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民國時期,建國至今,現名:成都工業學院,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學院校訓,辦學定位,辦學思路,學院校風·學風·教風,成工精神,學院校徽,學院校歌,文化傳承,社團活動,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所獲榮譽,地圖位置,
辦學歷史 學校創辦於1913年,其間使用過甲工校、工科高中、高工校、西南二工校、工業學校、無機校、電子高專等12個校名。校址則從包家巷到
學道街 ,到
多寶寺 ,到茶店子,到花牌坊,到
郫都區 ,總計5次搬遷。其辦學歷史反映了辛亥革命以來國家實業教育、中專教育、專科和本科教育的不凡歷程,是中國實業發展、工業振興的參與者、見證者。
民國時期 1924年8月,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立第一職業學校。
1925年10月,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級中學校。
1934年8月, 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立
成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開設機械科、電機科、中等機械技術科電機技術科,電訊科、航空機械科,航空機械技術科,套用化學科、染織科、製革科。圖書室收藏此類圖書2000多冊。
1935年7月,學校由多寶寺遷至學道街原四川省立工學院(1931年四川省政府決定,將原公立四川大學的工科改辦獨立學院定名為四川省立工(科)學院,1935年四川省立工學院合併至
重慶大學 。)並接收了四川省立工學院遺留的全部房舍(約20畝)與教學設備。增添航空機械和電訊專業。
1938年08月 染織科移交四川省立女子職業學校(後發展為四川省高級染織職業學校,現為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1939年春,成都遭受日本侵略飛機的狂轟濫炸,學校被迫疏散至多寶寺臨時校址授課。
1939年12月 資屬聯立職業學校併入設立車委管理班。
1946年,學校由多寶寺遷至成都茶店子,占地54畝,學校的專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陸續開設了電機、電訊、電機技術基礎、機械技術、航空技術等專業。
1947年08月 四川省立成都高級製革職業學校併入設定製革科。
建國至今 1950年11月,學校更名為川西成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51年7月,經校方多次努力,教育廳批准,學校遷至成都市花牌坊街。
1952年7月,學校劃歸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廳、工業廳管理。
1952年9月,學校劃歸四川省工業廳管理。
1952年11月,學校更名為四川成都工業學校。
1953年8月,學校劃歸
第二機械工業部 二局西南分局管理;9月,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二局管理,更名為西南第二工業學校;12月,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管理。
1953年08月 西昌技藝專科學校開設中技班調入學校編為機33四班
1953年08月 學校應化科調出與其他三校的應化、化工科組建四川化工學校(現為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
1954年11月,學校按照二機部的指示,按1200人規模擴建工字形教學樓和學校實習車間。1956年6月全部竣工。
1956年4月,更名為成都機械製造工業學校。
1958年07月 成都幹部學校併入學校
1958年08月 成都工業專科學校建校工作組設定在我校(現發展為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黨組織由我校黨總支領導,一個學校兩塊校牌。
1968年10月,學校更名為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
1987年9月,學校劃歸四川省人民政府電子工業廳管理。
2000年5月,學校劃歸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廳管理。
現名:成都工業學院 2012年3月,學校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考察批准升格為成都工業學院。
2016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9年7月,成都工業學院與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框架協定簽字儀式暨“華為信息與網路技術學院”揭牌儀式在學校舉行。
成都工業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2月,學校設有14個
二級學院 (部),開設41個
本科 專業,學科專業涵蓋管理學、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等多個學科門類。
成都工業學院院系專業一覽表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學校有教職工1118人,其中,
專任教師 897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6人,引進和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260名。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具有國家、省部級人才稱號的拔尖人才50餘人次,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3人、
全國優秀教師 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3人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30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9人,“天府學者”特聘專家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師1人。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有教職工1172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餘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2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55人。
成都工業學院特聘名譽教授 成都工業學院傑出人才 人才類別
人員名錄
成和平、陳傳偉、鄭予捷、成虹、邱士安、李華志、洪明、劉甫迎、曹鳳
嚴余松、陳傳偉、劉保縣、王進鑫、吳菊珍、程靜、沈益民、黃曉燕、李成大、顏文勇、邱士安、馮瑛、賴芳、劉源、慕東、鮮勇、王靜、丁義超、吳非、王小蘭、曹鳳、周幼民
成都工業學院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2月,學校有省級“三全育人”試點學院2個、省級思政精品項目4個;省級課程思政示範專業2個、省級課程思政示範團隊4個、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2門;“形勢與政策”課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有全省高校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院培育項目1個,5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15個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6個省級套用型示範專業;有
國家級一流課程 1門、省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5門、四川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範課程6門、省級首批套用型示範課程14門、
省級一流課程 31門,建有機械電子工程、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等3個國家級實訓基地,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立了110個校外實習基地,其中6個為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類別
名稱
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機械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國際商務、汽車服務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6個省級套用型示範專業
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5門、四川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範課程6門、省級首批套用型示範課程14門、省級一流課程31門。
類別
名稱
數控加工工藝與裝備、
機電一體化技術 、Visual FoxPro資料庫(資料庫程式設計基礎VFP)、衝壓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塑膠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
高等數學 機械電子工程實訓基地、數控技術實訓基地、汽車檢測與維修實訓基地
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物聯信息技術與套用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截至2023年2月,學校省級教育成果獎實現新突破,牽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參與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一等獎獲獎數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截至2017年5月,學校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創新能力。學校成立了下屬無人機公司、科技園公司並啟動運營,與富士康合作建設的工業4.0智慧型製造人才培養基地已成立股份制經營實體。該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比賽中,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數十項;2013年該校學生榮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冠軍榮譽——“高教社杯”。
截至2023年2月,學校學生獲得2019、2020、2022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二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本科組全國一等獎,省級“網際網路+”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019年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特等獎,2020年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一等獎,2021年金相技能大賽一等獎,2022年全國大學生智慧型汽車競賽一等獎等。學校在“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2017-2021年)榜”中排名273位,在全國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26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5月,學校廣泛開展了與加拿大、德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紐西蘭等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每年選派多名師生赴海外和港台地區訪學進修、合作研究和交換學習。與加拿大荷蘭學院合作培養了十屆近千名雙文憑畢業生。
學校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Intel公司、五糧液、長虹、華為、九洲、邁普、京東方、TCL、格力電器、重慶平偉、上海莫仕、富士康等知名企業合作。
成都工業學院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學校現有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套用與技術實驗室、電加工實驗室、四川省產業大數據套用研究院、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等8個市廳級科研平台,有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無人機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個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有57個建制實驗室,獲批國家級“新工科”實踐項目2個,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餘項。近年來,學校注重培養特色鮮明的學術團隊,科研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21年以來,有“四川省電子終端產品製造智慧型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半導體功率模組封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智慧型機電傳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科研平台獲批立項。2022年,人文與設計學院教師與校企合作企業聯合研發的產品獲得德國IF設計獎。
類別
名稱
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無人機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月10日,學校完成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和科研多項,曾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哲社優秀成果二、三等獎等獎項20餘項;獲得國家專利43項。
2009年至2014年1月,學校科研經費累計達到1500餘萬元,縱向科研立項累計達200餘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600餘篇,被SCI、CSSCI檢索的上百篇;撰寫出版著作20餘本;主編教材111部,其中31部為普通高校國家級規劃教材,《
工廠供電 》教材的發行量超過120萬冊。
成都工業學院
學術資源 成都工業學院圖書館 建築面積30674平方米,於2010年10月投入使用,經過幾年的建設,館藏紙質圖書總量在2012年87.4萬 冊的基礎上,2013年藏書總量為91.8萬冊,2014年藏書總量達到95.6萬冊,到2015年達到101.4萬冊,生均紙質藏書達到100冊,已經超過教育部規定的工科類本科80冊的標準;2015年訂有中英文期刊1123種(外文購權期刊12種),並常年維持這一數量;訂報紙34種, 整個圖書館已實現無線網路有效覆蓋。
成都工業學院圖書館
學校購買了“超星數字圖書”、“書生數字圖書”、“中國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金圖國際外文數字圖書館”等的永久使用權,總計數字圖書有36萬多種(冊)。另外還購買了CNKI(中國知網)資料庫(學術期刊 7729種,遠程訪問+本地鏡像)、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 (7603種期刊)、EBSCO外文科技期刊資料庫(8200種期刊)。
圖書館軟體通資料庫平台及視頻基礎庫有8489個視頻,擁有《暢想之星隨書光碟管理平台V4.0》,將圖書館8910種隨書光碟建成本地鏡像。同時還自建了《基於“國家機械電子工程實訓基地”的高職高專學生實訓與師資培訓特色資料庫》、《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特色資源資料庫》和《塑膠模具技術電子文獻資源庫》等3個特色資料庫。
《
成都工業學院學報 》(雙月刊)前身為《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創刊於1996年,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5383,國內統一刊號CN 51-1747/TN。
成都工業學院學報
2022年10月起《成都工業學院學報》刊期由
季刊 變更為
雙月刊 ,出版時間為單月月末。
文化傳統 學院校訓 手腦並用、學做合一
釋義:“手腦並用、學做合一”是由中國近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家
黃炎培 提出的職業教育思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訓“Mens et Manus”(拉丁文)其中文意思也是“手腦並用創新世界”,學校辦學百餘年歷史,也一直堅持“手腦並用、學做合一”的校訓。在建校之初的歷史特殊時期,它倡導和要求的是職業教育注重實用,注重技能,要理論與實習並行,知識與技能並重,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當前學校套用型轉型發展時期,“手腦並用、學做合一”仍然適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共同發展,在學中做,做中學,加強教學實踐性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達到知識的第二次飛躍。在實際動手的過程中真正的領會知識,解決問題,達到培養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工業學院曾派人遍訪西南西北數十家企業,以聽取對學院培養人才的質量評價和使用情況,各單位普遍反映學院畢業生“工作上手快”、“動手能力強”,這充分表明“學做合一”始終是學院一以貫之的育人特色,也是學校成功的一大優勢。學院提倡學生“用我手,用我腦,不單是用我筆,要做,不單是要說”,教育中強調“動手與動腦”的同樣重要性,“掌握知識”與“掌握技能”的同樣重要。
辦學定位 發展目標定位 :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套用型高等學校。
辦學類型定位 :培養套用性工程技術人才的教學型普通本科院校。
辦學層次定位 :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兼顧專科教育,適時開展碩士研究生教育。
服務面向定位 :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
學科專業定位 :以工為主,理、管、文、經、藝等學科協調發展。以電子、機械為主要特色,重點面向“智慧型製造”“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業”領域。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素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基層套用性工程技術人才。
總體表述 :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依託行業優勢,以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素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基層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致力於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套用型高等學校。
精煉表述 :地方性 套用型 開放式
釋義:辦學定位是依據學校辦學指導思想,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學校自身條件和發展潛力,找準學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的位置,確定學校在一定時期內的總體目標,包括辦學類型定位、服務面向定位、學科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校章程中已明確辦學定位的總體表述為“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依託行業優勢,以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素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基層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致力於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套用型高等學校。”
“培養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教學型普通本科院校”,從“套用型”和“教學型”兩個方面明確了學校的辦學類型定位。一方面是依據《教育部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定工作的意見》,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我國高等學校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套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其中套用型高等學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產生聯動,對接區域和行業對人才的需要,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及以上層次套用型人才培養,並從事社會發展與科技套用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學校確立了“套用型”定位;另一方面,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界對高校的傳統分類方法即根據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係,將高校分為: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三類,結合學校的辦學歷史基礎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教學型”的定位,也是學校一切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明確體現。
“學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積極開展繼續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和與社會其他單位聯合辦學等適應社會需要的多種形式教育”是學校的辦學層次定位,明確了學校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是以本科生為主,即以本科教育為主,適度保持成人教育,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教育及社會開放辦學,也是學校“開放國際發展戰略”的體現。
“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服務面向定位,是學校基於百年辦學歷史積澱和辦學經驗形成的歷史和現實定位,也是學校必須長期堅持立足成都、背靠行業的發展定位,體現了學校立足成都區域,與電子信息、智慧型製造等行業領域共育人才、協同創新的辦學特點。面向西部、輻射全國也體現了學校開放合作的辦學視野。
“以工為主,協調發展理、管、文、經、藝等其它學科。以電子、機械為主要特色,重點發展智慧型製造學科專業群、電子信息學科專業群、現代服務業學科專業群”的學科專業定位,決定了學校以工為主,以電子、機械為主要特色,適度發展理科和經濟管理學科、人文社會學科等,形成理、管、文、經、藝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同時圍繞行業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打造特色專業、學科及學科群。
“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素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基層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明確了學校培養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職責使命。其中“基層”二字強調了學校培養面向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第一線工作需要的高素質套用型專門人才的定位,“工程技術”也體現出學校“實業興國”的建校宗旨,以及百年辦學歷史沉澱出的辦學優勢是工程技術類專業。
“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套用型高等學校”是學校在當前時期的發展目標定位。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是地方套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特色也是立校之本。要堅持面向地方行業需求,強化辦學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不斷從辦學指導思想、校風校訓、優良傳統、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去尋求和凝鍊特色,以特色服務“地方”,以特色創建“高水平”,以特色體現“套用型”。
辦學思路 根植地方,魂在套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釋義:辦學思路是為了明確辦學定位,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具體路徑和做法。“根植地方”強調了學校長期以來辦學紮根於地方、服務於地方的基本思路;“魂在套用”表達了學校堅定走套用型辦學道路的決心;“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指出了學校走套用型道路的主要途徑,即主動圍繞區域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面向市場需求,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以培養川渝地區電子、機械行業生產服務一線的套用型人才為目標,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到學校管理、教學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積極推動企業、高校之間的開放、合作、協同、共贏,促進產教融合深化縱向發展,形成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學院校風·學風·教風 嚴謹、樸實、勤奮、創新
釋義:“嚴謹”,指科學規範,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嚴格要求的科學態度,也指嚴於律己,從嚴治學,從嚴執教等職業道德;“樸實”,指質樸誠實,即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良好品質;“勤奮”,指勤於學習,勤於鑽研,勤于思考,勤於實踐,“業精於勤”,勤奮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創新”,指敢為人先的創新氣魄,勇於超越的創新理念,崇尚科學的創新態度。創新是民族的精神,也是時代的精神。學校的校訓語言平實、辭約義豐,既反映了全校師生為人做事、從教求學的態度、作風,也是持之以恆的品行追求。
學風:勤奮、敏思、勵志、篤行
釋義:“勤奮”指勤於學習,勤於鑽研,勤于思考,勤於實踐,“業精於勤”勤奮是成功的必備條件。“敏思”,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倡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來適應時代的要求;“礪志”出自於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指磨礪意志,志向專一,堅韌不拔,要求學生注重陶冶堅強意志和人文精神;“篤行”出自於《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即實事求是,崇尚實幹,忠貞不渝,執著追求,身體力行,學問思辨貴在篤行,要求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教風:厚德、博學、敬業、愛生
釋義:“厚德”,出自於《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博學”,出自於《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和《論語》:“君子博學於文”,指學識廣博,即寬厚的基礎理論、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嫻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納,專業領域遊刃有餘,高質量、複合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敬業”是教師的事業發展基礎,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價值準則之一。作為教育工作者,敬業與愛國、愛校、愛專業、愛學生、愛崗位連為一體,“敬業愛生”與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連為一體。“敬業愛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業基礎和事業前提。教師當以教書育人為根本事業,品德和學業同修,才學與美德並茂,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科學素養。
成工精神 艱苦奮鬥、嚴謹治學、崇尚實踐、追求卓越
釋義:“艱苦奮鬥”是學校的發展之源,是國家民族的發展之源,任何戰略目標的實現、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艱苦奮鬥,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應該要提倡和發揚艱苦奮鬥、勇於拼搏的精神;“嚴謹治學”是指教師在求知和傳授知識和學問的過程中要做到嚴密謹慎、嚴格細緻,對科研和學術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克服浮躁,繼承發揚學校師生潛心教育教學,追求真理真知的優良傳統;“崇尚實踐”就是要在歷史發展的新時期,秉承和發展我校教育教學突出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的傳統特色;“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工作高標準、業務創佳績。包括始終保持勤奮敬業的精神、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朝氣和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銳氣,追求卓越是成工人敢於競爭、勇攀高峰的如山誓言,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更是一種堅如磐石的決定和行動。
學院校徽 成都工業學院校徽的最大特點,是把黃炎培當時提倡的職業教育思想和職業教育辦學理念集中體現在了圖案中。象徵工業、工人的“工”字和象徵農業、農民的“
谷穗 ”是“勞工神聖”的體現;展開的“雙翅”如同“雙手”,寓意著“雙手萬能”、“振翅高飛”;而“手”和“眼”則是“用我手,用我腦,不單是用我筆,要做,不單是要說”教學方法的形象體現。總體而言,校徽將黃炎培等人提倡的職業教育思想“勞工神聖、雙手萬能”和職業教育辦學理念“手腦並用、學做合一”完整融入其中,是校“學做合一”辦學特色的最好詮釋,也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傑作。
·校徽釋義:成都工業學院徽志是由圖形和文字構成的雙圓套圓形徽標。徽標中心圖案由向內伸展且掌心有一隻眼睛的右手掌、向兩側展開的雙翅、地球、麥穗、“工”字和學校建校年份構成。外環上方是學校的中文校名,下方是學校校名的英文全稱。校徽圖案中的“工”字型現學校工科特色;“手”、“眼”代表 “手腦並用、學做合一”;雙翅寓意“雙手萬能”;“麥穗”、“地球”彰顯胸懷世界而又腳踏實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理念。
校徽
學院校歌 2022年9月成都工業學院2022版校歌《
學做合一 卓越擔當 》正式發布。學校於2020年末啟動了校歌改編工作,歷經多次歌詞徵集和曲譜徵集,在學校師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新版校歌的創作工作。
文化傳承 學校建有2000平方米的弘毅廣場,廣場內世紀大道上的11塊浮雕展現了學校的風雨歷程;陳毅雕塑場景匯聚傳承元帥精神。學校還建有具有“甲工校”舊址建築風格的
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陳毅紀念園 )和面積達1500平米、實物藏品豐富的校史展覽館,展教一體的模具科技館、機械博物館等場館和以陳毅學名、建校首任校長和建國後首任(也是建國前最後一任)校長名字命名的“允明”、“德五”、“文澄”樓,此外該校還有百年呤詩碑、
九洲湖 、長虹會堂等景觀和場館。
社團活動 截止至2023年6月,學校共有羽毛球協會、心理協會、七維動漫社、智控協會、文苑書法協會、吉他聲樂協會、風華國樂社、知愛社、機器人協會、X-dance炫街舞協會、求是共進社、數學建模協會、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演講與口才協會、西門子愛好者協會、創業精英社、成工跑者協會、民族文化協會、英語協會、衍昕文學社、機械創新協會、物理協會、金相協會、青創成工協會、學創社、自由天空輪滑協會、腳踏車協會、檯球協會、桌球協會、排球協會、Sk8er滑板協會、足球協會、軍事興趣協會、遊戲開發協會、電子競技協會、曳步舞協會、日語協會、E時代協會、環境監測協會、Wa-o視覺創意協會、圖書管理委員會、知行研學社、茶文化與茶藝協會、街頭健身協會、棋牌協會、3D列印協會、物流協會、Focus攝影協會等48個社團。其中電子協會、心理協會、wa—o視覺創意協會是四川省百佳社團。
學校常年舉行有風箏藝術節、主持人風采大賽、K歌大賽、Miya設計大賽、服裝設計大賽、年度風雲人物評選、廚藝大賽、學習之星、陳毅杯籃球賽、素質拓展、益暖中華”――谷歌杯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等學生活動。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位
姓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省紀委監委駐成都工業學院紀檢監察組組長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知名校友 部分校友名單 名單
備註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國務院副總理,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曾任全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成都高新區科技與新經濟發展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廣安協興生態文化旅遊園區黨工委書記,鄧小平故里管理局黨組副書記
思維理論“相似論”創立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科學專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思維科學專家、兵器工業部專家、東南大學兼職教授,是科學大師錢學森的學生、助手
曾任四川長虹集團公司原黨委書記、副董事長;高級經濟師
廣州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副主任
曾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副區長,現任成都興信商務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中國書畫大師,與齊白石、張大千齊名,被譽“海外有張大千,國內有晏濟元”
所獲榮譽 地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