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一譯曼施泰因)出生於
德意志帝國 的
柏林 ,出生名為弗里茨·埃里希·格奧爾格·愛德華·馮·萊溫斯基(德語:Fritz Erich von Lewinski genannt von Manstein,英語:Fritz Erich Georg Eduard von Lewinski),出身名門貴族,是炮兵上將愛德華·馮·萊溫斯基(1829-1906)和海倫·馮·希普林(1847-1910)的第10個孩子,也是萊溫斯基與第2個妻子海倫所生的第5個孩子。海倫的小妹妹赫德韋格·馮·希普林和中將格奧爾格·馮·曼施坦因(1844-1913)結婚之後很長時間沒有子嗣,所以曼施坦因還沒有出生前就決定過繼給他的姨父喬治·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出身普魯士軍事貴族家庭,不僅的父親是普魯士將軍,曼施坦因的舅父、外祖父都是普魯士的將軍,後來的陸軍
元帥 兼
德國總統 保羅·馮·興登堡 是他的伯父。
1894年起,曼施坦因在時屬德意志帝國的
斯特拉斯堡 接受中學教育,直至1899年。1900年復活節,12歲的曼施坦因進入了普魯士皇家軍隊少年候補軍官團,先是在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 普倫市的候補軍官學校學習,後來又到柏林的格羅斯利希費爾德高級候補軍官學校度過了他最後的4個學年。
1906年3月,曼施坦因正式入伍,並作為候補軍官被分配到了近衛軍步兵第3團。1907年1月,晉升為
少尉 。1913年,被選送到
柏林軍事學院 學習。
1914年,曼施坦因晉升為中尉。同年,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爆發,他被編入現役,調入近衛步兵第3團,從而未能完成學業。儘管曼施坦因在自傳中聲稱自己是“有學位的軍官”,但事實上他從未被軍事學院正式授予任何學位。
牛刀初試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曼施坦因擔任第2近衛預備團中尉副官,先後在入侵
比利時 、
東普魯士戰役 和波蘭南部由上西里西亞向
華沙 推進的戰役中參加戰鬥(期間參與了著名的參加的
馬祖里湖戰役 ),一度隸屬於
保羅·馮·興登堡 麾下,相繼被分配到第8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同年11月,在波蘭戰場與俄軍的戰鬥中,曼施坦因的左肩和左膝中彈,而且命中左膝的那顆子彈還觸碰到了他的
坐骨神經 ,使其被迫在比托姆和
威斯巴登 的醫院中修養了6個月的時間。
1915年6月17日,康復的曼施坦因重新被任命為第10
集團軍 的助理總參謀長,隸屬馬克思·卡爾·馮·加爾維茨麾下,並很快晉升為上尉。在此期間參與進攻
波蘭 、
立陶宛 、
黑山 和
阿爾巴尼亞 。1916年,他又參加了
凡爾登戰役 、
索姆河會戰 ,分別在
弗里茨·馮·畢洛 的集團軍中任參謀補給官、弗里茨·馮·羅斯貝格的軍中任參謀長。1917年秋,調任駐
庫爾蘭 第4
騎兵師 的作戰科長,在
波羅的海 地區作戰,主要負責構思作戰計畫,然後根據計畫擬定相關指令。1918年5月間,調往西線,任第213
步兵師 作戰科長。5月和7月間,他參加了
蘭斯 攻勢,並一直在法國作戰直到11月11日停戰為止。
曼施坦因是德軍為數不多的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過程的將領之一。在東西前線交替作戰的經歷,使曼施坦因作為一個參謀的能力得到了鍛鍊,其天賦也開始展現。他在戰爭中還相繼得到了一些徽章,如
一級鐵十字勳章 、
霍亨索倫王室勳章 。
軍界沉浮 1919年初,曼施坦因志願到東部邊防部隊服役,任駐
布雷斯勞 南方邊防司令部參謀。同年夏,南方司令部參謀長洛斯貝格被召回柏林,他把曼施坦因也一同帶了去,任帝國國防軍第2集群司令部參謀官,成為
魏瑪共和國 國防軍的一員。
在20世紀20年代,曼施坦因參加建設德國臨時國防軍的進程,擔任連指揮官。1920年晉升為波美拉尼亞省安格明德市步兵第5團第6連連長。1922年晉升為第4步兵團輕步營營長。1927年晉升為少校。他相繼在
什切青 軍區、
德勒斯登 軍區擔任參謀官,並逐漸成為參謀部中年輕一代軍官的兵法和軍史教授。1929年9月,他被調到國防軍總部工作。
1931年1月,曼施坦因升任
中校 ,並前往國防軍駐科爾堡(波美拉尼亞省)第4步兵團獵兵營營長。1933年,
納粹黨 篡奪權力,結束了魏瑪時期。同年,曼施坦因晉升為
上校 。1934年2月1日,他被任命為第3軍區司令部(柏林)
參謀部 參謀長。
1935年,曼施坦因進入
德國國防軍 總參謀部 ,任重新組建的陸軍總參謀部(後改名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第1(作戰)處處長。1936年10月1日,曼施坦因晉升為少將,出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首席軍需部長,隨後升任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總參謀長,開始接觸德國陸軍的高層決策機構,成為總參謀長
路德維希·貝克 的第一助手和代表。他不僅參與了起草1936年進軍
萊茵非軍事區 的計畫,也插手了針對法國或
捷克斯洛伐克 可能會對德國採取行動的回擊計畫的制定。在這一時期,曼施坦因最關心的是軍隊技術的革新。他堅信速度、火力和機動性將是未來戰爭中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對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關於成立一支有空軍助陣的裝甲師的革命性觀點表示贊同。
1938年2月4日,陸軍總司令
維爾納·馮·弗里奇 被免職,曼施坦因與弗里奇關係較為密切,也受到牽連,從總司令部調任駐利格尼茨第18師師長。但很快他就被召回,負責準備
德奧合併 的作戰計畫。3月12日,根據曼施坦因的作戰計畫,德軍的兩個師開進了奧地利,成功將之合併。之後,曼施坦因前往奧地利逗留了幾周,負責將奧地利軍隊併入德國國防軍的工作,然後又被派去管理他的步兵師。當希特勒準備占領
蘇台德區 時,曼施坦因的老上司
威廉·里特爾·馮·勒布 邀請他任第12集團軍集團軍參謀長,準備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9月份《
慕尼黑協定 》簽訂後,他再次回到西里西亞。
閃擊波蘭 1939年8月德國進行戰爭動員後,曼施坦因於18日調任南方集團軍總部的參謀長,司令是
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 上將,準備實施入侵波蘭的“白色計畫”(Operation Fall Weiss)。在這裡,他和龍德施泰特的作戰處長袞特·布魯門特里特上校一起制定作戰計畫。龍德施泰特採納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將南方集團軍的主要裝甲單位集中到
瓦爾特·馮·賴歇瑙 上將率領的第10集團軍,以求得決定性的突破,從而在
維斯瓦河 以西包圍
波蘭軍隊 主力。其他兩個從屬於南方集團軍的軍團,
威廉·李斯特 上將率領的第14集團軍和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上將的第8集團軍,則負責在兩翼支持賴歇瑙的裝甲
突擊力量 直搗波蘭的首都
華沙 。
曼施坦因
私下裡,曼施坦因對於進攻波蘭並不是特別熱心,他認為波蘭作為德國和蘇聯之間的緩衝區更好,而且他也擔心進攻波蘭將會導致盟國進攻,從而將德國拖入兩線作戰的窘境。在德占區,南方集團軍集群於1939年9月1日順利發起進攻。第10集團軍的裝甲兵部隊追趕上了撤退的波蘭人,使他們來不及建立防線,第8集團軍在他們的側翼,防止分散的波蘭軍隊在
羅茲 、
拉多姆 、
波茲南 地區集結,形成比較聯貫的軍隊。按照原計畫,南方集團軍應該首先向
維斯瓦河 直進然後轉向華沙,鑒於戰場形勢的變化,曼施坦因和龍德施泰特決定在拉多姆地區對波蘭軍隊進行合圍。包圍取得了成功,清除了從南部到華沙的成規模的抵抗力量。
突擊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初期,曼施坦因以
A集團軍群 參謀長的身份在幕後發揮影響。早在1939年10月,當時任德國國防軍陸軍司令部參謀長
弗朗茨·哈爾德 上將領銜制訂了仿照“
施里芬計畫 ”的
黃色方案 時,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不同想法。他要求進攻必須尋求迫使敵人在地面決戰,建議從一開始就把攻擊的重點放在A集團軍群方面,用裝甲部隊突破
阿登山區 。一旦消除了敵軍向側翼進攻的危險,所有可動用的兵力均應轉向北方,以協助消滅在那裡被圍的英法主力軍。
曼施坦因制定曾經先後提交過6份相關備忘錄,然而陸軍總司令部不願意採納,也沒有把計畫呈送給德國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 。直至他被陸軍總司令部解除其
集團軍群 參謀長職務,調任步兵軍軍長。1940年1月
黃色方案 泄密後,希特勒的副官長
魯道夫·施蒙特 上校造訪A集團軍群司令部,從參謀們口中得知此事,回去後向希特勒作了匯報。2月中旬,希特勒在柏林召見曼施坦因,後者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建議,希特勒當即感到十分滿意。2月24日,由陸軍總司令部具體制訂的新計畫問世,西線作戰的代號也隨之改為“鐮刀收割”(Sichelschnitt)。新計畫將進攻主力放在進攻部隊的南翼,基本作戰思想是通過暴露南翼來摧毀敵人在
列日 至
色當 之間的防線。為此,A集團軍群將使用強大的機械化和裝甲部隊從南面進攻,切斷敵人投入到比利時的所有兵力,爾後與
B集團軍群 協同消滅這些部隊。B集團軍群的任務是迅速占領
荷蘭 ,一方面牽制比利時境內的敵軍,另一方面阻止英國利用荷蘭的領土。根據曼施坦因的計畫與時任德軍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里安等人的具體實施,德軍最終得到極大成功,裝甲部隊一路直衝
英吉利海峽 ,英法聯軍只好沿海路撤回到英國。
曼施坦因計畫地圖
在1940年的
法國戰役 中,德軍並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通過集中裝甲集群的力量,以及在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和富有衝勁的將軍的前提下,德軍最終得到了成功,以
閃擊戰 一舉打垮了法國。此時曼施坦因只擔任第38軍軍長,進行追擊殘餘法軍的工作,被明升暗降的擠出了總參謀部。
在此期間,曼施坦因還參加橫渡
英吉利海峽 的準備工作。
對蘇戰事 1941年,希特勒向蘇聯發起了
巴巴羅薩行動 ,300萬德軍分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團軍群向蘇聯進攻,曼施坦於3月得到了隸屬於
北方集團軍群 的第56裝甲軍軍長的職務。他率領的第56裝甲軍在開戰後的4天內,由
東普魯士 經迪納堡直抵
伊爾門湖 ,沖入蘇聯境內達200公里的進度,打得蘇軍措手不及。他認為裝甲兵部隊就是要不斷向前沖,以機動的方式深入敵陣縱深,迫使敵軍無法重整旗鼓組成新的防禦陣地,一旦停下來就會成為敵軍的標靶,因此要不斷前進。後來由於德國的一個秘密計畫在送到軍部時被繳獲。曼施坦因保證不再突進那么遠。
克里木戰役
希特勒為了消除蘇聯對
羅馬尼亞 油田的轟炸威脅,準備進攻蘇軍位於
黑海 的
克里米亞半島 最大的海軍、空軍基地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於是他在1941年9月任曼施坦因為第11集團軍司令。自該年10月底起,曼施坦因率領第11集團軍表現活躍,該軍團不僅攻占克里米亞半島,在蘇軍享有海空優勢的情況下,擊敗3至4倍以上的蘇軍。此時蘇軍穿越
刻赤海峽 向克里米亞半島發起逆襲,他立刻決定停止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對蘇軍發起反擊,成功阻止了蘇軍的進攻,俘虜蘇軍17萬人,截至1942年初,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被攻克。這場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讓曼施坦因晉升為陸軍元帥,得到了屬於自己的
元帥杖 。
正當曼施坦因準備穿越刻赤海峽,加入進攻
高加索地區 的行列時,希特勒卻下令第11集團軍必須北上
列寧格勒 ,拿下該城。對此曼施坦因非常反對,他認為就算將第11集團軍充當集團軍的總預備隊,也總比將其浪費在一個次要戰場上任其消耗要來的明智。但
最高統帥部 的決定已經無法更改,因此第11集團軍必須北上,準備拿下列寧格勒。第11集團軍抵達後,曼施坦因決定以切斷補給線的方式圍攻列寧格勒的北極光計畫,此舉勢必要在其他方面冒著相當程度的風險,抽調部分兵力加以突襲蘇軍的補給線。當第11集團軍發起進攻後。蘇軍完全受到了奇襲,就在曼施坦因即將成功之際,希特勒又下令要他去解除蘇軍另外的威脅。但他認為這是發起此次攻勢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如果不冒險的話是無法拿下列寧格勒的,但希特勒仍堅持先解決眼前的危機,於是德軍在
拉多加湖 畔殲滅了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同時噩耗傳來,曼施坦因的兒子吉羅陣亡了。對於痛失愛子的他此時無法悲傷太久,因為第6集團軍在
史達林格勒 被包圍了,必須等著他去解救。
曼施坦因和部下
在戒備森嚴下,希特勒飛到
頓河 集團軍群在
烏克蘭 扎波羅熱 的總部。曼施坦因等在當地機場迎接希特勒。此時的第6集團軍還被圍困在史達林格勒,由於希特勒下令不準後撤,突圍的時機早已失去。對此曼施坦因認為第6集團軍如今被大量的蘇軍包圍,如果擅自突圍,則後方必將會引來數百萬的蘇軍追兵,不如先以第6集團軍吸引大量蘇軍包圍,等位於高加索地區的A集團軍群先行撤退以後,才能避免德軍整個南翼遭到殲滅。
當經過希特勒同意撤出
A集團軍群 後,曼施坦因命令何立德兵團(由羅馬尼亞的第3集團軍,以及第4集團軍的殘部組成)東進發起佯攻,再由第4裝甲集群從南邊突襲史達林格勒以解救第6集團軍。南邊的蘇軍完全受到了奇襲,因為他們認為德軍再也無力抵抗,想不到德軍居然還能發起反擊。就在
赫爾曼·霍特 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攻到距史達林格勒僅30公里時,蘇聯總參謀部發動的龐大作戰行動開始威脅德軍後方,到12月底,曼施坦因不能再前進一步。而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盧斯 上將以並未收到希特勒的下令撤軍行動,以及燃料不足為理由選擇拒絕突圍。於是,德軍被迫改變計畫,將撤出A集團軍群作為首要任務,以挽救整個南方戰場。至1943年1月,保盧斯率領第6集團軍僅剩的9萬人投降。
1943年2月,德軍開始進行重組。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與
B集團軍群 合併,組建成新的南方集團軍,由曼施坦因指揮。
曼施坦因和希特勒
2月21日,他對過度拉長的蘇軍側翼發起了反攻。這次反攻被證明是一項重大的成就。曼施坦因的軍隊進展迅速,孤立了蘇軍的前進單位和
蘇聯紅軍 被迫停止大規模進攻行動。至3月2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群的坦克先頭部隊和肯普夫的軍團支隊會師,切斷了蘇聯
西南方面軍 的大部分軍隊。至3月9日,德軍已經在克拉斯諾格勒和巴爾文科夫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估計有23,000名蘇軍士兵被擊斃,另有9,000人被俘虜。此外,615輛蘇軍坦克與354門火炮被繳獲。這是德軍在二戰中最成功的反擊戰,也是德軍在東線最後的勝利。曼施坦因再次向前推進,其先鋒是
保羅·豪塞爾 的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經過被稱為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的血腥
巷戰 後重奪哈爾科夫。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攻占
別爾哥羅德 。為了表彰曼施坦因的這一貢獻,希特勒授予他橡葉
騎士鐵十字勳章 。
隨後,曼施坦因策劃在夏季發起一項代號為“反手一擊”的大膽行動,其目的是通過迂迴到在
亞速海 的
羅斯托夫 ,以圍殲蘇軍,但希特勒卻選擇比較傳統的堡壘行動,以旨在粉碎位於
庫爾斯克 的突出部。
在堡壘行動中,曼施坦因率領軍隊從南邊實施夾擊,儘管有所損失,他仍成功地實現他最初的目標,對蘇軍造成更多的傷亡。率領蘇軍防守庫爾斯克的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元帥在他的回憶錄中,也稱讚曼施坦因。但由於
京特·馮·克魯格 和
瓦爾特·莫德爾 在北部地區領導的夾擊幾乎徹底失敗了,長期缺乏步兵的支援與預備隊,以及
盟軍入侵西西里 的
愛斯基摩人行動 ,希特勒下令取消進攻,同時抽調曼施坦因的裝甲兵部隊和戰鬥資源撤出
庫爾斯克會戰 ,曼施坦因因此提出抗議,指出勝利幾乎在望,因為他覺得他已經取得了局部優勢,只要再作出多一點努力,他可以在蘇軍出擊預備隊前攻破防線。當堡壘行動失敗後,蘇軍對精疲力竭的德軍發起了大規模反攻。
1943年3月,曼施坦因(左一)、希特勒等在商討軍事行動
德軍的勝利,在意義上是要殲滅被合圍的蘇軍,這既需要完成合圍(這是德軍的北部和南部的坦克會師)又需要長期的封鎖包圍圈,以消滅在包圍圈內的蘇軍。即使第一步已經做到了,並不等於第二步就會自動完成。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始終沒能迫使蘇軍作出重大後撤,除了像哈爾科夫的臨時性逆轉。德軍在庫爾斯克的進攻暫停後,蘇軍便有足夠的力量立即展開反攻。
1943年9月,曼施坦因將軍隊撤回到
第聶伯河 西岸,對追擊的蘇軍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從1943年10月中旬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穩定了南方的戰局。然而,蘇軍從
基輔 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到達關鍵地區日托米爾。這時德軍實施了成功的反擊,其中武裝親衛隊的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
裝甲師 和第2帝國裝甲師與第1、第7、第19、
第25裝甲師 、第68步兵師(第4裝甲軍的一部分),在日托米爾前面迂迴蘇軍側翼。他們在
赫爾曼·巴爾克 將軍的指揮下,在布魯西洛夫與拉多密歇等地得到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勝利。巴爾克和他的參謀長本來想進攻突出部的根部,向基輔前進,但
艾哈德·勞斯 將軍卻贊成採取更審慎的方式。
1944年1月下旬,曼施坦因在蘇軍的進攻下被迫進一步向西撤退。2月中旬,他違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戰線”的命令,下令南方集團軍中的第11和第42軍(包括6個師共56,000人)於1944年2月16至17日從“科爾遜口袋”中突圍。最後,希特勒在行動開始後接受了這次撤退行動,下令突圍。
第聶伯河會戰
同年3月,蘇軍又再度展開攻勢,隨即突破第4裝甲集群與第1裝甲集群之間的空隙,準備將第1裝甲集群趕往羅馬尼亞山區,執行包圍殲滅。朱可夫將裝甲集群兵力集中在東南邊,準備等第1裝甲集群往南退卻後進行圍殲,此時曼施坦因識破朱可夫的意圖,於是嚴格禁止第1裝甲集群退往羅馬尼亞山區,但若想向西突圍又必須面對蘇聯兩個戰車軍團阻擋在前,曼施坦因為此要求第4裝甲集群東進與第1裝甲集群會合。4月,兩集群成功會師,第1裝甲集群的20萬人得以避免史達林格勒式的全軍覆沒,雖然朱可夫得知德軍並不是向南而是向西後,立刻命令部隊向西追趕,但為時已晚。
免職與被俘 儘管曼施坦因從不懷疑希特勒最高統帥的地位,但他卻也認為最高統帥無需干預戰場上關於戰略戰術性的問題,尤其是他對於希特勒的靜態硬性防禦政策,完全無法認同。
希特勒與曼施坦因
有關在東線的總體問題,曼施坦因仍與希特勒爭執。曼施坦因主張有彈性的機動防禦戰略。他準備放棄領土,企圖迫使蘇軍要么過於分散,或者前進的裝甲矛頭可以在兩翼反擊,以到達圍殲他們的目標。希特勒則繼續堅持靜態戰。在所有陣地上,德軍必須捍衛到最後一人。由於這些頻繁的分歧,曼施坦因公開主張希特勒放棄對軍隊的指揮和交由戰爭的專業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東線戰場總司令一職。但希特勒多次拒絕了這個想法,他擔心這樣會削弱他在德國擁有的權力。希特勒的親信
赫爾曼·戈林 、
海因里希·希姆萊 及
威廉·凱特爾 等人不斷向希特勒進言,攻擊曼施坦因,力圖使希特勒將其罷免。曼施坦因與希特勒的頻繁爭吵,再加上這些指控,最終導致希特勒在1944年3月31日決定解除曼施坦因的指揮權,由
沃爾特·莫德爾 接任南方集團軍司令,同時授予曼施坦因橡葉帶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這是當時德軍中第三個最高的榮譽。
1944年4月2日,曼施坦因正式將指揮權交給了莫德爾。曼施坦因被撤職後,進入位於
布雷斯勞 的一座
眼科 診所進行切除
白內障 的手術。他在
德勒斯登 附近休養,然後完全退出兵役。
曼施坦因在將兵權移交給莫德爾之前最後一次視察部隊
雖然曼施坦因沒有參加在1944年7月企圖刺殺希特勒的“
7月20日密謀案 ”,但他在1943年左右已從亨寧·馮·特雷斯科等人中知道有關的陰謀。儘管曼施坦因也同意這種改變是必要的(他指出,如果一個合法的新政府任命他為最高指揮官去拯救祖國,自己是不會拒絕的),但他拒絕加入他們的行列,說:“普魯士的陸軍元帥絕不叛變(Preussische Feldmarschälle meutern nicht)。”因他仍然認為要遵守自己的職責,即不跨過政治”和“軍事”之間的界線。儘管如此,
蓋世太保 還是對曼斯坦因的住所進行了監視。
1945年1月,因為戰局愈發緊張,曼施坦因搬離了在
西里西亞 列格尼茨的住所,來到了
呂訥堡 地區的阿赫特貝格。在轉經柏林時,他懷揣著元首將再請他出山拯救德國的想法,順道去總理府覲見希特勒。然而就在此前,希特勒剛剛拒絕了負責進攻阿登的
倫德施泰特 讓曼施坦因來協助他的要求。果然,希特勒拒絕接見曼施坦因。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後,新任元首
卡爾·鄧尼茨 一度想要任命曼施坦因為國防軍總參謀長,以幫助德國爭取到更好的投降條件。但這一任命沒有得到落實。5月8日,德國所有的武裝力量都宣布投降,曼施坦因告知了
英國陸軍 元帥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自己的住處所在。他不打算躲起來或逃跑,可能還期望成為同盟國的對話者。儘管如此,曼施坦因仍在8月26日被英軍逮捕。
未盡的審判 曼施坦因被英軍逮捕之後,送到戰俘營關押,後被轉移到
紐倫堡 。在
紐倫堡審判 期間,曼施坦因並未被起訴,而是以證人的身份出席。1946年秋,他被轉到英國的德國高級軍官關押所,並於1948年回到德國。
冷戰 期間,受到來自蘇聯的壓力,英國政府接受蘇聯的指控並以
戰爭罪 起訴曼施坦因。1949年8月24日至12月19日,他作為戰犯在漢堡
英國軍事法庭 受審。總檢察長對曼施坦因的指控有好幾條,包括:在波蘭戰役中對波蘭平民和軍人的所犯下罪行的間接同謀;在蘇德戰爭中,在克里米亞,對戰俘的非人待遇;在克里米亞,同謀對共產黨實行滅絕政策;強迫將蘇聯戰俘作為補充力量納入德國軍隊;執行“針對蘇軍政治委員的指令”,根據該指令,被俘的蘇軍政治委員都要被槍斃;對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被屠殺的約33000名
猶太人 需負刑事責任;草菅人命和對14歲到64歲的平民判處強制性勞動的行為;
第聶伯河 大撤退時令大量人口流離失所,還在河岸前面實行
焦土政策 。曼施坦因的律師們為他做無罪辯護,聲稱與上述指控相反,曼施坦因在東線戰爭中一直在按照戰爭法行事,反而是蘇軍自己一直棄法律於不顧。12月19日,曼施坦因被法庭判處18年監禁。
在關於曼施坦因的各項指控中,9項被定罪,8項被認為無罪。法庭宣布他不需要對波蘭戰役中的指控承擔責任,也認為從整體上來說,他沒有強迫蘇軍戰俘為德軍服役的罪行。但是他曾多次利用他們來執行掃雷任務和建設防禦工事,對此是有罪的。同時,曼施坦因在
紐倫堡審判 中被傳喚。法庭也認為他犯了強行遷徙民眾使其為第三帝國貢獻勞動力的罪行。同樣地,法庭還認為他參與了對蘇聯戰俘的虐待、對其中一些戰俘的處決,為
黨衛軍 和
SD 帶走某些戰俘、處決蘇軍政治委員提供了方便。另外還有這兩項指控也被判有罪:對平民實行報復性處決;對他手下有些軍官所做出的犯罪行為沒有明確表示反對,雖然這些軍官所執行的是直接來自陸軍總司令部的命令。但是所有關於他對猶太人屠殺的罪行都被宣告無罪了。法庭認為,在保護他所指揮的區域裡的平民——尤其是猶太人——方面,曼施坦因有“很嚴重的疏忽”,但沒有證據顯示他主動直接地幫助了國防軍後方的特別行動隊對猶太人的屠殺。另外,還有一項關於他對“游擊隊員”平民的處決行為的指控,最後也被判為無罪。
在此前後,包括蒙哥馬利和軍事理論家
利德爾·哈特 爵士在內的一些人曾公開對曼施坦因的遭遇表示同情。哈特認為曼施坦因已經很盡力地用人性化的方法指揮戰爭了,並說:“我花了很多時間看了很多戰爭報告,我知道在艱難的戰鬥中,很少有指揮官能夠像曼施坦因那樣,用語言和行動,克服如此大的困難。對他下這樣的判決,如果不是公然的無知,那就是一個粗俗的偽善。”
曼施坦因戴著囚犯編號牌
判決下來後,曼施坦因被關在
威斯伐倫 地區的韋爾監獄裡,囚犯編號為B.33419。他在獄中還碰到了好幾位同樣因戰爭的罪名被判刑的將軍。曼施坦因利用被監禁的這段時間寫了他的戰爭回憶錄。1950年,考慮到外界對他的審判結果多有不滿,其刑期被縮短為12年。最終,經英國首相
溫斯頓·邱吉爾 和
聯邦德國 總理
康拉德·阿登納 的直接談判,曼施坦因於1953年5月7日在作了一次眼睛的
大手術 後,根據健康問題被
提前釋放 。已經在進行的冷戰毫無疑問是加快他出獄的重要因素。
安然壽終 出獄後,曼施坦因在1955年和1958年先後出版了他的戰爭回憶錄《
失去的勝利 》《士兵的一生:1887-1939》。
由於冷戰期間對抗蘇聯的需要,曼施坦因於1956年被聯邦德國政府國防部聘請為高級軍事顧問和聯邦國防軍名譽參謀長,成為阿登納最值得信賴的顧問之一。他是唯一一位享有這項特殊待遇的第三帝國元帥。隨後,曼施坦因還成為了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的軍事顧問。
在曼施坦因80歲和85歲生日之際,聯邦德國的將軍們對他表示了正式的致敬,德國各大媒體都刊登了相關照片。
1973年6月9日,曼施坦因因
中風 在
巴伐利亞州 慕尼黑 附近的伊申豪森逝世,享年85歲。他以帶有軍事榮譽禮儀的葬禮被葬在
漢諾瓦 北部的Dorfmark。曼施坦因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元帥中唯一一位享有此待遇之人。
主要影響 指揮戰役 1939年9月,德軍突襲波蘭,
德波戰爭 爆發。在曼施坦因的策劃下,德軍南方集團軍連續圍殲波軍主力,很快包圍波蘭首都
華沙 。9月28日,波軍投降。
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因多次修改制定了“
曼施坦因計畫 ”,準備入侵法國。該計畫充分展現了
閃擊戰 的思想和創造力的精髓。按照他的想法,德軍將集中使用裝甲兵部隊穿越阿登森林,突破色當,迅速攻占
馬斯河 的
橋頭堡 ,向東進攻,繞過
馬其諾防線 ,將法軍切斷在北部。希特勒採納了這個計畫。在
法國戰役 中,德軍裝甲集群席捲而下(曼施坦因擔任德軍第38軍軍長),英法聯軍全線崩潰,英軍從
敦刻爾克 撤回英國,法國很快淪陷。
1941年6月,
蘇德戰爭 爆發,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第56軍在5天內前進320公里,幾乎衝進了
列寧格勒 。9月,曼施坦因成為南線德軍第11集團軍司令。他的集團軍成功進入克里米亞,俘虜43萬蘇軍。同年冬,曼施坦因頂住了蘇軍的冬季反擊,繼續向南前進。
1942年7月,曼施坦因的軍隊攻克了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8月,負責指揮圍攻列寧格勒。11月,指揮重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負責解救被困於
史達林格勒 的第6集團軍和部分第4裝甲集群,於12月指揮軍隊發起進攻,一度前進至距史達林格勒僅50公里處,但由於蘇軍的頑強阻擊,這次救援失敗。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德國南方集團軍司令,在
哈爾科夫反擊戰 中重新攻占哈爾科夫和
別爾哥羅德 。從7月至8月,指揮
庫爾斯克會戰 ,進行大規模
坦克會戰 ,但被蘇軍擊敗,
德國黨衛軍 第2裝甲軍損失慘重。此後,曼施坦因節節撤退,並廣泛實施
焦土戰術 。翌年2月,曼施坦因違抗希特勒的命令讓第11軍和第42軍從“切爾卡瑟口袋”突圍。
軍事思想 二戰期間,曼施坦因被認為是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曼施坦因具有極高的戰略天賦,對於各種戰術運用自如,特別是在退卻戰中善予以靈活的阻擊、巧妙的“蛙跳”等手段駕馭戰場危機,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他主張在作戰中集中使用坦克
摩托化部隊 ,配合空軍實施速戰速決的
閃擊戰 。
最能體現曼施坦因戰略水平的是對法作戰的“
曼施坦因計畫 ”。二戰中,整個法國戰役都是按照這個計畫為藍本執行的。“曼施坦因計畫”簡單明了,擊中要害。它根據法國對“
施里芬計畫 ”可能的反應來制定完全針對的、更加致命的打擊方式,出其不意的將反主攻方向從北方的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根據他的計畫,德軍主力放在法德交界的
阿登森林 山區,對法軍造成突然襲擊,而北方則負責吸引法軍注意,最後形成合圍之勢。冒著突破之後主攻部隊的南側翼可能完全暴露的風險,德軍“有算計的冒險”最終取得了勝利。英國學者貝內特(P.G. Bennett)相信曼施坦因在博弈中通過“超對策”(hypergame)的思考方式預料到了盟軍的戰略。正是依靠他構想出的計畫及古德里安等人對該計畫核心行動的堅決實施,德軍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法國戰役形勢圖
此外,曼施坦因還是第一個主張陸軍建立突擊炮兵種的指揮官。
歷史評價 出於對曼施坦因的厭噁心理,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曾對身邊的人說,曼施坦因只能在順境中才能帶兵。他這樣跟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描述曼施坦因:“我的確認為曼施坦因有很大的軍事天賦,這一點毫無疑問。比如說,如果我現在手裡有一支20個師的部隊,每個師都兵力齊全,而且我們處於和平時期,那么除了曼施坦因,我想不出還有比他更合適的總司令。他懂得怎樣調遣他的軍隊,而且他肯定能做得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會讓他的部隊行動起來跟閃電一樣快,但是條件是他必須有一流的裝備,要有充足的燃料,還要有足夠的軍需和彈藥。而一旦某個條件不能符合他的要求……他就適應不了新的局勢了。……只要他手裡的幾個師都能保持狀態良好,那么他就一直能很好地調遣下去。但是一旦這幾個師出了什麼嚴重的狀況,我就得趕緊取消他的指揮權,因為他在這種情況下會完全不知所措。”希特勒還說曼施坦因是個“撤退將軍”,以此影射曼施坦因曾多次在失勢的情況下建議自己先撤退,然後再捲土重來的想法。
德國陸軍元帥
埃爾溫·隆美爾 曾在一次與曼施坦因的談話結束後,對其助手斯塔爾堡說:“您的元帥是個傑出的戰略家,我很佩服他,但是他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德國陸軍大將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在回憶錄中曾說:“我再次覺得,希特勒容不下曼施坦因這樣有才智的名將真是太可惜了。這兩個人的性格實在相差太遠了,一邊是希特勒的獨裁,還有他那一點兒軍事業餘愛好和非常豐富的想像力;另一邊是最有作戰頭腦的曼施坦因,還有他出色的軍事天賦、在德國參謀部所受的軍事教育和他冷靜而又大膽的判斷能力。”
蘇聯元帥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曾說:“我們認為,可恨的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是我們最危險的對手。他具有駕馭各種極為複雜的情況的技能。如果德軍所有的將領都具有他那種傑出的才能,我們的情況也許就會大為不妙。”
曼施坦因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
利德爾·哈特 在評價時說“他對作戰的可能性獨具慧眼”,並說:“曼施坦因元帥已經被證明他是德國陸軍中能力最強的指揮官,他們都希望他能出任陸軍總司令。……總而言之,他具有軍事天才。”
法國軍事史學家皮埃爾·塞爾芬在《
曼施坦因傳 》中稱讚他為“獨一無二的、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領導人”,並說:“他曾經在為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服務時展示了非凡的才華。但是他雖然擁有這么多常人沒有的天分,卻還是缺少了對他所為之服務的政治體制的本來面目的清晰認識——在他內心深處,他將這個政體跟他兒時所受教育中的那個永恆的德國混為一體了。”
美國政治、歷史學者羅伯特·帕克斯頓(Robert O. Paxton)在《
西洋現代史 》中稱讚曼施坦因是法國戰役中“最傑出的軍事策略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戴耀先在為《失去的勝利》作序時說:“曼施坦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帥中善用頭腦打仗的人,西方將他與著名的法國
貝當 元帥相提並論。他將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裝甲兵、航空兵等套用於作戰,與古德里安的“閃擊戰”思想不謀而合。他重視研究敵情我情,做戰前周密思考,制訂詳細的計畫;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大膽修正預案;進攻時敢於冒險,大膽奇襲;防禦中力避消極被動,主張攻勢防禦。”
人物榮譽 授予時間
名稱
1940年7月19日(1943年3月14日加橡樹葉,1944年3月30日加劍)
軼事典故 據說曼施坦因每次在攻城略地後,但凡時間和條件允許,總要跑去造訪美麗的古堡和莊園,欣賞那裡古色古香的建築、名畫、裝飾,一整天都為此流連忘返。即便是在多年後的戰爭回憶錄里,曼施坦因也用大量篇幅記敘自己的一次次遊覽觀光。他還不忘憤怒地譴責一些別墅的暴發戶主人品位粗俗,太不文藝。例如有一位房主,居然命人創作了一幅油畫,將自己畫在中間,趾高氣揚,四周則眾星拱月,簇擁著文學藝術史上的偉大先賢。
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愛德華·馮·萊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父親是預備役將軍奧斯卡·馮·希普林。
赫德韋格[海德薇格]·馮·希普林(1852-1925)
尤塔·西貝麗·馮·勒施(Jutta Sibylle von Loesch,1900-1966)
一個西里西亞地主的女兒。1920年與曼施坦因結婚。
吉羅(1922.12.31-1942.10.29)
主要作品 曼施坦因於1955年撰寫有戰爭回憶錄《
失去的勝利 》。曼施坦因在書中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歷為主線,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了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尤其是詳細地描述了他親自指揮的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闡述了他對在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該書對後世了解二戰中德軍的一些決策內幕,尤其是許多重大戰役計畫的制訂過程及其經過,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介紹這些戰局的過程中,曼施坦因還分析了成敗原因,結合戰例總結出許多指揮經驗和作戰指導原則,“這不僅對軍事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為戰爭指導者和各級指揮人員提供了寶貴經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版《失去的勝利》
此外,曼施坦因還著有《士兵的一生:1887—1939》。
人物爭議 反猶立場 曼施坦因在1934年曾公開宣稱通過《反猶太種族法》是一種怯懦行為。當時他向陸軍總參謀長
路德維希·貝克 呈交了抗議書,對部隊中新的種族歧視規定提出質疑:“如果德意志帝國可以要求它的士兵幾十年如一日地隨時為了國家而獻身,那么它現在就不應該用法律對他說‘如今你不再是真正的德國人了’。一個自願參軍、隨時準備著為德國人民獻身的人,就應該因為他的良好意願而成為合格的德國人。”曼施坦因還說到他自己,說不管自己的祖母是不是
雅利安人 ,自己都是個雅利安人。曼施坦因在他的抗議書中最後提到:“這些戰後的年輕士兵們的榮譽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榮譽。”但到了1941年底,他卻發布命令,強調“對低賤的猶太人實施嚴厲但恰當的報復”是十分必要的。
在1944年曼施坦因遭到希特勒排擠以後,
黨衛軍 在
海因里希·希姆萊 的命令下對他的血統進行調查,因為多年來一直有傳言說曼施坦因可能有猶太人血統(在波蘭,Lewinski這個姓來源於Levy)。但這個說法並沒有任何切實的證據。
軍事能力 自二戰結束後,人們通常認為曼施坦因是一個擁有傑出能力的軍事天才。受到一些軍事史學家的影響,甚至有人稱他“被公認為德國陸軍中能力最強的指揮官,也有人把他評為二戰最出色的將領”。但近年以來,一些軍事歷史學家對其能力亦提出質疑。
戰略設計 曼施坦因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為德國在1940年
法國戰役 的勝利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但針對曼施坦因及其戰略設計在這場戰役中起到的作用,中西方學界亦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