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建造在可移動設備上的城市。為了應對天災,大地上的人類採取了讓城市進行遷徙的辦法。源石工業的不斷發展使得“移動城市”的構想成為了可能。

移動城市的產生源自於泰拉人類不斷擴張的源石工業文明與不斷清掃大地的天災之間的矛盾。隨著源石工業的蓬勃發展,巨型陸地載具的出現促進了“移動城市”的概念的產生。結合完善的天災報警系統,泰拉人類開始通過遷徙城市的辦法來應對天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移動城市
  • 外文名:Nomadic City
  • 出處: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
  • 類型:巨大設備
前言,生存與繁榮,性質與運轉,不同與相同,不同的含義,相近的結構,多重視角,生活者的視角,生產者的視角,移動者的視角,從零而起,“七城聯邦”,

前言

“旱季的雷姆必拓荒原,早早迎來了越過群山的第一縷陽光。
荒野上的常客羽獸出現了。它們一邊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飛行,靠近綠洲尋找食物,一邊撥動荒原上僅有的音符。遠處,高聳的雪山直衝天穹,將太陽完全出山的時間又向後拖延了幾分鐘。
和羽獸一起出現於水源邊的,還有附近移動城市的車隊,這批車隊將在這裡灌滿水箱,完成城市移動任務開始前最後的準備工作。
更遠處的移動城市就像一群巨大而沉默的金屬生命體,懶洋洋地趴在草原和荒漠的邊界線附近。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磐石般矗立在大地之上的沉默巨物,當它們的心臟再次跳動的時候,將會迸發出泰拉大地上最雄壯的轟鳴聲。
早上九時,休息了幾個月的維護員們全部回到崗位,對閥門和管道系統進行最後的檢查;孩子們在父母的帶領下抱著貨物回到家中,準備迎接接下來幾日的喧囂;戴著耳罩的城防人員逐一通知將棚子靠著移動城市外壁搭建的荒地人離開。陽光變得愈發強烈,荒原一天中最舒適的時候已經過去。伴隨著羽獸逐漸在天邊消失,靠近航道的移動城市地塊發出了幾聲嘹亮的汽笛聲,無形的音波在荒原上來回進行了好幾次折返。
當汽笛聲第五次掠過移動城市地塊群上空,巨大且充滿力量感的爆破聲從第一個城市地塊的底部傳來,整個地塊都開始在強大動力的助推下顫抖,並捲起了足夠淹沒車隊的煙塵。
金屬生命的心臟,再度跳動了起來。城市地塊緩緩前進。‘移動’二字在這一刻名副其實——它所承載的,不只有普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有人類薪火相傳的文明形式。”
——維多利亞暢銷書《金屬之心》第一章

生存與繁榮

移動城市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沒有這種以源石為燃料進行驅動的偉大建構,那么或許,人類仍不會知道該如何在暴戾天災的侵擾之下保全財產。
但有一點需要強調——並非所有人都居住在移動城市之中。在薩爾貢沿海的雨林里,在謝拉格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上,在烏薩斯遼闊的北方凍土中,散布著因環境不同而形態多樣的各種定居點,聚居於其中的人口數最眾多。由此可見,移動城市對於各地的居民來說,並不完全是必需品。
移動城市
移動城市外的固定聚落,繪於1086年
歸根結底,移動城市對於文明最大的貢獻,來源於它高效率躲避天災的能力,但在這片大地上,並非所有的居民都需要頻繁地躲避天災。如果與一名從未遭遇過天災的謝拉格人聊起此事,他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移動城市不如他信仰的耶拉岡德——畢竟在他的認知里,是耶拉岡德幫助謝拉格抵禦了天災的侵襲。
在未完全探明這片大地的奧秘之前,究竟還有多少像謝拉格這樣神奇的地帶人們尚不得知,所以將人們的全部生活與移動城市完全綁定太過草率。畢竟,在源石工業尚不存在的漫長歲月中,泰拉大地上的人們遵循古老的生活智慧,不斷遷移家園,在天災襲擊的間隙中同樣能生生不息。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文明所創造的最令人目眩的部分,確實都來自移動城市。無論是維多利亞牢不可破的倫蒂尼姆,還是哥倫比亞的科技中心特里蒙,這些象徵著一個地區最高形態的文明巔峰,都是令附近固定城鎮相形見絀的移動城市。長夜降臨,上百千米外都能看到它們的燈火,這樣的場景總讓人不禁讚嘆源石工業與移動城市的偉大。
但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持單純的讚美態度。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通過分析天災信使的觀測報告指出,移動城市內高度集中的源石工業排放可能加速了天災的形成。不過,還沒有實際的學術成果能夠證實二者之間具有絕對不可分割的因果關係,源石工業究竟如何影響天災之形成,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性質與運轉

基本上移動城市都歸相關國家所有,即便是汐斯塔這樣相對獨立的城邦,理論上也是哥倫比亞的一部分。
移動城市的運作和維護是令人頭痛的管理問題,它遠遠超越了個人、公司和一般組織能調配的極限。一般來說,每座城市都會根據自己所屬國家的要求和保障能力,在規定的空間範圍內運行。
當然,移動城市很難做到大範圍跨地域轉移。翻越山脈、跨越大型河流對於這種巨物來說是艱難的挑戰。為了保證穩定性,移動城市的遷移遵循固定的循環路徑,路徑上會提前設定合適的停留場。根據各地的實際地理情況,移動城市以周期性運動來規避天災襲擊。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一座烏薩斯城市核心地塊的指揮塔
位於移動城市核心地塊的指揮塔不僅是全城的中樞控制系統,也是監測城市附近源石濃度變化的主要監測中心,該機構負責根據當地天災相關氣候的觀測規律、實時的監測數據及既往的經驗制定遷移規劃。
與移動城市基礎運作相關的事務十分繁雜,天災監測以外的工作也是維持城市日常運轉的一環,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城市養護、動力運轉、航道管理、當地聯絡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相關從業人員來執行。

不同與相同

不同的含義

關於什麼是移動城市,不同地區的居民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地區的移動城市也會因周邊環境的不同而有各種奇妙的改裝和配置。所以,“移動城市”這個詞語對於泰拉不同地區的人來說,含義並不相同。
伊比利亞的海邊,移動城市的底部安裝著特殊的水棲裝置;在炎國腹地尚蜀,人們愛往城市地塊上壘山丘,架設索道;來到卡西米爾,人們將有機會目睹幾座移動城市靠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聯合城;而在遙遠的薩爾貢,王酋們會指揮馱獸拖動的木頭房車在山間穿行,這也算一種“移動城市”;與此同時,一些哥倫比亞人已經繞開聯邦的監管,悄悄地將移動採礦平台不斷擴建,使之成為小小的“移動城市”——雖然他們自己很多時候並不想承認。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伊比利亞兩棲移動城市的早期構想圖
以上這些,只是各式移動城市中很小的一部分。
移動城市或大或小,或聯合或獨立,所涵蓋的形式極為豐富多樣。例如,在米諾斯和敘拉古等地分布著各種小型的“移動城鎮”,它們之間相對獨立,卻又互相關聯。在管理架構上,這些星羅棋布的小移動城市群與那些維多利亞公爵治下的大型移動城市大相逕庭。
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環境迥異以外,更多的是各地區在政治體制、歷史傳統以及源石工業運用水平上存在差異。

相近的結構

雖然各地的移動城市都有獨特的一面,但在基本結構上,大多數移動城市之間沒有太大差別。一般來說,每座移動城市都有數百米高,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生活層,中層為支持層,下層為動力層。生活層與地面都有相當距離,人員和物資進入移動城市,主要依靠安裝在地塊邊緣的升降電梯。
地塊是移動城市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它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地塊互相拼接提高強度,從而形成規模更大的移動城市或移動城鎮,如炎國城市龍門占地約四百平方公里大小。每座移動城市都有一個核心地塊,它的上層為指揮塔,下層設有主要源石動力爐。
據養護人員介紹,地塊之間的連線方式大多是機械結構的硬駁接。兩個移動地塊的支持層對接區靠液壓掛鈎與錨定管線維持地塊之間的穩定,保持能源連線,同時還會設定通道,以備萬一。
移動城市動力層的底部設有接觸地面的移動結構,這是每個地塊都有的結構。在城市移動的過程中,這些移動結構能保證城市主體部分可以自主移動。最泛用也最常見的移動結構是巨型履帶。
移動城市中地塊的裝配深受現實地理條件影響,很難保證所有地塊每一次都能按照固定方位實現邊緣匹配,所以地塊的邊緣地帶會設定通用的連線區域。在一些平地較少的地方,也可能會出現移動城市地塊邊緣不完全對齊,甚至徹底分離,僅用索道連線的情況。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一般移動城市的縱向結構圖
部分移動城市會建造人工“自然景觀”,與之相比,雕像和紀念碑都只能算小物件。丘陵、人工海,都是各地居民的傑作。也有些過猶不及的例子。玻利瓦爾多索雷斯城中的人工海就是當地人從北部海洋引水建造的,雖說是當地的著名景觀,但和城外的光景相比,這樣耗資巨大的人工風景就顯得略微有些滑稽了。

多重視角

如果有古代人來到現代,並探訪這些巨大金屬生命的內部,那么他們一定會為歷代致力於移動城市建造的工匠們所付出的心血而讚嘆。同時,他們也將提供觀察這些巨大造物的不同視角。

生活者的視角

絕大多數普通的移動城市居民生活在生活層地表。
在他們看來,生活層最多的是根據人們社會地位的差異而分化出的不同形態的城市建築群,例如四通八達的道路與橋樑、遊人如織的公園和綠地。由於地塊邊緣之間一般不會緊密貼合,所以簡單的牽引橋是最為常見的連線設施。
生活層在地表以下的部分,主要是為地表設施提供服務的支持系統。在這裡,最常見的是安設著電纜和水管的隧道,一些寒帶地區的移動城市還會加裝暖氣管線。除此之外,生活建築的地基、地下室與緊急避難空間、基底土壤層也隨處可見。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移動城市的生活層
有趣的是,儘管移動城市上層的建築總是在不斷地動遷、改造、擴建,地表以下的部分生活層卻不同,不會把每次改造動工的痕跡都徹底抹除乾淨,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建築結構黏合”現象:進入一棟樓的地下配電室,打開後門,外面是一條街的下水道隧道,再走到隧道盡頭右拐,出現於面前的又是一處地下停車場。
在一些監管不嚴,尤其是有些年頭的移動城市裡,迷宮般錯亂的地下生活層成了居無定所者的天堂。他們適應了這種環境,演化出與地表居民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這也成為移動城市都市傳說的主要來源。

生產者的視角

移動城市養護人員生活得單調而規律,每天乘坐電梯去支持層上班,下班後再回到生活層的家中休息。
在他們看來,移動城市的支持層宛如一個巨大的生產車間,無論移動城市是在移動還是靜止,時間是白天還是黑夜,這裡總是隆隆作響。
移動城市的能源內循環從這裡起始。憑藉穿透生活層的管線系統,源石鍋爐、電力供應設施和水源循環設施就能將這些最基本的能源和物資供給上層。
支持層里塞滿了製造出大量噪音的生產設備和巨大的加固結構,可能偶爾還會冒出相當刺鼻的工業原料的氣味。很難說這是一個適合居住和休息的地方,所以一般情況下,這裡不會有太多的生活設施。執行機械調度的操作室、崗亭等生產活動中必需的設施才是最為常見的。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移動城市的支持層
除此之外,一些新近建造的移動城市地塊支持層還承載了緊急疏散居民的功能,因此這一層剩下的可利用空間往往被大量緊急安全通道、貫穿了兩層邊界的電梯和緊急避難設施占據——當然,在大多數時候,這些設施都派不上用場,通往生活層的緊急出口也多半會被暫時堵住。
至於老式的移動城市地塊,支持層往往只有最基本的運輸中樞的功能,管控著出入移動城市的電梯和港口的運作。

移動者的視角

與全年忙碌的城市養護人員不同,動力層的工人往往擁有更多的空閒,但當城市移動的時候,連軸轉的工作模式也將無法避免。
在這些工人看來,移動城市移動前後,動力層可能是整座城市最為喧囂的地方。但是當移動城市進入靜止狀態以後,這裡只會剩下少部分值守和檢修的人員。行走在其中,哪怕只是在地面上跺一腳,都會濺起回音。
動力層是由以履帶連線的機械傳動裝置、源石動力爐、源石貯藏及傳送裝置構成的機械王國。每一個地塊都有巨型源石動力爐,它的功率會比車輛高上百萬倍,占據了動力層內的大量空間,特別是在有指揮塔的核心地塊,動力爐所需的空間會更多。巨型源石動力爐極其消耗源石,保證源石高效補給自然是重中之重,因此寬敞的物流通道也是必不可少的內部設施之一。
在移動城市的移動階段,動力層不允許任何人居住,所有工作人員都得從支持層進入,工作間隙要休息,也得回到支持層。大部分通往動力層的通道需要工作許可權才能進入。畢竟,這裡離不斷旋轉的巨型履帶和傳動裝置太近,稍有不慎就會導致人員傷亡。

從零而起

移動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或者說,它永遠在建造中。
人們平常說起“建造”,往往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層上的種種日常改造,這當然永無止境。但移動城市的地塊若想從零而起,也確實還需要更精密的建造規劃。在諸多案例中,移動城市的建造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固定式,另一類為移動式。
固定式建造最為常見,因為它需要的基礎條件簡單。只需要找到一塊在工期內不會發生天災的區域,將它開闢成組裝場,再運來能組裝出一個動力層的組件,組裝完畢後這個部分就可以自行移動,後續再逐步鋪設中、上層的設施即可。
根據有經驗的移動城市建造者所述,這種建造方式的難點在於需要將組件準備齊全。因為這些組件的生產依賴於高度發達的源石工業生產線,這對於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地區來說難上加難。
另外一類建造模式則更加先進,在維多利亞等工業發達的地方較為常見:有些移動城市自帶多個由特殊地塊拼接形成的巨型“工業塢”,新的移動城市地塊都在其中誕生。因為風險小、成本低,它逐漸成為生產效率最高的地塊建造方式。
移動城市(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哥倫比亞拓荒移動平台。幸運的話,它也許會成為新的“移動城鎮”
當然,還有很多“移動城市”的建造更不正式,它們往往由本不屬於移動城市範疇的移動設施不斷改造和擴建而來,例如採礦平台。根據各地政府公開的信息,相當比例的中小型移動城市都是由其他移動設施改建而成的。
每一座移動城市都是大量人力和心血堆砌的結果,無論是它的建設還是運作,都有成百上千人付出了努力。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創造、經營這些巨物,最終也是為了能在這片大地上更好地生存與生活,更好地傳遞自己的文明。
在天災依舊頻繁的現代,移動城市的價值日益凸顯,這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移動城市是文明的最佳象徵,也是推動文明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七城聯邦”

大多數歷史教材和資料都會提到,“現代形式的移動城市”這一概念是由七城聯邦首先提出並付諸實踐的。
七城聯邦的起源至今仍無從考證。也許是最初有七座城市組成了這個聯盟,又或許是一些聚落取了一個聽起來很有趣的名字。歷史上確實有一個“七城地區”,但儘管名字里有“地區”二字,它卻不屬於或靠近現今任何一個國家,也與後來的七城聯邦毫無關係。此外,七城聯邦中的“七”只是虛指,它實際上是一些獨立城市和地區在名義上組成的鬆散聯合體,我們不知道到底曾有多少獨立居住地加入或退出這個來歷不明的聯盟,“聯邦”這個名不副實的頭銜完全不能掩蓋它漏洞百出的實質。
七城聯邦為人所知,不是因為它有過什麼政治上的影響力,而是因為它創造了泰拉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建構之一——移動城市。
在歷史上的某個節點,更確切地說是泰拉歷747-797年這五十年間,七城聯邦的成員們曾經無比團結。
泰拉歷700年後的那段時間,正是伊比利亞發現玻利瓦爾的探險時代,諸國都在瘋狂尋求著擴張的機會。在這個時期,各國已不再滿足於只在本國的領土內規避或轉移天災帶來的發展壓力。然而,天然的宜居地比預想的要少得多,於是各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兼併獨立居住地,擴大勢力範圍,以此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各地的獨立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大國紛紛以各種方式向獨立城市瘋狂地施加壓力,企圖從後者手中直接獲取基礎設施完備的新據點。
陷入危機的眾多獨立城市當然不會束手就擒,它們紛紛加入了七城聯邦這個古老的聯盟。弱者們相互幫助,企圖在滅亡前牢牢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各地小領袖達成了共識:單純的防禦無法改變碾向他們的歷史巨輪行進的方向,聯盟集中力量也不能夠向任何一個大國發動有力的反擊。所以,只有創造出一種足以改變大地格局的新變化才能自救。而在這種新變化來臨之前,他們能做到的就只有拖延敵人的行動。
於是,在某些學者的提議下,名為“移動城市”的計畫提上了日程。它將為泰拉帶來一種全新的技術,能幫助泰拉人擺脫地域的局限,自由地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之上。七城聯邦的盟友們一邊互相支援,設法拖延大國進攻的步伐,一邊派出頂尖的研究者,傾盡全力投入這一宏偉計畫。
整個項目從747年開始,來自泰拉各個獨立居住地的研究者們為此聯合起來。在此期間,“移動城市”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新發明,更成了支撐七城聯邦中所有人戰鬥下去的精神支柱。它的存在,賦予所有獨立居住地居民遭受的苦難與付出的犧牲以意義,也意味著所有人都在為了美好的未來而戰。
這個充滿希望的漫長計畫持續了整整五十年。797年,一座由三個可移動地塊拼湊而成的移動城市終於建造成功。一切理論最終化作現實,這艘龐大無比的“陸上巨舟”似乎即將承載飽受苦難的人民駛向自由之地。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計畫的最後幾年裡,七城聯邦的倖存者們傾盡全力,執著追求的只剩建造這座城市。而經歷了斷斷續續幾十年多線苦戰的七城聯邦,也早已沒有足夠的資源讓它航行起來。參與建設的建造者們和城市本身被各大國瓜分,在一段時間後,各國也靠著七城聯邦的研究,紛紛建造出了自己的移動城市。
然而,各國建造移動城市之後,不但沒有如七城聯邦的建造者們希望的那樣停止擴張,反而利用移動城市的便捷性,儘可能地攫取了更多領土。七城聯邦雖然沒有就此滅亡,卻從此一蹶不振,這個名字承載的夢想和追求也已永遠消散,它再次回到了名存實亡的聯盟狀態。
時至今日,“七城”這個名詞仍然存在,只不過如今的“七城”僅指代某個實際存在的地方,不再是曾經的那群理想主義者的代名詞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