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舞

蘆笙舞

蘆笙舞,貴州省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2006年,蘆笙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蘆笙舞
  • 苗語稱:究給
  • 特點:男子邊吹蘆笙以下肢的靈活舞動
  • 類別:傳統民間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舞蹈道具,舞蹈服飾,動作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演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在各苗族地區尤其普及。其中以貴州東南部、西北部和廣西西部山區最為活躍。在那裡,人們從兒童時代起就開始學吹蘆笙和跳蘆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眾的蘆笙手和蘆笙隊,都深受民眾的尊敬和愛戴。在過去,青年小伙子會不會吹蘆笙,能不能跳蘆笙舞甚至都成為姑娘們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蘆笙舞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表演時手挽手、身體前傾、順圈往前跳,動作比較簡單。參加舞蹈的人數常見為十二人,隊形呈三人一橫排、四人一豎排的長方陣。

舞蹈道具

舞蹈服飾

動作特徵

蘆笙舞以“探路步”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腳提起往左側空劃小半圓落地,右腳左靠,身體同時往左側橫移,微右斜腰,右腳又做對稱動作。這種前行中又有向左右兩側橫移的動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調”、“竹竿舞”等一樣,有著自己濃烈的民族特色。除“探路步”、“雙踏浪”等稍為簡單點的動作外,還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滾地笙”、“雙腿蹬天”、“望家鄉”等一些難度大、技巧高的動作和組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傳承人物

李石開,男,拉祜族,出生日期未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祜族蘆笙舞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申報。
李增保,男,1932年1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祜族蘆笙舞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申報。

保護措施

蘆笙舞被加入坪坦鄉中心國小每天的廣播操。
2005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全國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蘆笙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月30日,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苗嶺歡歌”民族風情展演,蘆笙舞是其中一項活動。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榮譽表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