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蠻”民族風俗的詞,後來用於指代南蠻人所居的
中原 以南的區域。直到
漢代 ,
象郡 南部專門辟出一塊設“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
紅河三角洲 地區。
歷史沿革 先秦 秦漢 秦統一
公元前214年,在
秦始皇 統一六國以後,派大軍越過嶺南占領越南北部和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
趙佗自立
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
趙佗 在秦朝末年的混亂時期,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
南越武帝 ),首都在今廣州。交趾地區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
漢滅南越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
北部地方 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
東吳 、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和明)的直接管轄。
漢初分布 占婆分裂
唐宋 越南獨立
公元906年生於中國
唐代 安南 鴻州富豪世家的曲承裕獲唐朝認可,授予靜海軍節度使,建衙
宋平 (越南語:
Tống Bình ,今越南
河內 )。
後唐覆滅,南漢高祖
劉岩 統治南漢國時期,南漢於930年將安南收歸為南漢領土。劉岩是個非常迷信的皇帝,他經常算卦,根據《周易》里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龑,上龍下天,定發音為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公元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叛亂,本地貴族吳權叛亂占據交州自立為節度使。後來,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領兵攻打,結果劉洪操不敵陣亡。劉龑認為“不祥”,便放棄了收復交州,為日後的安南獨立留下了隱患。939年,
吳權 自中國五代
南漢 政權而分裂(
吳朝 ),越南古老的心臟地帶——交趾地區告別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統治,但是並未建立
國號 與使用年號。
東漢後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 968年,
丁部領 (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
丁朝 ),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並使用太平為年號,定都華閭(今
寧平省 寧平市),算是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而自主之始。後來接受中國
宋 太祖冊封為
交趾郡王 ,正式列為
藩王 。
980年,
黎桓 建立
前黎朝 。1010年,
李公蘊 建立
李朝 ,並遷都升龍(今河內)。1225年,
陳煚 (實為
陳守度 )建立
陳朝 。以大羅城(古交趾城,今河內)作為首都的交趾王國,宋淳熙年間,中國冊封李日燇為安南國王,遂改稱安南王國。後來李氏王朝男嗣斷絕,女兒繼位,生子陳日煊,遂轉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國王外,對內和對其他國家,都稱皇帝。
明代 屬明時期
陳朝後期,外戚
胡季犛 當權,1400年廢少帝自立,宣稱自己是虞舜帝後裔胡公滿的子孫,於是改名胡一元,命他的兒子胡漢蒼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國。1403年,
胡漢蒼 向
明成祖 上表,自稱陳朝宗室絕滅,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皇帝,請求冊封。明成祖遣使前往安南調查之後,冊封胡漢蒼為
安南國王 。
可是,陳氏的一位漏網之魚陳天平王子,卻逃到寮國(寮國),寮國是中國藩屬國,把陳天平送到中國。恰巧胡季犛的使節也到首都應天(江蘇南京),他們本都是陳氏王朝的故臣,見了陳天平,驚愕下拜,這證實他王子的身份,並無錯誤。明朝庭向胡季犛責問,胡季犛上奏章謝罪,請求準予迎接陳天平返國復位。
1405年,明朝庭派大將黃中率軍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1406年,進入安南國境後,沿途歡迎人員,都十分恭順,黃中的戒備因之大為鬆懈。當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時,山路險峻,樹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間伏兵四起,護送軍團錯愕之間,伏兵已把陳天平殺死,向南撤退。在陳天平身旁擔任護衛的明朝若干高級官員,也都喪生。黃中急集中兵力反擊時,橋已被砍斷,伏兵在南岸叩拜說:“我們不敢拒抗天朝,但陳天平不過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國貧乏,不能招待天朝大軍,請回,我們國王自會請罪。”這種戲侮性的流血手段,使明朝沒有迴轉餘地。四個月後,遠征軍在名將張輔率領下,進入安南,大破胡季犛的象陣。1407年,胡季犛父子被俘,同眾多胡朝的文臣武將一起被押送明朝的首都
應天 (今江蘇南京)。
胡姓王朝覆滅,陳姓王朝又沒有近親。而安南王國故地從公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於是,中國宣布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
朱棣出兵安南的決定與鄭和下西洋戰略意圖的實現有著密切的聯繫。有學者認為朱棣“郡縣安南”的決定過於草率,指責他忘記了祖訓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誡。若如此興師動眾僅僅為了給安南一個教訓,那確是草率的和不負責任的,但事實告訴我們,朱棣“郡縣安南”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那就是實現明朝在中南半島的軍事存在,與鄭和船隊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路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安南地處中國人陸與中南半島的連線處,可以允當明朝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鄭和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則是長期的。成祖謂人曰:“安南黎賊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潔。”②正道出“郡縣安南”最直接的影響。
越南學者認為,明朝郡縣安南後將它“變成一個作為與東南亞和西歐各國船舶往來通商的根據地”③。“郡縣安南”大大提升了明朝對南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為鄭和下西洋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為一個肆無忌憚挑戰明朝宗主國地位的典型被興師問罪,並被納入明朝的直接管轄之下,這對西洋番國起到了殺雞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實上,成祖在郡縣安南後,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誡、震懾不安分的番國。“問罪之師”、“安南之鑑”震懾諸國的效果很顯著。
“郡縣安南”與“鄭和下西洋”同為永樂對外關係中的大事,然而後人對二者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前者被認為是朱棣外交活動中的重大失誤,後者被認為是震驚世界的壯舉。如果孤立地看待它們,好像確實有道理。“郡縣安南”最終以失敗告終,“鄭和下西洋”則促進了中國與西洋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但是,若將“郡縣安南”與“鄭和下西洋”兩件人事聯繫起來看,朱棣“郡縣安南”的戰略意義不可低估。
明政府帶給新交趾省的,卻是腐敗的統治。第一是地方官員,大多數來自鄰近廣西、廣東、雲南三省區,只不過略識文字,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只有一個:發財。第二是宦官,監軍太監馬騏,是事實上安南軍區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長,他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隻。如果數目不足,他就把交趾人逮捕,並殘酷地拷打。
再次獨立
黎利最初集結兵力時,交趾省兩位副省長(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征討,本來可能撲滅,但監軍太監馬騏不願看到他們勝利,而把精銳部隊留著自衛,只撥給他們數百名老弱殘兵,結果二人戰死,黎利的勢力途不能控制。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團司令官(安南總兵官)王通,在交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餘人。1427年,明朝援軍司令官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死,七萬餘戰士全部被殺。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准,就向黎利求和,允許退出交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築壇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政府發動政治攻勢,用陳暠的名義,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冊封。宣德是從小深受理學教誨的仁厚之君,謹記洪武的不征之國祖訓,一直有放棄交趾的打算,正值明軍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訊息,又覺得中國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而戰,於是順水推舟,冊封陳暠當安南國王,撤銷交趾省。這個新省回到中國只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脫離直屬。其後,1431年農曆正月五日,黎利接受明朝冊封,但此舉對中央政府對西南土司的威信打擊重大。之後史多的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安南從此擾邊侵地不絕。
成化年間,西廠廠公汪直,以安南黎灝敗於寮國,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大夏匿弗予,密告尚書餘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子俊悟,事得寢。
公元1527年,
後黎朝 權臣安興王(
越南語 :An Hưng Vương)
莫登庸 (Mạc Đăng Dung)脅迫
黎恭皇 ( Lê Cung Hoàng)
禪讓 ,改元
明德 ,仍以
升龍 為都,建立
莫朝 (Nhà Mạc )。時任
黎朝 右衛殿前將軍的
阮淦 ,在莫登庸篡位後率族人逃入
哀牢 ,招兵買馬圖謀復興黎朝。
1532年,阮淦在哀牢尋獲
黎昭宗 的幼子
黎維寧 並擁立為帝,是為
黎莊宗 (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
清化 與北方的莫朝對抗,越南大亂。
再次屬明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向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將
安南國 (越南語:An Nam quốc) 降為
安南都統使司 (越南語:An Nam Đô thống sứ ty)從
屬國 降為
屬地 ,改其十三
道 為十三
宣撫司 ,各設
宣撫 、
同知 、
副使 、
僉事 ,聽
都統 黜陟 。命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
世襲 ,三年一貢。名義上越南再入中國版圖。
清後 1527年,
後黎朝 南北分裂,北部由
莫登庸 建立的
莫朝 控制。1592年,後黎朝復辟,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
高棉 (今
湄公河三角洲 )。1771年,爆發西山三兄弟起義,先後滅阮、鄭,統一全國,建立
西山朝 。1802年,
阮福映 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
阮朝 ,之後接受中國清朝嘉慶帝的更改冊封為「越南國王」,正式建立新
國號 為「越南」,這也是越南名稱的由來。
越南是一個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國家。自中國秦朝以前,傳說中的英雄雄王在越南北部成立國家,名叫鴻龐。
秦始皇 統一中原以後,為鞏固南方而進占越南的所在地,公元前214年,秦將越南北部歸屬於
象郡 管理,並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交趾之史 1937年,越南實際獨立,但直到1885年《
中法新約 》簽訂,越南一直是中國的
藩屬國 。
法國占領
法國在1884年占領整個越南,並將之歸入法國在
中南半島 的殖民地領或內;與此同時,法國傳教士為本來採用漢字的越南設計了一套拉丁
拼音文字 ,就是越南人稱呼為“國語”的越南文字。1930年代開始,越南的國父
胡志明 就開始在越北領導對抗殖民運動。
1940年代,日本進侵中南半島。美國為了對抗日本的侵略而對胡志明義軍提供軍事支持,並承諾戰後支持越南尋求獨立。
1945年,日軍宣布投降之際,
胡志明 在河內宣告建立
越南民主共和國 。但美國和法國政府達成秘密協定,繼續讓法國殖民統治越南,胡志明轉而向蘇聯尋求支助。
1954年,當越共軍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指揮和援助下取得
奠邊府 之役大勝之後,宣告獨立,並立即得到蘇聯和中國更廣泛的支持。為了跟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共對抗,法國政府在
日內瓦 和會(1954)上宣布將權力移交給
阮朝 的末代皇帝
保大帝 ,並成立南越政府和越共的北越政權抗衡。保大帝並且委任了
吳庭艷 為首相。
1955年,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簽署法令廢除皇室,並宣布自立成為越南
南方共和國 總統。
民國支持
中國國民政府還在國際間開展活動,推動同盟各國支持越南獨立。中美之間對於越南獨立問題有所討論。1942年8月3日,美國總統特使居里在與蔣介石談話中表示:羅斯福反對戰後將印度支那交還法國。他提出,對於一些落後國家,戰後可以由臨近的兩三個國家聯合託管,並承諾在若干時期後,恢復自由。認為此辦法是使越南“不再淪為殖民地的保證”,居里表示,這一問題與中國關係很大,中國可能就是這兩三國之一。開羅會議上,蔣介石與羅斯福討論了越南獨立問題。蔣介石表示,戰後越南不能交給法國,法國統治越南近百年,並沒有盡到訓練越南人的責任,法國在越南只有取而無予。羅斯福提議,戰後將越南歸還中國,蔣介石未予接受。羅斯福復提議對越南實行國際託管,由中、美、英、法、蘇、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組成託管機構,訓練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蔣對此表示原則贊成。蔣介石進而提議,中美應共同努力幫助越南戰後取得獨立地位,提議發表一份宣言,主張越南戰後獨立,但未為羅斯福接受,戰後越南獨立問題遂被擱置。
越南戰爭
受到美國的支持,以
吳庭艷 為首的南方政府拒絕在最後期限1955年7月前與北方就普選問題進行磋商。胡志明在北越獲得相當多的支持,主要由於他們推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使得貧農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南越則未推行,因此失去關鍵性的農民支持。南越拒絕遵守巴黎協定,並宣布成立共和國,北越隨即由胡志明宣布建國。為保障南方政權的發展,美國在1960年代對南越的經濟及軍事資助從不間斷,直到1973年南北雙方簽訂停火協定為止。之後,美國從南越撤軍。(參考越戰)
兩年後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擊敗南方政權,兩越在北越領導下統一。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更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這次戰爭總共導致380萬人死亡,其後遺症在戰爭結束之後二十年也未能平息:香港的越南船民要到1997年之後才全部被遣返越南。
宗教 交趾佛教大約在公元2世紀末由中原傳入。到了6世紀佛教有了大的發展。9世紀初,交趾僧侶前往中原求法取經開始頻繁。在10世紀越南自立為國後,從10至14世紀的400年間,是佛教在越南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期間先後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國王重用僧人並參與朝政,奉佛教為國教。形成“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情形。到15世紀初,
後黎朝 建立,獨尊儒學,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佛教成為平民信仰的民間宗教。
交趾之戰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
鹹通 七年(866年),在唐與
南詔 的戰爭中,唐王朝與南詔政權爭奪交趾(今越南河內)
拉鋸戰 。
起初,
峰州 (治
嘉寧 ,今越南永富白鶴南風州)
林西 原駐有唐防冬兵6000,附近七綰洞蠻酋長李由獨常協助唐王朝戍守,運送租賦。十二年六月,
安南 都護李涿罷除防冬兵,專委李由獨擔當防務。李由獨勢孤難自立,南詔拓東節度使乘機寫信引誘,又把甥女嫁給其子,並委其為拓東押牙,李由獨遂率其眾降於南詔。十三年,南詔國王豐佑卒,子
世隆 (酋龍)繼位,因其名犯太宗、
玄宗 之諱,唐遂未加冊封。世隆遂自稱皇帝,
國號 大禮,不再奉唐正朔,並派兵攻陷唐播州(治今貴州
遵義 ),唐與
南詔 的關係徹底破裂。
鹹通 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南詔兵3萬餘人,攻陷交趾,
安南都護 李鄠與監軍逃奔
武州 (治今廣西南寧
武鳴 附近)。唐王朝因忙於集中兵力鎮壓
裘甫起義 ,無暇及此。次年六月,李鄠收集土軍,攻討群蠻,收復安南。三年二月,南詔軍再次進攻安南。唐派前湖南觀察使蔡襲率許、滑等8道兵共24萬赴援安南,聲勢浩大,南詔自動退去。到十一月,南詔見8道兵馬各回本道,又出兵5萬進逼安南。蔡襲告急,唐廷敕發
荊南 、湖南兩道兵2000人,令
桂管 (今桂林等地區)征義兵3000人,後又調
山南東道 弓弩手1000人一同赴援安南。但山高路遠,援兵難以及時到達,而南詔軍已將交趾團團圍住。蔡襲據城死守,堅持到四年正月初七,南詔兵破城而入,蔡襲孤身一人,徒步力斗,身中10箭,欲趨監軍船,但船已離岸,遂一躍入海,以死報國。荊南、江西、鄂岳和襄州戍邊將士400餘人逃至城東水邊,荊南虞侯元惟德等對大家說:我們沒有船,入水也是死,不如返回頭與蠻子拚了,一個換兩個也值得。眾將士殺
回東 羅門,乘南詔兵不備,殲敵2000餘人。入夜,南詔將楊思縉率兵趕到,元惟德等全部戰死,交趾再度陷落,安南各部落盡降南詔。
鹹通 五年,唐驍衛將軍
高駢 出任
安南都護 ,本管經略招討使,屯兵
海門 (今越南海防安陽北),日夜操練,以圖進取安南。監軍李維周與高駢有隙,屢促進軍,高駢無奈,遂於六年九月率兵5000先行進軍,約好李維周隨後發兵接應,及至高駢啟行,李卻擁兵不進。高駢兵至南定(在今越南河北順城隴城鄉),正在秋收的
峰州 眾“蠻”猝不及防,被高駢大破,所有大田收穫,都成了高駢的軍糧。
鹹通七年,
南詔 王派
善闡 節度使楊緝,協助
安南 節度使段酋遷守交趾。唐亦派
宦官 監陣敕使韋仲宰率7000人至峰州增援高駢,高駢軍屢次擊敗南詔軍。高駢向朝廷奏捷,李維周卻壓住不報。唐懿宗
李淮 數月不得音訊,感到奇怪,傳詔問李維周。
李上 奏說高駢駐軍峰州,與南詔軍周旋,不敢進兵,懿宗大怒,就派右
武衛將軍 王晏權代替高駢。而高駢此時已乘勝大破南詔兵,圍攻交趾城。段酋遷幾次出城迎戰,均為高駢所敗,城中孤危。旦夕可下。高駢便派小校曾袞和韋仲宰所遣小使王惠贊駕船報捷。懿宗大喜,加封高駢檢校
工部尚書 ,仍鎮守安南。高駢親自督兵攻城,攻占交趾,殺段酋遷。
唐軍 共斬殺
南詔 兵3萬餘,又破歸附南詔的兩個部落,1.7萬人歸附,南詔兵逃去。至此將近10年的安南邊患得到安定。唐朝在安南置
靜海軍 ,以高駢為節度使。
史記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摘錄)
帝
顓頊 高陽者,黃帝之孫而
昌意 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
任地 ,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
絜誠 以祭祀。北至於
幽陵 ,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
蟠木 。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
砥屬 。……
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
工師 ,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
百穀 時茂;契主
司徒 ,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
十二牧 行而九州莫敢
辟違 ;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
荒服 。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
異物 ,
鳳皇 來翔。天下
明德 皆自虞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