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年(1724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改涼州衛為涼州府。府治武威(今甘肅省武威市)。轄:武威(今甘肅省武威市)、永昌(今甘肅省永昌縣)、鎮番(縣治在今甘肅省民勤縣南長城內)、古浪(今甘肅省古浪縣)、平番(今甘肅省永登縣)共5縣。1913年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州府
- 時間:雍正二年
- 歷史: 改涼州衛為涼州府
- 廢:1913年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富民南路
雍正二年(1724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改涼州衛為涼州府。府治武威(今甘肅省武威市)。轄:武威(今甘肅省武威市)、永昌(今甘肅省永昌縣)、鎮番(縣治在今甘肅省民勤縣南長城內)、古浪(今甘肅省古浪縣)、平番(今甘肅省永登縣)共5縣。1913年廢。
地址: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富民南路
雍正二年(1724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改涼州衛為涼州府。府治武威(今甘肅省武威市)。轄:武威(今甘肅省武威市)、永昌(今甘肅省永昌縣)、鎮番(縣治...
涼州(Liangzhou),簡稱雍涼、涼、雍,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古稱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番衛、夢幻涼州、涼國故地,先設雍州、...
涼州區隸屬於甘肅省武威市,位於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之門戶,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東鄰寧夏省會銀川...
清康熙二年(1663)置涼莊道,駐涼州衛(後改涼州府、治今甘肅武威縣),領涼州衛(涼州府)、鎮番、永昌、莊浪三衛、古浪所; 雍正二年(1724)鎮番、永昌、莊浪三...
姑臧(Guzāng),即姑臧縣,簡稱雍涼、雍、涼。古稱赤烏、都野、蓋臧、雍州、涼州,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國家蕃衛、天下要衝、夢幻之城。武威郡、武興郡、...
武威(Liangzhou),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雍州、姑臧,是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蕃衛、夢幻涼州。先設雍州,後...
潘羅支:吐蕃六穀部大首領。唐末五代初,河西走廊西部的吐蕃部落大部遷到涼州城外的“六穀”,“六穀蕃部”之名遂興,北宋初,涼州吐蕃眾多部落皆受六穀蕃部大首領播...
徐晞來到武威後,感慨“武威文運荒蕪”,於是倡辦武威學府——涼州府儒學。涼州府儒學修成後,武威文風大興。此後,武威讀書人中舉者陸續多了起來,到了1460年,本土...
張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獻學家、學術大師,字百瀹,又字壽谷、時霖等,號介侯、鳩民、介白,涼州武威縣(今武威市涼州區)人。年猶未弱冠,於乾隆五十九年(...
闊端,窩闊台次子,又稱涼州王,太宗時冊封涼王,受封西夏故地以及青藏地區,其實是封國性質,設府涼州西涼府,今武威市涼州區。統治甘肅、西藏、青海、寧夏、內蒙西部...
14、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涼州府,改涼州衛為武威縣,是涼州府治所。涼州府管轄武威、永昌、鎮番(1928年改為民勤縣)、古浪、平番(今永登)5縣。...
武威,甘肅省轄地級市,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
《西夏紀年》是清代學者張澍在其《涼州府志備考》中編寫的西夏專題,共兩卷。《西夏紀年》記西夏國史從拓跋赤辭歸唐述起,卷一記拓跋思恭至李繼捧、李繼遷、...
武威文廟,也稱聖廟、孔廟,是為祭祀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廟宇。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涼州城區東南部,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宮,中為...
甘肅省武威第一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名校,其前身為創立於 1875 年的雍涼書院(第一任院長為隴右著名學者李銘漢), 1906 年書院改辦為涼州府中學堂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