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林郡

鬱林郡

中國古代行政區域。治布山,在今廣西貴港市。轄今廣西大部。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採用羈縻手段,仍封趙佗為南越王。後來南越國宰相呂嘉叛亂,反對舊附漢朝,堅持地方割據,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南下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調整郡縣設定,改秦桂林郡為鬱林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鬱林郡
  • 外文名稱:Yulin County
  • 別名:鬱林
  • 行政區類別:郡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桂林,定周
  • 政府駐地布山(今貴港市)
  • 氣候條件:濕潤
漢代,秦桂林郡轄地,鬱林郡沿革,鬱林郡治所,漢鬱林郡族屬,歷史記載,文化要素,文化發展,鬱林郡城,

漢代

治布山,在今廣西貴港城南(一說廣西桂平,《舊唐書·地理志》稱:桂平,漢布山縣地。而從文物出土數量看,貴港出土文物、漢墓更多,桂平則極少有古物出土。有學者認為,布山縣治應在今貴港,而非史書上說的桂平)。轄今廣西大部。
因南越國宰相呂嘉叛亂,反對舊附漢朝,堅持地方割據,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南下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調整郡縣設定,改秦桂林郡為鬱林郡。“鬱林郡統轄布山、安廣、阿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區域包括南寧地區大部分,柳州地區大部分,玉林地區北部,河池地區東部和南部,百色地區大部分。具體是:
1、南寧市。漢代屬領方縣地,三國屬臨浦縣。
2、柳州市。漢代屬潭中縣,三國晉,南北朝亦然。
3、扶綏縣。今扶綏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扶南、同正、綏綠三縣合併組成的。扶南縣在漢朝,三國為鬱林郡轄地。
4、崇左縣。現在的崇左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崇善,左縣合併組成的。漢朝為臨塵,雍雞縣地。而臨塵,雍雞均為鬱林郡轄地。
5、寧明縣。現在的寧明縣的行政區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原來的寧明、明江、思樂、憑祥四縣合併組成的。這四個縣,在漢朝屬臨塵縣地,而臨塵縣則是鬱林郡轄縣。
6、天等縣。現有的天等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向都、鎮結、龍茗三縣合併組成的。這三個縣,漢屬鬱林郡地。
7、龍州縣。現在的龍州縣的行政區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龍津,上金兩縣合併組成的。這兩縣在漢朝屬雍雞縣地。而雍雞縣則為鬱林郡轄地。
8、柳江縣。漢武帝無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潭中縣,今柳江為潭中縣地屬鬱林郡轄地,當時的潭中縣包括今柳州、柳江、鹿寨、融安、融水一帶。
9、柳城縣。漢武帝時置潭中縣,今柳城為潭中縣地。屬鬱林郡轄地。
10、鹿寨縣。現在的鹿寨縣的行政區域是由雒容、榴江、中度三縣合併組成的。
11、忻城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後,今忻城屬鬱林郡轄地。
12、來賓縣。漢武帝時今來賓縣中部和北部為中溜縣地,南部為潭中縣地,屬鬱林郡所轄。
13、象州縣。漢武帝平定呂嘉叛亂後,今象州為潭中,中溜兩縣地,當時中溜縣包括今象州的一部分以及武帝來賓的一部分。
14、武宣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武宣縣為中溜縣地。三國時代仍稱中溜縣屬鬱林郡所轄。晉朝改革為胄縣,屬鬱林郡。
15、融安縣。漢、三國、晉三朝屬潭中縣地,而潭中縣屬鬱林郡轄地。
16、融水苗族自治縣。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在民國以前與融安縣同屬一個行政區。漢武帝以後置潭中縣,今融水為潭中縣地,屬鬱林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三國,兩晉。
17、三江侗族自治縣。漢至晉朝,為潭中縣北境之地。屬鬱林郡轄地。
18、合山市。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領方縣,合山為領方縣,屬鬱林郡轄地。三國至晉,屬臨浦縣地,南朝復屬領方縣地,隋朝合方為鬱林郡轄地。
19、玉林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鬱林縣分別屬鬱林、合浦兩郡地。這種情況延續至三國兩晉時代。秦末漢初興業縣地為廣都縣。其後改為郁平縣屬鬱林郡。
20、平南縣。三國時代今平南地屬吳國仍稱猛陵縣地,屬鬱林郡。晉初分猛陵地置武城縣,屬鬱林郡。
21、桂平縣。漢為阿林縣地。後漢因之。晉以後,皆為鬱林郡治。梁分置桂平縣,桂平郡治焉。
22、貴縣,漢為鬱林郡之布山,廣都縣地。後漢因之。
23、上思縣。三國時代今上思屬吳國,上思為鬱林、合浦兩郡的一小部分。由於開發甚慢,史書上仍稱“蠻”地,這種情況延續到南朝。隋初,改郡為州,煬帝時改州為郡,今上思為鬱林郡轄地。
24、河池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河池縣漢朝為鬱林郡轄地。因為這裡邊遠偏僻,開發甚慢,所設的州縣不可考,這種情況延續到隋朝,所以歷史上稱為“蠻”地。
25、宜山縣。漢武帝時,改秦朝之桂林郡為鬱林郡,並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屬鬱林郡,今宜山為定周縣地。三國時代,今宜山縣地屬吳國,這時縣地為鬱林郡州轄。但縣名不可考,史書稱為“蠻”地,此種情況延續到隋朝。
26、鳳山縣。現有的鳳山縣是民國初年設定的,今鳳山縣地漢朝屬鬱林郡轄地。此地荒僻開發甚慢,所以設定的郡縣不可考,當時被稱“蠻”地,這種情況延續到五代十國時期。
27、都安瑤族自治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都安漢朝屬鬱林郡的轄地。
28、羅城縣。現在羅城縣的行政區城,是由原來的羅城,天河兩縣合併組成的。漢武帝時置潭中縣,現在羅城縣為潭中縣地屬鬱林郡轄地。三國時代,羅城地屬吳國,區域仍屬潭中縣地。
29、百色縣。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後,今百色為增食縣地。但此地開發甚慢,人煙稀少,所以古稱“蠻”地,這種情況延續到唐朝。
30、田陽縣。漢朝置增食縣,今田東為增食縣地直到三國時代屬鬱林郡轄地。
31、平果縣。現在的平果縣的行政區域是解放初期由平治、果德兩縣合併組成的。漢朝為增食縣地。因人煙稀少,所設的州縣實為虛名,所以稱“蠻”地。
32、田東縣。漢朝置增食縣,今田東為增食縣地直到三國時代屬鬱林郡轄地。
33、德保縣。現在德縣的行政區域是解放初期由天保、敬德兩縣合併組成的。
34、那坡縣。那坡縣漢朝增食縣地但因地處僻遠,所高州縣實為虛名,此種情況延續至唐朝,五代十國,史書上稱為羈縻“蠻”地。
35、靖西縣。漢武帝時置增食縣,靖西為增食縣地,屬鬱林郡轄地。但漢朝對邊遠僻地管理不到,所置的縣,實為虛名,因此史書上稱這地方為“蠻”地。
36、凌雲縣。漢武帝以後屬鬱林郡所轄。
37、樂業縣。在清朝以前,樂業縣屬凌雲縣的一部分。民國前期樂業縣仍屬凌雲縣北部所轄的區鄉。因此,樂業縣在清朝以前的地理沿革,基本上與凌雲縣相同。
38、南寧市。漢元鼎六年後屬領方縣地,三國時代屬臨浦縣地,西晉屬領方縣地均為鬱林郡轄地。
39、武鳴縣。漢武元鼎六年後屬領方縣地,增食縣地,三國時代屬臨浦縣地,兩晉南北朝和隋屬領方縣地屬鬱林郡轄地。
40、邕寧縣。漢代鬱林郡領方縣地。三國吳鬱林郡臨浦縣地。兩晉鬱林郡領方縣地。
41、上林縣。漢元鼎六年後屬鬱林郡領方縣地。三國屬鬱林郡臨浦縣地。兩晉至隋均為鬱林郡領方縣地。
42、烏山縣。漢元鼎六年後必鬱林郡地。
43、賓陽縣。漢元鼎六年後屬領方縣地,三國屬臨浦縣。兩晉和隋屬鬱林郡領方縣,除南北朝為領方郡治外,其它時代均屬鬱林郡轄地。
44、橫縣。漢元鼎六年後屬鬱林郡轄安廣縣。兩晉、三國均為鬱林郡轄安廣縣。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撤銷寧浦,簡陽兩郡,改為簡州,開皇十八年,簡州改為綠州。隋文帝大業二年(公元608年)撤銷綠州之後,寧浦、永定兩縣(今橫縣境)改屬鬱林郡。
45、大新縣。漢元鼎六年後為鬱林郡地,三國為吳鬱林郡地、兩晉為鬱林郡地。隋亦為鬱林郡地。
46、隆安縣。漢元鼎六年後增食縣地。三國、兩晉為鬱林郡地。
47、天等縣。漢元鼎六年後屬鬱林郡地。三國至隋為鬱林郡轄地。
48、憑祥市。漢代屬鬱林郡雍雞縣地。漢元鼎六年後有部分屬交趾郡地。三國時屬吳鬱林郡。交趾郡,兩晉屬鬱林郡西晉時部分屬交趾郡,隋屬鬱林郡和交趾郡。
49、柳州市。漢代屬鬱林郡轄潭在縣(元鼎六年後)三國、兩晉、南北朝均為潭中縣。
50、鹿寨縣。漢代元鼎六年後屬鬱林郡潭中縣地。三國為吳鬱林郡潭中縣地。
51、金秀瑤族自治縣。漢代元鼎六年後為鬱林郡桂林縣轄地,三國兩晉亦然。
52、忻城縣。漢元鼎六年後屬鬱林郡地。三國屬吳鬱林郡地,兩晉屬鬱林郡轄地,隋亦然。
53、東蘭縣。漢鬱林郡地,元鼎六年後益州羊可郡地。三國吳鬱林郡、蜀漢益州興古郡地,蜀漢益州羊可郡地,兩晉亦然,南北朝南朝(宋齊)鬱林郡地。隋鬱林郡、南寧州地。
54、鳳山縣。漢鬱林郡地元鼎六年後益州羊可郡地。三國吳鬱林郡地蜀漢益州興古郡地。兩晉鬱林郡地、寧州興古郡地。隋鬱林郡、南寧州地。
55、田陽縣。漢鬱林郡地,元鼎六年後益州羊可郡地,三國吳鬱林郡地蜀地閃益州興古郡地,西晉城鬱林郡,寧州興古郡地,三國吳鬱林。
56、百色市。漢鬱林郡地。三國吳鬱林郡地。蜀漢益州興古郡地。兩晉鬱林郡地(西晉)鬱林郡地。

秦桂林郡轄地

1、南寧市。“今南寧古屬粵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嶺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南寧屬桂林郡所轄。
2、桂林市。“今桂林,古屬百粵地。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桂林屬桂林郡所轄的範圍,桂林郡治布山,在今貴港市。”
3、柳州市。“今柳州在秦以前屬百粵地。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柳州地屬桂林郡轄地”。
4、梧州市。“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梧州屬桂林郡所轄。”
5、邕寧縣。“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轄地。”
6、橫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橫縣北部屬桂林郡轄地,南部屬象郡轄地”。
7、賓陽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上林屬桂林郡屬地。”
8、上林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上林屬桂林郡轄地”。
9、武鳴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今武鳴地屬桂林郡”。
10、烏山縣。“現在的烏山縣行政區域,秦朝時屬桂林郡轄地範圍。”
11、扶綏縣。“今扶綏縣是建國初期由扶南同正、綏綠三縣合併組成的。這三個縣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地。”
12、柳江縣。“今柳江縣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所轄。”
13、柳城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柳城地屬桂林郡轄地”。
14、鹿寨縣。“現在鹿寨縣的行政區域是由雒容、榴江、中度、三縣合併組成的。雒容縣在秦朝屬桂林郡地”。“榴江縣,秦朝屬桂林郡地。”
15、忻城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忻城地屬桂林郡所轄。”
16、來賓縣。現在來賓縣行政區域是解放初由原來的來賓與遷江縣合併組成的。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來賓縣為桂林郡轄地。
17、象州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象州屬桂林郡轄地。三國時代,今象州屬吳國,孫皓鳳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鬱林郡地置桂林郡,郡治武安縣,在今象州縣境,而秦朝的桂林郡,今象州屬其管轄的範圍,是同名異治地。秦的桂林郡地治布山縣。
18、武宣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武宣縣地屬桂林郡範圍。
19、融安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融安縣地屬桂林郡範圍。
20、融水苗族自治縣。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在民國以前,與融安縣同屬一個行政區域。秦朝屬桂林郡轄地。
21、合山市。該市的地域,在秦朝屬桂林郡轄地範圍。
22、臨桂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臨桂屬桂林郡轄地。
23、陽朔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陽朔屬桂林郡轄地,郡治在今貴縣境。
24、靈川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靈川縣地屬桂林郡。
25、興安縣。屬桂林郡地東北部屬長沙郡零陵縣地,西部屬桂林郡轄。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興安屬桂林,長沙兩郡交界間的地域。
26、龍勝各族自治縣。現在龍勝的行政區域在唐朝從前與靈川縣同屬於一個地域。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龍勝屬桂林郡轄地。
27、永福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永福縣地屬桂林郡所轄。
28、平樂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平樂為桂林郡轄地。
29、恭城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恭城縣屬桂林郡地。
30、荔浦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荔浦屬桂林郡。
31、蒙山縣。今蒙山縣古稱蒙州。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蒙山屬桂林郡轄地。
32、昭平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昭平當時屬桂林郡轄地。
33、玉林市。現在玉林縣的行政區域是解放初由原來的鬱林縣和興業縣合併而成的。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鬱林縣屬桂林郡的轄地。興業縣是唐朝開始設定的,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興業縣也屬桂林郡地。
34、貴縣。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後,今貴縣屬桂林郡郡地,漢代布山縣治。
35、桂平。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桂平屬桂林郡轄地。
36、河池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河池縣為桂林郡轄地。
37、宜山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宜山為桂林郡轄地。
38、東蘭縣。現在的東蘭縣是民國初設定的。該縣在秦漢時代,雖然納入桂林郡的範圍,但因地處邊陲僻地,開發甚慢,直到五代十國,東蘭這地方還被稱為“蠻”地。
39、鳳山縣。現在的鳳山縣是民國初年設定的。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鳳山縣地域在當時屬桂林郡範圍。
40、都安瑤族自治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都安屬桂林郡的範圍。
41、羅城縣。羅城縣古稱琳州垌。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羅城縣在當時為桂林郡地。
42、凌雲縣。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凌雲屬桂林郡。但實為虛名。三國以後作為化外之地,史書無記載,總稱為“蠻地”。
43、扶綏縣。今扶綏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扶南、同正、綏綠三縣合併組成的。這三個縣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地。
44、蒼梧縣。
45、樂業縣。

鬱林郡沿革

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鬱林郡屬交趾刺史部,建安八年(203年)屬交州刺史部。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隸屬廣州,俄復舊,元興元年(264年)復屬廣州,晉至南朝宋齊因之,梁屬定州,又改屬南定州。大業(605–618年)初其地仍屬鬱林郡。隋領鬱林、郁平、領方、阿林、石南、桂平、馬度、安成、寧浦、樂山、嶺山、宣化12縣。唐初廢。天寶元年(742年)改鬱林郡。屬嶺南道。領石南、興德、郁平、興業、潭栗5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置鬱林州。

鬱林郡治所

初治一說在今桂平市蒙圩鎮新德古城村(或者桂平西南流蘭村一帶),一說在今貴港市港北區貴城鎮,隋朝徙今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鬱江南岸。唐治所興業縣蒲塘鎮、洛陽鄉一帶。

漢鬱林郡族屬

童恩正先生在《論早期銅鼓》一文中說:“至於右江——鬱江水系即廣西南部東至貴縣一帶的民族……史書在記載地域時雖籠統稱這一帶是兩甌,但從漢代開始對其土著民族記載得最多的都是烏滸。

歷史記載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靈帝建寧三年(170年)鬱林太守谷永以恩信粘降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這是烏滸之名最早見於史書記載。貴縣正好是鬱林郡治布山縣治所在,谷永任鬱林太守及招降滸人的舉措,地方史志記得分明,谷永在貴縣留下的遺蹟有谷公中,井在今東湖內,潯州知府湖南蕃有詠史詩曰:夷巢十萬古西甌,聚嘯南江最上游,——自漢家開置後,曾煩鑿中郡東頭。
關於谷永民國〈貴縣誌云:谷永字子云建寧中鬱林太守,廣郁古西甌駱越所居永以思信招降烏滸人十餘萬內屬開置七縣愛民如政事尚寬郡人祠祀之。〈後漢書李賢注“烏滸引萬震〈南州異物志〉曰:“烏滸,地名也,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
三國吳初置廣州郡時,其地頗廣今東西之大部,故廣州之南高州之北其地正當漢鬱林郡之南部,今田東,貴縣一帶昀包括在內。內屬之烏滸人一次即達十餘萬,占地七縣足欠其為當地主要居民。《太平御覽》卷786引裴浦〈廣州記〉:“晉興(今邕寧附近)有烏滸人,《太平寰宇記》卷166記”“貴州”今貴縣一帶風俗:又郡連山數百里有俚人背為烏滸之夷。又橫州今橫縣一帶風俗。三梁故縣烏滸所巢。根據以上材料,至少可以推斷西甌西部居民的主要成分就是烏滸人。徐霞客在粵西遊記中說“烏滸在貴縣東”。
明七品京官被謫後在南山寺出家為僧的金虞在其〈壯家村詩並序〉中說,他與僕人到壯家村寨去。壯人待客十分熱情,用自釀的米酒代茶敬客,他們不敢喝,金虞因作詩一首:
“烏滸灘邊熟壯家,也知留客嘆無茶,山棚豈乏檳棉樹,酒戶難勝浪蕩花,口布垂腰砍俗陋,繡巾搓手向人夸,春江跳月渾澗事,認得同年鬃已華。”可見烏滸正在貴縣境內。烏滸、俚、絝均是百越民族中的事部分。被稱烏滸蠻的土著,亦西甌,駱越的後人。烏滸族群有其獨特的文化要素。
台灣民俗學家芮逸夫先生根據〈列子湯問、〈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注引萬震〈南州異物志〉等書總結出烏滸族全文化模式,其文化要素或復質有21條即卜采蚌取珠〈光緒版〈貴縣誌〉卷一紀地土產篇第七頁A面引寰宇記:蚌珠貴州出。

文化要素

民國版〈貴縣誌〉卷十物產篇,貝之屬有蚌可見這裡采蚌麗珠亦為文化要素之一。獵翠取羽(民國版〈貴縣誌〉卷十物產篇記有翡翠注曰青羽者俗名翠雀。可見這裡采蚌麗珠亦為文化要素之一。2、獵翠取羽(民國版《貴縣誌》卷十物產篇記有有翡翠注曰青羽者俗名翠雀。可見“翠”亦系地之特產之一。3、紡織斑布(光緒版〈貴縣誌〉卷一。土產篇有“葛布貴縣者佳,俗呼為潯州葛。又龍鳳葛即鬱林葛,南方稱佳物,機誕而縱長五六尺然持頗厚重似不甚宜暑,原黃額不載,萬曆十五年之工部得奏,定每歲百尺。近內監教之織為龍鳳紋獻之葛之有龍鳳自此始婦女織布製衣須市棉花,織就自染自著秋深村四距竹東可聽(光緒版〈貴縣誌〉卷五紀人風俗第四頁A面。引西事珥,可見此地不但織布,且歷代作為貢品,可欠其質優。4、鼻飲,5、食人(包括食子)〈後漢書南蠻傳〉所載烏滸人所建的敢人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第。味肯則以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尚存在著原始的“食人”習俗適於這個習俗及其廢止,貴縣流傳的師公戲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董永賣身葬父母中也有這樣說法的。在董永賣身葬父之前,老人死了,族中人都要將肉分了吃,情形很是殘忍,往往是老人尚未斷氣,族眾磨刀來等待,等到死時肉不香。董永覺得這樣做簡直連畜牲也不如:“羊兒尚且知天理,吃奶先跪它親娘,為何世人全不見,反把娘親肉來賞?所以他把分到的肉塊標上姓名,臘在後轅圍牆上。現在自己的父親病故了,家裡無錢無米,想將父親埋葬又無棺材,一時傷心痛哭,太白金星對他說:”東門的花知府要雇長工。他就以打工的方式換回七兩四錢銀子,買米買棺材,買香燭延請道士開了道場,同時殺了一條牛,將牛肉分給族人以頂人肉。這就是中國二十四孝中之一孝董永賣身葬父母的故事,這個故事先訴我們,在貴縣的烏滸族群中,確存在著食人這種文化要素,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要素也在發生著變化。6、鑿齒廣西通志卷五280頁光州條有聘女即嫁。7、巢居(即乾欄)8、以髑髏為器9、棘弓、10毒箭。深山之中更有一種名曰山了磐弧氏苗裔不賦不搖砍山而食,食片復徒,居無定上,性善射獵,伏弩搏虎,塗毒於箭鏃上,中之立叔,按此或秦漢以前事,考貴地自谷永守郡降烏滸人十數萬,巢居鼻飲之流悉受冠帶,從這段證述中可見,該地的少數民族烏滸人具備了用弓和毒箭,巢居鼻飲的文化要素。11、銅鏃。此項在貴縣古墓出土文物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12、有姓氏,烏滸後來也稱俚人或里人李賢註裡,蠻之別號,今呼為俚人。《南史,荀匠傳》載。荀匠之兄荀裴於502年(南梁於監元年為鬱林大守時,因征俚賦,死於練,可見當時居於鬱林郡的烏滸人亦稱俚人。前人指出:俚人即烏滸蠻,為烏滸蠻的另一名稱。貴縣地區的壯族其先民應為烏滸族人,(多雍農、黃覃鄔韋各姓)13、兄弟勿妻,14、敬老,15、合骨埋葬啟昆編廣西綬志卷五280頁貴州條支,葬同一墳,謂之合骨。16、父死棄母,17、祀田神。18、忌寡婦19、擊銅鼓(本地銅鼓出土頻繁、數多、質佳、目前國寶級銅鼓亦為本地出土,很早以前本地就有銅鼓出土,縣誌云:“自漢以降拓地日廣得鼓既多轉相習用,不獨遍及苗蠻亦復施之軍旅。宋史稱雍熙元年,黔南言溪洞夷獠疾病擊銅鼓沙鑼以祀神鬼……縣人梁岵廬撰銅鼓溯源一文。20、歌舞。歌舞在貴極盛。本縣西山有歌仙石傳說光緒貴縣誌云:在西山有朗寧張秀才歌仙劉三妹石,狀儼如人相對坐當風情月白每聞答歌聲,其他多好游歌,寥寥數語描繪出此地歌舞之盛。21、好殺人,不重親戚(光緒版《貴縣誌云:獐者撞也粵之頑民性喜歡擊撞突,故謂之撞。其人魑結貫身出入佩刀有所要約必以酒肉,得肉少許酒半酣雖行鬥狠無不願往。

文化發展

志謂:“據此所云是百十年前之狀,即是說,歷史上壯人曾有過好殺人的的文化特徵。經與中縣人雜處後,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和影響,已有所改變。

鬱林郡城

荒煙漠漠雙江上,往事悠悠古戍孤。
春到偏臨青草渡,夢中猶記白鷗湖。(宋:瘳德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