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戰略發展,戰略考慮,戰略提出,批覆發布,框架思路,戰略定位,發展思路,空間布局,創新,重點任務,政策保障,工作情況,意見建議,規劃編制,戰略優勢,建設意義,區域管理,未來發展,國家批覆,
簡介
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全長1577公里。漢江湖北段涵蓋了漢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長的55.25%,流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3.89%。漢江在湖北省的流域範圍包括十堰市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谿縣、房縣、丹江口市、茅箭區、張灣區,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南漳縣、穀城縣、保康縣、老河口市、棗陽市、宜城市,荊門市東寶區、掇刀區、鐘祥市、沙洋縣、京山縣,隨州市曾都區、隨縣,孝感市安陸市、雲夢縣、應城市、孝昌縣、孝南區、漢川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以及武漢市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東西湖區、蔡甸區、漢南區等10市(林區)40個縣(市、區),流域面積6.3萬平方公里。其中,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流域面積2.12萬平方公里;丹江口至鐘祥為中游,流域面積2.48萬平方公里;鐘祥至漢口為下游,流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湖北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目前,湖北漢江流域已經成為全省重要汽車工業走廊,裝備製造業、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和主要商品糧基地,糧食總產量占全省的50%以上;全省重要的產業集聚區,有國家級開發區4家,國家級高新區3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全省城市新區建設的先行區,省政府批准的3個城市新區中,有2個在流域內。2012年,湖北漢江流域常住人口2419.37萬人,占全省的41.86%;GDP達到9638.48億元,占全省的41.51%。
戰略發展
漢江流域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基礎雄厚、生態條件優越,是連線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重要軸線、連線鄂西北與江漢平原的重要紐帶,具有“融合兩圈、連線一帶、貫通南北、承東啟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突出的帶動作用。
戰略考慮
1、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實施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並強調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丹江口庫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是必須重點保護的生態區域;調水後中下游流量減少26.9%,生態影響將不斷呈現,生態矛盾和挑戰突出。要保證一江清水永續北送,同時維護庫區和漢江中下游生態安全、良好,以及湖北漢江沿岸人民民眾和廣大庫區移民生活質量不降低、致富有保障,對我省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迫切需要抓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這一契機,研究湖北漢江流域開發建設的問題,爭取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打造湖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帶。
2、做好與國家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戰略銜接的需要。目前,國家層面正在開展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戰略的研究。作為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生態經濟帶理應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省應積極開展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的研究,搶抓國家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的機遇。
3、對我省區域發展戰略的完善。我省在區域發展方面已形成“兩圈一帶”的戰略格局,湖北漢江流域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缺少省級層面的戰略眷顧,漢江流域開發存在區域分割、各自為戰的現象,漢江的紐帶聯結作用並未充分發揮,上下游、左右岸沒有完全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迫切需要將漢江流域開發建設納入到省級戰略層面,加大推進力度,賦予和“兩圈一帶”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兩圈兩帶”的發展格局。
戰略提出
2013年8月13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市召開了現場辦公會,研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蓄水在即,如何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如何推動庫區轉型跨越發展?”等問題,在會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提出了“省有關部門和沿線各市縣要加強研究,統籌謀劃,整合資源,共同推進,進一步做好服務於漢江中下游綜合開發的‘大文章’,把漢江流域打造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帶”的要求。按照這一指示精神,省發改委立即組織調研組於8月16日至20日到沿江相關市縣進行了專題調研,積極聽取沿漢江各市、神農架林區關於加快漢江流域開發的意見建議。在對各方相關意見建議進行吸收整理的基礎上,省發改委拿出了《關於加快開發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報告》。
2013年12月,在湖北省委四次全會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指出:實施“一元多層次”、“兩圈兩帶”、“一主兩副”等等這些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加快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省長王國生指出:加大“兩圈兩帶”、“一主兩副”發展戰略推進力度。……加快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綜合開發,……促進漢江經濟帶與湖北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
至此,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正式上升為省級戰略。
批覆發布
框架思路
戰略定位
目前初步考慮將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全國水源保護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國家級生態風景廊道、現代水利航運帶、生態環保帶、先進制造業帶、現代農業帶、沿江沿線城鎮帶、山水休閒和歷史文化旅遊帶和湖北省新的經濟成長極。
發展思路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以綜合開發為主題,以“綠色、民生、經濟”三位一體為導向,以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利用為重點,做足水文章,發展生態產業,打造生態廊道,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空間布局
依據《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初步考慮將湖北漢江段按水環境分為三段,即庫區段(丹江口庫區)、少水段(丹江口大壩—興隆水利樞紐)、補水段(興隆水利樞紐—武漢市)。
創新
1、加強水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創新。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支持節水型和清潔生產型工業以及綠色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發展,爭創國家節水型城市。合理設定開發建設環保門檻。嚴格實行排污總量的控制,制定沿江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開展排污權交易。建立水生態保護聯合督查機制。將漢江水質分段考核情況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2、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重點加大對漢江中下游水量調度、生態補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漢江梯級開發、漢江通航設施建設、漢江風光帶建設、大洪山旅遊資源整合等方面的統籌協調。
3、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吸引民間資本籌劃建立流域性發展銀行---漢江發展銀行。鼓勵民間資本聯合組建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投融資平台,重點推進漢江流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漢江沿岸灘涂地的使用權與航道整治、航道建設與土地、旅遊等資源捆綁開發的新路子。
4、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深化與京津冀等省市的對口協作。爭取在中央和省級層面設立生態補償資金,專項用於漢江中下游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安全飲水、生物多樣性修復和生態產業發展等,重點推進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示範。
5、開展“綠色、民生、經濟”三位一體考核。將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各市(林區)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及民生改善情況作為考核政績的主要指標,增加權重。
6、推進功能區域管理體制創新。成立由襄陽市、十堰市、隨州市負責人及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協調機構,實質性推進襄十隨城市群系統規劃與有序建設。整合大洪山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將大洪山生態文化旅遊品牌打造成全球知名、全國一流。
重點任務
1、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做實底盤。加快形成“水鐵並進”的格局。水,就是沿漢江“水經濟走廊”基礎設施項目,推進漢江航道整治、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引江濟漢、引江補漢、漢江中下游梯級開發、漢江民垸及灘涂地利用等民生與基礎項目建設;鐵,就是貫穿漢江經濟帶的鐵路,積極做好武西高鐵項目的前期規劃編制工作,力爭年底開工建設。
2、推進重大生態環保項目建設,改善環境。重點開展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施污水處理補償項目,統籌推進沿岸水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加大湖北漢江流域沿岸排污口截污工作力度,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進水生態修復項目建設。
3、推進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強化支撐。重點發展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集聚區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創意服務業、生態文化旅遊業、物流業。
4、推進重要節點城鎮建設,豐富平台。發揮襄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推進襄十隨城市群建設。加大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對外開放平台的爭取工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推進有條件的城鎮形成城鎮組群。
5、推進重大民生工程建設,服務根本。系統建立產業發展、移民致富奔小康聯動機制,推進秦巴山湖北片區扶貧開發,推進鐘祥柴湖移民集中安置地振興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進大九湖生態移民工程建設。
政策保障
省發展改革委作為戰略參謀和實施部門,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積極做好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統籌協調。一是提請省委省政府編制印發《關於加快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的意見》、《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作為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的綱領性檔案。二是加強與陝西、河南等省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溝通與協調,共同爭取國家支持。加強與京津冀等南水北調受益地區的溝通協調,爭取科技、人才、智力、資金、產業等方面的支持。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的溝通與銜接,爭取國家給予政策和項目支持。三是爭取推動設立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專項資金,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加快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
工作情況
意見建議
省發改委根據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積極謀劃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的工作重點、思路,結合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開展開門納諫。於2014年2月12日召開了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專家諮詢會暨新聞通氣會,10位專家積極建言獻策,新聞媒體廣泛宣傳。
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引發湖北社會各界反響熱烈,網上輿論高度關注。截至目前,共收到來自黨政機關、科研院校、社會公眾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電話80多個、郵件100多封,政務微博和“我為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建言獻策”專欄瀏覽量超過1000人次。
各方面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從全省發展戰略、水利工程、水生態保護、產業布局等不同領域對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提出了探討課題和應對策略,力助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
湖北日報、湖北衛視、經濟日報、楚天金報、楚天都市報、長江商報等新聞媒體聚焦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精心策劃大篇幅連續報導;新民網、新浪網、鳳凰網、搜狐網、大楚網、荊楚網、中華網、中國經濟網、湖北網路電視台、東湖社區等網路媒體紛紛轉載。《長江商報》開闢專欄發表了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的《漢江生態經濟帶暢想》、襄陽市委政研室主任任興亮的《頂層設計漢江生態經濟帶》、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的《漢江生態經濟帶綜合開發六個重要問題》、湖北省微生物學會理事蔡澤民的《生態種養,示範推廣——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意見》等文章。
社會公眾、網民紛紛表達了對省發改委開門搞規劃、公開求民智做法的歡迎和贊同,認為這種方法體現了民主和創新,是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民眾路線。
規劃編制
2014年2月,省發改委報請省政府批准了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一總”四專的規劃體系,“一總”即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四專”即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生態環保規劃、生態水利規劃、生態農業規劃和生態文化旅遊規劃。省發改委負責組織編制總體規劃,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和省旅遊局分別牽頭負責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目前,省發改委已經研究提出規劃編制的相關要求,總體規劃在時序上分為規劃和展望兩個部分,規劃期為2014—2025年,遠景展望分別到2035年、2049年兩個階段,定於下周發布招標公告。四個專項規劃的編制任務業已下達到各相關廳局,各項準備工作也在緊張開展。初步計畫在今年8月份完成規劃編制工作報省委省政府批准實施。
戰略優勢
此外,漢江流域地理條件優越,從農業運輸角度看,供應周邊地區糧食,在成本、距離、時間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加快漢江流域綜合開發、轉型發展,是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運輸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漢江文化底蘊深厚,沿線城市文化特色鮮明,如十堰的道教文化、襄陽的三國文化、天門的石家河文化、潛江的曹禺文化內涵豐富,掘金文化旅遊,潛力巨大;產業布局最優,漢江經濟帶是省內產業最優的經濟帶,汽車製造業、糧食深加工業等在省內獨具特色;資源豐富,襄陽是全國糧食主產區、漢江平原是糧棉油主產區。這些都為融入長江經濟帶打下良好的經濟和產業基礎。
漢江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關鍵要注意四個方面:第一,體制機制上創新,國家和省級層面要出台具體政策措施,支持沿線城市和地區發展;第二,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沿線城市避免同質競爭和無序發展;第三,沿線城市根據各自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不拘一格、彰顯特色;第四,在硬體上,漢江經濟帶要與長江經濟帶開展有效對接,建議國家投入資金,解決漢江中下游基礎設施、通航能力和生態修復等問題,在重要港口項目建設上給予支持。除了這些,沿線各級黨委政府還要堅持科學發展、生態保護,用長遠眼光對待經濟發展。
漢江流域是——
A: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有襄陽、南陽兩個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10個全國產糧大縣,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3.85%。
B: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中西結合部重要的生態走廊、長江中上游的生態屏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
C:歷史上是西部高原進入中部盆地和東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連線長江經濟帶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通道,是長江與歐亞大陸近千公里的南北區間內僅有的一條東西向經濟走廊。
D:綜合開發利用流域內的生態資源和經濟資源,對於保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建設意義
漢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漢江流域歷史上是我國西部高原通往中部盆地和東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連線長江經濟帶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條戰略通道。全國人大代表、襄陽市市長別必雄在做客人民網直播室時說,“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的綜合開發,對於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促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促進中部崛起,建立長江經濟帶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促進中部崛起,依託長江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培育新的區域經濟成長極。湖北省正在積極推動將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並在本次全國人代會上提交了議案。
漢江又稱漢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江河淮漢”,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577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漢江流域介於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之間,歷史上是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東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長江與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近千公里南北區間內僅有的一條東西向經濟走廊,綜合開發利用流域內生態資源和經濟資源,對於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有利於保障生態安全、有利於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長江經濟帶向縱深拓展。通過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有利於發揮流域內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打造新的區域經濟成長極,為長江經濟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是跨區域的發展戰略,需要流域內各地區加強合作、協同推進,更應從國家層面統籌謀劃、強力支持。”他建議,將漢江生態經濟帶作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進行規劃建設,從國家層面組織編制《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指導流域綜合開發。同時,將漢江生態經濟帶納入正在編制的《依託黃金水道打造長江經濟帶指導意見》、《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家“十三五”規劃》。
區域管理
探索建立漢江跨區域管理體制,制定支持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的具體政策措施,細化流域綜合開發方案,在有關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要從全流域和更廣的視角,推動漢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鄭心穗委員建議,國家編制實施《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統籌解決漢江中下游流域水質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比照丹江口庫區主體功能區政策,將整個漢江流域納入國家級生態補償範圍,研究確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發行漢江流域產業發展和水環境治理專項債券;對部分投資項目提高中央投資補助標準。
郭躍進委員就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支持漢江中下游地區節水產業發展”的提案。他建議國家大力支持漢江流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漢江中下游流域灘涂地開發利用工程、漢江中下游流域梯級開發系列工程、漢江流域交通建設項目等。聯名簽署的擬提交提案還懇請:國家加強組織協調,徹底治理唐白河對漢江中下游幹流的水體污染。
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的發展方向主要定位在三個方面,即生態保護帶、生態產業帶、生態城鎮帶。其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生態文明社會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未來發展
湖北省十堰市要求要以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為抓手,加快以生態修復、生態資源蓄積、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污染防治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加強以2個縣城為核心、30個集鎮為重點、496箇中心村為支撐的漢江沿線的城鎮體系建設,加快以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生態文化旅遊業、現代物流業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建設等,通過3-5年的努力,將漢江生態經濟帶打造成為“三帶三區”,即環境優美的生態保護帶、沿江特色城鎮帶、漢水文化旅遊帶和生態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特色產業集聚區,成為全省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的示範區和引領十堰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重點支持丹江口庫區漢江流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不僅是南水北調工程“一江清水送北京”需要,更是漢江中上游欠發達地區在產業政策受限後社會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作為取水核心區的鄖縣,多年來一直在不斷總結、套用生態農業、生態林業技術和模式,大力開展農業、林業以及綠色產業的開發工作,通過發展柑橘、木瓜、蔬菜、桑蠶等農林產業,走出了一條果、藥、瓜、菜、畜和農林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生態產業格局,為漢江流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為漢江流域生態經濟帶實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鄖西縣將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統三分”戰略為指針,搶抓鄂西北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國家擴大內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等機遇,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依託漢江,大力構築一條以水利水電、旅遊、城鎮建設、蔬菜產業、工業和農業為主的漢江“黃金產業帶”。鄖西將堅持規劃引領,科學開發漢江經濟帶,制訂產業培育、交通建設、生態保護、城鎮發展等專項規劃;堅持交通先行,構建發達的基礎設施網;堅持產業聚集,發展生態產業密集區。重點爭取核電規劃布點漢江沿線,推進孤山及夾河關水電站建設,把鄖西建設成為水電產業大縣,發展生態水產基地、林特產業、生態文化旅遊業等;堅持城鎮帶動,建設百公里沿江城鎮帶;堅持生態優先,建設丹江口庫區生態文明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
國家批覆
2018年11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指出,漢江生態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水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任務更加迫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
《規劃》提出,到2020年,該區域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打贏藍天保衛戰。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了多項舉措。在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方面,《規劃》提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武漢、襄陽、十堰、荊門、南陽、漢中等地創新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打造一批新興產業基地。
在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方面,要求大力推進武漢、襄陽等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以十堰、安康、南陽、襄陽、荊門、孝感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載體,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建各類創新平台,加強產業源頭技術的開發。加強十堰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南陽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等建設,加速創新技術成果轉化。支持洛陽、武漢軍民融合發展重點區域建設。
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也是重要一環。《規劃》要求,做強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提升整車及重要零部件設計開發能力,增強漢江千里汽車產業走廊的競爭力。推進石化、化工產業綠色發展,在不增加煉油產能的前提下,發展煉化一體的石油化工,重點發展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做精做強磷化工,加強煤化工、鹽化工、鹼硝化工的循環化改造。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推進建築材料產業向節能環保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