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關(東水關公園)

東水關(南京市秦淮區東水關)

東水關公園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水關,是古代南京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水關,是南京明城牆的兩座明代京城水關之一,與西水關相對,位於南京市秦淮區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東水關舊稱上水門,始建於楊吳築城時期,明朝修建明城牆時在此基礎上擴建,1960年代受拆城風波影響拆除部分。

東水關為磚石結構,共有三層,每層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稱為“偃月洞”,在古代,上面二層安置守城的將士和儲藏物資,最下面一層調節內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間的鐵柵欄防止敵軍從水路偷襲。東水關將水關建築與城牆建築融為一體,在中國建築史上鮮為一見,堪稱一絕。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築規模,功能作用,遺址公園,景區熱度指數,

歷史沿革

東水關有以前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
東水關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此處開挖,用於引水入城的水渠。
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
楊吳築城時期,東水頭始建,舊稱上水門。
楊吳太和四年(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定,帶有大閘,被稱為“通心水壩”。
如今的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里內秦淮河的東端。
東水關舊影東水關舊影

建築規模

東水關闢為通濟水關“偃月洞”,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層十一券通水,上中兩層共二十二券為藏兵屯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二十二券。

功能作用

東水關是古代南京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水關,是一座重要的水利設施,和同時建造的位於玄武湖南側的武廟閘一樣,如今還在發揮著作用。
東水關實際上是一座兼用來調節秦淮河水的水陸城門。秦淮河水流到這裡便一分為二,一股順城牆外側流,成為護城河,一股穿關入城,是為十里內秦淮河。因此,老南京人又把東水關稱為“東關頭”或“上水關”。千百年來,流經這裡的秦淮河既扶育了兩岸的芸芸眾生,又流淌出了十里秦淮文化。
朱元璋修建水關的用意有二:一是引水入城,供城中軍民飲用與洗滌,二是為了防止水患。因為南京歷史上是個多水患的城市。自261年到533年的不到三百年間,南京城竟被淹過四十三次。明代南京的水患依舊,有一次,洪水竟淹到了皇家禁地明孝陵,並把那裡嚴禁百姓採伐的萬餘株樹木連根拔起沖走。所以東水關在明代曾經歷過數次大修,為其能工作至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水關得名於其位於城東,不乏渾厚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底蘊,孕育了十里秦淮繁華的內秦淮河就是從東水關開始的。此河經東水關,流淌過了歷朝歷代,也留下了無數的詩詞歌賦歷史典故,這一切又無不豐富著南京古城的歷史。東水關由古老的明城磚砌就,每塊城磚上都銘刻著發生於成就它的那個時代的氣息。

遺址公園

東水關遺址公園修復工程是2001年南京市政府重點工程之一,公園占地面積4.15公頃,其中陸地面積2.6公頃,水域面積1.55公頃。建築遺蹟由水閘、橋道、藏兵洞、明城牆四部分組成,修復工程充分體現了秦淮的古都特色。東水關距南京夫子廟僅半里之距,卻絲毫沒有喧囂的市井之噪。這裡有的是平靜的老槐;古樸的《秦淮勝境》牌坊,其上鐫有朱元璋與岳晨曦所撰楹聯;余懷草亭立在東水關側,亭中有明末文化韻味濃郁的石刻長卷《秦淮燈船歌》,其大段的華彩文字將秦淮夜景刻畫得讓人頓生身臨其境之感。東水關遺址公園集“古”寓於一體,具有“古橋、古河、古牆、古閘”四古之稱。
東水關東水關
“古橋”指的是古九龍橋,九龍橋建於明朝初期,橋長84米,寬13米,古時是從通濟門進行南京城的咽喉要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明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在從通濟門進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橋,因其地處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朱元璋為“鎖”住大明朝的“風水”,給此橋起名為"九龍橋",希望以此永保大明朝的宏偉基業代代的相傳下去。清朝時期,康熙、乾隆巡訪江南時,均從九龍橋進入南京城。2001年修復東水關時,保留了九龍橋的基礎,從橋面上重新鋪上了大塊的青石,橋的兩邊鑲上了80個蓮花彩雲雕石欄桿。在橋的兩端安裝了4個雕花石鼓,整座橋用了近4000噸石料,橋的基礎絲毫未動,由此可見古人造橋技術之精湛。現今的古九龍橋已超越了歷史的風貌,每當傍晚時分陽照在古橋上,古橋如同披上了五彩霞衣,給人以吉祥瑞麗的感受。
“古河”指的是秦淮河,它記錄了南京城千年的世事滄桑,見證了歷史朝代的變遷,物盡人移,只有秦淮河水依舊流淌著。東水關是內、外秦淮河的交匯之處,東水關的一大作用就是保持內秦淮河的水位高於外秦淮河。
東水關東水關
“古牆”指的是南京明城牆,其距今已有了六、七百年的歷史,站在東水關遺址城牆的最高處,鳥瞰水關全景,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東水關雄偉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遠眺南京城今日的繁華與東水關磅礴的氣勢相映成趣。
“古閘”指的是上首閘與下首閘,下首閘建於清朝,主要是用於調節內外秦淮河的水位差,到了民國,為了便於楫運輸,又建了上首閘,現在雖然已沒有船隻由此運輸,但兩座白色的閘門以其獨特的景致矗立於內、外秦淮河的交匯之處,給人以異樣的懷舊感。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69.63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82.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