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宋時期
歷史上的
越南長期
臣服於中國中原政權,所以“
安南”、“
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
唐朝後期,
唐朝靜海
節度使控制安南。唐末的公元905年(一說為906年),
曲承裕成為
唐朝靜海節度使。公元907年,
朱溫後梁取代
唐朝。
曲承裕去世,其子
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Khúc Hạo)繼位。
曲承裕越南史稱”曲先主“。後唐覆滅,劉岩統治
南漢國時期,
南漢於930年農曆九月將安南收歸為南漢領土。劉岩是個非常迷信的皇帝,他非常經常算卦,根據《
周易》里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龑,上龍下天,定發音為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公元937年,
南漢的
交州發生兵變,
越南本地貴族
吳權叛亂占據
交州自立為節度使。後來,
劉龑封兒子
劉洪操為交王領兵攻打,結果
劉洪操不敵陣亡。
劉龑認為“不祥”,便放棄了收復
交州,為日後的安南獨立留下了隱患。公元939年,交趾人
吳權擊敗南漢軍,拓土稱王。968年,
交趾地區的
丁部領稱帝,取國號為“大瞿越”,安南這才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成為國家。
吳權儼然被越南尊為國父,形象被神化。據越南史籍記載,
吳權出生時“異光滿室”,“及長魁悟(奇偉也),目光若電,緩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1009年,
李公蘊開創
越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李朝,統治者雄心勃勃,迫使
占城、
高棉、
寮國納貢稱臣,並於 1014 年、1022 年、1028 年、1036 年、1058、1059 年和 1060 年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伐宋欽州,耀兵而還。”
北宋疲於應付
遼和
西夏,無暇顧及西南,
李朝的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 。“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
明朝時期
朱棣出兵安南的決定與
鄭和下西洋戰略意圖的實現有著密切的聯繫。有學者認為
朱棣“郡縣安南”的決定過於草率,指責他忘記了祖訓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誡。若如此興師動眾僅僅為了給安南一個教訓,那確是草率的和不負責任的,但事實告訴我們,
朱棣“郡縣安南”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那就是實現
明朝在
中南半島的軍事存在,與
鄭和船隊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路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安南地處中國人陸與
中南半島的連線處,可以允當
明朝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郡縣安南”之後,
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
中南半島,近可制
占城、
暹羅、
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
舊港、瓜哇、濘泥等國。
鄭和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
明朝交趾省的存在則是長期的。成祖謂人曰:“安南黎賊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潔。”②正道出“郡縣安南”最直接的影響。
越南學者認為,
明朝郡縣安南後將它“變成一個作為與
東南亞和
西歐各國船舶往來通商的根據地”③。“郡縣安南”大大提升了
明朝對南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為
鄭和下西洋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為一個肆無忌憚挑戰
明朝宗主國地位的典型被興師問罪,並被納入
明朝的直接管轄之下,這對西洋番國起到了殺雞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實上,成祖在郡縣安南後,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誡、震懾不安分的番國。“問罪之師”、“安南之鑑”震懾諸國的效果很顯著。
“郡縣安南”與“
鄭和下西洋”同為
永樂對外關係中的大事,然而後人對二者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前者被認為是
朱棣外交活動中的重大失誤,後者被認為是震驚世界的壯舉。如果孤立地看待它們,好像確實有道理。“郡縣安南”最終以失敗告終,“
鄭和下西洋”則促進了中國與西洋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但是,若將“郡縣安南”與“
鄭和下西洋”兩件人事聯繫起來看,
朱棣“郡縣安南”的戰略意義不可低估。
永樂十三年(1415年)置升華府;降演州府為演州直隸州。
宣德二年(1427年)廢交阯布政司。然而之後史多的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
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
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
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
其後,1431年農曆正月五日,
黎利接受
明朝冊封,安南從此擾邊不絕。
成化年間,西廠廠公汪直,以安南
黎灝敗於
寮國,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大夏匿弗予,密告尚書餘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子俊悟,事得寢。
1532年,
阮淦在哀牢尋獲
黎昭宗的幼子
黎維寧並擁立為帝,是為
黎莊宗(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
清化與北方的莫朝對抗,越南大亂。
命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
世襲,三年一貢。名義上越南再入中國版圖。
清朝時期
清仁宗
嘉慶帝即位以後,
安南的局勢一度更加動盪不安,
阮光平死後,其子阮光纘繼位,不僅與故
廣南王的後裔
阮福映發生內戰,還暗中支持中國
廣東省一帶“洋盜”的活動,而
嘉慶卻無力象
乾隆時那樣耀武揚威,只得採取克制優容態度,終於釀成嚴重問題。“洋盜”事件從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參與,
嘉慶深知此情,但只是說:內地人民出洋為“匪”,還無法官為禁止,何況外國人,怎么值得為這種事興師動眾去征討該國呢?
阮光纘與
阮福映交戰之後,都想討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
廣東;
阮福映得知,也縛送“洋盜”到
廣東正法。
嘉慶對比,卻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囑咐粵督
吉慶,說
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不必過問.如果安南有人內投,自應妥為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覲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置之不理,如此內亂又公然表示不干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之事。
嘉慶七年(1802年),
阮福映擊敗阮光纘而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
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
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
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因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考之前史,如今的
廣東、
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內。
嘉慶認為,
阮福映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么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乾什麼?於是,
嘉慶讓
軍機處密飭
廣東、
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
阮福映圖謀不軌。
嘉慶八年(1803年),
清朝改“
安南國”為“
越南國”,
冊封阮朝創立者
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
越南”?《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
阮福映表請以‘
南越’二字錫封。上諭
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
廣東、
廣西地亦在其內。
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
時憲書》內,將‘
安南’改為‘
越南’” 。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
中國國民政府還在國際間開展活動,推動同盟各國支持
越南獨立。中美之間對於
越南獨立問題有所討論。1942年8月3日,
美國總統特使居里在與
蔣介石談話中表示:
羅斯福反對戰後將
印度支那交還
法國。他提出,對於一些落後國家,戰後可以由臨近的兩三個國家聯合託管,並承諾在若干時期後,恢復自由。認為此辦法是使
越南“不再淪為殖民地的保證”,居里表示,這一問題與中國關係很大,中國可能就是這兩三國之一。
開羅會議上,
蔣介石與
羅斯福討論了越南獨立問題。
蔣介石表示,戰後
越南不能交給
法國,
法國統治
越南近百年,並沒有盡到訓練越南人的責任,
法國在
越南只有取而無予。
羅斯福提議,戰後將
越南歸還中國,
蔣介石未予接受。
羅斯福復提議對
越南實行國際託管,由中、美、英、法、俄、菲各派1人,加上
越南2人,組成託管機構,訓練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蔣對此表示原則贊成。
蔣介石進而提議,中美應共同努力幫助
越南戰後取得獨立地位,提議發表一份宣言,主張
越南戰後獨立,但未為
羅斯福接受,戰後
越南獨立問題遂被擱置。
國號更改
其實,
阮福映表現還是極為恭順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國名,是因他原從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併
安南,所以以兩地各取一字為“南越”,並沒有其它非分之想。
嘉慶在摸清實情之後,倒也靈活,持令
廣西巡撫
孫玉庭轉知
阮福映,冊封該國為“
越南”,因其先據越裳,越字自應在前,後有安南國,南字理應居後。
從地理位置看,該國又位於百越之南,如此稱呼,也不會與古代的“南越”相混淆。
阮福映得知.也很滿意,雙方皆大歡喜,而“
越南”國名,也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