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皖政〔2006〕6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規劃綱要
安徽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
大力發展服務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擴大就業、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切實舉措。為進一步引導和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構建和諧安徽,推進安徽奮力崛起,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環境
(一)“十五”時期服務業發展成就
“十五”期間,全省服務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十一五”服務業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是服務業總量不斷擴大。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103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18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127%。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06%,較“九五”末提高25個百分點。
二是服務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信息、技術、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傳統服務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興業態不斷拓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和行銷方式迅速發展,房地產、旅遊、信息、通訊、中介服務等行業發展態勢良好,已逐漸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三是服務業企業不斷壯大。流通、旅遊、信息、交通運輸等行業湧現出一批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2家,超10億元的企業近20家。
四是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2005年,服務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361%,比“九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成長43個百分點。目前,全省地稅收入中服務業占55%左右,已成為我省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總數比重由2000年的246%提高到2005年的300%,已成為就業和再就業的主要載體。
五是服務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2005年全省服務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504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575%,服務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服務業供給能力明顯提高,逐步滿足了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服務。
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總量偏小。2005年我省服務業增加值居全國第14位,居中部六省第4位。二是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2005年,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占全省服務業比重不到1/3,新興服務業發展滯後。城鄉服務業發展存在較大差異,農村服務業發展緩慢。三是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整體質量不夠高,缺少較大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企業技術水平較低,經營方式比較落後,總體競爭力不強。
(二)“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業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加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發展面臨著許多機遇。
1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發展觀對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適應這一要求必將促進服務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2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加速推進,為服務業發展拓展了空間。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健全,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服務業發展能量將逐步釋放,這有利於推進服務業產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進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教育、文化、體育等新的消費熱點將加速形成。
3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將為服務業提供更多的發展契機。“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有利於我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入新的服務理念和新的服務產品,更好地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4“861”行動計畫的順利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八大基地、六大工程和服務業建設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大道路、港口、碼頭、機場、市政以及環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必將進一步增強服務業供給能力。
“十一五”時期,我省服務業發展仍然面臨不少不利因素:一些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服務業有效需求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少數行業市場化程度低,服務業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級技術、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和方法還不夠健全。對這些不利因素需要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
二、“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以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全面拓展生產性服務業,規範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城市服務業,積極帶動農村服務業發展。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完善政策措施,整合服務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規範服務市場,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推動服務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服務業總量進一步擴大。“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左右,到2010年占GDP比重達到43%左右,使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發展相協調。
——服務業就業人數顯著增加。“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長5%左右,到2010年達到1350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上升到35%,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使服務業成為擴大就業和再就業的主要渠道。
——服務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比重不斷提高,傳統服務業得到進一步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逐步拓寬,產業素質不斷增強;城市服務業全面快速增長,農村服務業穩步拓展。力爭到2010年現代服務業產值占全部服務業產值的50%。
——服務業活力進一步增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城鄉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多種所有制並存、競爭有序、運行高效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服務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效益不斷提升。
三、“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重點
“十一五”時期,在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同時,重點推進十個方面的發展:
(一)現代流通業
按照服務高效化、物流現代化、管理智慧型化的要求,加強綜合運輸物流體系建設,構建快速物流運輸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加速融入長三角物流圈。培育物流市場,促進各種物流功能、物流資源、物流要素系統的整合,發展現代物流業。依託
合肥、蕪湖、蚌埠及安慶、阜陽等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地區,進一步加快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築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園區,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降低物流成本,充分發揮現代物流業在新型工業化中的支撐作用。“十一五”期間,運輸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0年達到600億元以上,成為服務業乃至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力爭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省、市、縣互聯互通,與長三角地區全面對接的現代化綜合物流體系。
進一步完善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立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加強交通運輸樞紐建設,發展一體化運輸。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運輸管理水平,推廣智慧型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貨運代理、客貨行銷等中介服務。
構建以大型市場為中心,以區域性重點市場為骨幹,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市場為補充,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相結合的市場體系。重點發展糧食及鮮活農產品、重要生產資料、工業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市場。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功能創新、交易方式現代化和輻射力強的大中型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功能,提升檔次。鼓勵發展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代理銷售網路、特許經營、多式聯運、電子商務為主要特徵的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傳統流通業。推進大型連鎖企業發展,通過業態創新、流程再造和技術更新,引導新興流通業態的發展壯大,最佳化流通結構,形成以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超級市場和特色連鎖為主體,超市、專業店、便利店、倉儲式商場共同發展的現代流通業新格局。“十一五”期間,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左右,到2010年達到3000億元;並形成年銷售額超100億元的流通企業5家左右,50~100億元的5~10家。
(二)信息服務業
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套用。充分發揮我省信息資源密集和信息技術的優勢,大力發展系統集成、電信服務、計算機網路服務、資料庫服務、軟體開發等信息服務業,把安徽建設成為全國信息業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間,信息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2010年達到450億元。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法律環境、信用和安全認證體系,建設安全、便捷的線上支付服務平台。引導推廣面向企業、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推進電子政務。整合網路資源,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構建政務信息網路平台、數據交換中心、數字認證中心,推動部門間信息共享。加強縣鄉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積極發展為農服務信息業,縮小城鄉、區域間信息服務水平的差距。建立健全政府與企業、公眾互動的入口網站體系,依法開放政務信息,促進辦事程式規範。大力發展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數字產業,積極發展動漫產業。
開發基礎數據資源和辦公資源,完善重點業務系統,重點建設地理、市場、科技、政務和公共等五大基礎信息資料庫,形成完善的數位化信息資源體系。加快建成高速數據傳輸網路,最佳化和完善電信主幹網路、寬頻接入網路、移動通訊網路,加強網路維護和管理,提高運行效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促進產業融合,創新業務品種,擴大市場需求。力爭到2010年,全省電信業務總量達到7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達到900萬戶,比“十五”增長3倍。
加快合肥軟體產業基地建設,培育沿江信息軟體產業集群。發展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促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共享。培育和壯大信息資源服務市場,開拓各類增值服務、套用諮詢及網路託管等新興服務領域。
(三)為農服務業
圍繞農村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積極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服務,積極推廣科技農業,利用基層組織做好科技普及和服務工作。“十一五”期間,為農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10年達到200億元以上。
加快農產品市場建設。圍繞提高市場檔次、完善服務功能,引導和支持大中型區域性農產品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行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促進皖優農產品進入超市,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放心食品。“十一五”期間,全省建成10個大型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50個區域性中型農產品市場和20個專業市場,到2010年形成以大型農產品市場為龍頭、中型市場和專業市場為主體、小型市場為補充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四)社區服務業
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資助、社會興辦相結合的原則,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推進社區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進程。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健全社區服務網路,使社區服務業加快從福利型向經營型、分散型向規模型、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逐步實現市、區、街道、居委會四級社區服務需求與供給信息聯網,形成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服務體系。運用市場機制,積極創辦養老、托幼、文化、健身、醫療、家政、維修、物業管理等多種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業。建設一批經濟效益好、服務質量高的社區服務網路中心。加強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市場引導和政策扶持,培育社區服務實體。
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衛生服務機構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開展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技術服務。大力發展老齡服務業,發展各類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老人服務業務。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建老年公寓。“十一五”時期,社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10年,全省老年公寓和社會福利院床位達到11000張,比“十五”末翻一番。
(五)旅遊服務業
立足我省旅遊資源優勢,改善和最佳化旅遊發展環境,增強旅遊產品吸引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到2010年,全省遊客年入境人數120萬人次以上,實現年接待國內遊客8000萬人次以上;旅遊總收入達到700億元,力爭達到800億元,相當於全省生產總值的7%~8%,成為支柱產業之一。
進一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遊資源開發。積極調整旅遊產品結構,實施精品旅遊戰略,打造“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等旅遊品牌。積極開展紅色旅遊、觀光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閒度假旅遊、鄉村旅遊等特色旅遊。整合旅遊資源,進一步開發天柱山、大別山、琅琊山,積極推進“環巢湖”旅遊區崛起;大力挖掘老莊文化、三國文化和古文化遺址等人文資源,發展歷史文化旅遊;大力推進紅色旅遊,做好我省3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5個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工作。高度重視縣域旅遊經濟,支持旅遊強縣的發展。
加快旅遊企業的強強聯合,促進旅遊企業與景區建設的互動,支持旅遊企業集約化發展,構建具有全方位服務功能和較強競爭力的旅遊集團。加快省內旅行社的重組改造,通過兼併、收購、控股和品牌許可等形式,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旅遊集團公司,實現旅遊業集團化、規模化、網路化和品牌化經營。吸引國際國內有實力的旅遊企業到我省設立分支機構,開發旅遊項目,拓展旅遊業務。進一步加強與周邊省市區旅遊景區(點)和國內外旅遊機構的聯繫與合作,完善旅遊服務網路,實現資源共享。加大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力度,繁榮旅遊購物市場。按照便捷、安全、舒適和衛生等服務標準,積極發展以農家樂和自助旅遊服務為主的家庭旅館及旅遊專業村。
加強重點旅遊景點和景區的規劃、管理和建設,防止盲目開發、重複建設,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依法規範旅遊市場管理,加強旅遊標準化建設,制定具有我省旅遊要素特點的地方標準。加強旅遊從業人員崗位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健全導遊管理機制,規範導遊行為。
(六)中介服務業
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市場發展的需求,加快發展中介服務業。拓展和規範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鑑定、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發展項目策劃、財務顧問、併購重組、上市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規範發展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校準、檢測、驗貨等經濟鑑證類服務。支持發展市場調查、工程諮詢、管理諮詢、資信服務等諮詢服務。合理規劃展館布局,積極發展會展業。
積極整合中介市場,充分發揮中介市場的媒介和引導作用,不斷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積極培育企業化經營、規範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健全中介制度,規範經營行為,完善服務體系。鼓勵中介服務機構加強聯合,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諮詢力量的顧問隊伍及智力服務網路,努力滿足企業和社會多樣化的信息、諮詢、管理等服務需求。
大力發展中介組織,強化融入長三角服務平台建設。積極吸引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進入我省中介服務領域。到2010年,初步建成符合市場經濟和國際通行規則、功能完備、公正執業、管理規範、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務體系。
(七)房地產服務業
穩步發展房地產業,不斷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十一五”期間,全省房地產投資額達3500~4000億元,房地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2010年達到300億元,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產業。
科學制定和實施住房建設規劃,特別是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設規劃。積極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嚴格控制大戶型高檔商品房。加大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力度,“十一五”期間,全省城市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占住房建設總量的比重不低於70%。
按照保障供給、穩定房價的原則,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培育和完善二級市場,大力推行物業管理,提升房地產市場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的交易、信息、服務、管理功能,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體系。積極推進房地產開發、銷售和物業管理的分業經營,培育一批產權多元化、管理現代化、經營企業化、具有品牌效應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城鄉房地產開發投資結構,建立合理的住房供應體系。嚴禁商品房“炒作”,控制房價上漲,使房價上漲幅度低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
規範物業管理行為,提高市場化程度。鼓勵建設環境優美、智慧型化的多功能綠色住宅小區。發展以居民住宅為重點的裝飾服務業。按照《物業管理條例》的規定,擴大物業管理覆蓋面,完善物業管理招投標制度,規範物業管理服務行為,鼓勵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物業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傳統的住宅管理向社會化、專業化的物業管理轉變。新建住宅小區全部推行物業管理,已有住宅小區也要逐步推行物業管理,到2010年,住宅小區物業管理覆蓋面達到80%以上。
(八)文化服務業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通過市場引導、政府規範、企業運作、社會參與,最佳化文化產業結構,提升科技水平,加快發展步伐。到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2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產品特色化、設施現代化、經營國際化、管理規範化,逐步把我省建設成為文化產業大省。
優先發展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全面協調發展。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降低農村適齡兒童輟學率。適應發展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繼續發展各類成人教育。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向農村、貧困地區、革命老區以及薄弱學校、貧困家庭傾斜公共教育資源,不斷促進教育公平。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保留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步伐,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造。創新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構建文化產業市場體系,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發揮傳統優勢,深刻挖掘徽文化內涵,形成具有民族、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帶,打造優秀民族文化品牌,努力擴大文化產品出口。加強文化產品智慧財產權保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大中城市文化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積極促進文化產業特別是新興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文藝演出業、電影電視業、圖書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和藝術教育業、廣告業等。鼓勵文化產業向農村及偏遠地區延伸,擴大廣播電影電視在農村的有效覆蓋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提升廣大農民的文化素養。促進文化產業之間以及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支持文化企業與藝術團體、科研院所聯合挖掘和開發民間藝術。
加快文化企業市場化進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打破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以文化精品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促進資產、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合理組合,加快形成演藝、影視、報業、出版、文化用品、文物資源保護和利用等大型文化企業群體。
(九)金融服務業
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穩步發展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提高金融業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能力。“十一五”時期,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0年達到300億元。
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改革步伐,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和國內民營銀行進入我省,促進金融機構實施金融服務創新,鼓勵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產品,拓展服務領域和範圍。積極促進地方金融業發展,努力把徽商銀行建成重要的區域性銀行。推動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增強農村信用社支農作用。完善小額信貸制度。積極推廣電子商務、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新興業務品種和融資、結算手段。做好委託代理、承兌、貼現和保管箱等業務,開發和完善新型中間業務。努力形成各類商業銀行、地方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競相發展、融資渠道較為通暢的良好局面。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能力。培育壯大證券市場,通過國內主機板、創業板、海外上市、債券等多種通道,增加上市公司數量,推進優勢企業融資。建立區域性債券流通市場,增強企業債券的流動性。培育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期貨市場。
擴大保險市場,推進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積極發展各類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和公估機構。深化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險公司運行機制,全面提高保險業的保障功能、融資功能和社會管理功能。大力開發滿足企業和消費者多種需要的保險產品。加快發展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工程保險、企業年金和健康保險,拓展保險投資、保險公估、再保險等新業務。到2010年,全省保險業務收入達到3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全省徵信數據平台和信用服務平台,進一步加強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加快聯合徵信建設步伐,建立信用資料庫。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交換服務網路、信用信息披露網路、信用監管網路和信用教育培訓網路,建成全方位、多功能信用信息系統。發展壯大投資和農業擔保機構,建立和完善擔保體系。在工業園區、重點城鎮建立資信服務機構,逐步建立配套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十)公共服務業
加強公共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道路、供水、供電條件,重視城鎮和農村生態建設,積極構建和諧的居民生活環境。加快發展市政公用事業,積極發展面向大眾的公共運輸、供排水、供氣、供熱、中水利用、垃圾處理、城市綠化等社會化服務。努力改善城鄉消費環境,規範公共服務體系服務行為,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
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進醫療衛生、藥品流通和醫療保險體制改革,分類管理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提高衛生服務能力。整合醫療衛生資源,穩步提高農村和貧困地區公共衛生資源比例。加強對醫療衛生服務行為、服務質量和藥品市場的監管。完善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網路,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逐步形成防治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有效服務網路體系。加快推進城市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努力解決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城鄉醫療衛生合作機制。實施新一輪農村改水改廁工程,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大力開展預防保健服務和計畫生育服務。正常年份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普及率達到60%。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城鎮社區達到80%。力爭到“十一五”末,形成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公共健康衛生體系全面建立的新格局。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健全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市流浪人員救助制度。建立安全生產救助保障體系,加強社會保障服務管理能力建設。
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推動公共健身場所、場館建設,規範健身場所經營行為,把公益性體育設施納入小區建設規劃。創新健身娛樂、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經常舉辦民眾性的健康娛樂活動,積極發展農村體育、社區體育,開展戶外、有氧、休閒等健身活動,提高活動的普及性和規範性。支持和鼓勵多種所有制機構和組織,運用市場化的辦法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和民眾性體育比賽活動。力爭到“十一五”末,全省人均享有的公共健康體育設施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建成集體育、健身、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四、加快服務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實現“十一五”服務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營造良好的服務業發展環境。
(一)消除政策差異,促進產業公平
逐步取消服務業在用水、用電、用氣、用地、價格、稅收、資金融通等方面與其他產業的政策差異,努力締造產業間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歧視性政策和規則,阻隔服務業企業擴張發展,營造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機制
加快國有服務業企業改組改造步伐,通過上市、合資、參股等形式,逐步實現國有大型服務業企業股權多元化。進一步放開搞活中小國有服務業企業,採取改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經營、出售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積極推動金融、交通運輸、公用事業等服務行業的體制改革,加快公用服務業市場化步伐。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社會服務產業。
(三)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
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的轉移,引入服務業競爭機制和管理技術,加快服務業發展,增強服務業企業市場競爭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擴大服務出口,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創業,通過在國外設立採購、分銷、物流、金融、旅遊等服務機構,為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支撐。發揮行業協會在擴大服務貿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引導服務消費,擴大市場需求
鼓勵服務消費,積極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城鄉居民增加對信息、保險、旅遊、教育、文化、體育、休閒、娛樂等服務產品的消費。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思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健全服務功能。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居住和消費。加強農村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擴大農村服務業的市場需求。
(五)促進結構最佳化,提升產業素質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加強信息技術和科學管理在服務業領域的普及和套用,實現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加快連鎖經營方式向農副農資產品銷售、醫藥銷售、裝飾裝修、旅遊服務、娛樂健身、租賃等行業的推廣,促進服務業企業的集團化、網路化和規模化。發揮行業協會對服務產品和技術創新的研究、交流、推廣作用。對服務業企業進口高新技術設備,按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有關規定給予優惠。
(六)規範市場秩序,改善發展環境
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清理、廢止與市場經濟體制和世界貿易規則不相符的各項規定,積極營造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服務行業標準化建設,努力消除服務行業中的虛假廣告、欺行霸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強化行業自律。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服務業企業改革。積極為民營投資者提供政策、技術、信息、法律服務和資金貸款等方面的支持。
(七)加強政府引導,增加資金投入
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吸引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投入,加強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項目,促進銀企合作。積極引導和鼓勵服務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發行債券、招商引資、上市融資、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有實力的工業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投資服務業。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發展服務業。
(八)加快人才培養,提高人員素質
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信息諮詢、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行業的人才。採取期權、股權、成果有償轉讓等激勵方式,支持引進金融、物流、法律、貿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並從完善制度、提高待遇、健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式,推進服務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專業化的就業創業培訓實體。
(九)加強協調指導,增強服務功能
加強對服務業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服務業工作協調指導制度。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服務業總體規劃編制、政策制定、發展引導和綜合協調等工作。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做好相關行業的規劃編制和組織實施工作。加大服務業統計工作投入,改進服務業統計方法和指標體系,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建立通暢的服務業信息溝通機制,加強形勢分析,搞好服務業發展的預測、預報和預警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服務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