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一芯兩帶三區”布局和推進十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我市產業、科教人才等優勢,加快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經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頒布時間:2019年11月7日
  • 實施時間:2019年11月7日
  • 發布單位:武漢市人民政府
全文,檔案解讀,

全文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實施萬億產業集群、千億支柱產業、百億重點企業“萬千百工程”,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推進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緊盯產業水平提檔升級、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企業培育富有成效、綠色發展快速推進,加快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前沿技術研發平台,加快“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把武漢建設成為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融合發展先行區和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
(二)發展目標。到2022年,全市重點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000億元。在積體電路、光電子信息等多領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核心競爭力。全社會科技研發(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建設產業創新平台50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5%;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00家,重點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和小巨人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200家;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50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38噸標煤以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93%。
二、重點產業
(一)積體電路產業
依託國家存儲器基地,重點發展存儲晶片、光通信晶片和衛星導航晶片,形成以晶片設計為引領、晶片製造為核心、封裝測試為配套的較為完整的積體電路產業鏈。到2022年,全市積體電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以上。
1.晶片設計。圍繞信息存儲、光通信、顯示、衛星導航、物聯網、汽車電子等優勢領域,強化積體電路設計、軟體開發、系統集成與套用、內容與服務協同創新,加快核心晶片的設計、開發和產業化。2.晶片製造。實現12英寸三維數據型快閃記憶體(3D—NANDFLASH)、代碼型快閃記憶體(NORFLASH)存儲器量產,積極推動現有12英寸生產線改造升級、產能擴張、規模發展;兼顧8英寸微機電系統工藝與其他特色半導體工藝生產線建設,提升先進生產製造工藝對積體電路設計的服務能力;實現三維集成特種工藝、先進存儲器工藝技術突破;重點開發套用於數據通信、移動通信5G領域的25Gb/s速率以上的高速光電子晶片和器件,實現超過百萬隻的規模化套用。
3.封裝測試與材料業。加快引進和大力發展晶片封裝、測試等生產線建設,著力發展快閃記憶體(FLASH)、雙倍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DDR)、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先進測試技術和測試設備的產業化;加快發展矽片、封裝膠等積體電路配套材料,加強引線框架、合金鍵合線等關鍵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發展區,重點建設長江存儲項目、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武漢光谷積體電路產業園,籌建長江晶片研究院,支持弘芯半導體項目進入國家視窗指導。
(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
(二)光電子信息產業
1.新一代信息技術。發揮光電子信息、5G等研發和產業化優勢,重點培育光通信、新型顯示與智慧型終端、5G、信息安全等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產業基地。到2022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200億元以上。
(1)光通信。發展大尺寸光纖預製棒、特種光纖等,推動高速大容量光傳輸設備、高速光接入設備、光交換設備等光通信設備及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發展新型光接入系統、移動前傳/中傳/回傳系統等關鍵光系統,布局新一代空天地一體化全光通信網路。
(2)新型顯示。圍繞低溫多晶矽(LTPS)、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柔性顯示等領域,提升新型顯示產業能級,壯大產業規模,建設我國規模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基地。籌建湖北新型顯示產業研究院,解決新型顯示共性問題。加快組建國家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
(3)人工智慧。重點發展虹膜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領域的套用。大力發展自動駕駛、無人機試飛、智慧型家居等套用場景試點示範。有序發展深度學習、人機互動等技術的研發與套用。
(4)智慧型終端。加快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電視、可穿戴裝備等各類智慧型終端研發及產業化,發展新一代移動智慧型終端產品、可穿戴終端產品及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語音、智慧安防、智慧型家居等領域智慧型終端產品。拓展產品形態和相關套用服務,著力完善終端產品產業鏈,強化整機企業和晶片、器件、軟體企業協同發展。
(5)5G通信。加快突破5G核心晶片、高頻器件和虛擬化平台等關鍵技術,加速產業化進程。推廣套用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移動物聯網(NB—IoT),建成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加快推進5G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套用,構建跨領域多技術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
(6)量子通信。重點突破量子實用化核心技術,建立與傳統通信相結合的廣域量子通信網,開發量子通信在軍民融合、政務、金融、電力、通信等領域的規模化套用。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依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內一流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新型顯示基地、光纖光纜生產基地。
2.地球空間信息。發揮地球空間信息科技和人才先發優勢,深度參與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加快衛星遙感、通信與導航融合化套用,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地球空間信息及套用服務產業集群。到2022年,全市量子通信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300億元以上。
(1)地球空間信息平台建設。重點支持我市企業參與建設全省時空大數據中心、全省高精度“一張圖”“智慧湖北”時空信息雲平台、地理信息數據交易平台、湖北省公共位置服務平台等。
(2)地球空間信息產品開發。以北斗衛星套用為重點,突破實時精準定位、面向複雜環境的適應性智慧型導航等共性技術,加快滿足智慧型化需求的各類晶片和終端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
(3)地球空間信息套用服務。完善上游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游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游系統集成及套用服務鏈條,形成完整的地球空間信息及套用服務產業生態,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集群。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鼓勵地球空間信息及套用服務產業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集聚發展。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三)汽車產業
把握輕量化、電動化、智慧型化、網聯化、共享化趨勢,加快向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方向轉型升級。支持傳統汽車產業在擴大規模中轉型,實現整車及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加快國家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示範區建設,加速探索5G技術、智慧型汽車、智慧交通融合發展新模式,搶占“下一代汽車”創新制高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萬億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到2022年,全市汽車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4000億元以上。
1.新能源汽車。重點突破新能源汽車核心瓶頸技術,推進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技術研究與套用。加快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發展,最佳化電動汽車管理系統和整車電子控制系統技術,提升整車集成水平,完善電動汽車整車性能。積極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集成、氫燃料發動機、制氫及氫儲運等關鍵技術研發,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基地,建成基本完善的制氫加氫等配套設施,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批量套用。推進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檢測中心等項目建設。
2.智慧型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汽車)。加強跨產業協同創新,開展智慧型網聯汽車關鍵技術攻關,引導社會資本和企業投資智慧型網聯汽車及複雜環境感知、新型智慧型終端、車載智慧型計算平台等共性技術研發。積極開發車載遠程信息處理系統,加強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產業化及示範套用。掌握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及關鍵技術。突破基於智慧型交通系統的車聯網技術,建立較為完善的智慧型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及產業集群,實現自動駕駛在示範區域套用。推進國家智慧型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培育智慧型網聯汽車龍頭企業。
3.關鍵零部件。著力引進和消化吸收高端整車生產技術。推進動力總成、先進汽車電子、輕量化材料、模組化開發等關鍵技術,以及自動變速箱、主傳動器、萬向節、電動轉向器制動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套用。積極推進感測器(雷達、雷射掃瞄器等)、執行器(電磁閥、繼電器等)和車載電子控制單位等汽車電子基礎元器件自主配套。推動動力控制系統(發動機、自動變速器電控)、底盤控制系統(主被動安全技術、電控轉向和懸架等)、車身防盜和舒適控制系統以及車載信息、娛樂、消費系統研發套用。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江夏區為支撐,依託現有汽車產業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布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
(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江夏區人民政府)
(四)大健康產業
1.生物產業。依託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重點突破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技術,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和重點產品。到2022年,全市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00億元以上。
(1)生物製藥。加快單克隆抗體及重組蛋白靶向藥物研發,重點發展針對自身免疫缺陷、心血管疾病的重組大分子藥物,以及針對腫瘤、傳染病治療的新型疫苗。鼓勵研製高效藥物創新劑型,重點開展納米製劑、緩控釋製劑等新興藥物製劑的研究和相關藥用輔料的開發。支持仿製藥替代原研藥能力建設。
(2)高性能醫療器械。以智慧型化、網路化、便攜化醫療器械和遠程醫學診療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研發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設備、數位化醫學設備、可穿戴智慧型醫療設備、遠程監測和診療設備等高性能醫療器械,推動全數字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質子診療裝備、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設備(128及以上物理通道)等創新產品和國產化的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3T及以上)、X射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套用。
(3)精準診療。推動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關鍵技術突破,重點發展無創產前篩查、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癌症早篩、液體活檢、療效預測及監控等精準醫療服務,加快高通量基因測序設備、個性化靶向用藥產品等研發和套用。
(4)腦科學。加快高精度光學成像、腦影像、腦電等技術突破,加強大腦工作機理、大腦神經迴路等研究,培育腦疾病早期診斷與干預等套用醫療領域。推動腦科學與計算科學、信息科學、醫學等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發展類腦計算與腦機智慧型。
(5)生物農業。突破綠色優質高效生物種質創製,加快全球生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推進傳統生物育種技術與分子設計育種、基因編輯、轉基因育種等現代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領域生物育種。突破核糖核酸干擾精準控害、植物誘導免疫、動物疫苗與生物治療製劑、抗體工程與分子診斷試劑等新技術,強化動植物免疫和農業有害生物持續控制。推進微生物功能基因選擇技術、生物合成基因技術、納米載藥技術套用創新,發展綠色農藥、生物獸藥等產品。
2.康養產業。大力推進康養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文化、健身、食品等深度融合,不斷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實現康養多元化服務供給,創建國家級康養產業試驗區。到2022年,全市康養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2200億元以上。
(1)健康服務。構建科學健身、健康諮詢、醫療服務三位一體的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科學健身門診部,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鍊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信息技術與健康服務融合創新,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平台,加快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等網際網路+醫療模式創新,發展個性化的智慧預防、康復、健康諮詢等健康管理服務。加快開發全方位遠程醫療服務平台、終端設備和個人可穿戴醫療設備,研製數字醫療系統和保健康復等產品。
(2)醫養融合。加強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積極支持基層醫療機構向老年護理院、老年康復醫院轉型;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人護理院、老年康復醫院和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醫療機構。積極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加快推進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試點,出台長期照護險政策。
(3)文化體育旅遊。創新體制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加快文化、體育、旅遊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多元化、多層次大健康產品,提供傳媒、演藝、體育賽事、健身、休閒旅遊等多維度、多樣化服務,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4)健康食品。加快品牌培育,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和追溯能力。重點發展有武漢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酒、飲料、精緻茶、乳製品等產業,推動行業智慧型改造升級,建立以健康理念為主的產品供給體系,提高健康食品生產能力和美譽度。
(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江夏區人民政府,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
(五)數字產業
加快布局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關鍵技術突破,打破數字流通壁壘,推進數字資源開放共享,促進數位技術與工業製造、農業生產、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套用與融合創新。到2022年,數字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3100億元以上。
1.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武漢超算中心等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平台。提升高性能計算、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數據交易、信息管理分析能力,加快建立服務運維體系和標準化服務水平規範(SLA),確保各平台運行維護服務質量。
2.數字共享。打破數字流通壁壘,在確保全全的基礎上加速拓展先進技術的場景套用和跨界融合,建立數字資源開放共享制度。加快建設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有序推進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
3.數字套用示範。加快大數據基礎技術、通用計算引擎、互動感知、智慧型數據分析套用等關鍵技術突破,研發信息技術設備、新型資料庫等基礎產品。推動大數據與雲計算在數字創意、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領域的套用。
4.網路安全。依託武漢國家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加快發展基於晶片安全的安全分析、測試、漏洞修復等網路安全產品與服務;重點發展面向“雲網端”環境下的智慧家庭、智慧型製造等終端設備的數據信息安全產品,面向數據中心和雲設施,發展數據互動、移動支付等領域數據安全服務,推動開放融合環境下的雲安全服務。大力發展面向工業軟體、移動套用的加固加密技術和攻擊防範服務。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建設武漢國家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武漢軟體新城、光谷創意產業基地、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心等一批數字經濟、創意產業基地,集中發展數字基礎平台和數字共享、數字套用產業,打造特色數字經濟體系。
(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六)航空航天產業
依託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發展運載火箭、衛星的相關產品、服務和套用等產業,輕型航空器核心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到2022年,航空航天裝備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00億元以上。
1.航空裝備。大力發展固定翼、旋翼、柔翼等各類無人機及地面站和通訊指揮車。重點發展環控系統、燃油系統、防/除冰系統、液壓系統等關鍵機電系統和機載系統。
2.航天裝備。以快舟運載火箭為基礎,發展低成本、系列化固體運載火箭,探索研製綠色新型液體運載火箭,面向微小衛星提供廉價快速、回響靈活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形成面向國內外的市場化、商業化航天發射服務能力。重點發展衛星平台及載荷,突破小衛星、微納衛星、衛星組網等核心技術,發展低軌通信衛星、低軌遙感衛星、導航增強衛星,建成我國商用衛星研發製造基地。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以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為核心,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為兩翼,輻射推動航空航天產業集聚發展。
(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新洲區人民政府)
(七)智慧型製造及高端裝備產業
發揮雷射、工具機、海工等裝備製造的技術和產業優勢,重點布局機器人、高檔數控工具機、3D列印與雷射加工裝備、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建成國內一流的智慧型製造產業中心。到2022年,全市智慧型製造及高端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以上。
1.3D列印與雷射加工裝備。重點突破金屬、非金屬、醫用增材製造材料研發和先進雷射加工技術及核心器件關鍵技術,解決金屬構件成型中高效、熱應力控制及變形開裂預防、組織性能調控,非金屬材料成型技術中溫度場控制、變形控制、材料組份控制等工藝難題。研製與增材製造裝備配套的嵌入式軟體系統及核心器件,雷射/電子束高效選區融化、光固化成型、溶融沉澱成型、雷射選區燒結成型、仿生組織修復支架、醫療個性化等增材製造裝備。推動萬瓦級半導體雷射光纖雷射器的產業化進程,發展智慧型、高速、高效、高精雷射加工成套設備。
2.機器人。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動力學及仿真、機器人構建有限元分析、雷射加工技術、模組化程式設計、智慧型測量、建模加工一體化、工廠自動化以及精細物流等先進技術;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工業機器人,重點發展焊接、塗裝、裝配等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形成產業鏈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體系。
3.智慧型裝備。重點發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數控專用工具機等,配套發展新型工業感測器、智慧型化工業控制系統等核心關鍵零部件。推進3D列印設備向材料、服務等上下游延伸,形成以3D列印為核心的產業鏈。
4.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加快湖北省海洋工程裝備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引導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深海養殖裝備及配套設備向產業鏈高端環節延伸。
5.軌道交通裝備。聚焦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提升軌道交通核心作業系統、零部件、嵌入式晶片等自主創新步伐,提升軌道交通車輛、機電設備等裝備高端化、國產化、標準化、信息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發展3D列印與雷射加工裝備、智慧型機器人等產業。
(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青山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人民政府)
(八)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
堅持新能源的大規模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結合、高效生產和裝備開發相結合,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推進石化、冶金、建材向精細化工新材料、金屬新材料和無機非新材料轉型發展。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等,建成我國重要的新材料研發與生產基地。到2022年,新能源與新材料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
1.新能源利用。推動多種形式的能源綜合梯級利用,加速融合儲能、微網套用的分散式能源發展,推動綜合能源系統示範工程建設,推動新能源分散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
2.海洋核能。加快國家能源海洋核動力平台示範工程項目建設。重點支持核心配套企業提質升級,推進配套新裝備和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推動海洋核動力平台產業化。
3.先進電力裝備和智慧型電網。加快新能源併網關鍵技術裝備、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裝備、柔性直流系統關鍵技術和控制保護設備研發套用,推動靈活交流輸電、分散式能源併網、智慧型變電站集成、直流配電網等智慧型電網核心裝備創新發展,提升智慧型電網行業系統解決方案能力。
4.電磁能。依託海軍工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科工集團等聯合籌建電磁能國家實驗室,推進電磁能技術的融合發展,推動電磁能技術在相關領域的套用。
5.石墨烯。加快石墨烯在光電子、微電子、超級電容器透明導電薄膜導熱材料、複合材料、超級催化劑、電線電纜以及環保產業等多領域研發,探索推進各種技術的產業化套用。
6.新型功能材料。圍繞信息、生物、能源、環保等高技術領域,著力突破低成本高性能可降解、超高分子聚合等材料技術,發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電子信息材料、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強化材料基礎支撐作用。
7.高性能複合材料。突破複合材料高效低成本成型、高效自動化成型、低溫固化及新型固化成型等關鍵技術,重點發展樹脂基、陶瓷基和碳碳基等非金屬基複合材料。加快鋁基、鈦基和鎂基等金屬基複合材料套用研究,最佳化工藝流程,降低製備成本,擴大金屬基複合材料套用範圍。
在重點產業布局上,依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開發區(漢南區)產業基礎,推動能源裝備產業集聚發展。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山區、蔡甸區為主承載區,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化工高分子等新材料產業。
(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青山區、蔡甸區人民政府)
三、工作措施
(一)制訂產業政策和行動計畫。市直相關部門要按照省相關部門編制的專項規劃和本意見,認真梳理已經出台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補充制訂尚未出台的專項產業政策,並制訂年度行動計畫,明確實施時間表、路線圖,逐年逐項落實目標任務。(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大健康生物產業〉、市衛生健康委〈大健康康養產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積體電路、汽車、航空航天、智慧型製造及高端裝備產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數字產業〉,市科技局〈光電子信息產業〉)
(二)搭建創新平台。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先進存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智慧型汽車產業創新中心、雷射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籌建國家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業創新中心、人工智慧與智慧型製造國家研究中心等一批國際一流的重大研發平台;提升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等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爭取在漢高校爭創教育部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三)打造產業集群。加快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促進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路、生物醫藥四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產業園區和科創小微企業園,培育一批研發水平領先、知名度較強、擁有知名品牌、主行銷售收入高的行業領軍企業。開展小微企業上規模、成長型企業上市專項行動,培養一大批“專精特新”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梯隊。(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江夏區、新洲區人民政府)
(四)培育優勢品牌。完善品牌培育、評價、扶持機制,大力實施“新三名”工程,圍繞重點產業的重點企業、重點產品,著力培育一批新名品、新名企、新名人。加強品牌宣傳,鞏固提升一批優勢品牌,復興一批老字號品牌。(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五)集聚高端人才。在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構建人才集聚平台,推進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協同運行,繼續培育引進一批高端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每個產業細分領域至少引進1名院士級頂尖技術人才、2名世界製造業500強企業高管。採取掛職鍛鍊、集中培訓等形式,大力實施企業家培訓計畫,參照《國家功勳榮譽表彰條例》等有關規定,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家進行獎勵。(牽頭單位:市招才局;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
(六)謀劃重大項目。聚焦重點產業,著力招商育商,積極儲備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立重點產業項目庫,到2022年,重點產業儲備項目投資總規模突破萬億元,年度可審批、可開工項目不低於儲備項目數的30%。在項目審批、建設用地、項目融資、服務保障等方面與市級重點項目享受同等政策。(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
(七)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江海直達”航線運行質量,最佳化中歐班列(武漢)國際運輸功能,推進武漢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建設,提升國際互聯互通水平;加快骨幹交通網建設,完善多式聯運配套,持續降低物流綜合成本,大力提升產業物流保障水平。著力完善城鄉通信網路設施,加快建設北斗基站、5G規模組網、骨幹光纖網、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及城域網等新一代信息網路設施,不斷提升產業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推進重點產業領域公總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全覆蓋。(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八)建設產業聯盟。積極推進每個產業成立一個相關產業聯盟,開展政策法律、人才、技術、套用、安全等領域的研究,推動技術產品的高水平發展及業務創新,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引進和研發提供諮詢,為企業新產品推廣提供指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開發、推廣體系,建立交流對接平台。(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委網信辦,各區人民政府)
(九)設立支持資金。支持設立重點產業專項基金,形成重點產業基金群。支持重點產業企業在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以及“新三板”“四板”掛牌融資。積極爭取國家傾斜支持,擴大我市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規模。加快國企改革,著力提高國有資產證券化率。圍繞重點產業中的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融資,推動物流金融創新,降低融資成本。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打造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鼓勵發展專利保險,推動“銀政企保”合作,加大金融機構對重點產業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撬動和放大作用,市級財政預算安排的各類支持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點產業給予重點支持。(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十)建立推進機制。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市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具體組成人員名單附後),負責研究部署全市產業規劃、項目謀劃、招商引資、成果轉化等重大問題。加快制定完善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估和考核體系,將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列入市人民政府重點督查事項,定期組織評估,加強考核問責,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責任單位: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市績效考評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統計局)
武漢市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7日

檔案解讀

一、 出台 背景
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全省十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省十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做出了部署,並要求各地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制定本地實施方案。
為大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我市已出台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近年來陸續出台了《武漢市實施“萬千百工程”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關於支持高效高新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檔案。為貫徹落實省《意見》要求,避免新的政策檔案流於形式,市發改委對我市已出台相關政策進行了梳理,結合省《意見》相關精神,為市政府擬訂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二、主要內容
本《意見》主要包括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產業、實施舉措四部分內容。
(一)指導思想。貫徹省《意見》中的指導思想內容,結合我市實施“萬千百工程”及推進四大國家產業基地及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的相關內容,對我市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作了概括。
(二)目標任務。本《意見》提出我市主要目標任務為,到2022年,全市重點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7000億元;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25%;全社會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建設產業創新平台50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00家,規上工業企業達到3200家;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50家;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38噸標煤以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93%。
(三)重點產業。本《意見》結合我市產業發展重點,對省《意見》中提出的十大重點產業進行了適當歸併,即: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地球空間信息兩個產業歸併為光電子信息產業;將生物產業和康養產業歸併為大健康產業。提出了我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八大重點產業分別是:積體電路、光電子信息、汽車、大健康、數字、航空航天、智慧型製造及高端裝備、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同時,本《意見》提出了我市推進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明確了推進八大重點產業發展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
(四)實施舉措。本《意見》列出了制定產業政策和行動計畫、搭建創新平台、打造產業集群、培育優勢品牌、集聚高端人才、謀劃重大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聯盟、設立支持資金、建立推進機制等十項實施舉措,分項明確了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同時,明確了“市推進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市直有關部門將按照省相關部門編制的專項規劃和本意見,抓緊研究制定各產業年度發展行動計畫,明確實施時間表、路線圖,逐年逐項落實目標任務。
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9年12月3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