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城市

流動城市是由“流動街道”組成的,主要分為運輸網路、運輸對象、控制系統、引導系統等四部分組成。

概況,系統構成,運輸網路,運輸對象,控制系統,引導系統,

概況

當今所有城市的街道都是固定不動的,運動的是人和車輛。當人車不動,而街道運動,就形成了“流動街道”。數十上百條“流動街道”組合起來,便是我們的“流動城市”——街道象河流一樣流動,而城市成為人流的水系。“流動城市”正是使用高速傳送帶作為骨幹線路的全新公交系統。就是用一種早已成熟的技術——大家在機場裡經常看到的傳送帶(自動人行道)——作為基礎來構架整個城市的交通網路。這個網路有著捷運的運輸效率,卻只需要捷運1/15的成本和1/5的建造周期。

系統構成

作為完整的運輸網路系統,“流動城市”主要分為運輸網路、運輸對象、控制系統、引導系統等四部分組成。

運輸網路

包含主線路、出入線路、換乘線路等三部分(圖2)。各線路均架設在基礎結構(橋、隧)上,由每段5-20米長、1-2米寬的電動傳送帶拼接組合構造而成。其中主線路、換乘線路設定為固定勻速運動傳送帶線路,而出入線路為逐級增或減的變速傳送帶線路。全部線路均在基礎結構外圍採取玻璃幕牆等透光材料設定外牆及頂面,以避免風吹雨淋。
圖2 流動城市規劃布局示意圖2 流動城市規劃布局示意
1) 主線路
主線路為整個運輸網路中運行速度最高、流量最大的骨幹部分。按照本系統的運輸能力和可達性,在城市市區的主線路規劃布置可以達到每兩條平行主線路間距600米左右。即市區行人從任意點步行到達本系統主線路,距離不超過300米,時間不超過5分鐘。
主線路基礎結構分高架和地埋兩種。分別類似微型的高架軌道系統和捷運系統,運量與軌道系統近似,而工程量要小很多。
2) 出入線路(圖3)
出入線路為本系統從地面靜止處連線主線路的連線線路段。本運輸網路無須考慮運輸的加減速而象捷運那樣在每500米以上間距才能設定站點,而是在任何能夠滿足站台段出入長度的地方均可設定出入線路。運輸對象(人與小車)需要從市區地面進入本系統主線路時,從入口段通過數節不同速度的傳送帶逐級加速到與主線路相等的速度,即達到站台段後,可以方便的橫向移動進出主線路。因為站台段相對於主線路是靜止狀態,運輸對象此時作橫向移動不會有任何不適,也不會有安全問題。運輸對象需要離開本系統主線路時,則從主線路上與站台段相接的部分橫向移出,在相同速度狀態下達到站台段,然後在出口段逐級減速達到地面出口。
圖3 出入線路示意圖3 出入線路示意
3) 換乘線路
換乘線路為兩條主線路間的連線線路。包括入口站台段A、換乘段、出口站台段B共三部分組成。其中站台段A、站台段B分別與兩條主線路的相接部分水平等高平齊,側面平行相接。三部分的傳送帶運行速度均與主線路相等。其中站台段可與出入線路的站台段共用。
實際修建的時候,在兩條主線路立體交叉的附近,以一條弧形線路連線在主線路的外側的兩個站台段A和B。這樣運輸對象(人與小車)無須減速就能直接切換線路:運輸對象從主線路A與站台段相接的地方橫向移動到達入口站台段A,然後隨傳送帶進入弧形的換乘段,再進入出口站台段B,再次橫向移動即可進入主線路B。

運輸對象

運輸對象包括行人與定製小車,即乘客可選擇兩種方式搭乘本系統,一是直接步行搭乘,二是乘坐定製小車隨小車自動運行。

控制系統

與一般軌道交通的控制系統有所不同的是:除了票卡檢測處的乘客人數統計外,重點在各線路的線台段設定攝像頭及重量感測器,將數據傳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伺服器則根據匯總各站台段的流量數據,系統自動確定是否暫時關閉某個出入線路的入口,從而控制主線路各段的流量正常,保證系統的安全運轉。

引導系統

包含指示牌、指示燈、指示螢幕等指示設備,安裝於每個需要提示運輸對象的地方:比如出入線路的入口外和出口前、主線路將到達某出入線路站台段之前、主線路將主線路將到達某換乘線路站台段之前、定製小車的指示螢幕和提示喇叭等。引導系統主要針對傳送帶運輸方式與傳統車輛運輸方式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細節設計,從而引導乘客能安全快速的使用本系統快速達到目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