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綱要

2006年12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06〕132號印發《安徽省“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分“十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回顧 、“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面臨的形勢與要求、“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基本思路 、“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目標、“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重點、政策措施6部分。

發展重點是:鐵路通道與樞紐;高速公路通道;農村公路與城市交通;長江和內河航運;民航和管道;跨江通道;科技進步與運輸服務;交通安全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綱要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文號:皖政〔2006〕132號
  • 印發時間:2006年12月31日
檔案通知,規劃綱要,

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皖政〔2006〕13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規劃綱要

安徽省“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綱要
一、“十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回顧
經過“十五”期間的不懈努力,全省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和能力、運輸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交通運輸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形成,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強。
(一)交通基礎設施規模持續擴大,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
“十五”期間,我省在國家巨觀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速度,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快速增長,綜合交通網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通達深度大幅提高,以幹線鐵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重點機場為骨架的綜合交通網加快形成,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
至2005年底,全省擁有綜合交通線路81801公里,比2000年增加8674公里;綜合交通網密度達到58.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6.2公里。建成合肥—西安鐵路、宣杭鐵路複線、京滬鐵路淮河複線大橋、青蘆鐵路支線,基本完成漯阜鐵路改造,動工建設合寧、合武客運鐵路專線和銅九鐵路,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308公里,比2000年增加145公里,複線化率46.8%;建成界首—阜陽—蚌埠、蚌埠—徐州、廬江—銅陵、黃山—杭州、蕪湖—宣城、蚌埠—明光高速公路和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合徐公路淮南連線線、合界公路合肥連線線、蕪湖長江大橋南岸公路立交,完成合肥—南京、合肥—蕪湖高速公路改造,新建、改造國道、省道和重要縣道5800公里,全省公路通車裡程達到72807公里,比2000年增長11.4%,其中高速公路1501公里;全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5616公里,擁有各類生產性港口泊位1328個、吞吐能力2億噸,分別比2000年增加211個和1.3億噸;完成空軍蚌埠機場遷建、黃山機場擴建,實施合肥機場跑道改造,主要機場適航條件得到改善;全省管道運輸從無到有,建成西氣東輸安徽段主管道和合肥蚌埠淮南滁州蕪湖等支管道,開工建設齊魯一宿州、安慶一合肥成品油管道和儀征一安慶一長嶺原油管道,全省運輸管道達到1070公里。“十五”期間,全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26.3億元,其中鐵路53.3億元、公路690億元、水運13.2億元、民航6.3億元、管道63.5億元。
(二)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運輸結構進一步調整。
基礎設施方面:主要幹線鐵路連續提速,京滬鐵路安徽段實施電氣化改造,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客運專線投入建設;全省二級以上公路比重由2000年的11.7%提高到15.8%,其中高速公路增加2.2倍,並實現電子監控、收費聯網和計重收費;沿江貨櫃和大型煤炭專用碼頭髮展加快,一些技術和管理水平較為先進的公路客運站和鐵路樞紐開始投入運營。
運輸裝備方面:鐵路運輸全面使用內燃機車,主要幹線鐵路開通高檔空調旅客列車;公路客車技術性能和舒適度普遍提高,中高檔客車比上升到12.3%,廂式和專用重載貨運汽車快速發展,專用貨車比2000年增加3倍;沿江部分港口煤炭、礦石、水泥等大宗散貨和貨櫃專業裝卸設備逐步使用;內河船舶更新換代步伐加快,船型標準化和航運安全保障系統建設啟動;民用航空運輸使用國際通用機型,主要機場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導航、安檢消防、運輸服務等配套設施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運輸結構方面:2005年與2000年相比,鐵路在貨運周轉總量中的比重由57.5%下降到56.4%,公路由25.5%上升到27.0%,水運、航空分別保持在16%和0.02%左右的份額;鐵路在客運周轉總量中的比重由38%下降到37.3%,公路由58.5%上升到59.7%,水運所占份額持續下降,僅為0.04%,航空客運周轉量由2.8%上升到3.0%。
(三)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交通運輸條件明顯改善。
“十五”期間,國家和省安排建設縣到鄉公路15500公里,鄉到村公路4000公里,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0.8億元,其中國家投入26.8億元、省投入24億元。全省農村公路通達深度、技術條件和抗災能力顯著提高。到2005年底,全省農村公路達到60806公里(不含村道),鄉鎮通油路(水泥路)率由2001年的49.8%提高到99.8%,基本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水泥路),99.3%的行政村通公路。隨著農村公路條件的改善,農用運輸車輛大幅度增加,到2005年底,全省農用運輸車達到60.7萬輛。
(四)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行政管理行為逐步規範。
交通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政企職能加快分離。民航機場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實施。接收管理國家下放的沿江五港,實施了港務管理機構改組。全省高速公路融資、建設及運營管理全部從政府部門和相關事業單位分離,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按照“管養分離、減員增效、招標養護”的原則,開始改革國、省道幹線公路養護管理體制。鐵路運輸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安徽境內的鐵路站段由上海鐵路局直接管理。交通投資體制進一步理順,多元化投資格局初步形成。規範高速公路經營權特許和轉讓行為,高速公路項目業主選擇及經營權轉讓試行招投標制。
“十五”期間,我省交通建設和改革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規模小、運輸服務水平低的總體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制約沒有完全消除。主要表現在:一是路網不完善,有效通道不足,不能適應全省經濟發展戰略與布局調整的要求;二是主要機場吞吐能力弱,貨運港、站設施老化,運輸裝備總體技術水平較低;三是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協調整合問題突出,綜合運輸系統效率低下,現代物流業起步緩慢;四是交通運輸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尚未形成,行政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五是農村交通依然落後,城市交通日趨緊張;六是交通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大,交通安全形勢嚴峻。
二、“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面臨的形勢與要求
(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要求交通運輸能力加快提升。
“十一五”期間,預計全省旅客運輸量年均增長6%,客運周轉量增長7%,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7%,貨運周轉量增長8%,沿江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年均增長20%左右(其中貨櫃年均增長35%)。
(二)“中部崛起”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措施。省委、省政府作出“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重大決策,不僅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加快建設的重點,而且要求在奮力崛起中發揮先導作用。
(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要求最佳化交通運輸結構。
我省正在實施的“861”行動計畫,要求加速產業與產品結構最佳化升級,重點建設加工製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等產業基地。與此對應的貨物運輸結構將隨之發生變化,能源、原材料、機電產品、農副產品將成為運輸重點,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快速化、專業化、大型化運輸和綜合運輸,特別是貨櫃運輸和現代物流業。
(四)消費結構變化對交通及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將發生明顯變化,不僅出行次數、距離和時間將持續增加,而且對出行質量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出行方式的多樣性、舒適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更加受到重視。同時,隨著小汽車消費大眾化步伐加快,也將對道路的通行狀況、覆蓋範圍、信息服務及可選擇性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
(五)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更加重視普遍服務。
“十一五”交通運輸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城鄉協調發展和普遍服務,努力加大農村交通基礎設施供給。此外,我省是人口大省,大量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並跨區域流動,需要加快改善城鄉和城市之間的交通狀況,提供安全、便捷、大容量、人性化、高質量的客運交通服務。
(六)科學發展觀要求建立和諧的綜合交通體系。
“十一五”綜合交通建設必須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努力減少土地占用和能源等資源的消耗,避免重複建設,建立環保節約型的和諧綜合交通體系。
三、“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間,全省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交通體制改革,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加快綜合交通通道建設,增強城市交通能力,大力改善農村交通條件,提升交通技術裝備水平,構築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建立全面對接長三角經濟圈的綜合交通體系,實現交通跨越式發展,促進全省經濟快速崛起和社會和諧。
(一)以發展為主題,增加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有效供給。
一是完善綜合交通網路,解決交通基礎設施總量不足的問題。二是改善結構,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三是建立便捷、安全、可靠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滿足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運輸需求。
(二)深化交通體制改革,加快市場機制建設。
一是繼續深化交通管理體制改革,規範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能。二是加快交通投資和客貨運輸市場機制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在配置交通運輸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改革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建立規範、高效的管養機制,使農村公路得到全面、正常、有效的養護。
(三)加快綜合交通通道建設,支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
一是大力加強東向通道建設,實現與長’三角經濟圈綜合交通網的全面對接。二是加快沿江及跨江綜合交通通道建設,促進沿江重點產業和城市群發展壯大。三是加快合肥輻射通道建設,帶動皖中地區經濟整體發展。四是加強皖南地區旅遊通道建設,促進全省旅遊經濟快速發展。五是加強煤炭運輸通道建設,促進皖北地區煤炭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四)搶抓機遇,全面提升安徽特別是合肥在全國綜合交通網中的地位。
把握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機遇,加快以合肥為中心、連線東部與中西部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消除國家幹線斷頭和瓶頸,貫通路網通道;提升現有幹線技術水平,提高運輸能力和效率;擴建改造現有客貨站場設施,增加吞吐和中轉能力,逐步確定安徽特別是合肥在國家綜合交通網中的樞紐地位,提升安徽的區位優勢。
(五)進一步改善農村交通條件,縮小城鄉差距。
在鞏固縣鄉公路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增加投入,加快鄉村公路和客運站點建設,擴大農村公路網規模,提高通達深度,改善通行條件,逐步實現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的公平性和運輸服務的普遍性,努力縮小農村與城市交通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
(六)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
一是科學規劃交通網路及相關設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儘量減少占用耕地和林地。二是嚴格控制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落實環保要求,積極保護淨空環境。三是推進交通技術進步,加快信息化和智慧型化建設,提高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廢氣排放。
四、“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目標
全省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和諧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實現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管理智慧型化,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目標: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交通管理體制基本理順,交通運輸市場進一步規範;綜合交通通道網初步形成,農村及國防交通條件普遍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明顯緩解,交通技術水平全面提升,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得到確立;綜合運輸優勢有效發揮,交通安全保障切實加強,運輸服務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合肥、蕪湖、蚌埠、阜陽、安慶、黃山為綜合交通主要樞紐,以長江、淮河為水運主要通道,國家幹線鐵路通達省轄市,高速公路基本通達縣域,油路(或水泥路)基本通達行政村,航空運輸服務覆蓋全省,與長三角經濟圈一體化的“兩主、三通、一覆蓋”綜合交通體系,基本適應全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
具體建設目標為:
1.綜合交通通道網與樞紐:初步形成由兩種以上交通方式構成、聯結全部省轄市、對接長三角經濟圈的“兩縱、五橫、三連”綜合交通通道網;構成以合肥為中心,蕪湖、蚌埠、阜陽、安慶、黃山為支撐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2.鐵路: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乾支基本協調、聯通全部省轄市和長三角經濟圈的鐵路網,合肥成為路網性鐵路樞紐。到201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855公里。其中,客運專線938公里,複線2536公里,電氣化線路1977公里,複線率、電氣化率分別達到65.8%和51.3%。
3.公路:建成基本通達所有縣域、聯結各省轄市和鄰省周邊城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網,改善國、省道幹線路網,實現行政村基本通油路(或水泥路)。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車裡程達到77000公里(不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3500公里,一、二級公路1250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5萬公里。
4.水運:航道等級和港口吞吐能力明顯提升。到2010年,全省航道通航里程達到5782公里,其中四級以上航道達到1400公里;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3.3億噸,其中貨櫃吞吐能力50萬標箱,建成沿江煤炭、貨櫃、建材、礦石等大宗散貨運輸系統。
5.民航:機場布局基本完善,幹線機場能力增強,支線機場配套設施及設備得到改善。到2010年,全省開通民用航空運輸的機場達到7個。
6.管道:全省石油、天然氣管道網及配套設施進一步擴展和完善。到2010年,全省石油、天然氣乾、支管道長度達到2500公里左右。
7.城市交通:中心城市客運綜合樞紐和軌道交通建設起步,城市道路與公共停車系統規模大幅度增加,城市智慧型化交通管理系統廣泛套用,環境保護措施進一步加強。
“十一五”期間,全省交通建設總投資2135億元。其中:鐵路700億元,公路1250億元,航道、港口85億元,民航50億元,管道50億元。
五、“十一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重點
(一)鐵路通道與樞紐。
加快以“東向”快速鐵路為重點的幹線鐵路建設,增強既有鐵路及樞紐運輸能力,提升安徽在全國鐵路網中的地位。一是建設以合肥樞紐為中心的快速鐵路,包括合肥—南京、合肥—武漢、合肥—蚌埠客運鐵路專線。二是建設與東部地區連線的通道,包括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南京沿江城際客運鐵路、北京—上海高速鐵路安徽段、銅陵—九江鐵路、皖贛鐵路複線、宣杭鐵路電氣化改造。三是建設與“兩淮”億噸煤炭生產基地連線的運輸通道,包括阜陽—六安鐵路、廬江—銅陵鐵路、宿州一淮安鐵路、青阜和符夾複線、兩淮礦區鐵路,對既有京滬、京九、阜淮和淮南鐵路實施電氣化改造。四是提高鐵路站場運輸吞吐能力,重點擴建改造合肥、阜陽、黃山、蚌埠、蕪湖、安慶等主要鐵路客貨運站場。“十一五”期間,新建鐵路1547公里,增建複線518公里,電氣化改造977公里。
(二)高速公路通道。
以東向對接通道為重點,繼續加快國家和區域高速公路建設,構成全省高速公路骨架網。一是國家高速公路,包括銅陵—黃山、亳州—阜陽—六安—安慶—景德鎮、蕪湖—安慶、合肥一六安—葉集、六安—武漢、黃山—塔嶺及小賀—桃林、潛山—東至等高速公路。二是連線長三角經濟圈高速公路,包括北沿江、銅陵—宣城、蕪湖—雁翅、巢湖—馬鞍山—祿口機場、揚州—績溪、亳州—泗縣、高淳—宣城—千秋關、揚州—滁州等高速公路。三是支撐省內區域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包括合肥—淮南—阜陽、淮南—蚌埠、滁州—淮南、滁州—馬鞍山、巢湖—銅陵等高速公路。四是與鄰省連線的出口高速公路,包括阜陽—新蔡、黃山—祁門—景德鎮、徐州—明光、岳西—武漢、東至—九江等高速公路。五是適時擴容改造合寧、合安等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以上。
(三)農村公路與城市交通。
根據新形勢下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重點加快鄉鎮到行政村道路改造和建設,使行政村基本通達油路(或水泥路)。同時,把農村公路建設與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行蓄洪區防洪保全、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綜合治理、礦產和旅遊資源開發、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安排,統一實施。“十一五”期間,力爭改造和新建農村公路6萬公里。
加強以道路交通為重點的中心城市公共運輸系統建設,支持合肥等有條件的大城市規劃和建設軌道交通。鼓勵發展公路與鐵路、市內與長途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一體化的城市客運樞紐,配套建設大型停車場等公共運輸服務設施。整合城市貨運站場資源,優先發展鐵路、公路、水運等多種方式聯運的城市貨運樞紐。加快建設智慧型化城市交通管理與控制系統,合理安排和有效疏導城市交通流。繼續推廣使用替代燃料公車輛,鼓勵乘用城市公共運輸系統,不斷降低廢氣排放水平。
(四)長江和內河航運。
調整最佳化沿江港口結構,重點建設沿江貨櫃、建材、礦石和大宗散貨碼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運輸優勢。加強內河幹線航道整治,提高航道技術等級,加快礙航閘壩復航工程建設,改善通航條件。擴建改造內河重點港口,改善碼頭裝卸條件。一是建設安慶港五里廟三期工程、馬窩港區一期工程、長風鐵水聯運散貨碼頭,池州港泥洲港區二期工程、牛頭山散貨碼頭,銅陵港貨櫃專用碼頭、件雜貨碼頭二期擴建、循環工業試驗園碼頭、順安河港區,蕪湖港裕溪口煤碼頭擴建、朱家橋貨櫃一期工程、西江汽車滾裝碼頭,馬鞍山港6號碼頭擴建、貨櫃專用碼頭、人頭磯散貨碼頭,合肥港貨櫃碼頭、蚌埠新港二期工程、巢湖港巢城新港區等。二是建設蕪申運河安徽段,重點整治淮河、順安河、新安江、沙潁河、渦河、澮河、漳河、青通河、新汴河等航道,建設淮河蚌埠、合裕航道巢湖和裕溪口複線船閘,沙潁河太和、阜陽、潁上船閘和渦河大寺集船閘。“十一五”期間,新建和改造航道里程約55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億噸,其中長江港口1億噸。
(五)民航和管道。
完善全省機場布局,增強合肥機場航空樞紐功能,改造現有機場設施,提高機場綜合保障能力,擴大航空運輸服務覆蓋範圍。重點遷建合肥機場,形成輻射全省的航空運輸樞紐;新建九華山機場,改造和完善黃山機場,形成“兩山一湖”空中交通通道;建成蚌埠民航站,完善安慶民航站配套設施,爭取開通蕪湖、蚌埠民航站民用航空運輸,改善區域綜合交通條件。努力增加航線和航班,充分發揮機場設施的運輸能力。
建成安慶一合肥成品油管道,完成西氣東輸安徽境內全部支線工程,建設川氣東送乾支線工程,實現川氣與西氣聯網。“十一五”期間新增管道1421公里。
(六)跨江通道。
根據綜合交通網布局和沿江經濟發展需要,重點加強連線路網和帶動沿江城市發展的跨江通道建設。一是建設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貫通巢湖一馬鞍山一南京祿口機場和滁州一馬鞍山高速公路。二是建設安慶長江鐵路大橋,貫通沿江城際客運鐵路,聯通合九和銅九鐵路。三是建設銅陵長江公鐵兩用大橋,貫通廬江一銅陵鐵路,聯通南、北沿江高速公路。四是建設望東長江公路大橋,貫通濟南一廣州國家高速公路。五是建設蕪湖長江公路大橋,連線無為一繁昌公路,擴大城市發展空間。六是建設池州長江公路大橋,溝通長江兩岸路網。
(七)科技進步與運輸服務。
大力運用先進技術和信息技術,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科技含量與現代化水平,加快發展現代化綜合運輸服務系統。一是加快建設高速鐵路和公路,同時改造現有路網和運輸設施,提高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整體技術等級和水平。二是加快運輸工具與設備更新換代,鼓勵使用各種現代化大型專用車輛、船舶和港口裝卸機械,大力發展以貨櫃、煤炭、礦石、水泥、礦建材料等大宗散貨運輸為重點的高技術、專業化、大型化和規模化貨物運輸系統。三是加快便捷、安全、可靠、舒適的快速客運服務系統建設。四是加速建立與長三角經濟圈全面聯通的交通運輸信息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五是加強對農村交通運輸服務的扶持,著力提高農村客貨運輸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
(八)交通安全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一是推進交通安全法制建設,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識。二是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性能設計和評估,消除安全設計缺陷,增強硬體安全保障功能。三是完善交通安全配套設施,不斷提高運輸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四是運用科技手段,加強對交通設施和行為的監控、預警、引導和控制,抑制和減少交通事故隱患。
六、政策措施
(一)推進交通體制改革。
一是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體制。二是規範政府投資和政府特許經營行為,建立國有與非國有企業公平競爭的機制。三是建立運輸市場進入、退出機制和監管體系,形成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運輸市場。四是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管養分離、養護市場化的農村公路管養體制。
(二)加強項目前期工作。
一是努力做好重大建設項目與國家“十一五”建設規劃的銜接工作,為項目審批和建設提供規劃依據。二是“十一五”開工建設的重大項目,應提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或核准申請報告)和土地預審、環境評價、防洪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相關工作,並按規定程式報批。三是在項目投資主體或法人暫不能確定時,由項目所在地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指定項目責任單位,並在規定時間完成前期工作。四是加強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前期工作。
(三)拓寬建設資金籌措渠道。
一是把握促進中部崛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投入。二是發揮省屬國有投資企業的融資平台功能,積極申請企業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優勢,積極吸納社會投資。四是在國家政策許可範圍內,積極盤活國有存量資產。五是解放思想,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等新的投資和融資方式。
(四)加強長江岸線資源管理。
長江岸線使用涉及沿江產業布局、城市發展、水利建設、交通運輸、跨江建築、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必須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儘快出台我省長江岸線管理辦法,建立規範有序的管理機制,促進岸線資源整合、保護和合理開發,提高岸線使用效率。
(五)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用地。
一是積極採取技術和工程措施,努力減少耕地占用。二是優先實施符合國家審批條件的項目,並按有關規定積極申請使用國家用地指標。三是統籌地方用地計畫指標,適度向重點交通建設項目傾斜。四是加強土地整理和耕地開墾工作,確保交通建設占用耕地“先補後占”。
(六)促進科技套用創新。
一是運用市場、政策、行政等手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促進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中介為紐帶、科研院校為支撐的交通運輸科技套用創新機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加大政府對交通運輸套用技術研究的投入,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實用技術,提升我省交通設施、運輸裝備和運營管理科技含量及生產力水平。三是繼續引進國際先進交通運輸技術和重大裝備,通過消化、吸收、創新,提高交通運輸技術水平。
附屬檔案:
1.安徽省鐵路網規劃圖(2010年)(略)
2.安徽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圖(2010年)(略)
3.安徽省主要航道、港口規劃圖(2010年)(略)
4.安徽省機場布局規劃圖(2010年)(略)
5.安徽省管道規劃圖(2010年)(略)
6.安徽省過江通道布局規劃圖(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