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2006年11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06〕79號印發《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該《規劃綱要》分“十五”時期省屬企業發展情況;省屬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一五”時期省屬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發展重點、發展措施5部分。

發展重點是:培育四大產業集群,推進工業強省進程;在交通、流通、投融資、建築等領域,培育重點骨幹企業;加強省屬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06〕79號
  • 印發時間:2006年11月28日
檔案通知,規劃綱要,

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皖政辦〔2006〕79號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國資委制定的《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規劃綱要

安徽省省屬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十五”時期省屬企業發展情況
“十五”期間,省屬企業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調整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為抓手,努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企業規模、資產總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增長,為我省“十五”計畫順利完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總體實力和規模不斷壯大
2005年底,37戶省屬企業資產總額2440億元,比2002年底增長60、03%;淨資產899億元(其中,少數股東權益292億元,所有者權益607億元),比2002年底增長23、15%。在全省527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省屬工業企業15戶,占0、28%,資產總額、銷售收入、增加值、實現利潤和納稅金額分別占32、9%、25、8%、25%、33%和41%。在省屬企業中,工業企業資產總量、銷售收入分別占68%和81%。省屬企業在我省鋼鐵、能源、有色、建材、汽車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控制地位。
(二)骨幹作用更加明顯
2005年,6戶省屬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其中馬鋼集團公司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馬鋼集團的鋼、生鐵產量居全國第6位,成品鋼材產量居全國第9位。海螺集團的水泥及熟料產量居全國第1位、世界第6位,塑膠製品產量居世界第1位。銅陵有色集團的電解銅產量居全國第1位。江汽集團的商務車、汽車底盤產量居全國第1位,輕卡產量居全國第2位。叉車集團叉車產量居全國第1位。皖維集團聚乙烯醇產量居全國第1位。
(三)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企業競爭能力明顯提高
“十五”期間,省屬企業進一步加大產權制度改革,重要骨幹子公司股權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企業重組工作規範有序展開,一批不具競爭力的企業退出國有序列。技術創新力度加大,2005年投入技術創新的費用達40億元,占當年銷售收入的3、1%;已建立5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7個省級技術中心。
二、省屬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一五”時期是省屬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諸多發展機遇。
(一)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
國家對國有經濟的職能定位,調整的原則、思路與方向已經明確,具體政策措施逐步形成體系並日趨成熟和完善。這為我省國有經濟調整布局和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為省屬企業聯合重組、做大做強提供了機遇。
(二)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勢頭迅猛
當前,國際產業和資本對外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我國已經成為承接轉移的重要地區。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結構正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向中西部轉移傳統產業的趨勢進一步明顯。我省良好的區位、資源和勞動力等優勢,有利於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有利於促進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和最佳化,加快國有企業跨越式發展。
(三)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為中部地區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國家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提出,把中部地區建設成為全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並將從政策、資金、重大建設布局等方面給予支持。這些政策對我省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四)“東向發展戰略”有利於省屬企業的快速發展
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是我省能源、鋼材、水泥、汽車、工程機械等主導產品的主要市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東向發展戰略”為省屬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五)國內需求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現階段,我國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將使投資需求持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將推動住宅、汽車、電信、旅遊、教育、醫療等消費持續增長,國內市場潛力的不斷釋放,將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強大動力。
同時,省屬企業發展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國際大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越來越快,國內市場國際化的特徵更加明顯,省屬企業不僅面對國內企業的競爭,更要面對國際跨國大公司的衝擊,市場競爭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要素瓶頸制約加劇
資源瓶頸。我省能源原材料產業所占份額較大,對資源的依賴度較高,且增長方式粗放,加劇了資源供需矛盾。隨著礦石、能源等基礎原材料市場價格逐步攀升,導致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資本瓶頸。未來幾年,我省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巨大。隨著資本市場巨觀調控力度的加大,銀行信貸控制更加嚴格,加上我省地方金融體系尚不發達,限制了省屬企業資金供給來源,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企業發展。
人才瓶頸。由於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人才培養、吸引能力較弱,流失現象未得到有效遏止。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科技研發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緊缺,已嚴重製約省屬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十一五”時期省屬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省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動力,突出抓好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國有經濟的影響力、控制力和帶動力,為我省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指導原則
1.堅持以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國家和我省產業政策為指導,推進國有資本戰略性重組。圍繞堅持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努力實現“四個集中”,即“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集中,向優勢骨幹企業主業集中”,發展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2.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在最佳化中提升。堅持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動力,在發展中解決歷史遺留和前進中的問題。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消除企業發展和調整改造中的體制性障礙,建立新的經濟成長機制。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以增量帶存量,最佳化產品結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3.堅持轉變增長方式。立足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依靠科技進步,運用市場機制,提高能源、原材料、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堅持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並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4.堅持以人為本,推動企業和諧發展。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妥善處理好國家、經營者和職工的利益,維護企業和社會穩定,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發展目標
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龍頭,以中小企業為配套,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實施“4321行動計畫”,即培育新型材料產業、煤電化產業、汽車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產業、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等四大產業集群,完成3000億元投資,實現資產總量和銷售收入兩個翻番,形成10個以上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實現超常規發展。具體目標如下:
資產總量翻一番。資產總量由2005年的240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800億元,年均增長15%。
銷售收入翻一番半。銷售收入由2005年的140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200億元,年均增長18%。
淨資產年均增長10%以上。由2005年的90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440億元。
科技投入提高,能耗降低。到2010年,省屬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2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降低20%。
到2010年,形成10個以上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其中,超過500億元的企業3戶;超過300億元的企業4戶。爭取10戶以上省屬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四、發展重點
加大改革重組力度,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的產品結構,著力打造一批能支撐安徽產業升級發展,在國內乃至國際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促進我省資源、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和市場優勢。
(一)培育四大產業集群,推進工業強省進程
一是培育以馬鋼集團、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集團等企業為代表的新型材料產業集群。通過最佳化產品結構,擴大產業規模,運用市場機制,帶動一批相關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把鋼鐵、有色、建材等打造成沿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馬鋼集團“十一五”末力爭形成2000萬噸鋼規模,板帶比達到60%以上,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以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居世界先進水平。海螺集團“十一五”末形成水泥1、5億噸的規模,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進入世界水泥行業三強。銅陵有色“十一五”末形成電解銅70萬噸、銅材30萬噸規模,銷售收入達到340億元以上,著力打造國內重要的銅材加工基地。到“十一五”末,這一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將超過1400億元,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位居國內前列。
二是培育煤電化產業集群。以淮南礦業、淮北礦業、皖北煤電、省能源集團等企業為龍頭,加強煤炭、電力等能源企業之間的聯盟合作,以煤炭為基礎,發展煤電、煤化及煤層氣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精細化工,延伸產業鏈,帶動一批相關中小企業發展,打造煤電化產業集群。到2010年,該產業集群煤炭年產量超過1、2億噸,電力建設形成1300萬千瓦能力,年銷售收入超過800億元,其中淮南礦業300元,淮北礦業300億元,皖北煤電170億元,省能源集團100億元。皖維集團繼續發揮在煤化工領域傳統產品的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加大新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爭取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技術、規模、效益領先的地位。
三是培育汽車、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產業集群。以江汽集團、叉車集團為龍頭,以自主創新為重點,發展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帶動力的汽車、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帶動一大批相關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到“十一五”末,江汽集團實現年產銷汽車46萬輛、銷售收入超過450億元;叉車集團實現年產銷叉車4萬台,其他工程機械超過1萬台,實現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到2010年,汽車、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產業集群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主導產品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
四是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依託省農墾集團、省糧食集團、皖中集團、省石化集團、徽商集團、省絲綢公司等企業,利用資源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在優質糧食種植、糧油系列深加工、肉蛋奶轉化、繭絲綢產銷、茶果菜系列開發、食品加工等方面,帶動和發展一批相關企業;以公司加農戶模式,實行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種植,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打造產品品牌,提高我省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到2010年,該產業集群涉農產品加工與貿易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左右,以此帶動全省農副產品結構升級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到2010年,上述四大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800億元以上,占省屬企業總量的85%以上。
(二)在交通、流通、投融資、建築等領域,培育重點骨幹企業
一是促進交通運輸領域骨幹企業發展,全面提升我省交通樞紐地位。以省高速公路總公司、省交通投資集團、省投資集團、省機場集團公司為主體,強力構建由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交通運輸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省高速公路總公司、省交通投資集團完成高速公路投資超過800億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1900公里。力爭2007年開工建設合肥新機場,2010年竣工投入使用。
二是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做強商貿流通領域重點企業。依託我省交通和區位優勢,以徽商集團、省國貿集團、省進出口公司、省鹽業公司等企業為主體,大力推進物流中心、出口基地建設,發展以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為主要特徵的現代物流方式。在合肥、蕪湖及皖北地區建設區域物流中心。最佳化整合企業內部物流系統,全面提升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到2010年,徽商集團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大型綜合商社,銷售收入力爭突破500億元。省國貿集團大力拓展內外貿市場,努力爭取成為中部地區進出口額第一、國內規模較大的外貿企業。省進出口公司創建安徽一流、國內知名的外貿集團公司,進出口額比“十五”末翻一番。省鹽業公司成為主業突出、成長性好的全國鹽行業一流的企業集團。
三是加快金融投資企業發展,構建資本經營平台。加大改革力度,清理整合資產,規範投資行為,調整投資結構,開發金融產品,圍繞國有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推進資本與產業結合,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資本支持。國元集團在證券、信託、保險、期貨等金融領域不斷做大做強,成為具有較強融資能力、盈利能力和經濟實力的金融控股公司。華安證券成為以證券業務為主體,資本規模較大,資產質量優良,內部控制嚴密,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金融控股公司。組建若干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加大國有資本運營的調控力度,通過資本運作,盤活存量資產,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出資人的作用。省投資集團、省國資運營公司以實業投資、資本運營為主業發展方向,發展成為具有較大規模投資和國資運營能力的集團公司。建立覆蓋全省的產權交易信息系統,進一步培育和完善產權市場。
四是努力打造國內有影響的建築、旅遊、軍工等企業,提升企業規模和經營水平。建築施工類企業重點加大國內工程的開發力度,努力拓展國際工程、勞務等市場,增強企業實力,打造企業品牌。到2010年,省建工集團努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建築商,進入國內省級建築業前10名。省中煤三建成為在全國煤炭基本建設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中煤特鑿集團、省路橋集團在自身具有競爭優勢領域裡做強主業,成為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工程施工企業。旅遊類企業重點是開發整合旅遊資源,進行產業化經營。省旅遊集團積極拓展旅遊項目,提高旅遊質量,打造國內知名旅遊品牌。省軍工集團在做強軍品的基礎上,儘快在民品項目上取得突破,提高企業效益,壯大企業規模。上海裕安公司要充分利用地處經濟發展前沿地區的優勢,以資本運作和產業整合為手段,以現代服務業發展為重點,爭取發展成為實業投資和綜合服務的企業集團,成為連線皖滬經濟的樞紐。深安實業公司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把黃山公司打造成安徽在香港的招商引資、中小企業融資和資本運作的平台,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成為專門從事資本運營和投資的企業集團。
(三)加強省屬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引導省屬企業繼續加大技術開發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技術中心,力爭新增1—3戶企業技術中心成為國家級技術中心、5—8戶企業技術中心成為省級技術中心;省屬骨幹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不得低於3%。鼓勵企業創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主導產品的關鍵技術、集成技術上儘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力開展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任務。開展廢棄物和資源的再利用工作,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健全吸引、培養和使用優秀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支撐。通過資本運作和適度的國有資本再投入,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比例,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五、發展措施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體制機制,最佳化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巨觀指導,推進改革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經營方式和增長方式,促進省屬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一)加大投資力度,抓好重大項目的實施
圍繞大企業,實施大項目,實現大發展。“十一五”期間,省屬企業將通過加大投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整體競爭力,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投資總額超過3000億元,其中總投資超過5億元的項目100個以上。紮實推進省屬企業“861”行動計畫項目建設(主要投資項目見附表)。同時,積極謀劃一批新的大項目,不斷增強發展後勁。
(二)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按照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運行機制要求,全面完成省屬企業的公司制改革。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擴大資本總量,適度降低國有股比重,放大國有資本的能量,提高國有資本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繼續做好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工作,擴大資本市場再融資,爭取更多企業上市。加強企業戰略管理和基礎管理,引導企業做大做強主業,實現管理創新,縮短管理鏈條。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激發企業內在活力,建立職工能進能出的勞動用工制度、管理人員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和職工收入能增能減的分配製度。繼續推進省屬企業實施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辦社會職能,精幹主業,提高企業競爭力。
(三)大力推動省屬企業聯合重組,強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
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完善國有資本合理流動的機制。大力推進企業間的兼併聯合重組,緊緊圍繞做大做強省屬企業主業板塊,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點企業集團。積極吸引資產規模大、管理水平高、技術一流、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參與省屬企業重組,加快省屬企業之間以及與中央企業、市縣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加大對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引導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強強聯合,整合優勢資源。推動國有資本從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領域和長期虧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的企業中退出,最佳化資源配置。減持省屬企業國有股的比重,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國外資本之間相互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國有資本之間相互參股,通過引進外資、產權轉讓、增資擴股等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推進國有企業經濟轉型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展創建節約型企業活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轉變增長方式。努力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對資源的依賴性。加快發展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生物工程、工業服務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業態。
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以實用、實效為目的,推進信息技術在省屬企業的全面套用,進一步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計算機設計、生產自動化的水平,提高集成度。
(五)引進戰略投資者,擴大對外開放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加強與世界500強等跨國公司以及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和戰略性重組。把招商引資同提升產品層次結合起來,同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努力達到擴大規模、拓寬領域、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多元持股的目標。針對我國部分礦產相對緊缺的特點,鼓勵企業走出去,實現礦產資源供應的全球化戰略,做好後續資源儲備。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種技術、兩種資金”。
(六)加快推進關閉破產工作,保持省屬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積極利用國家政策性關閉破產政策,加快推進省屬企業關閉破產工作,使一批長期虧損、嚴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為重點企業集團做強主業創造條件。盤活破產企業有效資產,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經濟成長點。做好特困企業職工安置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七)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和企業文化建設,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精神動力
從企業發展戰略角度,做好出資人代表、經營管理人才、科技創新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五支隊伍的建設,建立省屬企業高層次人才庫和後備人才庫。創新市場化選聘出資人代表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方式與途徑。積極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實現形式,採取期權、期股等新型分配方式,進一步完善分配製度和激勵約束機制。切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推進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員工隊伍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具有時代氣息、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八)堅持市場導向與出資人推動相結合,切實履行出資人職責
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建立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所有者權益,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充分尊重企業自主經營權。建立科學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進國有獨資公司及國有控股企業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建立健全企業投資決策監管制度、企業績效考核制度、企業負責人選拔制度、企業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企業分配製度等。在加強監管過程中,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促進省屬企業發展,壯大國有資本,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