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影響,農業,文化,
人物簡介
蜀泮,甌雒國的王。秦始皇“三征嶺南”,發動三次“秦甌戰爭”,第一次秦甌戰爭前期西甌的首領是譯吁宋,第二次戰爭的西甌首領是譯吁宋的繼任者桀駿,第三次戰爭的西甌首領即是蜀泮。
蜀泮的出身、身份、地位,都有些特殊。他本來是蜀人,蜀部落即有別於華夏部落自古生活在今四川一帶的人群。蜀部落建立了古蜀國。蜀泮就是古蜀國王的王子,與雲浮及西甌似乎毫無瓜葛。蜀泮並對南越、西甌等地的生產、生活、文化方面的促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中華大地上,曾先後出現過5個蜀國,地域皆以今四川境為中心,幾乎為同一地方,只不過時代與疆域大小不同而已。三皇時期的古蜀國,存在約350年(公元前2550-2200年)。五帝時期的新古蜀國,建於黃帝時期,歷12代,於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攻克,幾年後擒殺流亡的蜀王,不久,蜀國亡。三國時代的蜀漢國,人稱蜀國,即是劉備那個蜀國(221-263)。前蜀,五代時十國之,是無賴出身的王建救駕有功被封蜀王。唐亡後自立為蜀國,史稱前蜀(907-925)。後蜀,五代時十國之一、二世祖就是作說是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那個孟旭(934-965)。
本文介紹的蜀國王子蜀泮,是第二個蜀國,是黃帝時期“整靈”王之國,經“蠶叢”王、“魚鳧”王等,歷12代而被秦亡那個蜀國,人稱新古蜀國。也就是李白詩《蜀道難》里描寫的那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烏道,可以橫絕娥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的那個蜀國。時新古蜀國第十二代蜀王開明王,享年95歲而被秦兵追殺而死,傳位於10歲的兒子“泮”,他就是後人稱的“開明泮”或叫“蜀泮”。這個開明王不簡單,85歲還能有個兒子。這個“蜀泮”,以幼稚之軀,神童之智,與各懷鬼胎的眾輔臣繼續與秦軍作戰,更加煉就了他的聰明才智。他一面設法與秦軍作戰鬥勇,一面與眾輔臣周旋鬥智,蜀國破後,他們撤出,撤退後打了幾年,難以最後抵擋秦軍,於是向南奔跑。
蜀泮帶著3萬軍隊,經水路穿越貴州,由雲南進入廣西,到達今南寧一帶。不要小覷了這3萬軍隊,一是數量不少——人們估計舉南越、雒越、西甌之兵力才5萬人呢,更為重要的還有,一是蜀王族已歷48000年,而古蜀國經12世,文明程度可能比甌睢高,二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與秦國軍隊的長期戰鬥,可以說是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與雒越那支在百越當中並非強大的部落聯盟或“國”去相比,不要說望塵莫及,起碼是大有差距的對比。故蜀泮他們從四川退出,從貴州到雲南再到桂西桂中,那裡原屬雒越部落聯盟的一些小部落,都歸順了蜀泮。到後來,西甌為與秦抗衡,就與蜀泮他們結成了聯盟,仍稱甌,不過就推蜀泮為首領,並擊潰服了較南部的最後一個部落——“文郎國”的“雒王”,地在今越南境——越南,不知何因,越文寫作“雄王”。蜀泮建起甌雒國,並自命安陽王。為避免與秦軍太正面衝突,首府定於離今越南河內以北16千米的螺城(今越南東英縣)。為越南歷史政權的開始,稱“雄王”,或以原“睢(雄)王”為第一代,安陽王(也是“雄王”)為第二代,是君主的變化,而不是政權的更迭。
蜀泮當西甌(甌雒)首領時,下轄有10個部落,因蜀甌兩族混住,蜀泮還安排一些蜀部落的人去充當甌越的領導。為防止西甌越人對這些外地人的不滿或引起矛盾,就經常想一些法子搞搞新意思,或競賽之類的活動,使他們共同想辦法去爭取競賽的勝利,從而減少分裂的矛盾。這些競賽,有些看似無聊,但客觀上卻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是十分科學的。有些已成為生產生活的習慣,或已成為一種技術,促進了當時當地的生產發展和社會文明,有些還一直流傳到現在。如在捕魚之餘,各部落之間比賽划船,船隻製作的款式精良等,這就是南方劃龍船的雛形。又如種水稻。原來種水稻就撒種直接長到收成稻穀的,並無移植的栽培技術。蜀泮每年都要在10個部落中選擇一批能人,把一個山坡上梯田的稻秧,以最快的速度移植到另一個山坡的梯田上種好。這本來是一個大難題,秧苗拔了起來怎么能再種下去呢?於是,有人就挖空心思,出貓膩作弊,走偏門,事先在應移到的山坡梯田引水將泥弄成糊狀,到時從另一山坡上的梯田拔起來的秧苗就輕而易舉地栽穩在那些事先做過手腳的另一山坡的梯田了。而且還耍點小聰明,栽得稀稀疏疏,以期快些栽完。豈知後來發現,這些秧苗的長勢及長大後的稻穀收成都特別理想,又大又多又飽滿。於是,以後所有的水稻都稀疏地移栽到另一水田裡,這就是當時最新的耕作技術。
趙佗,第一次秦甌戰爭時當屠睢的副手,第二次秦甌戰爭時,當任囂的副手,後任龍川令,主張懷柔和輯百越與通婚,任囂死後交權趙佗,吞併桂林象郡建南越國,暫與甌雒休戰。公元前210年,南越國的越佗收到他在甌雒國當人質的兒子的訊息,說是時候可以向甌雒進攻了。原來第二次秦歐戰爭之後,趙佗、歐雒暫時休戰,趙佗為表誠意派兒子趙仲始當人質。後來,趙佗接到內應兒子的密報,於是,於公元前210年發兵進攻甌雒國。蜀泮那支“神弩”,雖然開始說一箭射殺300人,已屬神話,後來越傳越神,到了《新唐書》《地理志》《南越志》《太平御覽》《日南志》等古籍,已是“一箭射殺一萬人”、“三箭射殺三萬人”等等。於是,趙佗輕易地拿下了甌雒國,蜀泮帶著殘餘乘船不知所終,散落到世界各地,有的南逃到東南亞,訊息傳到印度,據說是有個強大的“秦吶”勢不可擋,於是用印度語傳到西方,說成是china。於是,china這個詞到後來就成為了“中國”。海沿上的人漂流到哪裡呢?呂宋(菲律賓)、印尼、琉球、日本、北極(愛摩斯基人)、美國、南美州……
人物影響
農業
中國的水稻耕作技術最先從甌雒部落開始,是不是我們也引以為榮呢?有一個比賽的項目是看誰能將石頭點著火,於是人們就把石頭放到火上燒,看是否能將石頭燒著火。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真的奇蹟出現了,有些石頭居然被燒熟了,這就是後來的燒石灰。又有一個考智慧的難題是看那個部落能將泥做成的土坯不被雨水淋壞。有智者認為將泥土裡的水分曬乾,甚至燒乾一些,減少多一分水分,就可以多承受一分水淋,於是越燒越乾,愈燒愈硬,終於變成了火磚,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永遠不會被雨水淋壞,於是,就用來建房子了。還有磨犁頭、鑿石等,十大比賽項目,在當時看來,都是不可能的無稽之談。如當時可能比較迫切或到今天都未一定能實現的問題,就是:偷龍種。南方人自覺不及北方人,但有一個潛在的感覺,大家都是人,大家都是龍的傳人,相傳龍有九子,到底南方百越是取一支呢?不要緊,只要隨便偷到九支派中的一支龍種,那我們就一樣強大,可以與之平起平坐。於是,就提出了一個“偷龍種”的長遠規劃,誰能偷到龍種,誰就是百越的頭人!這可是高科技高難度的,於是,人們就從實際中,從意念上想方設法偷龍種。在實際中,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不可能的,但仍有人在實踐;從理論上,在意念中,人們卻發揮了非凡的想像力,以意念將龍的傳人、將中原華夏與南方百越牽址在一起,九子隨便一支都可以和龍在一起,於是,就在各種形式的意念之中,自我感覺是龍的傳人,不管我們的任何階層,無分貴賤文武,龍的九子形象永遠在我們身邊。按出土文物考古1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河南貴河流域甚至內蒙古)都出現龍紋器物。而5300~40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即可確定當時越人崇拜的圖就是龍。照此看來,南嶺與中原是相通的,是古有一統基礎的。
文化
這些比賽,有技能性的,有哲學範疇的,也有文學藝術方面的,還有武藝方面的,如拳擊、射箭等。如詩歌比賽,朗誦或唱吟比賽,還有寫作。蜀泮要一個個部落選拔人才,看誰能創作出100首詩歌者為勝出。這些詩歌吟誦創作大賽——詩歌會,即後來的“歌墟”。由於“歌墟”的傳播,使山歌、民歌這種形式普及開來。很多當今研究文化,特別是民間歌謠的學者,都未有發現或留意到這一現象,都以為當地歌謠如連灘山歌、瀧州歌、雲浮山歌等的起源僅僅限於明代,頂多推論到唐宋時代,這就將我們的雲浮文化滯後10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