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是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檔案,發布日期是2017年11月20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 發文字號:晉政發〔2017〕47號
  • 發布日期:2017年11月20日
  • 發布單位:山西省人民政府
檔案全文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一、重大意義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視察時指出,山西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打好特色優勢牌,要立足優勢,揚長避短,突出“特”字,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我省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 1 —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習總書記的講話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準確把握了山西的省情農情,深刻揭示了山西農業發展客觀規律,以高度的前瞻性指明了山西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路徑和前進方向,是我們抓好“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我省是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發源地,是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省份。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面對山多地少、土壤貧瘠、水資源匱乏的自然環境,探索和發展了平整土地、施用有機肥、精耕細作、輪作養地、保持水土等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有效抵禦了乾旱,實現了耕地持續開發利用,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農業特色產業,培育出穀子、燕麥、糜黍、紅棗、核桃等眾多的優質特色產品。新的歷史時期,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但同時看到,當前我省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收緊、農機農藝不配套、旱作品種選育滯後、特色產業發展不足、加工轉化能力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等新問題,農業發展方式亟待創新升級,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加快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農業發展的唯一路徑和正確方向,是我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有利於立足我省資源稟賦,破除農業發展制約瓶頸,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遏制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退化,保障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推動農村綠色發展;有利於推進農業節本增效,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 2 —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為方向,突出抓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和綠色循環發展,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著力構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有機旱作技術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出一條生產生態和諧相融、特色產業高效發展的有機旱作農業道路,把我省有機旱作農業打造成全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和發展典範。(二)基本原則。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和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準確把握主體功能區定位,科學匹配生產要素,注重整體效能和可持續性,把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相結合,構建農業與環境循環共生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新格局。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基礎等因素,分類施策,實行差異化發展,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機旱作技術模式和優勢產業。堅持市場導向、主體運作。研究市場規律,挖掘農業競爭優勢。以消費需求為引領,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合作社及新型服務組織為主體,積極培育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和特色品牌。— 3 —堅持政策推動、示範引領。創設扶持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培育、總結、凝練有機旱作農業和高效特色產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典型模式,搞好示範帶動和引導服務,點面結合,整體推進。(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機旱作技術體系,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和農業生產質量效益有較大提升,全省農業基礎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綠色有機農產品快速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具體指標為: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2個等級;農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抗旱節水良種普及率達到90%;農業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率達到40%以上;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年均增幅30%以上,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構建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農業與生態和諧互惠的局面基本形成,綠色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特色主導產業基本實現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成為全國現代農業發展重要品牌。三、布局和任務統籌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著力破解突出問題,明確主攻方向,主打“特色”“優質”牌,加快培育優質雜糧、蔬菜、鮮乾果、草牧業、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集成一批有機旱作農業技術模式,打造一批高效發展典型,創建一批優質特色品牌。— 4 —(一)雁門關區域。重點布局優質雜糧、冷涼露地蔬菜、草牧業等特色產業。著力破解土壤風蝕、耕作粗放、生態環境脆弱、農牧結合不緊等問題。大力調減籽粒玉米,強化農牧結合,加快構建糧經飼協同發展的三元結構。(二)呂梁山區域。重點布局優質鮮乾果和雜糧產業。著力破解水土流失嚴重、旱災頻繁、生態惡劣以及特色產業發展不足等問題。將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產業化步伐,著力培育呂梁紅棗等一批區域公共品牌。(三)太行山區域。重點布局雜糧和道地中藥材產業。著力破解耕地土層薄、中低產田多、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等問題。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推進有機封閉示範。注重品牌建設,大力培育太行有機小米等區域品牌。因地制宜發展丘陵山區生態休閒農業、莊園經濟。(四)上黨盆地區域。重點布局優質雜糧、蔬菜、中藥材等產業。著力破解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經營分散、技術裝備配套不足、糞污資源化利用不足等問題。要適度調減籽粒玉米,最佳化種植結構。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推進循環農業。(五)汾河平原區域。重點布局高效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優質水果以及優質高效糧食產業。著力破解基礎設施不配套、農藥與化肥過量使用、水— 5 —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以創建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和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為核心,打造優質果麥生產區,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六)城郊農業區域。重點布局以農業多種功能開發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的城郊農業。著力破解水土資源過度消耗、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快形成產業特色明顯、優質高效和持續增長的城郊農業框架,使城市郊區成為農業物流信息流、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科技示範中心和市民觀光休閒目的地。四、重點工程(一)耕地質量提升工程。1. 嚴格保護耕地。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利用,守住5757萬畝耕地紅線。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建立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制度,保住耕地質量紅線。(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負責)2. 加強耕地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堅持不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平田整地、建設水平梯田、築壩排洪、整修地埂、種植生物埂或田間林網、整修田間路、加厚土層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質量。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937萬畝。(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負責)3. 積極培肥地力。採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土壤培肥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大力實施有— 6 —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逐步擴大試點作物和試點範圍。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果菜優勢產區有機肥替代化肥20%以上。(省農業廳負責)(二)農水集約增效工程。4. 因地制宜建設集雨補灌設施。集中科研力量,加強協作攻關,開展以集雨、蓄水高效利用為核心的節水抗旱研究。加大旱作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適地築壩,攔截雨季降水,旱季提水灌溉農田。建設完善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閘等小型集雨、蓄水設施,有效集蓄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農科院負責)5. 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強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著力建設農田節水灌溉設施和配套工程,抓好末級渠系和田間灌溉管路配套,打通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加強以渠道防滲、管灌、噴灌、微灌為主的的節水工程建設,適量發展自動控制、節水高效的智慧型灌溉及水肥一體灌溉施肥系統。到2020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0萬畝。(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國土資源廳負責)6. 推廣農藝節水措施。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為核心,因地制宜推廣防蝕固土蓄水、秸稈地膜覆蓋保墒、生物節水、溝壟種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術措施,增強抗旱節水能力。(省農業廳、省農機局負責)7. 健全農業節水管理機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 7 —強水資源管理,強化農業用水管理和監督,嚴格控制農業灌溉用水量,合理確定灌溉用水定額。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負責)(三)旱作良種攻關工程。8. 加快抗旱節水新品種選育。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集中力量選育抗旱節水、適合機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藥的資源節約型新品種。力爭到2020年,全省選育出小麥、大豆、馬鈴薯等抗旱節水新品種15個,選育出高粱、穀子、胡麻等特色小雜糧抗旱節水品種30個。(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9. 引進優良抗旱節水新品種。積極引進推廣國內外抗旱節水優良新品種,促進品種結構不斷調整最佳化,加強新品種試驗審定工作,力爭到2020年,引進抗旱節水新品種120個。(省農業廳負責)10. 加快抗旱節水優種示範推廣。加大抗旱節水新品種推廣力度和示範基地建設,分作物、分區域廣泛示範推廣,加快品種更新,提高新品種套用水平。到2020年建立抗旱節水新品種展示基地1萬畝。(省農業廳負責)11. 創新現代種業發展機制。支持現代種業企業發展,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扶持科研育種、生產基地等基礎建設,推進山西省海南種業科技創新孵化基地建設,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創新基地和研發中心。引導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合作、項目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參與商業化育種,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省農業廳、省科技廳負責)— 8 —(四)農技集成創新工程。12. 加強有機旱作新農藝的試驗研究。立足省情,開發資源節約、綠色增產、質量安全的有機旱作新技術。深挖傳統技術精華,促進技術集成創新。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力量,廣泛開展有機旱作新農藝探索研究、試驗、示範。(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13. 示範推廣先進適用農藝。因地制宜推廣間作套作、秸稈覆蓋、全膜雙壟溝播等廣適性技術,以及小麥探墒溝播、玉米探墒機播、滲水地膜穀子穴播、馬鈴薯起壟栽培、果菜節水灌溉等適宜技術。擴大適宜農藝技術的套用面積,提高技術貢獻率。到2020年,先進適宜農藝技術推廣套用面積達到5000萬畝。(省農業廳負責)(五)農機配套融合工程。14. 研發滿足我省特色農業和農藝要求的農機裝備。堅持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相結合,探索完善多方協作、共同發展的研發創新機制,逐步建立有機旱作農業機械化產、學、研、推相結合的研發創新體系。研發適應平川區、丘陵山區的大型複式機具和經濟耐用、環保低耗的小型機具。加快電動農機開發、推廣套用。推進農機信息化發展,建設山西省智慧農機雲平台,實現農機定位耕播、變數施肥、收穫、植保等旱作農業的精準化作業。(省農機局、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15. 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探索高效適宜機械化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努力促進農作物耕、種、收、管、防全程機械化。在雜糧、林— 9 —果、蔬菜、中藥材、休閒等產業優勢區域建設特色產業機械化示範區,推進農機化新技術新設備的示範套用,著力推動全省特色農業發展。繼續推進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示範縣鄉村、農機化示範社場戶工作,不斷提升農機化綜合水平。力爭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可機械作業旱地普及套用機械化有機旱作農業技術。(省農機局、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六)綠色循環發展工程。16.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集中處理中心,開展專業化集中處理,引導糞污就近就地還田利用,支持畜禽糞污能源化。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積極支持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積極推進農田殘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試點,探索建立廢舊地膜資源回收筒點、回收網路和加工體系。到202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農用殘膜回收試點區回收利用率達到80%。(省農業廳負責)17. 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配方施肥替代習慣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科學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三替代兩培育”措施。推廣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推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18. 探索休耕輪作制度。根據國家部署及我省實際,有計畫有步驟地對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的耕地開展休耕輪作。積— 10 —極開展探索與推廣耕地輪作技術模式,重點推廣籽粒玉米與馬鈴薯、飼草作物、雜糧雜豆等輪作技術模式。在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逐步開展休耕試點。(省農業廳負責)19. 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進一步推動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省林業廳、省農業廳負責)20. 發展循環農業。推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構建農作物—秸稈—養畜—畜禽糞便—肥料—農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環鏈,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扶持一批農牧循環示範區。發展“林下經濟”,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環境為依託,發展林菌、林藥、林禽、林糧、林菜等高效林業立體模式。建立林業加工—木屑—食用菌—培養基—飼料、肥料等產業鏈。(省農業廳、省林業廳負責)五、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提高認識,強化責任落實。省政府成立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副省長擔任,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農業廳。各市縣也要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加強部門統籌協調,推動工作落實。(二)強化典型示範帶動。立足區域生態特點和產業發展現狀,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思路,大力開展典型創建,突出特色產業有機封閉示範。打造一批以村、鄉或新型經營主體為單元,區域穩— 11 —定、技術成熟、生產規範、有註冊品牌的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片,嚴格按照標準封閉示範,引導有機農業發展,引領產品升級。選擇旱作農業基礎好、特色產業優勢突出、提質增效帶動能力強的縣開展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縣整建制創建。支持基礎好、有特色的市率先推進。近期集中力量打造以長治為代表的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區,大力推廣有機旱作技術,著力培育以太行小米為標誌的有機作物,精心打造一批封閉式示範區,加快創建全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市。(三)強化品牌打造。推進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制定符合我省實際、易於推廣的有機旱作生產地方標準。強化有機旱作標準體系推廣套用,樹立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標桿。以功能農業為引領,推進雜糧、薯類、乾鮮果、畜禽、蔬菜、中藥材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和示範基地創建。圍繞特色產業和優勢產品,抓好運城蘋果、呂梁紅棗、太行小米等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推進山西小米、山西陳醋等省域公共品牌建設,逐步形成整體發展優勢,帶動全省農業提檔升級。(四)強化科技支撐。完善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建立運行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發揮山西“農谷”農業科技創新高地作用,形成有機旱作技術發展強大科技支撐。在特色優勢資源開發、旱作節水品種選育、農業生態保護、農林產品保鮮加工、生物農業技術、現— 12 —代農機裝備開發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組建有機旱作農業專家指導組,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五)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扶持。按照“大專項+任務清單”模式,新增設立有機旱作農業任務清單。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創設有機肥替代化肥、良種繁育、增施有機肥等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功能,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加大對有機旱作農業投入,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業政策保險提標擴面增品,逐步將雜糧、鮮乾果、蔬菜、草食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納入省級政策性保險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風險保障水平。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大力扶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六)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完善縣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積極推進“三權分置”,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農民合作社創新發展,鼓勵農民以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支持農民舉辦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的合作經濟,發展跨區域、跨產業聯合社。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訂單農業”,促進產銷銜接。注重經營體系創新,進一步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成為— 13 —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加快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託管,積極探索推進服務規模經營、帶動普通農戶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新途徑。探索創新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七)強化宣傳培訓。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路、12316平台等各種傳媒,廣泛宣傳有機旱作農業政策、理念、技術和模式。針對省市縣鄉各級政府部門、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等開展專題培訓和現場觀摩,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形成各級政府支持、全社會積極參與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濃厚氛圍。附屬檔案:山西省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18年行動計畫山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11月14日(此件公開發布)— 14 —附屬檔案山西省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18年行動計畫為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我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走好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路子,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現制定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18年行動計畫。一、主要目標著力抓好大力提升耕地質量、集約利用農水資源、加快旱作良種攻關、推進旱作農藝創新、推進農機配套融合、推進綠色循環發展、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培育有機旱作品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有機旱作農業典型等10項重點任務,全力推動全省有機旱作農業又好又快發展。2018年力爭實現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1個等級,農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全省抗旱節水良種普及率達到83%,農業機械化率達到67%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率達到33%以上,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力爭增加30%以上,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紮實起步。二、重點任務(一)大力提升耕地質量。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措施。從嚴管控核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 15 —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嚴守5757萬畝耕地紅線。(省國土資源廳)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實施土地平整、小型水源、田間灌排、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田間道路與土壤改良等工程,2018年完成建設任務220萬畝。(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負責)強化地力培肥。在全省所有農業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5100萬畝,在10個果菜優勢縣建設以增施有機肥為主要內容的有機無機配合施用示範區10萬畝,在水果、中藥材優勢區實施園地沃土示範工程5萬畝。(省農業廳負責)(二)集約利用農水資源。積極推進集雨補灌設施建設。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通過適地築壩,建設完善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閘等小型集雨、蓄水設施,集蓄降水,旱季提水灌溉農田,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負責)大力發展節水灌溉。以地表水為灌溉水源的,重點發展末級渠系、田間管道工程;以地下水為灌溉水源的,積極發展田間管道及噴微灌工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0萬畝。(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為核心,因地制宜示範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2萬畝。(省農業廳負責)(三)加快旱作良種攻關。加快抗旱節水作物新品種選育。大力開展山西不同生態區優— 16 —勢作物抗旱、抗逆及功能性種質資源創新,開展基因技術、雜種優勢技術的套用開發,選育穀子、高粱、小麥等抗旱節水優勢作物專用新品種8個。(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加強抗旱節水新品種引進篩選試驗。加大工作力度,引進試驗各類農作物品種30個以上,篩選抗旱節水品種20個以上。在全省11個市均衡布點開展抗旱節水新品種展示,建設抗旱節水新品種展示基地3000畝。(省農業廳負責)(四)加快推進旱作農藝創新。加強旱作農業基礎科學研究。開展不同生態區水肥資源高效利用、旱作農田有機培肥土壤質量提升與養分循環、輪作休耕與土壤質量演替關係等研究,力爭取得新成果。加強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替代產品開發,麥豆、麥谷等簡套復播節肥節水高效模式、乾旱區雨養農業高效技術、半濕潤區旱地休閒期生物覆蓋技術、寒旱區作物滲水地膜覆蓋機藝一體化技術開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偱環利用技術開發、種養業與農業生態平衡共贏模式等有機旱作新農藝、新模式的試驗示範。(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集成推廣有機旱作技術。制定實施2018年旱作技術推廣計畫,力爭示範推廣面積1000萬畝次。在糧食作物上,重點推廣滲水地膜穀子穴播、小麥寬窄行探墒溝播、雜豆地膜覆蓋、高粱密植精播、燕麥“一早三改”等有機旱作技術;在經濟作物上,重點推廣胡麻壟膜溝播集雨、鹽鹼地向日葵高產栽培、油菜機播機收、果園— 17 —起壟覆膜集雨保墒等技術。(省農業廳負責)(五)積極推進農機配套融合。深入推進有機旱作農機裝備研發。安排科研專項,重點在雜糧機械收穫、烘乾、旱作穀物播種複式作業、有機肥拋施、穀物探墒保苗播種、旱作蔬菜移栽等方面開展科研與攻關。(省農機局、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負責)加快山西智慧農機雲平台建設。在全省範圍內安裝監控終端5000台,實現農機深松作業實時監測和遠程監控。開展有機旱作機械化作業。實施農機深松整地200萬畝,積極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作業、機械植保防治等有機旱作機械化生產技術。在全省範圍內開展農機化“三級示範活動”,開展創建農機化綜合示範縣20個、示範鄉40個、示範村80個。(省農機局負責)(六)紮實推進綠色發展。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設一批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示範縣。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集中處理中心。2018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繼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地膜回收利用試點,試點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殘膜回收利用率達到50%。(省農業廳、省農機局負責)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在全省推進配方施肥替代習慣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的“三替代”措施,2018年農作物化肥用量增幅降到0.4%以下。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17個,推廣新型施藥器械,到2018年農藥使用量增— 18 —幅控制在2%以內。(省農業廳負責)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實施2018年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積極推動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大力實施旱地種草,在雁門關、呂梁山、太行山、中南部盆地四個區域實施旱地種草200萬畝。大力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引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率先實現農牧循環發展,帶動形成一批種養結合的典型模式。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環境為依託,重點發展11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發展以林藥、林菌為主的林下經濟種植1.7萬畝。(省農業廳、省林業廳負責)(七)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大力發展雜糧、鮮乾果、蔬菜、中藥材、飼草等特色產業。在太行山、呂梁山著力發展雜糧、鮮乾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在雁門關區域著力發展飼草、冷涼蔬菜等特色產業;在上黨盆地、汾河平原著力發展蔬菜、水果等特色產業。力爭2018年籽粒玉米調減100萬畝以上。(省農業廳負責)(八)著力培育有機旱作品牌。大力推進有機旱作標準化。緊緊圍繞我省有機旱作農業要求,組織專家和科研力量新制定農業地方標準30個,新修訂農業地方標準10個,加快形成以國家、行業標準為主體,以地方標準為配套,以市縣規範和企業標準為補充的農業標準體系框架。(省農業廳、省質監局負責)— 19 —著力打造優質品牌。加快“三品一標”發展,2018年發展“三品”700個,新登記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10個,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率達33%。積極打造“山西小米”“山西陳醋”兩個省域公共品牌,培育“太行有機小米”“呂梁紅棗”“運城蘋果”等區域公共品牌。組織優質產品參加“山西品牌中華行、網上行、絲路行”活動,支持有條件的特色農作物品牌企業申報“中華老字號”“山西老字號”,打造有機旱作優質品牌。(省農業廳、省商務廳負責)(九)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推進經營體制改革。加強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運行規則。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積極培育家庭農場,深入開展示範社和示範家庭農場建設。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農戶增收。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生產託管、專業服務等全程社會化服務,加快培育各種專業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進“千園萬村減肥增效+功能農業”示範項目,總結推廣政學企合作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驗。2018年培育科學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17個,扶持病蟲專業統防統治服務組織11個,新增農機合作社20個、機械化家庭農場10個、農機大戶30個。(省農業廳、省農機局負責)(十)打造有機旱作農業典型。啟動5個有機旱作整建制推進示範縣創建。全縣域探索“有機旱作技術+特色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做到“六結合”(即技術— 20 —集成套用、特色產業培育、嚴格標準生產、農業生態建設、名優品牌培育、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實現“三個率先”(即率先建立有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率先形成高效有序可借鑑的經營管理機制、率先做好有代表性的區域公共品牌)。著力創建以長治為代表的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區,突出抓好長治市12個農業縣(區)綠色有機封閉式示範區創建,完善有機旱作技術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大力開展“太行有機小米”等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在封閉化示範、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品牌化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在全省創建30個以村、鄉或新型經營主體為單元,符合“四有要求”(即有穩定區域、有成熟技術、有生產標準、有註冊品牌)的有機旱作封閉示範片。在示範片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銷售),力爭實現“三大突破”(即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有突破、在提質增效上有突破、在品牌創建上有突破)。其中在雁門關區域突出農牧結合、糧經飼協調發展,在呂梁山、太行山突出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在汾河平原突出糧菜果標準化生產,在上黨盆地突出綠色有機示範和循環發展,在城郊區域突出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多種功能開發。(省農業廳負責)三、強化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緊密協作,推動工作落實。進一步細化工作方— 21 —案,強化措施落實,確保任務完成。各市縣要成立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對有機旱作農業統一組織,搞好服務,確保各項工作紮實推進。(二)強化政策支持。在現有預算基礎上統籌安排資金支持有機旱作農業,按照“大專項+任務”清單模式,新增設立有機旱作農業任務清單,將長治市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列入任務清單。按照“垂直化、短鏈化”原則加快山西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分支機構建設,支持其在條件成熟的縣設立分支機構。加快果庫貸、黃花菜產業貸、特產貸、青貯貸等信貸擔保產品和政銀擔、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農貸新模式的推廣,有效緩解農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8年是全面實施有機旱作農業的啟動之年,也是打牢基礎紮實推進的關鍵一年。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行動計畫的要求,緊密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務求取得實效,為加快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作出新成績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