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牆(南京明代古城牆)

南京明城牆(南京明代古城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8年,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併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為世界歷史之最。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于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於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全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形制,綜述,宮城,皇城,京城,外郭,主要建築,城門,瓮城,水關,橋樑,護城河,藏兵洞,建造特色,材料特殊,排水科學,因地制宜,城磚銘文,呼應天象,建造藝術,主要功能,文物保護,分段保護,立法保護,限高保護,牽頭申遺,綠植修補,現代文化,遊覽指南,

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南京城牆四重環套格局南京城牆四重環套格局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農曆八月(1366年9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鐘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鐘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準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代南京城明代南京城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獅子山段城牆獅子山段城牆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門城門修復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定淮門之間,開闢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儀鳳門段城牆儀鳳門段城牆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遊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闢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宣統三年(1911年),回響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天下第一瓮城”——中華門“天下第一瓮城”——中華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闢中華東門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鬼臉城(石頭城)段城牆鬼臉城(石頭城)段城牆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闢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闢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畫,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闢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線,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闢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小桃園段城牆小桃園段城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解放門段城牆解放門段城牆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准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中山門段城牆中山門段城牆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誌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乾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畫》。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2年,南京城牆再度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4年,南京外郭城牆(原白下區段),南京外郭城牆(秦淮區段)列入秦淮區文物保護單位及不可移動文物。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範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覆。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2018年1月,南京計畫投資建設城牆監測預警平台,全程監控明城牆的健康狀況,發現問題提前預警。
2018年3月,南京出台加強南京城牆保護利用和申遺的實施意見,確定5大類23項52條工作任務,投資概算達45.93億元。
2018年6月,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設計的南京城牆博物館在南京明城牆下奠基,正式啟動建設。

建築形制

綜述

南京城(京城)平面圖南京城(京城)平面圖
南京明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牆更長,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而南京明城牆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
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南京明代的四圈城牆,其營建思想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顯得標新領異,獨具魅力。

宮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四重城垣最裡邊一重,偏於南京京城東隅有御河環繞。
南京故宮午門遺址南京故宮午門遺址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牆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
該地原為“燕雀湖”,地勢低洼,經清淤、打樁、挑土填湖、鋪墊巨石等項措施。宮城內建築,分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六宮)兩部分。
在宮城牆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後宰門”)
宮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3.31千米
開啟城門:開有6座城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午門東華門地表建築保存至今,西華門地表僅有須彌座保留)
宮城城門
宮城城門
午門(午朝門)
左掖門
右掖門
玄武門(今厚載門後宰門

皇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南京故宮衛星模擬復原圖南京故宮衛星模擬復原圖
皇宮在形制上,依照《禮記》設五門三殿的舊制,從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在這五門之後,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正殿。六宮則依照《周禮》舊制,正殿之後設定乾清宮和坤寧宮,相對兩宮正門設有“日精門”和“月華門”,以喻帝、後之居猶如天地日月長存。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築城門七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即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定在宮城裡,有的設在皇城內。
清《康熙南巡圖》中的通濟門段城牆清《康熙南巡圖》中的通濟門段城牆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皇城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歷時1年
城牆高寬: 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9.95千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開有城門:開有7座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西安門等地標建築保存至今)
皇城城門
皇城城門
長安左門
長安右門
北安門
承天門

京城

京城,又稱內城,全長35.267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個、窩棚200座,開築城門13座、水關3座。其城垣形制獨特,為明初朱元璋、劉基等人所獨創,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
台城(解放門)段城牆台城(解放門)段城牆
它一反《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傳統形制,放棄了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勢, 從防禦的需要,因形隨勢而建的不規則狀,成為中國古代都市建設史上的一個特例,使京城城牆的形製成為後人所樂道的特例。因此,民間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稱南京城牆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 “呈宮扇形”等。
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鬥鬥勺內,設市為民居,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護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華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滿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欲望,體現了設計者的“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思想。
京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歷時21年
獅子山(儀鳳門)段城牆獅子山(儀鳳門)段城牆
城牆高寬:城高14-26米,城寬7-19.75米(最寬處達30米)
城牆長度:35.267千米
城門水關:開有13座城門,正陽門內二瓮 、通濟門內三瓮、聚寶門內三瓮、三山門內三瓮、石城門內二瓮、清涼門內一瓮、定淮門儀鳳門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外一瓮、太平門朝陽門外一瓮;設2座水關,東水關西水關
消失時間:60年代拆除部分城牆,城牆至今仍存25餘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城牆。南京明城牆總長度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遺存為25.091公里,遺址部分10.176公里。
京城城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
聚寶門(今中華門
鐘阜門(小東門)
朝陽門(今中山門
明代後增闢城門
(後注開闢時間)
玄武門(1908年)
草場門(1908年)
小北門(1908年)
挹江門(1921年)
中央門(1931年)
中華東門(1931年)
中華西門(1931年)
漢中門(1933年)
武定門(1933年)
新民門(1934年)
雨花門(1936年)
解放門(1954年)
集慶門(1991年)
華嚴崗門(2007年)
長乾門(2008年)
標營門(2009年)
【因字數限制詳細內容見各個詞條內鏈,其中小北門又稱四扇門】

外郭

外郭,即外郭城,是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而營建,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開始建造。
南京明城牆外郭城門南京明城牆外郭城門
外郭,俗稱土城頭,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在城門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就方位而言,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周長全長達180里,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現今外郭城門無存,部分城門有址可尋,有址可考。其中麒麟門仙鶴門等地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蹟。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外郭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城下有過水涵洞。
城牆長度:超過60千米(明代官方稱為180里)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

主要建築

城門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戰中的焦點。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門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築改制,以壯其勢、瞻其觀。南京京城設有城門13座,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敵樓,並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門址位置依據城垣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瓮城有內、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
儀鳳門儀鳳門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裡通過。
城牆一周共設13座城門,東有朝陽門,南有聚寶、通濟、正陽(即光華門)3門,西有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門5門,北有太平門、神策、金川、鐘阜4門。
正陽門光華門)是南京城牆十三座內城門,是京城的正門,內外均有瓮城的複合型瓮城,是中國城牆建造史上獨創。外國使臣來朝覲見必須經正陽門出入,正陽門也就是明朝“國門”。光華門為南京內城南段城牆三座城門中,最靠東的一座。
中華門紙模中華門紙模
通濟門是南京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城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內部結構極其繁複,其形狀在中國也絕無僅有,一座城樓,兩條上城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門垣皆為拱券砌築,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長約690米,立面城寬約90米,均為條石砌築。
聚寶門中華門)是南京城牆內城十三座城門中規模僅次於通濟門的瓮城城門,是京城的正南門,中華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瓮城堡壘,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堡壘瓮城。
通濟門魚腹型的內瓮城結構通濟門魚腹型的內瓮城結構
三山門水西門)規模僅次於聚寶門(今中華門),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船形或者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
石城門漢西門)坐東面西,由兩道瓮城、三通城門組成,皆為拱券砌築。
清涼門是明代南京內城十三座城門,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瓮構成。
定淮門是南京市明代內城十三座城門靠城西的城門,位於外秦淮河東岸,具體規格不詳。
儀鳳門興中門)是城北進入南京城的要道,軍事位置十分重要,為單孔城門,上設兩層箭樓。
和平門和平門
鐘阜門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也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兩座城門取龍鳳呈祥寓意。
金川門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門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定有水閘,控制護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神策門相對其他城門規模較小,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個內城城門中唯一一個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也是十三座城門中唯一採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結構的城門,且瓮城門不正對著城門,而是開在瓮城的東北角,因此成為十三座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一座城門。
中山門中山門
太平門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門,原為單孔城門,2014年復建為三孔城門。
朝陽門(中山門)原為單孔券門,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朝陽門拆除,把門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並改名為中山門。

瓮城

瓮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外的附屬建築。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城門的設施。瓮城,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衛城門建築形式中成熟的建築設施。南京城牆的內瓮城,一反中國傳統瓮城建造的舊制,將前人理論上把瓮城設定在城門內的構想,大膽用於實踐,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內瓮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城牆首創。由於內瓮城設定在城門的裡邊,就有條件設定瓮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御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瓮城所無法做到的。
正陽門內外雙瓮城格局正陽門內外雙瓮城格局
13座城門中,朝陽門、神策門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門有兩道瓮城,聚寶、通濟、三山門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門中,聚寶、石城、神策門清涼門4門保存至今。
光華門原名正陽門,是京城的正門,內外均有瓮城的複合型瓮城,為國內城牆建造史上獨創。
民國十八年,南京中華門航拍民國十八年,南京中華門航拍
通濟門是南京十三座內城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城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與聚寶門(中華門)和三山門水西門)是三座規格最高的內瓮城城門。
聚寶門(現稱中華門)是現存最大的城門,規模最大,東西長118.57米,南北長128米。城頂原有木結構敵樓,城門設鐵閘和木門,鐵閘用絞關上下啟動。瓮城兩側有登城馬道,主城內側上下兩層及瓮城兩側共有27個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圓形,周長60公里,多為土築,現已闢為明外郭百里風光帶。

水關

在河流進出及泄水口處,南京城牆下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秦淮河進出口分設東西水關兩座水門。東水關今尚保存,設有內外兩道閘門,中間一道鐵柵,閘有上中下3層拱券,每層11拱,有效地分解了城牆重力。
東水關遺址東水關遺址
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處設有涵閘。閘一般為銅或鐵質,正方形,五孔,邊長約125厘米,內接銅或鐵質涵管,直徑約95厘米,閘口還設有銅或鐵質柵欞。
南京原有兩座水關,將內秦淮與外秦淮溝通,東水關和西水關分別位於十里秦淮的兩端,素有龍頭、龍尾之稱。1953年西水關不幸拆除,僅存東水關。東水關和西水關都是600多年前高超水利設計工藝的代表,是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進行主城區建設、水系改造時,進行的兩項大的水利工程。
東水關
東水關坐落於南京城東南部,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東水頭舊稱上水門,始建於楊吳築城,932年(楊吳太和四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
在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如今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里內秦淮河的東端。如今的東水關遺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設南京城,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定,將東水關闢為通濟水關"偃月洞",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層十一券通水,上中兩層共二十二券為藏兵屯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二十二券。
東水關東水關
為了鞏固王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在從通濟門進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橋,因其地處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朱元璋為"鎖"住大明朝的"風水",給此橋起名為"九龍橋",希望藉助龍的神奇力量"鎮住南京的風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宏偉基業代代的相傳下去。在清朝時,康熙乾隆巡訪江南時,都是從九龍橋進入南京城的。
2001年修復東水關時,保留了九龍橋的基礎,從橋面上重新鋪上了大塊的青石,橋的兩邊鑲上了80個蓮花彩雲雕石欄桿。在橋的兩端安裝了4個雕花石鼓,整座橋用了近4000噸石料,橋的基礎絲毫未動,由此可見古人造橋技術之精湛。
西水關
因為被拆除的年代久遠,南京西水關不如與之遙相對應的東水關著名。西水關在水西門南側,背靠城牆上下三層,擔當水利、防務兩大功能,在功能設計上是非常精密的。倚靠古人的這個地下排水系統,一般的大雨都不容易造成路面積水。明朝遷都北京之後,仿照南京城地下水系疏通系統進行改造,所以每次北京大雨時,故宮一般都是不會積水的,因為它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也是西水關、東水關這樣的水利工程在當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西水關賞心亭夜景西水關賞心亭夜景
據《古里秦淮地名源》里所考證,五代南唐時期,西水關被稱為下水門,明代築城時改建為西水關,設偃月洞。清代在下浮橋和偃月洞之間設有銀台洞,又稱雲台洞。1935年,雲台洞舊址建西水關防洪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裡仍然是小型防洪排澇設施。可見西水關在歷史上,對於保護南京城免受洪澇之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防洪排澇,西水關在軍事、政治、經濟上也“大有作為”。據稱,當時在修建西水關時還頗有講究,有一些“小機關”:西水關有兩道閘門、橋道和藏兵洞。一道閘門在城牆之內,另一道閘門在內秦淮河出水口,城牆之下留有多孔拱券式進水巷道,用條石封住,防止敵人的“水鬼”潛水入城,城牆從兩道水閘之間堆砌而成。
東水關與西水關建築布局基本一樣,兩相呼應,中間所夾水道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最終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十里秦淮”。可別看東水關、西水關建築結構都一樣,到了六朝以後,西水關的繁華、熱鬧卻是當時東水關遠不能企及的,與現在成相反之勢。
西水關地區的賞心亭西水關地區的賞心亭
西水關是內秦淮河的出水口,與長江相連,設有碼頭,算得上是南京‘進出口’的咽喉,也是當時南京城最繁忙的物資集散中心。除了貨物外,外地人如果想走水路進入南京城,也必須是從西水關下船,然後經水西門進城。碼頭上也設有關卡,想要下船上岸的人必須得出示憑證,才可以進城。這大概與洪武年間發生過的“間諜案”有關,因為當時商業發達,有許多外國人也會來到中國,期間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之後,進出口管理也便更嚴格了。西水關的繁華從考古發現中也可力證。20世紀80年代末,西水關出土一批六朝、隋、唐、宋、明、清等各個時代的文物。

橋樑

明南京城門外護城河的橋樑,是人流車馬往來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堅硬的石質材料為主要構件。有石城橋石城門外)、三山橋(三山門外)、聚寶橋(聚寶門外,即古長乾橋)、九龍橋(通濟門外)、夔角橋(正陽門外)、平橋(朝陽門外)等。明初建造在相關河道上的著名橋樑中,最大的石拱橋是上方橋(即七橋瓮),由於這座橋是拱衛京城的門戶,以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明初建造的橋樑中,賽虹橋(明初稱“大通橋”,民間又俗稱“賽工橋”、“賽公橋”等)與南京明城牆的建造,傳說故事最多。
七橋瓮七橋瓮

護城河

護城河(外秦淮河)護城河(外秦淮河)
環繞南京明城牆的護城河(唯有太平門向東一段城牆外側沒有開築護城河),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護城河的水源,來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等,經對城垣外側河道疏浚、開挖,引導河水入濠而成。寬闊的護城河水面,襯映高大堅固的南京城牆,使進犯之敵望而生畏。
城牆現存護城河全長為31.159公里,城牆與護城河間距最寬處為334米,最窄處為9米。

藏兵洞

“藏兵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
中華門藏寶洞中華門藏寶洞
這種“藏兵洞”在聚寶門(中華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

建造特色

材料特殊

南京明城牆在城牆的結構、瓮城的創新、護城河水源的利用、水關涵閘及橋樑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勞動人民用心血築成的一座豐碑。
由全國各省燒造的明城磚由全國各省燒造的明城磚
南京明城牆在砌築中,對不同地段採取了不同質地牆體的處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崗岩的條石,作為城基、勒腳和部分城牆內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磚壘砌;還有的地段以條石、城磚砌築牆面,中間填以片石、城磚、黃土混合夯築等。粘合牆體的材料十分堅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漿建造的說法。

排水科學

南京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土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定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定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
武廟閘武廟閘
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定的水關、涵閘。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瓮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因地制宜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因各段所處地形和位置不同,所採用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南京城南城及東西城的南段與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別採用不同建造方式。
以玄武湖為天然屏障的城牆以玄武湖為天然屏障的城牆
南城及東西城的南段,面臨平原和河流,無堅可守,除以河為塹外,城牆建築最為堅固。牆內外壁表層用大塊條石砌築,裡層填以巨大的塊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內外牆體,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漿。內外牆之間再填以黃土、片石,隔層夯實。某些地段,也有在條石砌築的內外牆體之間全部用磚砌築,或以磚、黃土、亂石夯填的做法。
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臨湖,地形複雜,城牆結構比較簡單。或者全體用城磚砌築,牆體較為單薄,或者在磚築的內外牆體中間夯填黃土塊石。東城的部分地段,城牆外壁用條石砌築,內壁用磚砌築,中間夯填黃土、亂石或碎城磚。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朝陽門(今中山門)附近及獅子山地段,依山而建,僅在外側修築磚石牆體。石頭城一帶,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僅在山頂上加築很矮的磚牆。城牆頂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黃土拌和的夯土層上面再平砌數層城磚。頂部邊沿設有石質流水槽和伸出牆外的滴水槽。

城磚銘文

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由於城磚來自全國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城牆的實名制城磚銘文南京城牆的實名制城磚銘文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依靠哪些區域燒制單位提供並不明確,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經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目前尚未完全統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史料記載,明城牆的磚石並非在南京城內集中燒制,而是由全國32府148個州縣共同承擔,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為了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里、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卻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者,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也許只要沒有寫錯,就不會有殺頭之慮的緣故,其字型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型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城磚銘文的字型,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蘊含著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種書體最具神韻,在中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一筆一划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所有的銘文,折射出的謹慎與虔誠,強烈而鮮明。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章印、刻劃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於字型的筆劃較細,故對制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城磚產地城磚產地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銘文,為後人留下了及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有些填補了史料的不足。為進一步研究南京城磚產地的分布;中國漢字在明初的簡化字與異體字;中國民間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國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變以及明初實行的責任制等,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城磚銘文的研究,還能發現不少明以前燒制的城磚和一定數量明以後為修葺城牆而燒制的清代城磚,為認識南京城垣的發展和變遷,提供了實物佐證。
南京城牆的實名制城磚銘文南京城牆的實名制城磚銘文

呼應天象

南京城牆東南角的通濟門至西北角鐘阜門與儀鳳門之間作一划分,南為“南斗六星”,北為“北斗七星”。
南北聚合南北聚合
“南斗星”的六顆星座以聚寶門、三山門、清涼門、石城門、定淮門、儀鳳門六座城門隱喻;
“北斗星”的七顆星座以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和鐘阜門七座城門隱喻。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南京城牆呈“南斗”與“北斗”聚合形布局,與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呈北斗星布局不是單純的巧合,而是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時,受當時社會及思想影響的結果,體現了“天地合一”與“皇權神授”思想。

建造藝術

正陽門、朝陽門和太平門,分別位於環繞皇宮的南、東、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陽門為皇宮南北中軸線的最南端,是外國使臣赴京朝覲入城必經之正門;而太平門外玄武湖之濱,則為1384年朱元璋設定的主宰刑殺大權“三法司”(即“貫索”,或稱“天牢”)之所在。
前湖段城牆前湖段城牆
神策門,是所知的南京城牆唯一的傳統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門外瓮城與聚寶門內瓮城幾乎在城市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內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瓮城,是明南京城牆建造中繼承與創新的例證之一。
金川門、鐘阜門、儀鳳門和定淮門四門,位於南京城垣的西北角,瀕臨長江,是抵禦江北進犯南京城的重要門戶。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難之師”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蟪)在城內策應,打開金川門迎燕師入京,恐怕朱棣當時難以順利進城,很快就能登基稱帝。清涼門、石城門,均置內瓮城單座。
堅固而形制各異的城門,是建造者設計思想的生動體現。城門的設計與建造,在充分滿足城門防禦能力的前提下,極力追求城門建造藝術上與恢弘雄偉、形制獨特的南京城垣主體協調,達到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作者、寓居南京的吳敬梓先生,根據逆時針方向排列的城門順序是:“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三山門、聚寶門和通濟門,均為內瓮城,規模與氣勢均超過其他諸門,尤以聚寶門內瓮城為最。僅藏兵洞達27個:第一道城門左、右各三個,城門上的樓基中共設7個,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為最大,面積達310平方米;東西礓(磜)下面各設坐西向東和坐東向西的藏兵洞7個。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作儲藏守城器械和軍用物資,戰時藏兵,相傳可藏兵3000餘人。通濟門的內瓮城,也是非常壯觀的,特別是呈“船形”的通濟門內瓮城,在增強城門防禦能力的同時,又融入了強烈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反映了當時人的審美情趣和某種願望。

主要功能

南京明城牆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規模和氣勢,得益於中國數千年城垣建造發展史的深厚基礎,是中國冷兵器發展到巔峰狀態下開始向火兵器轉型時期的必然產物。
《南都繁會圖》中的南京宮城城牆《南都繁會圖》中的南京宮城城牆
城牆最本質的原生價值之一,在於具備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防禦功能。城牆最初由土壘、土石混築、磚石砌築其表皮,發展到南京明城牆大規模採用磚石構造,逐步趨於完善的過程,與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恩格斯說:“築城藝術的徹底改革,是火炮改進的最初結果之一”。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者們在無數次攻城略地實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因此,南京明城牆在軍事防禦功能上,針對當時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結合南京地區地形、地貌,無論在城牆的高度、厚度、基礎、建材、城垣關鍵部位的設防,其城防建築體系,達到了中國城垣建築較完美的程度。南京,地處雨水豐沛的江南,丘崗連綿,河灣如織,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城牆擇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鬆軟;或平坦如砥。為防止高大的城牆下陷、開裂、傾倒,建造者根據工程的要求,採取了不同的科學處理方式。有的順山勢而建,城垣與山體岩石連結成整體;有的深挖基礎至原生土,上鋪巨石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還打下10餘米長的木樁,上面鋪設圓木井字形木排,藉以達到轉駕城牆壓力的作用。用於南京城牆最大的條石,每塊重達千餘斤,城磚每塊一般重20餘斤,層層疊疊壘砌成高達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負荷,城牆能夠屹立迄今,與牢固的基礎密不可分。
冷兵器時代,城牆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防禦工事。城牆的堅固與否,不只體現著王權的威儀,更直接關係到社稷的安危,所以,歷朝歷代的最高決策者在築造城牆時,始終將工程質量視為頭等大事,絲毫不敢懈怠。然而,滄桑變幻,曾經一時雄奇偉岸的城牆,大多都沒能經受得住歲月的檢驗,最終湮滅於炮火或風雨中。在中國古代的城牆中,朱元璋親自監理的南京明城牆,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之一,歷600多年風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湯。明城牆安若磐石的秘密在於它的修建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視角來看,明城牆堪稱卓越質量管理的典範。
城牆的女牆城牆的女牆

文物保護

分段保護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的規劃範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局部擴展,整體呈環狀分布。北至象山路,東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規劃範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總平面圖《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總平面圖
南京城牆在歷史上不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對應不同的保護方式。此外,城牆各段建築基礎不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例如北面城牆的基礎是山體,西邊則是在石頭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存在,還要保護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鑑,就是他們能夠尊重歷史,利用遺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從神策門太平門。這段自然景觀基礎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樹木,打開視野,同時地面要能走得通,突顯這段城牆看山觀水價值。
第二段是從太平門東水關。此段東部本身就是鐘山風景區的一部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在軍區內,因此不太主張在城牆上走,可以從鐘山風景區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賞牆體,可以看到純粹的輪廓線。
第三段是從東水關西水關。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人氣也很旺,遊客上去走完這段城牆差不多要2個小時。歷史上東水關到西水關就有一個習俗,叫‘走春’,在城牆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驅寒氣。
第四段是從西水關石頭城再到獅子山。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水上也有遊船線路。
第五段是從獅子山神策門。北段相對來說保留較差,清末到近代,通鐵路都在北面這一線,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遺址,此段需要把過去的線路表達出來,並把遺址作為節點。

立法保護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2014年12月30日,《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明代京城城牆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範圍。

限高保護

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範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範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範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台城大廈限高前後對比台城大廈限高前後對比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裡部分建築以保護明城牆,並自縮地盤還綠於民。此次決定自拆的有6幢樓,為後勤、辦公等用房,它們均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址緊挨明城牆。對照後來頒布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這些老建築處於明城牆保護紅線內。為帶頭落實文保規定,在相關單位已進行辦公用房調整的基礎上實施拆除,拆出來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觀綠地,免費對市民開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將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也就是從7層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層,高度降低至24.8米。預計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後的大樓頂部依舊是綠瓦平頂。這是南京市政府對南京明城牆超高建築實施降層的舉措之一。

牽頭申遺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城市分別為南京西安興城襄陽荊州臨海壽縣鳳陽,南京為牽頭城市,此外還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正積極申請加入。
台城段城牆台城段城牆
南京明城牆屬於京師城池規格,西安明城牆屬於二級王城,襄陽、荊州、台州(臨海)屬於府城,興城是中國僅存的明代衛城並一度做過縣城。壽縣古城牆是具備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規制”興建的都城建築,也是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重要藍本。在2013年《預備名單》中,明清城牆排在第7位,隨著排名第一的大運河成功晉級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牆目前排位在第6位。

綠植修補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覆。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色的植物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以中華門為例,未來中華門將取締鎮淮橋停車場,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從中華門城堡的西門出來之後,車流就匯集到了長乾橋上。在未來的設計中長乾橋有望變身為步行橋,同時在它兩邊架設機動車道,這樣一方面是方便遊客的遊覽,同時還可以溝通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國門“正陽門”(今光華門)將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清涼門處將建“石頭津”遊船碼頭,通濟門將建遺址公園,與東水關遺址相連等等。規劃部門表示,此次城牆沿線設計,並不會對城牆附近的民居進行強制性的集中搬遷和拆除。在城牆周邊的新建建築會予以控制,比如說保護地帶不允許新建,除了一些設施以外,對已有的居民小區是擇機進行改造,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居民需要搬遷的時候,把這些建築拆除。

現代文化

南京市市徽
南京市市徽徽章正面的下部,是一座城門,代表南京城,也代表著南京著名的標誌性景觀——明城牆,城上六垛女牆,意指六朝古都。
南京城牆運用到南京市徽中南京城牆運用到南京市徽中

城牆上的世界盃
自2014年6月13日凌晨開始,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內的明城牆上開始投影播放世界盃,成為中國最大最獨特的一塊看球螢幕。城牆的投影利用了現有設備,用16台投影儀組成的組成的設備將城牆從上至下變成一塊超大螢幕。
南京600年明城牆上演世界盃足球賽南京600年明城牆上演世界盃足球賽

元旦城牆長跑
元旦長跑運動會是南京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個傳統項目,2015年已經是第33屆,2015年南京元旦長跑首次登上明城牆。
元旦城牆長跑元旦城牆長跑

城牆亮化,城門雷射秀
2014年8月10日,南京城牆景觀亮化工程一期正式落成,總長度近14公里的城牆段被點亮。城牆點亮後,四處雷射燈表演雷射秀:綠色的光線由無線控制,時而變為一根主線,時而分散成七八根細線,在空中揮舞。四條光線還會在玄武湖櫻洲附近上空交匯,形成“四門互動”的夜景。青奧會期間,雷射表演還配以南京六合民歌《茉莉花》的音樂。

城門雷射秀城門雷射秀

青奧火炬傳遞
2014年8月,南京青奧會實體火炬傳遞8日在南京明城牆上舉行,羽毛球著名選手林丹、青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等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們一起手手相傳,傳遞奧林匹克聖火。該條線路名為“共築未來線”,全程在明城牆上傳遞,意在展現南京古城風貌,線路從明城牆東水關遺址公園出發,途徑中華門城堡,最終在集慶門進行收火儀式,全程5200米,共有45棒火炬手。
青奧火炬在南京明城牆上傳遞青奧火炬在南京明城牆上傳遞

明城牆上的運動會
2014年5月23日,身著漢服的參賽選手進行比賽。當日,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青奧會,南京明城牆管理部門與南京樓市雜誌聯合在解放門台城段明城牆上舉辦“明城牆上的運動會”,根據史料記載複製了擊壤、投壺、步打、木射燈等九項古代運動遊戲項目,吸引了大批市民和遊客前來體驗,感受古代運動項目的樂趣。
外國友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外國友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明城牆螢光跑
2015年6月5日晚,作為今年助力南京明城牆申遺的系列活動之一,“2015如新健康中國行——南京明城牆螢光跑”活動在中華門瓮城拉開帷幕。百名參與者,在火炬手帶領下登上明城牆,由起點中華門至終點東水關,完成全程3.5公里的明城牆“最炫”螢光跑。
南京明城牆螢光跑南京明城牆螢光跑

城門掛春聯
2016年猴年春節前後,南京明城牆舉辦“城門掛春聯,古都開門紅”助力南京城牆申遺活動,並首次掛起春聯,總共將有9幅“春聯”掛上8座明代城門上。其中,中華門、玄武門、武定門、太平門、集慶門、挹江門、神策門各掛一幅,中山門掛兩幅,所有春聯均採用不傷害城牆本體的技術方法懸掛。
城門掛春聯

遊覽指南

截至2018年底,南京明城牆分為多段登城遊覽,部分免費部分收費。
  • 玄武湖段(神策門-玄武門-解放門-太平門)
這段城牆是從神策門太平門,全線約5公里,自然景觀基礎極佳,是明城牆中最熱門的一段,可以看到玄武湖紫金山、九華山、雞鳴寺等風光,這段城牆可在神策門公園、玄武湖玄武門、解放門(台城)、雞鳴寺、太平門等處登城。登城票價為30元/人,除登城之外,這段城牆下面內外兩側均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航拍儀鳳門航拍儀鳳門
  • 城南段(西水關-集慶門-長乾門-中華門-雨花門-武定門-東水關)
這段城牆是從東水關集慶門、西水關,將整個城南包裹,全線約6公里。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登城後可以俯瞰老門東、老門西、雨花台、大報恩寺、白鷺洲等歷史片區,可在東水關公園中華門瓮城、集慶門、武定門、老門東赤石磯登城。登城票價50元/人,城牆外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 城北段 (定淮門-挹江門-儀鳳門)
這段城牆是從定淮門儀鳳門,全長約3公里。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免費開放、可以再儀鳳門、挹江門、定淮門登城,沿線有小桃園、八字山、護城河、獅子山等風光,城牆外也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 城東段(中山門-標營門-光華門東)
這段城牆是從中山門到紫金路通道,全長約1.5公里。這段城牆可以在中山門、標營門、藍旗街登城、票價為10元/人,該段可欣賞月牙湖風光、該段城牆外側均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 石頭城段(鬼臉城、清涼門)
這段城牆是從石頭城到清涼門,全長約1.5公里,該段城牆可在清涼門登城,城牆外的綠道免費遊覽、沿線有鬼臉照鏡子、城牆拜佛等景點。
  • 城北段(金川門-小北門-中央門)
這段城牆是從金川門到中央門,全長約1.5公里,該段城牆可在黑龍江路登城,城牆外的綠道免費遊覽。
  • 漢西門(石城門)處
漢西門瓮城位於漢中門廣場,免費開放,由兩道瓮城、三通城門組成,皆為拱券砌築。如今其東西城門、南面和東面瓮牆以及三分之一的北瓮牆仍在,城門上原建有城樓,樓雖無存,石柱礎仍在。
  • 光華門處
光華門現存西段城牆民國堡壘以及明代城牆基礎,免費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