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共8冊,其中國小卷4冊,國中卷3冊,高中卷1冊)是200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主編是楊東平,執行主編王雄策劃人周雁翎

國小卷的4冊,在2006年已經出版,但被強令停止發行,已經發行的必須收回。

基本介紹

圖書簡介,出版背景,讀本主旨,編寫過程,學術顧問,參編人員,編寫理念,教育眼光,編輯思路,公開出版,編寫軼事,出版意義,圖書目錄,國小卷A,國小卷B,國小卷C,國小卷D,出版影響,試用期效果很好,被強令停止發行,媒體評價,專家評價,媒體報導,

圖書簡介

《新公民讀本》共8冊:國小卷4冊,供國小三至六年級使用;國中卷3冊,供初一至初三年級使用;高中卷1冊,供高中各年級使用,亦可供成人使用。
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國小卷4冊
《新公民讀本》被稱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針對中小學生的完整意義上的公民教育讀本”。該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組織編寫,院長楊東平擔任主編,於2006年正式出版發行。
策劃人、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博士。
已經出版的《新公民讀本》國小四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在公民道德方面,有仁愛、寬容、感恩、友誼、尚禮、誠信、責任、尊嚴、合作等主題;在公民價值觀方面,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正義、和平、愛國、追求真理、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主題;在公民知識方面,包括國家政府民主政治政黨制度司法公正、社會公共生活、公民的權利與責任等主題;在公民參與技能方面,包括與人溝通、演講、討論、組織活動、參與選舉、處理糾紛、維護權益、向責任部門或媒體反映問題和提出建議等主題。
《新公民讀本》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中小學生公民教育讀本。
《新公民讀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的內容。為了便於學生接受,讀本在邏輯結構上,依據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及其相關主題,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由易至難,由淺至深,層層遞進,不斷發展,試圖深入淺出地詮釋公民教育的目標:傳播公民知識,培育公民意識,張揚公民權利,呼喚公民責任,為21世紀中國培養合格公民

出版背景

百年轉型與公民教育
一個全球化時代的中國人 ,不必是個血脈里流淌著“六經”的大寫的人,但必須是一個有著現代公民素養的世界人,一個骨子裡沒有臣民意識的人,一 個珍愛公平、自由、正義、平等精神的人。
但是,中國在20世紀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教育實踐中,曾長期開設過公民教育課程,後因種種原因而中斷。因此,為中小學生編寫一套深入淺出的公民讀本,將公民教育引入中國小課堂,成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夢想。可以說,《新公民讀本》的誕生在某種意義上是圓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夢”。
在中國,公民教育已經中斷多年了。據周雁翎考證,上海群益書社1913年翻譯出版的《美國公民學》,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公民讀本。此後,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熊子容編的《公民教育》,成為中國自己編寫的最早的公民課教材。1949年以後,政治教育取代了公民教育
1930年代中後期,日本曾經在中國實行殖民教育,後來國民黨實行黨化教育,再後來,公民教育課就從中國大陸的中國小課堂消失了。梁子民先生回憶過國民黨主政時期,“黨義”、“三民主義”等課程是怎樣依靠政治權力進入學校,取代公民教育的。梁子民說在實際教育當中,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大學裡,許多“黨義課”的教員一到課堂上,先說一句:“兄弟的課是奉送的。”他們自己都不認同。
新中國成立後,公民教育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籠統的思想政治課取代。1950年代,曾有人倡議學校重設公民課,或者憲法課,很快被打成“右派”。今天,國內一批德育教育專家深感過去中國小德育教育的缺陷,它強調的是計畫經濟統一規範下的遵紀守法、忍讓和服從,是強調義務為主的公民塑造,對權利講得少,參與講得更少。方法是灌輸式的,倡導的道德觀價值觀是顧全大局、“螺絲釘式”的,幾乎沒有個人權利
當前,中國社會正在加速轉型,傳統德育也面臨著新的轉型。《新公民讀本》的出版無疑為傳統德育走出困境、實現新的歷史性轉型作了有益的探索。
楊東平指出,過去,傳統社會計畫經濟體制下的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義務、遵守服從的“臣民”人格,這種教育的最終成果是培養了大批“老百姓”;而現代社會市場經濟要求人們具有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權利意識和監督意識,即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勇於爭取自由、敢於捍衛和擴展自己權利的公民
這套教材強調世界眼光,突出人類普世價值。翻閱這套讀本,“政府的職責”“政府為什麼要收稅”“維護公正”“新聞輿論的力量”和“走近民主”等重大課題躍然紙上。這些內容,在過去的政治教材中是很少見到的。北京大學出版社周雁翎介紹,《新公民讀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其中公民道德包括寬容、感恩、誠信和尊嚴等主題;公民價值觀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主題;公民知識包括民主政治政黨制度司法公正等主題;公民參與技能包括與人溝通、講演、參與選舉、處理糾紛和維護權益等主題。讀本所闡釋的一些價值取向,沒有沿用中國慣常的思想品德教材的思路。
知名旅美作家林達介紹說,美國的《公民讀本》第一課是“你”,課本這樣開端,是因為這個國家“建立在一個理念之上,就是每個人都是重要的”。課本告訴孩子,一個好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而民主性格正是中國的那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課本認為,要改造社會,先要把自己改造成一個好公民
接續七十年前的歷史
據教育專家稱,自從1930年代中後期日本在中國實行殖民教育、奴化教育國民黨在中國實行黨化教育之後,公民教育課就再也沒有進入過中國大陸的中國小課堂。
全國政協常委、蘇州市副市長、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他們的新公民教育實驗,以及新公民讀本,是在新教育實驗行走中國3年後慎重推出的。新公民教育是新教育實驗的一部分,也是最為艱難的部分。他們不情願媒體介入報導,雖然他們沒有理由阻止媒體的報導。新公民讀本國小版低調進入課堂,是他們謹慎邁出的第一步。對於他們正在製作的國內第一套從國小貫通到大學校本教材,對於他們在70年後第一次開設公民課的嘗試,他們最希望聽到的,是來自教育界的理性批評和建設性建議。
現代社會與公共生活
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下,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義務,遵守服從的"老百姓",而現代社會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敢於捍衛和擴展自己權利的公民
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面臨巨大挑戰,如何走出困境、成功轉型,是教育界必須面對的難題。而公民教育是一個政治中性的概念,世界各國都在搞。它既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又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教育。
現代國家需要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新公民。現代社會培養的是獨立、自由、能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能夠理性處理問題的個體,而不是一味強調服從的群像。
現代公民教育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已被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採納,作為培養下一代、使之成為適應現代社會公共生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合格公民的主要形式。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提出這個問題,在中共歷次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是第一次。然而三年時間過去了,公民意識教育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整體上仍然處於不作為狀態。相反,傷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時有發生。

讀本主旨

作為新公民讀本的主編,楊東平和法學專家一起,以24個字概述了新公民讀本的主旨,傳播公民知識,培育公民意識,張揚公民權利,呼喚公民責任。

編寫過程

學術顧問

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蘇州市副市長、博士生導師

參編人員

徐三公子、鮑城中、瘋癲與文明——40餘位以“馬甲”或實名遊蕩在網路上的中國小名師
王雄,江蘇揚州中學歷史教員,編寫組的核心成員
朱正標,淮安市洪澤中學教師
陳萍,國小卷的負責人,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員
呂準能,浙江金華師大附中歷史老師
高靜,揚州某區教研室的副主任
朱玉忠,儀征市實驗國小校長
馮長宏,高郵城北中心國小教師
瀋陽,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前後參與的,共有六七十位一線中國小教師。

編寫理念

試圖全面突破和超越傳統教材的朱永新楊東平,在提醒編寫人員注意時代感和前瞻性的同時,反覆強調世界眼光和歷史視野。前者突出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後者強調中國傳統的優秀道德資源。
充分突出公民的權利、責任和參與意識,並以強烈的時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為中國公民教育探索一條新路。

教育眼光

策劃人周雁翎說,出版意在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新公民讀本,讓他們感覺市場壓力非常大。短期內這套書不會有太大的市場效益,但這種教育是當下教育中最缺乏的,所以應該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他們著眼於長遠而不是眼前。周雁翎說,他們不試圖改變一個省或者一個縣的教育面貌,他們希望與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學校合作,慢慢地從下往上、從小到大,逐漸推廣。

編輯思路

編輯姚成龍告訴記者,“從目錄中,你可以發現,我們實際上是從道德出發,沿著公德私德兩條路線,然後逐漸涉及法律、政治、倫理、社會等各個領域。從資源上來說,我們不排斥中國傳統文化,也兼容西方現代文明。”

公開出版

因此,在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主持下,由一百多名學者和一線中國小教師歷時數年,編寫了這套讀本。從北京大學出版社投資立項到首次公開出版,歷時三載,書稿經過三十餘次修改、打磨。
在2005年12月11日的新書發布會上,周雁翎說:“我們堅信,在公民教育的隊伍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理想主義者與我們同行。”
楊東平說,2005年底以內,8冊新公民讀本將悉數出籠。

編寫軼事

王雄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幫助邀請一些老師參與《新公民讀本》的編寫工作,很多人認為這事比較敏感而拒絕了。周雁翎說,北大出版社為編寫這套教材培訓了近百名一線教師,最後願意參加編寫工作的不到10人。以致於在《新公民讀本》“編者的話”中,周雁翎這樣表達了對這項工作的謹慎態度:“對一些‘敏感區域’的‘度’的把握,讓人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編寫教材的日子,那種感覺,如冬日飲水,冷暖自知。”王雄每每說到《新公民讀本》的編寫,總是感慨萬千:“ 除了水平上的限制,最大的痛苦是分寸的把握。朱永新老師反覆強調過,我們是建設者,不是破壞者。”
周雁翎告訴記者,在排版公司有記錄的修改就有20多次。書中引用的每一個小故事、每一篇短文,一線教師已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搜尋,別家用過的原則上不用,沒有時代氣息的不用。書稿到了北京,在這方面花的功夫就更大了。為了確定一個篇章結構,編寫組成員會爭得面紅耳赤,為了一個詞的用法絞盡腦汁,為了一句話的準確要反覆查閱相關學科的詞典,為了選擇一篇好文章或者一個好案例要閱讀數十部相關作品,為了查找一份參考資料要跑幾次圖書館……而對一些“敏感區域”的“度”的把握,更是讓人如履薄冰。
國小卷B中有一課叫“維護公正”。先講一個猶太民間故事,說的是赫爾姆鎮上的補鞋匠謀殺了他的一個顧客,於是他被法官判處絞刑。正宣讀判決書的時候,鎮上的一個人站起來叫道,“請等一等,他是我們鎮上唯一的補鞋匠,如果你絞死他,誰給我們補鞋?”“誰?誰?”赫爾姆鎮人於是異口同聲。法官同點點頭,考慮重新判決:“你們說得對。既然我們只有一個補鞋匠,如果讓他死了,我們會很不方便,還是把我們鎮上修屋頂的兩個人中絞死一個吧。”這個顯然是反面例子的小故事是王雄大浪淘沙般淘出來的。它體現的教育宗旨是讓學生在公共道德的矛盾中理解正義的理念,掌握智慧的方法。

出版意義

《新公民讀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的內容。為了便於學生接受,讀本在邏輯結構上,依據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及其相關主題,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由易至難,由淺至深,層層遞進,不斷發展,試圖深入淺出地詮釋公民教育的目標:傳播公民知識,培育公民意識,張揚公民權利,呼喚公民責任,為21世紀中國培養合格公民
“《新公民讀本》在我國規模巨大的教材和圖書市場上,可能算不上什麼大事。但是,在我國社會現代化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它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足跡,將為歷史留下重要的一筆。”《新公民讀本》主編、著名學者楊東平在課本序言中寫道。
有專家評論,國內第一套新公民讀本的問世,非但有利於中國奠定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根基,也是21世紀中國 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石。新公民教育的出台,必將豐富新教育實驗的內涵,擴大新教育實驗的影響力。

圖書目錄

國小卷A

一 認識你自己
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國小卷A
新公民讀本
一 認識你自己
二 我愛我家
三 快樂夥伴
四 我是學校小主人
五 守時好習慣
六 彬彬有禮
七 生活處處有規則
八 在參與中成長
政府的職責
公共服務為大家

國小卷B

一 我們是公民………………………1
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國小卷B
二 學會與父母溝通…………………15
三 學會自我保護……………………31
四 受到委屈怎么辦…………………47
五 在討論中成長……………………57
六 誠信是金…………………………70
七 我們的社區………………………87
八 民族大家庭……………………102
九 維護公正………………………122
十 熱愛和平………………………137

國小卷C

一 做有志向的孩子
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國小卷C
二 同在一片藍天下
三 人人都平等
辯論作用大
五 班級中的選舉
六 遵守公共秩序
七 餐桌上的污染
八 我們的“保護法”
九 怎樣打官司
新聞輿論的力量
十一 生我養我的地方
十二 世界是個大家庭

國小卷D

一 男生女生都精彩
新公民讀本
新公民讀本:國小卷D
公益行動我參與
三 面對選擇
四 維護我們的權利
五 走近民主
六 走進法院
政府為什麼要收
八 忠於職守的公務員
九 網路時代新生活
十 讓生命永遠美麗
十一 探索自然的奧秘
十二 與自然和諧相處

出版影響

試用期效果很好

這套教材在一些國小試用期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許多有識之士都期待,以這套教材的誕生為契機,讓公民教育普遍走進中國中國小校的課堂。

被強令停止發行

某些掌握權力者對教材有不同的看法,這本來並不奇怪。但他們不是善意地提出改進意見,也不和編者進入平等的溝通,而是強令北京大學出版社停止發行,已經發行的必須收回,把這套教材打入冷宮,上百名教育工作的心血付之東流

媒體評價

該書的出版引起了媒體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華讀書報》、《科學時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文化報》、《科技日報》、《中國婦女報》、人民日報社華南分社《華南新聞》、《北京娛樂信報》、《中國新聞周刊》、《新民周刊》、《南風窗》等媒體紛紛報導或發表評論。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政府網、中央文明辦網、搜狐網、新浪網以及其他300多家各類網站對這些報導或評論作了轉載。

專家評價

為21世紀中國培養合格公民
楊東平(北理工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民主法治相比,人們對“公民教育”的概念可能更為陌生。簡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將青少年和社會成員培養成合格的社會公民的教育。顯然,一個國民只有經過相應的教育,才能從一個自然人成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識和良好的公共道德,能夠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具有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知識和技能的“社會人”、“政治人”,成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造就大量訓練有素的合格公民,良好的公民道德、公民素質將成為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空氣和土壤。
近世以來,現代化國家的中國小十分重視開展公民教育,將它作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我國20世紀上半葉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教育實踐中,也曾長期開設過公民教育課程。對青少年開展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養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民主素質、公民道德、法治意識,使他們了解我國社會的政治結構和運作過程,積極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有利於弘揚民族精神,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幫助青少年遠離不良生活方式,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防止毒品、愛滋病等的侵害。
公民教育不僅需要正名,而且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前行。《新公民讀本》的探索是否成功,有待實踐的檢驗。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這一實踐,共同推進我國的公民教育。當公民教育之花盛開之時,必將是我國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昌明之日。
楊東平:我們無非是撒播一些政治文明的種子。
不是說出了一套書,中國的民主政治就解決了。我們無非是撒播一些政治文明的種子,做一些啟蒙,培養一些生長點,真正的民主習慣要在民主生活中養成。一門課程的功能畢竟有限。下一步,我們想在一些學校進行嘗試。把公民教育與學校生活、班級生活聯繫起來。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就指出,要“學會適應民主生活”。我們想讓學生在校園的小社會裡體會與同學、老師、校長的關係,體會規則的制訂與執行,體會權利與義務。總之,讀本面市,只是邁出第一步。
公民教育是傳統德育的歷史性轉型
李萍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20世紀末以來,公民教育在中國大陸悄然興起,這不僅體現了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的要求,而且標誌著我國學校德育的歷史性轉型。
公民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
要深刻地理解什麼是公民教育,首先必須弄清什麼是公民
公民教育的實施意味著重新定位德育的目標
從狹義的角度討論公民教育的時候,人們常常把它作為德育的一種範式,這種範式就像我們討論道德教育、價值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一樣。從德育的角度來討論公民教育,在中國大陸的背景下,我覺得它更重要的價值是它對德育目標定位的一個挑戰。
社會轉型是德育轉型的的基礎
中國公民教育的興起,之所以標誌著傳統德育的歷史性轉型,並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和願望為轉移的,而是以國家、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社會文明制度形態的轉型為前提和條件的。公民地位的確認、公民意識的確立,是公民社會建立的前提和基礎,從根本上說是社會變革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轉型是德育轉型的基礎,是公民教育成為可能的前提。
公民意識的覺醒從正確認識自我開始
周志剛(北京大學公民教育項目課題組核心成員)
《新公民讀本》的第一課從“認識你自己”開始。因為,公民首先必須是能正確認識自我的人。具有自我反思能力是成為合格公民的前提,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對自我缺乏正確認知的人有能力建設性地對待“我”之外的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我們希望藉此讓孩子們領悟到,公民意識的覺醒從正確認識自我開始。
公民教育強調公民權利
劉軍(北京大學公民教育項目課題組核心成員)
公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釐清政府的權威和責任,以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公民教育的要旨在於,通過健全的教育,在政府權威和限制權力之間,在公民權利和義務之間,在政府履行職責和公民履行義務之間,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均衡,既能夠保持秩序和法治,同時又能夠保證個人的自由、權利和創造力。《新公民讀本》張揚公民權利,是希望從國小開始,即讓孩子們接觸、理解一些普適性的權利觀念,逐步樹立起健全的帶有前瞻性的權利意識,為他們成長為一個積極、負責任的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公民教育不是“聖人”教育
周英(北京大學公民教育項目課題組核心成員)
公民教育不是“聖人”教育。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是培養聖人,而是培養合格公民。這並不是說我們反對“聖人”。社會多一些“聖人”固然好,但我們不能期望每個學生都成為“聖人”。我們只有立足於公民教育,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傳統德育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部分專家觀點
白桂梅北京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教授):公民教育的重點是權利教育。權利可以理解為人權,人的基本權利就是公民的權利。所以,我認為人權是公民教育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王東虓鄭州大學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公民教育應該加強權利意識教育。權利意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主人意識,最根本的就是政治參與意識。如果我們公民每個人都有一種主人意識的話,那么我們的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公民教育說到底就是要幫助公民正確處理公民政府的關係。
檀傳寶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公民教育並不是與社會主義教育相衝突的概念。相反,公民教育有助於我們國家從整個社會品質上得到提升。從這個角度講,公民教育意味著整箇中國社會的轉型。當前,重構公民教育的概念,推進公民教育在中國大地上健康紮實地落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叢立新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來講,公民教育絕對是一個應該特別給予重視、特別給予強化的領域。但現在我們的公民教育確實很滯後,與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很不協調。我們現在完全有條件把公民教育做得比現狀更好一些、更有效一些。
陳萍(江蘇省揚州市國小特級教師):我教過多年的品德課,在教學中我發現,現在很多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往往採取兩種態度:要么放棄,要么反應激烈,唯獨不會運用智慧理性地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說,這恰恰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當前中國小公民教育的缺失。

媒體報導

人民日報:首套中國小公民教育讀本出版
國內第一套針對中小學生的公民教育讀本——《新公民讀本》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楊東平教授擔任讀本主編。讀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由易至難,深入淺出地詮釋公民教育的目標。
光明日報:首套中國小公民教育讀本面世
《新公民讀本》的基本立意在於,以世界眼光和歷史視野審視中國的現實教育,突出人類普適的價值觀念,突出中國優秀的傳統道德資源,突出公民的權利、責任和參與意識,並以強烈的時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為公民教育探索一條新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