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大地(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地,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由於宇宙觀知識的匱乏,“大地”成為了泰拉人類對所能認知的一切的代稱,並取代“世界”一詞在諸國間普及。

在泰拉人類眼中,“大地”一詞早已不局限於它原本的含義,而是成為了哲學意義上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總和的描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地
  • 外文名:The great land
  • 出處: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
  • 類型:世界觀設定
文化特徵,詞語釋義,產生原因,國家地區,大地歷史,遠古時代,部落時代,國家時代,新時代,

文化特徵

詞語釋義

大地,本義為星球上廣闊的土地。但在泰拉大陸,由於對星空與海洋的探知受限,腳下的土地成為了人們認知的全部,正確的宇宙觀沒有得到充分的普及。“世界”,這個宏偉的詞語,本套用來形容天地間的一切,囊括空間與時間的盡頭以及人們的生活所觸及到的全部,只需唇齒開合,就能描述萬億年來生命的進程。而它卻被另一狹隘的詞語所取代,“大地”成為了泰拉人類口中對一切的代稱。
大地
卡門與凱爾希在古井邊對“世界”的討論
在泰拉人類口中,大地一詞被更多的運用在描述社會事物的運行規律上,當人們想要對一個社會現象進行描述時,就會使用類似於“這片大地××××”的句式。

產生原因

大地這一狹隘的辭彙之所以能夠代替世界廣泛普及,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星空與海洋探知的匱乏。受星莢影響,真正的群星被隱藏在虛偽的天幕之後,泰拉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星空都是虛假的。這意味著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天文觀測來推斷星球在宇宙中的運行規律,這是他們宇宙觀知識匱乏的根本原因之一。這種匱乏嚴重拖慢了社會與理論知識的發展,甚至於有段時間裡人們相信天空之外仍是大地,文明其實是生長在泥土與岩石的夾縫中,而重力則是來源於天的斥力而非地的引力。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絕大部分泰拉人類的生活都被局限在了陸地上,移動城市所進行的各類社會活動都發生在陸地上一塊廣闊的區域之內。在烏薩斯與薩米以北,薩爾貢以南;在無盡冰原以外,焚風熱土之中;邪魔、精怪,這些比大地諸國更加古老的存在,阻擋著文明向外擴張的腳步。伊比利亞是大地上僅有的與海洋有深入交流的國家,他們野心勃勃,企圖同時征服海洋與陸地。但是由於星星的無規律運動,伊比利亞的黃金艦隊根本無法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確定位置,遠洋航行難以進行。在伊比利亞被“大靜謐”毀滅之後,海嗣阻擋了大地認識海洋的腳步。

國家地區

泰拉大陸上的各個國家均以源石工業與移動城市為基礎所建立,這些國家分別是:
大地諸國
在泰拉人類未曾涉足的深海之中,存在著一個名為阿戈爾的國家,阿戈爾的領土比維多利亞、烏薩斯、萊塔尼亞三國加起來還要廣闊,同時阿戈爾還擁有著不以源石體系為基礎的發達科技。在豐富的海洋資源的加持下,阿戈爾獲得了遠超泰拉人類的技術水平與理論知識。阿戈爾原本在深海中處於偏安一隅的狀態,但在海嗣問題的威脅下,阿戈爾人被迫開始與大地諸國尋求聯繫。

大地歷史

遠古時代

坦誠地講,現代人對古代的很多認知都建立在想像之上。天災的肆虐以及源石礦脈的緩慢擴張不只阻礙了人們在現實中的行動,還限制了人們思維探索的邊界。在泰拉人開始有意識地記載歷史後的大部分時間內,要構建對過去的認知,只能通過嘗試解析口頭流傳的故事,或研究大地上尚且存留的古代遺蹟。雖說現今的載具技術能夠支持人們快速地前往遠離人煙的荒野去探索古人留下的痕跡,但野外作業還是因為天災的威脅而保持著危險的狀態。所以,人們的做法是一邊發掘新的信息,一邊匯總並研究已有的資料。在這種研究模式下,對真相的認知和解讀只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之前的成果到了之後便可能會被更新。然而,正是這種不斷的修正指引著人們接近過去存在過的真實。
那么古代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從外貌看,人們能認識到的最原始的古代泰拉人類與現代人是基本一致的。最強有力的證據有兩個:一是在薩爾貢出土的古代人骨骼,二是各地存留下來的古代繪畫。據分析,古代人的骨骼結構與現代人的幾乎沒有差別,區別僅在身高。而古代繪畫——即便是在最原始、最簡陋的作品中,描繪的人類外貌特徵也和現代人的別無二致。
大地(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遠古時代的大地與人
凱爾希:“源石改變了大地上生命的形態,泰拉人對於古代人外貌的認知可能仍有大量偏差。”
就泰拉人的研究成果而言,人們已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人類已經生活在具有一定組織的社會之中了。根據各地考古研究的成果,各地最原始的社會組織表現出了一種驚人的共性:具有相似生理特徵的人們儘可能地生活在一起,以聚集起來互相幫助的方式提高求生成功的機率。
此外,人們在一些聚落遺址內的房屋地基分布情況中可以觀察到規律性的差異:較大的房屋內通常只存放簡單的生活必需品,而較小的房屋遺蹟則往往伴隨著精緻的工藝品和與房屋大小不匹配的過量生活用品。主流學術觀點認為,這種現象代表了一種當時的社會關係:在遠古社會中,社會集體記憶體在兩個社會地位差異極大的群體——其一擁有基本的、僅可供維持日常生活的資源,居住在巨大的集體房間中;其二則享有堪稱豪華的生活資源,居住在私人房屋內。不過因為缺乏直接的文字記錄或者其他可靠的輔助證據,許多人仍對這種觀點持保留態度。
這種普遍存在的社會關係基本可以被簡短地描述為“供養-保護”關係。這指的是在那個年代,極其險惡的自然環境中的泰拉社會內普遍存在著兩種角色:一種是從事生產與採集的“供養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負責獲取食物、建設居住地這類較為安全的工作;另一種是承擔了維護居住地安穩責任的“保護者”,他們往往是居住地中個體實力強悍的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承擔了更多風險,所以能分到更多資源。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思考,個體能力強大的神民就此獲得了比先民更多的資源,這也為後來神民統治先民的時代打下了基礎。在我看來,這種理論實際上非常合理。按照這種社會模式繼續展開,我們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社會中的少數與多數”的思想基礎,即個體實力差異極大的社會中最簡單實用的組織實踐方案。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這種遠古的社會關係漸漸演變成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泰拉人都會自發地結成一定的社會組織來求生。在薩米地區,一支名為“獨眼巨人”的薩卡茲族群就有著獨特的獨居文化。獨眼巨人們強大且孤僻,他們生活在遠離人煙的地點,這種獨居行為應該發源於他們從卡茲戴爾遷徙到薩米之後。“學會與自身相處”在其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種遍及全族群的思考可能源自他們悠長的壽命。

部落時代

然後時間來到了文字逐漸出現的時代。此時在薩爾貢帝國和炎國(在討論歷史時,這兩個國家總是會被反覆提及)兩地雖未出現“國家”的概念,但已明確地有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概念,雖然當時還未出現如今泰拉通用的曆法,但我們仍能從學術上將這一時期劃分為“部落時代”。
如上文所言,這個歷史時期是依據特定的社會觀念和社會組織形式而劃分的。人們籠統地將一些組織形式稱為“部落”,而事實上沒有人能準確地定義這個詞。但人們仍然需要它,因為它不只能夠代表人們觀念中某類想像出來的組織,還昭示了一些重要的事正在悄然發生。
在這個時間段里,社會中那些強大的個體,也就是被研究者定義為“保護者”的人逐漸發現了一件事情:比起冒著極大的危險去捍衛自己的居住地,使用自身強大的武力去脅迫弱者們集合起來保護自己反而是更可行且獲益更高的行為。在這種劃時代的思維變革下,社會結構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巨變,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身份在短時間內迅速對調。這種頗具諷刺色彩的意外轉變意味著“統治”與“被統治”的概念開始在社會中出現。可想而知的是,個人實力強大的神民往往是居於統治者地位的族群,而各類先民大多處於被統治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時期,部落仍然處於隨時會被某次天災毀滅的威脅之下,人們尚未發展出能夠短期離開,避難後返回,並再建家園的技術。生活在隨時可能死亡的恐懼之中,部落統治者們往往傾向於使用極端手段來治理手下的部落居民。
在“部落”的概念出現了一段時間後,本來獨自求生的諸部落逐漸開始跨部落地攻伐與兼併。這帶來了許多新的現象:大地上出現了規模極其巨大的部落,人們的思想中也出現了新的自我認同觀念——“阿斯蘭”這個概念就是自這種變化中誕生的新事物。
某天,也許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如今薩爾貢地區某個部落的菲林統治者突然意識到,統治者之所以能統治,也許是因為他們確實與眾不同。另一個想法隨之而來:與眾不同的他們應當將這種差異表現得更為突出。“阿斯蘭”就這么誕生了。
最初這個詞指的是某支實力強大的菲林統治者族群,後來他們四處征戰,愈戰愈勇,“阿斯蘭”之名響徹大地,這個過程被後世稱為“阿斯蘭征服”。隨著人口的擴張和影響力的增加,“阿斯蘭”這個名字最終被用來特指當年那支菲林部落中的主體族群,而所有具有同樣身體外形結構的人也都從菲林中被單獨劃分成阿斯蘭。
將目光聚焦於泰拉人的生育情況,人們仍需知道生育法則是許多事的先決條件之一。簡單來說,如果父母種族相同,則孩子與父母同族;若父母種族不同,則孩子會是兩者中的一種。補充這一點後再來看就會知道,“阿斯蘭”這個新種族的概念從誕生到被人們普遍認知不會是個短期過程。
阿斯蘭征服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這個持續幾百年的大事件徹底更新了當時人類的認知。以往,在部落中生活、體貌相似的人類都會以部落民的身份認知自己。比如在同一個部落內,被統治者中的佩洛和瑞柏巴並不會刻意區分兩者的差異,大家都會認為自己是普通的部落民。而阿斯蘭征服期間,人們開始根據生理差異細緻劃分自己的族群。至此,現代人認識中的種族概念開始出現。除此之外,阿斯蘭們還強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的神民統治先民的社會模式,在人們腦海中本屬天經地義的事被阿斯蘭們撼動了。不過,阿斯蘭征服並沒有徹底擊潰這種二元社會模式。真正撼動並毀滅了這種遠古觀念的,是千餘年後的庫蘭塔與烏薩斯。
需要注意,雖然很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出現過神民作為統治者的時代,但也有伊比利亞和萊塔尼亞這種從來不曾有過神民統治傳統的國家。

國家時代

後來就是國家的時代了。每個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應該多少都聽說過有關自己所在的群體建立的傳說和故事。不論是真是假,這些在民眾間廣為流傳的故事表達的總是過去的集體互相攻伐,強者終將碾過弱者。這種模式的邏輯展現出的是古代社會中集體迅速擴張階段人們的思想。
部落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傳承自遠古時期的統治模式無法適應劇烈變化的社會現實。社會內的各種組織應運而生。各種工作在這個時期分給了不同的群體,專業的分工也出現了。換言之,“職業”的概念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國家誕生,然後消亡。整個過程持續了幾千年之久,當今泰拉的格局才初具雛形。歷史似乎處在不斷的循環之中,但事實並非一直如此。從泰拉歷11年開始,來自廣袤草原的庫蘭塔們在夢魘可汗的帶領下飛奔著踏過整片大地,擊碎了看似在循環的歷史周期。可汗率領的部隊一路征戰,粉碎了沿途的國家與秩序,被後世稱為“夢魘遠征”的歷史事件雖然只持續了四年,卻給全泰拉帶來了千年未曾出現的大變動。各地的神民統治者在這個過程中遭受重創,只能勉強維持統治。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夢魘的部隊以殘忍無情而聞名。雖然他們確實卓有成效地削弱了古代的統治模式,但戰爭造成的苦難切實地影響到了眾多無辜之人。
夢魘遠徵結束十二年後的泰拉歷27年,飽受折磨的烏薩斯們舉事反抗驕傲自大的駿鷹統治者,這場聲勢浩大的抗爭很快發展成一場戰爭。泰拉歷31年,起義軍領袖伊戈爾建立烏薩斯帝國並成功加冕,這是泰拉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先民種族有組織地系統性反抗神民的統治而取得成功的樣例。在被後世稱為“駿鷹折翼”的歷史事件之後,人們意識到神民統治先民的傳統並不具備先天的正當性,這種想法逐步傳播與普及,慢慢衍生出種族平等的認知。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的認知基礎是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形成的。
在上文中,礦石病對泰拉社會的影響在論述的過程中被無意中隱去了。礦石病作為泰拉人自古以來生活中的一部分應當會對人們的認知產生極大的影響。文中提到種族平等是現代社會認知的基礎,這點確實沒錯,但現代社會認知基礎的另一面是普通人和感染者的不平等。

新時代

傳統上,人們習慣於把797年,也就是移動城市出現的這一年,作為現代城市歷史的起點。雖然粗略估計還有約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移動城市之外,但移動城市技術的出現確實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移動城市很大程度上將生活在城市之內的居民們從天災中解放了出來。對城市居民來說,泰拉人生活中通過主動更改居住地來躲避天災的傳統完全消失了,圍繞這一點而存在的各種生活傳統也被逐漸摒棄。移動城市出現的這三百年來,生活習慣隨時代改變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如何跟上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也許是人們這個時代最值得學習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