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流動經濟建設發展戰略規劃(2021—2025年)

楚雄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7月8日印發楚雄州流動經濟建設發展戰略規劃(2021—2025年),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雄州流動經濟建設發展戰略規劃(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7月8日
  • 發布單位:楚雄州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流動經濟是指在經濟領域中依靠各種生產要素或生產物的流動而帶來經濟效益與發展的經濟,是以開放包容、內外聯動的發展理念為指引,憑藉優越的區位、交通、環境、資源稟賦和營商環境,吸引要素落地,聚合人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增長動能,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流動經濟對於推動楚雄發展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最佳化、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更加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打造滇中崛起增長極、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具有重大意義。
本規劃依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遠景目標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第一節 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2020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2.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1.93億元,同比增長5.7%,占GDP比重19.1%,拉動經濟成長0.9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545.89億元,同比增長8.8%,占GDP比重39.8%,拉動經濟成長3.8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564.33億元,同比增長3.0%,占GDP比重41.1%,拉動經濟成長1.22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8%、63.8%和20.4%。重點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7.8%。菸草、冶金等傳統產業不斷鞏固提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製造業、商貿物流業、新興服務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旅遊文化產業加速發展,綠色能源和綠色製造業年均增速超過40%。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金融業、房地產業等流動經濟7個主要行業,實現增加值436.55億元,占GDP比重為31.81%。
二、商貿規模進一步擴大
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商業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8.66億元,同比增長3.7%;限額以上單位通過網際網路實現零售額3.26億元,同比增長6.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8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1元。外貿進出口總額99.49億元,同比增長43.4%。其中:出口額99.03億元,同比增長43.3%;進口額4599萬元,同比增長94.3%。商品流通行業營業收入相比2019年和2016年增幅較大。
三、流通體系不斷完善
截至2020年末,全州公路通車裡程達21824.9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546.1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鐵路里程達602公里,昆楚大動車投入運營,楚雄接入全國高鐵網;水路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水運交通通航航道3條200餘公里,運輸能力和運輸量迅速增長;管道運輸取得新發展,中緬油氣管道、楚攀天然氣管道建成運營;物流企業規模和數量不斷發展壯大,物流園區、商品市場、農產品流通和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穩步推進。2020年貨運量4008.03萬噸,鐵路傳送貨物243.97萬噸,同比增長28.5%。
四、資本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全州共有銀行金融機構29家,金融網點遍及城鄉,小額貸款、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等穩步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發展。202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343.85億元,比年初增長5.9%,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039.32億元,比年初增長12.5%,保費收入32.83億元,同比增長6.5%。引進州外到位資金總額同比增長20.9%,實際利用外資545萬美元,同比增長66.2%,招商引資勢頭良好。
五、信息服務逐步完善
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網路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提升。通信光纜達22.9萬皮長公里,州際網際網路出口頻寬達2.3T,有5條國際通信光纜,7條省際通信光纜過境,各類型移動通信塔站5900餘座,各類通信基站1.94萬餘個,實現寬頻網路和4G信號城市、鄉鎮、行政村全覆蓋,用戶實際平均接入速率達100M,固定網際網路寬頻用戶達73.8萬餘戶,行動電話用戶達244萬戶,城鄉社會信息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5G網路建設有序推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網際網路+”等工程不斷推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六、旅遊文化經濟邁上新台階
旅遊開發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取得新成效,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覆蓋全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重點項目建設深入推進,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旅遊客源市場不斷擴展。2020年共接待國內遊客4681.6萬人次,海外入境遊客7843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59.53億元,旅遊外匯收入4153.03萬元。
七、人力資源狀況得到改善
全面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進展,就業形勢進一步改善。202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32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4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55人,入選國家級、省級人才項目44名和288名,入選“雲南省創新團隊”1個,人才隊伍素質和結構明顯改善。全州從業人員達179.16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產業91.36萬人,占51.0%;從事非農產業87.8萬人,占49.0%。城鎮登記失業率3.37%。
八、新經濟下的新模式與新業態不斷湧現
城鄉高效配送試點項目全面啟動,物流信息平台和農產品大數據平台成功上線,城際配送中心基本建成,南華縣“物流信息平台+企業+社會運力+服務站點”模式在全省推廣。電子商務示範州建設全面啟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覆蓋9個縣市,建成州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創業孵化園11個,入園孵化企業超過200戶。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0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103個、行政村電子商務服務點499個,全州共有電商企業590戶、個體電商1995戶,各類電商銷售平台2585個,其中網上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龍頭企業21戶,網路零售額20.58億元,同比增長41.94%。
九、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
實施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清單化和“一顆印章管審批”,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成運行,網上可辦率達95%以上,“減證便民”改革取得實效,“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持續推進,為楚雄州流動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進展
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鎮空間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條件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有序推進,道路、公共運輸逐漸完善,城市綜合能力得到明顯增強,以楚雄和祿豐為核心、8個縣城為重點、103個鄉鎮為支撐的城鎮發展體系初步形成。城鎮建成區面積由2015年底的166.64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底的184.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5年的39.11%提高到2020年的44.82%。
第二節 存在問題
一、現代流通體系尚未形成,要素輻射流動性不強
物流園區、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滯後,物流體系和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和交易市場短板突出,快遞物流園、鐵路專用線等重點項目推進緩慢,物流企業“小、散、弱”現象突出,規模化、標準化運營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設不完善,競爭力不強,轉型升級緩慢,服務功能單一。物流資源集聚程度低、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整合度不高。公路網路不完善、高等級公路密度低;鐵路基礎設施網路規模不足,運輸能力弱;民用航空仍然空白,完善的現代流通體系尚未形成,導致要素互聯互通能力不強。
二、產業基礎薄弱,要素集聚吸引力不足
產業發展不均衡,一產比重偏高,二產總量偏小,三產結構層次低,三次產業總體發展後勁不足,支柱產業單一,制約因素凸顯。製造業層次偏低,產業鏈條短,產品大多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外向型產業薄弱,外銷產品附加值低,與周邊區域的經濟聯繫較少,外貿依存度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僅占全省的3.71%,在充分釋放潛力和構建外向型經濟等方面還有差距。資源配置能力不足,區域影響力不強,招商引資難度大,主動融入滇中帶動滇西作用發揮不充分,對各類要素集聚吸引力有限。
三、信息化發展水平低,要素互動流動效率不高
2020年,全州信息化發展指數68.81,居全省第5位,排在昆明、曲靖、玉溪、紅河之後,低於全省平均值(69.06)0.25個點。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邊遠地區網路覆蓋深度和廣度不夠。信息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發展,相關產業主體培育不足,信息產業總體發展滯後。各信息系統分散建設、數據連線埠不統一,且缺乏數據資源共享平台,導致數據共享程度不高,“信息煙囪”現象突出,信息互動流動效率不高。
四、金融體系不完善,要素資本吸附作用有限
普惠金融服務不到位,資本市場發育不足,多層次的金融體系還不完善,州內企業總體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投放不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不強,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總量小、基礎設施不完善、銀行網點不足等問題,導致對資本要素的吸附能力較弱,給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和保障有限。
五、人力資源基礎薄弱,要素集聚吸納能力不強
全州有普通高校2所,普通中專學校26所,培養人才的能力不強,人才總量不僅不足且流失嚴重,人力資源狀況與周邊區域相比還存在差距。就業人員中仍以從事農業產業為主,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現代商貿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導致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能力不強。城市人口超過20萬人的僅有楚雄市,內生動力不足,聚集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吸納就業和人口聚集的能力較弱。
六、消費能力弱,要素促進內需增長作用有限
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不高,2020年全州生產總值僅占滇中五州市的8.6%,全州人均生產總值56433元,高於全省(51975)4458元,低於全國(72371元)15938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85元,低於全國(43834元)554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1元,低於全國(17131元)4270元。城鎮化率不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4.82%,比全國(63.89%)低19.07個百分點,比全省(50.05%)低5.23個百分點,26930人城鎮居民和134333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整體消費能力不強,購買力弱。
第三節 面臨形勢
一、發展機遇
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帶來重大歷史機遇。隨著國家 “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戰略的深入推進,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加快推進,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孟中印緬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建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生效,雲南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效應將明顯提升,經貿合作水平將顯著提高。楚雄州地處國家戰略規劃區的重要節點,資源、環境得天獨厚,“承東啟西,北上南下”區位優勢明顯,對促進資金、技術、人才、勞動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動,拉動投資、擴大消費、催生新興產業奠定了基礎,為全州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主動服務和融入長江經濟帶、滇中城市群等國家和省發展戰略,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經貿合作,提高服務內陸省(區、市)、南亞東南亞市場的能力和水平,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重大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在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黨中央作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2020年11月RCEP協定的正式簽署將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機遇形成疊加,有利於充分發揮楚雄州獨特區位優勢,拓展楚雄發展空間,提高楚雄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版圖中的地位,推動要素自由流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楚雄州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
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楚雄州位於雲南省地理中心,有著“省垣門戶、滇中走廊、川滇通道、迤西咽喉”的獨特區位優勢,是滇西地區和川滇兩省互聯互通的陸路要衝,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是昆明西出滇西7州市、直通印度洋的必經之地,也是滇中北上成渝的最便捷通道,更是連線南亞東南亞大通道的重要樞紐。隨著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加快推進,楚雄州將成為滇西及瀾滄江—湄公河國際合作等區域的重要交通節點,有利於構建形成東連長三角、珠三角,西接緬甸的國內國際要素自由流動的新通道,有利於破解楚雄州跨越式發展瓶頸制約,為流動經濟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為流動經濟加快發展奠定基礎。雲南省人民政府相繼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和《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重點推動八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構建 “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的滇中發展空間格局,其中明確了楚雄作為滇中城市群副中心的核心地位。為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楚雄州制定出台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楚雄州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 促進市場主體倍增實施方案》《楚雄州商貿物流發展三年行動計畫》等政策措施,為發展流動經濟帶來了良好條件。
二、面臨挑戰
區域經濟競爭面臨“同質化”風險。在國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推動下,區域經濟發展依託比較優勢,呈現出你追我趕、競相超越的競爭發展新態勢。楚雄州大部分產業鏈較短,精深加工等產業鏈附加值較低,與周邊區域產業發展差異化不明顯,在區域發展競爭中,面臨著“同質化”的風險。加之楚雄是滇中城市群成員之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均穿境而過,面對省會昆明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人才虹吸效應的挑戰。
自然稟賦可能陷入“資源詛咒”怪圈。楚雄州自然資源豐厚,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70.01%,物種資源豐富,農業資源稟賦獨特,生態良好,是滇中地區綠色明珠和生物資源寶庫,是省內發展綠色經濟的沃土,但是過度依賴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會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持續增長乏力,使地區發展陷入困境,良好的資源稟賦有可能陷入“資源詛咒”的怪圈。
產業發展可能陷入“低端鎖定”困境。重點產業的產業鏈短,核心競爭力不足,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低,高端研發科技設計能力不足,產出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產業大多處於價值鏈中低端水平,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弱,品牌培育滯後,缺乏市場競爭力。科技研發實力弱,投入水平低,創新不足,智慧型製造的發展水平較低,高層次人才、研發人才匱乏,人才支撐不足,產業發展有陷入“低端鎖定”困境的風險。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州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雲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重大戰略機遇,更加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樹立“要素流動無障礙、要素流動數位化、要素流動有平台”的流動經濟發展理念,全力打造物流、信息、資金、商品、人員、技術六大流動經濟體系,構建高效降本、內外聯通的現代物流體系,高速泛在、綠色安全的信息流動體系,便捷高效、公開透明的資金流動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流動體系,暢通規範、配置健全的人員流動體系,科創引領、協同共治的技術流動體系。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以新業態發展、新技術套用、新產業培育為手段,積極打造有效支撐規模要素流動的載體和平台,實現區域內的“多流合一”和高效整合,發揮要素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形成楚雄“換道超車”新優勢,努力打造滇中崛起增長極、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提高要素流動效率,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形成社會化、專業化、集聚化、多元化發展格局。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引領企業樹立流動經濟發展意識,通過規劃制定、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公共服務、監督管理等措施,營造暢通國際國內商品、人員、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流動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
——融合聯動,集群發展。依託重點生產與生活要素,積極培育發展產業集群,推動商流、物流、人員、信息流和資金流等相關產業之間的聯動發展,實現各層次各種類要素的有機結合和集聚發展。推動區域和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轉化,促進發展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最佳化,大幅提升楚雄州經濟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科技驅動,改革創新。順應“網際網路+”趨勢,發揮科技進步對提升要素流動效率的引領作用,推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體制機制改革中的廣泛套用。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要素流動服務領域各項改革,破解阻礙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和政策壁壘,切實最佳化發展環境,促進要素自由流動。
——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用足用好自然、文化、產業等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打造具有楚雄州特色的現代化流動經濟體系,形成“換道超車”新優勢。在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培育、認定、壯大一批關鍵要素流動相關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重點平台,連點成線、以線帶面,促進全州要素行動網路的完善,提高要素流動水平。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抓住綠色發展上升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楚雄州綠色生態優勢,實施“綠色+”與物流、商貿、金融、旅遊文化領域的深度融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製造、生態物流、生態金融、生態旅遊等領域的發展優勢,促進流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州流動經濟的基礎設施、平台建設、公共服務基本形成,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流動經濟的發展力及創新力不斷提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具備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面向南亞東南亞合作初具規模,流動經濟的引領效應持續放大。
到2035年,具有全國示範性的特色流動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競爭力和創新力大幅提升,國內外優質流動要素在楚雄州吸附、聚集和整合,商流、物流、人員、信息流、技術流和資金流“多流合一”,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向經濟與發展優勢轉化,構建形成植根滇中、面向全省、聯通國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三帶一網”流動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第三章 空間布局
依託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國內各區域的經濟往來、要素流動,構建形成國際流動經濟帶、國內流動經濟帶、省內流動經濟帶和州內流動經濟網的“三帶一網”流動經濟戰略布局。
第一節 國際流動經濟帶
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著力構建“兩主一輔”的國際流動經濟帶,推動形成內地通往南亞、東南亞直達印度洋的大通道,為流動經濟的發展找到國際出入口,形成對國際要素資源高效整合的國際流動經濟體系。兩主:楚雄—南亞流動經濟帶、楚雄—東南亞流動經濟帶;一輔:楚雄—成渝—中歐班列流動經濟帶。
一、楚雄—南亞流動經濟帶
依託楚雄—景東—臨滄—緬甸(皎漂)—印度洋—南亞高速公路、鐵路、海運等多式聯運形成面向南亞的海上物流大通道,依託楚雄(廣通)—大理—保山(猴橋)—密支那—加爾各答(孟中緬印通道)陸上通道以及伊洛瓦底江水運通道形成楚雄州面向南亞的陸海物流大通道,大力發展跨境物流,積極推進現代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建設,配套倉儲、加工、包裝、配送等功能,將特色農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能源、先進裝備等產品輸出到孟加拉國、印度等南亞國家;將南亞國家的礦產品、塑膠製品、橡膠製品、果蔬等產品通過楚雄輸入到國內。通過楚雄—南亞流動經濟帶的建設,加強與南亞國家的區域聯動和國際合作,有機銜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形成國際化要素資源的區域最佳化配置。
二、楚雄—東南亞流動經濟帶
利用楚雄—昆明—玉溪—紅河(河口)—胡志明市(中越通道)、楚雄(廣通)—景東—臨滄—大理—保山—德宏(瑞麗)—仰光/皎漂(中緬通道)、楚雄—普洱—臨滄(清水河)—臘戌(中緬通道)、楚雄—普洱—西雙版納—緬甸(中緬通道)、楚雄—昆明—玉溪—西雙版納(磨憨)—磨丁—曼谷(中老泰通道)等陸上通道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形成楚雄面向東南亞的物流大通道,將楚雄州乃至雲南的特色產品輸出到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將東南亞國家特色產品通過楚雄輸入到國內。通過構建“楚雄—東南亞流動經濟帶”,有機銜接中老、中緬和中越經濟走廊,帶動楚雄州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搶抓RCEP協定正式生效機遇,有效提高國際化要素的區域流動效率。
三、楚雄—成渝—中歐班列流動經濟帶
依託金沙江水運、京昆高速公路、“楚雄(廣通)—成都”鐵路,形成楚雄北向運輸通道,連通成渝雙城經濟圈,有效銜接中歐班列“成都—羅茲”“成都—維也納”“成都—波蘭弗羅茨瓦夫”,將楚雄州乃至雲南省的特色產品等通過鐵路多式聯運輸出到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奧地利等歐洲各國;將歐洲各國產品經鐵路多式聯運輸入到省內。通過“楚雄—成渝—中歐班列流動經濟帶”的建設,提升與鐵路沿線國家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範圍和速度,實現與歐洲已開發國家高端要素資源高效對接,有效促進要素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激發楚雄州經濟發展活力,帶動形成經濟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模式。
第二節 國內流動經濟帶
發揮州內大通道連線國內各區域間經濟往來作用,著力打造三主兩輔的國內流動經濟帶,加快優質資源要素向經濟新動能轉化,形成國內要素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流動經濟體系。三主:楚雄—長三角流動經濟帶、楚雄—珠三角流動經濟帶、楚雄—西部陸海新通道流動經濟帶;兩輔:楚雄—首都經濟圈流動經濟帶、楚雄—西藏流動經濟帶。
一、楚雄—長三角流動經濟帶
利用楚雄—昆明—曲靖—上海(滬昆運輸通道)以及金沙江水上運輸通道,聯動長江經濟帶,搭建“楚雄—長三角流動經濟帶”,有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將特色農產品銷往長三角及沿海地區,提升楚雄高原特色農產品和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楚雄—珠三角流動經濟帶
利用楚雄—昆明—廣州—深圳(汕昆運輸通道),有機銜接珠三角經濟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將特色農產品銷往珠三角地區,提升楚雄州高原特色農產品競爭力。不斷深化同珠三角地區區域合作,集聚多方資源優勢,形成相向發展合力,促進“楚雄—珠三角流動經濟帶”的區域融合發展。
三、楚雄—首都經濟圈流動經濟帶
利用楚雄—成都—西安—北京(京昆高鐵通道),向北對接首都經濟圈,構建雲南省與我國北方地區協同聯動發展的流動經濟帶,增強要素集聚裂變能力,打造要素集聚中心,鞏固提升楚雄州區位優勢,力爭成為雲南對接首都經濟圈的“領跑者”。
四、楚雄—西藏流動經濟帶
利用楚雄—大理—麗江—迪慶—西藏(滇藏通道),對接迪慶及西藏地區,構建“楚雄—西藏流動經濟帶”,形成楚雄州和西藏的要素自由流動,聯動迪慶、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成為雲南聯動陸上絲綢和南亞東南亞的一條獨特流動經濟帶。
第三節 省內流動經濟帶
進一步加強與省內各區域間的互聯互通,著力打造“一主五輔”的省內流動經濟帶,努力成為滇中崛起增長極。一主:楚雄—滇中流動經濟圈;五輔:楚雄—滇東北流動經濟帶、楚雄—滇東南流動經濟帶、楚雄—滇西南流動經濟帶、楚雄—滇西流動經濟帶、楚雄—滇西北流動經濟帶。
一、楚雄—滇中流動經濟帶
依託“楚雄—昆明—曲靖”及“楚雄—昆明—玉溪”鐵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優勢,暢通楚雄州與滇中城市(昆明、玉溪、曲靖)的生產要素流動與循環,與滇中城市群形成業態互補的發展格局。聯動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 片區,為高端製造、航空物流、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等提供有力支撐,鞏固提升楚雄區位優勢,成為滇中崛起增長極。
二、楚雄—滇東北流動經濟帶
利用“元謀港—白馬口碼頭—新民碼頭—水富港”打通金沙江—長江黃金水道航運通道,對內暢通楚雄州與滇東北城市(昭通)的要素流動和協同聯動,對外北向與四川攀枝花和成渝經濟區的合作、融入金沙江開放合作經濟帶發展的前沿,主動承接成渝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等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形成先進生產要素資源在楚雄州區域內的高效整合,建設成為推動滇川合作的重要橋樑樞紐和金沙江開放合作經濟帶新的增長極。
三、楚雄—滇東南流動經濟帶
利用“楚雄—昆明—紅河”鐵路、“汕昆高速”“廣昆高速”,暢通楚雄州與位於滇東南城市(紅河、文山)的要素流動。聯動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紅河綜合保稅區、河口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文山富寧港、文山天寶口岸等,為楚雄州與越南等的國際化要素流動與配置提供有力支撐,有效提高生產要素的集聚、輻射和整合能力。
四、楚雄—滇西南流動經濟帶
利用“昆楚大”和“昆磨”高速、 320國道、214國道等,暢通楚雄州與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的要素流動,聯動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磨憨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臨滄( 清水河) 省級陸上邊境口岸型物流樞紐、普洱孟康口岸等,有效提高楚雄州與滇西南區域的省域和國際化要素的流動與配置效率。
五、楚雄—滇西流動經濟帶
利用“廣大鐵路”“大瑞鐵路”,暢通楚雄(廣通)—大理—保山—德宏的要素流動,構建“楚雄—滇西流動經濟帶”。聯動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德宏片區、瑞麗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保山猴橋口岸等,為跨境商貿、跨境產能合作的要素流動與配置等提供有力支持,有效提升與滇西區域城市的要素流動效率。
六、楚雄—滇西北流動經濟帶
利用“昆明—楚雄—大理—麗江”鐵路、“楚大高速”“大麗高速”“大保高速”,暢通楚雄州與滇西北城市(麗江、迪慶、怒江)的要素流動,構建“楚雄—滇西北流動經濟帶”。吸引區域原材料、人力、資本等要素在楚雄交匯,促進要素資源的再分配和區域深層協作,從而有效促進當地產業發展,並產生多種輻射作用,提升楚雄州流動經濟平台效能。
第四節 州內流動經濟網
按照立足楚雄、服務雲南、溝通“兩洋”、連線“三亞”、適度超前的原則,做好州內各縣市之間規劃銜接,加快構建的“雙核、四帶、三群”和“極輻射多三角”的楚雄州內流動經濟網。
一、雙核
圍繞楚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雲南祿武產業園區規劃發展目標,把以楚雄高新區為支撐的楚雄片區和以祿武產業新區為支撐的祿豐片區打造為引領流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著力打造以楚雄國家高新區為支撐的楚雄片區核心引擎。以楚雄高新區為核心,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依託已建成的昆楚大、楚姚高速,以及在建的玉楚、永姚等高速公路,加快推進楚雄機場前期工作,加快融入區域高速公路網、航空網,進一步把綜合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輻射帶動牟定、姚安、南華、雙柏、祿豐市廣通鎮一體化發展,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為推動力,以楚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支撐,充分發揮高新區區位、產業、環境和資源優勢,明確主導產業方向,集聚發展要素,引入培育“綠色+”“特色+”“網際網路+”等新業態,推動產業智慧型化和數位化升級,將楚雄市打造成流動經濟高端要素聚集地,暢通楚雄市與其它縣城之間的各類要素流動,形成楚雄州流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聚集地。
著力打造以祿武產業新區為支撐的祿豐片區核心引擎。以祿武產業新區為核心,圍繞武易高速公路和昆廣高速公路,以成昆鐵路複線永仁至廣通段、廣大鐵路、昆廣複線為重點,依託園區產業優勢,最佳化園區產業發展布局,進一步把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充分發揮祿豐東連昆明安寧、南接玉溪易門的區位優勢,牢牢抓住全省開發區最佳化提升的重大發展機遇,積極主動與滇中新區開展合作,將祿豐片區打造成為滇中新區西部拓展區。重點培育冶金、新材料和先進裝備製造、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新材料產業示範基地、矽產業基地、中國綠色鈦谷、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大健康產業新城,形成流動經濟產業鏈和流動經濟產業集群,暢通祿豐市與其它區域之間的各類要素流動,打造成為楚雄州流動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區。
二、四帶
昆楚流動經濟帶。依託杭瑞高速、昆楚大複線、昆楚大高鐵和滇中城際鐵路等綜合交通網,按照“主動接軌昆明、融入滇中、輻射滇西”的發展要求,發揮對內融合“1+4+1”半小時核心經濟圈和祿武產業新區,內聯楚雄、祿豐、牟定、姚安、南華,外引昆明、大理,延伸至麗江,強化東西發展軸沿線建設,強化輻射帶動作用,把綜合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以楚雄、祿豐2個工業園區為平台,盤活州內流動經濟要素,加強州內各要素間的流動,形成州內流動經濟發展的核心經濟帶。
永雙流動經濟帶。依託已建成的成昆動車、楚姚高速,在建的彌楚、永金、永姚和規劃建設大攀、楚景、姚南(姚安—南華—南澗)高速公路等交通幹道,發揮對內融合永仁、大姚、姚安、南華、牟定、楚雄、雙柏7個縣域發展,北向連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攀西經濟區,南向跨州出境的內外開放功能,強化沿線縣城和中心鎮支撐能力,使要素串珠成鏈,聯動發展,成為州域縱貫南北、雙向開放、錯位發展的流動經濟發展帶。
永武流動經濟帶。依託已建成的京昆高速公路、成昆動車和擬建的成昆高鐵及金沙江水運等綜合交通網路,發揮對內融合永仁、元謀、武定三個縣域發展,對外連線昆明、攀西經濟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雙向融入開放發展功能。以永仁、元謀、武定縣域經濟為支撐,沿線鄉鎮為重要節點,協調聯動州內各縣城發展,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州內融合發展,強化與沿線縣城及州內其它縣城間的各類要素流動與聚集,形成“兩頭融入、兩頭開放、兩頭承接”的流動經濟帶。
武易流動經濟帶。抓住滇中城市群和滇中新區建設機遇,加速融入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依託武(定)易(門)高速公路和規劃建設的滇中外環線綜合交通網路,以多重聯動融入國家和省的經濟走廊和滇中城市群發展為戰略取向,推進武定至會理高速公路建設,構建祿(勸)武(定)易(門)南北大通道,以武定縣城、祿豐城市和祿武產業新區為支點,沿線鄉鎮為節點,積極推進與四川攀枝花、會理,昆明祿勸、安寧和玉溪易門合作發展,沿帶布局綠色石化、新材料與先進裝備製造、旅遊文化等重點產業,打造楚雄州率先融入滇中城市群發展、產城融合發展的流動經濟示範帶。
三、三群
楚北城鎮群。搶抓長江經濟帶和金沙江開放合作經濟帶建設機遇,依託已建成的京昆、楚姚高速,在建的永姚高速和規劃建設的大攀、永金、牟元、元大等高速公路,以及正在規劃的滇中城際鐵路環線(永仁—大姚—姚安—楚雄)形成的便捷綜合交通網路,以元謀、永仁、大姚3個縣城為核心,以元謀縣黃瓜園鎮、江邊鄉、老城鄉,永仁縣蓮池鄉、永興鄉,大姚縣六苴鎮、石羊鎮為支撐,充分發揮3縣地處金沙江中部、內引成渝經濟區連通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著力加強與州內其它縣城之間的資本、信息、技術、物流、人才等要素流動,促進各資源要素的流量和增量規模不斷擴大,形成州內流動經濟的北部增長極。
楚東城鎮群。依託連線祿豐、武定兩縣市及周邊已建成、在建、擬建的綜合交通系統,以祿豐、武定縣城為核心,以祿豐市廣通、勤豐、碧城、仁興、土官、和平和武定高橋、貓街、插甸等小城鎮為支撐,以祿武產業新區為要素集聚平台,充分發揮祿豐、武定東東接昆明、北連金沙江經濟帶的獨特區位優勢,依託祿豐和武定2個省級工業園區,聯合州內其它縣城,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冶金及新材料、石化、先進裝備製造、旅遊文化、現代物流等產業,促進州內各種要素流動,形成流動經濟的東部增長極。
楚中城鎮群。以楚雄市為中心,以姚安、牟定、南華、雙柏四個縣城為支撐,以楚雄市東瓜鎮、呂合鎮、東華鎮、子午鎮、蒼嶺鎮、中山鎮,姚安縣光祿鎮、前場鎮、彌興鎮,牟定縣新橋鎮、江坡鎮、安樂鄉,南華縣沙橋鎮、五街鎮、馬街鎮,雙柏縣大莊鎮、鄂嘉鎮、大麥地鎮為節點,充分發揮楚中城鎮群西接滇西地區,南連滇西南地區,處於昆瑞經濟帶融入滇中帶動滇西開放發展的核心區,雲南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重要的外向型優勢產業基地的區位優勢,依託楚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加強與州內其它縣城間的各類要素流動,以楚雄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帶動姚安、牟定、南華、雙柏,形成州內流動經濟的中部增長極。
四、極輻射多三角
極輻射。以楚雄市為全州輻射極,元謀、祿豐為區域輻射極,以及永仁、大姚、姚安、南華、雙柏、牟定、武定等為地區輻射極,通過不同層級的輻射極之間的聯動,形成州內流動經濟圈。充分發揮楚雄市作為全州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人員等要素集聚、輻射和整合能力,用足用好區位、科教、文化等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打造要素集聚中心,鞏固楚雄市地理經濟重要地位。充分發揮元謀、祿豐完善的現代化綜合交通優勢,推動楚雄市、祿豐市和元謀縣聯動發展,形成對全州要素流動與配置的“極輻射”,不斷深化州內區域合作,增強全州的要素集聚和自由流動的能力,發揮楚雄州“極輻射”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要素相互開放、相互支撐,協同聯動、互補融合的雲南流動經濟新高地。
多三角由“楚雄、祿豐、元謀”組成中三角,永仁、大姚、姚安、南華、雙柏、牟定、武定等分別與楚雄、祿豐和元謀組成多個“邊三角”,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州域流動經濟網路。通過以“多三角”為主體要素流動體系,加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力度,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強“中三角”、優“邊三角”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各區域間的優勢互補與協調發展,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破解部門分割、力量分散、資源不能共享等問題,促進要素的內外自由流動與最佳化配置。通過積極打造有效支撐規模要素流動的載體和平台,推動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高端化、國際化要素資源高效整合,加快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促進產業變革和商業、服務、管理等模式創新,形成“要素流動無障礙、要素流動有平台、要素流動數位化”的“多三角”流動經濟網路。
第四章 重點任務
根據楚雄州發展優勢和特點,圍繞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和人流六大流動經濟領域,重點推動物流體系、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加快金融服務、信息化、科技創新和文化旅遊業發展,促進人員流動,努力實現區域內“多流合一”和“高效整合”,打造流動經濟楚雄樣板。
第一節 強化樞紐作用,提升流動經濟運作力
加快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促進各類要素暢通流動,推動流動經濟加快發展。
一、高質量建設物流基礎設施
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完善提升公路交通網,推進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和“互聯互通”工程,積極推進彌楚、大攀、永大、楚雄東南繞、牟元、元大、姚南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形成“五縱、五橫、七出州、兩齣省”高速公路網。推進鐵路“補網提速”工程,加快昆楚大高鐵、新成昆高鐵、玉楚鐵路、楚雄至臨滄(中緬鐵路清水河通道)、中老泰鐵路聯絡線(永仁—楚雄—元江)等項目前期工作,構建“一環六射”鐵路網,努力將楚雄建設成為連線泛亞鐵路東、中、西線的重要交匯樞紐,我國連線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鐵路樞紐。推進楚雄機場建設,實現楚雄機場建設零突破。支持金沙江中下游黃金水道建設,配合我省推進金沙江中下游航道建設。
積極參與構建國際大通道。推動楚雄州積極參與構建國際運輸大通道,建設成為現代重要物流中心、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全國性重要交通樞紐。堅持西出滇西達印緬,南接“兩廊”出“兩洋”的國際區域合作發展方向,持續推進聯通滇西7州市國家級口岸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接玉溪、普洱、紅河、文山、臨滄、西雙版納地區面向東南亞開放發展,融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對接滇西及滇西南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發展。
加快建設大數據樞紐。高水平打造全省重要的信息通信節點、數據中心,逐步推進數字信息港和大數據樞紐建設。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大數據在重點領域的示範套用,提升大數據服務和套用能力。加快大數據與菸草、冶金兩大支柱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探索生產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新機制,支持鼓勵運營商、龍頭生產企業、地區高校共同搭建區域、行業雲平台,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新業態,促進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力爭5G網路運用實現新突破,把我州建成雲南省“雲上雲”特色行動示範區、滇中城市經濟圈信息化融合示範區、產業升級轉型數字信息港。
著力構建物流樞紐。全面對接雲南省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統籌推進“核心—特色—支撐”的“345”物流樞紐空間布局建設,促進全州各級物流節點協調發展。加強物流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的建設,補齊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加強與國家物流樞紐間業務對接,發揮物流樞紐引領帶動作用和規模效應,建設服務滇中乃至全省、輻射川渝地區、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物流樞紐。
二、推動物流業加快發展
大力發展工業物流。加強產業園區通道建設,加快高速公路、鐵路建設步伐,建設園區間高速集疏運通道,形成與周邊互聯互通、快速、便捷的城市配送、城際配送和農村配送有效銜接的物流體系。加快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園區物流中的套用,把智慧物流融入到楚雄州產業發展中,運用數位化、智慧型化管理和運行方式降低產業物流成本,提高產業物流效率。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和綠色製造業,帶動楚雄州產業物流協同發展。
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技術、全程冷鏈技術的引進與推廣,減少農產品腐損率。完善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冷庫設施,購進一批先進冷藏車,降低冷鏈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打造高端蔬菜基地、精品花卉基地、世界級野生菌保育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促進農產品外銷,形成高原特色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於全州生物醫藥產業基礎,積極引進醫藥冷鏈物流企業,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推動生物醫藥企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跨境物流。依託昆曼、中緬、中老等國際大通道,藉助“一帶一路”、雲南建設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等發展契機,加強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培育一批跨境物流企業,推動楚雄州跨境物流高速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走出去”,建立境外物流服務網路,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內外貿一體化經營的跨境物流企業。推進綠色果蔬、花卉等高附加值外向型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在野生菌、花卉、果蔬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更多的國際交易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實現產品外銷。爭取設立保稅區、保稅倉庫,發展跨境物流服務。
大力發展電商物流。突出生態農業特色,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基礎紮實、模式先進、運行良好的涉農電商企業,以農村合作社、聯合社為主體,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解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等問題,擴大農村消費;抓住楚雄州推進跨境電商及跨境物流的機遇,積極融入昆明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加快發展跨境電商。
第二節 促進消費升級,提升流動經濟吸附力
加快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商貿流通體系,促進新零售、房地產、電商等新業態加快發展,推動消費轉型升級,打造流動經濟新亮點。
一、加快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深度融入滇中城市群。以楚雄市主城區為核心,打造楚雄主城區發展核,聯結祿豐、南華、牟定、姚安、廣通,形成楚雄州綜合市場帶。推動祿豐與武定市場合作發展,與祿勸、安寧、易門市場聯動,暢通楚雄州與滇中城市的經濟循環。以武定、元謀、永仁、大姚市場為支撐,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市場。依託楚雄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南華商貿服務型物流園區,構建楚中市場集群;依託楚攀枝物流園區、花卉交易中心等,打造以現代物流、綠色食品、特色果蔬等為主導的楚北市場集群;以祿豐、武定工業園區、勤豐物流園區等為依託,打造為製造業提供生產資料的楚東市場集群。推進大滇西旅遊集散中心建設,構建面向遊客,提供景點商業服務及旅遊諮詢的旅遊市場集群。
打造現代商圈。實施商圈消費引領工程,推動楚雄市主城區商圈功能結構調整,打造一批面向省內、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旅遊購物與購物旅遊功能融合的載體,在全州各縣市培育一批體驗式智慧化示範商圈。最佳化商業空間布局,打造以楚雄市商業中心為主體,各縣商業中心為補充的商業體系。深化品質消費、品牌消費、時尚消費集聚,建設改造一批綠色商場、城市商圈、城市綜合體,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名品展示發布中心。
打造特色商業街區。突出各特色商業街的文化特色、產業特色和人文特色,增強特色商業街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打造以彝人古鎮為代表的主題鮮明、功能齊備的特色商業街區,滿足居民和外來人口個性化、差異化、專業化等特色消費需求。引導特色商業街區業態調整最佳化,制定特色商業街區產業引進目錄,突出文化內涵和時尚特色,優先引進符合街區產業特色的企業和項目。積極引進知名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字號店鋪和特色產品,豐富經營業態。
打造智慧型消費體驗中心。推進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居民消費環境。充分利用楚雄州區位優勢及各類資源要素,搭建智慧型消費新平台,打造O2O跨境電商居民消費體驗中心、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向境外客商和消費者提供購物指南、消費熱線、免稅商店、多語種服務等國際化消費服務,提升境外商品和服務消費便利度,促進消費回流。
建設現代市場。推動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提升改造,以“網際網路+”對傳統企業和傳統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支持市場功能向集成交易、金融、物流、數據等服務拓展,增強商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功能,打造一批高能級、強輻射的現代市場和平台。支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線上線下結合、業態高端、形式多樣的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形成面向滇西,輻射周邊的區域性採購交易中心。做到把以人才、物流、資金流為主體的批發市場逐步改造成為以信息流為主體的交易市場。發揮“中國冬早蔬菜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彝藥之鄉”“世界野生菌王國”等品牌優勢,建設區域特色產品交易中心和博覽會展中心,加快構建區域特色商品交易市場,掌握特色產品定價權,增強國際影響力。
推動自貿試驗區建設。主動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國家戰略,全面加強與國家級經開區、綜合保稅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各類開發開放平台的聯動發展,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積極申建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楚雄片區(試點),增強開放協同疊加效應,支撐楚雄州流動經濟加快發展。
二、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
新零售。大力發展零售新業態、新模式,引導實體零售企業加強移動網際網路、5G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對商品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實現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動和深度融合,拓展智慧型化、網路化全渠道布局。積極推進連鎖經營,推動傳統市場商品經營結構和業態調整,發展品牌化、專業化、特色化經營,形成品牌專賣、系列專賣、特種商品專賣的連鎖經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專業性較強的家電、食品、建材等專業連鎖超市,合理布局大型綜合超市。加快連鎖企業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提高商品配送能力。適應網路購物發展趨勢,鼓勵傳統零售企業建立網上銷售平台,以網上銷售促進門店銷售。規範發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加快推動智慧零售市場建設,通過促進產品零售市場與網際網路相融合,形成“電商平台+網際網路+傳統零售商”的綜合智慧零售市場。鼓勵零售與文化、創意、旅遊、會展、體育、美食等融合發展,實現跨行業聯動,做精做深體驗消費。
總部經濟。充分發揮總部經濟吸引和配置國際高端資源及先進生產性服務業資源的作用,加快推進“總部楚雄”建設,進一步提升楚雄州的影響範圍和發展能級,提升全州的優質要素吸附力和流動性。全力引進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到楚雄設立區域性總部,鼓勵企業建設區域性研發中心、採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加快培育本土成長型總部企業,鼓勵企業“分改子、子升總、總升級”,促進“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高成長型企業向總部企業方向發展。
跨境電商。進一步完善楚雄州跨境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跨境電商大數據、防偽溯源監管、中小企業服務、跨境電商金融服務等系列平台,實現與電子口岸數據互通。支持傳統商業企業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跨境電商物流”。引導本土企業建設跨境電子商務海外倉儲,開展跨境貿易,支持企業加強與國際知名船運公司、鐵路貨運公司、貨代公司的合作,擴大國際物流運輸體系的業務範圍,有效支撐跨境電商發展。
房地產。進一步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科學精準調整住房和用地供應規模、結構、時序,解決區域性結構、產品結構、供應體系失衡等問題,切實滿足民眾住房需求,進一步最佳化房地產開發布局,引導房地產市場合理有序發展。最佳化審批程式,大力引進省內外知名房地產企業入駐楚雄,引導房地產企業開發高品質住宅小區,促進房地產業最佳化升級。圍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積極培育養老地產、旅遊地產、康養地產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不斷增強房地產發展的市場活力,促進來自滇中乃至全國的資源要素在州內聚集與流動。
塑造國際展銷品牌。鞏固升級區域性會展品牌,拓展投資促進、貿易合作、外交服務平台功能。堅持“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助推產業、示範帶動”原則,積極參與以創意雲南文化產業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會展,帶動楚雄州彝繡、彝族文化、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發展。深入挖掘楚雄州區域特色,整合旅遊和文化資源,培育和支持楚雄火把節、彝族年、自治州成立紀念日等品牌節慶活動。依託交通區位、消費市場、服務環境等優勢,積極策劃創辦馬拉松、徒步大會、彩色跑、音樂節等文化娛樂活動和體育賽事。加強與國內外會展發達地區、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等國內外知名會展機構及企業的交流合作,積極引進各類知名品牌會展在楚舉辦。
第三節 打造流量平台,提升流動經濟控制力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平台,提升信息服務水平,推動數據賦能,促進流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推動大數據樞紐建設
完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聚焦4G補短板、千兆寬頻、5G網路覆蓋等重點,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推進網際網路骨幹網、城域網和接入網結合最佳化和承載能力擴容,加快數字鄉村、智慧城市、“寬頻楚雄”、老舊小區光纖網路改造等,實現網路信息服務全域覆蓋。將5G基站站址、機房及管線、電力等配套設施納入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分步分層推進5G商用部署,逐步實現城區、園區、重點鄉鎮、交通主幹道區域的基站全覆蓋。面向智慧型製造、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應急等套用領域,打造覆蓋範圍廣、網路質量優、業務體驗佳的5G精品網路。持續推進骨幹網IPv6改造,加快專用通道建設,夯實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跨境通信傳輸能力。
推動數據中心和雲計算等新型套用基礎設施建設。依託電信運營商、專業CDN服務商,構建面向東協的跨境CDN網路,逐步擴大CDN網路覆蓋範圍。建設“楚雄雲”平台,為楚雄州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提供大數據量、高並發、快速回響的雲計算、雲存儲、雲管控、雲安全、備份雲等雲服務。根據云南省“公共雲”建設要求,推進巨觀經濟、人口、法人、自然資源、電子證照“五朵雲”和主題庫建設。構建“上聯省級,下接市縣,橫向聯通州級部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實現跨地域、跨部門、跨行業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建設人工智慧、區塊鏈、視頻共享、容器引擎等專項服務平台,支持政務雲上套用開發高效智慧型。加強資料庫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雲計算數據中心服務商來楚落地發展,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數據中心,打造數據中心集聚區,提供信息數據加工、海量數據處理、業務流程規範、數表模型分析、智慧型決策、預測分析等專業服務,推動數據資源流動和價值再造。積極擴展現有數據中心規模,引進一批雲平台、災備中心等業務建設。
推進區塊鏈產業園區建設。依託楚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區塊鏈產業園區,積極引進國內區塊鏈研發領域知名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項目中心、數據中心、算力中心,建立行業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協同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拓展區塊鏈套用場景,加強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商貿、政務、民生、智慧型製造、物流、能源等重點行業的套用,對產品交易、資金流等進行精準監控,推動公共資源一體化管理。
二、推動信息平台建設
搭建供應鏈協同平台。完善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售後服務的全鏈條供應鏈體系,推動上下游企業實現協同採購、協同製造、協同物流,促進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支持建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台、供應鏈與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等,加快培育一批協同研發、眾包設計、智慧倉儲、融資租賃及金融服務等供應鏈協同平台,增強經濟輻射能級,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流動經濟產業體系。
搭建生活性服務平台。精準把握消費者多樣化需求,聚焦垂直細分生活服務領域,開發面向智慧醫療、健康養生、智慧養老、線上旅遊、遠程教育、家政服務、數字文娛、智慧消費等生活服務平台。推動傳統生活服務業升級再造,瞄準高端市場發展高端服務業,緊盯消費新需求、新熱點、新模式,大力發展定製服務、定製消費,滿足大眾個性化、精準化、精細化、精品化生活服務需求。
搭建商品交易和服務貿易平台。依託楚雄州作為全國彝藥研發生產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域,推動傳統商品市場向“批零兼營、線上線下融合、商品和資本結合”等多功能複合型專業市場轉型發展。加快企業管理、法律諮詢、智慧財產權、人力資源、會議及展覽等重點商務服務領域平台發展。聚焦特色農產品、生物製藥等重點產業如領域,探索搭建商品現貨交易平台。
搭建跨境電商平台。依託楚雄區位優勢,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跨境電子商務平台企業,集聚外貿企業、國際物流、跨境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企業,形成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探索構建匯集生產、產品質量檢驗、交易、通關、物流、支付、結算及評價等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出口地以泰國、緬甸、寮國、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為主,融合高原特色農業、先進裝備製造、旅遊文化、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的跨境電商平台,將楚雄州建設成為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區。
搭建專業化服務平台。引導平台企業開放共享實驗平台、科研成果、專業設備等創新資源,促進新興企業高速發展、傳統企業轉型發展。搭建人才、資本、資源、行業服務等專業化平台,開展人才交流、投融資對接、信息資源互動及諮詢培訓、行銷推廣、展覽展示、品牌發布等服務,凸顯“平台+服務”價值,實現從“被配置”到“主動配置”的轉變,增強專業服務平台的吸附力和整合力。
第四節 完善金融體系,提升流動經濟承載力
加快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區域內部、跨區域資金流動,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構建科技金融體系
打造高聯動性、高協調性的科技金融體系,精心構建良好的科技和金融融合工作機制和政策環境。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積極申報國家和省級科技金融專項資金項目。成立“科技金融服務平台”,整合科技、金融、服務,用活金融科技開放平台,提升資金流通效率。引導VC(風險投資)、 PE(私募股權投資)等資本投資高質量科創平台,探索私募債、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科技金融產品,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評級授信等機制,培育和發展擔保機構,建立融資擔保平台,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形成“銀行+政府+擔保+保險+創投+科技服務中介”統一結合的科技金融體系。加快推進金融高科技產業園等載體建設,促進企業集聚發展,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打破部門職能邊界,推動各類數據資源共享,促進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市場主體,推動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供應鏈金融體系
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增強資金流系統流動、開放流動、循環流動能力,實現資金要素價值增值和要素流動核心區域的經濟能量倍增。積極主動服務和融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培育壯大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支持通用航空、航空製造與維修、航空物流等臨空產業發展,推動國際貿易、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模式深入對接跨境產業鏈,促進各類流量要素在楚雄州各產業供應鏈上的融合對接,實現價值增值。探索金融業務創新模式,加快發展網際網路和移動金融架構下電子商務供應鏈融資,拓寬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融資渠道。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規模,鼓勵供應鏈企業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台,探索開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延伸產業鏈金融服務試點,構建 “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的供應鏈金融體系。
三、健全消費金融體系
健全消費金融組織體系,壯大發展資金流要素市場主體。以重點企業為依託,設立消費金融新業態機構,鼓勵發展消費金融結算,大力引進結算中心落戶,提升跨區結算能力。創新消費金融服務模式,拓展資金流通領域,鼓勵新興金融機構開展線上自助式消費貸款等新業務,最佳化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服務。提升消費金融發展環境,暢通資金流通渠道,強化網際網路小額貸款公司審批和事中事後監管,規範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管理,重構信息信用體系。推動傳統商業銀行信用卡及消費貸、消費金融公司貸款、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等多種消費模式並行,創新消費金融服務模式,拓展資金流通領域,鼓勵新興金融機構開展線上自助式消費貸款等新業務,最佳化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服務。
四、完善普惠金融體系
發揮財稅政策作用,完善、用好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採取引導基金、獎勵基金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及社會資本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完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強化資金流量可達性。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社區、學校等人員密集地段增設網點,提升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積極推動建設小微金融交易中心,健全普惠金融交易市場服務能力。支持探索基金、保險、信託、眾籌等新型商業模式。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打造“貸免扶補”線上平台,提升普惠金融風險擔保和綜合服務水平;發展“銀稅互動”創新服務,鼓勵保險公司面向特殊群體開發專門保險產品,豐富普惠金融產品供給。運用金融科技賦能打造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用好用活各大銀行推出線上“裕農通”等普惠金融服務,提升普惠金融風險擔保和綜合服務水平,保障農貸資金公平惠及農戶,實現“全維度為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賦能”。鼓勵保險公司面向特殊群體開發專門保險產品,豐富普惠金融產品供給。提倡運用普惠金融精準幫扶模式,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五節 強化技術支撐,提升流動經濟創新力
搭建科技創新平台,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充分激發和釋放發展潛能,切實增強楚雄區域競爭力。
一、科技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企業主導產業技術創新等機制,支持企業實施產業技術創新項目,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按照“自主決策、先行投入”的思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政府以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重大產業創新項目建設。支持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和企業家參與研究制定州級科技創新規劃、計畫、政策。持續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加強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新興產業、重點領域以及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急需緊缺人才支持力度,建立完善高技術人才培引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創新環境、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建立科技研究、技術開發、試驗發展、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分類評價標準和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二、科技開放合作
積極開展科技入楚活動,藉助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的技術、人才、資本、成果、平台優勢,簽訂更多又具有科技含量的合作項目和引進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科技企業,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持續把科技入楚活動向深度和廣度推進,擴大延伸範圍,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最後一公里,實現楚雄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引進先進的製造技術,利用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網路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發展水平。
第六節 升級文旅產業,提升流動經濟生命力
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促進人員交往交流,拉動相關行業加快發展。
一、加快推進重大旅遊基礎項目
搶抓國家高度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動鄉村振興等戰略機遇,大力推動州內旅遊環線的內聯與外融發展,全力參與全省“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深度挖掘“世界恐龍之鄉、東方人類故鄉、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中國綠孔雀之鄉”世界級旅遊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侏羅紀文化旅遊產業園等重大旅遊文化項目建設,打造一批A級景區、高品質酒店、精品古鎮、田園綜合體,推出一批文化旅遊項目,打造大滇西旅遊環線新亮點。按照全域旅遊理念和“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全面推動旅遊文化產業向文化體驗、休閒度假、健康養生、觀光旅遊、專項旅遊轉型升級,打造國內知名的四季生態旅遊目的地和國際知名的特色旅遊文化目的地,實現從旅遊過境地向旅遊目的地轉變,推動旅遊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培育引領性文化項目
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積極接入“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推動旅遊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創建智慧旅遊鄉村。發揮遠古文化、彝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實施一批文旅創意精品項目,打造一批精品旅遊景區。培育文旅產業引領性項目,策劃推出一批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新產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吸引力強、帶動力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項目,加快建設一批功能配套、類型多樣的旅遊文化演藝設施,創作培育一批旅遊文化演藝精品,開發一批具有影響力、參與性和體驗性的旅遊演藝產品。
三、構建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加大地域傳統文化發掘力度,打造具有楚雄特色的民族文化,促進文化產業開放合作發展。積極開展民族服飾、語言文字、節慶文化、舞蹈等傳統文化傳承與交流活動,加強優秀民族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旅遊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和發展特色,促進民族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與城鎮建設、人民生活更加緊密結合。大力推進“旅遊+”,推動旅遊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增加高品質供給,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需求,推動旅遊產品由觀光型向文化體驗、休閒度假、專項旅遊等複合型旅遊升級,消費結構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最佳化。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力度,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對外展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第七節 夯實人力資源管理,提升流動經濟整合力
堅定實施人才強州戰略,持續實施農村“領頭雁”“彝鄉英才”等培養工程,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到楚雄就業創業,提升流動經濟整合力。
一、強化人才教育培訓功能
深入推動“人才興楚”工作,加強人才培養,健全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加強與省內各大高校合作,深化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建立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培養創新人才的長效機制。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南亞東南亞國家職業教育、科技研發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支持和引導職業類院校擴大辦學規模,利用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培育複合型、實用性人才。打造產業技術工人交流培訓中心,形成對園區急需技術工人、農民工等培訓機制,促進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及農業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型。
二、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水平
大力引進人才服務中介機構,重點培育和引進高端人力資源服務外包、人才測評培訓等服務業態。爭取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促進行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 逐步形成產業特色突出、服務功能完善、現代高端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集群。實施“‘網際網路+’人力資源服務行動”,推動人力資源服務各業態和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支持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探索開展跨界服務模式。
三、最佳化人力資源協同能力
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協同功能作用,構建“共助、共建、共享”的重點產業人力資源區域聯動協同服務平台,切實解決企業“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建立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創業就業協同聯動機制,實現人才政策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政策相配套、與社會保障相銜接,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完善人力資源保障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資收入分配政策,構建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係。創新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暢通人才表達合理訴求渠道,做好人力資源保障工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完善工作機制
加強對流動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流動經濟發展工作,研究流動經濟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和政策措施。建立推進流動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聽取企業訴求和建議,及時發現、總結、推廣企業創新轉型的成功經驗,研究解決方案實施和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有關問題。設立“楚雄州推進流動經濟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吸納省內外知名行業專家,開展重大問題前沿研究,為重要套用項目及工程實施提供決策諮詢意見。健全完善流動經濟發展監管體系,營造開放包容的流動經濟發展環境。
第二節 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有利於規劃項目實施的政策引導和應對力度。完善流動經濟相關政策體系,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加快形成產業政策與財稅、信貸、土地、金融等政策配合實施的機制,增強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前瞻性、有效性,發揮好政策的撬動和放大效應。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點流動經濟規劃項目,合理安排用地。
第三節 拓寬融資渠道
利用各級各類財政資金,積極創新投資方式,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流動經濟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到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鼓勵物流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短期票據、私募債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科技型企業形成動態的以“內源融資+政府扶持資金+風險投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資模式”。積極踐行創新發展,以大抓招商、大抓市場主體、大抓營商環境為途徑撬動大融資,努力實現更高效率發展。
第四節 建立統計體系
構建流動經濟產業統計指標及目錄,探索開展針對流動經濟新領域、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專項統計研究,明確統計口徑,探索流動經濟增加值測算方法,建立州級流動經濟核心指標的定期發布機制和動態監測制度。搭建企業信息資料庫,強化對各行業流動經濟的統計監測和運行分析。積極探索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流動經濟統計、分析、監測中的運用,適時建立流動經濟統計運行監測平台。
第五節 明確任務分工
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幹部配備上,結合流動經濟戰略規劃內容,建立職能明確、權責一致、運行協調的管理體制。進一步細化流動經濟重點領域發展的目標定位、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大舉措,由各牽頭部門根據職能職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分解下達至各縣市人民政府和州直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責任,涉及的縣市和部門根據具體工作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責任,確保工作落地落實。

解讀

楚雄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楚雄州流動經濟建設發展戰略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了便於各級各部門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現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編制背景
流動經濟是經濟領域中依靠各種生產要素或生產物的流動而帶來經濟效益與發展的經濟,是以開放包容、內外聯動的發展理念為指引,憑藉優越的區位、交通、環境、資源稟賦和營商環境,吸引要素落地,聚合人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增長動能,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流動經濟對於推動楚雄發展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最佳化、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更加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打造滇中崛起增長極、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具有重大意義。為進一步明確流動經濟發展目標、發展布局、建設路徑和重點任務,編制本《規劃》。
二、編制依據
《規劃》依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遠景目標展望到2035年。
三、主要內容
《規劃》規劃由5部分組成,全文約2.9萬字。
第一部分是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主要包括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面臨形勢3個方面的內容,全面總結了楚雄州流動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效,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同時,全面分析了發展流動經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第二部分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明確了發展流動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提出了到2025年,全州流動經濟的基礎設施、平台建設、公共服務基本形成,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流動經濟的發展力及創新力不斷提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具備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面向南亞東南亞合作初具規模,流動經濟的引領效應持續放大。到2035年,具有全國示範性的特色流動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競爭力和創新力大幅提升,國內外優質流動要素在楚雄州吸附、聚集和整合,商流、物流、人員、信息流、技術流和資金流“多流合一”,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向經濟與發展優勢轉化,構建形成植根滇中、面向全省、聯通國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三帶一網”流動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第三部分是空間布局。要依託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國內各區域的經濟往來、要素流動,構建形成國際流動經濟帶、國內流動經濟帶、省內流動經濟帶和州內流動經濟網的“三帶一網”流動經濟戰略布局。
第四部分是重點任務。充分發揮楚雄州的優勢和特點,圍繞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和人流六大流動經濟領域,重點推動物流體系、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加快金融服務、信息化、科技創新和文化旅遊業發展,促進人員流動,努力實現區域內“多流合一”和“高效整合”,打造流動經濟楚雄樣板。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推進流動經濟發展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流動經濟相關政策體系。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創新投資方式,加大對流動經濟項目的支持力度;建立流動經濟統計體系,構建流動經濟產業統計指標及目錄;明確任務分工,建立發展流動經濟職能明確、權責一致、運行協調的管理體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