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地熱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運輸,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飲食,風景名勝,政治體制,
建置沿革
公元前4世紀,“蜀身毒道”形成,今盈江即為主要通道。隨著這條通道的打開,中原政權開始開發關隘之地。盈江地區西漢屬滇
乘象國。
唐初,為騰越軟化府轄地;
唐南詔時期,在舊城設押西城,隸屬永昌節度軟化府。
元初,屬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至元十三年(1276年),隸屬城西路軍民總管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鎮西府,為雲南52個土府之一,
永樂元年(1403年),置乾崖長官司,
正統九年(1444年),升為宣撫司,直隸布政司,
天順二年(1458年),刀思忠任乾崖副使,管盞達地。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置盞達副宣撫司,
宣統二年(1910年),盞達副宣撫使停襲。
民國元年(1912年),國民政府在乾崖、盞達各設彈壓委員一職。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行政委員,設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乾崖、盞達改設為盈江、蓮山設治局,為建縣過渡機構,隸屬雲南第一殖邊督辦。
1950年5月15日,盈江、蓮山和平解放。6月1日,成立盈江各民族行政委員會,6月17日,成立蓮山各民族行政委員會。
1951年12月31日,成立盈江縣各民族聯合政府。
1952年1月15日,成立蓮山縣各民族聯合政府。
1955年6月,曾先後直屬於保山專區和德宏州管轄的盞西區劃歸盈江縣。
1958年10月,盈江、蓮山兩縣合併為盈江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8年10月,盈江、蓮山兩縣合併為盈江縣,合併後下轄先鋒、紅城(新城)、弄璋、邊防(姐冒)、遮坎、支那、平原、太平、支勐(勐弄)、飛躍(蘇典)、昔馬、銅壁關12個公社,64個大隊。
1959年2月,撤銷公社,恢復區、鄉行政建制,其中,飛躍公社改設蘇典文化站,支勐公社改設卡場文化站。
1961年10月,建立勐弄區。
1962年12月,建立油松嶺區。
1969年3月,全縣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區站改建為人民公社,鄉鎮改為大隊。
1974年1月,從太平、銅壁關公社劃出3個大隊,建立芒允公社;從盞西公社劃出4個大隊建立芒章公社;從盞西劃出3個大隊,從蘇典劃出1個大隊,建立支那公社;4月,從平原公社劃出3個大隊,建立平原鎮;10月,從弄璋公社劃出5個大隊,建立姐冒公社。
1975年1月,將原卡場文化站轄區從勐弄公社劃出,建立卡場公社。
1982年3月,設立盞西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協助縣政府領導盞西、芒章、支那3個公社工作。
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鄉建制,盞西區公所改建為盞西辦事處(副縣級)。原屬隴川縣的上等撒、田頭寨、下等撒、古里卡4寨劃人盈江縣。
1987年1月,區鄉體制改革,原舊城區崗勐、富聯、喊撒鄉的部分村社和弄璋區丙輝鄉的部分村社劃出組建崗勐鄉;原舊城區改設為鄉級鎮建制;原蓮花山區勝龍鄉劃歸平原鎮;原蘇典區黑河鄉劃歸卡場鄉。
1988年7月,盞西辦事處改建為縣委、縣政府駐盞西工作組(正科級),1994年7月撤銷。
1996年4月,成立那邦鎮。
2001年5月,原弄璋、盞西、昔馬、卡場4個鄉撤銷,改設為鎮建制。
2005年10月,撤銷蓮花山鄉、崗勐鄉整建制合併平原鎮;撤銷姐冒鄉整建制合併弄璋鎮;撤銷芒允鄉、太平鄉整建制改設太平鎮,撤併後全縣有8鎮7鄉。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盈江縣位於
雲南省西部,
德宏州西北部,位於東經97°31′~98°16′,北緯24°24′~25°20′之間,其東北面與
騰衝縣接壤,東南面與
梁河縣接壤,南面與
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
緬甸為界,總面積4429平方公里,占全州國土面積的38.4%。縣城距州府
芒市153公里,距省會
昆明735公里,距
緬甸密支那197公里,距
緬甸八莫131公里。
地形地貌
盈江縣屬
喜馬拉雅山延伸的
橫斷山脈之西南端,
高黎貢山南延支系-尖高山的西南余脈構成的山區地形。境內中,低山與寬谷盆地交錯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起伏較大。大雪山海拔3404.6米,為境內最高點;那邦拉沙河口海拔210米,為境內最低點。全縣山脈、河流、盆地與大地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形成由東北向西南直下的“兩山夾一壩一河”的地貌景觀,其地貌大致可劃分為以下類型:亞高山深切割陡谷地形、中山深切割陡坡地形、中山中切割山坡地形、低中山淺切割丘陵地形、山間河谷沖積平原及局部洪積扇地形、自然石洞。
由於
大盈江、
檳榔江、
勐戛河、勐來河長期侵蝕作用,將地表夷平為10個海拔各異、大小不同、起伏緩平的平原及盆地,面積638.4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4.8%。
盈江縣海拔為2500米以上的土地面積130.2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02%;1500—2500米的1983.83平方公里,占46.01%;800—1500米的有1983.11平方公里,占45.97%;800米以下的有215.5平方公里,占5.0%。就境內地貌形態而言,總的可分為盆地和山地。山地面積3673.6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5.2%,多屬中山、低山,無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主要分布於東北和西南部,均屬
橫斷山脈西南端、
高黎貢山南延支系余脈。根據在縣境的區域分布和走向,可分為西部大娘山脈和東部打鷹山脈。
水文
盈江縣多年平均地下水徑流量為21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徑流深488.6毫米,占天然徑流量的31.3%。境內地表水自產水量67.03億立方米,加上外縣流入水量,共104.35億立方米。最枯流量大於0.5立方米/秒的河流有43條,按其地形和流向分為大盈江、勐戛河、羯羊河和龍江4大水系,均屬伊洛瓦底江支系。
大盈江水系分布於縣境東、南部中低山寬谷盆地地區,以大盈江為幹流構成河網系統,集中面積2726.6平方公里。
勐戛河水系分布於縣境西北山區,以勐戛河為幹流構成河網系統,集水面積1073.43平方公里。
羯羊河水系分布於縣境西南低山低壩地區,以羯羊河為幹流構成河網系統,集水面積414.97平方公里。
龍江水系在縣境東南部油松嶺中山地區,集水面積78平方公里。
水系 | 支流 |
---|
大盈江水系 | |
勐戛河水系 | |
羯羊河水系 | |
龍江水系 | 杞木腦河(小芒東河)、大營坡河(芒東河)、回秀河 |
資料來源: |
土壤
據1981-1984年土壤普查,盈江縣土壤可劃分為8個土類、12個亞類、48個土屬、52個土種。
盈江縣境內土壤主要有
磚紅壤、
赤紅壤、
黃壤、
黃棕壤、
棕壤,全縣土壤多數缺磷,偏酸,養份比例失調。土壤類型及植被分布為海拔210-600米為磚紅壤;海拔600-1400米為赤紅壤;海拔1400—2000米為紅壤;海拔2000—2300米為黃壤;海拔2300-2800米為黃棕壤;海拔2800—3400米為棕壤。
氣候
盈江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3~C。無霜期320天,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464毫米,區無霜期324.4天,年均日照2356.3小時。有暴雨、洪澇、乾旱、三秋陰雨、九月低溫、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據盈江縣林業局(1987~1992年)動植物普查《高等植物名錄》記述,縣境內收集物種98目246科2394種,其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76目175科1918種,
單子葉植物22目33科347種,
蕨類植物38科129種。
盈江縣植被分布為:海拔210-600米為季雨林;海拔600-1400米為為混交林、闊葉林;海拔1400—2000米為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海拔2000—2300米為常綠闊葉林,有少數針闊混交林;海拔2300-2800米為常綠闊葉林;海拔2800—3400米為高山灌叢、高山草叢。
礦產資源
截至2016年,盈江縣查明主要礦藏:
錫、
鎢、
鉛、
銀、
錳礦,分布於縣境東部和東北部。縣境西北蘊藏兩大黃鐵礦體,儲量10萬噸以上。沙金和原生金礦分布於銅壁關、昔馬、那邦一帶。矽礦分布於卡場地帶。
翡翠、
瑪瑙、
白雲母、
綠柱石、
大理石等彩石類儲量較大,遍布於西北部的卡場、勐弄、蘇典等廣大區域。
石灰岩、
白雲岩、沙石廣為分布,是水泥、磚瓦等建材取之不盡的原料。
水能資源
截至2016年,盈江縣水能蘊藏量214.8萬千瓦,占德宏州蘊藏總量的59.3%。河流大多屬於山區型,落差大而集中,上游植被較好,豐枯季節流量穩定,有利於高水頭電站開發。
截至2016年,盈江縣水能蘊藏量大於5000千瓦的河流有12條,其中1-5萬千瓦的一條,5-10萬千瓦的5條,大於10萬千瓦的6條。全縣水能蘊藏量214.8萬千瓦,其中
檳榔江為54.7萬千瓦,占全縣水能蘊藏量的25.5%;大盈江幹流及支流為79.6萬千瓦,占全縣水能蘊藏量的37.1%;西部直接流人南太白江及
穆雷江的河流為80.5萬千瓦,占全縣水能蘊藏量的37.4%。
地熱資源
截至2016年,盈江縣境內從南至北有數百個溫泉眼,其中21個為主要溫熱泉,除騰拉廣熱泉在西部卡場河邊外,其餘20個全部分布在大盈江水系乾支附近。水溫在30-40~C之間的有7個,其餘均在40t以上,70~C以上的有4個,以芒章爛泥壩熱泉及戶勐顯示區為最高,分別達93~C及94~C。流量在10升/秒以上的有6個,以太平熱泉的流量最大,達30升/秒,其餘均在10升/秒以下。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盈江縣常住年末戶數81948戶;年末總人口316990人,其中按性別分:男164968人,女152022;按城鎮、農村分:城鎮人口111590人,農村人口205400人;城鎮化率35.20 %。
民族
2015年,盈江縣漢族人口數139876人,少數民族人口177114人;其中五中少數民族合計:172489人,
傣族103194人,
景頗族46504人,
阿昌族1379人,
傈僳族20960人,
德昂族452人。
經濟
綜合
2015年,盈江縣生產總值實現75.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4年增長8.1%。三次產業結構為29.9:38.2:31.9。
第一產業
2015年,盈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7.278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4年增長6.4%。其中:農業產值24.9634億元,比2014年增長6.6%;林業產值3.3696億元,增長2.5%;牧業產值6.6539萬元,增長7.2%;漁業產值1.2449億元,增長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468億元,增長6.5%。
2015年,盈江縣大小春糧食播種面積705000畝,油料種植面積36747畝,甘蔗227035畝,藥材140851畝,蔬菜95046畝,瓜類74601畝,菸葉種植面積10600畝,年末實有茶園面積97404畝。
2015年,盈江縣糧食總產量221497噸,比2014年增長0.8%,
油料產量3100噸,比2014年增長1%;甘蔗產量1064144噸,下降4%,
茶葉產量4067噸,下降10.7%,蔬菜產量77109噸,增長12.3%。
2015年,盈江縣出欄肉豬268101頭,比2014年增長4.7%;肉牛30032頭,增長17%。全年肉類總產量達29033噸,比2014年增長2%;牛奶產量660噸,下降8.2%;禽蛋產量1501噸,比2014年增長3.1%。
第二產業
2015年,盈江縣完成工業總產值67.5204億元。比2014年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42.2416億元,下降3.5%,規模以下工業完成25.2788億元,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7407億元,增長5.6%。
第三產業
2015年,盈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7.0597億元,比2014年增長10.5%。城鎮累計完成消費品零售額20.2383億元,增長11.2%;鄉村累計完成消費品零售額6.8214億元,增長8.5%。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29586億元,增長9.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1010億元,增長14.8%。
2015年,盈江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56.4萬人次,比2014年增長19.0%;旅遊總收入39.55億元,比2014年增長27.9%。
2015年,盈江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81.7333億元,比年初增加15.6004億元,增長23.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4.0976億元,比年初增加10.5260億元,增長24.2%。
社會事業
教育
2015年,盈江縣普通中學招生數達4375人,比2014年下降0.46%;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2358人,增長3.1%;職業中學招生數達468人,增長23.8%;職業中學在校生1103人,增長9.0%;國小招生5063人,增長1.4%;國小在校生28422人,增長0.6%;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5%;幼稚園在園幼兒10543人,比2014年增長0.6%。
盈江縣第一高級中學 | 盈江縣太平中學 | 盈江縣民族完全中學 |
| 盈江縣支那鄉中學 | |
盈江縣芒允鄉中學 | 盈江縣勐弄鄉中學 | --- |
文化
截至2015年,盈江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15個;圖書館1個,藏書7.8萬冊;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2個。2015年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9.8%;電視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盈江縣共有衛生機構22個,床位1170張,衛生技術人員920人。其中:醫師及助理醫師244人,護士279人;鄉鎮衛生院16個,床位數267張,衛生技術人員384人;疾控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63人;衛生機構診療人數1393538人次,其中門診1235082人次;入院人數48797人,出院人數48239人。
社會保障
2015年,盈江縣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26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4%,比2014年增長0.1個百分點;全縣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52276人,比2014年增長0.6%;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490人,增長1.7%;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41102人,增長1.6%;發放城市居民最低保障資金3088萬元,比2014年增長70.7%,發放城市居民保障低保對象103857人次,比2014年下降0.85%;發放農村最低保障資金10077萬元,比2014年增長49.6%,發放農村保障低保對象656247人次,下降0.08%;發放失業金940萬元,失業金領取人數239人次。
交通運輸
2015年末,盈江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858公里,比2014年增長23.7%。2015年實施公路工程33個,新改建農村公路30條366.95公里;新改建大、中橋3座234延米。農村公路里程共1630.846公里,其中省道33.18公里,縣道524.305公里,鄉道694.235公里,村道379.126公里。
地方文化
民族文化
傣戲,也叫傣劇,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傣戲大約在十九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的盈江。允哏傣戲主要傳承了盈江傣族創立和改編的傣戲劇目,有《飛銅飛鐵》、《台天》、《王反祖》、《陳德陳東》、《十八吵鬧》等劇目,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象腳鼓、鋩鑼、鈸為主的多種樂器伴奏,並採用了滇劇不少以鑼鼓經為主的伴奏手段,演唱用傣戲唱腔,有說唱、對白、動作比劃等。
潑水節,傣語稱“擺爽南”,又稱“擺賞建”。德昂語稱“拱拍”,阿昌人稱“澆花節”。是傣族和德昂族的傳統節日。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法律形式將其定為傣族民間傳統節日,節期為公曆4月12~14日,成為法定節假日。
目瑙縱歌節,景頗族傳統祭祀盛大節日,源於創世英雄寧貫娃的故事。景頗支稱“目瑙”,載瓦、浪喔、喇赤等支稱“縱歌”,統稱“目瑙縱歌”,是大夥跳舞的意思。節期為農曆正月十五日。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每年農曆正月15~16日為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成為法定節假日。
闊時節為傈僳族傳統節日,亦稱“拉歌“節,意為新年歌舞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行,節期2天。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其定為傈僳族法定民族節日。
阿露窩羅節為阿昌族傳統節日,於農曆正月初四舉行。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其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成為阿昌族的法定節日,每年3月20日舉行,節期2天。
特色飲食
| 竹桶飯 | 酸帕菜 | |
| | | |
| 舊城豌豆粉 | 火燒豬 | 拌卷粉 |
| | --- | --- |
資料來源: |
風景名勝
凱邦亞湖位於縣城西南40公里處,介於縣城至那邦鎮途中。凱邦亞,景頗語,意為收穫之谷。水面面積8平方公里水面,年平均氣溫為14.2℃。
詩蜜娃底是傈僳語,意為美麗的黃草壩,位於盈江縣
蘇典傈僳族鄉。在縣城以北40公里,距蘇典鄉13公里的山谷中,海拔約1000餘米,冬季氣候寒冷,面積約2平方公里。
大盈江為盈江縣最大水系,縱貫盈江全境,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長204.5公里,最寬處近1千米,最窄處僅7.5米。
允燕佛塔又稱曼勐町塔,位於盈江縣城以東1公里的允燕山上,“允燕”是傣語,意為吉祥、歡躍、令人嚮往的地方。是雲南小乘佛教最重要的佛塔之一,佛塔始建於1947年。
榕樹王位於盈江
那邦鎮刀弄寨後山,因其樹齡長,氣根多,樹桿粗壯,樹冠覆蓋面積之大,被稱為中華榕樹王。榕樹王樹冠覆蓋面積9.2畝,氣根近300根,入土長成新樹幹的168根。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榕樹。
政治體制
職務 | 姓名 |
---|
縣委書記 | 陶繼清 |
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 | 岩補 |
縣委常委、副縣長(常務) | 張定剛 |
副縣長 | 王有孝、姜加劉、黃永權、張瑛、尹友山、孟誠琨 |
資料來源:數據截至時間2017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