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蓮宗

日蓮宗

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由日蓮上人在鎌倉時代中期(約13世紀)所創立,總本山身延山久遠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蓮宗
  • 組織類別:宗教組織
  • 創始人:日蓮
  • 所屬國家:日本
  • 創始年代:1253年
簡介,由來,創始人,判教理論,核心,影響,相關信息,

簡介

日蓮認為只有《妙法蓮華經》是正法。建長5年(1253),日蓮歸鄉訪親,4月28日登清澄山,向著海上初升的紅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10遍,為日蓮宗創立之始。為了宣揚自己的新教義,他對其他宗派進行了強烈的批駁,因此三度被流放。其教化方法有所謂“折伏”(惡逆的教化)和“攝受”(順信的教化)兩種。滅後由其門下的日昭、日朗、日興、日向、日頂、日持等六老僧葬其遺骸於身延山,建久遠寺,即今日蓮宗的總本山。著作有《守護國家論》、《立正安國論》等300餘種。後來日蓮的弟子分成許多派別。近代日本新興宗教的幾十個教團,有70%屬於日蓮系。
日蓮宗日蓮宗
日蓮於1222年誕生在日本安房國﹙今千葉縣﹚的一個小漁村,時當鎌倉時代,也是日本歷史上一個激劇動盪的時代。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漁民家庭,這意味著日蓮大聖人是為了救濟一切民眾而出生於一般庶民當中。
12歲出家,16歲正式為僧,取名蓮長。翌年,他前往鎌倉修學,之後在比睿山、奈良等地鑽研當時所有佛教學派的教理。32 歲,他通過《法華經》領悟到潛藏於每人生命里寶貴的"佛界",並教示開啟此佛界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佛法的究極,他立宗宣言,改名為日蓮,開始了宗教改革的計畫。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內憂外患、天災人禍、連年五穀不收、瘟疫流行、生靈塗炭的年代。1260年7月16日,日蓮大聖人向當權的鎌倉幕府的最高權力者北條時賴提出了“立正安國論”,諫訴這一切不幸的原因乃信仰錯誤的宗教。他破斥了當時錯誤的諸宗派,進而預言若人民還是執迷不悟,日本會受他國侵略而幕府也會發生內亂。日蓮大聖人因此觸怒了鎌倉時代宗教界和幕府當局,遭到襲擊、判刑和斬首等各種迫害。處於苦難狀態中,日蓮大聖人仍不斷地弘教和鼓勵信徒。他所書寫鼓勵信徒的書簡,今天已經被編輯成“御書”,它便是創價學會會員修行與學習佛法的根本。
日蓮宗日蓮宗
日蓮大聖人為了解救一切眾生,在1279 年10月12日,圖畫了大御本尊遺留後世(所謂本尊就是根本尊崇的信仰對象之意)。這也是日蓮大聖人的出世本懷(出現於此世的根本目的)。1282年9 月,大聖人自覺大限將至,將一切託付給他的第二代弟子日興上人後,安詳地入滅,享年61歲。

由來

日本在13世紀中葉連續發生日蝕月蝕等罕見天象和地震,又有水旱等自然災害,流行疫病。日蓮此時經過到各地考察和修學,對佛教各個宗派的教義已經有了系統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開始形成以《法華經》為最高經典,以專弘《法華經》為終身使命,以五字經題為教義核心的教法構想。他在不斷構建和深化自己的教義體系過程中,一直密切注視著以鎌倉幕府為中心的社會政治形勢和淨土宗、禪宗在幕府支持下迅速擴展的佛教界情況。他作為一個虔誠的學僧,認為日本連年出現天象反常和天災現象是由於社會上流行"邪法"而造成的。他先後寫了《守護國家論》和《對治災害鈔》,引證《金光明經》、《仁王經》、《大集經》等的經文,說由於淨土宗"邪法"盛行,"護國善神"和"聖人"離國而去,才招致天變和諸種災害,對治方法是當政者應禁止"邪法",改而"護持正法",即在全國弘布《法華經》。日本文應元年(1260年)日蓮寫出《立正安國論》,通過幕府近臣宿谷光則轉呈前執權北條時賴。文章以"主人"、"旅客"互相答問的體裁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主張:(一)把法然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及其創立的淨土宗貶為"邪法"、"謗法",廣引佛經指出日本之所以災害連年和危機四伏,就是因為舉國信奉"邪法"、"邪教",從而使得護國善神、聖人離國而去,鄭重地建議幕府下令禁止。(二)稱《法華經》是"正法",要求幕府當政者把法華信仰推行到全國。他借"客"之口說:"國依法而昌,法因人而貴。國亡人滅,佛誰而可崇,法誰可信哉!先祈國家,須立佛法。"然後指出:"禁謗法之人,重正道之侶,國中安穩,天下太平。" 是說能否奉《法華經》為正法,關係到國家的興亡和安危。他在文章中還表示,如果舉國信奉《法華經》,則所在皆佛國,"十方悉寶土也"。
日蓮宗日蓮宗
應當指出,當時日蓮所說的"正法"有時是指天台宗,或稱之為"圓教"。他在文章前署名"天台沙門日蓮",表明尚未有意脫離天台宗。翌年,當他在鎌倉幕府所在地附近宣傳他的主張,攻擊淨土宗等時,受到淨土宗信徒的指控。幕府把他流放到伊豆(在今靜岡縣)。他兩年後被赦,面臨元朝以武力脅迫日本臣伏的嚴峻形勢,他除繼續批評淨土宗外,還把批評的矛頭指向禪宗、律宗真言宗,再次向幕府進諫,指出只有奉法華信仰,禁止"邪法"才能防止亡國,於是在文永八年(1271年)被流放佐渡,三年後被赦。又第三次向幕府進諫,但仍不被理睬,最後隱居甲斐身延山(在今山梨縣),專心從事著述和傳教,建立早期日蓮宗教團。日蓮在顛沛流離的創教和傳法的生涯中,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的教義體系,寫出《開目鈔》、《觀心本尊鈔》等眾多著作,逐漸放棄原來天台宗的立場,提出自己對《法華經》的新的理解和論證,完成了以《法華經》題目為核心的教義體系。

創始人

日蓮於1222年誕生在日本安房國﹙今千葉縣﹚的一個小漁村,時當鎌倉時代,也是日本歷史上一個激劇動盪的時代。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漁民家庭,這象徵了日蓮大聖人是為了救濟一切民眾而出生於一般庶民當中。
12歲出家,16歲正式為僧,取名蓮長。翌年,他前往鎌倉修學,之後在比睿山奈良等地鑽研當時所有佛教學派的教理。32 歲,他通過法華經領悟到潛藏於每人生命里寶貴的"佛界",並教示開啟此佛界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佛法的究極。他立宗宣言,改名為日蓮,開始了宗教改革的決心。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內憂外患,天災人禍,連年五穀不收,瘟疫流行,生靈塗炭。1260年7月16日,日蓮大聖人向當權的鎌倉幕府的最高權力者北條時賴提出了“立正安國論”,諫訴這一切不幸的原因乃信仰錯誤的宗教。他破折了當時錯誤的諸宗派,進而預言若人民還是執迷不悟,日本會受他國侵略而幕府也會發生內亂。日蓮大聖人因此觸怒了鎌倉既成宗教界和幕府當局,遭到襲擊、流刑和斬首等各種迫害。
處於苦難狀態中,日蓮大聖人仍不斷地弘教和鼓勵信徒。他書寫為鼓勵信徒的書簡今天已經被編輯成為“御書”,它便是創價學會會員修行與學習佛法的根本。
日蓮大聖人為了解救一切眾生,在1279 年10月12日,圖顯了大御本尊遺留後世(所謂本尊就是根本尊崇的信仰對象之意)。這也是日蓮大聖人的出世本懷(出現於此世的根本目的)。1282年9 月,大聖人自覺大限將至,將一切託付給他的弟子第二代日興上人後,安詳地入滅,享年61歲。

判教理論

正如中國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論一樣,日蓮在創立日蓮宗過程中也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論。據此判教理論,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評價《法華經》的。這裡僅利用他在《教機時國鈔》中提出的"教、機、時、國、教法流布先後"判教框架,參照其它重要著作,著重揭示他的《法華經》至高無上的觀點。教,指教法。日蓮繼承"五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化法四教"(藏、通、別、圓)的判教理論,認為在大小乘一切佛經中,只有《法華經》最為優越,是"第一經王"。他在《開目鈔》中說,在釋迦佛成道之後50年傳法的生涯中,前40年所說的經典皆"未顯真實",皆屬應機隨緣說法的"權經",只有最後8年所說的《法華經》"皆是真實",是展示佛的"本懷",宣說覺悟的真實內容。 他認為《法華經》比其它佛經優越的地方有三點:一是講一切人可以成佛,包括聲聞緣覺二乘和惡人以及被佛教一向歧視的女人;二是講"一念三千之法門",日蓮著重從"十界互具"進行解釋;三是講釋迦為"久遠實成"的法身佛。 日蓮接受天台智 在《法華文句》中把《法華經》前十四品作為"跡門",後十四品稱為"本門"的說法,進而認為在"本門"中只有<從地湧出品>後半部分、<壽量品>和<分別功德品>前半部分最為重要。又說:"彼一品二半,此但題目五字也。"這五字題目即"妙法蓮華經"(加上"南無"是七字),隱藏於<壽量品>的"文底"。此經題是《法華經》的"肝心",與諸法實相"一念三千"是等同無二的。 這樣,在日蓮判教理論中,佛法的優勝層次是:大小乘諸經--《法華經》--<壽量品>與另兩個半品--"妙法蓮華經"。
日蓮宗日蓮宗
機,原指素質、根機,也直接用來指接受佛法的人。日蓮發揮佛教所說在佛滅千年的之內是"正法時",進入佛滅二千年是"像法時",此後進入"末法"時(佛法將滅的末世)的說法,認為相應於此三時有三機,流行不同的佛法。適應於"正法機"先流行小乘經,後流行權大乘經;適應於"像法機"則流行《法華經》的跡門教法,以日本最澄為代表;適應於"末法機"的教法則是《法華經》的本門教法,實即"南無妙法蓮華經"。 時間越往後,眾生根機越底下,越應授於最上等佛法,所以在末法時代應傳授一切眾生以《法華經》本門的精華--"妙法蓮華經"。《撰時鈔》卷下說:"持妙法蓮華經五字,作為謗法一闡提(按,極惡者)白癲病之輩良藥。"
時,指佛法流行的時代。日蓮利用《大集經》所說在佛滅後有五個500年的說法,說在正、像、末三時流行不同的大小乘佛法,到了像法後半期出現法華跡門正法,而認為他正處在佛滅後2200年,屬於末法初期,正應弘布法華本門正法--"南無妙法蓮華經"。
國,是流行佛法的國度。有流行小乘、大乘之國,或大小乘兼行之國,但日本是"一向大乘國,大乘中《法華經》之國",故應弘布法華本門妙法。
教法流布先後,或簡稱"序",是指教法適應時機不同而流行的先後次序。正、像、末三時先後流行不同的佛法,既然進入末法時,就應流行適宜此時的法華本門妙法。
可見,日蓮通過自己的判教理論把《法華經》提到最高地位,而最後的結論是:法華經題才是適宜末法時代日本乃至世界(閻浮提)的最高最圓滿的佛法。

核心

日本進入平安時代後期(10世紀之後),在社會危機四伏,並且經常出現動亂的形勢下,佛教的"末法"思想在佛教界特別盛行。這種思想強調離開佛滅時間越久,眾生的接受佛法的素質越低,僧人的品質越下降,世上僅有教法而無真正的修行者和證悟者,並且佛法面臨滅亡的危險。與此相應,簡單易行的淨土信仰迅速興起。天台宗僧源信(942-1017)著《往生要集》分類匯集淨土經典文句,提倡在"末代"修持淨土念佛法門。進入鎌倉時代(1192-1333),法然(1133-1212)著《選擇本願念佛集》,最早成立淨土宗。他認為在"末法"時代眾生修持淨土法門以外的"聖道"諸法不可能解脫,只有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超脫生死。這五字名號具有無限功德和神威,口稱這五字名號可以滅罪和往生淨土。此後其弟子親鸞(1173-1262)著《教行信證》,創立淨土真宗,進而提倡"一念淨信,往生成佛"。淨土信仰在鎌倉時代曾特別盛行。日蓮在創教過程中批評的主要方向是淨土宗,此外是禪宗、真言宗等。日蓮提倡法華五字或七字經題,應當說是受到淨土宗口稱念佛的啟發和影響的。
日蓮說一部八卷二十八品的《法華經》的最精要部分是它的題目--"妙法蓮華經",稱之為全經的"肝心"。《撰時鈔》卷下以答問的形式對此作了解釋。他說既然《華嚴經》的肝心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集經》的肝心是"大方等大集經"……一切經皆以"如是我聞"之上的題目為其肝心,那么,《法華經》的肝心應是"妙法蓮華經"。因為《法華經》是一切佛經之"王",所以此經題也是一切佛經的肝心,是"位於一切佛、菩薩、二乘、天、人、修羅、龍神等之上的正法"。 《觀心本尊鈔》說:"釋尊因行、果德二法,妙法蓮華經五字具足。我等受持此五字,自然讓與彼因果功德。" 他在《唱法華題目鈔》中說在此經題五字中包含了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一切法門。 他認為,對於天台宗的"理具"的一念三千諸法,普通人難以理解,自然也不能通過坐禪觀心領悟實相而達到解脫。但如果唱念"妙法蓮華經"五字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無上妙法,達到解脫。他說:"不識一念三千者,佛起大慈悲,五字內裹此珠,令懸末代幼稚頸。四大菩薩守護此人。" 任何人,包括一切智者、愚者和善人、惡人在內,皆可因唱念此經題而成佛。
日蓮以法華經題為核心,提出"三大秘法"作為日蓮宗的基本教義。此五字(或加"南無"成七字)從作為信仰對象來說,是"本門本尊",如將此五字為中心,配以諸佛菩薩和護法善神等名字,用筆繪出,則為"本尊曼荼羅";此五字從作為修行唱念的內容來說,是"本門題目";從尊奉和唱念此經題可以擁有防非止惡的功能來說,則稱之為"本門戒壇"。 可以說,這是日蓮宗獨特風格的集中表現。

影響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記載,釋迦牟尼佛不同意由"他方國土"的菩薩在他滅後護持弘通《法華經》,說"我娑婆世界"(難忍世界,實指現實人間)自有無數菩薩及其眷屬承擔此任,此時大地震裂,從地下湧出無數菩薩,其中有四位導師--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四菩薩。對於以往人們極少注意的這段文字,日蓮特別重視,說在像法之時,天台智 雖提出"理具"三千之法,但未能弘布"事行"的"一念三千"--"妙法蓮華經",進入末法時代,"地涌菩薩始出現於世,但以妙法蓮華經五字,令服幼稚,因謗墮惡必由得益是也"。 日蓮在不少地方以地涌菩薩自況,自認為是末法時代肩負弘布法華本門妙法使命的"《法華經》行者"。《撰時鈔》卷上說在佛滅後1800年間只有三位法華行者,即釋迦佛、智 、最澄。 那么,進入末法時代的法華行者是誰呢?日蓮認為自己當之無愧。日蓮在《撰時鈔》卷上說自己是"閻浮提第一《法華經》行者。"在《開目鈔》卷下他甚至宣稱:"我是日本之柱,我是日本之眼目,我是日本之大船。" 在鎌倉時代創立宗派的人中,像日蓮那樣具有強烈的弘法使命感,不惜犧牲自己身命再三地向當政者進諫抗爭,對異己教派進行激烈批判,是十分罕見的。
佛教與其它文化形態一樣,是隨順時代和社會、地域而發生變化的。從日蓮宗和日本其它宗派的成立,再次證明了這個道理。

相關信息

中國佛教中影響很大、持續時間較長的派別,開創於南朝末、隋朝初。創始人智顗常住天台山,故名天台宗。其派主張定慧並重的原則。所著《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的基本經典。天台宗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現,並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為觀察世界和宗教修持的方法。認為物質世界及其多樣性,不過是人心一念的產物。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是空的,即“空諦”;“空”並非絕對的“無”,而是假有,即“假諦”;佛教把萬物看成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中諦”。認為三諦互相包容,互不妨礙。“一念三千”與“三諦圓融”之說集中地反映了天台宗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天台宗以《法華經》的教義為佛教的最高原理,主張以五時判八教。唐代的湛然,進一步闡明了天台宗的教義,提出“無情有性”的學說,認為草木瓦石也有佛性。北宋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天台宗內部分成山家、山外兩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