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介紹了:在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的日子裡,這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終於最後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數易其稿的歷程,當畫上本書最後一個句號時,我們的心情是難以言說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許多遺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實在還有太多不滿意的地方,比如有些應當深入探究的問題沒有來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節風格上難以完全統一。但是,這本書的問世,畢竟是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理論的一次努力,同時也為以後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種參考。 這本書是集體創作的成果,是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設計、分工寫作、統一定稿的產物。由北京聯合大學席文啟教授擔任課題負責人,綜合大家意見,設計全書框架結構和寫作提綱。在大致統一的體例和要求之下,由著者分別擔任有關章節的撰寫,最後由課題負責人對全書進行審稿。前後委託李燕奇教授、鄭廣永副教授審讀了部分書稿,貢獻了諸多富有價值的意見。北京聯合大學周小華編審、唐瑩瑩同志協助課題負責人對課題進行管理,做了許多事務性工作,並對全書作了統一編排和校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
-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 頁數:437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席文啟
- 出版日期:2007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997081
- 品牌:中共黨史出版社
圖書目錄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
(一)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定位
(一)社會定位
(二)歷史定位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點
(一)主體框架方面的特點
(二)發展道路方面的特點
(三)價值取向方面的特點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敘述框架
第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中國共產黨
一、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關係
(一)政黨是政治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政黨是政治文明發展的推動力量
(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
二、提高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認真解決黨記憶體在的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能力、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方面的某些不適應問題
(二)進一步加強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設,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三)堅決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努力實現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由黨直接代表人民當家作主向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轉變
(四)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五)強化權力制約機制,真正實施對權力的有效監督
(六)積極地借鑑、吸收人類政治文明成果
三、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揮共產黨在政治文明建設上的先鋒模範作用
(一)充分認識黨內民主的極端重要性
(二)以發展黨內民主為重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產生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
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一)正確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現狀
(二)正確處理堅持與完善的辯證關係
(三)進一步加強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學習宣傳
(四)積極穩妥地改進我國的選舉制度
(五)不斷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體制機制
(六)建立健全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具體工作制度
第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多黨合作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立法制度
第七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行政制度
第八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司法制度
第九章 中國特色主義政治文明與廉政制度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第十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道路
第十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一書的導言。在這篇導言或緒論中,主要闡述四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空間定位和時間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框架。我們認為,這幾個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中的基礎性、前提性的問題,也是對本書研究與論述的簡要說明。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
我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分為兩組進行研究。第一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的基礎性、前提性的概念,即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第二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的核心概念,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1.政治
政治,是研究政治文明首當其衝的概念。對於這個概念的考察分析,已經是汗牛充棟,而且歧見叢生。我們只做些概括性梳理,以便從中引出我們的看法。
大致可以把有關政治概念的眾多論述,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社會管理說。孔子講“政者正也”,“為政以德”,在他看來,政治就是正確的治國之道。政治是帶有褒義的。孫中山也講過,“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概念本身已無褒貶之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也講過,公眾的權力機關就是政治,其核心就是國家。不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政治與階級不可分。第二,經濟表現說。馬克思、恩格斯都有政治反映經濟要求的說法,但以列寧所說最為經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或者叫“政治是集中了的經濟”。毛澤東承襲了列寧的這一說法。鄧小平“經濟是最大的政治”的說法也基本由此而來。第三,階級鬥爭說。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政治與階級社會、階級統治、階級國家、階級鬥爭、階級革命不可分割。他們說將來階級消滅、國家消亡,“公眾的權力將失去政治的性質”,即在階級存在的條件下,國家等公眾權力即政治問題離不開階級性質;階級、國家沒有了,政治也就沒有了。列寧在十月革命前,也持此意見,說“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但在十月革命後觀點有變化。他開始把政治區分為“階級鬥爭的政治”和“經濟建設的政治”、“國家建設的政治”或者“經濟方面的政治”兩類。毛澤東基本承襲列寧十月革命前的觀點,認為“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鬥爭”。但是,他在解放後談到未來社會時講過一個意思,說是將來政治這個詞還是會有的,但含義改變了。也就是說,他也在某種程度上主張等到階級完全消滅了,政治和階級還是可以分離的,但現在不能分開。這與列寧的說法是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