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黃州燒梅,風俗,製作,歷史,黃州豆腐,特點,製作,黃州蘿蔔,簡介,歷史,
黃州燒梅
黃州燒梅,是黃州府城的傳統甜食名點。相傳在北宋初年就創製出來。
風俗
黃州燒梅既可籠蒸,也可用麻油炸食,每逢迎親嫁娶,歡度節日,黃州人總喜歡做燒梅,辦“燒梅酒”,燒梅是黃州人待客的名點。
製作
它的製作特點首先是選料精細,選用上等精製白面、桔餅、新鮮花生米、豌豆粉、葡萄乾、肥豬肉、糖漬桂花、冰糖、白砂糖、細鹽等多種配料。其次是做工講究,將麵粉反覆揉和,一直揉到麵團不沾盆、案,再把揉好的麵團壓搓成條,切成小段,分別取一段用擀麵杖飛快旋擀,邊擀邊灑澱粉,直到擀成荷葉似的包皮為止。餡均要細切成丁或搗碎,然後拌勻,捏成團狀包在麵皮內,其三是造型美觀,包好的燒梅,形似石榴,做好以後,要用食用色素在上端“花瓣”上裝扮一番,宛如一叢紅梅,因此又稱石榴燒梅,寓含“榴結百子,梅呈五福”的吉祥之兆。
歷史
《蘇東坡傳奇》中就曾有一段關於蘇東坡與黃州燒梅的故事。蘇東坡躬耕東坡第二年碰上了好年成,按黃州當地的習慣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吃“豐收酒”。蘇東坡的鄰居潘彥明是做黃州菜的好手,蘇東坡就請他來幫忙操辦酒席。蘇東坡對潘彥明說:“別的菜不要你動手,你就做幾道你最拿手的黃州菜吧。”潘彥明用糯米、冰糖,麵粉做了一盤燒梅,頂端點上紅,一個個像一朵朵正開著的石榴花。蘇東坡見這道菜形色俱佳,風味獨特,忍不住問:“這叫什麼菜?”“這叫黃州燒梅,是我的拿手好菜,也是黃州府城的風味名吃!”由之可見,北宋時黃州燒梅就已出現並且成為一種地方名吃了。不過,文中對黃州燒梅的頂端點紅形似石榴的說法並不精確,因為宋元時期的燒梅在造型上還比較樸實無華。到了明代,因當時黃州府為八縣生員應試之地,各地考生喜食黃州燒梅,於是考棚街附近的店家便將燒賣製成石榴狀,上端形似梅花,再在梅花上塗點朱紅之色,象徵吉利的“紅頂子”,意為祝他們“中朱紅”(即“中舉”)之意,一時考生趨之若鶩,商家客來如雲。紅頂燒梅從此風靡了黃州古城。
黃州豆腐
黃州豆腐,在鄂東北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過江名士笑開口,樊口鯿魚武昌酒,黃州豆腐本味佳,盤中新雪巴東藕”。黃州豆腐與樊口魚、武昌酒、巴東藕並稱為鄂東北名產。
特點
黃州豆腐在用水、選料、泡豆、磨漿、點漿、壓板等方面有一套獨特的操作技藝。製作豆腐,水質十分重要,黃州的水井依山傍水,水質清澈、冷冽、無雜質。用這種水做的豆腐,肉嫩、質膩、色白,黃州豆腐不僅潔白細嫩,沒有豆腥氣,而且極有韌性,用手指頂而不破,放在菜籃中不破不裂,切絲打湯不碎不散。
製作
黃州廚師心靈手巧,他們可以用這種豆腐做出各式各樣的豆腐菜,如魚頭豆腐、炸豆腐泡、千張皮、豆腐丸子、黃乾子等。黃州豆腐可燒、可炸、可鹵、可汁、可氽湯、可涼拌,在豆腐系列菜中,以“東坡豆腐”和“豆腐丸子”最有名。
“東坡豆腐”的原料是豆腐塊、白菜心、香菇、火腿、冬筍、小蔥、生薑、料酒、豬油、肉湯、細鹽等,先用少量麵粉裹上豆腐塊炸成金黃色,再加配料烹燜,色味俱佳。 蘇東坡很重視飲食養生,特別是素食養生。在《送喬全寄賀君》中,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問養神。”他還在一篇題目為《養生難在去欲》的小記中寫道:“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他首創素食菜餚“東坡豆腐”後,這道創新菜很快就在黃州流傳開來。
“豆腐丸子”的做法,將豆腐摻上麵粉、澱粉、薑末、蔥花、鹽等拌勻後,捏成丸子,然後用麻油炸成金黃色,即可入盤上席。
黃州蘿蔔
簡介
黃州蘿蔔以清香甜脆著稱。乾隆《黃岡縣誌》特別記述了“黃州蘿蔔”,黃州蘿蔔長得粗壯,形似冬瓜,人稱“冬瓜蘿蔔”。這種蘿蔔特別長,在地里生長時,上端總有部分衝出土外,又稱為“系馬樁”。 黃州人用蘿蔔煨排骨湯、炒蘿蔔絲、炒蘿蔔肉片、涼拌蘿蔔絲、用蘿蔔煮蝦米、制醬蘿蔔、曬蘿蔔乾、做蘿蔔蜜餞等蘿蔔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