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

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

 《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是為加快實現山西中部城市群領先發展、爭先崛起、率先布局、創先轉型戰略目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及《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的規劃。

2022年11月9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

基本介紹

規劃全文
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
目 錄
  前言5
  第一章 發展背景7
  第一節 重大意義7
  第二節 發展基礎8
  第三節 機遇挑戰9
  第二章 總體要求10
  第一節 指導思想10
  第二節 發展戰略11
  第三節 基本要求12
  第四節 發展目標13
  第三章 構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新格局14
  第一節 強化“一核”輻射引領功能14
  第二節 提升“四帶”互通協作水平15
  第三節 增強“多組團”城鎮發展動能16
  第四章 共建優質宜居宜業城市20
  第一節 深入推進產城融合20
  第二節 塑造特色城市風貌21
  第三節 打造現代化城鄉體系22
  第五章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3
  第一節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3
  第二節 一體建設能源水利保障體系27
  第三節 協同布局新型基礎設施28
  第六章 協同共建現代產業體系30
  第一節 構建“兩極三廊五群多點”產業格局30
  第二節 促進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34
  第三節 提升產業一體化發展能級38
  第四節 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41
  第七章 增強科技協同創新能力43
  第一節 促進創新資源集聚43
  第二節 打造區域科創共同體45
  第三節 共築人才集聚高地46
  第八章 推動內聚外合開放共贏47
  第一節 加快與國家戰略融合發展47
  第二節 全面推動與“三圈”協同發展49
  第三節 全力提升對外開放能級50
  第四節 協同承接產業轉移51
  第五節 率先打造“三無”“三可”營商環境52
  第九章 強化生態環境同保聯治53
  第一節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53
  第二節 提升區域環境質量56
  第三節 共建綠色低碳城市57
  第四節 健全區域治理機制58
  第十章 完善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體系59
  第一節 共推高質量就業與創業59
  第二節 促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共享60
  第三節 推動文化體育事業合作發展62
  第四節 建設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63
  第十一章 創新城市群一體化體制機制64
  第一節 建立一體化政策聯動機制64
  第二節 創新要素合理流動機制65
  第三節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66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67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67
  第二節 加強組織實施67
  第三節 強化督促落實68
前 言
  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承載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山西發展的關心關懷和殷切期望,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賦予我省的重大任務,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全省“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的核心組成部分。為加快實現山西中部城市群領先發展、爭先崛起、率先布局、創先轉型戰略目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及《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本規劃。
  山西中部城市群範圍包括太原、晉中、忻州、呂梁、陽泉五市,國土面積7.4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7.3%;2021年末,常住人口161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13萬億元,分別占全省的46.3%、50%。規劃期限為2022—2035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山西中部城市群是全省發展態勢較好的地區,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區域。要抓住重大機遇,加快補齊短板,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我省在全國版圖中提升戰略地位提供重要支撐。
  第一節 重大意義
  對引領全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有效統籌五市比較優勢,集聚先進要素,打造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
  對牽引“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新布局至關重要。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切實做大做強中心區域,打造南北引擎,培育東西兩翼,有利於實現山西中部城市群與“三圈”的協同發展,推動全省形成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
  對融入雄安新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至關重要。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有利於充分挖掘我省緊鄰雄安新區和京津冀的區位優勢,搭建高能級開放平台載體,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和引進先進技術,深度融入京津冀實現聯動發展。
  對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提升城市群開放樞紐功能,匯聚更廣範圍、更高層次的各類要素,在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對彰顯山西在全國版圖中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有利於發揮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打造我國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
  第二節 發展基礎
  區位交通優勢顯著。地處山西腹地,北臨雄安新區和京津冀城市群,南靠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優勢。京昆、二廣、青銀高速公路和京昆、呼南、青銀高鐵線縱橫穿越,鐵路與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航空線路四通八達,形成了以鐵路、公路、航空等多種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綜合經濟實力較強。工業體系完備,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服務業新動能快速成長,形成了以旅遊、物流、商貿、金融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發展平台集聚,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17個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全部位於山西中部城市群範圍內,有36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占全省的41%。其中,國家級開發區4個,占全省的57%。
  科技創新要素集聚。集中了全省73.2%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全省創新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太原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先後獲批建設。山西綜改示範區、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加速,資本、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聚集。
  城鎮體系相對完善。城鎮分布密集,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分工協作、一體化發展的城鎮體系。太原市作為城市群龍頭的集聚擴散效應不斷提升,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鎮正在加快發育,2021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個百分點。
  人文資源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悠久,是三晉文化核心區、晉商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文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個,國家5A級景區4個。五市地域相連、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同、交流合作密切、認同感強,毗鄰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城市協同發展條件優越。
  第三節 機遇挑戰
  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是國家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先後被納入國家“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綱要,這是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省委、省政府作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明確構建“一群兩區三圈”的城鄉區域新布局,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明確了發展方向。
  受多種因素影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外部環境日益複雜。山西中部城市群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中心城市規模不大,輻射帶動乏力;五市跨市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低;區域產業創新協同性有待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重,生態環境承載力有限;阻礙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仍未打破,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建立。這些都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著眼山西、對標一流,充分發揮五市比較優勢,強化跨區域協作,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引領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合力打造高水平區域協作樣板。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大機遇,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全力實施“四先戰略”,以產業發展為重中之重,以基礎設施為先行領域,以產城融合為關鍵突破,以要素集聚為核心支撐,以綠色低碳為發展路徑,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全面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水平,加快形成“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在當好先鋒、奮力先行中引領山西發展,在力爭先發、搶抓先機中服務國家大局,全力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城市群。
  第二節 發展戰略
  謀劃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必須以“高”為標、以“先”取勝,全力推進實施“四先戰略”。
  領先發展。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集聚,有序推動城市擴容,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增強區域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打造全省區域發展核心引擎,通過內外聯動、輻射拓展、協同發展,以中心隆起牽引“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
  爭先崛起。搶抓黨中央、國務院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不斷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著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中部地區高能級增長極,努力成為全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的重要節點。
  率先布局。依託區位、空間、環境、能源、文化等優勢,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針對性吸引產業轉移和要素集聚,建設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產業互補地、生態後花園、服務保障區,打造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的戰略腹地。
  創先轉型。充分釋放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改革紅利,加快各類改革創新舉措在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先行先試、系統集成,率先突破、示範引領,打造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先行高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第三節 基本要求
  高位推動,加速躍遷。堅持把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作為落實國家規劃的戰略任務,作為構建山西“一群兩區三圈”新布局的核心抓手,加快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經濟總量、綜合競爭力、輻射帶動力,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城市群。
  五市聯動,攥指成拳。統籌各市比較優勢,最佳化山西中部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形成“中心龍頭、南北引擎、東西兩翼”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和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資源優勢互補、功能合理分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布局協調聯動、生態環境共建共享、人民生活共同富裕。
  內外互動,協同融合。加強與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圈的協同發展,增強凝聚力。加強與雄安新區及京津冀、呼包鄂榆、關中平原、中原等周邊城市群的融合發展,拓展影響力。構建高層次開放平台和綜合性開放通道,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精準對接“一帶一路”,更好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整體提升開放能級。
  暢通流動,統一市場。把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關鍵,破除阻礙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基礎制度建設,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率先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經濟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區域競爭實力、輻射帶動能力、經濟人口承載力顯著增強。太原省會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經濟增速超過全省,經濟總量邁向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0%左右。山西中部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超過8萬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5%。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顯著提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未落戶常住人口。優勢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等形成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現代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集群化水平明顯提升,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數量實現倍增,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力爭突破20%。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單位GDP能耗降幅、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國家約束目標。基本公共服務更加便利,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明顯改善。
  到2030年,山西中部城市群跨市域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共同富裕的基礎更加牢固,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率先完成,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有較強競爭力的城市群,在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中地位顯著提高。
  到203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湧現出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全球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支撐全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在全國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彰顯。
第三章 構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以一體化發展為導向,按照“中心龍頭、南北引擎、東西兩翼”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總體布局,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構建“一核四帶多組團”城鎮發展格局。
  第一節 強化“一核”輻射引領功能
  太原榆次太谷發展核。做大做強太原晉中中心區域,採取太原總部+晉中生產製造、太原總裝+晉中配套、太原研發+晉中轉化等模式,率先推動太原、榆次、太谷在規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加速推進同城化,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等方面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增強人口集聚、要素集中、創新策源、交通樞紐等核心功能,形成輻射牽引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和增長極。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和山西綜改示範區建設,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開放高地,率先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綜合實力、傳承歷史文脈、厚植生態本底,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支持晉中發揮山西大學城、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山西農大(省農科院)優勢,強化科技和人才集聚,打造山西“智創谷”,建設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第二節 提升“四帶”互通協作水平
  汾河谷地城鎮帶。以“一核”向南輻射,依託大西高鐵、大運高速綜合運輸通道,以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等晉中汾河谷地四縣(市)和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呂梁平川四縣(市)為重點,發揮產業、城鎮、人口密集的突出優勢,推動與太原、山西綜改示範區深化合作,大力培育合成生物、新能源、信創、生物醫藥、智慧型裝備等產業集群,把握產業綠色化、智慧化變革方向,深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雄忻城鎮帶。以“一核”向北輻射,依託雄忻高鐵、108國道雙軸,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忻州片區為重點,深入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需求,創建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集聚區,引領帶動忻州與太原、雄安新區相向發展,打造我省融入京津冀和服務雄安新區的重要走廊。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特種金屬材料、新能源、煤機智慧型製造、節能環保等先進制造業,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裝備及新材料製造基地。
  沿黃城鎮帶。以離石、興縣、嵐縣、臨縣、方山、柳林、中陽、交口、石樓等呂梁山上九縣(區)和河曲、保德、偏關、五寨、神池、岢嵐、寧武、靜樂等忻州西部八縣為重點,統籌經濟建設與生態環保均衡發展,全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聚焦水土保持等重大任務,守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底線,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構建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和重要戰略支點。推動煤炭、焦化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最佳化結構、綠色發展,加快氫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培育壯大鋁鎂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呂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太行城鎮帶。以陽泉市及壽陽、榆社、昔陽、和順、左權等晉中東部五縣為重點,依託石太、陽涉等鐵路通道,發揮承東啟西、雙向服務的重要作用,始終緊盯產業轉型兩個方面齊頭並進,發揮山西向東開放的前沿作用,積極承接京津冀科教、技術、產業等資源要素外溢轉移,推進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先行示範,高標準建設百里太行畫廊,加強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城鄉環境全域整治,打造對接石太經濟走廊、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樞紐。
  第三節 增強“多組團”城鎮發展動能
  離柳中方城鎮組團。以離石區為中心,建設離石到方山、中陽、柳林城市快速路,推動離石、柳林、中陽、方山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臨縣、興縣、嵐縣協同發展,形成“4+3”城鎮化發展格局。離石區重點依託呂梁經開區“一區三園”布局,建設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物流集散地。柳林縣重點做優做強煤系、鋁系、能源化工等產業,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等服務業,爭創全國百強縣,打造晉西區域經濟轉型樣板。中陽縣重點培育以鋼鐵深加工、精細化工材料為主導的產業集聚區,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著力打造現代化工業新城。方山縣重點依託呂梁新城大武片區建設,率先實現與呂梁市區的共建共享,大力發展農業、林業、牧業等深綠產業,建設宜居宜游宜養宜業城市。
  交汾文孝城鎮組團。推動交城、汾陽、文水、孝義四縣(市)一體聯動發展,以汾石高速為紐帶,輻射帶動交口、石樓協同發展,形成“4+2”城鎮化發展格局,打造呂梁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戰略支點。交城縣重點建設以先進制造和生態旅遊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城市。文水縣重點建設以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遊為特色的生態小城市。汾陽市重點發展酒文化旅遊基地和清香型白酒基地,形成食品加工、商貿旅遊等為主導的特色城市。孝義市重點延伸煤焦鋁鐵資源鏈條,建設以先進制造、高新技術、創新創業為重點的資源再生型城市樣板。
  忻定原城鎮組團。以忻定、忻原兩軸連三城,著力推進忻定原同城化,加快實現交通通暢、產業互補、要素共享,增強區域競爭力。忻府區重點推動中心城區產業高端化和功能現代化,打造以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裝備製造業為主的綜合性城市。定襄縣重點圍繞“中國法蘭之鄉”,打造法蘭鍛造基地,建設以精密鑄造、機械製造為主的工業型小城市。原平市重點建設商貿物流、煤電鋁材一體化、煤機裝備製造為主的工貿型城市。
  平介祁靈城鎮組團。以晉商文化為紐帶,推動特色工業製造與旅遊深度融合,加速平遙、介休、祁縣、靈石一體發展。平遙縣重點按照國際文化旅遊城市定位,推進重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文化旅遊示範區,形成晉商文化旅遊中心城市。介休市重點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樞紐,形成以精細煤化工、新材料、機械製造為主導的新型工貿城市。祁縣重點建設以晉商文化旅遊和玻璃器皿製造為特色的綜合性小城市。靈石縣重點打造以文化旅遊、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綜合性小城市。
  盂平壽昔城鎮組團。大力弘揚太行精神,搶抓國家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戰略機遇,著力揚優勢、固根基、補短板,加快實現生產高質高效、生活富裕富足、生態宜居宜游。盂縣重點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建設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打造陽泉市域副中心城市。平定縣重點推動氣凝膠、碳基、鈣基、鋁(鎂)基和新能源電池等新材料強鏈延鏈補鏈,打造國家級新材料基地和中國砂器之城。壽陽縣重點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打造以蔬菜為特色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昔陽縣重點打響大寨旅遊品牌,打造紅色教育和康養旅遊目的地。
第四章 共建優質宜居宜業城市
  以建設宜居宜業優質區為引領,統籌老城新城、生產生活生態、地上地下等空間開發利用,完善城市承載功能,提升城市空間品質,不斷壯大山西中部城市群城鎮規模,塑造特色鮮明的城市群品牌。
  第一節 深入推進產城融合
  最佳化產城空間格局。支持太原將陽曲、清徐納入城市空間規劃,高水平建設大盂產業新城,加快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空間格局,同步建設山西綜改示範區瀟河新城。支持呂梁、陽泉建設城市新區,合理配置居住、商業服務、文化教育等公共設施用地,增強高端產業集聚承載能力。最佳化晉中、忻州中心城區產業板塊布局,打造功能完備、產業集聚、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
  高水平推進產業集聚。按照集中布局、集約發展、梯次配套原則,重點引導城市群中心城區以城市經濟、總部經濟、服務經濟為主,集中布局現代服務業,打造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推動中心城區和城鎮組團周邊地區布局發展都市農業、消費品製造業等。做大做強中北高新區、陽泉高新區、忻州經開區、清徐經開區、呂梁經開區、晉中國家農高區等省級以上開發區,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等產業。
  強化園區生產生活配套。完善中北高新區、原平經開區、陽泉高新區等開發區功能規劃,協調布局生產區、居住區、服務區。持續加強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加強標準化廠房、智慧型化樓宇建設,實現電力、電信、熱力等基礎設施“九通一平”。適度超前布局5G基站、物聯網、工業及能源網際網路等新基建項目,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加強金融服務、物流配送、中介服務等平台建設,完善餐飲、醫療、教育、文化等便民生活設施。統籌將產業園區道路納入城市道路規劃,實現與周邊城鎮及城市主幹道互聯互通。
  第二節 塑造特色城市風貌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劃定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線,加強對太原、平遙等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布局一批文化休閒街區、藝術街區、特色門店,高水平開發建設汾河兩岸、雲中河、晉陽湖、晉祠、龍城中央大道等特色片區。支持太原、晉中、陽泉建設一批工業文化產業園區、工業博物館、研學科普基地,支持“798”太化工業遺址公園、“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活化利用工業遺產發展工業旅遊。推進“三區一村”改造,加快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適幼化改造,打造一批老年友好社區、兒童友好社區。
  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最佳化城市道路和對外交通銜接,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布局。以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外圍站點等為重點,有序推進P+R停車場、立體停車樓、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支持太原、晉中、忻州開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建設,重點推進瀟河產業園區、五台山等區域綜合管廊項目建設。持續開展燃氣、供熱等老化管道及設施改造工程,加強中心城市熱源擴容改造,因地制宜利用工業餘熱、地熱能、電能等。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老舊小區改造,不斷增強城市承載力。
  全面最佳化城市人居環境。加快推進汾河、滹沱河等綠化工程建設,布局建設龍城大街東延、瀟河、雲中河、牧馬河等城市生態景觀帶,規劃建設大型綠帶通風廊道、濱河(湖)空間。強化晉陽湖、孝河、汾河、文峪河等濕地公園生態功能。引導城市中心城區“留白增綠”,合理增加口袋公園、街心綠地、慢行系統等公共空間。實施城市建築“微改造”行動,加強建築屋頂提質綠化。加強垃圾處理、公共廁所等環境衛生設施建設。
  第三節 打造現代化城鄉體系
  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疏解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打造一批產城融合、功能完善的衛星鎮。支持清徐、孝義國家新型城鎮化示範縣建設,推動清徐建設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提升靜升鎮、西煙鎮、豆羅鎮、奇村鎮、崞陽鎮、砂河鎮等重點鎮建設水平,培育一批文化旅遊、商貿物流、加工製造等特色鎮,打造一批縣域經濟次中心,遏制收縮型城鎮人口流失。紮實開展鄉村建設行動,試點建設數字生活新服務樣板城鎮。加快區域性重要農村集鎮建設,實現以鎮帶村、以村促鎮。
  引導特色小鎮分類健康發展。實施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工程,分領域建設一批精品小鎮。推行“清單式管理”和“創建制”培育,支持區位突出、先進要素集中的區域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數字經濟、商貿流通、三產融合型特色小鎮。鼓勵呂梁山、太行山地區積極發展旅遊、度假、養老等產業,打造一批特色小鎮。
  有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城鄉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一體化建設試點,推動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布局向城郊鄉村及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建立城市人才、工商資本、科技成果等要素入鄉促進機制,培育一批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制度及公共服務體系,加速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等值化。
第五章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統籌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交通、能源、信息、管網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安全高效、智慧型綠色、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路,支撐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第一節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統籌鐵路網路建設。加快雄安新區—忻州、集寧—大同—原平、太原—呂梁—綏德高鐵建設,開展忻州—榆林—鄂爾多斯等高鐵項目前期研究。謀劃石太第三高速通道,推進陽涉鐵路電氣化改造及開通客運服務,加快陽大鐵路開行動車,實施太原鐵路樞紐客運通道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以太原為中心的1小時城際交通圈。完善地方鐵路網路,推進繁忙路段擴能改造和複線建設。持續推進“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工程,有序推進煤炭運輸專線建設,研究推動太原貨運繞行線建設。開展旅遊鐵路專線建設,因地制宜發展以中小運量旅遊功能為主的軌道交通。
  完善公路網路體系。建成太原西北二環、祁縣—離石、青銀二廣高速公路太原聯絡線等高速公路,啟動繁峙—五台、古交—婁煩—方山等高速公路建設。新建忻州—靜樂、繁峙—阜平等高速公路,打通一批高速公路“出省口”,提升對外通達水平。加快建設太忻大道、忻原大道、太忻—太榆連線線,升級改造108國道、209國道、307國道等國省幹線公路。高標準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構建高效便捷的城鄉物流客運體系,實現城市群內農村寄遞物流全覆蓋,形成“123快貨物流圈”。規劃建設旅遊交通環線、旅遊專線公路等,加快推進“三個一號”旅遊公路等建設。
  最佳化機場布局和功能。加快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開通太原至日本、韓國、歐洲等國際直航,推進太原至上海、廣州等有條件的城市航班“公交化”運營。提升忻州五台山、呂梁大武支線機場設施功能,支持建設陽泉貨運機場,科學規劃與武宿國際機場錯位發展的航線網路。加快建設陽曲、平遙、忻府、柳林、臨縣、繁峙、原平等通用機場,率先實現山西中部城市群通用機場聯網運行,進一步加強同相鄰省份以及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等重點經濟圈的交通聯繫。
  共建通達內部交通網路。充分利用既有鐵路富餘能力,研究開行太原—五台等跨市域(郊)列車,謀劃開通城市群內各市間城際動車,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1小時通勤交通圈。加快太原捷運1號線、2號線二期、3號線建設,推動太原城市軌道交通服務向晉中延伸。開展陽泉新型城軌交通建設。實施城際路段擴容工程,打通城際公路“斷頭路”。布局建設快速公交系統,實現中心城區與城郊城鎮、工業園區快速通達。
  提高樞紐協同服務能力。增強太原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輻射水平,積極開闢太原武宿、忻州五台山、呂梁大武機場至周邊鄰近城市的快速直達專線。推動開通跨城公交線路,統一票制票價,加快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實施客運樞紐最佳化提升工程,推進機場、火車站等交通場站無障礙改造,新建太原西站等一批現代綜合客運樞紐。共建跨區域綜合性物流樞紐,大力發展貨物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集約高效運輸模式。
  第二節 一體建設能源水利保障體系
  加快區域電網建設。堅持適度超前、以電為主、多能互補,持續完善500千伏主網架結構,不斷提升220千伏電網供電能力,最佳化110千伏變電站布點,提高電力交換和供應保障能力。加強電網配套工程建設,推動配電網擴容改造和智慧型化升級。實施電力“西電東送”通道調整工程,重點推進山西~京津唐等面向華東、華北、華中等受電地區電力外送通道建設。
  建設綠色智慧能源系統。建設太原能源網際網路中心,打造區域智慧能源大腦。率先開展城市級能源網際網路試點建設,遴選實施能源物聯網、“網際網路+智慧能源”示範項目,打造“風光水火”多源互補、“源網荷儲”協調高效的能源網際網路示範區。加強終端供能系統統籌規劃和一體化建設,推進智慧型電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建設,加快能效管理、多能源協調互動和綜合能源最佳化利用等技術套用。
  完善天然氣供應保障體系。加強山西中部城市群管網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區域廊道和場站,打造以太原為核心、周邊地市多路暢通、縣域基本覆蓋、運行高效有序的管網體系。按照“一張網”原則,逐步推進城市群天然氣供應同網同類同價。有效對接國家管網,推進天然氣外輸通道與周邊區域輸氣管網互聯互通,協同保障京津冀地區清潔能源供應。強化忻州原平LNG綜合應急儲氣調峰中心套用,完善太原、晉中、呂梁等地區儲氣調峰設施。
  共建安全高效水利設施。謀劃實施水網連通重大項目,共同推進跨區域重大蓄水、提水、調水工程建設。持續推進坪上水庫、峪口溝水庫、大保水庫等前期工作,因地制宜推進一批小型水庫等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城市供水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快城市備用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實施縣域小水網工程。示範推廣“一縣一公司”農村供水工程運管模式,加強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和小型工程標準化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
  第三節 協同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建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同實施5G基站建設工程,加強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園區、交通樞紐、景點等流量密集區域深度覆蓋。加快建設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數據流量谷。發揮太原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作用,全面布局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加強泛在感知網路、衛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設太原、陽泉、呂梁三大數據中心集聚區和算力樞紐節點。
  合力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協同開展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積極申建二級節點,共同搭建山西中部城市群公共標識解析服務平台、產品信息資料庫。聚焦能源轉型、先進制造升級、數字產業培育,推動龍頭企業帶頭建設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打造一批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逐步向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發展邁進。鼓勵群內各市、縣申報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和省級示範基地。遴選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工業網際網路套用優秀案例,培育一批創新活躍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協同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實施千兆城市建設工程,推動太原、忻州率先建成全國千兆城市。加快太原、陽泉、晉中靈石等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示範建設一批智慧商圈(街區)、智慧社區、智慧醫院等。統一智慧城市代碼標識標準,促進市政公用設施等城市要素數位化展示、標準化管理。實施“數字市民”計畫,建立山西中部城市群市民電子簽名、電子證照等數據共享比對機制。
第六章 協同共建現代產業體系
  以現有產業為基礎,以市場化推進為原則,堅持優勢集成、差異布局、錯位發展、開放協作,全面推進產業政策創設聯動、資源和產業協同配置、產業全鏈條協同互補、產業相互間跨界融合、產業基礎設施協同共建、要素鏈和產業鏈融通共享,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構建“兩極三廊五群多點”產業格局
  強化兩大產業增長極引領作用。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綜改示範區為核心,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和產業基礎,著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南北增長極,輻射帶動五市產業協同發展。突出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先進制造業定位,著力構建半導體、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全產業鏈。推動山西綜改示範區重點培育發展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總部經濟、平台經濟發展,構建全省要素集聚中心和生產服務中心。
  延伸打造三大產業廊帶。以山川水系、交通幹道為紐帶,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共同打造先進制造、生態文旅康養、現代物流三大產業廊帶。依託太原先進制造產業優勢,強化與其他四市開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上下游合作,聯合打造產業配套、優勢互補的先進制造產業廊帶。統籌規劃建設黃河、太行、汾河沿線景觀,打造一批紅色、晉商、古城、康養、佛教精品旅遊路線,協同建設生態文旅康養產業廊帶。以太原國家物流樞紐為中心,縱向依託雄忻高鐵、大西高鐵、鄭太高鐵、二廣高速,橫向依託青銀高速、石太高鐵,打造省內連線“三圈”、省外貫通京津冀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現代物流產業廊帶。
  培育發展五大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配套、空間集聚,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推動產業發展集鏈成群,協同打造五大產業集群。新材料。以太原、忻州、陽泉為重點,圍繞特種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合成生物、半導體、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重點新材料領域,強化跨區域原材料與精深加工環節協同合作,打造國家級新材料基地。高端裝備製造。加強太原設計研發、總裝集成和周邊四市原料供應及關鍵零部件生產深度協作,打造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新能源。深入推進跨區域能源產業合作,建設太原—呂梁—陽泉氫能全產業鏈、忻州—呂梁晉西沿黃百里風光基地、呂梁非常規天然氣基地、晉中國家級甲醇經濟示範區、太原—晉中—忻州地熱能+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節能環保。以呂梁、陽泉、忻州為重點,加快廢鋼、廢銅、廢鋁、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打造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現代醫藥與大健康。以晉中、呂梁等地為重點,著力打造國內重要的化學原料藥、中成藥與新特藥產業集聚區。
  多點協同各市錯位發展。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內各市聚焦主導產業,堅持產業錯位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鏈條完整的產業集聚區。太原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信創和清潔能源等,培育總部經濟和平台經濟,打造中部城市群的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品質消費中心。晉中加強與太原協作,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裝備、現代醫藥、現代農業等,發揮晉商文化影響力,建設晉中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忻州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法蘭鍛造、煤機裝備、文旅康養、現代農產品加工等,打造服務建設融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重要走廊。呂梁重點發展鋁鎂精深加工、大數據、光伏、非常規天然氣、氫能、白酒等產業,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陽泉重點發展新型耐火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數字經濟、煤機裝備、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打造石太經濟走廊重要樞紐。
  第二節 促進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
  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的原則,突出太原先進制造業基地功能定位,共同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引領帶動形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現代醫藥和大健康、節能環保等先進制造產業集群。以“太原研發+周邊生產及深加工”模式,推動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支持太原帶動忻州、呂梁、陽泉協同做強特種鋼、鋁鎂、釹鐵硼高性能磁性材料等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推進高端碳纖維、石墨纖維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快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建設。以鏈式協作模式,推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發展,聯合打造“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總裝集成—整機製造”高端裝備產業鏈,重點推進晉中新能源汽車園區、中國(太原)航天科學城建設。以接鏈補環模式,推動現代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集群發展,加強生物醫學重點工程科技攻關,重點推動忻州、呂梁、晉中等聯合培育化學原料藥及製劑、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產業鏈。以循環集約化模式,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發展,支持再生資源綠色循環利用產業園建設,重點推進節能技術和裝備、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等領域創新發展。
  共建綠色能源產業體系。推動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同發展,立足“煤電+新能源+儲能電站”三位一體,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煤電聯營和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因地制宜建設“新能源+”融合發展基地,推進杏花嶺區、忻府區、五台、原平、盂縣、陽泉郊區等國家級整縣屋頂分布光伏開發試點建設。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綜改示範區等為重點,布局建設地熱集中供熱示範項目。加快古交、五台、代縣、盂縣等抽水蓄能項目建設。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範,加快古交、繁峙、昔陽等新型儲能項目建成投產。依託清徐、孝義、交城等精細化工園區推進焦爐煤氣制氫,打造“制—儲—運—加—用”一體化氫能發展格局。培育壯大甲醇燃料產業,提升甲醇汽車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打造產研一體的世界級甲醇汽車生產基地。開展忻州、呂梁“三氣”綜合開發試點,完善配套儲氣調峰設施,重點建設呂梁非常規天然氣示範基地。加快忻州—雄安新區輸氣管網建設,強化面向京津冀地區氣源保障。
  加快服務業提質增效。加快太原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託太原武宿機場、太原南站等交通樞紐,大力發展臨空經濟、樞紐經濟。加快構建太原—晉中—呂梁糧食物流樞紐節點,高標準建設晉中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發揮太原要素集聚作用,發展金融類總部經濟,打造服務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輻射全省的投融資平台。強化山西軟體園、清控創新基地、太原中北軟體園等園區集聚效應,增強軟體研發、計量檢測等信息服務水平。提升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影響力,持續辦好太原國際通航博覽會、平遙國際攝影展及電影展、中國杏花村國際酒業博覽會等重點會展,培育發展會展經濟。加快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升級,打造太原國家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支持五市圍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在現代商貿、健康養老、體育休閒、家庭服務等領域探索合作新模式。合理布局各類城市公共空間、商業區,積極發展小店經濟、夜間經濟、捷運經濟,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群“煙火氣”。
  強化數字經濟賦能。結合東數西算工程,統籌中部城市群算力資源,重點推進陽泉雲計算(陽泉)中心、山西(呂梁)超算中心建設。圍繞“兩高一谷N套用”核心構架打造太忻數據流量谷,加強山西數據流量生態園運營管理,發展平台經濟、流量經濟,培育壯大信創產業。建立完善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推動共享製造平台在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規模化發展。發揮國家超級計算太原中心作用,全面加快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數位化轉型。支持陽泉加快智慧型物聯網套用基地試點建設,拓展無人駕駛等套用場景。開展智慧農場、智慧農機套用示範,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套用。
  促進農業“特”“優”發展。高水平建設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推進產學研用貫通發展,打造全國健康食品和功能農業綜合示範區、科技產業孵化示範區、農產品加工物流集散區。以太原盆地、忻定盆地等區域為重點,創建一批有機旱作標準化科研生產示範基地。依託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台、山西(呂梁)乾果商貿平台,推動平台經濟賦能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忻州雜糧、平遙牛肉、呂梁山豬、清徐葡萄、陽曲小米、陽泉富硒產品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外輸。支持汾陽、清徐、祁縣做強白酒、食醋等優勢產業,協同打造一批中華老字號品牌。以太谷、壽陽、昔陽、清徐、晉源等地為重點,圍繞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設施農業,布局建設一批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區。推進忻州、太谷、孝義、盂縣等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支持清徐縣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共築全域生態文化旅遊圈。建立城市群旅遊聯盟,強化跨市域文化旅遊領域優勢資源整合。統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配套,創新旅遊產品項目,全面提升五台山、平遙古城等龍頭景區品質,支持晉祠—天龍山、蘆芽山創建5A級景區,做強“唐風晉韻、表里山河、清涼聖地”文旅品牌。重點建設沿黃“偏關老牛灣—河曲娘娘灘—磧口古鎮—北武當山”、沿汾“蘆芽山—忻州古城—太原古縣城—晉祠—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沿太行“五台山—藏山—娘子關—固關”三條旅遊廊帶,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遊線路。以呂梁山、太行山革命老區為重點,強化革命文物密集片區整體保護利用,做強陽泉中共創建第一城等紅色旅遊品牌。支持太原建設東西山休閒養生旅遊產業帶,推進古交建設福山全國森林康養基地,重點培育奇頓合溫泉等休閒康養集聚區,打造世界級康養旅遊帶。
  第三節 提升產業一體化發展能級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推動煤炭和煤電一體化,以坑口煤電一體化為重點,支持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先進高效環保煤電機組同步布局建設。推動忻州河保偏、太原古交、陽泉平定、晉中壽陽等地積極建設“上大壓小”百萬千瓦煤電聯營配套電源項目,有序推動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推進煤炭和煤電企業優勢互補,持續提升晉電外送能力,更好保障全國能源供應安全。促進傳統煤電與新能源一體化,不斷提高煤電的系統調節能力,推動新增風光發電指標向煤炭及煤電企業傾斜布局,促進傳統能源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轉型。加快發展氫能、地熱能、非常規天然氣,積極發展抽水蓄能等儲能項目,促進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最佳化組合。深化煤炭和煤化工一體化,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為方向,加緊研發新技術及規模化製備技術,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支持建設孝義、介休、清徐千萬噸級焦化集聚區和交城500萬噸焦化聚集區,打造煤—焦—化—氫、煤焦油多聯產深加工產業鏈。支持晉中國家級甲醇經濟示範區建設,打造煤—化—甲醇—甲醇汽車產業鏈。加快煤炭產業和數位技術一體化,搶抓數位化轉型機遇,圍繞智慧礦山建設,重點發展中厚煤層成套裝備核心部件、數位化礦山網路系統等關鍵配套,提升數位化、智慧型化、無人化煤礦占比,提高煤炭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本質安全水平。推動煤炭產業和降碳技術一體化,研究拓展碳捕集、封存、利用技術的套用場景,重點在二氧化碳深部煤層封存及驅替煤層氣、碳納米管制造、加氫制甲醇等方面強化技術攻關和產業套用,力爭在相關領域走在全國乃至全球前列。同時,大力推動資源與產業協同配置,立足各市資源稟賦,統籌推動鋼鐵、鋁材、銅材等傳統產業綠色集約發展。
  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搭建產業協作供需對接平台,促進山西中部城市群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聯合培育一批優勢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協同集鏈成群。提升太原、晉中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和整車製造能力,深化與忻州、呂梁、陽泉原材料生產合作,構建“鋁鎂合金、負極材料—新能源電池—關鍵零部件—系統總成—整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支持太原、忻州協同做強襯底材料等產業優勢,構建“襯底材料—外延材料—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套用集成”半導體產業鏈。強化太原與呂梁、陽泉智慧城市建設合作,打造“數據採集—清洗—標註—交易—套用”大數據服務產業鏈。
  推動“兩業”深度融合。推進山西綜改示範區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建設。全面推進科技服務、數字信息、高端商務、現代金融、現代會展等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培育服務型製造新模式。推動服務業跨界、跨區域發展,支持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綜改示範區引導區內製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向周邊城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等服務。
  第四節 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
  培育壯大“鏈主”企業。引導城市群率先在製造業、文旅、商貿物流、農業等領域推行“鏈長制”,在“鏈主”培育、技術研發、要素供給、供需銜接、標準制定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能力。設立產業鏈培育專項資金,對“鏈主”企業年度營業收入首次達到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進行分級獎勵。鼓勵“鏈主”企業以商招商,對各產業鏈“鏈主”企業每提高5個百分點的本地配套率,按照配套率增幅相應採購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建立跨區域產業鏈“鏈長合作”和“鏈主合作”機制,突破產業鏈協調的行政邊界,建立跨區域產業鏈對接合作平台載體、配套政策體系。
  聯合梯次培育市場主體。結合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分工布局,分地域分行業做好產業鏈戰略設計,聯合培育引進一批大型企業。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併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培育引進一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實施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培育工程。
  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落實好民營經濟發展“30條”“23條”,嚴格執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堅持“法無禁止即可入”。消除政府採購、招投標等市場準入環節隱性壁壘,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道路、橋樑、停車場、消防、環保、中小型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生態環境修復等領域。鼓勵民營企業深度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
  促進市場主體集聚發展。支持省級以上開發區配套建設中小企業園區,以畝均吸納企業數量為導向降低小微企業入園門檻。依託忻州、呂梁農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率先布局建設一批鄉村e鎮。圍繞製造業、特色輕工等行業領域,培育建設汾陽白酒、定襄法蘭、代縣黃酒等特色專業鎮。創建一批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範企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支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以集體合資形式組成聯合投資體,建設和經營民營經濟大廈,吸引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設立地區總部、功能型總部。
  強化市場主體倍增要素保障。擴大“六稅兩費”減免政策適用主體範圍,加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免力度。加強對重點企業落戶、科技創新、首次創業等財稅支持。構建普惠性融資擔保體系,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最佳化涉企用地供給,率先推進“地證同交”改革。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環境容量和能耗保障,加快開發區、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進度。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價機制,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電價優惠政策。
第七章 增強科技協同創新能力
  面向國際國內聚合創新資源,完善山西中部城市群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共建內聚外合開放型創新網路,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一節 促進創新資源集聚
  共建高水平產業創新平台。圍繞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加快布局一批省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中電科第二研究所、太原第一實驗室,啟動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山西)建設,推進懷柔實驗室山西基地、半導體光電實驗室、中國—白俄羅斯電磁環境效應“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項目建設。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加快創建有機旱作農業、智慧交通國家重點實驗室。精準對接碳達峰碳中和、數字經濟、先進制造等重點領域,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加大力度引進京津冀、雄安新區科創資源,合力爭取一批國家級科創平台在山西中部城市群落地。
  推進高標準雙創載體建設。持續推進智創城建設,打造山西中部創新創業集聚區。充分發揮太原同創谷、清控科技創新基地、山西“智創谷”、中關村e谷(忻州)大學生創業園等雙創載體作用,支持跨區域合作共建中北高新區研發孵化區、金科創新成果孵化轉化中心、祁縣經開區科技孵化中心,協同構建“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階梯型孵化體系。支持在京津冀建立離岸研發中心、前端孵化基地,吸引優秀孵化服務機構和孵化成果落地山西中部城市群。
  加快高質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交易服務平台功能。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加快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山西分中心,建設陽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承轉基地。鼓勵群內五市協同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合作建設一批開放型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實現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在群內轉化。
  第二節 打造區域科創共同體
  壯大科技創新主體力量。滾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聯合培育本土創新型企業。圍繞能源開發利用、煤礦智慧型裝備、新材料、大數據等領域,推動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中北大學等高校與企業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推進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呂梁可降解聚酯工程研究中心、孝義煤焦化技術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市場化協同合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研發投入。
  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充分發揮太原、晉中科創資源集聚優勢,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心區域內高校、大型企業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向周邊城市有序開放,為產業園區、重點企業提供研發、檢測、數據等開放共享服務。加強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創新科技資源共享模式,開展大型設備、精密器材的租賃服務。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培育高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領軍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力量,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承擔重大科技項目。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等院校與山西綜改示範區、晉中國家農高區等重點園區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推行“高校+園區”“企業+基地”“團隊+項目”模式,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共同服務山西中部城市群內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圍繞大數據、新能源等重點產業,積極舉辦各類院士論壇。
  第三節 共築人才集聚高地
  聯合引育高層次人才。支持龍頭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共建院士工作站,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實施三晉引才計畫、“領雁”支持計畫、“青苗”培養計畫等省級重大人才計畫,推動相關政策向城市群五市傾斜。健全五市人才一體化引育機制,推進城市群人才互通互融,支持太原打造人才高地,帶動忻州、呂梁、晉中、陽泉四市協同發展,打造“人才生態圈”。持續深化省校合作,聚焦“人才、平台、項目”三大重點,促進省校人才共享、互利共贏。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山西中部城市群人才共認共用機制,促進人才自由流動。加快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自主制定用人計畫。加大人才激勵力度,開展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試點。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完善人才評價認定機制,試點授權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鏈“鏈主”企業自主認定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
第八章 推動內聚外合開放共贏
  暢通開放通道,加快融通開放步伐,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加強與周邊城市和國內其他地區的合作互動,構建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新型城市群。
  第一節 加快與國家戰略融合發展
  精準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太原空港樞紐功能,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口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中歐(中亞)班列雙向常態化運營。深化與歐美日韓及東南亞經貿交往,引進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大關鍵技術、裝備及零部件進口。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內重點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一批產業合作區,擴大鋼鐵、水泥等優勢產品和先進裝備製造等領域技術出口。重點推進“一帶一路”(祁縣)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合作區建設。
  深度融入京津冀實現聯動發展。強化與京津冀在能源、教育、醫療、生態、文旅等領域合作。積極構建環首都數據存儲經濟帶,打造“北京—天津—石家莊—雄安—忻州—太原”科技走廊。支持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積極參與雄安新區建設,做好能源、工業和特色優質農產品保障供應。探索建立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和模式,努力開拓京津冀康養產業市場,打造京津冀文旅康養目的地。
  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開放合作。深化資金、技術、項目、市場等方面的合作對接,差異化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積極參與沿海城市港口建設,開通到長三角、珠三角主要港口的常態化鐵水聯運班列。加強與廣州、深圳、珠海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交流對接,全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延伸。
  推動山西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爭先崛起。加強與中部地區省際間產業協作,率先打造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依託鄭太高鐵,支持太原、晉中強化與中原城市群產業聯動發展,重點加強與鄭州等大型物流中心的聯網合作,加快融入全國物流網路。加強與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經驗交流,探索與中部省份建立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與合作機制。充分利用中博會等重要平台,加強與中部省份在產業協同、項目合作、技術交流方面務實合作。
  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度參與“黃河幾字彎”區域協同發展,共同探索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水資源長效補償、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跨區域利益平衡機制。加強與陝西、內蒙古沿黃地區重點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展水安全、生態環境、水沙調控等重大科研技術攻關。聯合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共同保護九曲黃河燈會、臨縣傘頭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第二節 全面推動與“三圈”協同發展
  強化與晉北城鎮圈內外聯動。加強與大同、朔州在煤炭、風電、光伏發電等能源領域的合作,支持群內能源裝備製造企業與晉北城鎮圈新能源發電項目建立長期合作。依託太原、大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強化鐵路、高速公路、陸港、空港等物流設施聯網協同。推動忻州與朔州加強現代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合作,共同建設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範區。借力晉北城鎮圈深化與蒙晉冀長城金三角區域、呼包鄂榆城市群合作,加快大數據、農牧業、文旅康養等產業對接交流。
  聯手晉南城鎮圈推進黃河生態聯防聯治。深化與晉南城鎮圈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內沿黃、沿汾地區與臨汾、運城協同推進固溝保塬水土保持、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造林綠化、生態文旅景觀建設等工程,合力打造沿黃乾支流生態修復與治理示範帶。借力晉南城鎮圈深化與關中平原城市群、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加強與黃河流域上下游地區在基礎設施、重點產業、市場開發、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協作。
  對接晉東南城鎮圈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參與申建晉東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與晉城、長治協同對接長三角和中原城市群,共同實施產業鏈式、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重大工程。對接長治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協同謀劃實施一批新材料、高端裝備、信創等重大戰略項目。加強與晉城在煤炭、煤層氣等能源領域的產銷合作,積極對接光機電產業發展。推進晉中、陽泉與長治、晉城協同構建現代山地旅遊產業體系,共同擦亮“太行”旅遊名片。
  第三節 全力提升對外開放能級
  推動開發區提檔升級。按照國家級開發區標準,支持中北高新區、陽泉高新區、忻州經開區、呂梁經開區、祁縣經開區等省級開發區加快發展。滾動開展“三個一批”活動,提高開發區畝產水平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比,打造開發區建設升級版。推動設立開發區綜合服務平台,推行“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持續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完善督導落實、考核評價體系,推動各類開發區爭先進位。
  最佳化開放平台載體功能。推進武宿綜保區RCEP產業園、太原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建設,新建陽曲綜合保稅區。依託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堯城機場等,發展航空產業研發、再製造、航展、培訓等臨空產業,建設太原臨空經濟區。加強太原、五台山機場航空口岸建設。聯通和邢鐵路,打通我省東縱鐵路貨運新通道。支持太原創建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加快中國(太原)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合力做強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展會品牌,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國內影響力。
  提高制度型開放水平。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深化外商投資便利化改革。推動群內開發區複製推廣上海、深圳前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先進經驗。完善產業集聚區外貿公共服務體系,培育一批產業外向度高的國家級、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推進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套用,拓展推廣金融保險、出口退稅功能。主動對接RCEP合作機遇,健全通關合作機制,全面實施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
  第四節 協同承接產業轉移
  加強產業轉移平台建設。堅持差異化導向,支持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創建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集聚區。提升山西綜改示範區、中北高新區、忻州經開區等園區產業承載能力,發展“飛地經濟”。積極爭取京津冀開發區或產業園在山西中部城市群設立分園,強化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管理等核心要素配套轉移。引進東部沿海地區先進管理團隊,通過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搭建產業轉移供需信息對接和磋商平台,在京津冀試點開設對接視窗,設立產業轉移服務中心。
  承接產業鏈關鍵環節轉移。圍繞特殊鋼、智慧型煤機、合成生物新材料、工程起重機、法蘭鍛造、大數據、半導體、氫能等八大產業鏈條,主動對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加強產業配套協作,積極承接一批關鍵環節重點項目。吸引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大型裝備製造企業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內設立研發製造基地,主動對接高端技術轉移和溢出,承接發達地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全面提升招商引資層次。建立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鏈“鏈長制”,編制完善產業鏈招商地圖、平台載體導引圖、產業用地供應圖,搭建一體化招商項目儲備庫。瞄準世界500強、大型跨國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開展“一對一”“點對點”上門招商。簡化招商項目落地流程,完善重點項目協調推進制度,在用地指標、聯席審批、外匯管理、通關便利化、金融信貸等方面提供全流程精準化服務。
  第五節 率先打造“三無”“三可”營商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深化“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推進“一件事”集成服務,試點推行“一業一證”改革,建立項目審批“一事一方案”。推動五市企業開辦跨市通辦,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完善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功能,在基層便民服務機構、銀行網點、商場等服務場所推廣自助政務服務,打造“7×24小時不打烊”政府服務超市。
  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套用,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持續開展“清欠”工作,切實清理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的逾期欠款。鼓勵信用服務產品創新和套用場景創新。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網際網路+監管”,推行跨部門綜合監管、協同監管,對新業態新領域實行包容審慎監管。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強化對市場主體的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運用價格、供求、競爭機制推動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給。全面梳理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契約協定履行情況,依法妥善解決政策兌現不及時不到位、企業無產權用地用房、部分市場主體經營手續辦理困難、企業引進人才子女上學等問題。培育“親”“清”政商文化,積極開展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工商界人士廉潔教育。
第九章 強化生態環境同保聯治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築牢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態本底。
  第一節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共築區域生態廊道。以汾河幹流生態景觀建設為主體,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態綠軸,築牢太行山、呂梁山生態屏障,強化重要河流水道、道路沿線、城市景觀帶等生態廊道功能,構建“一軸、兩屏、多廊”生態格局。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協同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積極推進呂梁山生態文明示範走廊、沿黃乾支流生態修復與治理示範帶、沿汾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帶、滄榆高速沿線(山西段)生態廊道等重點工程建設。
  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以全面加強黃河防護林和環京津冀綠色屏障為重點,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國土綠化。持續開展黃河乾支流沿線水土保持專項行動。加快實施太忻一體化經濟區造林工程、太原市汾河上游國土綠化項目,推進沿汾地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和“兩山”基地建設。開展環城綠化和森林鄉村建設,推進重點區域植被恢復。深入開展國家及省級森林城市創建。
  開展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堅持“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多措並舉,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協同推進汾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快實施汾河百公里中游示範區建設。加強桑乾河、瀟河、漳河、文峪河、三川河、大清河、牧馬河等重要河流的生態修復與治理,強化滹沱河源頭水源涵養,開展汾河、滹沱河、楊興河等河流生態緩衝帶建設。加強汾河水庫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嚴格保護區管理。實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和灌區節水改造。
  第二節 提升區域環境質量
  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深化太原及周邊地區“1+30”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環境質量整體提升至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協同開展工業源、移動源治理等專項行動,全面完成鋼鐵、焦化、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公共運輸全部採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全面推進重污染企業退城入園,加快火工區等退城搬遷。實施散煤清零重大工程。
  強化跨市域水污染協同防治。統籌開展流域工業污染源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協同開展汾河、滹沱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聯防聯控試點,強化污染源協同管理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協同保護。推動縣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面建成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快萬人以上建制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分類分區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先實現城市群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禁止農田灌溉退水直排入河。
  加強土壤及固廢污染綜合整治。分類推進土壤污染治理,集中力量治理耕地和城市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的土壤污染。強化耕地污染源頭控制,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開展耕地安全利用重點縣建設。在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探索“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支持太原建設國家“無廢城市”,推進呂梁、陽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探索市場化固廢綜合利用的路徑和模式,加快建設太忻靜脈產業園區。
  第三節 共建綠色低碳城市
  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控制山西中部城市群內煤電、鋼鐵、有色、焦化、化工、建材等產業項目布局,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提升“兩高”項目能耗準入標準,推動在建項目能效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嚴格“兩高”項目環評審批,推進“兩高”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嚴禁在黃河、汾河、滹沱河等重點河流臨岸布設高污染工業企業,分行業、分時段有序退出臨岸一定範圍內已有“兩高”項目。
  健全綠色低碳生產體系。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力發展綠色製造。引導重點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推動碳排放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探索對新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增加碳排放專項評估。依託山西綜改示範區、太忻一體化經濟區,開展近零碳排放、零碳產業創新等試點示範,推動太原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建設,培育一批低碳服務企業。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深化太原市省級低碳試點建設,建設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示範區。實施“綠色交通”“綠色建築”行動,加快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建立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第四節 健全區域治理機制
  完善市場化流域治理機制。組建主要河流流域投資公司,構建開放性的投融資、建設和運營一體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支持沿汾河、滹沱河市縣政府與公司建立協作關係,統籌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整合省級水環境領域行政處罰權,構建區域內流域水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建立流域上下游地區有效協商平台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實施環境監管執法聯動。建立區域生態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監控體系、環境監管執法“三統一”制度,建成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城市群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針對重點跨區域生態環境工作制定聯保專項方案,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應急回響聯動機制,實現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測信息化管理。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強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監管,推進審查審批與行政執法銜接,增強監管合力。支持五市開展異地交叉聯合執法和重點行業新建項目環評會商,密切跟蹤重大開發和資源配置活動可能產生的不良生態環境影響,共同維護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
第十章 完善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體系
  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加強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共同打造更高水平的幸福城市群。
  第一節 共推高質量就業與創業
  加強跨區域公共就業服務協作。建立統一高效的區域性人力資源市場,布局一批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培育一批綜合性人力資源服務骨幹企業。鼓勵群內城市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多渠道支持重點群體靈活就業。試點開展城市“雙結對”。謀劃建設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平台,推動人力資源信息共享、服務政策有機銜接。加強跨地區勞動保障監察案件協查,完善勞務派遣用工協查和信息通報制度,健全勞動者工資支付異地救濟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一體化協作執法。
  強化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加快構建區域“一站式”創業服務體系,強化創業指導、項目開發、註冊登記、投資融資、風險評估等政策協同。成立公共創業服務聯盟,聯合開展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業服務活動,公開遴選優秀創業項目,共同打造區域公共創業服務品牌。鼓勵山西中部城市群內有條件的城市聯合建立創業扶持基金,重點加強對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創業示範園區等載體建設的支持,引導創業服務機構提供多樣化產品。
  全面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能力。實施職業培訓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布局建設一批綜合型、產業特色型實訓基地和產教融合基地。健全區域技能培訓合作體系,紮實推進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社會培訓組織、企業培訓機構開展跨區域分工合作,靈活組合運用訂單式、選單式、定向式培訓。統籌山西中部城市群勞動力建檔立卡信息系統,開展建檔立卡勞動力狀態信息大數據分析,促進精準培訓和精準服務。
  第二節 促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共享
  推動各類教育合作常態化發展。鼓勵優質學前教育、中國小學校跨區幫扶薄弱學校。統籌中國小教職工編制配置和跨市縣調整,推行城鄉教育聯合體模式。積極開展聯合辦學、網路課堂、學生訪學等多種形式的跨地區教育合作。創新學生聯合培養路徑,加強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建設,積極開展高校間跨校選課。聯合引進各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學習借鑑先進地區教育發展與治理經驗。
  構建精準對接的產教融合體系。對接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半導體、人工智慧、大數據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組建省級產教融合聯盟。支持太原、晉中創建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啟動面向高端裝備、合成生物、信創等重點產業的省級專業性大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強與智創城、省校合作12大基地等各類創新平台的交流合作,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孵化和技能證書鑑定等。搭建區域性產教融合一體化大數據綜合服務平台,培育推動群內200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公示入庫,促進高校和企業供需對接、資源轉化、價值交換和利益共享。
  強化區域醫療衛生合作。強化山西白求恩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忻州市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優先在太原、晉中、忻州遴選建設腫瘤、精神、傳染病等省級專科區域醫療中心。採取組建醫聯體、遠程醫療合作等方式,推動形成雙向轉診醫療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跨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推行醫師跨區域註冊和多機構執業。擴大五市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範圍,推廣套用異地就醫備案“承諾制”和“容缺後補制”。擇優選擇一批醫療機構作為試點單位,廣泛推廣套用電子健康卡,推進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電子社保卡等“多碼融合”套用,實現求醫購藥一碼通。
  第三節 推動文化體育事業合作發展
  共建文化服務示範區。分等級、分類型布局公共文化設施,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管理模式,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跨市域聯動共享,免費錯時開放。推動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實現民眾文藝展演互動共演,全民藝術普及互促共推,公共文化服務平台互建共聯。建立健全服務供給主體聯結機制,聯合舉辦民眾文化展演展示、研討交流、全民閱讀等活動。
  共促文化繁榮興盛。聯合開展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加強跨區域文化事業交流,推動人才聯合培養,鼓勵優秀文藝作品聯合創作、演出。支持文化企業跨行業、跨地域聯合開發影視劇、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領域文化精品和晉風晉韻特色文創產品。加強文化市場培育、融媒體中心建設等方面合作,促進文化市場管理相關機構聯合執法。
  加強區域體育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布局建設一批體育運動類特色小鎮,協同推進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社會足球場地、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冬季冰雪場館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區域聯合辦賽體制機制,舉辦區域性競技體育和民眾性體育活動,共同策劃申辦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和綜合性運動會。培育創建球類、冰雪、輪滑、山地、馬拉松等休閒運動項目區域聯賽品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第四節 建設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
  開展跨區域協同養老。鼓勵聯建養老服務設施,推進建設標準、服務標準、照護需求評估標準互認銜接。逐步建立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機制。科學布局養老產業,在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捷的區域共建一批護理醫院、康復中心和養老服務基地。支持品牌養老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推動養老服務機構規模化、連鎖化發展。建立跨區域養老合作機制,推動跨市域養老服務發展。
  推動社會保障接軌銜接。加強異地居住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信息統籌和交換。完善簡化醫保關係轉移接續程式,實現跨區域醫保繳費年限互認。深化區域工傷、失業保險合作,推動工傷認定結果和勞動能力鑑定結果互認,開展網上失業登記聯合經辦服務。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銜接互補。加快住房保障一體化建設,探索建立五市統一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政策,推進住房公積金數據互聯共享和更多高頻服務事項“跨區域通辦”。
  加強社會治理統籌聯動。加強城市間安全和應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藥品安全、網路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產檢查等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跨市域應急演練和緊急救援合作,聯動加強城市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有效防範和打擊各類跨區域違法犯罪活動。充分運用政務服務一體機、“三晉通”App等,推動政務服務聯通互認。完善居民服務“一卡通”管理模式,在交通出行、文化體驗、旅遊觀光等政府各部門便民用卡套用中實現“同城待遇”。完善跨市域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全域推廣格線化服務管理,推動社會治理由單個城市向城市群協同治理轉變。
第十一章 創新城市群一體化體制機制
  圍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等重點環節,推動從項目協同向一體化制度創新轉變。
  第一節 建立一體化政策聯動機制
  健全政策制定協同機制。建立重點領域制度規則和重大政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政策協同,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稅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服務等政策領域建立政府間協商機制。建立統一規則,規範招商引資和人才招引政策。建立多地區多部門信息溝通共享和協同推進機制,在市場準入、法規制訂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和綜合配套,率先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執行協同性,強化生態環境、食品安全、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執法聯動。
  建立標準化協同推進機制。加強城市群標準領域合作,推進建立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標準化協作機制,試點開展區域內通用基礎市級地方標準的互認、採信。支持地方和企業開展標準制定合作,健全標準研製與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推進檢驗檢測結果互認。鼓勵群內具備相應能力的社會組織和有關單位積極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標誰的制(修)訂。
  第二節 創新要素合理流動機制
  持續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推行產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加強群內先進制造業、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省級統籌。梳理城市群範圍內低效用地,引導盤活利用,促進功能更新,提升用地效能。加強土地增存掛鈎機制落實。有序推進基本農田整改補劃。爭取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推動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省級財政和五市財政出資,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山西中部城市群共同基金”,支持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承接轉移、生態環境治理、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共享等項目。實施企業上市倍增計畫,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推動金融創新。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市縣一體化改革,引導銀行資金投向中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創設“三晉貸款碼”,建設首貸中心,提升信貸便利性和可獲得性。建好用好省級徵信平台,促進資金供需雙方有效對接。
  建立公共數據共享協調機制。率先建立高效的公共數據共享協調機制,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功能拓展,逐步覆蓋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資源、資產股權等公共資源。實施數據資源規劃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政府大數據、市場大數據融合互動。加強城市群要素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探索開展要素市場交易大數據分析。
  第三節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統籌區域內產業、投資、土地、環境容量、招商引資政策,研究建立共建園區和項目的財稅分配體制、統計核算方法制度,完善重大經濟指標協調劃分的政府內部考核制度。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區域互利共贏的稅收利益分享機制,推進辦稅繳費服務便利化,持續最佳化“全程網上辦”和“跨區域通辦”。建立區域投資、稅收等利益爭端處理機制。
  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協同聯動機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資運營平台跨區域合作。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鼓勵民營經濟跨區域併購重組和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鼓勵行業組織、商會、產學研聯盟等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形成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合力。
  建立協調發展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圍繞城市群一體化、資源環境協調等重點領域,建立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客觀評價城市群發展的協調性,為山西中部城市群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參考。加快建立城市群發展風險識別和預警預防制度,密切監控突出問題,預先防範和妥善應對發展風險。
第十二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協同,健全保障機制,形成全社會推動規劃實施合力,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切實加強黨對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國家及我省重大決策部署準確貫徹、全面落實。發揮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領導小組作用,組織落實國家培育發展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戰略部署,建立健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督促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落實落地。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健全各級黨委(黨組)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為規劃實施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第二節 加強組織實施
  五個相關市作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責任主體,要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研究制定具體工作目標和行動計畫。建立完善部門定期會商機制,推進具體合作事項落實。鼓勵市縣層面建立合作協同機制。鼓勵五市開展幹部人才交流掛職任職。省直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與相關市溝通協調,在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研究提出支持舉措。
  第三節 強化督促落實
  強化規劃全過程管理,建立健全綜合反映城市群一體化水平的統計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適時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專項監測,完善推進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工作的目標責任制。加強對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和重大政策、重點項目等推進落實情況的考核,探索強化一體化導向的考核評價辦法,跟蹤督辦,定期調度、通報,協調解決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全面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