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刺史部(越南語:Giao Chỉ thứ sử bộ),西漢政區。東漢初改為交州刺史部,所以習慣上通稱交州刺史部(越南語:Giao Châuthứ sử b...
十三刺史部是指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
後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稱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國時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稱來源於《禮·王制》...
交州原為西漢設定的交趾刺史部,自設立起即包括今中國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區,至東漢建安年間(196年-219年)由刺史部改為州,正式稱為“交州”...
東漢初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治龍編(今越南北寧),轄今兩廣及越南中北部。東漢初年當地人在征氏姐妹的帶領下起義建立了三年分裂政權。...
兩漢州部《晉書地理志》 承認朔方為一刺史部,又以朔方郡屬并州。《漢書》顏師古注以為朔方刺史專察朔方一郡,不在十三州之限。杜佑《通典》以為“南置交趾”...
唐李賢注 “王范 《交廣春秋 》曰 ‘交趾刺史部駐贏樓縣、元封五年移駐蒼梧廣信縣(今廣西梧州及與其相連的舊廣東封川縣地),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七郡即...
漢武帝平定南粵國後,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定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漢王朝滅南越國,在百越地區設定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個郡,隸屬交趾刺史部。日南郡位於...
《占婆史》是研究越南歷史的一部重要史書。占婆王國其地在漢代是日南郡的象林縣,隸屬於交趾刺史部,是漢代疆域的最南端。當地土著又稱林邑。東漢末(192年),占...
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定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肇慶...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後期又一度遷去交趾的龍編。...
靈帝中平年間任交趾刺史部(轄地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向朝廷奏請交趾刺史部應依中州規例貢士,交趾部的茂才應與中州茂才一樣授官給祿...
漢武帝於公元前112年 [12] [11] 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個郡(後縮為七個郡),珠江三角洲及其以東地區仍屬南海郡,交趾刺史部後改稱交州。...
西漢時,前112年(漢武帝元鼎六年) [7-8] 漢平南越國,在原南越國地方設交趾刺史部,是漢代十三州之一,也是漢朝最南部的疆域。交趾設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
東漢行政區劃,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的郡國並行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行政區劃,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
▪ 幽州刺史部 ▪ 益州刺史部 ▪ 涼州刺史部 ▪ 揚州刺史部 ▪ 荊州刺史部 ▪ 交趾刺史部 5 無記載的郡國 6 西域都護府 西漢...
就連1974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1975年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的《秦時期全圖》、《淮漢以南諸郡》和《交趾刺史部》,1979年...
爾後,西漢分設十三個刺史部,今博白縣地屬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縣,東漢建安八(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縣地屬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六年(前111年)將南越原南海、桂林、象三郡劃為交趾刺史部,下設蒼梧、鬱林、合浦、南海、交趾、九真、日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