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公路,鐵路,航空,公共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通信傳媒,歷史文化,方言,宗教,飲食,曲藝,地名由來,地域文化,地方象徵,風俗民情,風景名勝,地方特產,友好城市,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殷商、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遊牧的地區。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
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
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
陽朔年間(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
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儀鳳三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代,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
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南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
涼州府(
武威)為輔郡,有“東都興慶,西都
涼州”之譽。
元代,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民國元年(1912年),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民國二年(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民國十二年(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併建為寧夏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會駐寧夏城。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2002年10月19日,撤銷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銀川市西夏區、金鳳區和興慶區。
2002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將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
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銀川市下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轄27個街道辦事處、20個鎮、6個鄉和254個居民委員會、286個村民委員會。市政府駐
金鳳區北京中路16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銀川市區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之間,地面坡度為2‰左右,土層較厚。銀川西部的賀蘭山為石質中高山,呈北偏東走向。全長約150千米,寬20千米~30千米。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銀川的天然屏障。
賀蘭山在銀川市境內近70千米,面積5.88萬公頃,山高坡陡,氣勢雄偉。
地質
銀川位於中國東、西兩大構造帶的樞紐部位。在大地構造上,屬於中朝準地台鄂爾多斯西緣拗陷帶的賀蘭山台陷和銀川
地塹,為賀蘭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台間的山前拗陷區。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中國首批確定的38個抗震設防城市之一。銀川地震
設防烈度為8度。銀川地塹北起
石嘴山,南至
青銅峽,長約160千米,最寬為55千米。地塹東西兩側分別受黃河斷裂和
賀蘭山東麓斷裂控制,地塹內還有兩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即蘆花台斷裂和銀川—平羅斷裂。這4條斷裂共同控制著銀川地塹的形成和發展。周邊縣市地塹內發生3級以上地震,對銀川市區即有影響;地塹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對市區將會造成破壞。銀川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曾發生過6級地震;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發生5.5級地震;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發生6.5級地震,烈度均為8度。特別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發生的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銀川震區烈度為10度,使銀川古城盡毀,這是銀川平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性地震。
氣候
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地處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乾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小時~3000小時,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
水文
銀川歷史上由於
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占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較著名的有
鳴翠湖、
閱海、
鶴泉湖、
寶湖、西湖等。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
中華秋沙鴨、
白尾海雕、
小鴇、
大鴇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
土壤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
賀蘭山至西乾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
草甸土和
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銀川市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千米,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乾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乾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乾支斗渠千餘條,長數千千米,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土地資源
銀川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日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重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銀川境內天然湖泊眾多,自然水面數萬公頃,水質良好,水域內水草茂盛,具備發展水產養殖的優越條件。
生物資源
銀川地區山川兼備,地貌類型多樣,受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影響,形成多種類動植物資源。賀蘭山區有銀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資源,總面積2.67萬公頃;有天然次生林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8%。林種主要有雲杉、油松、山楊等喬木,還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獐子、馬鹿、藍馬雞、青羊、狐狸等32種。賀蘭山東麓地區,其氣候、土壤、地理條件接近甚至優於法國優質葡萄產區——波爾多地區,是世界優質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態區之一。銀川濕地是中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重要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繁殖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銀川濕地有野生鳥類241種,隸屬18目54科,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遺鷗、黑鸛、白尾海雕、金雕、小鴇、大鴇、中華秋沙鴨等7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20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有維管植物66科159屬255種,包括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被子植物門等。魚類是銀川濕地重要的水產資源,銀川濕地現有魚蝦類5目14科31種。
礦產資源
銀川地區礦產資源有
煤炭、
赤鐵礦、
熔劑石灰岩、
熔劑白雲岩、熔劑
矽石、
磷塊岩、水泥
石灰岩、
輝綠岩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
煤炭、
石油、
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口
截至2022年末,銀川市常住人口289.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6.7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1.74%;回族人口72.6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09%。女性人口146.5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0.60%。人口出生率為9.59‰,死亡率為4.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3‰。
2023年末,銀川市常住人口290.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40.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4萬人;鄉村人口49.8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0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82.84 %,比上年末提高1.1個百分點。回族人口72.8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05%。女性人口147.1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0.59%。人口出生率為9.20‰,死亡率為4.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5‰。
參考資料來源:
銀川市是一座移民城市,有著“銀川便是全國人”的說法,有漢、回、滿、蒙、朝鮮等民族,截至2021年,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1.31萬人,占24.95%,其中回族人口為66.76萬人,占23.35%。
政治
經濟
綜述
2023年,銀川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85.6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9.47億元,增長8.2%;第二產業增加值1302.90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1283.26億元,增長4.6%。三次產業結構為3.7:48.5:47.8,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3%、62.1%和33.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2530元,比上年增長6.7%。
2023年,銀川市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96元,比上年增長6.8%。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3元,比上年增長5.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0560元,增長6.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27.2%。全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59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659元,增長9.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3.7%。
參考資料來源:
2023年,銀川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2.3%。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76億元,增長17.1%。其中,稅收收入143.64億元,增長21.5%,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2.6%。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支出484.08億元,增長10.2%。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38.15億元,增長22.9%。其中,公共安全支出增長20.7%,教育支出增長20.0%,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1.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5.0%,衛生健康支出增長10.0%,節能環保支出增長60.3%,城鄉社區支出增長37.5%。
2023年,銀川市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9.0%,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5.9%,合計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9%。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占限上汽車零售額比重達23.2%,比上年增長72.7%。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53.6%。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65.4%。限上商貿單位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商品零售額為24.63億元,比上年增長23.0%。
第一產業
2023年,銀川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4.04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農業產值103.04億元,增長4.5%;林業產值0.87億元,下降6.9%;牧業產值79.24億元,增長13.7%;漁業產值10.11億元,增長2.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77億元,增長5.1%。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2.60萬畝,比上年增長0.6%。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2.31萬畝,下降34.6%,稻穀播種面積11.58萬畝,下降36.4%,玉米播種面積90.92萬畝,增長12.6%。蔬菜播種面積60.04萬畝,增長6.4%。園林水果播種面積34.49萬畝,下降5.3%。油料播種面積0.96萬畝,增長16.5%。藥材播種面積2.34萬畝,下降26.6%。全年糧食產量69.07萬噸,比上年增產1.2%。其中,小麥產量4.55萬噸,減產36.3%;稻穀產量6.33萬噸,減產36.6%;玉米產量57.47萬噸,增產13.3%。蔬菜產量141.82萬噸,增產5.8%。園林水果產量18.55萬噸,減產6.2%。
2023年,銀川市肉類總產量6.32萬噸,比上年增長9.8%。其中,豬肉產量1.16萬噸,下降19.8%;牛肉產量2.06萬噸,增長16.3%;羊肉產量2.40萬噸,增長24.1%,禽肉產量0.70萬噸,增長15.9%。禽蛋產量2.04萬噸,下降14.8%。牛奶產量152.48萬噸,增長28.6%。水產品產量7.97萬噸,增長1.8%。年末全市牛存欄47.87萬頭,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奶牛存欄31.79萬頭,增長13.7%。生豬存欄12.55萬頭,比上年增長24.0%。羊只存欄數107.48萬隻,比上年增長0.3%。家禽數229.45萬隻,比上年下降5.0%。全年農村用電量3.83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7.6%。
第二產業
2023年,銀川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127.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輕重工看,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9.2%,重工業增長15.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下降0.9%,股份制企業增長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28.8%。分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18.7%,製造業增長18.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0%。
2023年,銀川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5.9%,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6.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46.5%。
2023年,銀川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4356.91億元,比上年下降5.2%;營業成本3608.68億元,下降5.3%。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82.83元,比上年下降0.1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61.3%,比上年末下降1.6個百分點。
2023年,銀川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309.03億元,比上年增長4.5%。分門類看,採礦業實現利潤總額77.44億元,下降7.2%;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86.48億元,下降13.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45.10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同期虧損2.98億元)。
第三產業
2023年,銀川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83.26億元,同比增長4.6%。分行業看,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和軟體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8%、8.4%、8.1%、6.3%、2.5%。1-11月,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7.32億元,同比增長13.8%。
2023年,銀川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9%。從限上情況看,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66.74億元,同比增長4.8%。出行類消費品恢復明顯,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呈現波動上升態勢,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增長6.7%、10.9%和7.3%,全年實現增長14.0%;石油及製品類降幅逐步收窄,全年下降15.0%,降幅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收窄24.5、7.0和7.1個百分點。
2023年,銀川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66.42億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住宅開發投資209.41億元,增長5.7%。商品房施工面積3094.7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8%。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06.47萬平方米,下降6.7%。商品房銷售面積350.40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23.99萬平方米,下降11.3%。商品房待售面積459.06萬平方米,下降13.4%。其中,住宅待售面積165.55萬平方米,增長8.9%。全年商品房銷售額300.25億元,比上年下降11.4%。其中,住宅銷售額275.82億元,下降10.2%。
2023年,銀川市郵電業務收入57.76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7.59億元,下降0.6%;郵政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0.17億元,增長15.4%。全年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3.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定銷報刊數累計完成3616.55萬份,增長2.2%;郵政函件數累計完成167.04萬件,增長0.6%;固定電話用戶24.81萬戶,增長5.5%;行動電話用戶398.77萬戶,增長3.8%;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60.45萬戶,增長7.2%。
2023年末,銀川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6049.8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7%。其中,住戶存款3114.73億元,增長15.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973.8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2%。其中,中長期貸款5226.53億元,增長8.4%;短期貸款1128.23億元,增長14.2%。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44.59億元,比上年增長93.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9.31億元,增長115.7%;人身險保費收入165.28億元,增長83.8%。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及給付額93.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9%。其中,財產險賠付53.20億元,增長137.5%;人身險賠付39.86億元,增長140.8%。
交通運輸
公路
截至2021年,銀川市“三縱兩橫一環”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六橫六縱”國省幹線通達各地。“通村達組”工程和重點農村公路擴建工程提前完成,全市農村公路通車裡程達4226.423千米,建制村通客車率、通硬化路率均達到100%。
鐵路
航空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位於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距市區19千米,為4E級民用國際機場,是區域樞紐機場、西北機場群成員。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始建於1995年,1995年11月28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正式動工。1997年9月6日正式通航。2008年6月5日,銀川河東機場T2航站樓正式投入運行,新建設航站樓3.28萬平方米,平行滑道3200米,站坪6.6萬平方米。2016年12月27日,銀川河東國際機場T3航站樓正式投入運行,新建8.2萬平方米的航站樓、17.86萬平方米的站坪、5.32萬平方米的停車場、9205平方米的貨運庫。2021年銀川河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998424人次,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了92370人次,同比增長1.3%。貨郵吞吐量42021.9噸,相比2020年同期減少了9802.45噸,同比下降18.9%。飛機起降64311架次,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了2681架次,同比增長4.4%。
公共運輸
2023年末,銀川市有公共汽車線路196條,公共汽車運營車輛2649輛;公交標準運營車輛3470.50標台,每萬人擁有公車輛17.9標台;巡遊出租汽車車輛5562輛;全年城市公共運輸運送乘客1.57億人次。銀川市公交線網基本實現了城市建成區全覆蓋,累計新辟常規公交18條,最佳化調整公交線路35條,公交站點2778處,累計客運量達18936.67萬人次,日均客運量約51.9萬人次,實現車輛智慧型調度,建成城市交通卡收費系統,實行65歲以上老年人、軍警、退役軍人、殘疾人免費、學生卡打6折、大眾卡分時段打折、一小時內免費換乘等惠民政策,並實現全國互聯互通。
截至2022年,銀川市規劃了四條
BRT線路,其中1號線於2012年4月28日開工,同年9月投入運行,運營車輛為18米長的大鉸接公車和12米長的大鉸接公車兩種。2號線於2013年開工預計同年投入運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3年末,銀川市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3個,招生4871人,比上年增長6.8%;在學研究生12907人,增長6.5%;畢業生3961人,增長17.5%。普通高等院校16所,招生39987人,下降1.7%;在校生137716人,增長0.9%,畢業生36283人,增長9.9%。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78人,畢業生157人。中等職業學校16所,招生12758人,下降11.6%;在校生37707人,增長1.7%;畢業生10433人,下降6.9%。普通高中28所,招生21752人,增長3.8%;在校生62353人,增長3.6%;畢業生19284人,增長5.0%。國中學校65所,招生32948人,增長26.1%;在校生93996人,增長4.5%;畢業生29384人,增長16.6%。普通國小193所,招生45843人,增長14.4%;在校生237247人,增長6.8%;畢業生32665人,增長10.2%。特殊教育學校4所,招生146人,下降15.1%;在校生709人,下降11.0%;畢業生219人,增長67.2%。幼稚園465所,在園幼兒102674人,下降3.4%。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7.5%,國小六年鞏固率達到105.7%,國中三年鞏固率達到101.5%。資助困難學生55848人次。
科學技術
2023年,銀川市有效發明專利量4532件,萬人發明專利量15.64件。
文化事業
2023年末,銀川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236個,文化藝術館、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2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廣播電台6座,電視台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112.62萬戶。
體育事業
銀川體育最早出現在民間,現代體育傳入銀川前,民間體育以
武術為主,此外有
舉石鎖、
摔跤、
耍水等民間體育遊戲。20年代初期,現代體育傳入銀川市,但體育流傳面很窄,運動水平也很低。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銀川市召開了“寧夏省軍民聯歡遊藝比武大會”,開創了銀川現代體育競賽的先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9月在寧夏府城舉行第一屆“西北運動會”,寧夏隊參加比賽的人數最多,成績優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民國三十年(1941年)、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寧夏府城先後舉行全省運動會,項目多為田徑、球類、體操等。此外,城區各中國小也舉辦過運動會或聯校運動會,學校體育開展得較為廣泛。建國後,中共寧夏省工委組織開展了慶祝1950年元旦
籃球、
排球比賽,參加比賽的共有33個隊,其中有寧夏幹校隊等。
2023年,銀川市獲得全國冠軍5個,獲得金牌179塊,銀牌173塊,銅牌149塊。
醫療衛生
2023年末,銀川市擁有衛生機構1547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122個(醫院86個)。衛生機構床位1941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8103張。衛生技術人員32309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2436人,註冊護士15104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衛生技術人員408人;婦幼保健機構8個,衛生技術人員1703人;鄉鎮衛生院36個,床位數616張,衛生技術人員1247人。衛生監督所7個,衛生監督所衛生技術人員108人。
社會保障
2020年2月12日,被民政部和財政部共同確定為第五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2022年11月17日,被確定為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在該地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可參加個人養老金。
2023年末,銀川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68.68萬人,比上年增長3.9%。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27.9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5.0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7.52萬人,比上年增長2.4%。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97.8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19.7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71.67萬人。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32個,共有床位8984張。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3715人,全年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90億元;農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數26603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32億元。使用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20億元。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站303個。直接接受社會捐贈46.16萬元。
通信傳媒
廣播:
寧夏廣播電視台(有交通廣播,經濟廣播,都市廣播,新聞廣播4套頻率)、
銀川廣播電視台(現有新聞綜合頻率、音樂交通頻率、都市經濟頻率和汽車生活頻率4套廣播頻率)。
歷史文化
方言
銀川話,屬於中國北方方言區—
蘭銀官話—銀吳片。(蘭銀官話包括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北疆片)。
銀川國語的形成還與寧夏解放後的三次外來人口遷徙有著一定的聯繫。第一次人口遷徙1952~1954年,北京市政府組織了一批移民來銀,稱為“北京移民”,他們帶著不管是標準的北京國語還是北京土話來到銀川,與銀川地方方言發生語言碰撞,今賀蘭縣金星農場就是當年北京移民興建的,如今生活在那裡的人還說著一口京味很濃的北京話。第二次的人口遷徙是在1956~1958年,國家為支持寧夏的經濟建設,從外地調來了很多支寧幹部,僅上海支寧的“文教大隊”就來了三批,大約有一萬人。同時,沿海許多大廠也遷到內地銀川,如:銀川橡膠廠、長城工具機廠、長城鑄造廠、銀河儀表廠、西北軸承廠、銀川起重機器廠等,此次遷徙有職工及家屬達10萬人之多,為銀川最大的一次外來人口遷徙。在1956年知青上山下鄉的高潮中,浙江的一大批知識青年來到銀川和永寧縣插隊落戶,也把他們的鄉音帶到了銀川,此為第三次外來人口大遷徙。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又有大批的外來人口從東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遷徙到銀川。50多年來,銀川經過幾次外來人口大遷徙的融合、交流,使銀川國語逐步走向規範、標準。
宗教
銀川市宗教歷史悠久,有
佛教、
伊斯蘭教、
道教、
基督教和
天主教。佛教在兩晉時期傳入銀川,主要寺院有:
海寶塔寺、
承天寺、報恩寺、高台寺、戒壇寺、
賀蘭山佛祖院、
五台山寺、慈恩寺等。伊斯蘭教於元朝初年傳入銀川,主要清真寺有:
納家戶清真寺、中大寺、西關清真寺、
南關清真寺等。道教傳入時間不詳,但明清《寧夏方誌》記載,當時寧夏府城(銀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觀有關王廟、岳王廟、三皇廟、城隍廟、清寧觀、三清觀等50處廟觀。天主教於17世紀末傳入銀川,主要教堂有銀川天主教堂、北關天主教堂等。基督教於元初傳入銀川。
銀川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聚集地區,建有453座不同形式和規模的清真寺。回族穆斯林民眾一般奉行五項“功課”: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的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培養有宗教學識的人才。
飲食
曲藝
民國期間,京劇、話劇、歌劇在銀川逐漸興起。建國後,越劇和
眉戶劇也在銀川城鄉廣為傳唱。
地名由來
銀川建城有2000多年歷史,城址幾經變遷,城名也屢次更改。自元初設寧夏府路以來,至明、清,這裡一直被稱為寧夏(省、路、鎮、衛、道、府、縣)城。直至1947年4月,正式成立具有行政建置意義的銀川市,並一直沿用至今。“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這個銀州和銀川郡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境內,並不是現在的寧夏銀川。今天的銀川地區,古為靈州屬地,史書中常以靈夏、銀夏、麟夏為地名,泛指今寧夏和陝北地區。這裡所稱的“夏”指夏州,故址在陝北,靈夏、銀夏地名的頻繁出現,說明寧夏、銀川地名與古代地處陝北的夏州、銀州等地名有一定的聯繫,也說明寧夏早與“銀”字彼此相連,密不可分。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最早在明萬曆末期。明萬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614—1618年),劉敏寬任三邊總督,他的《秋日楊楚璞中丞撫臨良晤長城關四首》中有“俯憑駝嶺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之句。然而,直至明朝後期,仍然沒有以“銀川”確指鎮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銀川”一詞的含義發生了質的飛躍,從一個較為含糊的詠景詞變為較明確的地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寧夏水利同知王全臣在《重修漢延渠暗洞》詩中云:“唐徠西繞蘭山麓,漢延綿亘唐之東。……或是天公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在王全臣之後,較早將“銀川”直接作為地名來使用的是清廷兵部侍郎通智,他於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寧夏主持修鑿惠農、昌潤二渠,在撰寫的《惠農渠碑》開頭即說:“黃河發源於崑崙,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而北……”這裡的“銀川”已作為寧夏城的別名在使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西門內創辦銀川書院,這是首次以銀川作為寧夏府城的別名來正式命名的半官方機構。趙本植所聘的家庭教師汪繹辰,又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成《銀川小志》一書,這是以“銀川”代替寧夏府地名的第一部重要文獻。中華民國時期,寧夏省城中還出現以銀川為名的劇院(銀川舞台)、書店(銀川書局)等。“銀川”之稱,已漸漸家喻戶曉,除了具有城市或地區的地名意義外,“銀川”也可看作含有黃河及灌溉平原的初始意義在內,可謂一語雙關。1947年正式命名為銀川市。
地域文化
銀川歷史積澱豐厚,文化多元鮮明,
中原文化、邊塞文化、
河套文化、
絲路文化、
西夏文化、
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激盪交融。“賀蘭巋然,長河不息”,巍巍賀蘭山巋然不動、滾滾黃河水奔流不息,是銀川精神,更是銀川人的精神。凸顯出銀川人意志堅定、求真尚義的精神品質。透射出銀川人包容豁達、開放開明的精神氣質。展示出新銀川人開拓創新、奮勇向前的精神風貌。
地方象徵
| | 沙棗樹是銀川的鄉土樹種,抗乾旱、抗風沙、耐鹽鹼,生命力強,最能代表銀川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國槐是銀川市城市綠化中的骨幹樹種之一,在城市廣為栽植,1984年被市人大定為銀川市的市樹。 |
| | 玫瑰已被瀋陽、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選為市花,但與其他城市種植的玫瑰有所不同的是,銀川廣泛種植的是苦水玫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也能生長,最能體現銀川的城市特色。馬蘭花是幸福之花,生命頑強,它最能代表銀川人勇敢、善良、堅毅、寬容的品質。 |
| | 喜鵲是吉祥的象徵,形體比較美觀,在銀川市區內比較常見,做 市鳥合適。2011年,銀川市被授予“中華喜鵲之鄉”稱號。 |
風俗民情
| 又稱少年,是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民間的一種歌曲。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格律嚴格,歌詞優美,曲調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在寧夏,幾乎隨處都聽到“花兒”,但最有民俗特點的是每年5、6月間的“花兒會”。 |
| 也叫“口扣”。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婦女愛彈口弦。當地流行的口弦有鐵、竹兩種。 銀川市的民間文藝活動以社火為主。社火又叫紅火,是民眾自發組織的一種集體遊藝活動。每年臘月開始排練,春節期間上街串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結束。 |
| 踩高蹺表演者腳上綁三尺多高的柳木腿。建國前表演者多為男性,今則男女參半。一般每隊30餘人,多則60餘人。 |
| 旱船有的隨高蹺表演,有的也可單獨表演。船的數量可1隻、2隻、4隻。船身用木條製成架子,飾以花朵和彩綢,上搭涼棚,下面用布圍住,不使船姑娘的雙腳外露,船姑娘腰繫船體,1人扮作划船的老舶公。 |
| 由3人表演,1人扮作老婦在車前拉繩,1人扮作老翁在後面推車,1人則扮作少女“坐”在車中(與旱船一樣,少女腰系車身)。 |
| 由民間藝人用竹片、彩紙、彩綢紮成馬的形狀,舞者腰圍竹馬道具,如騎在馬上。 |
風景名勝
景點 | 簡介 |
---|
水洞溝 | 水洞溝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
---|
西夏城 | 西夏城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舊稱“橫城堡”,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 |
---|
賀蘭山岩畫 | 賀蘭山岩畫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千米。 |
---|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 |
---|
海寶塔 | 海寶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俗稱北塔,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 |
---|
銀川鼓樓 | 銀川鼓樓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 |
---|
玉皇閣 | 玉皇閣通高22米,占地約1040平方米。在一座長36米、寬28米、高8米的台座下,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外部有石條台階可登上台座。 |
---|
南關清真大寺 | 南關清真大寺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銀川穆斯林民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 |
---|
承天寺塔 | 承天寺塔是銀川古城西南部一座著名的寺院承天寺中間一座聳立雲端的古塔,人稱“西塔”。 |
---|
水洞溝遺址 | |
---|
地方特產
| | 木本植物,漿里呈鮮紅色,形似紡錘,更似紅瑪瑙墜是寧夏的傳統名牌出口商品。 |
| | 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寧夏甘草以骨重粉足、條幹順直、口面新鮮、加工精細著稱。出口叫“西正甘草”或“西正草”。 |
| | 產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賀蘭山懸崖上,石料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用它刻制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等優點。 |
| | |
| | 在植物分類學中,屬蘭藻門,含珠藻的一種。生長在荒漠、半荒漠地區,逢雨萌發,深秋早春時節採收。 |
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 | |
| 寧夏名儒學人“四胡”之一,明代大臣,曾任京兆尹,兵部尚書 |
| 字高輸,明山西蒲州(今永濟縣蒲州鎮)舉人萬曆五年(1577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巡撫寧夏。 |
| 字秉節。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人。後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
| 字學甫,別號鑒川,明山西蒲州(今永濟縣蒲州)人。隆慶元年(1567年)十月,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 |
| |
| 清朝將領。字子恆,甘肅寧夏府寧朔縣(今寧夏青銅峽)人。 |
| | 清末民初將領,曾任青島特別市市長,國民政府委員、安徽省主席 |
| 字子寅,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
| 法名廣悟,俗名李來鵬,為寧夏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 西北軍閥“四馬”之一,中華民國時期西北軍閥,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土皇帝”。 |
| |
| 女,蒙古族,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主持人,寧夏銀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