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題記
文明與文化都有物質的政治的精神的屬性,文明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是先進文化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套用寫作作為一個學科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一個運作過程是文化建設的工具,也是文明發展的紐帶,因此繁榮發展套用寫作,有利於推進
三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上內容節選自《
套用寫作》雜誌2004年第1期《三個文明建設與套用寫作振興》)
理解角度
從現代的意義上理解政治文明,我們可以有以下三個角度:
一是,政治文明意味著一種得以產生並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政治形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有
資本主義的政治文明,也有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當然也有人類共同的政治文明。
二是,政治文明意味著社會政治領域的進步,因為所謂文明通常可以與進步同義。在這裡,所謂政治進步的問題,主要是指人類用和平協商的辦法,解決政治難題以及擺脫政治困境的有效性的程度,包括制度的發明以及技術的設計等等。
三是,政治文明更意味著政治的發展。文明本身也是一個代表著發展的概念。與經濟的發展情況一樣,政治也有一個發展與不發展的問題,也有一個評價政治發展與不發展的指標問題。研究政治發展的學者一般認為,所謂政治發展,大致上可以有以下一些評價指標:(一),有關民主、
自由、
法治等現代政治意識和政治觀念已經在社會形成廣泛的共識,並成為指導人們從事政治活動、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二),政府結構及其功能的專門化以及政府治理
社會能力的提高;(三),社會
政治參與渠道的擴大以及民眾政治參與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具體講,政治文明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政治發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
政治制度和政治觀念兩個層面的內容。在政治制度層面,主要表現為由於經濟基礎和
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所引起的
國家管理形式、結構形式的進化發展,即政體或國體、政體範圍內的
政治體制、機制等方面發展變化的成果。如
代議制民主的確立、選舉制度的推行、司法制度的近現代化、政黨制度的建立、
文官制度的形成等等。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
制度文明發展的最重要成果。在政治觀念層面,主要表現為政治價值觀、政治
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變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正義、
共和、法治等思想觀念的形成、普及和發展,以及人們政治參與意識的普遍增強等等。政治觀念文明是
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精神文明的其他部分一起,為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建設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政治生活的發展規律,全面加強政治建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
進程。
本質
政治文明其本質是一種回歸主體性的文明,它強調每一個公民都擁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十六大報告在一系列論述“民享”的基礎上,提出政治文明,其核心意義就在於“民治”,也就是讓公民真正成為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政治上的主人。
作用
政治文明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可以概括為:一是努力將人類對美好政治生活的構想付諸實踐;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
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提高非暴力狀態下解決政治矛盾和衝突的有效性;三是使所有
社會成員在一種文明祥和的政治狀態下各得其所,互愛互信,共存共榮。
走向
政治文明的概念反映了政治發展的一種走向。
總體上來說,政治文明的發展使得人類的政治生活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合理、越來越能夠有效地解決人類的矛盾和衝突,從而也越來越有利於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特徵
第一,從暴力政治走向協商政治
儘管暴力是政治的最後手段,但是非暴力的政治應該是現代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徵。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得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就是說,一種持續穩定的統治秩序一定是基於權利與義務關係上的秩序,而不是基於暴力的政治。因此,現代政治文明注重以協商政治為導向,通過談判、妥協、讓步來獲得政治問題上的共識和認同。
第二,從權力政治走向權利政治
傳統的政治以權力為導向,政治活動的主要領域幾乎都是圍繞權力的問題而展開的。隨著政治文明的發展,權力政治的傾向逐步為
權利政治所取代。我們說政治文明的發展有一條關於平衡權力與權利關係的主線,反映的就是這方面的變遷。現代政治文明往往以權利為政治的核心,權力服從權利,權力保障權利,權利制約權力,權利是權力的目的,如此等等。
第三,從無序政治走向有序政治
政治文明的進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政治制度化、政治秩序化的進程。現代政治文明結束了過去那種政治生活的變幻無常、隨心所欲以及動盪不安、政權不穩的時代,建立了一整套保證政治穩定的制度規則和行為規則,從而使政權的交替、政策的變革等等,都能夠在一種既定秩序下進行。
第四,從垂直政治走向平面政治
傳統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垂直的權力關係,而現代政治文明條件下權力的關係實現了分散化、平面化。如
地方自治政府的建立,政府、非政府以及公民的“多中心治道”,官民的協同治理等等,都體現了現代政治文明的發展取向。現代政治文明既注重公民的權利,也注重公民的責任,強調政府與公民對於社會
公共事務管理的共同責任和共同利益。
基本結構
1、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是政治文明的基礎
從市民社會的角度出發,馬克思找到了理解包括法、國家形式等
政治現象的鑰匙。馬克思明確指出:“市民社會”這一概念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法學理論就是建立在
國家與社會分離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從政治方法來看,市民社會理論融合了馬克思經濟分析的方法、制度分析的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分析方法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
“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係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的
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
馬克思認為,正是市民社會構造了現代國家政治文明的二元個性,市民社會奠定了國家與社會分離的物質基礎,它使得產生於社會的國家能夠居於社會之上,並日益同社會相脫離。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現代政治文明的
二元結構,即:在現代國家,“一切因素都具有雙重形式,有市民的因素,也有國家的因素”。就政治制度來看,國家與社會的分離不但為現代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形成了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的現代政治制度,從而搭建了現代政治制度的框架;就政治個體來看,國家與社會的分離不但規定了人作為市民與公民的雙重角色,而且以人權和公民權規定了人的二重化本質。其它如政治解放與社會解放的關係、社會存在決定
政治文化等基本認識均突出了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中的地位。因此,抓住了市民社會,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關鍵。
2、民主法治與政黨構成政治文明的基本主題
在這一寫作計畫中,馬克思強調了民主的重要性,立法權力、選舉權、代議制等主題均屬於這一範疇。馬克思曾經提出過兩種民主形態,即“無產階級民主”和“
社會主義民主”。從革命的角度出發,馬克思主義強調了民主與專政的共生性,這構成了無產階級民主的基本形態;然而,馬克思主義在此之外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注重這一民主同生產力發展以及權利保障的關係。這種社會主義民主存在於階級已經消滅的歷史時期,旨在保護和鞏固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生產力;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民主的專政要求也逐漸淡化,民主的主要任務變為擴大人民民眾的
民主權利,完善民主制度。 從無產階級民主向社會主義民主的轉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革命與建設的雙重關照,而後者才更是其建設政治學的精髓。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馬克思關於現代政治更多的結論,但是,我們看到,在這樣一本為寫作現代政治而設計的草稿中,馬克思並沒有提到專政。相反,馬克思卻多處強調了法治。其中,人權的宣布和國家的憲法、司法權力與法、代議制國家和憲章等內容基本上體現了馬克思對法治的充分重視。在以往的著作當中,馬克思更注重從批判的意義上分析資產階級的法,典型地體《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以及《
共產黨宣言》等著作當。然而,在這一寫作計畫中,我們發現,馬克思將人權與憲法、司法權力與法、民主與法聯繫起來,甚至還提到了權力分開的
制度設計。從“專政”向“法治”的轉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由革命向建設的轉向。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關注了民主與法治的關係,在第4部分突出了兩個主題:“立憲的代議制國家”和“民主的代議制國家”,體現了馬克思對代議制國家的民主與法治給予的充分關注。這種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現代國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兩個特性,即“立憲”和“民主”,也就是
憲政民主的制度。
我們看到,這一綱要突出了現代政治的政黨性,強調民族、人民等重要問題,並從其總的傾向出發保持了政治和政治學的革命性。然而,僅就基本綱要及散見於全集各處的論述來看,馬克思無疑會進一步突出“建設政治”與“建設政治學”的重要性,從而為革命勝利以後的
社會主義國家做出政治制度上的理性籌劃,而民主、法治、政黨的問題則成為其制度設計的核心。
3、政治制度政治意識政治發展構成三維結構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評“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等早期作品中,馬克思集中闡釋了政治精神、政治制度、國家制度、政黨組織、
政治行為、政治行動等政治現象。這些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同馬克思早期提出的政治文明概念在時間亦有著一致性,基本上反映了馬克思早期對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認識。 而將政治文明劃分為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符合人類政治成果的分類形式,本身亦存在著內在的合理性。
在這一寫作計畫中,馬克思更多突出了政治制度的中心地位,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一貫特色。以國家為核心,馬克思強調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機關,並對代議制、政黨等內容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然而,對政治制度的考察亦不是獨立的,不但有對制度發展歷史的考察,而且有對政治意識與政治制度互動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人,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目標,它亦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立足於人,分析政治意識以及政治行為亦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部分。就
政治意識形態來看,馬克思對社會存在與政治文化的關係,政治文化的特性,政治文化的社會化途徑等內容做出過詳盡的論述,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馬克思對革命與改革、
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暴力方式與和平方式、政治發展等內容做出的基本結論均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行為研究的領域。
實現條件
實現政治文明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必須有獨立財產,作為
公民自由行使權利的物質基礎;
二是必須有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民眾利益的
執政黨,保障公民各項權利落到實處;
三是必須有高度覺悟的公民,積極參與政治變革,以主人翁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推廣各項政治活動;
四是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國際和國內環境。
其實,上述條件互為因果,共同決定著政治文明前進的步伐和方向。
現實意義
在我國提出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緊迫性。一些人還把政治文明僅僅理解成物質生活豐富之後必要的精神滿足,而沒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一些人把政治文明實現的過程僅僅看作是
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化,而沒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不斷聽取公眾意見最終凝聚共識的過程。還有一些人把政治文明看作是隨心所欲的個性擴張,而沒有看到政治文明是在法治軌道上實現的社會
共贏。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政治文明就是可以任意詆毀政府和他人,而沒有意識到政治文明首先是一個公開透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過程。在一些地方,基層的選舉已經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賄選事件不斷出現,雇兇殺害競選對手的案件也有發生。在一些單位,用人上出現了不正之風,幹部選拔難以透明。在這樣的情況下,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措施
當前,實現政治文明應當著重抓好以下問題:
透明度
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能夠落實。我國的一些重大人事變動和重要
決策往往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各種小道訊息滿天飛。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中透明度不夠所致。從法理上來看,現代政治文明社會,為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有必要限制或切割公眾人物的一部分隱私權,保證整個
國家機器在透明公開情況下接受公眾的監督。
監管
保障公民自由行使民事權利。在任何國家,政府機關都有不斷擴張權力的動機和欲望。而政府權力的擴張
必然壓縮公民的民事權利。因此,必須制定嚴格的法律限制政府的權力。
民主
在遵從大多數人意志的基礎上,切實保護少數人的基本權利。防止以民主的方式對少數人實行專制。目前最重要地是把公民的基本權利
法典化,並且明確規定公民法定的基本權利,任何團體和組織不得以民主或其他的方式剝奪。
總之,政治文明決定著我們的生活質量,更決定著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實現政治文明,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