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族譜

孔氏家族族譜

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從而達到“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照穆、備遺忘”的目的,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

基本介紹

  • 書名:孔氏族譜
  • 類別:族譜
  • 簡介:孔子後人修編的族譜
  • 現存版本:天啟、康熙、乾隆和民國版
簡介,纂修,條例,內孔和外孔,孔府檔案,家譜檔案,孔姓來源,家族世系,

簡介

最初的孔氏家譜,只是以抄本傳世,記載世襲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官居朝議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深感個別抄本易於散失,而且每代僅錄一人,使家族中許多賢達之士未能載入史冊,年代久遠後必被湮沒,決定廣收資料,創修孔氏族譜。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譜,將本族嫡系及支庶一併收入,正式鏤版印刷。
孔氏族譜圖孔氏族譜圖
孔宗翰之後的四百年間,宋、金、元歷朝更替,屢值兵燹戰亂,其間孔氏譜牒雖曾進行過重修,但沒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組織重修並付印。這次重修的族譜接受以往瀕於失傳的教訓,特對修譜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規定:此後族譜“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為期”。按此規定,應當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譜,但由於種種原因,修譜工作比規定時間向後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譜,這距上次修譜已有133年的時間。而後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時修譜,但乾隆甲子(1744年)負責修譜的是孔繼汾,他後來因被告觸犯了清朝《會典》而陷入文字獄,充軍到新疆伊犁。在以後的一百多年裡沒有再大修過族譜,直到民國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譜,經17年努力,在民國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這部民國族譜是最大規模的一個孔氏全國合族大譜。

纂修

北宋元豐及明弘治年間所修的孔氏族譜,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啟、康熙、乾隆和民國所修的四部。從這四部族譜的纂修人員的設定來看,可以發現,隨著世代推移,修譜機構的設定規模逐漸擴大。為確保修譜工作的順利進行,衍聖公府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的組織機構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譜時,設立鑑定一人,由衍聖公擔任;監修二人,由三品執事官和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擔任;提調二人,由正一品蔭生候選員外郎和曲阜縣世職知縣擔任;以下編次、掌收、校閱、譽錄、督刊、收發等職,也是各由四品執事官、候選州同知之類有官職者及有科名的人員擔任。到民國時期最後一次大修時,衍聖公孔德成主持,專門設立了“曲阜全國孔氏合族修譜辦事處”(簡稱“譜館”,古時稱:“纂局”),孔德成任總裁,由族長孔傳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譜館有職員66名,另有一些勤雜員役。修譜時,衍聖公府要先行制訂條規、頒布榜示,制訂統一格冊和修譜誓詞。然後擇吉日舉行儀式,告廟致祭後,各執事人員進入修譜的專設機構纂局內辦公。族譜纂修完成,要在孔廟舉行隆重的告祭儀式。各戶族眾按規定領到新譜後,即將舊譜交至族長,立即焚瘞。如有失落舊譜者,即聲明,該戶頭戶舉出具證明,刻附譜後。

條例

孔氏歷代修譜都非常嚴格,明天啟年間修譜規定義子不能入譜,違者重究。
清康熙時修譜,規定更加詳細:
凡不孝、不悌、犯義、僧道、邪巫、優卒、賤役等,都被認為是“辱祖玷宗,喪名敗節,皆不準入譜”;
因修譜都是集資,所以規定族人每丁交銀八分,違者不準入譜;
孔氏子孫不僅行輩字有一定規定,即使用字亦隨行輩而定,不準亂用。修譜時,如有不依規定亂取用者,必須改正,否則不得入譜。乾隆甲子修譜除繼承康熙時的規定外,又提出凡“養異姓為子、贅婿冒姓、子隨母嫁攜來同居”者,亦不得入譜。對以上各方面,不僅各戶頭要認真作保證,而且還發動族人知情者履行檢舉之責。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聖公主持纂修的全譜外,各戶、各支派還有自己纂修的小譜或支譜。這些譜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比如,《林前戶支譜》記載了從漢至清歷代皇帝對孔氏優免賦役的敕文,並收入嘉慶年間立於孔廟毓粹門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譜》則收入了更為詳細的資料,在人名之下不僅載有字號、功名官職,還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與何家之男等內容。由於支譜所刊印數量較少,留存下來的僅有八部,它們是:《東家小譜》、《嫡系小譜》、《續修支譜》二種,《大宗支譜》二種,《林前戶支譜》、《林前戶重修孔子世家譜》。
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譜的規定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譜,必須獲得衍聖公的批准,加蓋衍聖公府大印後才能成立。各級官府主要根據衍聖公府鈐印的有無,來判斷內孔與外孔,決定是否給予優免差徭及有別於齊民的特權。

內孔和外孔

一般說來,作為聖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稱“內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稱為“外孔”或“偽孔”。這裡的里外、真偽,是以聖脈的流傳作為對照的。
聖裔們所強調區別的“外孔”,其情況大致有二:
一是與聖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
如本書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幾支孔姓並非出於子姓之後,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後世的繁衍、擴大的同時,這些“聖裔”之外的孔姓漸漸淹沒無聞,也無世系資料存世,然而這為數不多非聖裔的孔氏有時會想方設法混進聖裔中去,以圖享受到朝廷對孔子後裔的優厚待遇。正是“累朝優禮”、“與常人異”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偽孔冒宗的現象,在曲阜之外的其他州縣,時有和孔子後裔並非一脈的外孔假冒“聖裔”,以期得以優免地方差徭,這種情況每朝每代都有發生。而在曲阜,由於管理嚴格,冒宗易於識別,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一是出於衍聖公府的奴僕孔末所傳的後代
據載,孔仁玉的後裔在北宋時期傳至五十三代而分為“孔氏五位”的同時,灑掃戶孔末的子孫也已立為“五院”,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張陽社、西隅社、東忠社、西忠社。到清代,這些所謂“仆隨主姓”的外孔,又發展到曲阜之外的鄒城等地。既然同屬一姓,又並非同脈,為了明確主僕、聖裔庶民之區別,以衍聖公府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準其隨欽賜行輩取名,以免混亂”。外孔如冒宗續譜,則要因“冒宗譜,濫邀恩崇”而獲罪。

孔府檔案

來源及形成
孔府檔案屬於私家檔案,由於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與皇帝關係逐漸密切,上下行文接連不斷,全國各州府衙亦相繼行文接洽關係。而用於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達三十六萬畝,分布在五省數百個縣,因此縣級政府與孔府間的關係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糾紛處理,更是文案複雜。孔府是一品官的衍聖公府,府內除三大公堂外,還有十大廳辦事機構,各機構都有日常的工作檔案,再加上祭林廟的各種帳冊、府內生活的規定及帳冊等,因此,資料極為豐富。
孔氏宗廟孔氏宗廟
孔府檔案以其歷史長、數量多、內涵豐富而成為中國著名的私家檔案。由於戰亂孔府檔案過去曾有損失,現存檔案記錄了孔府從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8月4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況,是研究歷代衍聖公府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的珍貴原始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孔府檔案也為中國文獻檔案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典型範例,在檔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檔案整理
檔案的保存原來較為分散,孔府凡屬於上下及各州府縣行文均保存在掌書廳書房內,由典籍官掌管,地畝冊、契約、收租冊,均保存在冊房內;婚喪嫁娶及林廟祭祀酒席帳、祭品帳均保存在司房內;內務日常開支、工資帳和來往賓客帳均保存在帳房庶務室內;呈稟號簿、收文簿、發文簿、送文簿均保存在啟事廳承啟處內。以下族長衙門、百戶衙門、管勾衙門、禮學、樂學、古樂傳習所等,各廳房均有零星檔案。1948年8月古物保管所成立後,把這些零星檔案均收歸書房保存。
1956年春,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同志來曲阜檢查文物保護工作時,發現了這批歷史文物檔案。回京後,派專家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專門整理檔案,故宮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李鴻慶專門整理文物。把文物分成33大類,以後由文管會繼續整理;把檔案分存後五間房,單獨列項,專庫保管,以便以後整理。1956年 8月開始,國家文物局委託國家檔案館,派南京檔案史料整理處 (現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專家常住曲阜進行分類整理,由金佳任組長,成員有郭鵬、丁家襄,參加整理的還有南京裝裱工程先道。第一次整理工作截止於1958年9月。1959年夏季至國慶節,孔府進行復原陳列,將檔案由後五間遷移至東大樓下保管,並批撥50方香樟木製成檔案箱保護。1960年春中央委員國家檔案局局長曾三同志來曲阜檢查檔案工作,指示:“要片紙不丟,隻字不損,把檔案保護下來。”從此又加強人力糊耳裝訂,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停止。1972年夏季又開始裱糊裝訂,建新帳登冊,至1987年已編至9200餘卷號。以後繼續整理裱糊裝訂,現在還有部分殘破卷頁沒有整理。
現存檔案的基本內涵
按照南京檔案館協助整理的分類,共分八個階段(解放前孔府檔案分類是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八個階段時:明代、清代、民國初期、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抗戰敵偽時期、1946年解放初期、解放戰爭時期,始於嘉靖十三年,止於1948年8月。
每一階段又各有分類,多寡不同,清代最多。每個階段分類是:襲封、祀典、先賢、宗族、家譜、屬員、廟庭官員、府內官員、學錄、庶務、租稅、林廟管理、徭役、刑訟、宮廷災異、財務、文書等。
孔府檔案內容非常豐富,涉及中國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
宮廷政治方面的資料,記載了封建王朝登基、建儲、巡幸、崩逝、柑廟配天、慶典朝賀等皇室大事,以及各種典籍制度。形式有奏摺、京報、邸抄、公文簿冊等。
祀典方面的資料,記載皇帝駕幸闕里,御祭孔子,賜給供器、匾聯,遣官祭祀等。
襲封方面資料,記載孔氏子孫襲爵受封,設定孔氏職官以及家學、廟學職官、奉祀各先賢等。
宗族方面的資料,記載孔氏宗族支譜宗法族規、家庭事務,優免孔氏雜差徭役賦稅等。
另外還有林廟管理、莊務管理、府務管理等。

家譜檔案

孔姓字輩
孔姓在自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族屬繁衍日眾,遍及全國各州府縣。為了使族屬代代不亂,長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條理,孔氏宗族逐漸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規範條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那時人數尚少,各家取名很隨意。從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訂定行輩,但還不嚴格,同輩人多採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輩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從五十六代起排,此後孔氏族人不準隨便取名。衍聖公府還專門頒布了《孔氏行輩告示》:“……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明崇禎年間,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報請皇帝,又立十字十輩。清同治年間,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輩。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二十輩。以上幾次訂定的行輩字計五十字五十輩,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為:
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為“胤”字,衍聖公孔胤植為避皇帝廟諱,而將“胤”字改為“衍”字。
“佑”字輩
到20世紀90年代,曲阜當地的孔氏已傳至八十代“佑”字輩,以下尚有25字可續。
曲阜衍聖公府的歷代衍聖公,是孔子嫡系後裔中的長子長孫,長子是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長子已經結婚生子,而幼子卻是年齡很小的孩童,長此以往,同輩之間的年齡距離越拉越遠。從孔子算起到20世紀40年代,二千餘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當時輩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興”字輩,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維益,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繼”字輩,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輩。因此,孔姓中人見面,有時不好稱呼,因為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不能亂稱,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來稱呼。衍聖公府裡面不用孔姓為傭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聖公往往比大多數同里同宗窮人輩份要低幾輩,面對面時雖是主僕關係,但依家規又應按輩份稱呼,彼此都易尷尬。但實際上,由於衍聖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養家餬口,一些孔姓貧窮人家便改名換姓進府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孔姓來源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歷史
實際上,孔姓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他們的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領導中華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當然也是黃帝的後裔。
關於孔姓的來源,《廣韻》上面有這樣的記載:“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蘭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
由此看來,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開國之君殷湯,則是帝嚳的次妃所生的兒子契的後代,殷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為乙,傳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時代,在宋國的孔父嘉,為華督所殺,他的兒子就跑到魯國避難,並且在魯國定居,所以孔子才會是魯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上面,對於孔姓的淵源,有更為詳細的說明:“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
從這段記載,可以明顯的看出,殷湯的後代以孔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時代宋國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應該也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悠長歷史。
《廣韻》和《史記》上面對於孔姓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關於孔父嘉的後代奔魯的記述:《廣韻》上說,避華督之禍跑到魯國的是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史記》上則說,奔魯的是孔父嘉的孫子睪夷。實際上究竟是誰最先到魯國開基,迄今仍眾說紛紜,找不到確定的答案。
不過,無論哪一位才是魯國孔氏的真正開山始祖,孔子之為孔父嘉的六世孫,已經是個不爭之論。據考證,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祖父是伯夏,伯夏則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見,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創造人,而且的確是2000多年來舉世同欽的至聖先師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譜,歷2000餘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孫都記載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歷代子孫究竟都做了些什麼,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也未曾間斷過,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備註
像這樣,能夠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豈不是孔姓的人比別姓的人幸運,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確確是一個尊榮無比的漢族姓氏。

家族世系

49世祖伏羲(配女媧)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黃帝(姬軒轅)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囂)
45世祖蟜極
44世祖帝嚳(姬/姬/姬夔)
43世祖(一作)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
37世祖(又名王亥,王恆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簡稱)
35世祖報乙
34世祖報丙
33世祖報丁
32世祖主壬(一作)
31世祖主癸(一作示)
30世祖商王成湯(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辯)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莊)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斂)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載)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囂)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羨)
14世祖微仲(又稱宋微仲,本名子,微子啟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
8世祖 世子勝(子)
7世祖正考父(子)
6世祖孔父嘉(子)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親)叔梁紇(,孔姓族人稱之為“”)
孔子: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孫(兒子)孔鯉
2世孫(孫子)孔伋
3世孫(曾孫)孔白
4世孫(玄孫)孔求
5世孫 孔箕
6世孫孔穿
7世孫孔謙(又名孔慎、孔順)
8世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9世孫孔忠(孔騰之子)
10世孫孔武(孔忠長子)、孔安國(孔忠次子)
11世孫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孫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
13世孫孔福(孔霸長子,被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孫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孫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孫孔志,褒成侯
17世孫孔損,褒亭侯
18世孫孔曜,奉聖亭侯
19世孫孔完(孔曜長子,褒成侯,無子)、孔贊(孔曜次子)
20世孫孔羨(孔贊之子),宗聖侯
21世孫孔震,奉聖亭侯
22世孫 孔嶷,奉聖亭侯
23世孫 孔撫,奉聖亭侯
24世孫 孔懿,奉聖亭侯
25世孫 孔鮮,奉聖亭侯
26世孫 孔乘,崇聖大夫
27世孫 孔靈珍,崇聖侯
28世孫 孔文泰,崇聖侯
29世孫 孔渠,崇聖侯
30世孫 孔長孫,恭聖侯
31世孫孔嗣悊(孔長孫次子、孔英悊之弟),紹聖侯
32世孫 孔德倫,褒聖侯
33世孫 孔崇基,褒聖侯
34世孫 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35世孫 孔萱,文宣公
36世孫 孔齊卿,文宣公
37世孫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孫 孔策,文宣公
39世孫 孔振,文宣公
40世孫 孔昭儉,文宣公
42世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3世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44世孫孔延世(孔延澤之兄),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5世孫孔聖祐:文宣公兼知縣事,無子
45世孫衍聖公孔宗願(孔延澤之子、孔聖祐從弟)
[說明:孔聖祐孔延世之子,孔宗願是孔延澤之子,而孔延世與孔延澤是親兄弟,因孔聖祐無後,宋朝皇帝孔聖祐從弟孔宗願承襲“文宣公”,後又改封孔宗願衍聖公,所以孔宗願是第一任衍聖公]
46世孫衍聖公孔若虛(孔宗願次子)、孔若愚(孔宗願第三子)、孔若蒙(孔宗願長子)
47世孫 衍聖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長子,南宗)
48世孫衍聖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孫 衍聖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長子)
50世孫 衍聖公孔元用(孔拂長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遠(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長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孫 衍聖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萬春(孔文遠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孫 衍聖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湞(孔之固之子)、孔洙(孔萬春之子,南宗)
53世孫 衍聖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誠(孔治之子)、孔思許(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孫,孔仁玉的第11世孫,南宗)
54世孫 衍聖公孔克堅(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孫,南宗)
55世孫 衍聖公孔希學(孔克堅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孫 衍聖公孔訥(孔希學之子)、孔議(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孫 衍聖公 孔公鑒(孔訥之子)、孔公誠(孔議之子,南宗)
58世孫 衍聖公孔彥縉(孔公鑒之子)、孔彥繩(孔公誠之子,南宗)
59世孫 衍聖公孔承慶(孔彥縉之子)、孔承美(孔彥繩之子,南宗)
60世孫 衍聖公孔宏緒(孔承慶長子)、孔宏泰(孔承慶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孫 衍聖公孔聞韶(孔宏緒之子)、孔聞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孫 衍聖公孔貞乾(孔聞韶長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貞運(孔聞音之子,南宗)
63世孫 衍聖公孔尚賢(孔貞乾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無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貞運之子,南宗)
64世孫 衍聖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楨(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孫 衍聖公孔興燮(孔衍植之子)、孔興燫(孔衍楨之子,南宗)
66世孫 衍聖公孔毓圻(孔興燮之子)、孔毓垣(孔興燫之子,南宗)
67世孫 衍聖公孔傳鐸(孔毓圻長子)、孔傳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孫 衍聖公孔繼濩(孔傳鐸之子)、孔繼濤(孔傳錦之子,南宗)
69世孫 衍聖公孔廣棨(孔繼濩之子)、孔廣杓(孔繼濤之子,南宗)
70世孫 衍聖公孔昭煥(孔廣棨之子)、孔昭烜(孔廣杓之子,南宗)
71世孫 衍聖公孔憲培(孔昭煥長子,孔憲增之兄,無子)、孔憲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孫 衍聖公孔慶鎔(孔憲增之子,過繼給孔憲培,1794年襲爵)、孔慶儀(孔憲型之子,孔傳錦的第5世孫,南宗)
73世孫衍聖公孔繁灝(孔慶鎔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無子,南宗)
74世孫衍聖公孔祥珂(孔繁灝之子)、孔祥壯、孔祥楷(孔繁英長子,過繼給孔繁豪,南宗、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75世孫衍聖公孔令貽(孔祥珂之子,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76世孫衍聖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貽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聖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芳女士;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孔德成隨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北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長女:孔維鄂;子:孔維益孔維寧;長孫:孔垂長
77世孫孔維益:孔德成之子,早卒,襲封
78世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孔維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孫孔佑仁:孔垂長之子,2006年元旦,生於台灣
79世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