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孔雀之鄉)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孔雀之鄉一般指本詞條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雲南省下屬的地級行政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面積1.15萬平方千米,轄芒市瑞麗市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州人民政府駐芒市。東面與保山市相鄰,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緬甸包圍,故這五個縣級單位當地人又俗稱“外五縣”。“德宏”是傣語的音譯,“德”為下面,"宏"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2010年德宏州常住總人口121.1,有傣、景頗、漢、僳僳、阿昌、德昂等民族。1953年7月建立德宏泰族景頗族自治區,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駐芒市芒市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 外文名稱:Deh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 行政區類別:自治州
  • 所屬地區雲南
  • 下轄地區芒市瑞麗市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 
  • 政府駐地芒市
  • 電話區號:0692
  • 郵政區碼:678400
  • 地理位置:中緬邊界
  • 面積:1.15萬平方千米
  • 人口:130萬(2019年) 
  • 方言:泰語大泰方言、漢語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目瑙縱歌會,三仙洞 
  • 機場:芒市民用機場、瑞麗直升機場
  • 車牌代碼:雲N
  • 州花:三角梅
  • 行政代碼:533100
歷史沿革,古代,近代,行政區劃,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人口民族,交通運輸,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文學藝術,舞蹈音樂,宗教信仰,民族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古代

“勐達光”(哀牢國)時期
公元前425年,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今保山盆地、漢譯“乘象國”)為中心形成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今德宏州屬“勐達光”(哀牢國)的一部分。
傣語“勐”意為“地方或國家”,“掌”意為“大象”,“勐掌”即“大象之邦”或“大象之國”;“達光”譯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意思為“中央、中心”,“勐達光”就是“中央之國”或“中心之國”。“勐掌”就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乘象國”;“勐達光”就是《華陽國志》、《後漢書》等古籍記載的“哀牢國”。
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勐達光”(哀牢國)東面的滇(滇池一帶)、昆明(洱海一帶)、嶲(洱海以北)等國家和部族,在“勐達光”(哀牢國)領土上設定移民點(縣)、將勢力延伸至“勐達光”(哀牢國),促使很多傣族先民越過怒江向西遷徙,德宏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漢朝(東漢)時期
公元47年,“詔達光”(哀牢王)賢栗率“勐達光”(哀牢國)各部族歸附漢朝,“勐達光”(哀牢國)成為漢朝的附屬國。之後,漢朝勢力在“勐達光”迅速膨脹,“詔達光”被迫將王城由“勐掌”遷至怒江以西的“勐緬”(騰衝盆地)。公元69年,“詔達光”柳貌再次率“勐達光”大小77個部族歸附漢朝,漢朝將已占領置縣、劃入益州郡的原“勐達光”領土劃出,加上尚未占領的“勐達光”領土設定永昌郡,歸“詔達光”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德宏屬永昌郡治下的哀牢縣(今德宏州及保山市的怒江以西部分)。
“勐達光”(撣國)時期
公元76年,“詔達光”類牢起兵反漢,被漢朝平定後,“勐達光”殘餘勢力轉移至怒江以西地區,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先在盈江、後在瑞麗)崛起,漢史稱“撣國”,傣史仍稱“勐達光”。德宏成為“勐達光”(撣國)的中心地區。
“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國)時期
公元576年,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混魯、混賴兄弟趁“勐達光”(撣國)衰落之機,在瑞麗江邊修建王城獨立發展;公元586年,“勐達光”(撣國)被驃人所滅,混魯、混賴兄弟聯合其他傣族“勐”(邦、國)組建聯盟國家“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國)抗擊驃人。德宏成為“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蒙舍龍”(南詔國)時期
公元738年,“蒙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聯盟國家“勐舍龍”(漢譯“南詔國”)。公元762年,“蒙舍龍”(南詔國)吞併“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國)。德宏成為“蒙舍龍”(南詔國)的一部分,分屬“蒙舍龍”(南詔國)的永昌節度和麗水節度。
“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時期
公元954年,前果占璧王族在勐興威(緬甸興威)恢復“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公元1176年,“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在勐卯(瑞麗)修建陪都“允外遮”,與勐興威的首都“允線遮”遙相呼應。德宏是“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朝時期
公元1261年,元朝招降瀾滄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壁”所屬各部、置金齒等處安撫司;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和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公元1278年,金齒等處安撫司改金齒等處宣撫司、廢兩路安撫使立六路總管府;公元1281年,金齒等處宣撫司拆分為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各領三路總管府;公元1286年,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同年,分平緬路轄地置南甸路、設南甸路總管府。其中,南甸路(今梁河)、鎮西路(今盈江)、平緬路(今隴川)、麓川路(今瑞麗)、茫施路(今芒市)屬於今日之德宏。
“勐卯弄”(麓川國)時期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麓川路總管)混依翰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漢譯“麓川國”),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汗法”。思汗法通過武力和招撫統一了大多數傣族地區,“勐卯弄”(麓川國)的疆域西到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東北部)、東到紅河流域(雲南元江)、北抵青藏高原邊緣(緬甸克欽北)、南到湄南河上游(泰國清邁)。德宏境內有勐卯、勐宛、勐臘、勐盞西、勐底、勐養、勐煥、勐遮放等“勐”級行政區,德宏成為“勐卯弄”(麓川國)的統治中心,也是傣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明朝時期
公元1441年起,明朝三次(1441年、1443年、1448年)發兵“勐卯弄”(麓川國),數十萬明朝將士經過九年時間、將“勐卯弄”(麓川國)政權逼到“孟養”(今緬甸克欽),“勐卯弄”(麓川國)在“孟養”養精蓄銳後南下兼併了阿瓦王國(緬甸中部),直至1604年,被緬族的東吁王國滅亡。明朝在占領的“勐卯弄”(麓川國)領土上分封傣族“土司”,在今德宏境內先後設定南甸宣撫司(梁河)、乾崖宣撫司(盈江東)、隴川宣撫司(隴川)、盞達副宣撫司(盈江西)、遮放副宣撫司(芒市遮放和瑞麗畹町)、芒市安撫司(芒市)、勐卯安撫司(瑞麗江河谷盆地)等七個傣族土司轄區。
清朝時期
公元1659年,降清的明將吳三桂進駐雲南,德宏眾傣族“土司”歸附清朝。清朝沿用明朝制統治德宏,保留德宏境內的傣族“土司”管理制度,德宏分屬雲南行省騰越廳和龍陵廳。南甸宣撫司、乾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盞達副宣撫司、勐卯安撫司、戶撒長官司(乾隆時由隴川分出)、臘撒長官司(乾隆時由隴川分出)隸屬騰越廳;芒市安撫司、遮放安撫司、勐板土千總(原屬木邦宣慰司勐板地、1899年清英勘界劃歸清朝)隸屬龍陵廳。

近代

中華民國時期
公元1911年10月27日,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等人攻打清朝在昆明的守軍,占領昆明城宣布雲南獨立;同一天,乾崖土司刀安仁與進步人士張文光等人也在騰越(騰衝)發動起義,成立“滇西軍都督府”,擁護雲南獨立。
公元1913年,雲南軍政府改“滇西軍都督府”為“滇西道”,後又改為“騰越道”,管轄滇西29縣及10行政區(原土司管理區),行政區行政委員(彈壓委員)由原世襲土司擔任。德宏境內有南甸行政區(梁河縣)、乾崖行政區(盈江縣東)、盞達行政區(盈江縣西)、隴川行政區(隴川縣)、芒遮板行政區(芒市)、猛卯行政區(瑞麗市),均隸屬騰越道(滇西道)。
公元1929年,民國中央政府通令,實行省縣兩級制,廢除道制,但在雲南成立第一、二殖邊督辦公署管理邊境地區事務。德宏境內的南甸行政區、乾崖行政區、盞達行政區、隴川行政區、芒遮板行政區、猛卯行政區,均隸屬第一殖邊督辦公署。
公元1932年,南甸行政區改為梁河設治局、盞達行政區改為蓮山設治局、乾崖行政區改為盈江設治局、隴川行政區改為隴川設治局、芒遮板行政區改為潞西設治局、猛卯行政區改為瑞麗設治局,仍屬第一殖邊督辦公署。1940年,民國廢殖邊督辦公署,德宏6個設治局改屬騰龍邊區行政監督署。
公元1938年8月31日,滇緬公路全線通車,德宏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與國際聯繫的陸路交通要道。
公元1942年5月,日軍入侵雲南,德宏淪陷。
公元1945年1月,國土光復後,德宏仍置設治局,先後隸屬雲南省第六區(保山)及第十二區(騰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公元1949年7月,潞西設治局改為潞西縣,縣城設在芒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公元1950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潞西,德宏解放。軍政代表團接管設治局,建立潞西縣和瑞麗、隴川、盈江、蓮山、梁河5個各民族行政委員會,隸屬保山專區。
公元1952年,瑞麗、隴川、盈江、蓮山、梁河5個各民族行政委員會分別改設縣,畹町鎮由潞西縣劃出設縣級畹町鎮,均隸屬保山專區。公元1953年7月,潞西縣、瑞麗縣、隴川縣、盈江縣、蓮山縣、梁河縣、縣級畹町鎮由保山專區劃出設德宏泰族𠎠頗族自治區。公元1956年5月,德宏泰族𠎠頗族自治區改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專區併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保山、騰衝、昌寧、龍陵、潞西、梁河、盈江、蓮山、隴川、瑞麗10縣及畹町鎮。
公元1958年10月,蓮山縣與盈江縣合併為盈江縣。公元1963年8月,德宏與保山地區的建置分開,德宏州轄潞西、梁河、盈江、隴川、瑞麗5縣及畹町鎮。公元1969年11月,撤銷德宏州,併入保山地區。
公元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復建制,轄潞西、梁河、瑞麗、隴川、盈江5縣及畹町鎮。公元1985年,畹町鎮改為縣級畹町市。公元1992年6月,瑞麗撤縣設市。公元1997年4月,潞西撤縣設市。公元1999年2月8日,撤銷畹町市,設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至此,德宏州轄兩市三縣,即潞西市、瑞麗市和隴川縣、盈江縣、梁河縣。
公元2010年7月12日,國務院批准潞西市更名為芒市。“芒市”是國務院繼1989年以後正式批准的唯一一個專名和通名只有兩個字的縣級市名稱。“芒市”既是專名,其 “市”字又是政區通名。

行政區劃

德宏州轄2個縣級市、3個縣,面積11526平方千米,人口130萬(2019年官網數據)。州人民政府駐芒市(原潞西市)。
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萬人)
郵編
政府駐地
管轄
2987
39
678400
1街道、5鎮、6鄉
1020
18.07
678600
轄3鄉3鎮2區2個農場
1931
18.16
678700
轄4個鎮、5個鄉,1國營農場
1159
15.42
679200
遮島鎮
4429
30.52
679300
平原,勐弄,卡場
(數據來源於德宏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德宏州境內江河年平均產水量136.3億立方米,過境水量81.7億立方米。共有水資源總量218億立方米,地表水大部分未被污染,物理性能良好,符合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要求。德宏的水資源利用率僅占擁有量的2.3%。全州水能理論蘊藏量362.4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量102.15萬千瓦。

礦產資源

已探明礦產資源有20多種。有色金屬礦有錫、鉛、鋅、銅、鎢、鉻、鎳,黑色金屬礦有鐵,能源礦產有煤和石油,稀有金屬礦產有鈹、鈾、鍺、粘土,特種非金屬、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有雲母、水晶、寶石、石灰石等。此外,還有10個重砂金測異常帶。德宏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種類多,儲量少,開採少。

植物資源

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氣候帶:熱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占全州森林總面積的5.4%,主要植被為龍腦香、阿薩姆娑羅雙、柚木、美登木、肉楂、竹類等;在亞熱帶,主要植被為闊葉林,以紅椎、櫟類、栲類、木荷、紅椿、楠木、柚木、油茶、松樹等為主,面積約占57.2%;在溫暖帶,主要植被為常綠闊葉林、杉木、松樹油茶、核桃等,面積約占36.1%;在溫帶山地,評分植被為鐵杉高山櫟、杜鵑灌木叢等,面積約占1.3%。珍稀保護樹種有: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禿杉;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有四數木、董棕滇桐、雲南黃蓮、香果村、雲南石梓鵝掌楸鐵刀木大樹杜鵑雲南娑羅雙野茶樹雲南山茶花鹿角蕨等;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的頂果木、鳳梨密、盈江龍腦香瑞麗山龍眼天料木滇楠紫薇木姜子、厚補、林生芒果木蓮紅椿、鐵杉、多果欖仁蘇鐵香樟雲南肉豆蔻雲南七葉樹雲南蘇鐵等。德宏竹類品種繁多,歷史便有“竹鄉”美譽。還有普通野生稻、野生甘蔗、胡禿果、西番蓮、橄欖、簍瓜、彌猴桃番石榴等。此外,雲南大葉茶群體種遍布全州,德宏小粒咖啡以味香質優享譽世界。

動物資源

截止到2013年底,現有國家規定的一類保護動物:綠孔雀孔雀雉白頰山鷓鴣紅腿小隼黑頸長尾雉赤頸鶴紅腹角雉、白尾稍虹雉、冠斑犀鳥雙角犀鳥蜂猴葉猴金絲猴熊猴豚尾猴馬來熊熊狸、黑頸長尾雉、巨晰、長臂猿雲豹雲貓金錢豹孟加拉虎亞洲象、雲南野牛、扭角羚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草鶚(猴面鷹)、原雞、緣斑鳩、竹啄木鳥、穿山甲、太陽鳥岩羊水獺水鹿眼鏡王蛇禿鷲等,其中獸類50餘種,爬行動物30餘種,鳥類近100種。屬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白琵鷺胡兀鷲游隼灰鶴蛤蚧娃娃魚等。據不完全調查,僅盈江縣便有脊椎動物554種,其中魚類56種,兩棲類22種,爬行類34種,鳥類356種,哺乳動物86種。

地理環境

位置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在雲南省西部中緬邊境,位於東經97°31′—98°43′、北緯23°50′—25°20′之間,是雲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東和東北與保山市的龍陵、騰衝相鄰,南、西和西北三面與緬甸聯邦接壤,全州除梁河縣外其它縣市都有國境線,國境線長達503.8公里。全州東西最大橫距為12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為170公里,總面積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駐地在芒市芒市鎮,城鎮規劃面積為14平方公里。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地形

德宏地處雲貴高原西部橫斷山脈的南延部份,高黎貢山的西部山脈延伸入德宏境內形成東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寬緩的切割山原地貌,全州海拔最高點在盈江北部大娘山,為3404.6米,海拔最低點也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壩的羯羊河谷,海拔僅有210米,全州一般海拔在800—2100米,州府芒市海拔為920米,地表景觀由“三山”(大娘山、打鷹山、高黎貢山尾部山脈)、“三江”(怒江、大盈江、瑞麗江)和“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戶撒河、芒東河)和大小不等的28個河谷盆地(壩子)構成,河谷盆地面積占全州土地面積的17.1%,其中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壩子有盈江壩(55.23萬畝)、隴川壩(29.72萬畝)、芒市壩(瑞麗壩20.42萬畝)、遮放壩(11.82萬畝)。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全州依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形成不同海拔的七類地帶:①海拔2700-3404.6米的高寒山區,山勢 陡峭,森林茂密,冬有積雪,氣候寒冷,無人居住,面積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0.22%;②海拔2200-2700米地帶,特點是山頂渾圓,谷坡在10-30度,森林較多,局部已經開發為輪歇地,林間草場可發展畜牧業,面積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5.64%;③海拔1800-2200米地帶,此類地帶多為江河支流源頭,次生林較多,面積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16.52?%;④海拔1600-1800米地帶,植被稀少,墾植較多,導致沖溝較多,是州內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帶,也是旱糧、旱地甘蔗、茶葉、草果、八角及熱帶水果的主產地,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44.1%;⑤海拔950-1100米地帶,谷坡一般在10-20度之間,植被多為灌叢、草地,沖溝切割較多,水土流失嚴重,屬州內低熱層地帶,面積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15.25%,是橡膠等熱帶經濟林木和熱帶水果的主產地;⑥海拔600-950米地帶,面積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17.95%,其中,農業耕地面積占全州總耕地面積的55.03%,⑦海拔210-600米地帶,屬熱帶河谷季雨林地帶,面積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0.39%,未墾地多為熱帶原始森林和荒草坡地,其植物種類繁多,是天然的熱帶動植物園。

氣候

德宏氣候資源也是得天獨厚的,全州緊靠北回歸線附近,所處緯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東北面的高黎貢山擋住西伯利亞南下的乾冷氣流入境,入夏有印度洋的曖濕氣流沿西南傾斜的山地迎風坡上升,形成豐沛的自然降水,加之低緯度高原地帶太陽入射角度大,空氣透明度好,是全國的光照高質區之一,全年太陽輻射在137—143卡/厘米,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8.4℃~20℃,年日照2281-2453小時,年積溫6400-7300℃,年陸地蒸發量在1400-1900毫米之間,乾旱指數在0.4-1.2之間。
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雨熱同期,乾冷同季,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點,為多種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和越冬條件。

人口民族

全州總人口為1211440人。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7.13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0153人,增長13.08%。
全州5個縣、市共有家庭戶315547戶,家庭戶人口為 114602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07人減少了0.44人。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男性為624774人,占總人口的51.57%;女性為586666人,占總人口的48.43%。總人口性別(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65上升為106.50。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52174人,占總人口的20.82%;15-64歲的人口為883264人,占總人口的72.91 %;65歲及以上人口為76002人,占總人口的6.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7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4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4個百分點。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29147人,占總人口的51.9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82293人,占總人口的48.07%。其中,傣族人口為349840人,占總人口的28.88%,景頗族人口為134373人,占總人口的11.09%,傈僳族人口為31530人,占總人口的2.60%,阿昌族人口為30389人,占總人口的2.51%,德昂族人口為14436人,占總人口的1.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91079人,增長16.93%,占總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71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9074人,增長9.20%,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71個百分點。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501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3336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22391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2562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9043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8182人,文盲率由11.07%下降為7.47%,下降3.60個百分點。
全州5個縣、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14070人,占34.1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797370人,占65.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9889人,鄉村人口減少29736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1.39個百分點。
2010年德宏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快速匯總的常住人口縣市分布如下:
縣市
人口數(人)
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率(%)
瑞麗市
180627
2.30
芒市
389891
1.46
梁河縣
154175
0.21
盈江縣
305167
1.27
隴川縣
181580
0.66
2013年底全州人口共有106.78萬人,其中傣族有33.73萬人,景頗族有12.89萬人,德昂族有1.32萬人,傈僳族有2.62萬人,阿昌族有2.84萬人,佤族有0.09萬人,漢族有51.5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比例為52%。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截止到2016年末全州常住人口為129.40萬人,比上年增長1.2%,其中,男性66.78萬人,女性62.62萬人。人口出生率14.76‰,人口死亡率7.16‰,人口自然增長率7.60‰。全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2.3人,比上年提高1.3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7%。

交通運輸

德宏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是面向印度洋的主要陸路出口,在中國的交通規劃中,德宏的出海大通道建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航空
德宏州境內的芒市建有飛機場,距市區6.5公里,現開通到北京、廣州、成都和芒市的直達航班。未來芒市機場將建設成為國際機場,已開通芒市至緬甸曼德勒的包機。
公路
320國道從芒市雙坡進入德宏境內,經芒市、風平、三台山、遮放、畹町直達瑞麗姐告,並建有至瑞麗弄島的連線線。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德宏段已開工建設,德宏州內各縣市之間已經實現完全二級路面互連。
鐵路
大瑞鐵路經大理、保山直達瑞麗,未來將直接連通緬甸印度洋出海口,已開工建設。大瑞鐵路按國鐵Ⅰ級單線、電氣化鐵路標準修建,設計運輸能力為客車12對/日,貨運1200萬噸/年。
口岸
雲南省有11個國家級口岸、10個省級口岸,其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擁有2個國家級口岸(畹町口岸瑞麗口岸)、2個省級口岸(隴川章鳳口岸和盈江小平原口岸)。德宏口岸不僅是中國對緬貿易的主要口岸,也是通往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口岸。

政治體制

州委副書記、州長:衛崗
人大常委會主任:番躍平

經濟發展

概況

2016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320.99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8.05億元,增長5.6%,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06億元,增長13.3%,拉動生產總值增長3.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3.88億元,增長9.3%,拉動生產總值增長4.7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總體經濟貢獻率分別為15.0%、35.0%、50.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1:24.6:50.3變為24.3:24.6:51.1。人均GDP達24951元,比上年增加1961元,增長8.1%。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增加值154.06億元,占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0%。
2016年全州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2%。其中,食品類價格水平上漲3.4%,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0.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水平上漲1.5%。
2016年全州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52.66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61億元,增長2.0%;其中,稅收收入20.96億元,增長1.3%;非稅收收入11.65億元,增長3.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34.26億元,增長7.8%;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21.64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08億元,教育支出23.23億元,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15.79億元,科學技術支出0.61億元,住房保障支出5.07億元,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6.84億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26.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7%。其中,農業總產值76.92億元,比上年增長7.7%;林業總產值10.86億元,下降8.3%;牧業總產值29.95億元,增長7.2%;漁業總產值5.08億元,增長6.5%;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3.50億元,增長8.5%。
2016年,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3.87萬畝,比上年下降1.9%。糧食播種面積223.5萬畝,比上年下降3.8%;油料種植面積12.56萬畝,下降11.1%;甘蔗種植面積71.72萬畝,下降5.8%;蔬菜種植面積30.14萬畝,增長22.8%;菸葉種植面積19.37萬畝,增長10%;年末實有茶園面積35.28萬畝,下降0.02%。
全年糧食總產量75.38萬噸,比上年下降2.7%。其中,夏糧產量11.98萬噸,下降10.1%;秋糧產量63.4萬噸,下降1.1%。主要糧食品種中:稻穀產量39.51萬噸,下降1.7%;小麥產量0.84萬噸,增長5.2%;玉米產量26.69萬噸,下降6.2%;豆類產量1.17萬噸,增長5.2%。
全年油料產量1.24萬噸,比上年下降9%,其中,油菜籽產量1.13萬噸,下降10.6%;甘蔗產量374.76萬噸,下降7.2%;菸葉產量2.83萬噸,增長20.4%;蔬菜產量25.14萬噸,增長23.9%;茶葉產量1.9萬噸,下降6.2%;橡膠產量0.8萬噸,增長25.2%;咖啡產量1.87萬噸,增長5.1%;澳洲堅果產量0.4萬噸,增長34.2%。
全年肉類總產量11.15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其中,豬肉產量8.0萬噸,下降1.5%;牛肉產量1.68萬噸,增長29.1%;羊肉產量0.17萬噸,增長8.5%;禽肉產量1.23萬噸,下降2.1%。年末生豬存欄數79.99萬頭,下降1.6%;生豬出欄98.28萬頭,增長0.1%。禽蛋產量0.75萬噸,增長9.0%;牛奶產量0.28萬噸,下降13.6%。
2016年末全州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45.3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37%;農用排灌動力機械3.5萬千瓦,增長3.55%;聯合收穫機5.16萬千瓦,增長7.28%;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14821台,增長1.8%;畜牧養殖機械6.14萬千瓦,增長4.1%。擁有農用大中型拖拉機14865台,增長8.1%;農用小型拖拉機52795台,增長2%。全年農機化作業機耕面積217.6萬畝,增長1.8%;機收面積82.2萬畝,增長5.3%。
2016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177.78萬畝,當年新增2.09萬畝;累計節水灌溉面積57.51萬畝,當年新增3.26萬畝;當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10平方公里;已建成水庫70座;水利工程年供水總量7.05億立方米,其中為農業供水6.00億立方米。

第二產業

2016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00.60億元,按當年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4%。全部工業增加值51.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2.4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7%;其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增加值19.05億元,下降10.8%;製糖業完成增加值4.79億元,下降12.4%;黑色金屬冶煉業完成增加值1.78億元,下降28.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39億元,增長47.4%。
2016年全州11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合計364.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主營業務收入為129.45億元,增長0.5%,實現利稅總額5.21億元,下降45.3%;實現利潤由上年的3.17億元,變為今年虧損0.02億元。
2016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7.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2.6%。全州具有資質的40戶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1.88億元,比上年增長37.9%;實現利潤3.5億元,增長3.7倍;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9.54萬平方米,增長19.9%。

第三產業

2016年,全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10.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3.97億元,比上年增長92.2%;第二產業投資完成44.48億元,下降9.0%;第三產業投資完成262.12億元,增長31.0%。
全州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6.01億元,比上年增長0.5%,占投資總額的14.4%。商品房施工面積623.75萬平方米,下降9.4%;商品房竣工面積81.26萬平方米,下降28.0%;商品房銷售面積74.34萬平方米,下降2.2%;商品房銷售額27.22億元,增長1.3%。
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完成零售額102.10億元,增長11.5%;鄉村完成零售額22.63億元,增長10.1%。按消費形態分,實現餐飲收入16.58億元,增長13.8%;商品零售108.14億元,增長10.9%。
全年完成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42.5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4.9%。其中,進口總額19.85億美元,下降19.0%;出口總額22.67億美元,下降10.9%。全年共實施國內合作項目505項,新增124項,利用國內資金234.17億元,比上年增長9.9%。
2016年全州擁有民用車輛51.94萬輛,比上年下降9.8%,其中民用汽車15.87萬輛,增長13.7%。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1585萬人次,下降0.9%;旅客周轉量103783萬人公里,下降0.9%。全年完成營運車輛貨物運輸量4013萬噸,增長9.2%;營運車輛貨物周轉量237795萬噸公里,增長12.0%。年末公路通車裡程達8142.58公里,比上年增長1.4%,其中,等級公路6809.34公里,增長4.0%;等外公路1333.24公里,下降10.0%。
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11.50億元,比上年增長5.3%。年末擁有城市固定電話9.54萬戶,比上年增長11.3%;鄉村固定電話2.71萬戶,下降29.2%;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142.11萬戶,增長8.6%;寬頻網際網路用戶達22.92萬戶,增長32.3%。
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279.5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0%。其中,海外遊客40.48萬人次,增長88.7%;國內遊客1239.03萬人次,增長21.6%。旅遊業總收入221.43億元,增長40.5%。
2016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75.26億元,比年初增長6.8%。其中,住戶存款359.35億元,增長12.0%;非金融企業存款70.22億元,增長3.7%。金融機構貸款餘額410.63億元,比年初增長7.3%。
2016年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6.04億元,壽險業務保費收入7.09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5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7.03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3.63億元,壽險業務給付3.40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德宏普通高等學校招生5727人,在校生14127人,畢業生4323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386人,在校生9110人,畢結業生2336人;普通中學招生23097人,在校生69023人,畢業生21700人;國小招生19940人,在校生108738人,畢業生16645人;幼稚園招生22057人,在園幼兒43395人,畢業20139人。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99.72%,國中階段毛入學率112.95%,高中階段入學率73.7%。

科技

2016年爭取到國家、省科技(科普)計畫項目74項,比上年增加4項,經費1682.23萬元,比上年減少282.77萬元;州級科技(科普)計畫項目立項55項,比上年增加13項,安排經費185萬元,與上年持平。2016年度,評選出德宏州政府科學技術獎39項,比上年增加5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24項。

文化

2016年末全州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文化館6個,文物管理所6個,公共圖書館6個。廣播人口覆蓋率96.8%,電視人口覆蓋率97.8%。

衛生

2016年末有醫療衛生機構574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162床;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7147人,其中,執業醫師1966人,助理醫師499人,註冊護士2418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756人。

體育

2016年末,德宏州擁有體育場館個數4個,參加國家級體育比賽4次,組織對外交流26次、省級比賽23次、州級比賽31次。在省級及以上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65枚、銀牌145枚、銅牌124枚。

社會保障

2016年末全州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01,521人,比上年末增加70,335人。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07,584萬元,比上年增長44.66%,其中征繳收入66,219萬元,比上年增長34.12%。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107,243萬元,比上年增長8.55%。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41,582萬元。
2016年末實有被征地農民人數53,663人。其中: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3,318人,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92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2,365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當期收入7,862萬元,當期支出7,100萬元,年末累計結餘82,050萬元。
2016年末全州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員達563,946人,較上年增加13,071人,增長2.37%。其中:實際繳費人數436,296人,養老金領取人員年末數100,991人。代繳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保險費人員年末數10,654人。基金總收入16,927萬元,較上年增加3,007萬元,增長21.6%。基金支出10,135萬元,較上年減少387萬元,下降3.68%。年末滾存結餘56,696萬元,較上年增加6,793萬元增長13.61%。
2016年末全州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總人數達到217,091人,比上年末增加3,794人,增長1.78%。
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28,924人,比上年末增加1,703人,增長1.34%,其中:參保職工92,481人,參保退休人員36,443人。全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48,657萬元,較去年總收入增收11,229萬元,增長30%。其中:保險費征繳收入47,546萬元,較上年增收10,681萬元,增長28.97%;基金支出35,605萬元,較上年增支3,699萬元,增長11.59%。年末滾存結餘45,980萬元,較上年增加13,052萬元,增長39.64%。
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8,167人,比上年末增加3,741人,增長4.43%。全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5,187萬元,較上年增加738萬元,增長16.59%。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支出5,166萬元,較上年增加993萬元,增長23.8%。年末滾存結餘2,956萬元,較上年增加20萬元,增長0.68%。

文化藝術

語言文字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壯傣語支,國內同語族的語言有壯語、布依語、侗語、水語、松佬語、毛南語、黎語,同國外的泰語、寮語、緬甸的撣語、印度阿薩姆邦的阿霍姆語是很接近的親屬語言。
德宏傣族學者普遍認為,德宏傣文字母來源於印度巴利文字母,德宏傣文是由緬甸文字變化而來的。有老傣文與新傣文之分。新傣文系1954年在老傣文基礎上改進,共有36個字母、19個聲母、84個韻母,6個聲調。書寫為自左向右橫寫。拼寫順序是聲母在前,韻母在中,聲調符號放在韻尾後面。
截止到2013年使用德宏傣文的地區,有德宏、保山、臨滄、思茅、大理、楚雄等地州的傣族地區,人口達40多萬。

文學藝術

傣族敘事長詩,截止到2013年傣族敘事長大約有五百五十部,這些作品都是數千行、數萬行的宏篇巨著。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寶藏中一座絢麗多彩寶庫。傣族敘事長詩從題材上看,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英雄史詩,主要反映傣族氏族部落之間為掠奪土地、奴隸、財富和馴象爆發的殘酷而激烈的兼併戰爭,所描繪的場面,波瀾壯闊,氣勢恢弘,體現了當時傣族先民崇尚武力的社會特徵。二是阿鑾故事,阿鑾,即漢文佛經中的"阿羅漢"。南傳佛教認為:阿鑾托生轉世自三十三代起是人首獸身,以後成為人,經歷了從窮人到富人、到王子,最後成佛的漫長過程。對古德瑪(釋迦牟尼)成佛前遭遇的各種磨難和奮鬥經歷的描寫,就形成了龐大體系的"阿蠻故事"。三是現實生活題材,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敘事長詩,與"阿鑾故事"有明顯的區別,主要特點是神話色彩完全消失,直接面對傣族人民的現實生活。這類長詩以《 娥並與桑洛 》、《 線繡 》、《 葉罕佐與冒弄養 》為代表,被稱為德宏傣族"三大悲劇長詩"。
傣劇發源於今德宏州盈江縣。在傣族民間說唱、動唱及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皮影戲的表演形式,形成傣劇的雛形。此後,大量吸收借鑑滇劇、川劇的表演形式,使傣劇在打擊樂、道白、服裝、化裝等方面日趨完善。截止到2013年德宏傣劇劇目共有三百多個 ,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移植劇,是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演義和漢族戲劇翻譯、改編而成的。如《 封神榜 》、《 陶禾生 》、《 漢光武 》、《 王昭君 》、《 薛仁貴征東 》、《 薛丁山征西 》、《 白蛇傳 》、《 梁山伯 》、《 乾隆下江南 》等,這類劇目計有190個。二是傳統劇,是根據佛經故事、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和故事創作改編的傣劇劇目。如(阿鑾相勐) 等,計有69個。三是新傣劇,是解放後移植的或新創作的以傣族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有50多個,被稱為"新傣劇"。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產生的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 劉介梅 》 等。
傣族音樂為五音階,曲調比較平純固定。傣劇的曲調主要來自傣族民間豐富的民歌調,特別是表現劇中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直接採用了傣族最熟悉的民間情歌對唱的調式。在傣劇發源地盈江,最早的戲調有"城子戲調"和"壩子戲調"兩種。隨著傣劇的傳播,逐漸融人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傣族民歌調,使傣劇曲調不斷得到豐富。如盈江戲調傳如芒市後,吸收了民間的"喊半光"(跟鼓調),形成"芒市戲調"。
傣劇形成初期,配樂非常簡單,只有牛皮鼓、鑼和鑔等打擊樂。改革後的傣劇伴奏樂器主要有以下三類:1 、傣族民間樂器:有象腳鼓、階進、硭、牛皮短鼓、盒羅(即牛木鈴)、吟板、葫蘆絲、筍葉琴、牛腳琴、三弦、丁琴等。其中,硭又分為小硭、中硭、大硭和排硭。2 、漢族民間樂器:主要有竹笛、洋琴、胡琴、琵琶等。 3 、西洋管弦樂:主要有黑管、圓號、長號、雙簧管、小號和大、小提琴等。
山歌傣語稱"喊麻",德宏地區的傣族山歌高亢洪亮,甜脆悅耳,句尾加虛詞"薩嘍"做襯。各縣市山歌有區域性的不同。
傣族繪畫與佛教關係密切,多用於裝飾佛寺正殿的天花板、垂檐板壁、佛龕或佛陀的背景和土司衙門。有的地區,民眾也用來裝飾自己的門窗,主要有壁畫、連環畫、布畫、年畫以及佛經、書的封面和插圖等。繪畫人主要是在寺或還俗的僧侶。奘房繪畫內容多為宣傳天堂、地獄、人間的輪迴說,也有部分世俗題材,民間裝飾不乏花鳥蟲魚等畫家的愛物。德宏傣族繪畫(特別是佛寺繪畫)畫風單純粗獷,色彩濃艷,對比強烈。建國後,德宏傣族繪畫有了較大發展,70年代梁河縣芒東區傣族農民畫在全省有一定影響。70~90年代瑞麗多次在全省全國農民畫展中獲獎。1989年瑞麗被國家文化局命名為"中國農民繪畫鄉"。
剪紙傣族民眾喜愛的特有的裝飾品,多用於做佛事時的奘房的裝飾和喜慶節日時家堂和大門的裝飾,圖案多為花卉鳥獸。
傣錦 圖案豐富,常見的有動物和花卉圖案,多以反映生活為主,有的也帶有某種政治的色彩、宗教的意念和涵義。色彩變化上,喜用黑色為底,色彩絢麗,構圖嚴整規範,顯得富麗堂皇。多用於 "賧佛"和 "筒帕"(挎包)、被面、床單、婦女統裙和結婚禮服、頂頭帕等生活用品。

舞蹈音樂

傣族民間舞蹈的種類非常多,有農作模擬舞蹈、抒情舞蹈、故事舞蹈、祝謝舞蹈、道具舞蹈、武術舞蹈、祭祀舞蹈、宮廷舞蹈等等。其中以擬獸舞蹈內容最為豐富,包括孔雀舞、白象舞、魚舞、大鵬舞、馬鹿舞、猴舞、龜舞等。
傣族的摸擬舞蹈有圖騰崇拜的遺痕,但絕大部分與佛教的流傳密切相關。其中,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最高水平的舞蹈,它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逐步形成一種獨立於宗教之外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表演性舞蹈。
孔雀舞 孔雀具有高貴優雅、溫和從容的性情,與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又是佛祖的使者,所以孔雀成為傣族心目中神聖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徵,凡節日喜慶都要跳孔雀舞。有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兩大類。過去只限男性跳,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後才逐漸開始的。道具孔雀舞,俗稱"架子孔雀舞"。舞者頭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腰系用細竹、彩綢製作的、可以張合的孔雀翅膀和長長的孔雀尾。這種裝扮,與印度民間的孔雀舞非常相似。道具孔雀舞有單人舞、雙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節的孔雀舞。
嘎光 以象腳鼓為伴奏的集體舞,在傣族民間最為盛行,男女老少都會跳。人數少則幾十,多則成百上千。舞呈"三道彎"形,節奏舒緩,舞姿輕盈優美。"三道彎"是傣族及南亞、東南亞許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這是原始人類採摘樹上果實的再現,同時還表現出古代百越部族對鳥、蛇圖騰崇拜的痕跡。
瑞麗、碗町一帶"傣德"支系跳的嘎光,打擊樂手站在舞場中央原地伴奏,眾人圍圓圈踏節拍而舞。潞西、盈江、隴川、梁河"傣勒"支系跳嘎光時,打擊樂手位於舞隊之首,引導舞隊進人舞場後,才到舞場中央伴奏。舞蹈進人高潮時,懂武術的男子脫去上衣,露出文身,隨鼓點在舞場中表演傣拳,眾人齊聲發出"呀呀一嗚一嗚"的歡呼聲。氣氛熱烈歡快,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
葫蘆絲葫蘆絲
葫蘆絲 葫蘆絲是德宏傣族民眾最喜歡吹奏的傳統樂器之一。葫蘆絲,傣語稱"篳朗道",意為"用葫蘆做成的吹奏樂器"。民間吹奏葫蘆絲,一是老年人自娛自樂,排遣孤獨,內容多為敘事性的古調,音符悠長、蒼涼、淒楚,是老年人懷古、排遣孤獨感的方式之一;二是年輕人談情說愛時,吹奏葫蘆絲傳遞情感,曲調優美、抒情、浪漫。

宗教信仰

德宏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即南傳上座部佛教)。分擺奘、朵列、擺潤和左底4個教派。
佛教在傣族人民心中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問題,而且對人的生活起著支配作用。嬰兒降生,得請佛爺取名;男孩長到七、八歲要進奘房學習。結婚、建房、疾病、喪葬等,都得請佛爺誦經。傣族在每年諸多的宗教節日裡,得停止生產參加宗教活動。
擺奘、朵列、擺潤和左底4個教派學說和教義相同,但戒律的寬嚴程度不同,因而各派教徒在生活方式上也不盡相同。
擺奘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即不殺生、不淫亂、不妄言、不偷盜、不飲酒該教派信徒占全州南傳佛教信徒總數的50 % 以上;朵列的教規、教義與左底教派基本相同,分"蘇探瑪"和"睡晉"兩派,信徒約占全州南傳佛教信徒總數的33 %;擺潤又稱"耿潤",分為"潤罷"、"潤順"兩派,與臨滄、西雙版納傣族信奉的耿潤同為一個教派,其教義、教規基本與擺奘相同,全州擺潤信徒約占全州南傳佛教信徒總數的12 %;"左底"僧侶在日常生活中有極嚴格的戒律,信徒僅占全州南傳佛教信徒總數的3 %。佛寺建在遠離村寨的僻靜處,僧侶四方雲遊。出行只攜帶一把油紙傘,披一件黃紅色袈裟,睡覺不用被褥,不隨意進他人家。凡信仰左抵派的村寨,除耕牛外,不得養牲畜和家禽,禁狩獵、捕魚,見到"召悶"、"召吉",行跪拜大禮,"左抵"派還明確規定信徒不準種植和吸食鴉片,嚴禁飲酒。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左抵"的戒律已有所寬鬆,信徒家中普遍養豬、養雞、養鴨。
德宏傣族地區現有五百多座奘房,其建築形式分為三種,即傣式、傣漢式和漢式。傣式奘房主要分布於農村,傣漢式和漢式奘房多出現於城鎮、交通沿線或較大的村寨。
傣漢式奘房一般在交通沿線,是德宏特有的一種文化景觀。由於德宏位於華夏黃河文明與印度恆河文明的交匯之地,傣漢式奘房便是黃河文明、恆河文明以及傣族傳統文化相互揉和的產物。這些奘房的大門,往往有鬥神把守,鬥神關公、秦瓊,是漢族家喻戶曉的傳奇性歷史人物;大殿內端坐著佛祖釋迦牟尼,卻是印度恆河文明的代表;而奘房的建築又保留著傣族的傳統風格。
漢式奘房 完全借用漢族建築風格建造的,從基礎、牆體、屋頂到樑柱、門窗等都表現出漢族宗教建築的特點。這種奘房的數量不多,以芒市五雲寺、佛光寺和瑞麗芒約佛寺為代表。五雲寺因門前有五棵大青樹,樹上常年棲息著許多白鷺,遠看猶如五朵白雲,五雲寺因此得名。傣族稱為"奘罕",意為"金寺"。始建於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是芒市壩現存建立最早的奘房。
德宏著名的佛塔主要有盈江允燕佛塔、隴川景坎佛台佛塔、瑞麗姐勒金塔芒市樹包塔潞西豐平佛塔、瑞麗弄安鴨塔等。
僧侶 在德宏傣族地區,男孩到了7歲,就可送奘房做"嘎比"(意為學僧)。經奘房長老同意,為男孩剃度,便開始學習傣文和佛教基本知識,並做一些掃地、挑水、拾柴之類的雜務,穿俗服,食宿在奘房。經過一年左右的學習,"嘎比"將面臨兩種選擇:要么回家務農,要么留在奘房當和尚。如果選擇了後者,就要擇日舉行晉升"召尚"的儀式。
奘房中的僧侶,一般分為召尚、召長、召幾、召崩幾四個等級。其中,召幾、召崩屬於奘房裡的高僧,被尊稱為"大佛爺"。如果是結過婚的人出家,水平再高也不能升為大佛爺。
做擺 流行於德宏地區的一種宗教盛典,傣語叫做"擺帕拉",意思是為通往佛國天堂做準備。傣族一生節衣縮食,稍有儲蓄,就要做擺。他們認為:"做擺"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做擺是對佛的最大功德,表示對佛的虔誠;另一方面做擺是積蓄福祿財寶,死後可享受,家人可入佛國;再一方面做擺後自己得以"帕嘎"稱呼(即"無限忠於佛主的佛門弟子榮譽稱號")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地位,獲得人們的尊重與羨慕。

民族節日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也是佛教節日,即浴佛節或佛誕節;是從印度的“灑紅節”和到聖河沐浴的習俗衍變而來。潑水節有浴佛、過年、祈雨、迎春耕、祝願人畜興旺和五穀豐登之意,在巴利語系佛教文化圈內,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節期是傣歷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月二日,約在清明後7至10天后舉行,一般歡慶3至7天。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其定為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固定為陽曆4月12日至14日。第一天是傣歷除夕,人們上山採花,裝飾佛亭,把水注入水龍浴佛。從元旦開始,各戶都端著供品入寺,由法師主持滴水儀式。節期內人們互相潑水祝福,唱歌跳舞,放孔明燈等。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源於創世英雄寧貫娃的傳說。盛大的目瑙縱歌一般都選定在農曆正月中旬,為期3至7天。為便於組織節日活動。節日裡,景頗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一早便結隊匯集到目瑙縱歌廣場進行歡慶。目瑙縱歌由兩位德高望重的“瑙雙”領頭。瑙雙頭戴犀鳥嘴和孔雀帽,手中揮舞長刀,邊歌邊舞。舞場中央豎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棟”標誌,上刻目瑙縱歌的路線,人們圍著“目瑙示棟”盡情歌舞,參舞者少至數百人,多至上萬人,故有“萬人舞”之稱。
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於農曆正月初四舉行。關於它的來歷,較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和歌頌阿昌族祖先“遮帕麻”和“遮咪麻”戰勝危害人類妖魔“臘訇”的壯舉。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其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成為阿昌族的法定節日,每年3月20日舉行,節期2日。節日期間,阿昌人在舞場中央豎起壯麗的“阿露窩羅”標誌,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抬著白象和青龍,手持青枝綠葉,在象腳鼓聲中圍著阿露窩羅標誌耍龍舞象,載歌載舞,歡迎佳節。
闊時節】 亦稱“拉歌”節,意即新年歌舞節。每年正月初九舉行,節期2天。屆時,各地選定場址,搭起台棚,附近村寨的人們聚集在一起跳三弦、蘆笙或“木瓜瓜切”舞,舉行火槍、弩箭射擊比賽及對歌等活動。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其定為傈僳族闊時節。1987年2月,在盈江縣城允燕山建了闊時節的永久性標誌“木多依”塔。1990年隴川縣弄賢村也建了闊時節的永久性標誌塔。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達古達楞格萊標”,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552。
2008年,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德昂族澆花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985。
2010年,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目瑙齋瓦”,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

旅遊

勐巴娜西珍奇園位於德宏州潞西市城東南,占地526畝。勐巴娜西珍奇園匯集了中國少見的大量古樹名木和世界罕見的矽化木玉石。
莫里熱帶雨林景區位於瑞麗市東北20公里處,國家4A級景區,面積7平方公里,是集熱帶雨林、宗教聖地、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熱帶雨林景區。
瑞麗位於雲南省西部,隸屬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絕對地理位置處於東經97. 31′~98. 02′,北緯23. 38′~24. 14′之間。陸路距省會昆明752公里,距州府芒市103公里,為東起上海,西達瑞麗的320國道終點,是滇緬公路與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交匯處。其東連潞西,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
芒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典型的以傣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邊境縣市。芒市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68.23公里,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重要門戶之一。
樹包塔已有200多年歷史,據傣文史料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為紀念一場勝利的戰爭而修建了此塔,距今兩百多年。此塔系磚石砌成,高約十餘米,呈八角形,神龕內豎著佛像。磚砌的塔身天長日久出現了裂縫,風中漸漸積滿了塵土,一粒榕樹種子被風或鳥帶到了塔縫中,春雨澆下,種子生根發芽,於是古塔就漸漸被榕樹包了起來,形成樹包塔奇觀。如今塔頂上的樹已高達30餘米,樹冠覆蓋近1000平方米。塔包著樹,樹包著塔,結成了一個堅強的實體,塔就是樹,樹也就是塔。
姐告系傣語,意為舊城,是中國雲南省的最大的邊貿口岸,雲南50%左右的邊貿物資從這裡進出,是雲南省瑞麗市的新經濟開發區。姐告位於瑞麗市南面4公里處,面積1﹒92平方公里,是320國道的終點,有“天涯地角”之稱。它對面是緬甸的木姐市。
瑞麗邊貿街也叫興市街,位於瑞麗市西北,占地面積達3.2萬平方米。這裡賣貨的大多是中緬邊民,多有本地傣族特色的木雕、皮革、紡織等工藝品,各種中外小吃、名特菜館數不勝數,是雲南最大、最熱鬧,也是最有特色的邊境集市。
大等喊
大等喊是位於瑞麗市區南10公里處的一個傣家村寨。密林深處的等罕寺,始建於清乾隆間(1736―1795),正殿為乾欄式建築,重檐歇山頂,殿前有亭閣兩府。《孔雀公主》、《相約在鳳尾竹下》等電影曾在這裡拍過外景。
勐巴娜西珍奇園園林中有鳥巢蕨、鹿角蕨、蓮台蕨、王冠蕨、石斛蘭、一葉蘭、萬代蘭、地烏龜、沙漠玫瑰等植物,還有千餘盆人參榕、羅漢松、紫薇、三角梅、巴西鐵、黃楊、鐵樹、榆樹等樁景。遊覽道兩側豎立和橫擺著數百件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億年樹化石、二億年樹化玉和奇形怪狀的山石、水石、石膽、玉石、翡翠。珍藏館內,陳列著來自國內外的200多種奇石、化石和大型根雕。
勐巴娜西珍奇園勐巴娜西珍奇園
莫里熱帶雨林景區位於瑞麗市東北20公里處,是集熱帶雨林、宗教聖地、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熱帶雨林景區。莫里景區保存有大葉榕、細葉榕、“森林魔王”絞殺藤以及有“上億萬年活化石”之稱的樹蕨等數十種珍稀植物。
溫泉附近有老態龍鐘、盤根錯節的大青樹,其下有座金色的傣式塔亭,內有一塊囤籮石,在它傾斜於地面的岩壁上嵌有一個巨型“足印”,趾掌清晰可辨,這就是在南亞、東南亞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腳印。足印長96厘米,前掌寬43厘米,足弓寬33厘米,後跟寬52厘米。
瑞麗江是雲南省西部的一條重要河流,其中20餘公里屬中緬兩國界河。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它發源於騰衝縣境內高黎貢山西側的分水嶺,經莫里峽谷,進入瑞麗壩,流經緬甸中東部,匯入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瑞麗江江面有三段不同的景觀:遮放段、畹町段和瑞麗段。
“一寨兩國”景點距離瑞麗市區約10餘公里,位於有名的中緬邊境71號界碑旁,是典型的“一個寨子兩個國家”地理奇觀。國境線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方一側的稱為銀井,緬方一側的稱為芒秀。
一寨兩國一寨兩國
菩提寺,位於雲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鎮中心,是芒市地區現存較好的一座佛寺。菩提寺初建於康熙十六年(一六六七年),因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樹,故得名。傣語稱之為「奘桐」,意為寶石寺。菩提寺既是台心,也是各族信眾的文化娛樂場所。一年中該寺主要有三次大的活動(春節、潑水節、趕躲節)。
畹町生態園
畹町生態園位於瑞麗市畹町西南9公里的瑞麗江畔,被稱為“中國孔雀的家園”。生態旅遊園分為植物園、動物園、孔雀園、蟒蛇園、百鳥谷、生態標本館等景區。有熱帶、亞熱帶珍稀樹種40餘種,各種珍禽異獸100餘種。
畹町位於德宏南部,隔河與緬甸相鄰。“畹町”系傣語音譯,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全市總面積95.34平方公里,總人口二萬多,市區僅五千多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也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畹町有全國罕見的柚木林,鬱鬱蔥蔥的橡膠林,各種熱帶作物也很豐富。

地方特產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孔雀之鄉)
雲南德宏水牛高大健碩,已有上千年的養殖歷史,如今,它們的家族可謂“牛丁興旺”,正上演著一出雙向發展的好戲。德宏水牛的養殖數量有10多萬頭,幾乎德宏所有的地方都養有水牛。
德宏咖啡
德宏咖啡種植已有上外落百年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末,德宏咖啡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產量4000多噸。德宏州咖啡種植以小粒種咖啡(即阿拉比卡)為主,品種優良,質優味美,曾創造單產363.5千克咖啡豆的全國最高紀錄(我國咖啡豆平均畝產約80一100千克)。1998年以來,雲南省委、省政府將德宏列為全省重要的咖啡主產區之一加以重點扶持。到2010年底,德宏州咖啡種植面積達13.9萬畝,投產7萬餘畝,年產咖啡乾豆1.1萬噸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孔雀之鄉)
盈江竹筒飯
竹筒飯是用新鮮的竹筒裝上大米及調味料烤熟的飯食。多用於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和香竹糯米飯兩種。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祜、布朗、基諾族民眾都常煮食竹筒飯,大多見於野炊時自烹自食。
傣族葫蘆絲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是簧管樂器,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孔雀之鄉)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戶撒刀
戶撒刀是進景頗族的特產。戶撒刀距今已有600年的製作歷史,素有"削鐵如泥、吹髮即斷"的美稱,還有"柔韌可繞指、放開即彈直"的特點。其刀形奇特多樣,上面多刻有龍鳳及十二生肖等圖案和戶撒兩字及工匠標誌。戶撒刀不僅遠銷內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緬甸、泰國、印度和日本等國都有一定的市場。如今產品達到50多種130多個花色,並形成了一些半機械化生產的刀具專業戶。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孔雀之鄉)

著名人物

刀安仁(1872年~1913年),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乾崖宣撫司第二十四代宣撫使(四品官)。
毛相(1918年~1986年),中國著名舞蹈家,傣族孔雀舞創始人。
哏德全(1958年~2008年),中國著名葫蘆絲演奏家,在音樂界享有盛譽,被譽為“葫蘆絲之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