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昔馬鎮位於盈江縣西部,東經97°44′55″-97°63′55″、北緯24°51′25″-25°16′23″之間。東南面與太平鄉,南面與銅壁關鄉、西面與那邦鎮接壤,西北面與勐弄鄉及緬甸毗鄰,面積274.91平方千米,人口0.97萬人(2006年),以漢、傈僳、景頗三種民族為主體。轄勝利、保邊、團結3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昔馬街,海拔1660米,距縣城55千米,距州府206千米。
全鎮海拔820-2580米。是盈江縣邊境貿易物資集散地之一。國境線長18.3千米。為邊境口岸。公路西至那幫邊境口岸與緬甸隔河相望,東至縣城為國防公路。那幫邊境口岸距緬甸聯邦“史迪威公路”僅8千米。轄內有巨石關遺址,為明朝中國西南八大古關之一。
沿革
1950年建昔馬鄉,1955年改昔馬區,後稱公社,1988年改建昔馬鄉。1997年,面積274.91平方千米,人口1.0萬,景頗族、傈僳族占總人口的12.46%,全鄉有歸僑1020人,僑眷2132人,旅居國外的華僑8244人,轄勝利、保邊、團結、那邦4個行政村。2001年撤鄉設鎮。2004年末總人口9317人,其中農業人口8306人。
地理環境
鎮內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820米,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660米,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雨量3750毫米,最高年份降雨量達4800毫米,年平均降雨170天,居全省之冠,年平均日照1060小時。
昔馬鎮地形呈高山小盆地,從東北向西南呈長方形,北部山樑隆起,西部深谷多,呈掌狀分布,屬酸、鹼性土地,有鐵、銅、鋅、矽礦藏,另有白雲石、石灰石、高粘土等自然資源,以勐乃河水能為主體優勢,可建1-5級梯形電站。
農村經濟
種植業
2008年全鎮共完成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25715畝,大小春糧食播種面積為18790畝。其中:大春糧豆播種面積為15440畝,總產2142噸;小春糧豆播種面積為3350畝,總產230噸。草果面積為1845畝,總產76噸。蔬菜面積3380畝,總產1453噸。茶葉種植面積為5795畝,採摘面積1932畝,總產63噸。
養殖業
2008年末全鎮大牲畜出欄數987頭,肉產107噸,存欄數4251頭;生豬出欄數2755頭,肉產262噸,存欄數4119頭;羊出欄數1093頭,肉產21噸,存欄數1683隻;家畜出欄數9044隻,肉產13噸,存欄數9712隻。
人口衛生
昔馬鎮轄勝利、保邊、團結3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全鎮人口1.35萬人(2017年)。是以漢族、傈僳族、景頗族為主體的民族鄉鎮。
全鎮現有鎮級衛生院1個,鎮級計畫生育服務所1個,村級衛生所3個。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2008全鎮合作醫療應參合人數10048人,實際參合人數為10048人,參合率達100%。
文化教育
昔馬鎮建有國小7所和1所中學,校舍建築面積7355平方米,擁有教師78人,在校學生2352人,整個鎮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52人,其中小學生1807人,中學生545人。
全鎮建有文化活動室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7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資源環境
邊貿資源
昔馬是盈江口岸輻射緬甸北部通往南亞和印巴次大陸的主要通道,國境線長18.3公里。具有理想的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昔馬通道成為盈江縣進出口商品的主要聚散地。
旅遊資源
昔馬僑鄉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點居多,自然風光秀美,每年吸引數千名中外遊客到昔馬旅遊觀光,主要的人文景點有:三崇廟、關聖廟、觀音寺,龜閣廟等。自然景觀主要有:葫蘆口和爛岩子原始森林帶,1—3級梯形電站。有待開發的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有:棕包河大水庫、昔馬至緬甸勒興,昔馬經勒興至啦咱2日游;每年春季滿山遍野開放的杜鵑花,加上適宜氣候,充足的陽光是昔馬開發特色旅遊的又一理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