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世家
瓦爾特·馮·賴歇瑙(1884.8.4-1942.1.17),德國陸軍元帥(1940.7.19),軍事家。1884年出生於卡爾斯魯厄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也是軍人,後來升為炮兵上將。1903年,賴歇瑙入伍,開始在駐柏林的近衛野戰炮兵第一團服役,次年即晉升少尉。他愛好體育運動,以近衛軍官的身份參加過柏林體育協會,尤其擅長投擲標槍和鐵餅,因成績優異而名噪一時。1912年,他從軍事學院畢業後又回到原來的部隊,兩年後晉升中尉副官,並隨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前線作戰。他參加過馬蘇里湖、立陶宛、佛蘭德斯等地的作戰,戰鬥中表現突出。
德意志帝國於1918年崩潰,擔任騎兵第七師參謀官的賴歇瑙隨隊開往西里西亞執行邊防勤務。1920年加入陸軍,4年後晉升少校,並調到第三師司令部工作。1927年調任駐柏林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參謀官,1年後調任駐斯圖加特第五通信營營長,1929年升任通信兵部中校參謀長,兩年後晉升上校,並調任駐東普魯士的第一師參謀長。賴歇瑙在希特勒執政之前就已醉心於國家社會主義及其政治活動,並對他的上司、第一師師長布隆貝格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納粹黨徒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賴歇瑙出任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積極從事擴軍備戰工作,成為一名忠誠的國社黨黨員,一名狂熱的納粹分子。他毫不隱瞞地自命為希特勒的忠實信徒,深信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是復興德國的唯一途徑。他效忠希特勒的行動,突出表現在1934年8月2日年邁的興登堡總統逝世二十四小時,陸軍總司令弗里奇即命令國防軍向希特勒宣誓效忠,這一違背當時仍然有效的魏瑪憲法的效忠誓詞,就是由賴歇瑙口授,另一名少校筆錄的。當時,很多軍官們都預料到了它將產生的惡果。當時任軍隊辦公室主任的 貝克將軍就把這一天稱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1935年10月,賴歇瑙晉升少將,並接任駐慕尼黑的第七軍軍長,後任第七軍區司令。1年之後晉中將升為炮兵將軍。
賴歇瑙忠於納粹黨的立場,在國防軍中無人不曉。他在青年時期懷有的遠大理想和報國熱情全傾注在這條道路上了,他被認為是一個投機分子。當布隆貝格元帥被免去國防部長職務,而賴歇瑙被提名為新任陸軍總司令時,當時的第一集團軍司令
龍德施泰特上將曾親自去見希特勒,表示強烈的反對。希特勒只得任命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上將為陸軍總司令的繼任者。
1938年2月4日,希特勒召集內閣會議,以莫須有的罪名宣布免去陸軍總司令弗里奇的職務,正式由布勞希奇接任,並將弗里奇上將送交軍事法庭審訊,將以前的“防衛廳”改為“國防軍統帥部”,直接歸希特勒領導。任命
威廉·凱特爾將軍為統帥部部長級參謀長。同日,任命賴歇瑙為第四集團軍司令。
賴歇瑙在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談判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並參加了入侵奧地利的行動。而在希特勒策劃侵占捷克的過程中,賴歇瑙更是充當了他的忠實顧問。 9月,德軍開進蘇台德區,其中就有賴歇瑙的部隊。
戰爭悍將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參見
波蘭戰役)。賴歇瑙在龍德施泰特上將的南方集團軍群轄內,指揮擁有大量坦克和摩托化兵團的第十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9月1日突破了波蘭的邊防要塞,迫使波軍放棄米達夫卡河岸的堅固要塞陣地後,楔入奧珀倫以東的波蘭軍隊配置地域。其先遣部隊進抵琴斯托霍瓦以北的瓦爾塔河後,各兵團便向華沙和拉多姆急進,9月7日,第十集團軍在寬正面渡過了皮利察河中游,其先遣支隊已到達華沙西南60公里處的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和羅茲之間地域。該集團軍渡過瓦爾塔河後兵分兩路,南翼(右翼)各兵團渡過皮利察河後,從東西兩面迂迴維西察峰,向拉多姆構成整個戰局中的第一個大合圍圈。波蘭軍隊在這裡的戰鬥中於9月13日被合圍,幾天后,波軍5個師殘部共65000人和145門火炮落入德軍手中。9月11日,第十集團軍左翼各兵團繼續向華沙推進,一個突出的坦克兵團直抵華沙城郊,但被波蘭軍隊猛烈的反突擊擊退,這個坦克兵團的數次強攻都未能見效。賴歇瑙將部隊重新編整,首先從東面切斷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往華沙的道路,配合其他德軍集團軍前後包抄波軍,迫使他們投降。而後在弗沃達瓦同德軍古德里安的快速兵團會師合圍華沙。華沙在經過頑強抵抗,遭到嚴重損失後終於投降。
波蘭戰役勝利之後,賴歇瑙晉升上將。這時,希特勒開始部署西線攻勢。德國國防軍各將領對此非常反感。他們力主同英法達成協定,結束戰爭。於是,派出賴歇瑙去勸阻希特勒的行動,以為賴歇瑙的話能讓希特勒聽進去。但是,即使這位受寵的將軍也無法動搖希特勒的決心。
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方邊境發起了進攻。賴歇瑙上將指揮轄有14個步兵師、兩個坦克師的第六集團軍在
馮·博克上將的B集團軍群編成內以勇猛的行動展開了攻勢。他領受的任務是向鹿特丹和列日之間的狹窄走廊推進,克服馬斯河和設防完善的阿爾
貝特運河等障礙,在空降兵的配合下迅速奪占阿爾貝特運河南端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在此處強渡該運河。突破馬斯特里赫特和列日之間的正面,打通前往布魯塞爾的道路。第六集團軍編成內的赫普納的坦克軍應迅速推進,儘快在馬斯河和桑布爾河以北地域迎擊敵方軍隊,並對列日要塞的北面實行封鎖,掩護德軍西進集團軍的翼側安全。賴歇瑙的任務對整個戰役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比軍和同盟軍前出的各集團軍兵力能否被堅決牽制住,使其很快失去行動自由,取決於德軍第六集團軍行動的快慢。
賴歇瑙率領所部完全勝任了這一任務。德軍第六集團軍以迅猛的推進完成了第一次突破,渡過下馬斯河及該河以西的阿爾貝特運河南段。荷蘭軍隊雖然及時炸毀了馬斯特里赫特地域的一座重要橋樑,但德國傘兵卻以突然的空降襲擊奪取了阿爾貝特運河好幾座同樣重要的橋樑。德軍空降兵經過周密準備,圓滿完成了奪取埃本一埃馬爾要塞的行動。突破戰線的當日,5時32分,德空降兵經專門挑選和訓練的78個人,乘滑翔機在要塞悄悄著陸時,守軍簡直驚呆了。只有幾挺機槍來得及開火。觀察所、暗炮台出口以及鋼帽堡里的火炮,都立即被炸藥炸毀。由於德軍塞進通氣孔的炸藥隨時有爆炸的危險,守軍的鬥志被瓦解了。於是,這個1935年建成的堅固要塞,便再也不能對阿爾貝特運河的守軍提供任何支援。要塞守衛者次日下午停止了最後抵抗。德軍空降兵也被打死了近10人。
進攻的第1天傍晚,賴歇瑙的第六集團軍在寬大正面上強渡了馬斯河和阿爾貝特運河後,比利時軍隊從列日前面的占領陣地全部撤到了馬斯河對岸,其中一個師派往盧萬。次日下午,這些軍隊又全線退到代勒河,布置在列日和哈瑟爾特之間。
德軍第六集團軍編成內的赫普納坦克軍繞過列日,進至那慕爾以北地域,5月13日在讓布盧附近與法軍兩個機械化師進行了激戰。14日將法軍擊退。同時,德軍第六集團軍渡過馬斯河,分左、中、右翼分頭前進,牽制住了英法各集團軍部隊,造成了這是德軍主要突擊方向的假象,迫使同盟軍左翼部隊實施了德軍意料中的迂迴。德軍統帥部決定第六集團軍繼續實施牽製作戰,將荷蘭投降後,已騰出手來的第十八集團軍向第六集團軍右翼靠攏。把第六集團軍地帶內的坦克部隊撤出,用於決定戰爭結局的A集團軍群的地帶。
25日前德軍第六集團軍強渡了斯海爾德河,開始向利斯河發動進攻,切斷了比利時軍隊與英國軍隊之間的聯繫。賴歇瑙實施了一系列包圍突擊戰術,將比利時軍隊壓縮到狹窄的海岸,使其陷入絕望的境地。27日晚,比利時簽署了投降書,次日,賴歇瑙接受了比利時國王和軍隊的投降。 德軍第六集團軍左翼推進到里爾地域,並在那裡將較強大的法國軍隊擊潰。
德軍右翼變更部署後,賴歇瑙指揮第六集團軍的強大兵力於6月5日突破了法軍重新建立起的又一條防線,沿瓦茲河兩岸向貢比涅進攻,其左翼部隊在蘇瓦松地域前出到埃納河。沉重地打擊了法軍。6月中旬,德軍第六集團軍打到羅亞爾河,24日戰役結束。
賴歇瑙在此戰役中的指揮藝術表現得極為出色、靈活、果斷,十分順手。攻勢凌厲,合擊迅猛,分兵及時,追擊快狠。特別是奪取埃本一埃馬爾要塞的戰鬥,地空緊密配合,突襲強攻都恰到妙處,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創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個這樣的戰例典範(德國士兵的軍事素質在這個戰鬥中充分體現了出來)。
賴歇瑙在作戰中的表現也非常勇敢,他親自指揮突擊隊前進,自己身先士卒在槍林彈雨之下跨牆越壁,大大地鼓舞了士氣。當然,這也因他青年時愛好體育運動,體力充沛矯鮭有關,加之他極愛自我表現的性格,都促使他在戰場上英勇了一回。因戰功顯著,7月19日,賴歇瑙被希特勒授予陸軍元帥軍銜。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賴歇瑙的第六集團軍為龍德施泰特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的左北翼。配置在第十七集團軍以北,做好實施進攻,突破盧茨克兩側防禦的準備。領受的任務是:應掩護集團軍群的北翼,使其免遭蘇軍可能由普里皮亞季沼澤地區實施的突擊,並以儘可能大的兵力向日托米爾挺進。
進攻開始後,賴歇瑙率第六集團軍強渡斯特里河,遭到蘇軍頑強的抵抗。蘇聯元帥布瓊尼指揮下的部隊首先從南面,接著又在北面對德軍進行了猛烈的反衝擊,雙方坦克參加了交戰,戰鬥非常艱苦。賴歇瑙充分發揮了裝甲部隊速度快、火力猛的優勢,向蘇軍衝擊急進。連續激戰中,蘇軍在德軍坦克的壓迫下緩緩向東退卻,而且對德軍坦克部隊實施了猛烈不斷的打擊。7月3日,蘇軍撤退到斯盧奇河以東。4日,德軍進抵該河以西地域。第六集團軍繼續對當面退卻的蘇軍進行追擊。5日,賴歇瑙指揮的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一集群開始在南方集團軍群的北翼對蘇軍在沃倫斯基新城及其以南地域的“史達林防線”進行進攻,以激烈的戰鬥突破成功。幾日後坦克部隊已進抵別爾季切夫和日托米爾。眼看德軍坦克集群已突進戰役地區,準備執行南方集團軍群賦予的奪占烏曼的計畫,誰知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雨(蘇聯許多地方的夏季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坦克連續幾天根本不能沿被沖毀的道路開進。而蘇軍卻乘機對德軍坦克集群的兩翼實施了積極的反擊,使德軍坦克的損失極大。過了一個多星期,德軍坦克第一集群才在第六集團軍支援下推進到白釆爾科維。但當這個坦克集群隨後打算轉向東南時,又遭到蘇軍兵力對其左翼的強大反突擊,迫使它以部分兵力進行防禦。賴歇瑙不得不再次從南面對坦克集群進行支援,使其能繼續向東南方向進攻。
德軍坦克第一集群在第六集團軍支援下攻向烏曼後,第六集團軍中央的兵力逐步替換了它的任務。賴歇瑙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仍率軍突進到了基輔。
由於德軍第一坦克集群沉重的掩護集團軍群左翼的任務被賴歇瑙的第六集團軍承擔過去,它的突擊力量大大增強。在博古斯拉夫西南突然與從南面迂迴的德軍第十七集團軍形成了烏曼合圍圈。蘇軍雖發起一次次衝擊企圖突圍,但都被德軍擊退。8月2日,德軍會師,合圍告成。8日,合圍圈內的蘇軍被殲滅。
賴歇瑙的第六集團軍除部分部隊參加合圍烏曼的圍殲戰,其中央和北翼部隊的戰鬥也進行得特別激烈。第六集團軍中央向基輔及其以南地域的第聶伯河推進時,蘇軍調集龐大兵力,從切爾卡瑟及其以北渡過第聶伯河,向賴歇瑙的部隊猛烈反擊,直打到博克斯拉夫地域,雖未能解烏曼之圍,卻嚴重威脅著德軍的交通線。賴歇瑙竭盡全力才在由烏曼地域睛出來的第十七集團軍支援下阻住了蘇軍的反擊,並以反覆的衝擊迫使蘇軍再次退過了第聶伯河,德軍在切爾卡瑟和克列緬丘格地域進抵該河。這時,賴歇瑙領教了對手的頑強,他的第六集團軍發起了數次強大攻勢,都未能清除蘇軍在基輔地域的強大基地。
到8月24日,第聶伯河流域的全線直到河口全部陷入德軍手中。第六集團軍北翼部隊從7月初就同斯盧奇河與第聶伯河之間堅守陣地的蘇軍連續激戰,16日,德軍費了很大的氣力才從日托米爾、沃倫斯基新城一線突進至科羅斯堅地域。直到8月底,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翼部隊肅清了莫濟里和戈梅利兩地的蘇軍之後,後方受到威脅的蘇軍才從德軍第六集團軍北翼的當面退至第聶伯河對岸。
德軍最高統帥部於8月22日下達了消滅基輔地域防禦之敵的命令。在此之前,賴歇瑙的第六集團軍已配置在第聶伯河附近,並對蘇軍在基輔地域的強大基地構成了包圍態勢。25日,德軍進攻開始,賴歇瑙指揮第六集團軍渡過第聶伯河同時對基輔兩側實施突擊。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第六、第二、第十七、第十一集團軍和坦克第一、第二集群等強大兵力在航空兵支援下包圍了位於基輔、切爾卡瑟、洛赫維察地域的數十萬蘇軍,於9月19日攻占基輔,26日結束戰鬥,共有7個蘇聯集團軍在這一包圍戰中被殲滅,被俘蘇軍達50餘萬人(參見
基輔戰役)。
10月2日,賴歇瑙指揮占領基輔後的得勝之軍向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方向突進,分別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奪取了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和庫爾斯克等城市,推進速度之快,攻擊力量之強,都讓蘇軍很難應付。這期間,效忠於希特勒的賴歇瑙對所屬部隊下達了“軍隊在東戰場的行動”這一命令。在命令中,他完全按照國社黨的宣傳方式,要求官兵“無情地根除敵人的陰謀和暴行”,“徹底肅清布爾什維克思想、消滅蘇維埃國家”。這一宣傳行動是普魯士軍隊的傳統中前所未見的。這種由一位前線作戰將領下達宣傳命令的方式和措辭,該算作賴歇瑙的創舉。根據這個命令,德軍肆意殘殺無辜的行為,不但引起世界輿論的譴責,也引起德陸軍中一些將領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會影響被占地區的鞏固。
德軍的進攻在11月上旬被天氣的變化所阻止,寒冷和泥濘使德軍無法在被毀壞的道路上行進。這時,蘇軍在蘇聯元帥鐵木辛哥的指揮下對德軍發動了一次突如其來而又猛烈的反擊(參見羅斯托夫戰役),迫使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在傷亡了2萬餘人,損失200多輛坦克和大量火炮的情況下命令第十七、第六集團軍撤過北頓涅茨河。賴歇瑙奉命率第六集團軍撤過該河,以便防守哈爾科夫,並在庫爾斯克東南地域與第二集團軍會合。後者當時正在這裡保障向莫斯科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
11月30日,賴歇瑙接替了因不服從希特勒禁止退卻的命令又患有心臟病而辭職的龍德施泰特元帥,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希特勒命令賴歇瑙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戰線。儘管賴歇瑙多么想執行好希特勒的命令,但在蘇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戰線還是又被突破了,這迫使賴歇瑙把部隊撤至米亞斯河之後。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守住了頓巴斯的大部分地區,勉強穩住了戰線。
賴歇瑙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冬季面臨多次危局,特別是12月29日,蘇軍在其海軍部隊的強大火力掩護下登入費奧多西亞,試圖奪回克里米亞。德軍由施篷內克將軍指揮的第四十二軍的一個師擔任刻赤半島的防禦,因同集團軍群的聯絡中斷,施篷內克將軍命令這個師撤出了刻赤半島。為此,賴歇瑙非常惱怒,他下令禁止對第四十二軍這個撤出來的師全體官兵以後作戰的一切獎賞,以此作為處罰。
對南方集團軍群所在後方的所有烏克蘭人居住區,賴歇瑙進行了反覆的清剿,不惜用血腥的殘酷手段消滅游擊隊。 1942年1月5日,賴歇瑙從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德軍第十一集團軍調出了幾個師向費奧多西亞以北的蘇軍部隊展開進攻,阻止蘇軍向西擴大登入場。同時將在塞瓦斯托波爾西北的葉夫帕托里亞地域登入的蘇軍兵力擊退。
1月份在哈爾科夫地域出現的局面也非常嚴重,蘇軍為奪占哈爾科夫,在北面攻入了別爾哥羅德和沃爾昌斯克地域,在南面推進到第聶伯河,並在伊久姆兩側北頓涅茨河附近打開了一個又深又寬的大缺口,賴歇瑙為封閉這個缺口,調入5個軍的部隊進行戰鬥,雙方猛烈的激戰一直沒停。 由於兵力不足,賴歇瑙窮於應付戰局,很是焦慮和疲勞。1942年元月12日,他死於突發的心臟病。
總結評價
賴歇瑙政治上的表現一直受到當時德國軍中許多將領和後人的指責,他那殘忍的殺害無辜者的罪行永遠逃脫不了歷史的審判。但他所具有的陸軍指揮官的那種較高素質,那種高級指揮才能,那種能以身作則進行戰鬥的勇敢作風,那種嚴格管理部隊使部隊保持很高戰鬥能力和機動性的做法,卻都是無可否認的。 他是一個軍事上的能者,同時又是一個政治上的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