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 Policy,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military tactic)。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中文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企業政策上“焦土”政策指的是目標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資產,或者破壞公司的特性,以挫敗敵意收購人的收購意圖。出售“皇冠之珠”常常是焦土政策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土政策
- 外文名:Scorched-earth Policy
- 別名:焦土作戰
- 類別:軍事戰略
- 中國古稱:堅壁清野
- 手段: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
政策理解,原意,引申意,戰爭政策舉例,企業政策舉例,
政策理解
原意
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 Policy,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中文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占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占領區的軍隊。這個辭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這種戰略曾幾次出現於歷史上的重要戰役之中,二戰中比較著名的焦土政策主要是蔣介石的“焦土抗戰”。
引申意
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 Policy)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引申為目標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資產,或者破壞公司的特性,以挫敗敵意收購人的收購意圖,是公司的主動性反收購措施,是一種兩敗俱傷的策略。
常用做法主要有兩種:
(1)出售“冠珠”
公司可能將引起收購者興趣的“皇冠上的珍珠”(crown jewels),即那些經營好的子公司或者資產出售,使得收購者的意圖無法實現;或者增加大量資產,提高公司負債,最後迫使收購者放棄收購計畫。
(2)虛胖戰術
公司購置大量與經營無關或盈利能力差的資產,使公司資產質量下降;或者是做一些長時間才能見效的投資,使公司在短時間內資產收益率大減。通過採用這些手段,使公司從精幹變得臃腫,收購之後,買方將不堪負重。採取這種類似“自殘”的方式,降低收購者的收購收益或增加收購者的風險也能夠達到擊退惡意收購的目的。
戰爭政策舉例
俄法1812年戰爭中的焦土政策
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波拿巴率領近60萬軍隊侵入俄國。他沒從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開刀,而是單刀直入,直取俄羅斯心臟莫斯科。他想藉助占領莫斯科來孤立幾百公里外的聖彼得堡,然後等待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投降。戰爭一開始,俄國軍隊屢遭失敗,喪失大片國土。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處的博羅季諾,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指揮12萬俄軍同法軍展開著名的“博羅季諾戰役”,在戰鬥中俄軍死傷慘重,損失約4萬人。為保存俄軍有生力量,庫圖佐夫被迫決定放棄莫斯科向後方轉移,伺機再同法軍作戰。9月14日,莫斯科城裡部分居民隨同軍隊一道,撤離莫斯科。9月15日清晨,歷史性的時刻到了,拿破崙騎馬帶隊浩浩蕩蕩進入莫斯科城,但此時的莫斯科看上去卻像一座空城,除了趁火打劫的俄國農民,法軍在空蕩蕩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居民。法軍進城之後又展開另一輪“攻勢”,挨家挨戶搜尋食物、財寶和女人。占領了莫斯科後,法軍每個分隊都有了正規的營房,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法軍士兵都感到很振奮,認為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此時的拿破崙也認為可以靜靜地等待亞歷山大來投降,然而法國人的美夢才做了一天就破滅了。
克里姆林宮陷入一片火海
16日夜,拿破崙正在克里姆林宮休息,突然一名副官走到近前把他叫醒,神色慌張地說:“陛下,莫斯科全城都燒起來啦!”拿破崙匆忙穿好衣服,透過克里姆林宮的窗戶向外眺望,只見莫斯科全城烈焰騰空,一片火海。這位法國皇帝頓時驚得面如土色,連聲叫道:“多么可怕的景象!”此時正趕上狂風大作,火勢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宮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帶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風飛,煙焰滿天。最後,連克里姆林宮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在侍衛的攙扶下,拿破崙逃離一片火海的克里姆林宮。此時,莫斯科城內已經亂成一團。火焰聲、房屋倒塌聲、士兵的奔跑和尖叫聲夾雜在一起。當城中的法軍穩住陣腳,開始有組織地進行滅火時,他們才發現,全城所有的滅火器具都被破壞了。法國士兵們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民房中翻箱倒櫃也找不到一個水桶。法軍指揮官只好組織士兵排成行,利用行軍提桶和每個人的軍帽遞水,但在熊熊大火面前,這點水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於是法軍乾脆動用炸藥,想用爆炸隔斷火路;但火從四面八方而起,斷了東路,來了西路,毫無辦法。法國人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大部分糧草、大炮和槍械,還有住所慢慢化為灰燼。
在俄羅斯愛國詩人的筆下,這場大火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色彩,它就像一個勇敢的戰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大軍趕出莫斯科。但是俄羅斯人又不得不面對一個慘烈的現實:一個美麗的城市毀於一旦。大火一直燒了好幾天,直到一場暴雨來到,火才漸趨熄滅。這場大火幾乎使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築、古物、園林都化為灰燼。1812年以前,莫斯科有3萬幢房屋,火後剩下不到5000幢,全城著火面積有3/4。在大火中被燒死和燒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灰燼中隨時都能發現屍體。
從莫斯科到巴黎,法軍一潰千里
被大火趕出莫斯科的拿破崙仍沒有死心,他認為俄羅斯軍隊所剩無幾,莫斯科已成廢墟,聖彼得堡唾手可得,亞歷山大肯定會來求和。他派了使者找沙皇商議停戰,亞歷山大斬釘截鐵地回答:只要俄國疆土上還存在一名法國士兵,就不議和!隨著嚴冬的來臨,加上大火使法軍補給嚴重緊張,拿破崙不得不決定撤退,而此時他的60萬大軍只剩下了10萬出頭。撤退的拿破崙大軍被第聶伯河攔住去路,而此時庫圖佐夫的追兵逐漸逼近。由於橋樑已被俄軍破壞,拿破崙強迫士兵下水架設簡易橋,由於天氣寒冷,所有下水建造浮橋的人都凍死了,最後只剩下1萬多名士兵跟隨拿破崙狼狽逃回國內。拿破崙還沒來得及恢復元氣,1814年3月,亞歷山大率反法聯軍進入巴黎,迫使拿破崙下台。
大火改變了歐洲歷史
大火之後留下的謎團一直困擾著人們,是誰點起這把火的呢?主流觀點認為這場大火是庫圖佐夫精心策劃的。他要讓法軍舒舒服服住到莫斯科,等法軍把所有的輜重都安頓到城內以後,再將它們一把火燒掉。那些打劫的“農民”就是縱火者,其中一部分是沙皇敕令赦免出獄的政治犯和刑事犯,為了立功,他們樂於執行這道命令。
拿破崙認為,“放火燒城”是莫斯科總督羅斯托普金蓄意計畫和部署的“瘋狂做法”。因為當人們企圖救火時才發現,羅斯托普金事先把一切消防水龍和滅火器具都運走了。另外,全城各處同時起火,顯然有計畫有預謀;據說羅斯托普金本人也承認,是他親自下令放火燒城的。一些俄國人也認為這場大火是他們自己放的。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次勇敢的“焦土政策”,表明俄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抵抗外敵入侵。
但也有人認為,法國士兵對莫斯科大火負有直接責任。拿破崙的士兵“夜進私宅,點起蠟燭頭、火把和柴火照明”,不慎釀成災難。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小說《戰爭與和平》中即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大火是喝醉了的法國士兵造成的。他的推斷依據是:莫斯科這座始建於1156年的俄羅斯古都,地處森林稠密的東歐平原,數百年來人們習慣以木結構為城市建築的骨幹,故有“木屋市”的別名。一直到17世紀末,全城除了克里姆林宮等少數石建築,木屋仍比比皆是,就連沙皇的其他宮殿也保持著傳統的木結構風格。當拿破崙率軍入城時,那些法國士兵並不了解莫斯科城內這些情況,因粗心大意而釀成火災。
不管起火原因究竟如何,這場大火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它直接導致了拿破崙帝國的衰弱直至滅亡。正如德國評論家弗朗茨·梅林所說,“莫斯科的大火開始了一個時代”。
蔣介石在長沙抗擊日寇時用的"焦土政策"
1938年11月12日晚至14日國民黨在長沙放的一把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數千年的古城毀於一旦。全城99%的街巷、房屋被燒。1900餘石穀米被烈火吞掉,300萬元的綢緞燒成灰土,400顆價值連城的漢印及許多文物珍品蕩然無存,30000多人葬身火海。
蔣介石:“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11月攻陷岳陽。長沙距岳陽130公里,原本是抗戰大後方的長沙被推到了抗戰第一線。日機不斷轟炸,到了11月12日,長沙,就像時任市長席楚霖回憶錄中描述的那樣,“像一隻在狂風巨浪中顛簸著的破船”,戰爭的恐怖和陰影將這座城市完全籠罩。
上午9時左右,蔣介石限一小時到達的密令到達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手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蔚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張治中立即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全處長徐權,兩人下午4時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計畫”,由長沙警備司令部第二團團長徐昆執行。計畫明確要求,“於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準備位置”。計畫還對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
瘋狂失控的夜晚
張治中一開始就明確下達指令:“須在我軍自汨羅撤退後再下令開始行動”,而且還詳細布置,“開始行動時,必須先發空襲警報,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緊急警報時,開始行動”。
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瘋狂失控。確切是13日凌晨2時許,長沙城內南門某處突然起火,徐權迅速得到了士兵的報告,判斷是失慎,但當時,警察和消防隊員都撤離了,無人滅火。不到一刻鐘,南門已經三處起火。但當晚焚城總指揮酆悌的電話一直占線。不久,天心閣也火光四射,接著全城起火。 市民從夢中驚醒,面對熊熊烈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當日的電報代號為“文”,因大火發生在夜間,故為“夕”,因此稱這場大火被稱為“文夕大火”。 “這是整個集團的錯誤“ 事實上,早在11月12日之前,長沙的命運已經被“焦土抗戰”的決策注定了。1938年11月7日,蔣介石飛抵長沙召開軍事會議,強調“長沙位於武漢廣州之間,正處於敵人南北夾攻之下,易攻難守,因此不必和優勢敵人死打硬拼,而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但日軍並沒有緊接著進攻長沙,只是在大火之後,派飛機到長沙上空拍照,又在廣播報紙中大加渲染,說火後長沙“全城如舔”等等。於是焚城真相激起了民眾的強烈憤慨。11月16日蔣介石趕到長沙,下令逮捕有關人員,批示:“瀆職殃民,一律槍決,張治中撤職查辦。”20日,酆悌、徐昆和長沙警察局長文重孚三人被槍決。 張治中回憶,蔣介石在長沙處理大火案之後,曾作訓示:“就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說不屬於哪一個個人的錯誤,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集團的錯誤。這一錯誤的造成,不能不認為是我們的失敗。”
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烏克蘭的焦土政策
1943年,納粹德國被迫撤出他們從蘇聯手中占領的烏克蘭地區。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使得德國東線烏克蘭地區的陸軍統帥曼施坦因必須決定如何讓德軍撤離蘇聯西部的行動不會太過狼狽。1943年夏秋時節,蘇軍的進攻終於迫使德軍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性撤退。
評價曼施坦因在1943年撤退戰略的得失,另一個標準,是他對撤離地區的破壞程度。頓巴斯的煤、左岸烏克蘭的糧食,還有占領區的青壯男性,這些東西如希特勒所說,是不是對德國重要先放在一邊,反正對損耗更重的蘇聯來說,是絕對重要的 。
毀掉一切
黨衛軍頭子希姆萊1943年9月7日為此發布了專門指示:在放棄的烏克蘭地區,不應留下一個人、一頭牲畜、一根鐵軌、一座房屋、一口水井! 曼施坦因日後在回憶錄中撰寫了專門章節,題目也是“焦土政策”。他宣稱按照 計畫破壞了一切,其他的全部帶走。據說執行中還嚴格區分了“國家財產”和“ 私人財產”。除了大量烏克蘭的適役男性(按德國人理解,上限是60歲)外,大量其他居民還主動一道撤離,總數多達數十萬,途中倍受德軍照顧云云。
可以肯定,願意和德國人一道撤離的附敵分子是有的。至於有多少,其實德軍高層很有數。英國的西頓引述過德方1943年4月1日的結論:烏克蘭的絕大多數居民 都在等待著蘇聯紅軍的到來。曼施坦因自己也很有數。還在9月11日,他就發布命令: “過去放棄占領區的經驗表明,大部分居民是不會自願和德軍一道撤離的……部隊只有採取最嚴厲的措施,才能將數十萬人和糧食牲畜帶走……不能運往後方的物資,應採取一切措施加以破壞。” 曼施坦因的部下嚴格執行了“最嚴厲的措施”。其中包括把頓巴斯的礦工摔死; 把波爾塔瓦的居民趕進房子裡燒死;沿途焚燒和劫掠一個又一個村莊;幾乎所有隨德軍撤退到德國的烏克蘭青壯年都淪為了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免費勞動力。紐倫堡軍事法庭曾引用過德國東方占領機構1943年的一份檔案,其中也提到德軍“把男人、 女人和兒童鎖在倉庫里,放一把火燒死他們”的行為。 經過德軍“最嚴厲的措施”,待紅軍到來時,有的村莊600戶人家僅有30戶倖免, 或者剩下一個老頭坐在廢墟間發獃;一個紅軍團隊前進的18公里地段內,
只找到幾十個躲藏在森林裡的婦女。她們此前已經發瘋了。根據戰後的統計,超過200萬烏克蘭平民死於這幾個月。
瘋狂後撤
遺憾的是,雖然曼施行坦因的部下為了寶貴的“榮譽”足夠盡忠職守,卻還是無法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解決掉一切。在頓巴斯,當霍利德匆匆撤離受到包圍威脅的第29軍時,竟來不及毀掉塔甘羅格;忙於跑路的第30軍甚至放棄了破壞計畫;撤瘋了的時候,不要說蘇聯的“國家”和“私人財產”,連德軍自己藏著150多萬發炮彈的彈藥庫都可以送給蘇聯人;遭到科涅夫草原方面軍追擊的德軍既燒房子又燒活人,把剩下的也儘量拉走,偏偏忘記將當地大豐收的糧食一併毀掉,只能留給紅軍。科涅夫動用部隊把這些糧食收割起來,送到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對1943年糧食極其緊張的蘇聯後方,這來自前線的大禮實在是寶貴。
而在人力方面,曼施坦因的鄰居克盧格元帥早就告訴過希特勒:俄國農民很狡猾,一旦德軍要撤退,他們就會躲到森林裡去,讓德國人一個也抓不著。在烏克蘭,這種情況似乎也同樣存在。不管德軍的措施“多么嚴厲”,燒了多少殺了多少,留下來的青壯年還是補充到了前進的蘇聯紅軍團隊中。不管曼施坦因如何評價,正在穿過廢墟和死人坑的蘇聯士兵心中燃燒的只有復仇的願望。
美國捏造北部灣事件 對越南“焦土政策”
北越襲擊美國海軍艦艇的“北部灣事件”立刻成了當時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並迅速傳遍全國。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立刻據此作出“讓越南戰爭全面升級”的決定,於是乎,美國開始全面軍事介入越戰,並對北越實施“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
1964年7月底,美國軍艦協同西貢海軍執行“34A”行動計畫,對越南北方進行海上襲擊。8月1日,美第七艦隊驅逐艦“馬多克斯”號為收集情報,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國領海,次日擊沉越南魚雷艇。
美國政府迅即發表聲明,宣稱美海軍遭到挑釁。4日,美國宣稱美軍艦隻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國魚雷艇襲擊,即所謂“北部灣事件”。7日,美國國會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在東南亞使用武裝力量。
對於事件發生的起端,美國政府一直堅稱,是越南人民軍先發起的挑釁。而剛剛解密的檔案卻清楚地記錄了當時美國軍艦之間的通話。這些通話顯示,越南人民軍並沒有向美國人發起挑釁。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事情的真相是:1964年8月4日晚,美國家安全局的譯電專家在翻譯截獲的北越無線電信號時,把越南人民軍的暗號“我們犧牲了兩名同志”(指8月2日戰鬥中的傷亡)錯誤地翻譯為“我們損失了兩艘船”,從而判定北越艦艇對美軍發起了進攻。這個錯誤馬上就被國家安全局的官員們發現。然而他們卻故意隱瞞,向上級提供了北越襲擊美國海軍艦艇的虛假情報。
企業政策舉例
企業政策上“焦土”政策指的是目標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資產,或者破壞公司的特性,以挫敗敵意收購人的收購意圖。出售“皇冠之珠”常常是焦土政策的一部分。