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歸附
背景
歷史上,中國與越南一向有著密切的聯繫。越南古稱安南,也稱交州、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後晉時,交趾唐林州人吳權自立為王,這是安南獨立的濫觴。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離。洪武年間,安南成為明朝的屬國,處於半獨立狀態。明朝永樂年間,安南陳氏政權發生陳氏與胡氏的內訌,胡一元、胡漢蒼篡位。明廷支持陳天平,攻打胡氏父子。永樂四年(1406年)1月,明朝派張輔首次出征安南,明軍出師僅一年,就大獲全勝,消滅了胡氏政權。
1400年,
陳朝權臣
胡季犛篡位,建立
胡朝,改
國號為“大虞”。不久後自稱
太上皇,由兒子
胡漢蒼即皇帝位。由於前朝陳氏原是向明朝稱臣,世世受明冊封,憑著篡奪得國的胡氏為免惹起明朝猜疑,便於1403年農曆四月
丁未遣使赴明,向剛起兵奪位的
明成祖聲稱陳氏“宗嗣繼絕,支庶淪滅,無可紹承。臣,陳氏之甥,為眾所推”,欲藉此聲稱自己具有統治資格,要求明朝冊封。明成祖派楊渤到越南觀察後,當地陪臣
耆老跟隨他向成祖上奏稱“眾人誠心推臣權理國事”,明廷一時再沒有懷疑的理由,便封胡漢蒼為“
安南國王”。
1404年農曆八月
乙亥,
陳朝遺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訴胡季犛父子“弒主篡位,屠害忠臣”,要求明朝出兵“擒滅此賊,盪除奸凶,復立陳氏子孫”;八月丁酉日,有一位自稱陳氏子孫,名叫
陳天平的人(越南史籍寫作“陳添平”,《
大越史記全書》稱他的身份本是“
陳元輝家奴阮康”),從
寮國入明,亦向
明帝訴說胡氏篡位的經過,要求恢復陳氏統治。其後,明成祖當著胡朝的來使面前,安排陳天平與他們會見,使一眾來使都錯愕下拜,甚至涕泣,適值裴伯耆在場,向來使責以大義,場面緊張。明廷於是對越南政局多所干涉,派員查核實情,胡朝明白勢不得已,唯有承認責任,要求“迎歸天平”。
另外,明越兩國又因領土問題出現外交風波。1405年,廣西省
思明土官及雲南省
寧遠州土官向明廷控訴,轄境猛慢、
祿州等地被越南所占。為此,明廷於該年農曆二月,遣使責難胡朝,要求歸還祿州,胡朝便被迫將
古樓等五十九村交給明朝政府。
胡朝雖然願意
息事寧人,但兩國關係仍然緊張。其後,胡朝所派到明廷的使節,都遭扣留,不許回國。明廷又派員入越,查探山川道路險要之地,以為日後南征的準備。另外,胡朝的南鄰
占城,曾於1404年遣使入明,聲稱遭到胡氏“攻擾地方,殺掠人畜”,並進一步“請吏治之”,這亦引起了明廷的注意。
不過,明成祖仍未敢輕言出兵。1405年年底,雲南將領
沐晟建議出兵,卻遭明成祖反駁說:“爾又言欲發兵向安南。朕方以布恩信,懷遠人為務。胡奃雖擾我邊境,令已遣人詰問,若能攄誠順命,則亦當弘包荒之量。”至於陳天平的處置,明廷則決定送歸越南,並要求越人“以君事之”,奉為國主。越南方面,胡朝有感於對明關係緊張,亦積極防備,重編軍制,在多邦城(陳仲金說位於山西省先豐縣古法社)加強防守,於各個河海要處裝插木樁陷阱,整頓軍庫,招募人民有巧藝者入伍。但胡朝君臣對明主戰或主和,意見分歧甚大,有官員認為只好“從他(明朝)所好,以緩師可也”,左相國
胡元澄則認為只決定於“民心之從違耳”,對明作戰並無十足把握。
明軍南下
1406年,明朝派鎮守廣西
都督僉事
黃中領五千士兵(《
大越史記全書》稱領兵十萬),護送
陳朝“前國王孫”陳天平回越南(《
明實錄》把事件列在該年農曆三月丙午;《大越史記全書》則列入農曆四月八日)。當進入越南境內的支棱隘時,遇上胡軍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陳天平經胡朝審訊後,被“處
凌遲罪”。明成祖得悉後大怒,便“決意興師”。
同年年中,明成祖派總兵官
朱能、左副將軍
沐晟、右副將軍
張輔、左參將
李彬、右參將
陳旭等領兵(《大越史記全書》稱共有八百萬人,中國學者
郭振鐸、
張笑梅認為可能有誇大),分兵兩路,開進越南的白鶴江會師,一邊向越南腹地步步推進,一邊發出檄文向越人呼籲胡季犛父子的行為是“肆逞凶暴,虐於一國”,並列出胡氏“兩弒前
安南國王以據其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淫刑峻法,暴殺無辜,重斂煩征,剝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稱明軍的到來是“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以使民心動搖。果然,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有助明軍前進更為順利。農曆十二月
丙申十一日,胡軍的主力退守多邦城,明軍亦看準該城位於河邊,有較大面積的沙灘可供搶灘,於是分兵進攻,成功以火銃擊退胡軍
象兵。其後,明軍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東都升龍,並大肆掠奪,“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
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
入越南
1407年年初,明軍攻破升龍後,向胡朝的首都
清化繼續前進,胡氏皇子
胡元澄領軍退守黃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
紅河),與胡季犛、胡漢蒼會合。明將沐晟則進駐木凡江(在今越南
河西省,與黃江相接)預備出擊。農曆二月,沐晟沿江兩岸擊敗胡元澄軍,追擊至悶海口(在今越南
南定省),因軍中爆發疾疫,明軍移師到鹹子關立塞備戰。農曆三月,胡軍集合水步大軍七萬,號稱二十一萬,與明軍爆發鹹子關之戰。結果胡軍潰敗,大批兵士溺斃於該處河流,無數船隻及軍糧沉沒,胡氏父子敗逃,最終在農曆五月十一日在奇羅海口(在今越南
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俘獲,胡朝滅亡,領土被明朝占領。據當時的統計,越南土地人口物產資料為: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此一統計數字,按《明實錄》記載的1408年農曆六月的計算,則是“安撫人民三百一十二萬
有奇;獲蠻人二百八萬七千五百有奇,糧儲一千三百六十萬石,象、馬、牛共二十三萬五千九百餘只,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軍器二百五十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胡朝亡後,明成祖在農曆六月癸未朔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越南原本的陳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弔民,將興滅而繼絕”,並打算對“久染夷俗”的越人“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以達致“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明廷又以
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定“
交趾都指揮使司”、“交趾等處
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處
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明朝統治
地理建置
1407年農曆六月,明朝消滅越南胡朝後,聲稱為了回應當地官吏耆老“原復古郡縣”的請求,便將之改名“交趾”,依照明朝中國的行政區劃模式,設定
都指揮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
三司”。接著,明廷在交址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個縣,以及五個直隸
布政司的州,分轄二十九縣,在要地則設十一衛、三所,一
市舶司。
戶口管理
明朝對交址人口,採取與中國相同的黃冊制度來辦理。官府把交址人丁的姓名、年齡和籍貫,記載到簿冊,並按這些資料,製成證件,由人丁持有,以備官府查核。若發現某人的證件與簿冊所載不符,便須抓去當兵。
明人官府的薄冊,會登記交址境內每一里(在鄉村,則設立
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十戶為一甲,里有
里長,甲有
甲首)、一坊(城市)及一廂(城郊)的所有丁數及田數。孤寡殘疾者則另用稱為“畸零”的簿冊來登記。這些簿冊又會在卷首繪畫地圖。簿冊編制完畢後,即抄成一式四份,一份黃色封面的交到中央
戶部,其餘三份封面為青色,交給交址
承宣布政使司及各府、縣保存。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數目。
經濟賦役
明朝對交趾採行多項稅務及賦役制度。負責徵收的官員,在府州縣有稅課司、河泊所副使等,另外有本場局使副等名目。1414年,明廷規定交址每畝田征粟五升,植桑沙每畝征絲一兩,每一斤絲征絹一匹。明政府又設
鹽稅,交趾人民每月煮鹽若干,送交提舉司收藏,待承宣布政使司檢驗後,才可發賣。若私煮或私賣,則會被判罪。
明朝又加緊開取交趾資源,運回中國。凡是金銀礦產,都設官督民開採。在山林地區,令人民尋找象牙、犀角。在海濱地區,令人民到下海採集珍珠。另外,土產如胡椒、香料,以及珍禽異獸如鹿、象、龜、雀、猿、蛇等,都大肆搜刮,以帶回中國,以致民不聊生。
文教及選拔
明朝政府在交趾開設學校,訪求有在儒學、醫術、僧道方面有才能的,都委以官職,並使之教授有關才藝。而在交趾人的學習課程方面,明廷把中國儒家典籍中的《
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書頒發給各州縣做讀本,並派僧道傳布佛教、道教。
對交趾知識分子,明廷在占領之初便致力招攬。如在1407年農曆六月癸卯,明成祖向交址總兵官張輔等下令,將該地“
懷才抱德、
山林隱逸、明經能文、博學有才、賢良方正、
孝弟力田、聰明正直、廉能幹濟、練達吏事、精通書算、明習兵法、武藝智謀、容貌魁偉、語言便利、膂力勇敢、陰陽術數、醫藥方脈之人,悉心訪求,以禮送赴京擢用。”後來更制定了
歲貢生進入
國子監的措施:起初規定
府學每年兩名入選,
州學每兩年三名入選,
縣學每年一名入選。後來改為:府學每年一名入選,州學每三年兩名入選,縣學每兩年一名入選。由
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及府州縣地方官員負責,安排生員在入選後第二年的農曆正月一日進京朝覲。至於入選為歲貢生進入國子監的條件,則是“不拘入學年月淺深,擇有學行者”。
習俗民生
明朝統治交趾期間,曾實行與越人習尚及生活有關的措施。按越南史家
陳仲金的說法,明廷是企圖“使安南人同化於中國人”。不過,其若干措施,亦如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說,是“穩定社會秩序”具體情況是:
祭祀:1414年農曆九月,下令設立
文廟、風雲、山川等
神壇壝,依時進行拜祭。
衣冠服飾:1414年農曆九月,男女不許剪髮,婦女必須穿短衣長裙,與中國衣冠制度相同。
民眾待遇:在戰事中死亡的將士民眾,均予以妥善安葬;
年邁有聲威者,給以禮遇;鰥寡孤獨無依者,設養濟院收容。又對被胡朝迫害慘死的
陳朝貴族,給以追贈諡號及修理墳墓。
驛站制度
1415年農曆十月,明廷聽從
總兵官張輔的建議,從廣西欽州地區至
東關城(今越南
河內)一帶,建立驛站系統。於是,明政府於東關城至慈山府
嘉林縣(今越南
北寧省嘉平縣)設定馬驛;另外,明政府又在
至靈縣(在越南
清化省)、
東潮縣(在越南
海陽省)而到與欽州接壤的萬寧府,設定
水驛,以便公文傳遞。
兵制
1416年,明總兵官張輔在交趾抽調人民當兵,方法是:在設有
衛所的地方,每戶抽三丁當兵,而
清化以南,因人口較少,每戶只抽二丁為兵。在沒有設立衛所的地區,則在險要處設立堡柵,由民兵負責把守。
越人抗明
原因
中國明朝收復越南不久,越人便奮起抵抗,雖然多次遭明軍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持續了二十年,最後更成功驅逐明人。越人之所以要發動抗明,越南近代史家陳仲金簡單歸納為兩點:“
陳朝宗室還有人企圖恢復舊業,況且我國尚有許多人不願做中國的奴隸”。詳細而言,則有如下因素:
明朝官府的壓迫:明廷在越南實行的統治措施當中,無可避免地擾亂了越人的生活,加上派往越南的官員,往往以高壓控制,使當地人大感困苦,《
明史》記載“交人(越南人)苦中國約束,又數為吏卒侵擾,往往起附賊,乍服乍叛。”較顯著的例子是侵漁當地百姓的
中官馬騏,連交趾
承宣布政使司也無法禁制,“馬騏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中官馬騏以採辦至,大索境內珍寶,人情騷動,桀黠者鼓煽之,大軍甫還,即並起為亂”,但是明政府仍不恤當地民情,刑罰嚴酷,使起事者有增無已。抗明勢力之一的
清化藍山豪族
黎利,曾憶述他的起兵,本是不得已地被明人迫出來的:“及其(明朝)賊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識者,皆被其害。朕雖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禍,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義兵之舉,朕實出於不得已焉耳。”
交阯之失,原因非常複雜,而用人是最大的失誤。交阯初入疆土,正當撫恤,可明朝只把這塊“新疆”當作利源,實行敲骨榨髓的剝削,光每年進貢孔雀羽毛即達一萬支。交阯地處邊遠,內地士人都不願意到那裡去做官,交阯州縣官員多是西南地區雲、貴等省之人,或官員劣轉、貶謫,都把他們打發到交阯去。這種狀況使得交阯地方官員的素質普遍較為低下,百姓何以依靠?當戰亂起來時,朝廷戰略方針左右搖擺,擇將又十分輕率失宜,使得交阯分崩離析之勢一旦形成,就無法挽回。處理交阯軍政,必用一位素有威望、熟知地理民情,且為交阯人所畏懼的名將,昔日三平交阯的大將軍、英國公張輔,可稱不二人選,當時他年齡也不算太老。但不知何故,朝廷沒有起用他。當宣宗放棄招撫之策,決心一意進剿後,先用的是榮昌伯陳智和都督方政,豈知這兩個是死對頭,素不想能。二人戰敗後,又用年輕的成山侯王通擔任總兵官。王通出身勛臣之門,其父王真是靖難功臣,追封寧國公。王通雖是將門之後,卻無多少將才,更乏威重之勢,對交阯的情況也不太了解,朝廷竟如此輕率地將祖宗之業及數十萬軍民的性命託付此人!
陳朝支持者的企圖恢復舊業:1407年十月,明朝滅胡朝後不久,便有簡定帝
陳頠的起兵,務求“興復陳室”,歷史上稱為
後陳朝。到重光帝
陳季擴領導時,更是“豪傑從風回響”,聲勢浩大。
民族因素:越共學術機關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提出,越人起義抗明與
民族氣節有關,“我國(越南)人民仍然保持了象徵著民族的崛起和自豪的英雄氣概。從明軍侵占我領土、踐踏民族獨立的時候起,我國人民就在全國各地拿起武器跟敵人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到後來
黎利得勝後發布的《
平吳大誥》,便提出中越本為兩個不同的國家:“惟我
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此種概念,成為越人起兵抗明的動力之一。
陳氏遺裔起事
1407年,明軍占據交趾後,訪求陳氏子孫,但近代越南學者
陳仲金卻認為這只是故意欺騙,以便殺害,因此無人敢出。到該年的農曆十月初二,
陳頠(舊號簡定,據越南史載是
陳藝宗的次子)在謨渡(在今越南
寧平省安謨縣安謨村)與陳肇基起兵,自稱“簡定帝”,建元
興慶,是為
後陳朝,在
乂安、
化州一帶活動,曾降明軍的鄧悉改投陳頠,於是軍勢逐漸強大,更於1408年農曆六月的
日麗海口之戰擊敗明軍,竊據了乂安以南的國土,這令交趾的明人官署感到難以收拾,向明廷上奏“逆賊簡定、鄧悉等聚眾,請益兵剿之。”到農曆十二月中,陳頠會合
順化、乂安、
清化等地軍隊,準備進攻東都。明廷派大將沐晟與
都指揮使司呂毅所率領的四萬雲南兵討伐,並在逋姑桿(在今越南
南定省)與陳軍爆發激戰,結果明軍大敗,呂毅戰死,沐晟退至古弄城(在今越南南定省懿安縣平格村)。陳頠正想乘勝追擊時,被鄧悉勸阻,於是
後陳朝發生內訌,鄧悉被誅,鄧悉之子
鄧容到清化,並找到陳藝宗之孫陳季擴,於
支羅縣(在今越南
河靜省)尊立為帝,年號重光。其後,陳季擴乘著陳頠忙於跟明軍作戰之機,俘虜陳頠,尊為
太上皇,以圖一同抗明。
明廷調兵遣將,務求鎮壓交趾的動亂。1409年農曆二月,派張輔為
總兵,
王友為輔,率軍進入交趾救援。張輔先追擊陳頠,於美良縣將之擒獲,俘送
金陵。陳季擴則逃回乂安。張輔軍所到之處又多行殺戮,甚至積屍為山、抽腸系樹、煎肉取膏、
炮烙為戲等等,尚生存的則被掠為奴婢而轉賣。
1410年以後,陳季擴軍與明軍周旋後,始終無力抵禦,向明廷求封請和又不被接納。1413年農曆四月,張輔軍攻打乂安,陳季擴軍缺乏糧食,殘存者僅十分之三四。最終,張輔攻破化州,陳季擴潛逃不遂就擒,被押解
燕京途中投海自盡。
後陳朝告終。
民變蜂起
除陳氏遺族的反明抗爭外,尚有其他多股起事勢力,情況如下:
起事 | 戰況 |
---|
同墨 | 1410年,清化人同墨自稱“擄掠將軍”,曾擊破明軍,俘獲明軍指揮,並獲陳頠授任“清化郡府管”,但最終亦潰散。 |
阮銀河 | 勢力較次於同墨,但“亦諸豪之尤者”,最終亦潰散。 |
黎蘃 | 清威人黎蘃殺明軍 都司盧旺,據慈廉縣,明人愄懼,後來潰散。 |
| |
杜檜、阮囂 | 長安人,擁眾拒敵,最終潰散。 |
紅衣起義軍 | 起源於 太原省的少數民族起義軍,常常身穿紅衣,開始活動於1410年。“紅衣”起義軍後來擴大到越南北部、西北部和清化省及義安省山區,對明政府所造成的損失甚大。據《明實錄》所載,到1426年農曆三月,太原、 宣化二府仍有一批“紅衣黑胸”,號稱“紅衣賊”的抗明起事部隊(明人稱這與“交趾宣化、嘉興等府賊首 周莊等糾合雲南 寧州紅衣賊”有關而且太原、宣化鄰近雲南的 寧遠州),每當明軍征討,便逃入山林,明軍撤去便再出來繼續行動。 |
陳月湖 | 在清化磊江糾合“蠻人”起事,自稱月湖王,1415年農曆十月被明軍擊敗俘獲,送到南京處死,餘黨郭元慶相繼被殲滅。 |
| 阮貞等人在陸那縣地區起事,1417年農曆閏五月被明軍平定,處死。 |
黎核、潘強等 | 順州人黎核、潘強、土官 同知陳可論、 判官阮昭、 主簿范馬緩、 千戶陳惱、 百戶陳吾儕、南靈州判官阮擬、 左平縣知縣范伯高、 縣丞武萬、百戶陳巴律等起事,參與人數達千餘人,1417年農曆六月被明軍所平。 |
楊進江 | 1417年農曆十月,楊進江在北晝等寨起事,為明軍平定,楊進江等被處斬,餘眾潰散。 |
潘僚 | 1419年農曆七月,乂安知府潘僚(亦為當地人)因明政府逼取金銀,便起兵包圍乂安。後來被明將 李彬擊敗,逃到 哀牢。(《明實錄》稱事件發生於農曆八月,又稱潘僚失敗後到玉麻州投靠當地土官,被李彬遣人追捕)其後,潘僚於十一月集合“紅衣賊”千餘人對抗明軍,戰敗,逃入 寮國。 |
范軟 | 1419年農曆十月,范軟等在 俄樂縣巨勒冊聚眾起義,被明軍擊破,處斬范軟。 |
| 1419年農曆十一月,乂安府 偈江縣地區的陳直自稱“ 金吾將軍”,與“紅衣賊”聯合起兵。另外,該縣的淘金戶武貢、耆老黃汝典,以及丘溫縣人農文歷、 武定州人陳大果、快州人阮特、善誓縣人吳巨來均起事反明,不久被明軍剿捕。 |
鄭公證、黎行等 | 1419年農曆十一月,鄭公證、黎行、范善、阮持、阮多構、陳芮等,見東關城(即東都)防守薄弱,一同起兵,但均被明將李彬所敗。 |
陶強 | 1419年農曆十一月,嘉林州善才縣人陶強起事,曾一度打敗明軍,但最後亦被李彬遣將擊破,最終,陶強被明軍擒殺。 |
丁宗老 | 1419年農曆十二月,建平府 大灣縣丁宗老等起兵,不久被明軍所平。 |
| 安老縣(在今越南 海防地區) 塗山寺僧人范玉聚眾起兵,自稱“羅平王”,建元“永寧”,建置官屬,於東北沿海一帶活動。1419年農曆十二月,明軍擊破范玉軍隊,范玉脫走。 |
黎餓 | 1420年農曆六月,出身家奴的黎餓,在 諒山一帶詐稱 陳睿宗玄孫,糾合數萬人起兵,自稱“天上皇帝”,改元“ 永天”,攻打昌城、平灘柵等地。後來被明將李彬以大軍擊敗,黎餓逃去,不知所終。 |
黎利暴亂
1418年農曆正月,清化梁江藍山鄉的豪族黎利發動起義,自稱“平定王”,盤踞該地與明軍對抗。明軍征討數年,還未能將之消滅,便嘗試採取利誘策略。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實錄·黎紀·太祖高皇帝》的記載,1423年農曆四月,明將
陳智、
山壽等給黎利軍送來大批牛、馬、魚、鹽,及穀物農器,目的在於招誘黎利。黎利亦派人贈送金銀回禮,並暗中作出防範。明軍了解到黎利不願妥協,便扣留黎軍來使,此舉反令黎利更堅定信念,“帝怒,遂絕之,將士發憤,皆誓死戰”。
1424年,
黎利聽從少尉黎只的建議,制定了“先取茶隆(在今越南
乂安省),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後返斾東都”的方略,在越中地區日漸坐大,包圍
西都,進占
順化、新平等地,明廷也不得不多派兵員赴越增援。1426年,黎利軍進迫
河內,明徵夷將軍
王通會合十萬大軍迎敵。農曆十月,在崒洞之役(又作𡨧洞。《明實錄》記載戰事發生於農曆十一月,《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在農曆十月)中,王通擬定設定伏兵,引誘
黎利軍隊,但因軍中的偵察人員被黎軍所擒獲,因而早有準備。黎利軍便故意引誘明軍,時值大雨滂沱,道路難行,明軍遭黎利軍四面夾擊而大敗。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說,此役中明軍陣亡者有五萬餘人,被俘者萬餘人。
明朝征夷將軍王通在崒洞之役大敗後,便爭取機會重整軍力,又佯作與黎利議和。黎利明白這一點,便繼續進兵,攻取東都(
河內)附近城池。到1427年正月務求把一部份明軍部隊圍困在內,使之孤立無援。明廷派
柳升(越南典籍作“柳升”)再加兵十萬前來增援。柳升抵達邊境時,黎利曾要求“罷兵息民,立陳氏之後主其地”,唯柳升沒有即時處理,只把信函原封不啟,送交明廷,自己則領兵再戰。黎利軍則採取誘敵深入的方法,在支棱之役中擊殺柳升,明軍又遭黎利軍從各路進攻,陷於總潰敗的狀態。
明徵夷將軍
王通見援兵戰敗,知道大勢已去,便與
黎利議和,並向明廷通知實況。
明宣宗皇帝亦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
王師”,便允許撤兵。黎利得勝後,就發布
阮廌所起草的《
平吳大誥》,稱他自己的反明鬥爭是“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提出中越兩國是“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因而有必要脫離明朝統治,自行建國,於是建立
後黎朝。
其後,1431年農曆正月五日,黎利接受明朝冊封,安南從此
朝貢不絕。
公元1527年,
後黎朝權臣安興王(
越南語:An Hưng Vương)
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脅迫
黎恭皇( Lê Cung Hoàng)
禪讓,改元
明德,仍以
升龍為都,建立
莫朝(Nhà Mạc )。時任
黎朝右衛殿前將軍的
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後率族人逃入
哀牢,招兵買馬圖謀復興黎朝。
1532年,阮淦在哀牢尋獲
黎昭宗的幼子
黎維寧並擁立為帝,是為
黎莊宗(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
清化與北方的莫朝對抗,越南大亂。
1529年末,莫登庸讓位給太子
莫登瀛。翌年正月,登瀛正式即位,是為
莫太宗,改元
大正。登庸自稱
太上皇。1537年,黎莊宗遣使
北京陳述莫氏篡位奪權,請求
明朝討伐莫氏。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向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將
安南國(越南語:An Nam quốc) 降為安南都統使司(越南語:An Nam Đô thống sứ ty)從
屬國降為
屬地,改其十三
道為十三
宣撫司,各設
宣撫、
同知、
副使、
僉事,聽
都統黜陟。
命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
世襲,三年一貢。名義上越南再入中國版圖。
中越交流
文獻流傳
越南在屬明期間,中越兩地的書籍,因明政府的政策關係而有所流通。明廷下令將《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中國思想文化要籍頒行交址各地,以供人民學習。另外,明朝政府又曾將一批越南書籍文獻帶到中國。這批文獻的情況見如下表:
作者 | 著作 |
---|
| |
| 《國朝通禮》十卷,《 刑律》一卷,《建中常禮》十卷(范宏科指出《建中常禮》實際應為一卷),《課虛集》一卷,《御詩》一卷 |
| 《貽後錄》二卷,《箕裘錄》一卷,《詩集》一卷 |
| 《陳朝大典》二卷 |
| |
| 《詩集》一卷 |
| 《水雲隨筆》二卷(范宏科指出《水雲隨筆》其實早在 陳英宗臨終前已焚毀) |
| 《葆和殿余筆》八卷,《詩集》一卷 |
| 《兵書要略》一部,《萬劫秘傳》一部 |
朱文貞 | 《四書說約》一部,《樵隱詩》一集 |
威文王陳國遂 | 《岑樓集》一卷 |
| 《樂道集》一卷 |
| 《冰壺壑集》一卷 |
阮忠彥 | 《介軒詩集》一卷 |
范師孟 | 《峽石集》一卷(范宏科指出,《峽石集》應為《峽山集》) |
陳元璹 | 《菊堂遺草》二卷 |
胡宗鶩 | 《討閒效顰》一卷,《越南世志》一部,《越史綱目》一部 |
| 《大越史記》三十卷 |
阮飛卿 | 《蕊溪詩集》一卷 |
韓詮 | 《披砂集》一卷 |
李濟川 | 《越甸幽靈集》一卷 |
工商技術
明朝統治交趾時,曾吸納當地的技術人員。1407年農曆九月
癸酉,交趾總兵官張輔遣送當地“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入明。在1413年農曆正月,明政府選取匠人,攜同其家眷送到燕京,負責造船。二月,明政府招攬商客,將粟航運到中國廣東、福建、浙江、四川、雲南等地售賣。
在明廷吸納的技術專才當中,還包括越南胡朝的皇子
胡元澄。胡元澄曾替胡朝領兵作戰,在火藥及武器方面有較深的認識。據《明實錄》的記載,胡元澄被俘到明廷後,得到明成祖的赦免,並獲“授以官,督造
兵仗局銃箭、火藥”。《
明史》亦記載了明廷得到新的火炮技術後加以套用的情況:“至明成祖平交阯,得神機槍炮法,特置
神機營肄習。制用生、熟赤銅相間,其用鐵者,建鐵柔為最,西鐵次之。大小不等,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托。大利於守,小利於戰,隨宜而用,為行軍要器。”
胡元澄為明朝政府效力,推動了火器軍事的發展,獲得明人的肯定,甚而尊之為“火器之神”。
歷史意義
在越南,古今大都把屬明時期視為一個亂世及亡國階段。如《平吳大誥》便污衊明朝的罪狀是“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惡黨懷奸,竟以賣我國。焮蒼生於虐焰,陷赤子於禍坑。欺天罔民,詭計蓋千萬狀。連兵結釁,稔惡殆二十年。敗義傷仁,乾坤幾乎欲息。”
後黎朝史家黎嵩說當時是“明人肆虐,生民塗炭,未有甚於此時也。”越共學者亦認為明朝統治時越南“國土遭到蹂躪、社會受到箝制、人民的生活和人格遭受踐踏”,但這段飽遭外侮的歷史,也喚醒了當時的越南人民認識到自身正“面臨著一場十分嚴峻的考驗。這就是祖國的存亡、民族的獨立、人民的生存權利和人的尊嚴”。
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則提到“明朝對安南的占領是正義的”,但同時亦指出,“明朝在安南二十餘年裡,推行中國的封建
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封建經濟模式以及科技文化等,均對安南封建社會的發展起重大作用,這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對於中國明王朝而言,占領安南時適值是
鄭和下西洋的年代,《明史》就提到占領安南有助於招倈諸國:“是時,交阯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讋,來者日多。”不過,明王朝亦為占領安南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學者
陳學霖便提到明成祖罔顧
明太祖把安南列為
不征之國,將之占領後所帶來的問題:“
永樂帝不顧這種祖訓,錯誤地認為安南的內部事件威脅著明帝國的安全,於是他想把安南併入帝國的版圖。這一決定造成了明代初年政治上和軍事上最大的災禍。”
相關文藝作品
在中越兩國,有若干以安南屬明時期這段歷史為素材的文藝創作如下。
《
皇越春秋》:為越南的歷史演義小說,分成初、中、下三集,每集二十回,共六十回,作者姓氏年代無考,內容講述1400年
胡氏篡陳至1428年
黎利復國稱帝期間越南人民與明朝抗爭的故事。《
後陳逸史》:越南歷史小說,
二十世紀初
潘佩珠所著,全書二十二節,內容講述
後陳朝勢力對抗明朝的故事,當中大部份人物是虛構,作者要通過他們來號召越南國民抗
法救國。明朝群臣《平安南頌》:
明成祖出兵占領
安南後,朝中官員都各自撰文,以歌頌明成祖對安南用兵及實施直轄統治的事跡,例如
姚廣孝 、
夏原吉 、
楊榮 、
梁潛 等也有撰文。 《
明史演義》,中國歷史小說,
蔡東藩所著,全書一百回,其中的第二十八回《下南交殺敵擒渠》、第三十一回《二豎監軍黎利煽亂》及第三十二回《棄交趾甘隳前功》,便是以明朝占領及管治越南的歷史作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