區轄原黃州市的赤壁、東湖、禹王3個街道辦事處和路口、堵城2個鎮及陶店、王家店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寶山路;團風縣轄原黃州市的團風、方高坪、淋山河、馬曹廟、上巴河、回龍山、總路嘴、但店8個鎮和王家坊、溢流河、滾子河、杜皮、賈廟5個鄉,縣政府駐團風鎮。
1996年,撤銷王家店鄉,設立陳策樓鎮。黃州區面積353平方千米,人口約34.2萬人。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赤壁街道、禹王街道、東湖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陳策樓鎮、陶店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黃州區總人口373568人,其中:赤壁街道168526人,東湖街道13179人,禹王街道24413人,路口鎮24838人,堵城鎮30029人,陳策樓鎮28136人,陶店鄉24308人,黃州火車站開發區5235人,黃州區開發區41538人,南湖農場13366人。
2004年末,黃州區總人口342123人。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赤壁街道、禹王街道、東湖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陳策樓鎮、陶店鄉。共有33個居委會、95個村委會。
2005年末,黃州區轄4個街道、3個鎮、1個鄉。共有33個居委會、89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黃州區常住總人口366769人,其中:赤壁街道156011人,東湖街道21939人,禹王街道22977人,南湖街道16593人,路口鎮21550人,堵城鎮25416人,陳策樓鎮25856人,陶店鄉19654人,火車站開發區4753人,黃岡經濟開發區52020人。
截至2014年,黃州區轄4街道,3鎮,1鄉和1個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州區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湖北省東部,黃岡市西南部。距湖北省省會武漢陸路65千米,水路90千米。黃州區境南北長26千米,東西寬24.3千米。版圖面積353.03平方千米,城區面積15.2平方千米。區境東臨巴水(滸子口至巴河口),與浠水縣相鄰;西南濱長江,與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團風縣(抵羅家溝),東北與團風縣回龍山鎮上巴河鎮接壤。區地跨東經114°49′至115°05′,北緯30°25′至30°39′。

地形地貌

黃州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以低丘崗地為主,南部以濱江沖積平原為主。全區海拔在14.2~186米之間,相對高差小。黃州區東北部與團風縣交界的烽火山海拔186米,是全區最高處;白潭湖中四擔山海拔14.2米,是全區最低的地方。
黃州區

氣候特徵

黃州區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適宜多種作物生長。但春有低溫,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有乾旱。歷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 396.3毫米。全區春季降雨量為425.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0.5%;夏季降雨量為606.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3.4%;秋季降雨量為188.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3.5%;冬季降雨量為179.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2.8%。全區全年以6月份降雨量最多,平均為232.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6.6%;12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35.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5%。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2015年,黃州區版圖面積為353.03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79.7平方公里,林地面積39.89平方公里,養殖水面面積43.06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面積30.75平方公里,難利用土地面積0.34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面積69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截止2015年,黃州區礦產種類多。其中:金屬礦藏有黃鐵等;非金屬礦藏有大理石、花岩石、礬石青石紅砂石長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黃砂、磚瓦泥土、陶瓷泥土等。

水資源

黃州區水資源十分豐富,區域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降水年內年際分配不同,來水與用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資源儲量一般,水資源質量不容客觀,中心城區湖泊水體富營養化趨勢較嚴重,長江黃州段存在明顯的舉邊污染帶。
黃州區黃州區
全區多年平均降水總量4.312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1.774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0.9158億立方米,扣除地表地下重複計算量0.4576億立方米,全區水資源總量2.2327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區戶籍人口為382140人(含戶口待定人口);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戶籍人口340157人,常住人口為366769人。
全區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9522人,文盲率(是指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9.64%下降為6.10%,下降了3.54 個百分點。
2014年末,轄區年末戶籍總戶數15.08萬戶,年末戶籍總人口35.1萬人,常住人口37.2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757人,人口出生率9.88‰;死亡人口1710人,死亡率4.50‰;人口自然增長率5.38‰。2016年總人口總人口40萬人。

民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黃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5.8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7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60.12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61.41億元,增長11.4%。人均現價地區生產總值47986元,比2014年淨增4057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同期的11.4:44.1:44.5調整為10.5:44.31:45.2。
黃州區黃州區

第一產業

2015年,黃州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1.30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11.56億元,增長5.1%;林業產值0.36億元,增長4.9%;牧業產值4.01億元,增長5.1%;漁業產值5.77億元,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0億元,增長5.6%。全年糧食產量5.82萬噸,增長1.6%;棉花產量0.56萬噸,下降3.4%;油料產量0.73萬噸,增長11.7%;蔬菜產量27.83萬噸,增長6.6%;豬肉產量6599噸,增長1.3%;禽蛋產量5875噸,下降9.9%。生豬出欄8.15萬頭,下降4.7%;牛出欄2770頭,增長8.9%;羊出欄3085隻,增長10.8%;水產品產量53886噸,增長4.3%。

第二產業

2015年,黃州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1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比2014年增長10.0%;工業產值113.32億元,增長9.8%。其中,國有控股企業產值17.61億元,增長13.09倍;國有企業產值20.77億元,下降12.55%;股份合作企業產值 2.12億元,增長6.53%;股份制企業產值13.57億元,增長5.5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產值1.88億元,增長1.1倍;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產值49.51億元,下降31.79%。
2015年,黃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91.2%;實現營業收入85.33億元,增長2.5%;稅金總額0.35億元,增長2.94%;總資產123.7億元,增長17.8%。
2015年,轄區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70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72.7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利潤總額4.6億元,稅金總額5.29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達到857.47萬平方米,其中實行招投標承包面積427.27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達到703.97萬平方米,實現房屋竣工產值105.8億元。

第三產業

2015年,黃州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34億元,增長12.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05.72億元,增長31.0%,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0.1%;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62億元,下降5.0 %,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9%。分城鄉類別看,城鎮實現零售額為82.14億元,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0.0%,增長12.5%;農村實現零售額為35.20億元,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0.0%,增長12.7%。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截至2015年,全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0785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75889人,其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0366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5631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0219人;參加失業保險9800人;參加工傷保險18826人;參加生育保險9410人,生育保險覆蓋率97%,全年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女職工有179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5年,全區現有文化館1個,總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博物館1個,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館內藏品3235件;公共圖書館1個,總建築面積1582平方米,藏書總數為10.47萬冊,累計發放借書證7791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末全區擁有各類學校、幼稚園共77所,專任教師共2089人,在校學生共33994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3所,專任教師81人,在校學生547人;普通中學12所,專任教師830人,在校學生10033人;國小34所,專任教師878人,在校學生14024人;幼稚園34所,專任幼師282人,在園幼兒728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18人,在校學生108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26%、國小學齡入學率100%、國中學齡入學率99.37%、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9.4%,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學率87.15%。全年投入2億多元推進56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成7所鄉鎮公辦幼稚園,18所村級附屬幼稚園。

文化事業

截至2015年,黃州區現有文化館1個,總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博物館1個,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館內藏品3235件;公共圖書館1個,總建築面積1582平方米,藏書總數為10.47萬冊,累計發放借書證7791件。全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

醫療事業

截至2015年,黃州區內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88個,其中,城區醫院15個、鄉鎮衛生院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婦幼保健院2個;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4450張,其中,城區醫院床位數3827張,鄉鎮衛生院床位數132張。衛生技術人員4284人,執業(助理)醫師1431人,其中,執業醫師1271人、註冊護士1837人、藥師292人、技師270人。新農合參合率98%,符合政策生育率86.49%,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2.49%。

科技事業

截至2015年,黃州區申報各類專利159項,完成科技成果登記9項,取得市級科技進步獎11項;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26項,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13項,轉化重大科技成果7項。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13.42億元,同比增長7.5%。區-校合作不斷深化,與21所重點高校建立聯絡站,組織13家規上工業企業與15家高校院所建立校企合作,共建7個科研平台。

交通

全區境內共有有1條國道、3條省道、2條縣道,公路總里程達到729.34公里。城區道路客運擁有“兩站”、“四點”,即:黃州汽車客運站(一級汽車站)、幸福車站、汽車配載點、購物中心停靠點、三台河停靠點和舊修車修停車點。城區外火車站開發區設有楊鷹嶺客運站(準二級)和3座鄉鎮五級客運站(堵城、陶店及南湖站),公路沿線建有農村候車棚(亭)27個,招呼站牌30個。全區道路營運線路共有46條,日發913餘班次,擁有營運客車264輛(不含公汽和計程車),營運總里程8004公里,年均客運量達600萬人次。 楊鷹嶺貨運站是鄂東地區公、鐵的交通樞紐。全區有貨運汽車1208輛,計6160.5噸,年均貨運量達502萬噸。

歷史文化

唐家渡舞龍
龍舞(俗稱龍燈),有企龍和滾龍兩種。春節期間,人們按照五龍的顏色備制五條龍燈,名為“五龍捧聖”。舞龍答謝神賜,相沿成習,曉譽方圓數百里。
黃州點子
黃州點子,俗稱“牌子鑼鼓”或“絲弦鑼鼓”,黃州人叫“地鑼鼓”,外地人稱“黃州點子”。“黃州點子”器樂由打擊樂和吹奏樂合奏的“曲牌”與由打擊樂演奏的乾“點子”(鑼鼓經)組成,由10人左右組成的民間吹打樂班來吹打。依據樂器組合、曲牌運用及演奏方式的區別,分為“絲弦鑼鼓”和“地鑼鼓”兩個類別。“絲弦鑼鼓”流行在原黃岡縣北部山區;“地鑼鼓”(俗稱“牌子鑼鼓”),全境流行。其中,以黃州城區及周邊鄉村最為廣泛。

主要景點

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集文物保護、山水觀光、人文體驗、休閒等娛樂功能為一體。東坡赤壁的樓閣始建於西晉初年,距今約一千七百餘年,後多次重建,現有面積五百餘畝。建築物計有二堂(二賦堂、雪堂),三樓(棲霞樓,涵暉樓,挹爽樓),二閣(碑閣,留仙閣),一齋(慨然齋),一像(東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龜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問鶴亭,快哉亭,覽勝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賦堂內有一塊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賦》全文;留仙閣有一幅蘇東坡游赤壁全圖;碑閣內有百餘塊石碑,刻滿蘇東坡的書法。
黃州區
遺愛湖公園
遺愛湖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占地總面積5.03平方公里,折7545畝,其中水面2.94平方公里,合4410畝,環湖岸線29公里。杭州西湖水面是5.6平方公里,遺愛湖大體是杭州西湖的一半。但是,遺愛湖縱深開闊,波光粼粼,岸線蜿蜒曲折,渾然天成,岸線長度是杭州西湖的兩倍。按照規劃,遺愛湖公園要建設一環、兩片、五區、十二景。一環,即環湖一周觀光主游線;兩片,就是東湖片區、西湖片區;五區,就是東坡文化休閒區、文化商業休閒區、原生態自然保護區、竹園生態休閒區、市民戶外運動休閒區;十二景,分別是遺愛清風、臨皋春曉、東坡問稼、一蓑煙雨、琴島望月、紅梅傲雪、幽蘭芳徑、江柳搖村、水韻荷香、大洲竹影、平湖歸雁、霜葉松風。
黃州區
李四光紀念館
李四光紀念館是國家3A級景區,位於黃岡市區龍王山南麓,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全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由李四光紀念館主體館舍和李四光銅像廣場兩部分組成。紀念館占地17畝,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主樓為四層“回”字形的仿古建築,整體建築依照“天圓地方”的建造格局。館內陳列面積2200平方米,展出藏品190餘件。現常設八大展廳,內容以李四光生平事跡和科學研究為主線,其中以李四光生平展廳為重要組成部分。李四光紀念廣場於2009年元月正式落成,總面積4200平方米,設有李四光銅像、勵志石等人文景觀。
禹王城邾城遺址
邾城遺址在今黃州城區西北3千米處,西距長江約2千米,東臨團黃公路。據中國古代史書和黃州府志記載,此古城遺址是兩千多年前楚國滅邾國後遷邾王於此擴建修築的一座古城遺址,史稱“邾城”或“邾王城”。因邾、汝、女、呂、禹等字音相近,“邾城”被訛傳為“呂陽城”,或“禹王城”。今名為禹王城遺址。
黃州寶塔公園
黃州寶塔公園內的安國寺始建於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與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歷史名塔青雲塔毗鄰,景區內人文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美、區位條件優越。
堵城螺螄山遺址
螺螄山遺址系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 000年左右。位於堵城鎮東北約100米,西距長江約1千米,南距黃州城10千米,團黃公路從東邊經過。遺址本身為一橢園形台地,東西寬50米,高出地面2~3米。1957年春季,國家長江考古隊經過三個多月艱苦工作,共開挖了4個探方,發現了許多不同風格、不同形制的新石器時期墓葬4座,出土一批文物。陶器的質地可分為細泥紅陶系、夾砂粗紅陶系、泥質灰陶系、泥質黑陶系、夾砂粗黑陶系。出土的器物經分析和復原後,計有彩陶罐、陶碗、陶鼎、陶豆、陶盤等,還有石斧、陶紡輪、陶球、玉器等。
1985年和1990年,黃岡地區博物館兩次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墓葬31座,出土比較完整的古人骨架以及石斧、石鑿、石刀等生產工具和石枕、玉墜、彩陶餅、陶石杯、牛骨、鹿骨等共300餘件。從出土陶器質料、紋飾上看,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了仰韶文化的特徵。陶器中最大的鼎與青蓮崗文化相似。還有一部份蛋殼彩陶的器皿,又有龍山文化的特點。因該文化遺址位於長江中、下游,其文化受中國南北文化的影響。堵城螺螄山遺址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州古城遺址
黃州古城遺址位於今城區的西北角。此古城為明洪武初年從宋元黃州古城址北移2里許而建築的黃州府城。現城牆土築體主要集中於勝利南村西背後一段。黃州區委大院西北側至漢川門區人武部西側一段經維修保存完好。原城有四門,即清淮門、一字門、清源門、漢川門,今僅存漢川門。黃州古城東門謂“清淮門”,遺址在今勝利南村北口與勝利北村南口相對應處。今公汽站牌所標“東門“或 “小東門”,在東門路與勝利街相交的轉盤處,不是黃州古城之東門。
黃州古城,明清兩朝為黃州府、黃岡縣治所,規模較小,人稱“繞城一轉,只有7里半”。城圍周長1 294.2丈,占地面積約1.42平方千米。自上世紀50年代初起,中共黃岡地委、行署,黃岡軍分區,中共黃岡縣委、黃岡縣人民政府等黨政軍機關均設在城內。黃州古城現已被新城區包圍著,古城街道、建築物大為改觀。
黃州古城漢川門城門上建有“月波樓”,整個門樓占地面積150.4平方米,其主體為石基磚牆,中間夯築填土,可分上下兩部分,上為樓、下為門。月波樓原為磚木結構,後改造為鋼筋水泥結構。屋檐硬山青瓦頂,抬梁式構架,面闊五間,通長20.5 米,進深7.8米,通高13.8米。城門洞內地面呈斜坡狀,門洞通長12米,寬2.8米,東面垂直高度5.04米,西面垂直高度3.27米,系城區西北面重要的進出通道。1984年,列為黃岡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黃岡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寺
太平寺位於黃州城北三公里,禹王辦事處太平寺村。太平寺的歷史,可追溯到初唐時期。根據光緒八年《黃岡縣誌》載;“在梅家湖涼亭東(小河漲水)一佛(像)溯流至楓香橋,士人迎祀,修建了太平寺”。因歷史久遠,曾三次毀建。
烽火山
烽火山位於陳策樓、回龍山鎮(現屬團風縣)、馬曹廟鎮(現屬團風縣)三地交界處,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186米。
龍王山
龍王山位於黃州北側,由原來赤壁磯、玉幾山、聚寶山、龍王山組成。山體黃泥土質,山形如盤龍。龍王山面積1平方公里,海拔82米,為黃州城區最高點。明洪武年間,依山築城後,成為黃州城北的屏障。山上林木青翠,山東聚寶山,有“晶瑩似玉”的大小卵石。山南玉幾山,形似玉椅,圍護城北。

地方特產

黃州蘿蔔
“黃州蘿蔔”是區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品種。在東漢時期,曹操駐兵黃州時,曾因“兵吃蘿蔔、馬吃菜”而盛名天下。著名詩人蘇東坡居住黃州所食之“東坡肉”、“東坡魚”都要用“黃州蘿蔔”相佐。
葉路大蒜
“葉路大蒜”系區堵城鎮葉路洲農家良種,早在明朝已有種植。葉狹長而扁平,葉面較小而直立成株,有葉7~9片,深綠色,有蠟粉,蒜苗由許多葉包裹而形成假莖,不中空,假莖呈圓柱形,長30~50厘米;蒜砣表皮白色,每個蒜砣有5~7瓣。大蒜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微量元素、和硒等。生育期約220~250天,適應性強,蒜苔粗壯,蒜砣耐貯藏。
黃州豆腐
“過江名士笑開口,樊口鯿魚武昌酒,黃州豆腐本味佳,盤中新雪巴河藕”。這首民謠在湖北流傳甚廣。黃州豆腐、巴河藕、樊口鯿魚、武昌酒一向被認為是鄂東四大名產。黃州豆腐世家施漢卿做豆腐不用江水、湖水、塘水,而要用井水。黃州豆腐選用的是城南會同崗的井水,此井在黃岡中學院內。這是原來遠離鬧市,四周無人居住,其水全依山浸,水質清轍、冷冽,無雜質。用這種井水做豆腐,肉嫩,質膩,色白。在製作技藝上有一順口溜是:“選料要精,蟲、砂、癟殼要去淨;泡豆要勤翻洗,換水按時分;豆漿一條流;磨漿精細要適度;點漿識水性,甜、鹹、淡水要分清;壓板按規定,先輕後重豆腐成。”這樣做出來的豆腐,皮緊肉嫩,色鮮量足,味美可口,切絲長細而不斷,切片薄如膠紙,手頂似傘而不墜。
黃州燒梅
黃州燒梅是黃州城傳統名點,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配料精、製作細,上似梅花,下似石榴,亦叫石榴燒梅。當時黃州為八縣生員應試之地,各地考生喜食黃州燒梅,店家就在燒梅上端點了一點,象徵紅頂子,祝考生科場如意,高榜及第,又含有“榴結百子,梅呈五福”之意。黃州炒湯圓炒湯圓為黃州地方風味名點。自清光緒元年(1875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此湯元為秋冬兩季時令品種,操作複雜、技術性強,炒出之湯元色澤金黃,外焦內軟、香甜可口,食而不膩。
東坡餅
東坡餅,是地方風味名點之一。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春,著名文學家蘇軾(號東坡)謫居黃州時與安國寺長老參寥和尚結成莫逆之交。參寥和尚得悉蘇軾喜吃油炙酥爽的食品制油酥餅以待。該餅的作法是:先將麵粉和好,再團圈抹油餅牽成線繞成園餅形,放在香油鍋中炸至枯萎。吃時灑上白糖,香甜可口。但此餅不能久存。後蘇夫人設計的“千層餅”,酥脆香甜,食而不膩,味道極美,易於久存,由於人們對蘇軾的懷念,就稱此餅為“東坡餅”。

著名人物

姓名生卒簡介
1880年—1947年
著名的書法家
王家重
1899年-1971年
曾任河南農學院教授
1900年-1971年
任省文教廳、教育廳副廳長,省政府委員,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等職。
鐘圖南
1862年-1932年
啟黃中學創始人之一
余鳴歧
1915年-1941年
鄂南縣委書記
王文俊
1902年-1957年
“國大代表”
陳洪九
1895年-1945年
共進會會員
1609年-1652年
清朝湖北第一個狀元
1896年-1943年
無產階級革命家
1911年—200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